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教案(精选16篇)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教案(优秀3篇)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掌握经典名句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劝学》中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核心观点和思想。
(2)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经典名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劝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2)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劝学》的内容。
(2)网络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重点:教师对《劝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劝学》的重点内容,整理并记忆经典名句。
2. 选取一篇文言文,分析其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六篇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合集六篇【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存文言文局部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比照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探究词义,理解文意【教学难点】学习设喻论证方法【教学设想】《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终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表达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行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熟悉,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把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行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二、解题:《劝学》,劝,劝勉;学,学习三、读课文,作文言积存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请学生朗读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精确译句)教师范读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请学生朗读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体会比方句的作用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4.小结(见板书)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1.简洁介绍荀子《劝学》主见“学莫便乎近其人”2.“学不行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通过比拟,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3.“学不行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六、布置课后作业:请你写一个比方句,阐述学问的重要性再请你运用比照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虚心附板书设计:劝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学问和力量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
《劝学》教案优秀6篇
《劝学》教案优秀6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教案集锦10篇
《劝学》教案集锦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__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__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__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__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__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课文《劝学》文言文教案7篇
课文《劝学》文言文教案7篇《劝学》文言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
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15篇《劝学》教案1教学目标: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
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
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
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孙权劝学。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劝学教案(最新5篇)
劝学教案(最新5篇)劝学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的思想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2、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学、情分析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
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古文阅读量少,品味、欣赏古诗文,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文言文到底该学什么以及该怎么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大对文言文学习的力度。
3、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积累“劝、疾、致、假”等文言实词和“于、者、而”文言常用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这一点,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作的《劝学》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作者、作品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著有《荀子》一书。
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辟,多用排比,有很强的逻辑性。
《荀子》共二十卷。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三、解题:“劝”有“劝勉、勉励”之意,所以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
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
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
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
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1. 准备工作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第一节:1.引入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前照路上,后防身子。
有蹒跚者,假何为者,拄杖扶身者,皆挂眼于他,讹谤无已。
胡闹之流,不觉乃绕路,彻夜是劳顿。
知己者,应随足而行。
”2.讲解《劝学》内容,阐述文章主题及文化内涵、重要语句等。
3.简介陈寿:生平、人格、思想等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劝学》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分析《劝学》的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
(2)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劝学》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论证方法及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劝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论证,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中道理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有关《劝学》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2. 合作探讨: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练习成果,检查学生对《劝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动画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与《劝学》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劝学》内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教师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的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劝学的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记《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2)对文中某些深奥观点的解读;(3)如何将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及其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详细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课堂练习:(1)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2)挑选一些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进行赏析。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熟背《劝学》全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劝学》全文的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文中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挑选《劝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读;(2)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劝学》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的: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比照论证。
二、才能训练目的:1.在理解根底上熟读成诵的才能,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才能。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才能。
三、德育教育目的: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阐述。
教学设想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阐述、表达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络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提醒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p 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阐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实在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的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劝学》复习教案
复习《劝学》【教学目标】1、梳理文言知识2、复习内容、特点3、积累关于学习的名句【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教学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任务:1、先复习后讲评。
布置学生完成《劝学》复习提纲。
2、带着话题来上课。
“100字写作小素材”任选一个话题写在小作文本上,也可自选话题。
话题:①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教材梳理【思路结构】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即回答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一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一是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仍然阐释学习的重要性,即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不可以已’”的问题后,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应怎样学习:一是要善于积累;一是用心要专一。
