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3《图形的运动一》3.1《平移》学案 冀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及特点2.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3.平移和旋转的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风扇的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特点。
2.新课讲解(1)平移的定义及特点(2)旋转的定义及特点(3)平移和旋转的应用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3.练习与讨论(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练习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4.拓展与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设计平移和旋转的图案、制作平移和旋转的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请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解题思路、计算准确率等。
3.实际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1.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多个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并发现,正方形和圆形可以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相同的图形,而三角形则不能。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方案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方案《《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图形的运动(一)主题内容简介: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对微课的认识:1、“微课”不同于常态教学研究活动。
“微课”可以在办公室或其他场所进行,它观察、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状态只能作出猜测。
2、“微课”的上课时间短,反馈及时。
教师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
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
图形的平移教案
图形的平移教案平移是一种图形变换,即将一个图形沿着指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而不改变其形状和大小。
在几何学中,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变换操作。
教学目标:1. 理解平移的概念和特点;2. 学会进行图形的平移;3. 能够识别和描述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2. 准备一个平移向量图表,包括不同方向和距离的平移向量。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平移的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车辆行驶、人们行走等。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平移吗?请举一些例子。
3. 解释平移的概念:平移是将一个图形沿着指定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而不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步骤二:平移的特点(10分钟)1. 通过示例图形,向学生展示平移的特点:图形经过平移后,保持相对位置不变。
2. 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总结平移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提出平移的要素:方向和距离。
步骤三:进行图形的平移(15分钟)1. 将一张图形卡片放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
2. 随机选择一个平移向量,例如右移5个单位。
3. 用手指指向平移向量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位置变化,并进行描述。
4. 让学生模仿操作,将其他图形进行平移,并描述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
步骤四:练习和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完成练习题目。
2. 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平移向量进行图形的平移,并写出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
3.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平移的概念。
步骤五:归纳和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平移的要素和特点。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3. 总结:平移是将一个图形沿着指定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而不改变其大小和形状,平移的要素包括方向和距离。
步骤六:拓展思考(5分钟)1. 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两次平移可以合并为一次平移吗?为什么?2. 让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平移
小学数学新版三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教学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方格纸、纸片、尺子、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事物会移动的?(播放生活录像:电梯向上运行、推开拖式玻璃窗、拉抽屉等场景)。
看来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让我们来做一做吧。
二、自主探索1、教师:出示课件(1)师:把纸片从A处向右平移到B的位置,移了几个方格。
学生拿出方格纸自己操作,小组交流。
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
教师演示课件,讲解演示正确操作过程。
(2)把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的位置,移了几个格?学生独立完成。
师巡视,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指名学生投影演示,教师适当给予正确指导讲解。
2、想一想:同学们,请你认真想一想,如果把纸片A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移了几个方格?(生:)同学们自己动手移一移,你想的和做的一样吗?教师演示课件讲解。
三、试一试(出示课件)1、出示问题:(1)画出向左平移2格后的正方形。
(2)画出向上平移3格后的三角形。
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画,再交流。
2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画出向其他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吗?学生自己画一画,交流。
四、练一练1、填空、(出示课件)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2、小动物吃食物。
(出示课件)学生自由尝试探索解决平移的方法。
3、先判断,再涂色。
(出示课件)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了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4、(出示课件)学生自己先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交流,展示。
五、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你们学的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同学们动脑筋想想,在生活中怎么应用平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教案
