浅谈中医五脏六腑之——“肝”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藏别论》曰:“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在中医学上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这五脏,五脏的主要功能为藏精气。
01▶肝:肝位于人体右胁下,主要具有藏血、疏泄等功能。
1.藏血:古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曾经这样说过,“肝藏血,人动则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脏是一个藏血“宝地”,当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人体卧床休息时,人体需要的血液量较少,这样大量的血液就会进入肝脏中,肝脏就成为储备血液的仓库。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如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人体需要较多的能量和氧气,此时人体就需要较多的血液,于是,肝脏中储备的大量血液就会输出,以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由此可见,肝脏发挥着“聚血盆”和“血液量调节器”的双重功效。
2.疏泄:肝气具有疏展、柔和的功效。
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可以调畅脾胃的气机,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状态。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则很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异常、心情烦躁、易怒、失眠等不良症状的出现。
3.其他功能:由于肝有藏血、疏泻这两大功能,使得肝还具有了养筋、养目等功能。
02▶心:心位于胸中央偏左,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枢纽,主要具有推动血行、调节神志等功能。
1.推动血行:血液是为人体提供营养的物质,血液是在脉中运行的,只有保证血液正常运行,才能及时而充分地为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提供营养,而心脏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动力,如果心脏功能衰弱,血液的运行就会受阻,人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脉搏较弱等不良症状。
2.调节神志:精、气藏于心,而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因此,心具有调节神志的功能。
如果心发生病变,则很有可能出现健忘、失眠、精神混乱等不良症状。
3.其他功能:心与汗液的分泌息息相关,汗液是津液在心的作用下化生的,最后通过皮肤排出体外;心内的气血与舌相通,正是在心的作用下,舌的各项生理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如果舌头出现舌尖发红、糜烂等异常,则有可能心功能出现异常。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五脏六腑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的认知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五脏六腑。
本文将向您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脏六腑的定义、涵义与功能。
一、五脏五脏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和肾这五个器官。
这些脏器在中医学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
1. 心:心脏是人体的中枢之一,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功能,控制血液的运行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工作。
同时,心也与情绪和意识紧密相关,中医认为心的状态与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2. 肝: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体内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它具有贮藏血液、调节情绪、通畅气机和维持血液平衡等重要功能。
肝在中医学中也与人的情绪紧密相连,中医认为肝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疾病的发生。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消化吸收、气血生成和细胞代谢等功能。
脾在中医学中也被视为肌肉和四肢的“母亲”,它的健康与人体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分,在中医学中,肺被认为是水润和气机的主要部位。
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氧气的交换,同时也与鼻、喉、皮肤和毛发等部位有着密切联系。
5. 肾:肾是排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水分平衡。
中医学中,肾也被视为生殖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肾的健康与人体的生命力和寿命有着密切关系。
二、六腑六腑是相对于五脏而言的,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这六个器官。
与五脏相比,六腑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相对更低,但它们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胆:胆是中医学中比较特殊的脏器之一,它主要参与消化过程中胆汁的产生和排泄。
胆汁的分泌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非常关键。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
胃的健康与人体的营养状况和消化功能密切相关。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和养分的吸收。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中医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中医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流传和应用。
其中,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而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与功能。
2. 五脏2.1 肝肝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阴阳之源,具有主疏泄、藏血、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它在血液循环中起到一个“面子”和“气色”调节的作用,同时也与情绪紧密相关。
2.2 心心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人体的主宰之脏,具有主神、掌血脉、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心主神,它控制着人体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同时也参与了血液的循环。
