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藏医》之——胁肋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一、定义: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源流:
1、最早见于《内经》,并明确指出与肝胆有关。

2、《诸病源候论》指出发病与肝胆肾有关。

3、严用和《济生方》认为胁痛因情志不遂而致。

4、《景岳全书》指出发病与情志、饮食、房劳关系密切,且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5、《証治汇补》较全面的论述了胁痛病因及治疗原则。

三、病因病机:
1、病位:表现在胁肋,但病位主要在肝胆,与脾胃肾有关.
2、病机要点:肝络失和(肝气郁结,瘀血阻滞,肝胆湿热,肝阴不足)。

.
3、病理性质:分虚实两类,实为络脉不通,虚为络脉失养.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湿热
5、病机转化:一是气血转化,二是虚实转化,三是疾病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三)分型论治:
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
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
编辑:流星
研霸圈。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胁 痛

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胁痛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胁痛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胁痛病证的定义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日胁。

”《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

”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本病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胆的病变。

如《素问•热论篇》日:“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素问•刺热论篇》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

”《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其后,历代医家对胁痛病因的认识,在《内经》的基础上,逐步有了发展。

《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类证治裁•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

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

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

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胁肋怎么读什么意思

胁肋怎么读什么意思

胁肋怎么读什么意思胁肋( xie lei)指心中恐惧,两胁有些发胀。

汉张衡《归田赋》:“胁肋震悸,悄怆幽邃。

”晋傅咸《登楼赋》:“卒困弱而无咎兮,犹胁肋而志舒。

”《南史·范缜传》:“唯得草书数行,虽当世才识者不能复屈其指。

尝与吴郡张超、会稽贺道人共观之,弥日不能决,膝间胁肋,淋漓洒落,观者叹其壮绝。

”《明史·刘铉传》:“贼渐逼近,人皆胁肋。

”《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又见操怒气填膺,胁肋慌乱。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恶声貌呵,狠如豺虎,吓得学生胆战,魂飞魄散。

”郭沫若《孔雀胆》第二幕:“﹝尚、局﹞见了我一样的骇怕,像是木雕泥塑的人;连那几个护兵,都目瞪口呆,战兢兢的好似胁肋在动的模样。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恶声貌呵,狠如豺虎,吓得学生胆战,魂飞魄散。

”元武汉臣《生金阁》楔子:“你休逼俺成亲呵,俺实指望还乡转选做官的哩!你这厮百般调戏,一时羞辱,便要胁肋俺娘,俺岂肯从!”《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今年到乡里赴选,适遇令尹大老爷,指名要正员外郎欧阳天奉,看了四月十八日信札,却是你爹到任起程日期,连忙到都堂施行,胁肋欧阳正员外送你去。

”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下官言语冒撞了将军,望恕罪则个。

只是敝地宦情,近日颇疏。

倘将军无此胁肋,他日必有効力,免致误事。

”吴晗《灯下集》:“自古胁肋之状,由人主之善恶。

”参见“胁肋震悸”。

凡我小生惊觉方知,母亲非为妖魅所侵,乃是被毒蛇山魈擒去,把一条青竹杖逼胁於紧窄处,母亲面色如金,更无血色,抵抗不得。

不想这山魈精雄异常,挟着我到堂前,说道:“若想你母亲活命,可带一件衣服及黄白之物来。

”儿身上惟有一件夹袍,拿出来献与它,母亲穿了上去,把腰间绦儿松了,被那毒蛇勒了一勒,晕倒在地。

”这是唐代元稹的《琵琶行》里的片段,意思就是说,他当时和很多人一样以为李绅的母亲也是鬼魂,被她孙子的鬼魂拿着青竹杖胁迫到墙角死了,所以他才写了这首诗来讽刺李绅。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胁痛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胁痛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胁痛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胁痛”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胁痛
病证名。

出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少阴温(脉):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奏(凑)胁。

其病:胁痛。


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胁肋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循行部位,故发病多与肝、胆疾患有关。

另外心、肺、脾、肾等脉,亦皆行达胸胁、胁腹等部,故各脏腑病变亦可发生胁痛。

胁痛有外感和内伤之分,虚实之辨,左右之别。

今之肝胆疾患常见胁痛症状。

临床有肝气胁痛、瘀血胁痛等。

参见各有关条。

针灸特效方之胸腹胁部篇

针灸特效方之胸腹胁部篇

针灸特效方之胸腹胁部篇注:以下括号内备注的古籍为《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百)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百)胁肋疼痛——气户、华盖。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