此外,学生在图形设计过程中,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很多作品仍然局限于教材中的例子,缺乏个性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们多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独立设计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图形的运动——欣赏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课堂氛围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我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概念时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解释和演示这些基本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旋转的方向和轴对称的确定,我会通过举例和互动演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图形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平移和旋转设计一个有趣的标志。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剪纸和对称来创造图案,这个操作将演示轴对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图形运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图形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作品。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移(教案)
平移(教案)班级:小学三年级教案主题:平移一、教学目标:1. 学生可以理解平移的定义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平移的方法。
3.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巩固和拓展平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平移的定义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将平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笔、彩色纸片、彩色笔。
2. 学生准备练习纸、笔、彩色笔、尺子等。
四、教学过程:1. 观察:教师将三个红色的正方形分别放在白板上,并改变它们相对位置,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正方形相对位置改变了吗?正方形的形状和大小有变化吗?请问是怎样改变的?2. 定义: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刚才示例中的三个正方形改变了吗?答案是:没有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进行了平移。
平移是指物体不发生任何形状和大小的变化,仅改变其相对位置的变化。
3. 实践:(1)教师让学生手里持一张彩色纸片,并用尺子测量它的尺寸,然后要求学生再用彩色笔在白纸上画一个同样大小和形状的图形。
之后,老师再提供一张相同大小和形状的纸片,并将其平移一定距离,要求学生再画一个同样大小和形状的图形。
最后,老师带领学生比较两个形状,看是否发生了变化。
(2)教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图案,并将它平移。
在平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每个图案的位置并思考:图案改变了吗?如果改变了,是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4. 回归:在实践过程完成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简单复习刚才的内容,再通过实例示范,让学生再次明确如何实现平移的概念与方法。
五、练习与拓展: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互相检查,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进行丰富多样的练习和拓展。
练习1: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一个图案并将其平移至另一个位置。
同时,记录每个图案位置的坐标,并讨论改变它们的位置是否变化。
练习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平移游戏,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
在这个游戏中,他们将收获更加深刻的平移体验。
六、课后反思:在这堂平移的数学课中,教师以生动形象的红色正方形引领学生了解和认识平移这一概念,通过学生实践平移和互相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深入理解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起到何种重大作用。
3.1.3图形的平移(第3课时教案)
§3.1.3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3课时)知识与技能:在上节课学习一次平移时坐标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一次平移既有横向又有纵向时坐标的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教学难点:探索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电脑演示图片,平移图形的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活动内容:口答练习:在坐标系中,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1.(x,y)——(x,y+4);2. (x,y)——(x,y-2);3. (x,y)——(x-1 , y);4. (x,y)——(3+x , y).思考:5. (x,y)——(x-1 , y+4)活动目的:复习巩固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在坐标系中,图形一次平移(横向或纵向),进一步明确平移前后坐标的变化规律;同时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效果:给空间让学生回答,可能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有待在后面的学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合情推理自己的结论,养成一个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活动一:探求“鱼”在坐标系中,既横向又纵向平移时,坐标的变化情况.内容1:内容2:内容3:归纳如下:活动目的:通过具体事例探究既有横向又有纵向的平移,平移前后坐标的变化规律,通过交流活动归纳总结一般情况。
效果:操作性强又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平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但是,在开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进行新知探究方面还不理想。
第三环节:例题讲解活动内容:活动目的:对坐标系中的平移有进一步的认识,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环节:展示应用评价自我活动内容:活动目的:进一步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图形的平移》教案
《图形的平移》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2.了解图形平移变换的概念;3.理解平移变换的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平移变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探求平移变换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教师以谈话的口吻询问学生:小时候是否滑过滑梯?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此问也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去猜测教师提问的意图.此时,教师安排活动一:看看想想:请学生观察多媒体演示卡通小朋友保持一定的姿势沿一段直行的滑梯滑下的过程,并思考两个问题.1.在滑梯过程中,小朋友身体各部分运动的方向相同吗?2.小朋友各部分的运动距离怎样变化?学生通过观察运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体验经历,不难回答以上问题.紧接着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演示;缆车在直轨上的运动过程;传送带上的箱子的运动过程等并提问:这些图形的运动过程与小朋友滑滑梯的运动过程,是否有共同点?若有是什么?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1.概括形成平移变换的概念.教师在学生观察分析描述以上所演示的各运动过程的共同点的基础上锁定传送带上箱子的运动为例展开计论,以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1)为若传送带上的箱子的某个顶点(可在图中指定)向前移动50cm,则箱子的其他部位会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2)上的观察和讨论,你认为我们应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平移变换?在学生计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板书)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运动,且运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平移变换,简称平移.提问:由平移变换的意义,你认为描述一个平移变换需要几个条件?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描述一个平移变换必须指出两个要素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2.探求平移变换的性质.教师仍锁定传送带上的箱子的运动,通过几个间题来引导学生继续探索.H(1)送带上的箱子在运动过程中,什么改变?什么仍不变?