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第五讲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2)西晋的分封 )
• A、原因:曹魏不足五十年而亡;以封王作为对宗室诸父 原因: 祖的报偿。 • 二十七个王,以郡为国 • B、西晋与西汉封建制之差异 • 第一 第一,西汉诸侯王国在初封时是相当于全汉中央政权的局 部性或曰地域性的“小中央“政权,而西晋封建制只是一 种名称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具有任何中央制度的性 质。 • 第二 第二,西汉只有皇子与皇兄弟才受封同姓王。但晋皇帝分 封的二十七个王,无一是皇子,除了皇弟三人之外,其余 皆为司马懿的子弟,所以这些王被称为“宗室王”或“宗 “宗室王” 王”。 • 第三,西汉中期以后,王国所封只有一郡之地,这同样成 第三, 为定制。但西晋王国在后来大大扩展,彻底破坏了“以郡 为国”的定制。西汉是削减王国的封城来加强中央集权, 西晋则是用扩大王国领域的办法来增强局部地区的地方分 权。
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王制》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礼记 · 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 特产品。 特产品。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 伐战争。 伐战争。
•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 汉文帝: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将领有七郡之地 汉文帝 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 贾谊 的齐国一分为七,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 汉景帝 “削藩” ,直接夺取王国所属的支郡,进 汉景帝:“削藩” 一步缩小各王国的封域。夺取了诸侯“自置吏”与 夺取了诸侯“ 夺取了诸侯 自置吏” 得赋敛”两大特权,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诸侯王只 “得赋敛”两大特权 能衣食租税。封建制名存实亡。 • 武帝 主父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武帝:主父偃 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主父偃“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所建诸侯国必须归王国周围的 汉郡所有。 汉郡所有。这样一来,王国领域越小,到西汉末年, 许多王国只剩下三四县之地,毫无能为力了。 • 东汉虽有分封,但只有封爵之名,而无裂土之实了。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参考书目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二、内容提要本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
重点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考古学课件第5-6章
第二节 生 业 经 济
生业经济是指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需求而获取基本生存资源的经济 行为。一般来讲,生业经济是对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经济模式的概 括,尤其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生业经济可以分为以采集捕捞和狩猎为主的攫取经济和以动植物 驯化栽培为主的生产经济
遗址内外地貌变迁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遗址分布和生业经济模式的特 点,再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地貌调查和采样,分析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 响、人类适应地貌的生业模式选择和人类活动对地貌所产生的影响
环境考古中的地貌研究则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切实与地质学家合作,尤其需要邀请熟悉区域地貌的专家, 在充分了解地貌信息的基础上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区域地貌与遗址内外地貌研究相结合
动物群随着植物群的变化而变化。第四纪气候尤其是青藏高原抬升对 动物群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北方地区第四纪动物群的这种变迁,不仅直接反映了气候和植被的变 化,也揭示着人地关系方面的某些变化生存策略的变化,不仅塑造了 史前人类的文化,乃至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
植被变迁是古环境重建研究的重要内容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是研究植被的重要依据 人类的生存活动必然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研究古代植被 变迁时要注意区分自然作用和人为作用下的植被变迁 遗址周围的植被记录可能反映人类对自然植被的干扰过程和程度,比 如自然植被减少和人工植被的增加等 远离聚落的植被记录则可以提供聚落所在区域自然植被的状况,为了 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提供重要信息
中全新世的气候变迁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气 候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生存空间和资源占有的不稳定性,使之成为诱发 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多媒体教程徐州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王奇伟《考古学概论》课程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第三节考古学上的年代第四节考古学简史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四,考古学的功用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实际也包括古文字学.(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欧洲文字中的"考古学"一词,如Archaeology(英文),Arch□ologie(法文),Archaeologie(德文)Археология(俄文),Archeologia(意大利文),Arqueologia(西班牙文)等,都是源于希腊文.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二)文物知识(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2,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的特点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例如,一个石块,如果古人用它制造一把石刀,它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是人类"文化"的结果,那么,它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否则,深山里的天然岩石,古人从未与它发生过关系,那么它就不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只能留给地质学家研究.