(百)肠鸣——下脘、陷谷。

腹内肠鸣下脘谷能平。

(百)胸胁支满——章门。

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

(百)膈痛——膻中、巨阙。

胸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百)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

(百)胸膈瘀血——肾俞、巨阙。

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宜征。

(百)胸满项强——神藏、璇玑。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

(百)脐风——然谷。

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百)腋肿——委阳、天池。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

(百)烦心呕吐——幽门、玉堂。

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

(百)脐肿——阴陵、水分。

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百)完谷不消——脾俞、脾俞膀胱俞觅。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公孙、内关、中脘。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堪责。

(百)寒疝——大敦、照海。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百)痃癖——冲门、血海。

痃癖分,冲门血海强。

(百)心腹胁肋——照海(阴跷)、内关(阴维)、列缺(任)、公孙(冲)。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标)心下痞满——十二经井穴。

心下痞满而井主。

(标)心胀咽痛——太冲。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标)脾冷胃疼——公孙。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标)胸满腹痛——内关。

胸满腹痛刺内关。

(标)胁肋疼痛——支沟(飞虎)。

胁肋疼痛针飞虎。

(标)虚喘——足三里。

虚喘须寻三里穴。

(席)食癖气块——手三里、足三里。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席)胃中有积——璇玑、三里。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席)胸满不思食——阴陵泉、承山。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寸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素问?缪刺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在《素问?刺热论》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也,是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了进一步支脉虚,之与正气用和《济……多因胁痛;攻因主要与全书?胁i感,如天痛》篇五饮食过庄劳役房它宜补泻寺之,不云胁乔结石.B治。

胁g致肝气1等诸多:塞胁绰必归肪.致肝芝票:子岩麦罢皇严画画芸;严罢工忘乙严裴笔:厶千需要念念严芸岛禀乙产芸急妻;响识涩号骊毛二之识湾二严腊识皇士辰虚:为寒所乘故也。

……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竺竺:,邪三芝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产。

厂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捅之严,,川…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主,竺f气竺竺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竺,《主子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胁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胁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胁痛【概说】一、概念: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二、沿革:1、《内经》明确指出胁痛属肝胆病变。

2、后世医家对胁痛认识逐趋完善。

3、《景岳全书》指出胁痛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将胁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三、讨论范围:多见于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软组织挫扭伤及部分胸膜炎。

【病因病机】1、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之分。

2、病理因素以气滞、湿热、血瘀为主,三者常以气滞为先,各种病理因素常相互兼夹,相为因果。

3、病位以肝胆为主,可涉及脾胃、肾。

4、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然以实证属多。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胁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可兼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与悬饮鉴别。

悬饮胁痛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胁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气郁多见胀痛,痛处不定,症状波动与情绪有关;血瘀多见刺痛,痛处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痛甚。

2、辨属虚属实: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重,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不足,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伴阴血亏耗之证。

二、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原则。

实者理气、活血,清热化湿通络;虚者滋阴柔肝,补中寓通。

三、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中医胁痛 2

中医胁痛 2

二、病机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 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两类。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不通则痛
实证
瘀血阻络 肝络失养 不荣则痛 虚证
肝络失和
初病
肝气郁滞
气滞血瘀
化火伤阴
虚证或虚实并见
实证
肝胆湿热
久病阴血不足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 胃及肾有关。肝在胁下,胆附于肝,肝胆 通过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肝脉起于足大 趾,上行环阴器,过少腹,挟胃,属肝络 胆,贯膈布胁肋,循喉咙,连目系,上巅 顶。 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本方功用滋阴柔肝 止痛,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肝络失养而导 致的协肋隐痛,口燥咽干诸症。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 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 血,柔肝缓急;川栋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 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千,可酌加石斛、玄参、天 冬;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酸枣 仁、炒栀子、合欢皮;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 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 若阴虚火旺,可酌配黄柏、知母、地骨皮等。

