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种诗词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 种修辞手法例解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孩子们所学的古诗中每首诗都是表达作者不同的观点,古诗有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描写景色的诗句,表达季节的诗句,表示友情,书写爱国情怀的诗句等等,今天我小学古诗词做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整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明白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方便大家学习。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 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 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 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 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 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 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 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 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 “倒是无晴胜有情”。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魅力不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更在于其独特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种类繁多,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手法为古诗词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1、比喻比喻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或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将香炉峰比喻为瀑布的挂件,形象地描绘出了瀑布从天而降的壮观景象。

2、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事物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落木的凋零和江水的滚滚流动赋予了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

3、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或数量,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通过夸张的手法,将一夜风雨后的残酒之浓表达得淋漓尽致。

4、对比对比是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三国时期的战争与周瑜的英姿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5、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行平行排列,以达到对称或和谐的效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平行的手法,将白日和黄河两个形象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6、反复反复是通过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或突出某种情感或效果的目的。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反复的手法,将愁绪比作江水,强调了愁之深重。

7、设问设问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或假设,以达到启发读者思考或强调某种观点的目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古典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典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 此句中的“丝”既指“蚕丝”,又跟 “思”是同音,因而又指“思念”。
新郑二中分校2012届高三语文组复
3
习课件
• 互文:
• 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或两个语句看似在 说两件事,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前后 互为补充,而且前后有些词语可互换位置;
•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新郑二中分校2012届高三语文组复
11
习课件
例2: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4、夸张:烘托气氛、引发想象 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

6、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

7、反问:加强语气

8、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 9、互文:言简意赅

10、反复:强调突出
11、用典:抒情言志,内涵丰富
12新、郑二顶中分真校20:12届高结三语构文组整复 齐,环环相扣5 习课件
常见设问题型
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
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
主旨。
新郑二中分校2012届高三语文组复
14
习课件
真题演练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8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拟人即摹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三、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例句: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然夸大其辞,但更能显示其豪放的性格;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笛声最响亮,也不会响遍整个洛阳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通过地域上的夸大,写出夜深人静之际,高亢激越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也令人置信,符合情理;四、对比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甫通过写大户人家积聚米肉成山以致吃不了导致变臭,而老百姓这边却少吃缺穿以致被冻死的现象,将二者进行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社会的混乱动荡和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榨的社会现实,于无言中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批判和百姓的深切同情;五、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红花还需绿叶衬;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1、正衬: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还作为陪衬;例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桃花与美女容颜皆是美好之物;作者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女子的容颜,更显女子容颜像花一样的美艳;2、反衬: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蝉鸟鸣叫都是声音,山林寂静清幽是无声,二者是相反之事物;整个林子里只听见蝉叫鸟鸣而无其他声音,作者通过蝉叫鸟鸣客体来反衬山林主体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对比和衬托反衬的区别: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六、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桑树和梓树是古代人家常种在院子周围的树种,后来就用桑树和梓树代指家乡,简称桑梓;2、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指古代用火烧过的竹子,常用来书写东西;这里的汗青就代指书写历史的史册;3、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例句: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巾帼是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常见的装饰物,以后就成为了代指妇女的专有名词;这里的巾帼就是妇女的意思;七、排比排比是一种利用三句或三句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方法;例句: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这里作者使用四个一样句式的排比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用排比从各个角度描述让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感受到这种美景;八、对偶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例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九、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能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例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的“一日不见”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没见面的时间短,根据后边的层层递进就更能看出对对方的思念;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十、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修辞手法;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例句当中就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十一、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理解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向哪一方,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理解;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句中的“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的;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例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的“东西南北”是互文现义,指整个集市;不能理解为在东市买了骏马,在西市买了鞍鞯,在南市买了辔头,在北市买了长鞭;而应理解为整个集市上买全了这些东西;十二、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援引”;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用典可以使诗歌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庄重典雅、表情达意更加含蓄蕴藉;例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里曹操引用了郑风·子衿的句子,原意是表达女子思念情郎,这里曹操引用此句表达了自己对天下贤才的渴盼爱慕之情;修辞手法是古代诗人常运用的表达技巧;它的运用让诗歌显得更加简练、生动、形象、传神,可以让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希望通过以上讲解列举能对你有所帮助,在解读诗歌的路上走的更加轻松愉悦;。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修辞手法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 (2)燕山雪花大如席,翩翩飞落轩辕台。 作用:
通过对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性的夸大或缩小,增 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强调了描写对象的特点
借代
例子: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作用:用相关部分代替整体的作用不止创造新词, 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是语言表述更加生动
双关
例子: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作用: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诗句获得双重意 义。诗歌的语言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对比
例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诗歌的主旨在 对比中获得凸显。
高三语文诗歌鉴 赏知识整理
——诗歌的修辞手法
比喻
例子: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作用: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事物的特点,传达作者的感情。
比拟
例子: (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拟人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拟 物 作用:引发联想,凸显感情,增强语言的形 象性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常用修辞手法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为了表达出诗词中的美感和意境,古代诗人们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