再如古脊椎动物化石,如果生活在古人所生活的环境中,那么它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利用它们来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动物不是生活在古人类所处的环境中,那么,它就不会成为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如恐龙.这就说明,考古学是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尽管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二)文物知识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Cultural Relics".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西周利簋艺术价值,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马踏飞燕"青铜雕塑,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精美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东汉马踏飞燕图大汶口彩陶春秋莲鹤方壶科学价值,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商代早期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片,把中国瓷器产生的历史由东汉提前到商代.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防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发现古纸,纸上绘有地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例,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宦官蔡伦的误记,把中国造纸起源提前200年.这些都具有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文物等级或是否属于文物的重要方面.(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代表性.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因此文物众多,而我国的财力有限,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不可能把文物都全部保护起来,而只能根据我们的国力,(忍痛割爱)在众多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保护.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重点发掘的遗址有几十处之多,但国家重点保护,在遗址上建博物馆的也只有半坡姜寨,大河村等几处,大多数遗址在考古活动后进行了回填.郑州西山古城遗址, 属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已经回填.即使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这些文物有的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南京六朝古墓,巩义北宋皇陵,都在田野农田之内,损害相当厉害. 巩义宋陵二十世纪90年代郑州市为延伸紫荆山路,破坏了郑州商城遗址城墙大数百米长,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强烈批评.(徐州博物馆东东汉采石厂的命运.)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只好以损害文物为代价.但文物是不可再生,损坏了就不可再恢复了.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认识观念和经费的投入.郑州商城城墙(3)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广泛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当是我国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文物,要具有广泛性.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3,文物(遗存)的分类与分级管理(1)文物的分类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2)文物的分级管理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凡属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文物,三级藏品中需定为珍贵文物的,应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有关著名起义领袖的代表性文物.五,反映中外友好往来和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代表性文物.六,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代表性文物.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的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十,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一,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及其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著名烈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二,反映有关中国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爱国侨胞及其它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十三,其它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内外代表性文物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供参考)一,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地区或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二,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三,瓷器——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年款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独创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著名窑别的代表作;元,明,清时期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四,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一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书法艺术优美的;传世稀少并在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的.