2.3 脾脾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生化能量转化的中心,具有主运化、控制血液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脾位于消化系统的中心,控制着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2.4 肺肺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呼吸系统的主宰,具有主气机、呼吸调节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它参与了人体的呼吸过程,以及体内外气的交换,对机体维持正常的气体代谢起到关键作用。
肾在中医理论中是五脏之一,被视为生命之本,具有主于生、孕育、调节水液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肾主于生,它参与了人体的生育过程,以及对水液代谢的调节。
3. 六腑3.1 胆胆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胆汁的储存和分泌器官,具有主疏泄、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它通过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同时也与情绪调节有关。
3.2 胃胃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具有主受纳、运化食物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它接受进入体内的食物,并通过消化作用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
3.3 小肠小肠在中医理论中是六腑之一,被视为消化的继续场所,具有主分清、吸收营养等重要功能。
中医认为小肠主分清,它将进入胃的食物进一步分解,以便营养物质的吸收。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
现概述肝的生理病理,肝所属的经脉,体表组织及络属脏腑,肝与它脏的关系。
一、肝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微物质。
它们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
而肝主疏泄,分泌排泄胆汁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并不完全藏而不泻,可见肝的生理有它自己特点。
1、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藏血,即能藏有形之血,又能疏泄无形之气。
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
肝脏体阴的含义:一是指肝属阴范畴,肝位横膈下属阴;一是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为刚脏,以气为用,内寄相火,在六气中属风。
所以在病理上易阳亢,化为火动风。
临床上常出现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抽搐,角弓反张等阳症。
气属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
2、曲折刚柔之性。
肝属木,其气主升,主动。
历代医家对肝的这一特性作了形象的比喻。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是说肝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
宛如春天的树木那样柔和舒畅,即富有顺其自然,遂其性能,不要违反其正常生理活动规律之意。
肝为刚脏,即肝有勇猛顽强之意,谓之刚劲,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虚可以引起疲劳,萎弱,说明其柔弱,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即非抑郁也不亢奋,曲直刚柔维持平衡,若倾向某一方面即发生病理变化。
3、肝为血海,因为具有藏血的功能。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动则血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经。
”肝脏是动静之变时有活动调节血液的功能,使之冲和达条。
当机体状态改变时,人体各部所需血量发生改变时,肝脏贮藏的血液又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机体活动的需求,以达到的新的平衡.肝脏贮藏一定的血液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太过,以维持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就是肝脏藏血含有贮藏调节之意。
4、调节气机。
通过其疏泄功能来实现的。
肝主疏泄泛指肝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发,流通等综合性能。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 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在中医的理论中,肝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器官,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指出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脏腑的相互关系。
肝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生理上,肝藏血,而心主血脉,因此肝与心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环。
肝与心在情志上也相互影响。
如果心情舒畅,则肝气条达,心情也会愉悦;而心情郁闷则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肝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脾主运化,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如果肝脾不和,则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肝还对脾的运化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者,肝与肺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中医看来,肺主呼吸,而肝主疏泄,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呼吸功能。
肝肺还共同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过程。
肝与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肾主藏精,而肝主疏泄、藏血,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殖系统。
肾与肝之间还存在着“精血同源”的关系,也就是说,肾精可以滋养肝血,而肝血也可以涵养肾精。
中医认为肝与五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还体现在情志、病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护肝脏和其他脏腑的健康。
论中医肝与失眠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的功能对人体的健康和睡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肝与失眠之间的关系。
一、中医对肝的认识中医认为,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疏泄,主藏血。
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维持气血的运行和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气血不畅,导致一系列疾病。