1. 比喻:古代诗词常常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将草与人的离别感进行比喻,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无常的主题。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将太阳和黄河拟人化,表达了壮丽景色和大自然的壮丽气象。

3. 借景抒怀: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春晓》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描绘初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对仗:诗词中的句子常常通过平仄、韵律等方式进行呼应和对比,形成对仗的韵律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形成了音韵上的呼应。

5. 对偶:通过词语的对仗、意义的对比等方式形成对偶,使作品更加韵律和协调。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异乡”和“异客”,以及“佳节”和“思亲”形成了对偶。

6. 夸张:通过夸张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悠悠我心”通过夸张手法,形容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7. 排比:通过将一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冲击力。

例如《将进酒》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和“白云间”,以及“孤城”和“万仞山”形成了排比结构,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这些方法既能够丰富诗词的表达形式,又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考查的是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一)比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赏析】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蒙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二)拟人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通《山园小梅》)(拟人)【赏析】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瑟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赏析】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四)夸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夸张)【赏析】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营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营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对偶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無,(高话《燕歌行》)(对偶、对比)【赏析】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在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六)反问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同,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赏析】经过多次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诗词的修辞

诗词的修辞

诗词的修辞王明政诗词主要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所以特别讲究修辞手法。

每一首诗词中,几乎都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同一句或一联中往往还同时用几种修辞手法。

如何掌握并运用好诗词中的修辞对初学者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兹分项说明于后:一、比喻:比喻是诗词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本质是不直接描写所要陈述的对象,而是通过间接的描写来表现,借代、比拟、比兴、通感也都具备这一共性,比喻和它们的区别是直接描写的对象和实际要表述的对象只相似而不相关。

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计有:1、明喻——如林逋《池上作》:“簇簇菰蒲映蓼花,水痕天影蘸秋霞。

分明似个屏风上,飞起鵁鶄一道斜。

”,第1、2、4句是本体,第3、句“似”是喻词,“屏风”是喻体。

再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是本体,“似”是喻词,“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喻体,该句也用了夸张。

2、暗喻——如李煜《破阵子》:“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后一句中以树木比雾中烟萝,“作”是喻词。

3、借喻——如杜牧《斑竹筒箪》:“血染斑斑成锦纹,千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泪,何忍将身卧泪痕。

”第1句中本体红斑竹纹未出现,直接写喻体血,是一个借喻,第3句喻体是“湘妃泪”,“是”是喻词,又成一个暗喻。

4、博喻——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本体是闲愁,喻体从不断生长缭绕,不停上下翻腾,绵延不绝不断头三个侧面比喻闲愁之多。

这种博喻兼有排比铺陈的修辞效果,起到了为词刷色的作用。

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也是博喻,用几种自然现象来比喻诚挚的爱情。

5、回环喻——如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后面倒过来用“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

6、互文喻——蒋士铨《七里泷》:“七里严滩绕富春,压篷青重乱山横。

桐江水似离心曲,一片风帆万橹声。

”,这种互文见义句包含的比喻是说:桐江江心万船齐发的橹声象分离时的乐曲声。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修辞手法而闻名。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说是其灵魂和精华所在,它既是诗人达意的工具,也是作品感染读者的媒介。

本文将介绍古代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详细解析,揭示其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比喻手法比喻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强调其特征或增强其感染力。

比喻手法的简练和形象性使得诗词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例如杜甫《登高》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参差不足数。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灭”。

诗人以白云比喻人家,以太阳和月亮比喻昼夜交替,通过比喻手法展示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景色。

二、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特征,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拟人手法,诗人可以让人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照夜船”。

诗人将长安、雾霾、夜船等物与人进行拟人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张处理,以达到强调和夸大效果。

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李白《行路难·孰不忍死以见却》中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蓬。

如此露庐中,何以制其穷”。

诗人通过夸张手法形容行路艰辛,境况困苦,以突出诗中的主题。

四、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古代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借景抒情可以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共鸣。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追求无止境的思考。

总结: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承载了丰富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价值,比喻手法、拟人手法、夸张手法和借景抒情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归类总结-诗词中几种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知识归类总结-诗词中几种修辞手法

诗词中几种修辞手法:(01)比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勾。

(02)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03)拟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04)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05)借代:孤帆远影碧空尽。