五,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六,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要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刻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价值重大的砖瓦.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九,符牌印章——文字精美,质料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很高艺术价值的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印章.十,货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存世数量极少的或成套的货币以及钱范和钞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中的珍品.十一,牙雕——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二,竹雕——时代确切,在竹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或特征的;款识准确,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三,漆器——款识准确,遗存稀少,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漆工艺品种的;造型,纹饰,雕工,色调,工艺水平高而完整无缺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十四,珐琅——款识准确,遗存稀少,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造型,纹饰,釉色,掐丝等工艺水平高而又完好的. 十五,织绣——遗存稀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早期实物或实物印痕;时代较早,有准确的纪年及产地的;基本保持原色能代表一个历史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历代名人使用,保存下来的精品;著名工艺家的代表作十六,古籍善本——宋,金,元旧刻;宋,元旧抄;明及明以前稿本和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抄本;明,清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批校题跋;及明刻,清抄中内容,版本,印刷技术上有特色或具有其他特点的稿本.十七,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十八,武器——在重要战役(包括起义中)使用的,具有重要历史情节,数量稀少的武器;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武器;历代名人使用过的武器十九,宣传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或由中共中央,地方党政组织印发,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传单,标语,宣传画,捷报,号外等.二十,证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政策,数量稀少,与各地区,各党派团体有直接关系,具有特殊历史情节的旗帜,印章,证件等.二十一,文件——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文件原件;重要文件原件不存在的存世稀少的早期翻印件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早期翻印件;反映各党派团体的有关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二十二,名人遗物——已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各党派团体领导人,著名爱国侨胞,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签署件;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生活用品.注:二,三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可依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类推.②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类保护: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共1268处.其中1961年第一批180处,1982年第二批62处,1988年第三批258处,1996年第四批150处,2001年第五批5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已登记的有30余万处.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占我国经文物普查所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一小部分.d,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1,要有保护范围,2,要有标志说明,3,,要有记录档案,4,要有专门保管机构或专人管理.目前我国的文物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外国很羡慕我们),但由于我国目前国力有限,怎样保护好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文物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一个包袱.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提倡私人合法收藏文物,国家法律予以保护.e,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第四批1座,共计100座.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9.徐州10.淮安 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 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 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1.凤凰f,世界遗产:截止目前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被批准公布的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0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我国30处世界遗产名单长城1987.12 北京故宫1987.12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山东泰山1987.12安徽黄山1990.12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西藏布达拉宫1994.1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江苏古典园林1997.12 北京颐和园1998.11北京天坛1998.11 重庆大足石刻1999.1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2003.