二、肝与失眠的关系失眠是指夜间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是肝失疏泄,肝阳上亢,导致心神不宁。
当肝脏的功能失调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使心神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从而引发失眠。
三、中药调理肝与失眠对于失眠的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中医学的五脏学说——肝脏(1)

中医学的五脏学说——肝脏(1)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一)肝的解剖形态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
“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
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
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
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
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
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
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
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
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
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
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二)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五脏之四——肝

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
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医肝知识点总结

中医肝知识点总结一、肝脏的功能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被称为“肝藏血”。
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1. 血液储备和供应:肝脏贮存和释放血液,调节体内血液的储备和供应,维持血液循环的平衡。
2. 气机调畅:肝脏的气机调畅主要是指肝脏对气机的调节和循环,主要为情志对肝脏调节和影响,当情志不畅时,易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情绪波动和脾气不顺的情况。
3. 疏泄作用:肝脏具有疏泄的作用,包括疏泄胆汁、平抑怒气等。
4. 滋养筋络:肝主筋,肝脏具有滋养筋络、保持筋骨健硬的作用。
5. 调节生理活动:肝脏对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调节激素分泌、对抗病毒感染等。
二、中医对肝疾病的认识中医认为,肝脏是十二脏腑之首,又称“将军”,掌管着整个人体的气机活动,调节着情志的平衡。
肝病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对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常见的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中医认为,肝脏是十二经脉之首,经脉主要与肝脏有关的有肝经,肝经是全身经脉之首,主要与肝脏有关,其经气畅通则血脉通畅、气血调畅。
三、中医对肝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肝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选用有清热、解毒、散结、利胆、行气、调血等功效的中药,来治疗肝脏疾病,常用的药物包括槐角、茵陈、枸杞子、黄芩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肝病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达到调和肝气、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效果,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太冲、肝俞等。
3.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对于肝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应该遵循“清淡饮食,杜绝油腻”的原则,多食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烟酒等。
4. 按摩调理:中医按摩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改善气血循环,调和肝气,降火疏肝,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腹、拍打、搓揉等。
四、中医对肝病的预防1. 调节饮食:均衡饮食对于肝脏健康非常重要,应该遵循“清淡饮食,杜绝油腻”的原则,多食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烟酒等。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包括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六腑则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种分类并不是以解剖学的角度展开,而是根据中医的观点,将人体的内脏按照其在人体内部的定位及其功能进行归纳分类。
下面,我将对五脏六腑的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心脏是五脏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之官,是血脉之源,也是情感思维的本源。
心主循环,其不仅掌管着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且也与人的情感体验、记忆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心主火,因此当心脏功能失常时,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气喘、心悸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司呼吸。
肺与呼吸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是气机运行的要害之处。
肺主皮毛,肺的健康与人体的皮肤、毛发等有关。
如果肺脏功能失调,往往会导致呼吸不畅,咳嗽、喘息等症状出现。
肝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之官,主管着人体的血液储藏、疏泄和血的调节功能。
肝主筋络脉管,肝的健康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眼睛的健康等相关。
当肝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瘀等问题,并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脾脏是五脏之一,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
中医将脾脏视为人体的根本之官,掌管着脏腑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主肌肉四肢,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紧密相关。