汉· 张仲景《伤寒论》,提出了“胸胁苦 满”、“胁下痞硬””胁下硬满”这三个 症状作为太阳转入少阳病的一个辩证依据。 《金匮要略》:“水在肝,胁下支满,嚏 而痛”。
唐宋《千金方》”左手关上脉阴时者,足 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息 忿忿如怒状,名曰肝实热也。”


《诸病源候论· 腹痛诸候· 胸胁痛候》言: “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 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 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 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 关。

胸胁肋痛★——精选推荐

胸胁肋痛★——精选推荐

胸胁肋痛★【腹诊⼲货】胸胁苦满,这是个倒装句,意思是胸部和胁部为满所苦,苦是难受之意。

如何腹诊确定患者胸胁苦满呢?分述于下:1,患者⾃⼰感觉胸部与胁部有胀满或者堵塞感,此为⾃觉症状。

2,以⼤拇指放于肋⼸下缘,稍向上推按,患者说胀满难受或疼痛。

3,以⾷指,中指,⽆名指并列从肋⼸下⽔平插⼊肋⼸内,患者说痛。

具备上述任何⼀项者,皆可以确定患者胸胁苦满,主肝胆病变,多⽤柴胡剂疏肝理⽓,根据不同兼症选⽤不同柴胡剂,分述于下:1,胸胁苦满重,体格健壮或有便秘,⽤⼤柴胡汤。

2,胸胁苦满轻,⽤四逆散。

3,胸胁苦满甚,脐上动脉搏动明显,体格健壮,易便秘,或有烦燥惊狂,⽤柴胡加龙⾻牡蛎汤。

4,胸胁苦满轻,脐上⼤动脉搏动明显,体质弱(即脾阳虚),⽤柴胡桂枝⼲姜汤。

主治:左脇痛处⽅:黄连6g 柴胡9g 青⽪9g 当归9g 川芎9g 桃仁9g 红花6g 陈⽪6g 半夏3g 炒茱萸9g配制:⽔煎服主治:右胁痛处⽅⼀: ⽢草9g 姜黄18g 枳壳15g 边桂15g ⾹附9g配制:⽔煎服处⽅⼆:当归12g 元胡9g 良姜9g ⾹附9g 乳⾹6g ⾚芍9g五灵脂9g ⼲漆9g 没药9g 红花9g 枳壳9g 川楝⼦9g配制:⽔煎服主治:胁痛处⽅:⽣地9g ⾚芍6g 川芎9g 红花9g 桃仁9g 当归30g ⽣蒲黄9g配制:⽔煎★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姜半夏30 茯苓30 陈⽪20 ⽢草15 制南星20 明天⿇20三付⽌眩晕解痉⽌痛主治:头痛眩晕。

痰浊冲逆,蒙蔽清窍。

疗效显著。

★胸痛胸藏⼼肺,为清阳所聚之处,如果胸部⽓机闭塞,经脉不通可以引发胸痛。

(1)如果胸痛并有咳喘,以烧且⾯红⽿⾚,吐出的痰似铁锈,苔⾊黄,则属于肺热咳喘,是因为外感风热犯肺,肺⽓不利所致。

(2)如果胸痛⽽叶腥臭脓痰,甚⾄叶脓⾎,伴随有发热,烦躁⼲渴,⾆红苔黄,则肺痈胸痛,是因为热毒蕴肺,⽓滞⾎瘀,瘀⾎内聚结成痈。

滞⾎瘀,瘀⾎内聚结成痈。

(3)如果胸痛⽽⼲咳,出现咯⾎或痰中带⾎,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红,则属肺痨胸痛,是因为阴虚⽕旺,虚⽕损伤肺络所致。

《字里藏医》之——心口窝

《字里藏医》之——心口窝

《字里藏医》之——心口窝前胸正中是胸骨,胸骨柄的末端长有软骨,西方人叫剑突,中国人称为蔽骨。

蔽骨和肋骨合围而成的这个地方,就是心口窝。

剑突下面是肝脏的左叶。

肝脏位于右胁,被肋骨保护着,但甩了个尾巴在心口窝。

针刺时如果刺到肝脏,除了会产生剧痛,还能让人产生濒死的恐惧感,导致寒战、出冷汗。

从古到今,这里都是禁针的地方。

除非经过特殊训练,且让患者摆出特殊的体位,否则不可进针。

心口窝的左侧是脾脏,上面是心肺,下面是横结肠和胃,不能不说这是个要害部位。

《水浒传》中,武大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堵在屋里,“武大却待要揪他,被西门庆早飞起右脚,武大矮短,正踢中心窝里,扑地望后便倒了”。

