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针灸治疗医案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中医治疗胁痛医案85例
现症:肝区不适,左胁下按之隐隐作痛,头晕,尿中泡沫多,腰 酸,眠安便调。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肝疫。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辨证:疫毒内蕴,湿热并重。
治法及方药:清解疫毒,利湿化浊。
丹参10g 郁金10g 白花舌蛇草30g 苦参30g 钩藤30g(后下) 葛根 30g 夏枯草15g 佛手20g 炙鸡金10g 苏梗10g 八月札15g 延胡索10g 桑椹子20g 14剂
3
王某,女,38岁1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化淤,和络,清利湿热 主方:脑得生加味 服药方式:口服 剂型:汤剂 2诊 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中医病名:胁痛 中医病名标准:胁痛 西医病名标准:慢性肝炎 证候:湿热久稽,肝血淤滞,脉络失和 治法:活血,祛瘀 主方:脑得生加味
五诊(2007年10月30日)肝区作胀,牙龈渗血,寐梦,出汗目涩 改善。 舌质尖红,苔薄白,脉细。
原方加田基黄30g、延索10g。 14剂。
六诊(2007年12月26日)12月19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其中总胆 红素19.9μmol/L,乙肝病毒核酸定量PCR<1000,HBV-DNA正 常。 B超提示:肝内脂肪浸润,伴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肾B超示:前列腺增大,双肾结晶或小结石,3mm×3mm。 昨食后恶心欲吐,嗳气,无泛酸,寐不安。 舌质边尖红,苔薄白,脉细。
心肺本虚气血郁滞肝气脾湿顽痰瘀血留恋阻滞机能乖常风寒易袭诸恙迭起咳嗽痰多右胁剧痛不能转侧不苦杏仁瓜蒌仁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泥白芥子海蛤粉露蜂房青陈皮生甘草呕吐腻痰成杯盈碗顿觉心胸舒适精神爽快咳嗽较轻痰鸣时作右胁剧痛已减夜寐已较安宁头眩力乏形瘦色汗泄恶风小溲黄少腑行干结舌苔薄白制半夏川贝母川郁金桃仁露蜂房生甘草川郁金小青皮生赤芍桃仁泥姜半夏降香末露蜂房白芥子全瓜蒌炙甘草陆炳煌整理阴囊湿冷肺肾本虚气血郁滞痰湿留恋风寒易袭