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三江并流(云南)2003.7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7(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1,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与最终目标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 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2,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文物既可以包括古代文物,近代,现代文物,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的遗存,这就存在着一个时间范围问题.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市县文化局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研究历史无外乎两种材料,一是文献材料,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考古材料,即实物材料.而文献材料是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后才出现的,是文明社会的事情,而文明时代以前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就没有文献材料;研究史前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就依靠考古材料;文献所记载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在历代的文献材料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记载总是偏重于政治制度,军事战争和其它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而对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等的记述则太少,一部《二十四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对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记载太少,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因此,考古学在补史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以前封建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西方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否则便没有说服力,其可信性就差.正是吸收西方史学研究的实证思想,20世纪初史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史学"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左右逢源,这样才有说服力.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充分认识到考古材料在证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史方法远高于封建史学家,因此"二重证据法"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20世纪20年代清华研究院导师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如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先公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是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四是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五讲 放射性 衰变1
以走几十米远,而碰到几毫米厚的铝片就不能穿过了; γ射线本质上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穿透力极强,能穿过厚的混
凝土和铅板。
3.衰变方程举例: (1)α 衰变:23982U→23940Th+42He (2)β 衰变:23940Th→23941Pa+-01e.
m
m
A. 4
B. 8
答案 C
m C.16
m D.32
四、放射性的应用: 放射性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射线的电离作
用、穿透能力等特征,二是作为示踪原子,三是利用衰变特性. 1、利用射线的特性 ①α射线:α射线带电量较大,利用其能量大、电离作用强的特性可 制成静电消除器等。 ②β射线:利用β射线可穿过薄物或经薄物反射时,由透射或反射后 的衰减程度来测量薄物的厚度或密度。 ③γ射线:由于γ射线穿透能力极强,可以利用γ射线探伤,也可以 用于生物变异,在医学上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等。
答案 B 【解析】由三种射线的本质和特点可知,α射线贯穿本领最弱,一 张黑纸都能挡住,而挡不住β射线和γ射线,故A正确;γ射线是 伴随α、β衰变而产生的一种电磁波,不会使原核变成新核.故B 不正确;三种射线中α射线电离作用最强,故C正确;β粒子是电 子,来源于原子核,故D正确。
【例 2】 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二、衰变:
1.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是不稳定的,它们会自发地蜕 变为另一种元素,同时放出射线,这种现象为放射性衰变。
2.衰变形式:常见的衰变有两种,放出α粒子的衰变为α 衰变,放出β粒子的衰变为β衰变,而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 β射线产生的。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人
类
今
出
天
现
2. 记录过程中受记录者眼界、水平、立场 的限制。
3. 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的可能, 文献不等于历史本身。
三、遗存的无限性和客观性
文献
遗存
有限性
无限性
主观性
客观性
1. 遗存的无限性:
与现存的有限的文献史料相比,地下 埋藏着的实物资料可谓无穷无尽。
严文明:《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第2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 月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程 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的划分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2、按社会性质来划分:
3、文献史学来划分:
史前考古(包括旧石器、新石器)
夏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4、按照区域来划分: 5、按研究专题来划分:
面,以俞伟超为代表。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族学: (2)民俗学: (3)人类学: (4)生态学: (5)动物学: (6)植物学: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分类
可分为: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两大类
人工遗存
遗存 非人工遗存
遗迹 遗物
一、遗物