西门庆这一脚踢到要害处,极有可能造成武大郎肝脾破裂,至少也是肠胃出血。

结果“他口里吐血,面皮腊查也似黄了”——窃以为就凭这一记窝心脚,不用日后潘金莲下毒,武大郎也活不了几天。

“黑虎掏心”打击的也是这个部位。

一则力道沉重,直接伤及内脏;另外,打断敝骨或软肋,折断的骨头茬子会向内刺破五脏。

敝骨不是人人都有的。

敝是保护、遮蔽、隐蔽之意,古人认为敝骨保护的是心。

冷兵器时代将士们身着盔甲,在这个地方戴一个铜镜,叫做护心镜。

古人之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做心口,是因为他们超越物质层面去认识人体,发现这里是心气出入的地方。

心口窝藏着一个大穴——巨阙,它是心的募穴,属于任脉,在剑突下一吋处,是心气汇聚的地方。

以前讲过膻中穴是心胞的募穴,影响心脏的功能和初级情绪变化;巨阙更高级,影响感情和心神。

简单来讲,内在心理情感活动、病理变化最早可以通过这里体现,同样刺激这个部位可以影响心神的功能,当然打击这个部位也可以直接伤及内心。

成语“东施效颦”故事,东施学西施“捧心而颦其里”。

捧心就是用手捂着心口窝,颦是紧皱眉头的样子。

美女西施摆出这个pose,做出这个表情,即便是病态美也惹人怜爱;丑八怪东施也学,就让人恶心了。

庄子把捧心诊断为“病心”。

普通人则会把心口窝的疼痛和不适归结为胃病。

384.2.2按诊的内容之按胸胁

384.2.2按诊的内容之按胸胁

同学们下节课再见
按 虚 里
虚里按之搏动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四五至,为正常征象。虚里搏动移位出现左移、右移、上移、下移时--心脏、胸部或腹部有病变。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宗气内虚或饮停心包;动而应衣者为太过--宗气外泄。
按 胸 部
按诊时多采取患者坐位,多采用触法、摸法和指指叩击法,采取指指叩击法叩击时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 (与肋骨平行),右手指力应适中,顺序应由上而下地按前胸、侧胸和背部,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
按 胁 部
胁肋部是指胸部两侧,由腋下至十一、十二肋骨端的区域。按胁部常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包括胁肋和胁下部位,除了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之外,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状况。
按 胁 部
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肝虚;胁下肿块,刺痛拒按--血瘀;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肝积;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考虑肝癌
按 胸 部
正常胸 (肺)部叩诊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肺下界下移--肺胀、腹腔脏器下பைடு நூலகம்等;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鼓胀、腹内肿瘤或癥瘕等。
按 胸 部
前胸高突,叩之膨膨然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肺胀,也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饮停胸膈,或肺内肿瘤,或为肺痈。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 --外伤 (肋骨骨折等)。
按 胸 部
正常乳房按诊时呈模糊的颗粒感和柔韧感,质地均匀一致,无触痛。乳房局部压痛,多见于乳痈、乳发、乳疽等病变。妇女乳房若有肿块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伴有疼痛,且发病缓慢者--乳癖。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第二节胁痛

第二节胁痛

第二节胁痛第二节胁痛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明确指出:“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医方考·胁痛门》又谓:“胁者,肝胆之区也。

”且肝胆经脉布于两胁,故“胁”现代又指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肝胆胰所居之处。

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之证,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胆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本病证早在《内经》就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是肝胆的病变。

如《素问·热论篇》曰:“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素问·刺热论篇》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

”《灵枢·五邪》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其后,历代医家对胁痛病因的认识,在《内经》的基础上,逐步有了发展。

《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临证指南医案·胁痛》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泄祛瘀等法,立方遣药,颇为实用,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类证治裁·胁痛》在叶氏的基础上将胁痛分为肝郁、肝瘀、痰饮、食积、肝虚诸类,对胁痛的分类与辨证论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