当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肾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肾视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的重要储藏器官。
肾主藏精、生发、生长,肾阳主体形寒冷,肾阴主体形热燥。
肾脏与骨髓、脑髓、髓液等有关,当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精神不振、阳痿、遗精等问题。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的概念,这是与五脏相对应的一组器官。
胃脏是六腑之一,主要负责摄取、运化和排泄食物。
胆腑是六腑之一,与肝脏密切相关,主要发挥胆汁的分泌功能。
小肠和大肠分别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以及排泄的重要器官。
膀胱则与排尿功能有关,三焦则是一个比较虚幻的概念,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及气机运行有关。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

中医肝与五脏的论述一、中医对五脏的理解中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将人体的五脏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五脏分别是肝、心、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立的功能,同时也与其他脏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相互配合,互为表里,构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其中,肝脏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医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位于腹腔的右上方。
中医将肝脏比喻为将军,主管策划和组织,对整个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疏泄:肝脏具有疏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气血的流动。
如果肝脏功能正常,气血循环顺畅,人体就会保持健康。
2.宣发作用:肝脏能促进气血的运动,通过宣发使气血得以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储藏功能:肝脏可以储存血液,当身体需要时,可以释放储藏的血液。
4.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肝脏与情绪密切相关。
当肝气不畅时,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5.掌管筋脉:肝脏与筋脉有密切的联系,肝主筋脉,所以肝气充足时,筋脉才能灵活运动,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
6.通达功能:肝脏的通达作用是指肝脏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肝气疏泄不畅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三、肝脏与其他五脏的关系和作用五脏在中医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
肝脏作为其中的一脏,与其他四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
1.心与肝:心和肝相互依赖,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两者共同调节血液循环。
肝气不舒畅时,可能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
2.脾与肝: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脾气不振,脾失健运,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问题。
3.肺与肝:肝气疏泄可助肺气宣发,保持呼吸的顺畅。
肝气郁滞可能导致肺气不畅,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
4.肾与肝:肾主藏精,肝藏血。
肝气疏泄可助肾精的生成和储存,保持身体的生育能力和性功能。
综上所述,肝脏与其他五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护着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肝脏的位置和功能

肝脏知识肝脏位置肝(liver),人体脏器名,(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肝脏是五脏之一。
也是人体最大的脏器,是脊椎动物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
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
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 或hepatic 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
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内累积。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
《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肝又为将军之官,主谋虑。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也是最大的实质性脏器,其左右径约25.8cm,前后径约15.2cm,上下径约 5.8cm。
我国成年人的肝脏的重量,男性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40~1/50。
约占体重2%,在胎儿和新生儿时,肝的体积相对较大,可达体重的1/20。
中国人的肝长径、阔径为25×15cm。
自下腔静脉左缘至胆囊窝中点的正中裂将肝脏分为左半肝和右半肝。
自脉切迹至肝左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的左叶间裂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叶和左外叶,左段间裂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
肝右叶间裂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和右后叶,右段间裂又将右前叶、右后叶分别分成上下两段。
肝脏在哪个位置?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 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 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 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 软骨之结合处。
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的“五脏”指肝、心、脾、肺、肾。
五脏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此外,还有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五脏:1.肝:肝是藏血器,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储存血液,同时也是调节情绪、存精制津、疏泄气机的重要器官。