(2)如果把移动前后同一箱子的某同一面记作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EFGH 那么它们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3)(结合图形来说明)图中点A 经平移到了点E ,则点A 和点E 是一对对应点,你能在图中找出其他各对对应点吗?(4)请连结各对对应点得线段,这些线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你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请简述理由.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相互之间的讨论,师生可共同总结平移变换的性质(板书) 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提问: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这意味着平移前后两图形具有怎样的图形关系?3.例题分析.例1如图4-3所示,△ABC 沿射线XY 的方向平移一段距离,△DEF 为平移后的图形.找出图中三组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和一组全等三角形.解:如图4-3所示,点A ,B ,C 的对应点分别为D ,E ,F ,因为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所以AB ∥DE ,BC ∥EF ,AC ∥DF ,且AB=DE ,BC=EF ,A C=DF .由于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所以△ABC ≌△DEF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三、课堂小结1、平移变换意义;2、理解和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图形的平移》教案2 学习目标:1.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2.确定一个图形平移的位置的条件.学习重难点:1.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2.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学习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平移的基本性质,引入课题B'A'BA如图,将线段AB平移,得到线段A′B′,则图中的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如果给出了线段AB,也给出了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你能作出选段AB经平移后的对应选段A′B′吗?第二环节探索归纳平移的作法1.已知线段AB和平移距离及方向,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BA2.已知线段AB和平移后点A的对应点A′,求作AB的对应线段A′B′.A'BA3.将2中的图形略微复杂化一些.已知平面图形以及该图形上的某一点经平移后的对应点,求作平移后的平面图形.例题1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到了点D,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分析:设顶点B、C分别平移到了点E、F,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可知线段BE、CF与AD平行且相等.注意:作图时可用尺规进行作图,也可用三角板与直尺进行作图.解:如上图,过点B、C分别作线段BE、CF,使得它们与线段AD平行并且相等,连结DE、DF、EF,则△DEF就是△ABC平移后的图形.①还有什么其他方法,作出△DEF吗?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除需知道原来图形的位置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对于②,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全部条件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这三个条件都具备,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进而作出它平移后的图形.[例2]如图,将字母A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3cm,作出平移后的图形.[师生共析]平移字母A的条件:字母A的位置,平移的方向——箭头所指,平移的距离——3cm,三个条件都具备,所以可以确定字母A平移后的位置.那如何作图呢?一般情况下,画图时,先确定点,然后就可以作出所要求的图形.因此本题可以在原图形上找几个能反映本图形的关键的点,根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确定出这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然后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解:在字母A上,找出关键的5个点(如图所示),分别过这5个点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作5条长3cm的线段,将所作线段的另5个端点按原来的方式连接,即可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师]在这个例题的解题过程中,通过确定几个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得到字母A平移后的图形,这是一种“以局部带整体”的平移作图方法,同学们要掌握.第三环节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作平面图形平移的图形,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并且还知道要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图形原来的位置;②平移方向;③平移距离等三个条件.在作图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图形的平移》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2、过程与方法:经历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受并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复习引入展示雪人平移,来复习平移概念及性质.(1)什么叫平移?(2)平移之后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回顾平移的相关知识,为新知识、新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题的学习中去.(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探究点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这个点,并写出它的坐标,点A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2、把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呢?3、把点A 向上或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点A 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进一步的探究,请再找几个点试一试,对它们进行平移,观察它们的坐标的变化,问:你上面发现的规律还成立吗?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点的左右平移点的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点的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4、归纳一般结论在前面对特殊情况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由学生归纳出一般结论.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 ,y )向右(或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a ,y )(或(_____,_____));将点(x ,y )向上(或下)平移b 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y +b )(或(_______,_______)).简单地表示为:例4 如图4-10,点A 的坐标为(-3,4),点B 的坐标为(3,2),将线段AB 沿x 轴方向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A ′B ′,分别求点A ′与B ′的坐标,并画出A ′B ′.点(x ,y )( , )向右平移a 个单位长度点(x ,y )( , )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点(x ,y )( , )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点(x ,y )( , )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解:将线段AB沿x轴方向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A′B′,点A′,B′的坐标分别为A′(-3-4,4),B′(3-4,2),即A′(-7,4),B′(-1,2).作出A′(-7,4),B′(-1,2),连接A′B′(如图4-11).线段A′B′就是要求画的线段.