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 1 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 1。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微观粒子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如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湿衣服的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的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讨论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变化、性质等,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认识。
但是,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的想象,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展开。
(1)作用与地位:分子和原子是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a. 分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b. 原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c.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d.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2)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概念;b.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c.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难点:a. 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和特点;b. 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c. 举例说明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在教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水可以变成蒸汽?”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来直观展示分子之间的运动和间隔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2. 问答法:- 在课堂上,我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化学】九年级: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含答案.doc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境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中学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3.互动白板: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4.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法,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化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但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较为感兴趣,喜欢探索未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预习、听讲、复习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可能仍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秦国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2024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说课稿】《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分子和原子》分两节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
最后,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分析学生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难点分子的概念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的存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亲自动手、讨论及总结。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分子运动和分子破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子和原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宏观上,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物质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的桌子、水等。
但在微观层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它们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保持着物质的基本性质。
例如,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具有水的所有特性。
原子则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环绕在核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数目,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分子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例如水分子可以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然而,原子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能通过核反应进行转化,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的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的排布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目的多少对所有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它们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燃料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四、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来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例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上册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学生在已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后和形成比较系统地认识具体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开始从宏观物质世界进入微观世界,并用微观的观点去学习化学。
本课题属于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型课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掌握分子、原子的性质;(3)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身边日常现象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与探究从宏观现象来分析微观本质,来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养成细致地观察习惯,养成研究问题方法;(2)通过观察科学照片体验物质客观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 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的观念、初步形成概念。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别。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已经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的知识,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宏观物质及变化规律,在此之前未接触过微观物质。
2、心理特征:学生对充满神奇色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堂。
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综合应用来解决这一难题。
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创设有利于主题理解的问题情境,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由生动、直观现象进入抽象思维,同时又体现一种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原型的学习思想。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初三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课后说课汉川市脉旺初级中学王艳刚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继前面学习物质及其变化后,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的开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力至关重要。
对于继续探索物质结构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
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看:分子、原子等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曾经接触过。
这为“分子和原子”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从心理特点看: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情境激学法、联想推理法、实验探究法与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指导:思→议→练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谜语导入2.联系生活实例3.【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一、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探究(1)二、分子的性质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探究(2)3.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究(3)三、分子由原子构成(模型展示)四、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探究(4)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探究(5)(三)知识梳理,归纳小结(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一、必做题1.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1)为什么人们常把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保存在敞口容器中。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洁物的根底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根底。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根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根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根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
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
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
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
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
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2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
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激趣引思设问激趣,导入新课实验探究,了解性质知能训练,巩固知识学习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
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
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
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
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
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
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实验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
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
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
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实验探究]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
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实验探究]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
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后思考: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