肝阳虚则气机不利,久则疏泄失守,肝阴虚则肝血不足,久则瘀血内生。
2.心:心主血脉,其功能为调节血液循环、安定心神、掌管记忆、思维等活动。
心与血的互动相形,血只能由心出而不能自己行动,同时恒心不定则神志不明,情志外露,则反之亦然,因此心是“君主”。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本,其功能为司运化、运化饮食后的食物精华,将其转化为气血,以供全身备用。
同时,脾主肌肉,若脾虚疏则肌肉无力。
4.肺:肺主气息,“上焦”调节呼吸,使人呼吸暢顺。
肺精主官气,开窍于鼻,宣发清肃之气。
同时,肺脏内有“肝之别”的穴位,两者相通,肺气呼吸太过察则伤肝,察则通,通则无疾。
5.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要功能包括藏精制津、生发髓骨、调节水液、控制生长发育等。
正常情况下肾脏的保养和功能的强化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腑:1.胆:胆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脂肪,帮助保护肝脏。
2.胃:胃为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消化机制使食物成为精华。
同时,胃中也有能够杀死细菌和消化各种食物的胃酸。
3.大肠:大肠主要作用是将食物残余、粪便等积存在大肠内,帮助排出体内废物。
4.小肠:小肠是人体内最长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并吸收到血液中,同时帮助排出体内废物和毒素。
5.膀胱:膀胱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6.三焦: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中、下三者都是接受外来事物的通道,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机能的调节中心。
上焦调节喉部及心肺等器官,中焦主司脾胃于,下焦主司泌尿生殖,以及与肠的相互表里。
总结一下,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对五脏六腑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等生理变化。
中医说五脏

中医说五脏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其中,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它们如同人体的五大支柱,支撑着生命的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位居人体最高,主血脉、主神志。
心藏神,心主血脉,心脉畅通,则血脉流畅,精神充沛。
心主神志,心神安宁,则精神愉悦,思维敏捷。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肝,名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
肝藏魂,肝主疏泄,肝气畅达,则情志舒畅,气血调和。
肝藏血,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健,血脉通畅。
古人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脾,被誉为“仓廪之官”,主运化、统血。
脾藏意,脾主运化,脾脏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气血充足。
脾统血,脾脏固摄,则血液循行有序,不致外溢。
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主气、司呼吸。
肺藏魄,肺主气,肺气充足,则呼吸均匀,气息顺畅。
肺司呼吸,肺脏调匀,则皮肤润泽,毛发荣养。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肾,誉为“作强之官”,主水、藏精。
肾藏志,肾主水,肾脏健康,则水液代谢正常,体液平衡。
肾藏精,肾精充足,则筋骨强健,生殖旺盛。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五脏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心肝相生,心火可以温暖肝木,肝木可以疏泄心火;脾肺相生,脾土可以生肺金,肺金可以生肾水;肝肾相生,肝木可以生肾水,肾水可以生肝木;心肾相交,心火可以下交肾水,肾水可以上济心火。
然而,五脏亦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火过旺,可以克制肝木,导致肝气郁结;肝木过旺,可以克制脾土,导致脾虚湿盛;脾土过旺,可以克制肺金,导致肺气郁闭;肺金过旺,可以克制肾水,导致肾水不足。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往往注重调理五脏,使它们恢复平衡状态。
如疏肝解郁、健脾益气、滋阴降火、补肾壮腰等,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肝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肝的中医知识点总结肝脏是人体五脏之一,中医学认为是藏血之所在,主管疏泄。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对于肝脏的中医知识点的总结,涉及到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关的调养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
一、肝脏的生理功能1. 主管疏泄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主管疏泄的脏腑。
疏泄是指肝脏对气血的畅通和调节作用。
肝脏的疏泄功能与体内气血的运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气疏泄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肝气郁结会导致气血不畅通,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2. 储藏血液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储藏血液的脏腑。
肝主藏血,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的重要营养物质。
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肝脏有着重要的积聚调节作用。
肝脏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血液的储存和释放,保持体内的血液平衡。
3. 疏泄于于情志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还被认为是主管情志的脏腑。
情志是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情志方面,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认为与愤怒、情感、意志和梦境等密切相关。
情志调节不当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4. 血的调养作用肝脏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血的调养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肝主疏泄,在气机畅达时,血液得以健康的生长发育。
疏泄调节不当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体内气血的协调平衡。
5. 关联肌肉、筋脉、指甲肝主筋脉、关联于指甲,所以肝气郁结时会影响肌肉筋脉的舒张收缩,还会出现指甲发白、萎缩、脆裂、有横纹等现象。
二、肝脏的病理变化1. 肝气郁结在中医理论中,肝气郁结是肝脏的气机郁滞不畅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一种病理状态。
肝气郁结的病症表现为情志不舒、胁胀疼痛、胁下痞块、妇女月经不调等。