(三)总结反思,提高升华情意发展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设计说明:师生进行合作小结,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观,同时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清理知识的脉络,使新旧知识形成体系,教师做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四)布置作业作业题:必做题:课本85页第1题,86页第2题.选做题:课本86页第5题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目的是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图形的平移》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2、过程与方法:感受并了解图形的平移变化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成功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1.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相应的变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到什么结论?画出得到的图形.归纳上面的作图与分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得到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 ,得到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下)平移a 个单位长度.简单地表示为2.探究图形的平移与坐标的变化正方形ABCD 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点A (–2,4),B (–2,3),C (–1,3),D (–1,4),将正方形ABCD 向下平移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两次平移后四个顶点相应变为点E ,F ,G ,H ,它们的坐标分别是什么?如果直接平移正方形ABCD ,使点A 移到点E ,它和我们前面得到的正方形位置相同吗? A DB C一般地,将一个图形依次沿两个坐标轴方向平移所得到的图形,可以通过将原来的图形作一次平移得到.例5:如图4-14,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A (1,-1),B (3,1),C (2,3),将△ABC 平移后得到△A ′B ′C ′,已知点A 平移到点A ′(-3,1).(1)写出B ′,C ′两点的坐标;点(x +a ,y )图形向右平移a 个单位长度 点(x -a ,y )图形向左平移a 个单位长度 点(x ,y +b )图形向上平移a 个单位点(x ,y -b ) 图形向下平移a 个单位长度(2)画出△A′B′C′.分析:点A(1,-1)平移到点A′(-3,1)时,横坐标减小了4,纵坐标增加了2,所以B′,C′两点的横坐标比B,C两点的横坐标也应分别减小4,而纵坐标分别增加2.解:(1)点B′的坐标为(3-4,1+2),即(-1,3);点C′的坐标为(2-4,3+2),即(-2,5).(2)画出点B′,C′,分别连接A′B′,B′C′,C′A′(如图4-15),△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3.总结反思,提高升华情意发展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8篇
《图形的平移》教学设计8篇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认真观看、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洁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
学生用具方格纸,小房子卡片,小熊卡片,小篇子。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提醒课题。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依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给它们分分类?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
(板书课题)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2.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今日这节课来了一个新伙伴,你们欢送吗?你们想不想跟小熊一起去游乐场看看?师:你能从下面的游乐工程中找出平移运动的吗?小熊最喜爱玩旋转类的嬉戏了,你情愿帮它挑出来吗?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你们看小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咱们一起跟小熊做个嬉戏情愿吗?嬉戏之前让咱们一起先来看看嬉戏建议吧!(课件演示嬉戏建议)(学生进展活动)师:在刚刚的嬉戏中,小熊做的是什么运动?4.小结:刚刚我们通过嬉戏对平移与旋转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呀?二、探究体验1.学生动手移一移,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图形的平移》两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教学⽬标1.让学⽣进⼀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平或竖直⽅向平移,再沿竖直或⽔平⽅向平移。
2.让学⽣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平移的⽅法。
教学过程【情景导⼊】1.移动课本和⽂具盒(创设感知情景)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的左边,把⽂具盒移到⾃⼰的右边,使⾃⼰⾯前的桌⾯空⼀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师:教室⾥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关上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关上。
在⽣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师:同学们,这有⼀个⼤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操作,⽤不同的⽅法把纸箱放到中⼀边)师:刚才,同学们有的⽤推、有的⽤拖、有的⽤搬,⽤了很多⽅法,这些⽅法都能把箱⼦移到另⼀边去。
⽣活中像我们移动箱⼦这样的例⼦有很多。
4.出⽰⽣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师:(出⽰:(1)建筑⼯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师:(在学⽣回答之后进⾏总结)像把课本和⽂具盒移动、窗⼦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
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
这节课,我们就⼀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新课讲授】出⽰课本例3图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数,填⼀填。
1.先把箭头向上平移5格,具体数格⽅法是以某⼀点为准。
再向右平移7格,具体以某⼀点为准,向右数7格,画出移后的图。
2.提问:这两幅图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由发⾔,教师⿎励学⽣说出不同的平移⽅法)3.画平移后的图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
三年级数学教案: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不仅为儿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视觉能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童话、游戏、甚至日常的生活场景中都含有这三个元素。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这些知识和应用它们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案将详细说明三年级学生如何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应用,为教育中心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完整、有趣的学习指南。
一、课程内容1.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将图形按照指定的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
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会改变。
平移可以通过使用向量来描述。
平移意味着将每个点向指定方向移动。
例如,(x,y)将变成(x + a,y + b),其中a表示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b表示垂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使用向量的形式可以写成T(x,y) = (x,y)+(a,b)。
2.旋转旋转是指按照指定的角度将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
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不会改变。
旋转也可以使用向量来描述。
对于某个点(x,y),它经过角度为θ的旋转后变成了(x’,y’)。
可以表示为:(x’,y’) =Rθ(x,y)。
3.轴对称轴对称是指将一个图形绕着指定轴进行翻转。
在轴对称的情况下,图形和它的镜像完全重合。