也就是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设喻方法】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二、文言字词句复习(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pù,晒干)(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三)文言常用虚词“而”和“焉”的用法归纳1.而: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②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③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2.焉: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2. 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本次复习的目标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劝学》,结合课本注释和课后习题,梳理重点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分析《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劝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劝学》及相关儒家经典文本。
2. 辅导资料:相关的学习辅导书、注释资料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教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劝学》中的道理和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劝学》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观点,以及与其他儒家经典的联系和区别。
2. 教学难点:《劝学》中的深刻含义和哲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背景,引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劝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字词解释:复习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和虚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句子翻译: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能够准确翻译并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劝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劝学》的文本材料。
2. 参考资料:与《劝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回顾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记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课文,整理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些与《劝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劝学》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异同,拓宽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找得分点“上、下”名词作状语,“爪牙、黄泉、用心”古今异义,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然后直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
2、总结《考纲》中18个虚词之一“而”的用法
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累的重要性
“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自学定向
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自学指导:
1、课前要求背诵全文。
$
2、每位同学一张卡片,分组准备下列内容:1)、本课基础字词的读音或字形,2)、五句你认为重要的名句默写,3)、第一段重点字词句,4)、第二段重点字词句,5)、第三段重点字词句。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苏教版必修一《劝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滕州一中东校高三、二部语文组武婷婷
课 题
劝学
课 型
文言文复习课
课 时
]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字词句
能力点
~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渐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教育点
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提炼写作话题。
重难点
灵活运用本课语句,写作片段作文。
(1)本课中出现的“而”字用法(连词)
A.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转折)
B.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
—
C.蟹六跪而二螯(并列)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递进)
E.而神明自得(因果)
F.锲而不舍(假设)
(2)补充:
连词: 图穷而匕见 (顺承)
虚词方面,因为本课“而”的用法非常全面,所以结合高考重点识记了一个,以后在复习文本时一个尽量总结一个,做到课内和高考有机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也结合高考进行了讲练结合。
复习文本时,有意识地从文本中提取素材,然后写作时学生有意识地能从课本中搜索、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同时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比如由物及人,对比论证等,要“学以致用”。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12年北京安徽)
(2),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12年大纲)
`
(3),而神明自得,
。(12年山东 江苏)
(4),无以至千里。(09年山东)
(5)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11年 山东)
【说明】(1)重视背诵的部分,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系。
(根据意思来背诵,注意前后句,多做一些“填句子”的练习)
(
2、读字音
輮()舆()槁暴()砺()靛蓝( )
参省()须臾()跂()蓼蓝( )
蛟()跬()骐骥()驽()锲()
镂()跪()蟮()螯()楫()
【补充字词】
中肯、中伤、中规中矩、中听,曲高和寡、曲径通幽、
请假、久假不归,不假思索契合、锲而不舍、楔子、修禊事
~
3、背全文
三位同学每人一段,最后再齐背
4、写名句
…
【举例论证】
B、“善假于物”
一个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必须应对各种挑战。而一个人的才能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进退自如呢荀子在《劝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善假于物”。
在学习上“善假于物”,你会克服困难,战胜孤独,增强信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科研上“善假于物”,你就能摘取科学星空中那颗最亮的星星。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生活中“善假于物”,你就会灵活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你的生活一帆风顺。
劝比喻论证
学习的作用
学对比论证
学习的方法、态度
教后记:
本文的复习没有按传统的方法将文言文知识点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分类整理,而是在梳理全文的过程中识记重点字词即可,因为文言文的重难点是在翻译,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找得分点的习惯非常重要,只要他能找到得分点,考察的类型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在最后的综合复习中还是会分类整理的,那时候因为有了大量的书本知识的储备,理解起来就会更容易。
【引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法的使用】
(2)同位互阅,推荐好的。
(3)展示优秀片段:
A、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修饰)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转折)
五、写作
1、本课内容及论证手法回顾
总论点:学不可以已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
分论点:
(1)、第一段,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第二段,学习的作用:善假于物、弥补不足
(3)、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2、写作素材整理
(1)“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思、行之间的关系,反省、警省等。(《论语》中句子)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设计亮点:
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讲练结合,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片段练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活学活用”。在反馈时将学生片段的优点直接投影,说服力强,效果明显。
(学生默写、订正、背诵。)
三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学习提出了很多见解,那么作为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于学习又有什么看法呢
三、整体复习
1、记常识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二十卷,共32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排比、引用】
【课本《逍遥游》的灵活运用,书写要加强】
|
C、积累
【从生活中选取事物形象的说明,引用】
【理论与事例结合,反问句增强语气,论证形象化,引用】
D、坚持
《
【举例论证,事例非常典型】
E、专一
六、课下作业:
1、默写全文。
2、学习借鉴本文或同学的论证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段。
【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
复习完本课后交换检测。
二、课前五分钟《论语》默写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识,是我人生开路的一把利剑,披荆斩棘,义无返顾;知识是渡海的一艘航船,冲风破浪,勇往直前;知识是我痛苦时的一剂良药,驱除百病,健骨强筋;知识是人生中的法宝,赐予我智慧,予给我力量。知识是人们一生中所必须追求的。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法宝,人们不可以停止学习,更不能不学习,它是我们开启智慧宝库的钥匙。不学习的人,只会越活越愚,“愚愈愚,圣愈圣。”没有知识的人,脑中是一片空白的,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中,不学习的人,只会慢慢“衰亡”,从这个社会上“消失”。
①持之以恒;坚持的重要性,②优势与劣势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习要专一、专心致志等
3、写作片段练习
`
(1)要求:自定立意,用到《劝学》中的语句,写一个180字左右的片段。定时5分钟。
【举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意义大概就在此罢。
第二人称:“某所,而母立于兹“(你的;你)
.
(3)练习: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而”字用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设)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顺承)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修饰)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顺承)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转折)
{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转折)
我腾跃而上(修饰)
(2)重视背诵部分的书写,特别是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音同字,通假字,难写字,虚词)
…
四、具体识记字词句
1、每段重点字词句理解(学生完成)
(1)第一段
重点字词:劝、已、之、于、为、中、以为、曲、则、就、砺、乎、知、
翻译句子:“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先找得分点“虽、槁暴、者、然”,然后直译: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的原音,是用火烤让它变成这样的。)
(2)第二段
?
重点字词:之、所学、跂、疾、彰、生、于
翻译句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