肝气郁结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
2. 肝火上炎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是肝脏的阴阳失衡,肝火上炎的病症表现为头昏目眩、眼目赤肿、胁痛口苦、耳鸣失聪等。
肝火上炎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
⼀⽅⾯,⼤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亢奋,⾎随⽓涌,可见⾯红⽬⾚,⼼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衄⾎、卒然昏倒、不省⼈事。
另⼀⽅⾯,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烦易怒。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逆,甚则呕⾎、飧泄,故⽓上矣。
”《素问·脏⽓法时论》亦说:“肝病者……令⼈善怒。
” 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泪为两⽬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
泪与肝的关系密切,故《素问·宣明五⽓篇》说:“肝为泪。
”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窍⽽不外溢,但在异物侵⼊⽬中时,则泪液即可⼤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
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的分泌异常。
如肝的阴⾎不⾜,则两⽬⼲涩,实质是泪液分泌不⾜;如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红⾚,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量增多。
故《灵枢·⼝问》说:“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泪道开,泪道开故泣涕出焉。
”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筋,即筋膜、肌腱。
筋膜附着于⾻⽽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主司运动的组织。
故《素问·五脏⽣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
”筋和肌⾁的收缩和弛张,即能⽀配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与转侧。
筋膜有赖于肝⾎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活动⾃如。
所以《素问·痿论》说:“肝主⾝之筋膜。
”《灵枢·九针篇》说:“肝主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肝为“罢极之本”,是说肢体关节运动的能量来源,全赖于肝的藏⾎充⾜和调节⾎量功能的正常。
如果肝⾎虚少,⾎不养筋,则可见肢体⿇⽊,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若热邪侵袭⼈体,燔灼肝经,劫夺肝阴,筋膜失养,则可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反张等动风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五脏六腑之——“肝”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肝气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血行,因而调畅了血液的运行。
若肝气疏泄失常, 在气机失调的同时, 常见血行异常。
如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 可致血行不畅,甚则停滞为瘀, 出现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瘢积痞块等; 若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可致血随气逆, 血不循经, 出现吐血、咯血、月经先期、崩漏等; 若肝气虚弱, 疏泄无力, 也可致血行不畅, 出现气虚乏力, 时见太息,月经衍期等。
临床上, 调理肝气、复其疏泄之职在瘀血内阻以及出血性病证中广为应用.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
肝气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津液布散,因而调畅了津液的输布。
《济生方·痰饮论治》说:“人之气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气滞则津停, 可孳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 引起瘰疬、痰核、瘿瘤、乳癖、水肿、臌胀等病证。
临床上, 疏肝理气亦为治疗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
(2) 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肝气疏泄, 畅达气机, 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 使脾气升、, 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 为脾胃正常纳运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若肝疏泄机能失常,既可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清气下陷, 见腹胀、腹泻等症; 又可影响胃气降浊, 致胃失通降, 胃气上逆, 见纳呆, 脘胀、嗳气、呕吐、便秘等。
前者称“肝脾不和” 或“肝气犯脾”, 后者称“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
以上病理变化,在五行学说中称为“木乘土”。
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3)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 适度的情志活动以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为重要条件。
《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
” 肝气疏泄,畅达气机,和调气血,对情志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 心境平和, 情志活动适度。
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
前者常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后者多见性情急躁、亢奋易怒等。
另一方面, 情志异常也可影响肝气疏泄, 造成肝气郁结或亢逆。
釜于肚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情志病证多注重调肝。
《医贯·郁病论》说:“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
一方曰何? 逍遥散是也.”(4) 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胆汁,又称“精汁”, 由肝之精气汇聚而成。
《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 聚而成精。
” 胆汁贮存于胆囊, 排泄进人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胆汁的分泌、排泄是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完成的。
肝气疏泄, 畅达气机, 胆汁化生正常, 排出通畅。
若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 不仅会影响脾胃纳运机能, 致厌食、腹胀; 而且会导致胆汁郁积, 进而形成结石, 见胁痛、黄疸等症。