轴对称可用来解决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例如建立几何证明或阐述基本的数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1、学习如何对图形应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掌握描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向量的知识。
3、学会使用预定义函数和变量来描述和操作图形。
三、教学计划1.导入知识让学生回顾三年级以前的数学学习,回忆在数学中应用平移的具体例子。
可以让他们讨论如何将旧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数学问题上。
2.理解平移讲解平移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如何将点向指定方向移动的信息。
通过图形演示和互动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平移的意义及应用。
3.掌握旋转介绍旋转的概念,并且可以将旋转与动画影片相结合,如旋转音符、圆盘和钟表的图像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创造具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性质的图形。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移:物体运动时,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方向与距离都不变的运动。
2. 旋转:物体运动时,每一个点离同一个点的距离不变的运动,称为绕这个点的转动,这个点称为物体的转动中心。
3.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创造具有这些性质的图形。
2. 教学难点:理解轴对称的概念,能够找出对称轴。
四、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 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 讲解平移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进行演示。
2. 讲解旋转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进行演示。
3. 讲解轴对称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进行演示。
3. 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识别和创造具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性质的图形。
4. 课堂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探究”环节。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认识平移|冀教版
教案:认识平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平移的意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渗透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作图形的平移。
2. 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 学会用平移的方法进行图形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意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平移的方法进行图形变换。
2. 教学难点:平移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形卡片、直尺、三角板。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如电梯、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现象都是一种图形运动。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平移。
2. 自主探究(1)让学生用手指沿着图形卡片上的线条进行平移,感受平移的过程。
(2)学生交流讨论:平移是什么意思?平移时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3.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任意的图形,然后用平移的方法将图形变换位置。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交流平移的方法和技巧。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巩固平移的知识。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讲解。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平移1. 意义:将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2. 性质: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3.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图形变换。
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并用平移的方法进行图形变换。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巩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平移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平移》教案
《平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
情感与态度:在画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并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播放“五星红旗升起”的视频。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项目中,冠军是马琳,亚军是王皓,季军是王励勤,为中国一起得了三块奖牌,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感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
2.感知平移运动的方式。
五星红旗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平移,你能举几个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吗?3.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25页的第一个问题。
题中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在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时,先考虑哪个条件?如何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我们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所有的对应点都应满足向左平移4格的要求。
(2)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3)教师巡视,找出学生的典型错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①平移的方向不对。
②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4)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平移的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的关键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形相同的图形。
三年级数学上册《平移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判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给出一些图形,要求学生运用平移知识对其进行变换。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平移的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对图形、几何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平移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移现象的理解和应用,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第1、2、3题,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平移后图形的变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移现象的定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平移现象。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推拉门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房间布局,通过平移操作使房间更加合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图形的运动:平移现象冀教版 (1)