1、定义:这种遗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 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是可以携带的实物,在移动或搬迁 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第五讲 考古绘图基本知识
5.2符号 作图时,应将专用的符号排在前面,常用的符号 排在后面,这样可以使图内表现的问题重点突出。考 古文化一般用符号表示,而遗迹等目前多采用符号或 字母表示。
5.3剖面。在考古剖面中一般填充45°向左倾斜的细实 线,也有全涂黑的。
6.投影法 1)概念。在灯光或太阳光照摄物体时, 在地面或墙上就会产生与原物体相同或相似 的影子,人们根据这个自然现象,总结出投 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平面进行投射,并 在该平面得到图形的方法,及投影法。图6-1 为投影需要的基本要素。
(1)三投影面体系 )
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将三维空间分为8个象限 分角 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将三维空间分为 个象限(分角 。 个象限 分角) 在国家标准GB/T 4458.1—2002中规定,我国采用第一 中规定, 在国家标准 中规定 分角投影法(简称第一角画法 绘制图样,而国际上有的国家( 简称第一角画法)绘制图样 分角投影法 简称第一角画法 绘制图样,而国际上有的国家 如美国、日本等)则采用第三角投影法 简称第三角画法)。 如美国、日本等 则采用第三角投影法(简称第三角画法 。 则采用第三角投影法 简称第三角画法
(5)三面投影的投影规律 )
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 主、俯、左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为: 主、俯视图长对正 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左视图宽相等 三视图之间的这种投影关系也称为视图之间的三等关系(三等 规律)。应当注意,这种关系无论是对整个物体还是对物体的局 部均是如此。
(6)画三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1、分析物体 。 2、确定图幅和比例。3、选择主视图的投影方向。 4、布图、画底图。5、检查、修改底图。6、加深图线,完成三视图。
(4)三面投影体系的展开: )三面投影体系的展开: 为了画图和看图的方便,假想地将三个投影面展开、摊平在同一平面(纸面) 为了画图和看图的方便,假想地将三个投影面展开、摊平在同一平面(纸面)上, 不动; 轴向下旋转90 90° 轴向右旋转90 90° 并且规定: 并且规定:正面V不动;水平面H绕OX轴向下旋转90°;侧面W绕OZ轴向右旋转90°,分别 重合到正立投影面(这个平面就是图纸),应注意,水平投影面和侧立投影面旋转时, ),应注意 重合到正立投影面(这个平面就是图纸),应注意,水平投影面和侧立投影面旋转时, OY轴被分为两处,随H面旋转的用OYH表示,随W面旋转的用OYW表示 。 OY轴被分为两处, 面旋转的用OYH表示, 面旋转的用OYW表示 轴被分为两处 OYH表示 OYW
考古学第一章第五节
第五节考古学的分支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对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和各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等分支。
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也有的学者主张在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之间增加原史(文字刚出现的历史时期)考古学。
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世界各地,文字的产生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上限是各不相同的。
中国的史前考古,大致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内陆地区,史前时代则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
由于史前时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以研究,所以研究史前时代的人类历史完全依赖考古资料,亦即依靠史前考古学。
历史考古学必须参考文献记载,它可与历史学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历史时代的人类社会历史。
史前考古学主要是研究石器时代(有地区也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历史考古学主要是研究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两者所研究的文化遗存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研究方法不同。
史前考古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人类学、名族学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必须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研究服务。
历史考古学则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
从判定绝对年代的手段来说,史前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地层学及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而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
二、田野考古学20世纪初叶,欧美的考古学家开始重视田野调查和发掘,注意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1994年由美国考古学家彭北莱和德国的赫伯特斯密特主持的对中亚科特山北麓的安诺遗址的发掘,在考古发掘的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安诺遗址的发掘开始采用挖掘大型探方的方法,每件器物都标明其出土位置。
中国考古剖解PPT课件
考古地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 积层,也叫“文化层”或“熟土层”。因为地球形成很长一 段时间后,人类才在地层上得以产生和繁衍。所以一般来说, “文化层”在“自然层”之上,“熟土层”在“生土层”上。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 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老的在下 — 早
3.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F、 M、J、Y、D等)划分地层
第14页/共99页
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在考古学上都被称为一个单位,它 是考古学上最常用代表时间和空间的量。出土于同一个单位的 遗物,在时空上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根据其在单位内的组 合方式来判断这种联系,回复历史的真实。
第27页/共99页
2.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 一般进化的原理
即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化的,作为人工制品的 各种器物也是不断演化的;
❖ 相似性原理