若肝气亢逆,肝胆火旺,疏泄太过,则可致胆汁上溢,出现口苦、泛吐苦水等。
(5) 调畅排精排卵行经: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等, 皆与肝气疏泄密切相关。
《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
”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 是肝肾二脏疏泄与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肝气疏泄, 畅达气机,与肾气的闭藏作用协调,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排精不畅而见精瘀;若肝火亢盛,疏泄太过,精室被扰,则见梦遗等。
女子月经定期来潮,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相互协调的体现,其中肝气疏泄尤为关键。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常致月经后期、量少,经行不畅,甚或痛经等;若肝气亢逆, 或肝火亢盛, 疏泄太过, 血不循经, 常致月经前期、量多, 崩漏等。
临床治疗此类病症, 常注重调肝。
此外, 女子按时排卵, 也受肝气疏泄的调节。
相对于男子而言,肝的疏泄机能对于女子生殖更为重要, 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 之说。
2.主藏血肝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
(1) 贮藏血液肝藏血有“血海”之称,其意义概括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
肝内贮藏的血液, 即肝血, 除濡养肝脏本身外, 还输布至其形体官窍,濡养筋,爪,目等,维持其正常的机能。
《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若肝血不足, 濡养机能减退,筋、爪,目等常出现异常。
如血不荣筋则致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肌肉颤动、手足疯等; 血不养目则见目涩,目花,目珠刺痛等;血不荣爪则见爪甲脆薄、干枯、易于折断等。
二是为经血生成之源。
女子月经来潮,与冲脉充盛、肝血充足及肝气畅达密切相关。
冲脉起于胞中而通子肝。
肝血充足,肝气畅达则肝血流注冲脉,冲脉血海充盛则月经按时来潮,故说肝血为经血之源,并将肝与冲脉并称为“血海”。
若肝血不足,常致月经量少, 甚或闭经.三是化生和满养肝气。
肝内贮藏充足的血液, 能够化生和濡养肝气,维护肝气的充沛及冲和畅达,使之发挥正常的疏泄机能。
若肝血不足,则致肝气的化生不足,出现疏泄不及的病证。
四是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
魂乃神之变, 属神志活动的范畴。
《类经·脏象类》公:“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魂由肝血化生和涵养,《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
”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而不安行游离。
若肝血不足, 血不养魂,则魂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梦魇、梦游、梦呓或幻觉等症.(2)调节血量一般情况下,人体各部分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随着机体活动量、情绪、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 外周血流量增加;而在安静或休息时,外周血液分配量则减少。
《紫问·五藏生成》说:“人卧则血归于肝。
” 唐代王冰注解说: “ 肝藏血,心行之,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何者? 肝主血海故也。
” 这种变化是通过肝主疏泄与主藏血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肝调节血量的机能, 以贮藏血液为前提。
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 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
而肝血的外流诸经和回归肝脏, 又受肝气疏泄作用的调节。
(3) 防止出血肝为藏血之脏, 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
《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说:肝“其职主藏血而摄血.”肝防止出血的机理, 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肝气能收摄血液。
肝气充足, 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 二是肝气疏泄,畅达气机, 维持血液运行通畅而不出血。
若肝气亢逆,疏泄太过,血随气逆,可导致出血;三是肝主凝血。
肝之阴气主凝敛,肝阴充足,肝阳被涵, 阴阳协调, 则能发挥凝血作用而防止出血。
明· 章潢《图书编》说: “肝者, 凝血之本。
”肝藏血机能失职引起的出血, 称“肝不藏血”。
“肝不藏血” 的病机大致有三: 一是肝气虚弱, 收摄无力。
如《丹溪心法· 头眩》说: “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
” 二是肝火亢盛,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三是肝阴不足, 不能凝敛血液于肝脏, 反而虚火内扰, 引起出血。
肝不藏血可见吐、衄、咯血, 或月经前期、崩漏等出血征象。
三种情形可从出血的多寡、血出之势及兼症等方面对其病机和证加以鉴别。
其中气虚者宜补肝气, 兼补脾气;火旺者宜清肝火, 降肝气; 阴虚者宜滋阴制阳。
肝主疏泄和藏血机能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
肝内贮藏充足的血液, 可涵养肝气, 维持肝气的冲和调达, 以保证疏泄机能的正常发挥; 血液藏于肝中, 以及肝血输布外周, 或下注冲任形成月经, 又需要在肝气疏泄作用的调节下完成.(ニ)生理特性1. 肝为刚脏肝为刚脏, 指肝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肝在五行属木, 木性曲直, 故肝气具有柔和与伸展畅达之能;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性喜舒畅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以上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特性。
临床上, 肝病多见因阳亢、火旺、热极、阴虚而致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 如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等,从而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 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也反证了肝气的刚强躁急特性。
治疗多用镇肝补虚、泻火滋阴、以柔克刚等法, 以合木之曲直特性。
由于肝气易亢易逆, 肝脏有病,常可延及其他脏腑, 导致五脏六腑的病变, 故有“肝为五脏之贼” 之说。
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 肝气主左升, 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刚脏与娇脏刚柔相济。
若肝气升本力太过, 肺气肃降不及, 则可出现“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的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
2. 肝气升发肝气升发,指肝气向上升动,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