症状为胁痛古方病案

症状为胁痛古方病案

胁痛张戴人治一人病危笃,自述曰:我别无病,三年前,隆暑时出村野,有以煮酒馈予者,冷饮数升,便觉左胁下闷,渐作痛,结硬如石,至今不散,针灸摩药,殊无寸效。

张诊之,两手俱沉实而有力。

先以独圣散吐之,一涌二三升,气味如酒,其痛即止。

后服和脾安胃之剂而愈。

震按:胁下结硬如石,的系积块,若宗养正积自除之说,而用参、术,何异助纣为虐?幸遇戴人,以涌法起其沉疴,亦赖脉之沉实有力耳。

因知善于切脉,则如礼乐与干戈,俱能戡乱致治也。

虞天民治一人,年四十余,因骑马跌扑,次年左胁胀痛。

医与小柴胡汤加青皮、龙胆草等药,不效。

诊其脉,左手寸尺皆弦数而涩,关脉芤而急数,右三部惟数而虚。

虞曰:明是死血证。

用抵当丸一剂,下黑血二升许。

后以四物汤加减,调理而安。

震按:橘泉翁治一老八十余,左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近。

谓有瘀血在脾中。

而立斋治一人右胁胀痛,喜用手按,谓是肝木克脾土,而脾土不能生肺金,若内有瘀血,虽单衣亦不敢着肉。

此可以树辨证之洪范矣。

又李士材治李明奇,素雄壮,忽左胁痛,手不可近,用左金丸、泻肝汤,至月余,痛处渐大,右胁亦痛,不能行动,神气如痴,惚惚若有所失,面色黄,两关脉促。

谓其蓄血已深,非快剂不下。

用桃仁承气汤,一服不动,再加干漆、生大黄五钱,下血块十余枚,遂痛止神清,惟见困倦。

先与独参汤,再用八珍汤调理,三月而康。

此与橘泉之用承气加归、芍、柴胡、黄柏、黄连者,微有不同,但连、柏苦寒,何以瘀血亦下也?薛立斋治一妇人,饮食后因怒患疟,呕吐,用藿香正气散,二剂而愈。

后复怒,吐痰甚多,狂言热炽,胸胁胀痛,手按少止,脉洪大无伦,按之微细。

此属肝脾二经血虚,以加味逍遥散加熟地、川芎,二剂脉证顿退。

再用十全大补而安。

此证若用疏通之剂,是犯虚虚之戒矣。

震按:薛翁自己之注释,及后金坛之垂戒,学者所当切记。

石山治一人,客维扬,病胁痛,医以为虚,用人参羊肉补之,其痛愈甚。

一医投龙荟丸痛减。

汪诊脉弦濡而弱,曰:脾胃为痛所伤,尚未复。

遂以橘皮枳术丸加黄连、当归,服之而安。

少阳胆经:老中医治疗●胁痛医案大全_胁痛方法经验-----●感冒胁痛医案

少阳胆经:老中医治疗●胁痛医案大全_胁痛方法经验-----●感冒胁痛医案

少阳胆经:老中医治疗●胁痛医案大全_胁痛方法经验-----●感冒胁痛医案感冒胁痛,病证名。

通常指感冒后有明显胁痛者。

《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证,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证也。

若寒热已除,后乃胁痛干呕,此表解、里未和,热邪痰饮之证。

”书中并指出:风邪在表,用柴胡羌活汤;热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热邪在里,用小柴胡加山栀、青皮、枳壳;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者,如属燥痰结饮,轻则用栝楼仁汤,重则用十枣汤;若肝胆郁火成痰,用家秘胆星汤。

参见风寒胁痛、胁痛条。

柴胡羌活汤:柴胡羌活防风枳壳桔梗青皮苏梗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广皮甘草山栀青皮桔梗枳壳栝蒌汤:栝蒌仁枳壳青皮苏梗桔梗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上三味,以水先煮肥枣三十枚,取枣汁入药末一钱调服。

瘦弱人五六分,得利即止。

家秘胆星汤治胆火成痰,胁肋作痛。

陈胆星柴胡黄芩广皮甘草青黛海石瓜蒌汤《症因脉治》:瓜蒌仁、枳壳、青皮、苏梗、桔梗。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能主治】感冒胁痛,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审知是燥痰结饮,胁痛。

钱某,男性,28岁,农民。

因不规则恶寒发热9天而于1977年2月10日人院。

患者入院前9天起不规则恶寒发热,鼻塞,咳嗽少痰,左侧颈部疼痛。

体检:体温39.7℃。

左侧颈部有0.3~0.5cm的核多颗,有轻度压痛,心肺无特殊。

血培养阴性。

胸部X线透视无异常。

住院后用氯霉素、卡那霉素等治疗2天,发热仍不退。

乃由中医诊治。

恶寒发热已旬余,盗汗,左侧颈部胀痛,左下胸胁隐痛,咳嗽少痰,鼻塞,口干不引饮,纳呆,大小便尚可,舌苔中黄边白,质淡红,脉滑数。

感受外邪,郁于少阳,治以和解达邪。

细柴胡6克,黄芩6克,青蒿15克,前胡9克,广郁金9克,生栀子9克,甘草3克,连翘15克,厚朴5克。

服药2剂,热渐退,恶寒轻。

胸胁不痛,但盗汗多,舌苔腻渐化。

前方去厚朴、连翘,加白薇12克,煅牡蛎30克。

又服药2剂,寒热退,咳痰黏,量不多。

黄帝内针学员医案(67)——肋骨刺痛

黄帝内针学员医案(67)——肋骨刺痛

黄帝内针学员医案(67)——肋骨刺痛
病例
1、基本信息:
女,50岁,左肋骨边刺痛感明显,同时颈部僵硬,偶尔伴有头晕
2、辩证思路:
【患处经络】:太阳经,少阳经,督脉
【患处三才】:上焦,中焦
【诊治原则】:根据“男左女右”原则定位右上肢上焦和中焦
【阿是穴】:太阳经的阳谷穴,少阳经的天井穴
3、疗效
扎针后5分钟,患者左手心发麻,10分钟后中焦部位感觉有气体,放屁后感觉整个身体很舒畅,慢慢的颈部感觉没有那么僵硬,用患者的话说之前被针刺一样,现在感觉刺被拔出来一样,很舒服。

4、感受
第一次听到患者说感觉刺被拔出来一样,这个就是大医精诚所说的如拔刺也么?!很开心,看到患者变好的感觉很美妙,有点对这种感觉上瘾了。

温馨提醒
黄帝内针治疗疾病是随症治之,本文案例仅是提供一些治疗时使用的内针思路及树立学人的信心。

学人不要模仿文中提供的穴位,应根据病人具体症的部位,依据内针法则寻找相应的经络及穴位进行针刺。

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疼《俗称:岔气》

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疼《俗称:岔气》

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疼《俗称:岔气》
针灸治疗肋间神经疼《俗称:岔气》
肋间神经疼中医叫作胁痛,俗称“岔气”,乃平日常见病症。