即依据器物或遗迹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研究。 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规律,进而依据
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 古学文化,最后建立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时空框架, 探讨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
1
2
3
4
第35页/共99页
4. 器物组合与分期研究
型式 分期
分期
分段
1段 一期
2段
3段 二期
4段
尖
圜
直
细
圈
底
底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察复习资料绪言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
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
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
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
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
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
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
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
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考古学通论 (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考古学 全套课件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4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密切结合其在历史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定位,在强调 其为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的同 时,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更重视学生实际从事文博和旅游行业的应 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考古学与民俗学、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 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考古文博基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核心应用 能力。
10
前言
九、考试
本课程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50%,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日常考勤、课堂提问、 课堂讨论、课堂笔记、作业(读书报告)等,占30%;第二部分为 实验报告或调研报告,占20%。
期末考核采取闭卷形式,占50%。
2014-9-11
前言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制作
3
前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我们普通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不同于考古学专业开设的考古学通论课程。 本课程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历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依托考古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
《考古学通论III》包括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 五代宋元考古、明清考古共五讲。
2014-9-1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韩建业 制作
6
五、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浏览“网络学堂”相关学 习资料并利用该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阅读参考资料、在国家级 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做课外实验、课外参观考古遗址和博物 馆、听考古专题讲座、参加考古调查发掘实践等形式。
考古学导论第五课
一、室内整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 本章参考书目: 1、严文明:《关于编写考古报告的谈话》,《走向 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二、资料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1. 建立田野发掘记录挡案 2. 遗物的清洗 3. 遗物的分类、拼对复原和编号 4. 对各类遗物的分析测试 5. 资料的编年研究 6. 遗物的测绘、制卡和登录 7. 建立遗物的资料库
三、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和发掘资料的归档
1. 考古报告的分类:消息、简报报告 2. 消息与简报 3. 考古报告的编写 4.发掘资料的归档
人类学概论第五章 考古与博物__
(二)物(object)自身 )自身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出主体/客体即人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提出主体 客体即人 /物非二元性关系,主客体并非独立存在, 物非二元性关系, 物非二元性关系 主客体并非独立存在, 而是构成相互关系。 而是构成相互关系。 米勒提出了物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目标 和框架: 和框架:物有其自成一格而独立自主的 国现代考古学开端 1921年10月到 月,瑞典地质学家和考 月到12月 年 月到 古学家安特生主持发掘了仰韶村遗址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伊始, 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伊始,在李济的主 持下开始了震惊国内外的安阳殷墟( 持下开始了震惊国内外的安阳殷墟(商 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发掘, 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发掘,这是第一项 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工作
27
(三)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因人类克服自然并借以获得生 存而产生,故也称为技术文化, 存而产生,故也称为技术文化,是人与 自然关系的反映。 自然关系的反映。 它包括人类在生产、 它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活动 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全部物质成 果,从衣食住行所需到现代科技均涵盖 在内,所以它的内容丰富而多样 在内,
15