《平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的“平移”是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移动若干个格数的方法。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图形的运动(一)学习了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实物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几个格数,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图形的平移。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感受了平移现象,体会了平移的特征,学习了将一些简单的实物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格数的方法。
而本课要求学生要学会判断图形平移前后的方向和距离,能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平面图形。
本节课因受五年级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的影响,学生虽然对于点的平移比较容易把握,但是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1.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2.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及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过程。
3.在探索图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学习难点:如何通过数格子定点的方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五、教学模式鉴于以上学情分析及本课在数学中的地位,我确定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的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点拨,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独立、合作完成。
六、教学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课题1、播放电动门、滑梯、开关门、电扇叶片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利用白板的演示功能)2、出示刚才的实物图,师问:它们都在做怎样的运动?生1:哪些物体在做平移运动。
生2:哪些物体在做旋转运动。
3、强调:平移就是物体或图形沿直线所做的运动。
(利用白板拖拽功能进行分类,并标注出“平移”)4、揭示课题:你还能说出哪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图形的运动——平移。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平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移》教学设计范文(通用4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移》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41至43页,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
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1、模仿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
(学生自由发言)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
(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
2023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平移现象的过程。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在感受平移现象、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沙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滑沙场。
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滑沙场。
说一说缆车的运动、滑沙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认识平移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滑沙板从上向下运动,缆车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运动,这些运动现象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这些运动现象都是平移。
观察
物体在同一平面上沿直线运动,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平移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1课时平移【教学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作法【教学准备】方格纸、纸片、尺子、彩笔、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旋转和平移,谁能具体说一说什么现象是平移吗?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做呢?让我们来做一做吧。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交流时,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的意思即可。
然后教师说明书本等物品的运动就是平移。
)三、做一做:第1题: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另外,平移的方法很多,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小动物吃食物,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作平面图形平移的图形,进一步理解了平移的性质,并且还知道要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需要有:①此图形原来的位置.②平移方向.③平移距离等三个条件. 在作图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你们学的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同学们动脑筋想想,在生活中怎么应用平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平移项目内容1.思考:在车站及百货大楼,人们乘自动电梯上楼和下楼的现象有什么特点?2.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分析与解答: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 )。
推拉窗户,电梯的上、下都是平移。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 )。
4. 预习后我还知道:平移时,图形或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 ),只是自身的位置发生改变。
5.填一填。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平移现象的特点。
学具准备:直尺,书本,方格纸。
参考答案:1.略2.平移3.平移4.改变5.1 下 2 上 3第六单元测试卷一、请你填一填。
(每空1分,共28分)1、一年有()个月,其中每个31天的有()、()、()、()、()、()、(),共有七个月;每月30天有的()、()、()、()共四个月,二月份平年有()天,闰年有()天。
2、36个月=()年48时=()日半年=()个月 18个月=()年()个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周年。
4、6月1日前一天是()月()日,6月30日后一天是()月()日5、是1988年3月3日出生的,到今年3月3日,他是()岁。
6、12:35分出发,下午4:00到达,中间经过了()时()分。
7、营业时间是7:30—20:30,这个商店每天营业时间有()小时。
二、判断。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时针在一天里正好走1圈。
()2、每年都是365天。
()3、冬冬出生于1994年2月29日。
()4、早上8:30分上班,中午11:00下班,她上午工作了2小时30分。
5、一年中有7个大月,5个小月。
()6、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共经过7时。
()7、只要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这一年一定是闰年。
()8、开出的时间是19时25分,也就是晚上7时25分。
()。
9、2012年8月1日是星期三,8月31日是星期五。
()10、今年妈妈比丽丽大25岁,5年后,妈妈比丽丽大20岁。
()三、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是().A、2000年B、2008年C、1902年D、2004年2、一部电影从下午4时25分开始播放,共播放1时30分,()结束.A、5时55分B、17时55分C、下午5时50分D、17时50分3、是在()年2月29日出生的。