多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或受凉、闪挫、跌打损伤等造成气滞血瘀产生疼痛。

常常是胸部的一侧突然疼痛,呼吸、咳嗽或者手上举时疼痛加重,甚或睡卧困难,不得翻身。

笔者多年来运用先师传授针灸治疗此症,疗效显著,愿公诸同好,以济苍生。

针灸治疗选穴---1、乳头以上部位疼用支沟穴。

2、乳头以下部位疼用阳陵泉穴。

针刺方法:进针→得气→行气《气至病所》→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以上》→出针《开阖泻法》。

所选穴位:1、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挠骨之间。

2、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近日,我临床接诊了一位患者,他主诉28胁部疼痛已有半个月之久,寻求中医师承的帮助。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我诊断该患者为28胁痛,即肋间神经痛。

下面我将分享这个病例以及我的治疗经验。

28胁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常见于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肋骨损伤等病因。

在中医理论中,肋间神经痛是由于寒湿犯于胸胁所致,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引发的疼痛症状。

针对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中医的辨证施治法。

首先,我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日常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等,进一步了解他的体质状况。

然后对他进行了望、闻、问、切四诊,并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理论,确立了患者的证型为寒湿阻滞胸胁。

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我选择了升阳化湿、行气活血的方法来治疗患者。

首先,我选用温经活络的草药进行煎煮,包括川芎、细辛、当归等。

这些草药具有温通经络、增强气血运行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寒湿阻滞的症状。

同时,我还采用了针灸疗法来辅助治疗,选择了胁部和胸腹部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情志不稳定。

根据中医的理论,情志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气血的流动,从而导致疼痛症状的加重。

因此,我采用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经过几次治疗后,患者的28胁部疼痛明显减轻。

他告诉我,自从采用中医治疗后,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更加稳定。

这使我对中医的疗效更加坚信,同时也增强了我继续研究和应用中医的决心。

总之,中医师承在治疗28胁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心理疏导等辅助方法,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全面的疗愈。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28胁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的治疗。

陆渊雷医案--胁痛

陆渊雷医案--胁痛

陆渊雷医案--胁痛吴太太初诊月事二旬一行,行辄十日不止。

昨从蜀中来,持螯顾曲,遂胸胁痛连背,至今胁满不已。

脉弦而鼓,舌色尚无他。

胃有水声,子宫有疣。

制川乌6克,赤白芍各6克,苏全9克,炙鳖甲12克,高良姜3克,枳实6克,当归9克,姜夏9克,柴胡9克,炙草3克,川芎4.5克。

二诊胸背痛皆愈,今苦胁下硬痛,不可按。

脉右弦左平,舌色平。

此肝脏肿大,病甚至发黄,今眼白甚清。

柴胡6克,赤白芍各6克,姜夏12克,桂枝4.5克(后下),鳖甲12克(炙),制香附6克,云苓12克,生姜铜元大三片,枳实6克,陈皮6克,炙草3克。

三诊肝脏之肿痛,平卧时已瘥。

行动时未能无痛,则亦向愈矣。

适值经行,只差三日,色始黑继淡。

脉舌尚无他。

软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香附6克,炙鳖甲9克,川芎6克,熟地9克(砂仁拌),陈皮6克,枳实6克,艾叶9克,红花6克。