强调结构与能动性的互动, 强调结构与能动性的互动,把遗存所反映的 思想、观念”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思想、观念”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解 读考古遗存中符号的象征理论。 读考古遗存中符号的象征理论。 结构考古学” 霍德 “结构考古学”所要揭示的是人们在构 建社会、创造文化时所遵从的逻辑秩序, 建社会、创造文化时所遵从的逻辑秩序,以 及在事物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及在事物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义。 要解释结构的意义就必须借助从考古中发现 的对比关联来完成, 的对比关联来完成,只有将解释放到具体的 环境、背景之中才能发挥结构解释的力度。 环境、背景之中才能发挥结构解释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新石器时代考古一、新石器时代考古概论1、基本特征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为其典型特征。
陶器的制作纺织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穿毛皮,新石器时代纺织的出现,原料为羊毛、丝、棉花。
衣料的早期足迹:草、树叶、树皮、兽皮和麻布。
农业的出现:采集、狩猎外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生计出现变化。
“农业革命”。
家畜饲养:狩猎到圈养进而饲养。
定居:旧石器时代人随动物季节性地迁移,新石器时代人安定下来。
“定居革命”。
但定居与农业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
社会文化活动:多样性文化的开始,宗教、艺术、玉器等物质精神文化的出现。
社会组织:旧石器人类少,人群小“游团”(Band)。
新石器规模大、复杂性强,存在所有制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严文明),不平等社会的出现,国家的出现。
“不平等社会的早期阶段”。
划分的标准:磨制、陶器、定居、农业四大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标准。
2、上、下限上限:1.5万年——1万年间,1.2万年左右下限:国家的出现,晚商之前,传说时代、青铜时代之前,BC2000年,古史中夏代前。
3、研究简史(1)、偶然发现19C末西方探险家发现磨制石器,认为中国应有新石器时代。
成果均在西方发表,中国影响不大。
(2)、早期的发掘和研究1921年安特生辽宁锦西沙锅屯河南仰韶马家窑齐家马厂半山彩陶文化“中国文化西来说”1928年中研院考古组龙山文化黑陶文化后岗三叠层50年代前“中国文化西来说”占主导地位。
(3)、50年代后,以文革为界划分为两段50——70年代重点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中下游仰韶文化的研究成就:中国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说的确立。
“中原起源说”“一元论”社会发展史,原始社会性质的探讨。
70年代至今:C-14测年和新文化的发展。
“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主要成就有:A、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区域(文化的区系、谱系)的建立。
⏹B、出线中国古代文明多元起源说。
“满天星斗说”(苏秉琦)“多元一体说⏹C、聚落考古和区域考古的广泛开展。
⏹D、环境考古的出现。
新信息。
⏹E、国际合作广泛。
4、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环境背景(1)、全新世环境及其变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地理格局在全新是第四纪基本定型。
特点:A、青藏高原的隆起使中国成为较封闭的大型地理单元,中外古文明之间难以交流(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实质性关系),中国古文明有自己的特点,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小。
B、中国面积范围较大,南北、东西差异较大,新石器时代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C、不平衡中有一个特别适宜发展的区域。
中国的中心。
(大河地区)(早期文明一般都在大河的支流交汇处产生和发展起来)地理对人类的限制越远古越大,后来中国地理的变化,多部分发生在沉降区,对全局影响不大。
气候的变化:第四纪末次冰期(1.8万年)。
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发展大致相吻合。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区中国的文化分区:三大区和两亚区(按取食经济角度划分)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华北黄河流域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华中长江流域采集狩猎经济文化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北区)采集狩猎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区:岭南采集狩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东北考古学文化传统区域(历史文化区):六个文化系统燕辽区中原区海岱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六个文化区构成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主体,另外有文化的边缘区(亚文化区)5、新石器文化的分期分期的方法不同:三分法:早期、中期、晚期(传统分法)四分法:早期、中期、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严文明)五分法:早期、中期、晚期、后期、末期(张驰)严文明先生的观点新石器时代晚期(BC5000——BC3000年)分为两期:前期(BC5000——BC3500)聚落遗址增大,环濠设施增多,聚落的布局往往体现凝聚式和向心式的特点,强调集体精神和平等原则,流行集体合葬,强调血缘关系而非姻亲关系,氏族公社为基础的原始共产制氏族社会。
后期阶段(BC3500——BC3000年)社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酝酿着深刻的变革。
A、农业和手工业有新发展。
石铲形制的多样化和轻薄化。
石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切割法和管钻发),玉器出现,陶器部分轮制,专业化生产(淅川下王岗)。
B、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产品交换的经常化——积累产品——积累财富C、中心聚落已经出现。
出现较大面积,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秦安大地湾)。
D、随葬武器成为时尚。
石钺说明战争的经常性。
龙山文化(BC3000——BC2000年):铜石并用时代陶器普遍轮制——原始青釉瓷器。
玉器更加精良,丝绸、漆器、象牙雕刻等手工业制品。
小件铜器出现。
众多城址的出现——社会性质的变化。
城址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军事性城堡,小、险要地方、只有祭坛玉营房。
一是设防的中心聚落。
有些城址有大型的宫殿建筑,有的有明显的宗教遗迹。
城、城市、乡村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城乡结合体)与氏族——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的区别。