因为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

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

其具体病因病机分述如下:1.肝气郁结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诊断依据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 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 舌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 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 索,郁金。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二小结
一、定义: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证状。
1、 部位: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 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2、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 与肝胆有关。(见图)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3、临床特征:《素问.缪刺论》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辨证论治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情 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 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里藏医》之——胁肋
前面是胸,后面是背,两侧是胁,说起来都是肋。

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

”胸腔由12对肋骨合围而成。

肋骨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1至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8至12肋借助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11、12肋前端游离,称为浮肋。

最后四对肋骨又称假肋,亦称软肋,中医称之为两胁、胁下。

胸腔的作用首先是维持心肺功能,其次是保护这些重要的脏器。

沿第七胸椎水平生长的膈肌将胸腔分成两部分,上面是心、肺,下面是肝、脾、肾。

有肋骨的支撑和肋间隙肌肉的发力,胸腔才能鼓荡如橐龠、风箱,保障肺的呼吸。

肺本身没有力量,只能被动地随胸腔运动,胸腔扩张,肺随之进气。

不论内因外因,只要胸膜腔进入空气,就会造成对肺囊的压迫,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痛、咳嗽,严重的会造成肺不张、窒息,这就是气胸。

如果单纯强调胸腔对心肺的保护,那人的进化应该是肋骨连成一片,那样就丧失了心肺的功能。

人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烈的时候,心跳会加快,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搏动幅度都会加大。

正常的人或消瘦的人,可在左乳房下方看到肋间肌肉的跳动,其实这是心尖搏动。

试想,如果胸腔是骨化固定的,那对心脏就会形成压迫和伤害,危及生命。

古今中外都有天赋异禀、肋骨几乎连成一片的人,古称“骈胁”。

晋文公重耳就是骈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工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此举后来为曹共工招来杀身之祸。

古代大力士中也不乏由此异相者。

《史记·商君列传》:“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外国人也有,见严复《原强》:“孔孟二子皆有魁桀之姿,彼古之希腊、罗马人亦知之……而柏拉图乃以骈胁着号。


大力士肌肉发达,覆盖了胸胁,使人产生没有肋间隙、肋骨连成一片的错觉,于是把骈胁解释成肌肉连成一片。

其实这是错误的。

作为医生我见识过有凹陷的漏斗胸、凸起的鸡胸、左右不对称的歪胸,当然也有骈胁。

这种骈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习内家拳,通过站桩调形、呼吸调息、独立守神使得骨髓充盈,骨骼发育增强,肋骨逐渐变增厚,肋间隙变小。

显而易见,有骈胁的人抗击打能力明显提高,呼吸功能也超过常人。

无论是腋下的两胁还是腹部的软肋,都是普通人薄弱的地方,容易被伤害、被人挟持控制,所以有了“胁迫”一词。

尤其是肋间隙有几个敏感点,被点击后会造成内伤,这就是中医讲的穴位。

中医认为胸腹属阴,腰背属阳,两胁处于阴阳交界、半阴半阳的地界,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影响肝胆功能。

距离腋窝最近的有渊腋、辄筋两穴,在第四、五肋间隙、腋正中线两侧,属于足少阳胆经、离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穴很近。

中医认为,胆主决断。

胆气虚则怯,胆气足则勇,故有“胆战心惊”一说。

所谓“酒壮怂人胆”,指饮酒以后,肝胆气血充盈,胆气浮横,可以暂时使人变得蛮横、勇猛。

现代医学也发现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状,名曰“胆心综合征”。

按揉腋下渊腋和辄筋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位于软肋第七、八肋间隙,乳头正下方的是日月穴,是胆的募穴,所谓募穴,是内在脏腑之气汇聚的地方,也是内在脏腑在体表的投影所在。

用长针直刺募穴,能触及相关脏腑,比如刺右侧日月穴,能刺及胆囊。

有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平时生气、郁怒,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食品以后,会感觉到右胁下隐痛、刺痛,急性胆囊炎发作;胆结石排出时,会出现剧烈的胆绞痛。

这些症状都可以通过按压、针刺日月穴缓解。

平时消化不良、厌食油腻、打嗝反酸的人,也可以通过按揉日月穴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

日月曰明,因为肝胆开窍与目,胆经外络眼角,经常按揉日月穴,能明目开窍。

经常玩计算机看手机的人应该照顾一下自己的这块软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