四诊肝部肿痛痊愈。

月水行五日已止,然故事第六日又稍见,必淋沥至十许日乃已。

西医诊是子宫疣,云须割,今内治之。

有咳嗽,食无味。

川芎6克,苡仁15克,炙紫菀9克,高良姜3克,当归9克,红花4.5克,川贝母9克,赤白芍各6克,莪术4.5克,谷麦芽各9克。

五诊药治匝月,向者月事二旬即行,今乃足期,则方中肯。

近以人浴冒寒,头痛而咳,喉痒。

脉不数,体质寒也,先解外。

麻黄2.1克,炙草3克,当归9克,水蛭两头,黑附块6克,桔梗4.5克,川芎6克,地鳖五枚(去足),细辛2.4克(后下),象贝6克,赤白芍各6克。

六诊月事下块物,较前时尤多,此或疣消蚀,反是好象。

口苦,咽干,然此时不宜过予寒凉。

全当归9克,淡芩6克,水蛭两头,桔梗4.5克,川芎3克,桃仁12克,地鳖五枚(去足),干姜6克,赤白芍各4.5克,红花4.5克,天冬6克(去心),生草3克。

【按】持螯顾曲:即吃螃蟹,喝老酒之意。

患者原有月经淋漓不尽的血虚宿疾,现舟车劳顿,未加休息,即暴饮暴食,以致寒食积滞,胁痛不舒。

法当温脾散寒,舒肝止痛。

【医案】胁痛胃痛并腿痛,针药结合方好用

【医案】胁痛胃痛并腿痛,针药结合方好用

【医案】胁痛胃痛并腿痛,针药结合方好用这是最近的患者中比较典型的一例。

某患女52岁初诊:22.06.08主诉:间断右胁下痛多年,加重伴胃脘胀痛约1个月,左下肢疼痛多日。

病史:右胁下固定部位针刺样痛间断发作,于去年检查无肝胆等相关异常,近1个月反复明显伴胃脘部胀痛不适,多于夜间加重。

曾服胃灵颗粒稍有缓解。

已绝经。

刻诊:胁下痛,胃脘胀痛,饭后、饮食不佳或饮食凉则胃脘不适,晚饭后欲排便及矢气频,时夜间排便2-3次,上午规律排便1次,大便成形,小便调。

食纳可,嗝逆,无呕恶,易口渴,口干而粘,咽干,咽痛并语声喑哑近1月,眼干,视物模糊,入睡难,夜2-3点易醒。

易汗出,夜间汗多,畏热,曾上半身汗出明显,现缓,善太息,偶左少腹不适。

右小腿浮肿近2月,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因工作久站等出现左腿痛多日,小腿明显,大腿偏轻。

查体:左下肢大腿正外侧线约中上1/3处、小腿阳陵泉穴区偏下处压痛明显,双下肢踝部上方多处短而细血络。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

左寸浮弱而弦,关尺沉弦;右寸弦细,关尺沉实。

凭脉问诊下来,患者症状很多,所以要抓住重点,逐步分析。

患者主诉有三:胁痛、胃脘胀痛、左腿痛。

看患症时间,胁下与胃痛相关性较大,腿痛应与前两主症关联较小。

熟悉仲景方证条文的,可以用快捷而傻瓜式的“套方”对应法,把治胁痛的方子挑出来,看哪个跟患者证候更接近,就用哪个。

这也是临床选方的一种快速办法。

像胸胁痛,就有:小柴胡汤、柴胡桂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大黄附子汤等几个方。

当时我对患者整体感觉,脑子就直接蹦出来柴胡桂姜汤。

那从我们严格的“方证相应”角度,如用此方,病机和药症符不符合呢?辨证分析“嗝逆,善太息,胁下痛,胃胀痛,偶左少腹痛,排便受饮食影响,无检查异常”以及舌脉,都是虚寒气滞兼轻度水饮,阻隔中焦、胁下的半表里,致使表里不畅、上下焦异常的表现。

“眼干、咽干、口渴,口干而粘,眠差,畏热、易汗等”,是由病机引发的上焦及偏表的津亏烦温。

两主症即是“胸胁苦满”或“胸胁满微结”的实际表现,整体已贴近少阳病病机特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气滞为主、邪高痛下。

胁痛-针灸治疗学

胁痛-针灸治疗学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胁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胆囊 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 蛔虫症等疾病中。【辨证要点】来自主症胁肋部疼痛。
证型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常因情志波动而发作,伴胸 闷暧气。苔薄白,脉弦。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灼热,拒按,伴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 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两胁痛,针少阳经丘墟。
4.《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切游走气攻胸胁 疼痛,语言、咳嗽难不可转侧,支沟,右疼泻左,左疼泻右;委 中出血。
5.《医学入门-内集卷、》:胁痛只须阳陵泉,专治胁肋痛满欲绝 及面肿。
病例导入
叶某,女,28岁。 左胸胁疼痛已3天,呼吸作痛,咳则更甚,转侧亦作痛,俯仰不
2.其他治疗
⑴耳针
取肝、胆、胸、神 门。毫针刺法或压 丸法。
⑵皮肤针
取阿是穴、相应节段夹脊穴。 叩刺至局部潮红或微出血, 并加拔火罐。适用于瘀血阻 络型胁痛。
(3)穴位注射
取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 10%葡萄糖注射液或维生 素B12注射液等,常规穴 位注射。适用于肋间神经 痛。
【按语】
1.针灸治疗胁痛有较好的疗效,但胁痛可见于多种疾 病中,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如系传染性肝炎,应注 意隔离。
2.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心情要舒畅,忌恼怒急 躁。
【文献摘录】
1.《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
2.《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 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 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胁痛

中医医案——胁痛(六)

中医医案——胁痛(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利胆治愈胁痛二例病案一:疏肝利胆清热案。

时某,女,51岁。

初诊:1979年3月21日。

主诉及病史:右上腹及胁肋部阵发性疼痛,发作时呕恶、汗出、面青黄。

大便稠,小便黄,食少腹胀。

诊查: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

查舌苔黄腻,边红,苔有剥脱,脉弦滑。

辨证:肝胆郁滞,久而化热。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

处方:金银花15g 连翘10g 蚤休9g 金钱草45g 生鸡内金9g 柴胡12g 郁金12g 菖蒲9g 白芍12g 五灵脂9g 没药3g 水煎服,6~14剂。

二诊:1979年4月5日。

痛缓,舌苔消失,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

脉弦,舌苔薄白。

遵前法再服药。

处方:柴胡10g 白芍12g 金银花30g 黄芩9g 半夏9g 云茯苓12g 龙胆草9g 香附9g 生鸡内金9g 没药4g 白术10g 益母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6剂。