龙山文化为文明时期?酋邦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主义时期?五帝时代?国家的产生?(国家是伴随着战争而产生的?)龙山文化的战争迹象:A、武器大为改善。
B、普遍的筑城(战争的经常化、激烈化)。
C、普遍出现乱葬坑。
E、出现反映战争的风俗(剥皮、人头做的杯子)。
F、出现军事领袖艺术的形象。
五分法早期:BC1万年——BC7000年不确定期,早、中期间存在缺环,北方洞穴细石器、南方旷野砾石工业,陶器出现,农业的萌芽,人群较少。
中期:BC7000——BC5000年向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聚落定居遗址,南北不同的农业经济区域出现,纺织、制陶、磨制石器普遍。
晚期:BC5000——BC3500年最繁盛期聚落分化区域中心区域经济的分化(贸易)丝绸、漆器、陶器种类丰富,彩陶文化。
后期:BC3500——BC2500年文化重组现象(衰落与重组)黄河与长江流域出现四大区域中心,四区域之间聚落减少(人口流动、区域文化的凝聚),大聚落、城墙、聚落群(社群规模变大,不同人群间关系紧张),社会等级分化(墓地),物质文化(手工业)变化,黑陶文化。
末期:BC2500——BC2000年文化格局大变化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衰落(遗址荒弃),黄河流域的兴起,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齐家文化的沟通和桥梁作用,使黄河流域与中亚等交流增多如小麦、羊、青铜器等(黄河与中亚文化)。
文化衰落期之后进入文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出现(距今1.5万年——1.2万年1、中国史前考古中的中石器时代1935年裴文中先生在广西武鸣、桂林等地发现芭桥、芭勋、腾翔等洞穴遗址,采集到砾石石器、磨石、穿孔石器。
介于新、旧之间,称为中石器时代。
1947年裴文中先生在哈尔滨附近发现细石器,认为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
50年代裴先生重到广西等地考察采集陶片,认为中石器应属于新石器早期。
80年代以前说不清楚,后来发现较多,认识较清楚。
南方:在南岭两侧发现一些洞穴遗存如桂林甑皮岩、广东封开黄岩洞、阳春独石仔、江西万年仙人洞等,倾向认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存,为过渡期。
北方也有发现:陕西大荔沙苑、河南许昌灵井、河北阳原虎头梁等中国典型的细石器遗存,属于中石器文化,其中许多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发掘,年代在1.4万年——BC8000年之间。
认为属于欧亚大陆主要文化体系中的分支。
90年代以后有重大进展:a、新认识:新石器时代特征与欧洲中石器概念不同,陶器(绳纹)、稻谷与南方新石器时代传统相似。
b、洞穴遗存年代(BC1.1万年——BC7000年)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
中石器是指介于旧石器和新石器之间的石器。
欧洲中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第9千年末或第8千年初,结束于前第6~前第4千年。
近年考古发现表明,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下限在各地很不一致,东南欧在前第6千年初即产生农业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北欧地区则晚了两三千年。
欧洲中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细石器的流行。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遗存,处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少量发现,以黄河流域的遗存比较重要。
其基本特征是:这时的人类依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还没有出现。
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典型细石器尤为盛行,仅有个别的磨制石器,陶器还没有产生。
这一时代当开始于1万多年以前地质上的全新世时代,下限则延续得比较长,在先进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以后,某些边远的地区还保留了中石器时代的原始状态。
目前,中国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大都限于调查,发现物不丰富,遗址也不够典型,并且对某些遗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这时期的考古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
2、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集中分布在南岭两侧靠近平原洞穴遗存。
重要有:(1)、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62、64年发掘,年代测得颠倒,90年代后有三次发掘,面貌较清楚。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朝南,活动地域洞厅、洞口,200平方米,烧火堆5——6个,堆中有炭灰、石头(压火用?)为了探索人工驯化稻的起源,1993年和1995年,中美农业考古队两次对该洞穴和距仙人洞约800米的吊桶环洞进行了考古取样和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首先,确凿无误地证实仙人洞和吊桶环洞有着从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完整而清晰的上下两层地层堆积,据大量碳十四测定数据表明,上层大约距今9000——14000年;下层大约距今15000——20000年。
这种完整的地层堆积,在华南地区已发现的诸多洞穴遗址中都是罕见的,这就为探讨人类如何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以及新石器革命是在何种环境、何种状态下发生提供了科学的资料,在学术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两次出土人工遗物相当丰富,这在华南诸多洞穴中也是出土物最多的。
据初步统计,石器474件(片)、骨器248件、穿孔蚌器19件、原始陶片297块和20 多块(片)人骨标本以及数以万块兽骨残片。
有的骨器或骨管上刻有一道道划痕,这是中国目前所见较早的记事或表数的刻划痕。
原始陶片,夹粗砂,胎厚,火候低,陶胎多用泥片分块贴拍,也有近底部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器型主要为直口筒腹圜底罐形器,器表多为错乱甚或迭压着粗绳纹或条纹,也发现有草搓擦的错乱条纹,有的器内壁也饰有横向纹饰。
这些陶片最早的年代可能到12000 年左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陶片之一,这无疑对于研究陶器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两洞穴采集标本的孢粉和植硅石细胞分析结果表明,两处遗存都有野生稻和人工稻的线索,尤其吊桶环的下层大量存在野生稻,上层的野生稻虽占多数,但发现有人工载培稻的扇形体,这就为探索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极重要的线索,也昭示了赣鄱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
石器:两种类型砾石石器和磨制的梭形器、穿孔砾石(称为重石)(用途?)骨器:骨针(针孔在中间较多)、骨锥、骨铲、骨鱼标、骨片(上有刻划道、数字符号?)棒器:棒刀数量最多,刃部较钝陶器:圜底釜(中历博,世界最早、完整器物之一)靠近器口由内向外有小洞(未穿、装饰用、一圈),绳纹(拍印)动物骨骼:大量鹿科、猪(野猪)等,没有发现鱼骨,有龟、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