(06)对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07)反复:周总理,你在哪里,在哪里? (08)对偶对比: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09)比喻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0)借代对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夸张拟人: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12)谐音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2、朗读诗词的节奏为:三字句:“二一”两拍(江南一好)“一二”拍(绿一蓑衣)个别的“三”拍(鹅一鹅一鹅) 四字句:“二二”拍(大江一东去) 五字句:“二二一”拍(床前一明月一光)“二一二”拍(举头一望一明月)“二三”拍(谁言一寸草心)“三二”拍(能不忆一江南) 六字句:“二二二”拍(地主一重重一压迫) 七字句:“二二二一”拍(门泊—东吴一万里—船)“二二一二”拍(两个一黄鹂一鸣一翠柳)“二二三”拍(霜叶一红于—二月花)“四三”拍(姑苏城外—寒山寺)33、句子的语气从轻到重依次排列为: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肯定句、双重否定句。

34、标点符号:标号和点号的总称,标号的作用在于标点,包括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

35、汉字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加上假借、转注,古代合称“六书”。

36、病句:凡是有病的句子都叫病句,即不符合语言习惯的句子。

如违反语法规则、逻辑推理的修辞一般要求,使句子的表达不够正确、通畅,甚至发生了错误。

常见病句的病因主要有:句子成分残缺;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用词不当;概念不清、分类不当;重复罗嗦;词序颠倒;比喻不当;夸张过分;前后矛盾;不合事理;关联词使用不当等。

37、常见的分段方法:(0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古诗词里那些好玩的修辞手法。

这古诗词啊,那可真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宝贝,里面的修辞手法就像一个个小魔法,让诗词变得超级迷人。

先说说比喻吧。

这比喻就像是给诗词化了个妆。

比如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哇,一下子就让人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景象。

雪花就像梨花一样白,一样美,这画面感简直绝了。

还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你想想,那西湖得多美啊,跟大美女西施一样迷人。

再说说拟人。

拟人可有意思了,就是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人来写。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流泪,鸟会惊心,这多有感情啊。

还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好像知道什么时候该下一样,多聪明的雨啊。

夸张也很厉害哦。

夸张就是把事情说得特别大或者特别小。

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头发得有多长啊,三千丈呢!其实就是说愁太多了。

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得有多高啊,好像从天上落下来的银河一样。

对偶也不能少。

对偶就像双胞胎一样,上下两句长得差不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多整齐啊。

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好听。

还有借代呢。

借代就是用一个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

比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本来是酒的发明者,这里就用杜康来代替酒。

还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就代表船。

古诗词里的这些修辞手法啊,就像一个个小精灵,让诗词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味道。

咱读古诗词的时候,要是能发现这些小魔法,那可就更有意思啦。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与夸张》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与夸张》

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与夸张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作品充满了鲜活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

本文将主要探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与夸张。

通过分析和示例展示这些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作品所产生的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一个事物和另一个具有相似特征或类似属性的事物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在古代诗词中,比喻被广泛运用,给人以美感和启发。

•示例1: > 春风拂面如刀割,花开富贵共云霞。

这是一首形容春天景色的句子,《拂面如刀割》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表达。

它将春风与刀割进行了类比,传递了春天阳光明媚且温暖舒适的感觉。

•示例2: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句出自《静夜思》的诗句,其中的低头思故乡就是一个比喻。

通过将抬头看月亮和低头思念故乡进行类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赋予非人物以人性特征或行为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拟人常常用来形象地描绘事物、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示例1: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出自杜甫的《登高》诗中的两句,其中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给山和水赋予了人类感知能力,使得自然景色更加与读者产生共鸣,并展示了希望与转机之意。

•示例2: > 将军百战死而后已!子午谷前朔风啸。

这是杜牧的《秋夕》诗中两句,在这里,“将军百战死而后已”让将军具备了永不言败的英雄形象,鼓舞人心,凸显出高尚的精神追求与英雄主义。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采用夸大手法来突出事物特点或表达感情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词中,夸张常常被使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突出强烈的情感体验。

•示例1: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杜甫这首《春望》中用“处处闻啼鸟”对风景进行夸张描写,传递给读者春天生机勃发、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的感受。

•示例2: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种诗词修辞手法2019-07-2124种诗词修辞手法,有解释,有示例(学会了这些,你也会写诗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具有了这种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诗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诗词中运用高超的修辞手法,让诗词更生动,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你也会写诗词了!比喻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隐语(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管弦”指音乐。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排比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柏舟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反问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反语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联想联想,具体的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联想联想具体的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曾允元《点绛唇》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通常适用于“风”。

现在,诗人要表达乙项观念:“愁”,愁多无法排遣。

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观念“愁多无法排遣”,就出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曾允元点绛唇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通常适用于风现在诗人要表达乙项观念愁愁多无法排遣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观念愁多无法排遣就出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错综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