三诊:1979年4月11日。

病情好转,时有微痛。

舌淡,脉弦缓。

配丸药消炎利胆法调理之。

处方:柴胡15g 白芍20g 郁金15g 菖蒲9g 白术12g 香附15g 蚤休9g 黄芩9g 连翘12g 云茯苓24g 金钱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 共为细末,制密丸,丸重6g,每服一丸,日服3次。

药后,经随访,病已告愈。

又以消炎利胆法制丸善后。

按语《伤寒论》中“结胸发黄”以及“胆胀”、胁痛、肝胃气痛、黄胆等症,多与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相似。

胆囊炎多由肝胆郁滞,久蕴化热,湿热壅阻,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所致。

治疗应疏肝利胆,活血散结,消炎清热。

实践证明,金钱草、郁金佐以行气活血之品,确能消炎利胆。

因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湿利尿增,以奏清热解毒之效,肝胆得舒则不痛。

复诊时略加变化,恐郁退正伤,加入苓术实脾助运,寓未病先防之意。

三诊病虽解而虑其复发,则以丸剂巩固疗效。

病案二:清肝解郁、扶土抑木案。

孟某,女,34岁。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疏肝利胆化湿法治愈胁痛
陈× ×,男,40岁。

初诊∶20xx年8月2日。

主诉∶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

近日院胁胀满疼痛,纳食腹胀,进油腻后更明显;倦怠乏力。

诊查∶巩膜黄染、苔根黄腻脉细弦。

B超检查,见胆囊内有强光回声团,直径为3厘米。

辨证∶ 证属肝胆气滞,湿热蕴积成石。

治法:拟疏肝利胆化湿为先。

处方∶柴胡10克炒赤白芍各10克郁金10克炒枳壳10克炙甘草8克广金钱草20克茵陈15克马鞭草15克焦山栀10克制大黄8克炙鸡金8克。

二诊:药进七剂后,胁痛仍明显,目黄退而未尽。

苔根淡黄。

前方去马鞭草、焦山栀,加广木香6克,制香附10克,续服七剂。

三诊∶胁痛已减,目黄已退。

脉细弦,苔榀淡黄。

上方去赤芍、香附,加党参、黄芩,七剂。

四诊;肝胆湿热渐清,气机日调,目黄胁痛均未发,大便通畅,胃纳欠佳。

脉细弦、苔根淡黄。

拟疏肝利胆排石。

炒枳壳10克炙草8克杭白芍10克。

处方∶柴胡10克郁金10克炙鸡金8克焦山楂10克广金钱草20克炒川楝子10克青陈皮各8克制大黄6克制香附10克。

五诊∶连服十四剂。

肩背及右胁微胀,纳便均正常。

上方续服七剂。

六诊∶20xx年9月22日复查B超∶胆内结石已排出,院胁胀滞已无,倦怠乏力。

拟四逆散加太子参、郁金、鸡内金调理再进。

感悟:患者因湿热日久,胆失疏泄,气滞湿热胶结而成胆石症。

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化滞,茵陈善于化湿清热退黄疸,并用金钱草、郁金、鸡内金以化结石。

〖针灸治疗〗胸胁痛《丘墟透照海》

〖针灸治疗〗胸胁痛《丘墟透照海》

〖针灸治疗〗胸胁痛《丘墟透照海》【针灸治疗】胸胁痛《丘墟透照海》胸胁痛是指胸、胁部位的疼痛。

引起胸胁痛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病变是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

胸痛如果伴随其他症状,如胸痛伴有咳嗽,则提示气管、支气管及胸膜的疾病;胸痛伴有吞咽困难,则多见于食管疾病;胸痛伴有咯血,多为肺结核、肺梗塞和原发性肺癌;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等;胸痛伴有心慌心跳、心律失常,则是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还有胸胁损伤,常在急速转身或转身姿势不当时突然感觉疼痛,中医所谓“岔气”。

也有在数小时或1~2日后才出现疼痛症状的。

尽管西医认为引起胸胁痛的原因很多,但是中医认为,肝经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也循行于胸胁,故胸胁疼痛与肝、胆关系较为密切。

我们所知的“肝气郁结”,生气后胸胁部位胀闷不适甚至疼痛,就是肝气不舒导致的结果。

[针灸方法]足背屈,从丘墟穴进针后,针尖对准足内踝下进针,直至透达照海穴。

[组合之妙]胸胁痛当责之于肝、胆经。

《灵枢》中说:“邪在肝,则为胁中痛。

”《素问》中也说:“邪客于足少阳(胆)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

”丘墟为足少阳胆经之原穴,肝胆互为表里,因此能和解胆经之气,通调肝经之脉,从而具有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的功效。

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其脉“络心注胸中,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与肝经之脉络相交通,该穴能调补肝肾二经,从而具有滋养扶正,通络达邪之效。

深刺丘墟直达照海,一针两穴,且二穴相伍,相得益彰。

在丘墟穴向照海穴横透时,通过了三条经络,因此能通调肝、胆、肾三经之气,共奏疏解外邪、调和肝胆、化瘀通经、和络止痛、标本同治之功用,故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胁痛疗效显著。

[临症一得]胸胁痛常在丘墟穴前后出现敏感点,因此针丘墟穴前应仔细探寻。

如有敏感点,则不必针丘墟穴而改为针敏感点。

疗效有明显提高。

扫描下方二维码永久看回放?。

针刺治疗双胁肋伴双下肢痉挛剧痛案

针刺治疗双胁肋伴双下肢痉挛剧痛案

针刺治疗双胁肋伴双下肢痉挛剧痛案王某,男,68岁。

2002年3月初诊。

主诉:阵发性双胁肋伴双下肢内侧痉挛剧痛1年。

每次发作前无先兆,情绪紧张时可诱发。

发作时神志清楚,双胁肋部及双下肢大腿内侧剧痛,疼痛呈撕裂样,伴肌肉痉挛,难以忍受,有恐惧感。

每次发作时自行含服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复方丹参滴丸等无效,需用双拳猛击双腿内侧方自觉缓解。

每次发作约半小时,发作间隔时间不定,最多1天可达3次,发作停止后一如常人。

在我市大小医院内科、神经内科、精神科辗转求医,反复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诊断为肌痛待查,服用安定、卡马西平、止痛药等西药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无明显疗效。

遂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

精神差,睡眠稍差,食纳尚可,二便调。

既往有冠心病史。

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肺无异常发现。

双下肢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三大常规、血糖、肝肾功能正常。

胸片、腰椎片、脑电图、肌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血脂中TC偏高,心电图示原发ST-T改变。

舌淡,苔薄白,脉弦缓。

本证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辨证属肝郁气滞,辨经归少阳、厥阴经脉。

取穴内关、期门、膻中、血海、曲泉、阳陵泉、太冲、三阴交。

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3次后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发作时间不超过15分钟。

继续前方治疗,1疗程后未再发作。

停止治疗后半月再次复发,继用前方针刺治疗,1疗程后痊愈。

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症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肝脉布于两胁,患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导致肝胆疏泄功能失职,经脉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脉络失濡而发为胁痛。

《难经》曰:“肝者,筋之合也……故脉不营,则筋缩急。

”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内侧,所以大腿内侧出现疼痛痉挛。

故治当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亦为手厥阴经络穴,有宽胸理气之功;期门为肝经募穴,可调理肝经经气;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行气补气、通络止痛;血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曲泉为肝经合穴,有疏肝理气止痛之功;阳陵泉为胆经合穴,也是八会穴之筋会,可以疏肝利胆、息风止痉;太冲为肝经输穴、原穴,与三阴交合用有调和气血、镇静安神的作用。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多与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阴不足等有关。

以下为大家分享一则中医师承中关于胁痛的医案。

患者_____,女,45 岁。

自述胁肋部疼痛已有半年之久,疼痛时轻时重,常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而加重。

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多思多虑。

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肝郁化火证。

治法以疏肝理气,清热泻火为主。

处方用药:柴胡 10g,郁金 10g,青皮 10g,川楝子 10g,栀子 10g,黄芩 10g,白芍 10g,当归 10g,茯苓 10g,白术 10g,薄荷 6g(后下),炙甘草 6g。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方中柴胡、郁金、青皮疏肝理气解郁;川楝子苦寒,善于清肝泻火,行气止痛;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炙甘草调和诸药。

患者服药一周后复诊,诉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口苦咽干、心烦易怒等症状也有所改善,但仍有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在原方基础上去栀子、黄芩,加神曲 10g、山楂 10g,以健脾开胃,消食化积。

又服药一周后,患者胁肋部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

嘱其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劳累,饮食有节。

在这个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胁痛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再来看另一则医案。

患者_____,男,52 岁。

胁肋部刺痛已有月余,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伴有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中医诊断为胁痛,辨证为瘀血阻络证。

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处方用药:桃仁 10g,红花 10g,当归 10g,赤芍 10g,川芎 10g,丹参 10g,郁金 10g,延胡索 10g,枳壳 10g,炙甘草 6g。

胁痛针灸治疗

胁痛针灸治疗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胁痛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系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

足厥阴肝经布两胁,假设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而致气郁气滞,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发生胁痛。

假设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瘀血停滞,胁络痹阻,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出现胁痛。

或肝胆湿热内侵,疏泄失常,导致胁痛。

亦有久病经血亏损,血不养肝,或外邪迁延,耗血伤阴,脉络失养,导致胁痛者。

1.辨在气在血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病症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属虚属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为阴血缺乏,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二、治疗原那么胁痛之治疗原那么当根据“通那么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根本治那么,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

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针灸治疗】l.针刺法(l)实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怯湿通络。

处方:肝俞期门阳陵泉方义:肝经布胁肋,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可疏肝解郁,宽胸理气,配胆经合穴阳陵泉疏理肝胆,调理气血,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配太冲,气滞血瘀配三阴交,肝胆湿热配支沟。

*作:毫针刺,用泻法。

每日l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l疗程。

(2)虚证`治法:补益肝肾。

处方:肝俞肾俞期门三阴交方义:肝藏血,肾藏精,取肝肾之背俞穴充益精血以柔肝,取肝之募穴期门和络止痛, 三阴交扶助脾胃,以资气血化生之源,充益精血,濡养肝络。

*作:毫针刺,用补法。

每日l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针刺法穴位。

倪海厦老师诊疗医案:左胁下方痛,半年来持续扩大中

倪海厦老师诊疗医案:左胁下方痛,半年来持续扩大中

倪海厦老师诊疗医案:左胁下方痛,半年来持续扩大中
编者注:
倪海厦老师的诊疗案例,仅供参考学习,请勿随意试药,试出问题本号概不负责。

倪医师病案纪录初诊日期:2000/01/14
姓名性别:年龄及体型来诊日期:
BR F 59岁很胖2008/08/13
来诊原因:左胁下方痛,半年来区块持续扩大中,痛是持
续的痛。

甲状腺问题,落发,脸颊红如蝴蝶。

问诊:
1胃口好
2大便又秘,近六个月不规则,色黑
3小便深黄
4排气少
5双足温
6口渴还好
7睡不好,时醒。

8身时热时冷
9无月经了,仍有子宫卵巢等在
10中午以后会潮热,下午痛变严重
11有胃酸反逆
脉诊:缓有力
望诊:
1、舌诊:舌淡黄湿
2、眼诊:
特殊诊断:
耳诊:
诊断:中焦湿热,因ACID
针灸处方:
中药处方:旋覆花三钱代赭石五钱生姜三片大枣十枚石膏四两知母五钱泽泻五钱当归二钱侧柏叶三钱枳实三钱猪苓三钱瓜娄实五钱桂枝三钱海藻四钱茯苓三钱
伍付九碗煮三碗水早晚饭前
解说:此例已接近胰脏癌。

1代赭石重镇降逆为主药,因有胃酸故加重。

2炙甘草增腻故不用。

3不用白朮因怕他胃口会更好。

备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针灸治疗医案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对于胁痛的辨证,田老认为首先要辨虚实。

实证者或胀痛,或刺痛,或攻冲作痛,或痛处不移;虚证多为隐痛,痛势绵绵。

胁痛在临床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

田老治疗胁痛常用:
处方一:支沟,阳陵泉,外关,期门。

处方二:章门,大包,丘墟,肩髃,曲池。

处方一中手少阳之络穴外关、经穴支沟、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配肝募足厥阴之期门,以疏三经之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二中丘墟乃胆经之原穴,可疏调胆经经气,通达病所之郁阻;章门位于胁,为脾之募穴又属于肝经,能健脾逐饮,驱运胁络气血;大包为脾之大络,其脉布两胁,用以辅助疏通局部气血;肩髃、曲池合用为田老疏肝之经验用法。

肝气郁结者加行间、下期门;瘀血阻络者加大椎、膈俞刺络拔罐;湿热蕴结者加阴陵泉、丰隆;肝阴不足者加太溪、三阴交。

隔物灸法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胁痛之法。

取穴: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支沟,阴陵泉。

药物制备:取木香15克研细粉,生地30克捣如膏,上两味药和匀,制成饼状,厚约0.6厘米。

施灸时每次选4~6个穴位,将药饼放于穴上,再将锥形艾炷(高和底径均为1厘米) 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每穴灸1~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病案举例】
1.杜某,男,38岁,1982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右胁部疼痛,痛引及背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无诱因经常出现右胁隐痛,痛引及背,不得按触,纳差,厌油腻,口渴,大便每日1次,便前腹痛,小便正常。

脉右沉弦细,左沉,舌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较干。

辅助检查: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胸透等多项检查,结果均
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胁痛 (肝郁化热,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

治则:疏肝清热,行气活血。

处方:期门,章门,足三里,阳陵泉。

治疗经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个月患者胁痛消失,饮食正常。

随访半年未复发。

2.沈某,女,58岁,1992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左胁肋痛6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6年前因着急出现左胁肋角跳痛,以后每隔半年其处跳痛2个月,伴有心烦,1991年曾作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B超示慢性胆囊炎,半年前曾诊为肋间神经炎,肌注维生素B12每日1支,10次后症状消失,20天前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左胁痛,痛有定处,如针刺样,肌注上药15次无效。

现左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局部喜暖,喜按,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夜寐安。

舌淡红,苔薄黄。

既往史: 30年前有肠结核病史已治愈。

中医诊断:胁痛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炎。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处方:肩髃,曲池,期门,下期门,章门,中脘。

治疗经过:共针15次治愈。

随访1年未复发。

按:患者心情不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故胁痛,痛有定处;局部得温按气血稍行,故胁痛略舒。

方中肩髃、曲池疏肝理气,为田老经验用法。

期门、下期门行肝气散瘀血。

田老治疗一脏腑之病往往从与其相关的多脏腑入手,多脏共调以治一脏之病,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病传变,这也是田老调理脏腑的观点之一。

本证虽病位明确在肝胆,但田老并未仅从肝胆入手,而是加用了脏之会穴章门、腑之会穴中脘以调理脏腑。

3.于某,男,35岁,2000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肝区胀痛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体检时发现血转氨酶偏高,B超示“脂肪肝”,未治疗。

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胀痛,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特来诊。

现右侧胁肋部胀痛,右上腹不适,乏力,胃胀满,纳差,眠可,二便尚调。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B超显示“脂肪肝”。

中医诊断:胁痛 (肝气郁滞)。

西医诊断:脂肪肝。

治则:疏肝理气。

处方:期门,中脘,阳陵泉,行间,针用泻法。

针后在肝俞、膈俞、脾俞拔罐。

治疗经过:每周治疗3次,共针灸治疗3个月,曾结合汤药金铃子散加减,患者胁痛、腹部不适、胃胀满等基本消失。

按:方中期门为肝之募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二穴一上一下,疏肝行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与肝相为表里,阳陵泉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和胃消胀。

4.刘某,男,42岁,1998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右侧胁部胀痛2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出现右侧胁部胀痛,近日加重,做腹部B超检查示重度脂肪肝。

近一周,持续性胁部胀痛,头晕,视物旋转,口苦,饮食正常。

舌质红绛,脉滑数。

既往史: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病史。

中医诊断:胁痛 (肝胆郁热)。

西医诊断:脂肪肝。

治则: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处方:大包,丰隆,建里,期门,支沟,上脘,阳陵泉,章门,针用泻法。

治疗经过:每周治疗3次,治疗20天胁肋胀痛基本消失,头晕好转,精神好,继续巩固治疗10次,诸症缓解。

随访2年未复发。

按:患者肝胆郁热内阻,烁灼肝脉,故胁痛;肝火上炎故头晕,视物旋转,口苦。

方中期门疏肝;上脘、建里、丰隆益胃养阴以防热
伤阴分;支沟为手少阳之经穴,且为治疗胁痛经验穴,与足少阳阳陵泉共同疏泄少阳热邪;大包为脾之大络,布胁肋,取之疏通局部经气;章门调和诸脏腑。

5.谢某,女,31岁,2005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右胁痛反复发作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胁部绞痛。

去某医院查肝胆B 超显示胆结石0.4cm×0.6cm,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

用消炎药、止痛药治疗,病情好转。

但半年来每月发作1次,每次大约持续1周,经消炎、止痛治疗缓解。

本次发作较重,用药未见缓解,已有半月。

现右胁部不适,隐痛,偶有绞痛,口苦咽干,时有腹胀,精神可,饮食差,睡眠差,大便偏干,2~3日1行,小便频。

舌淡,苔薄黄,脉细滑。

既往史:四肢及背部湿疹反复发作4~5年,每年2次,每次4~5个月。

中医诊断:胁痛 (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胆囊炎,胆石症。

治则: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处方:阿是穴,胆囊,期门,章门,中脘,足三里。

夹脊刮痧。

肝俞拔罐。

治疗经过:每周治疗3次。

患者遵医嘱针刺15次,右胁部疼痛消失,偶有不适感,精神好,饮食正常,睡眠好转,大便略干,1~2日1行,小便正常。

患者因工作紧张停止治疗,半年后随访胁痛未复发。

按:患者肝气郁结,故胁痛,口干苦;气郁化热,故舌苔黄,脉滑;影响及脾胃,故大便干。

方中阿是穴行局部气滞;胆囊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经验穴;期门疏肝行气,合肝俞拔罐,共同行肝气,散郁结;章门为脏之会穴,用以调整诸脏腑;中脘、足三里行胃肠之气机以助疏肝,并通大便。

诸穴配合以通为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

刘志顺,赵杰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