A、1986 B 、 1948 C、 1938 D、19824、2008年的上半年有()天A、181B、 184C、182D、1835、的生日比“八一”建军节早一天,他的生日是()A、7月30日B、7月31日C、8月2日6、叔叔要乘从上海去广州,火车发车时间为21时35分,叔叔从家到车站要用40分钟,发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叔叔最晚()出发才不会误了火车.A、晚上8时50分B、晚上10时55分C、21时50分D、21时55分7、阅览室上午8:00—12:00开放,下午1:30—下午4:00开放,全天共开放().A、4小时B、2小时30分 C.、6小时D、6小时30分8、下面的年份中是平年的有()年。
A、1848B、 1980C、 1997D、20009、晚上8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时。
A、 9B、 21 C 、20 D、晚上2010、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圈。
A、1B、 2C、 24D、12四、试着做。
(每空1分,共18分)(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下午5时()上午8时15分()中午12时()晚上9时()凌晨3时()晚上11时()(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7时()10时25分()23时35分()15时40分()21时8分()18时()(3)帮我找找家1995 2000 1997 1994 200 4 2010平年:闰年:五、找朋友。
(连线)(共6分)教师节8月1日劳动节 10月1日妇女节9月10日儿童节5月1日建军节3月8日国庆节6月1日六、解决问题。
(1、2题每题4分,3——6题每题5分)1、张昊和同学一起去郊游,路上用了1小时45分,上午8时到达目的地,他们是几点出发的?2、21时15分发车,第二天早晨5时25分到站,列车行驶了多长时间?3、一场排球赛,从17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侯结束?4、红红买了一本125页,每天读9页,从8月20日开始读,她能在9月1日开学前读完这本书吗?5、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
上午9时发车,下午4时到达,甲、乙两城相差多少千米?6、丫丫早上7:30到学校,上午11:00回家,下午2:00又到学校,直到16:30到家,丫丫一天在学校多少小时?答案一1、 12 1 3 5 7 8 10 124 6 9 11 28 292、 3 2 6 1 63、 664、5 31 7 15、276、3 257、13二×××√×√×√√×三C B B C B AD C C A四、(1)17时 8时15分 12时 21时 3时 23时(2) 上午7时上午10时25分晚上11时35下午3时40分晚上9时8分下午6时分(3)平年:1995 1997 1994 2010闰年:2000 2004五、教师节9月10日劳动节5月1日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6月1日建军节8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六、1、8时—1时45分=6时15分2、21时15分到24时经过了2时45分2时45分+5时25分=8小时10分钟3、155分钟=2小时35分钟17时30分+2小时35分钟=20时5分4、31—20+1=12(天)12×9=108(页) 所以读不完5、上午9时至下午4时共经过了7小时60×7=420(千米)6、11时—7时30分=3小时30分钟下午2:00=14时 16时30分—14时=2小时30分钟3小时30分钟+2小时30分钟=6小时第7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71例8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3~74第5,7~10题。
▶教学目标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引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
完成教科书P73“练习十五”第5题。
师:谁能不计算直接得出结果?学生尝试估一估,逐题分析解答。
2.简化知识点,导入课题。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学情预设】4÷2=2(幅)。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学情预设】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题目问的“平均每天”,意思是每天画的同样多,4幅画是平均分的,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
想一想,如果小红画3天,一共可以画多少幅画呢?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尝试回答。
师: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对除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一问题”做好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制造悬念,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师:小红的妈妈昨天去超市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P71例8。
1.阅读与理解。
【教学提示】让学生在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灵活选用估大还是估小来解题。
师:仔细读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情预设】搜集信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但是这里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并说完整。
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情预设】学生的表述可能只注重“需要多少钱”而忽视了“8个同样的碗”,教师注意要加以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
通过课件的演示效果,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各种方法,如画示意图、线段图等。
师生讨论,得出画示意图是比较好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画示意图表示出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示意图。
【学情预设】预设2:前面学生已经有学习画线段图的经验,这里也有可能会使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也应予以肯定。
师生交流后,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学信息,并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画示意图的方法简单明了,鼓励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呈现与分析。
2.分析与解答。
(1)交流分析。
师:仔细看图,要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学情预设】学生知道要先求出一个碗是多少钱,再算8个碗要多少钱。
师:谁能完整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要想知道8个碗多少钱,要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出8个碗多少钱。
(2)自主解答。
师:根据解题思路,请大家尝试解答。
教师巡视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对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学情预设】预设1:分步列算式解答。
18÷3=6(元)……一个碗多少钱。
6×8=48(元)……8个碗多少钱。
【教学提示】注意让学生充分交流说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预设2: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6×8=48(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板书。
师:对于乘、除法两步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小组讨论当有乘、除法两步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的吗?【学情预设】预设1:18÷3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乘8,算出8个碗一共多少钱。
预设2:两种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先求出一个碗多少钱,再求出8个碗多少钱。
师:这两种方法你都会了吗?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设计意图】呈现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两种解决方法。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学生应该能够列综合算式解答。
对于分步计算解答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肯定并加强指导,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3.回顾与反思。
师:现在已算出买8个碗要48元,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师:看看书上是怎么验证的?翻开教科书P71看“回顾与反思”,自学检验方法。
师:自学完成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如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全班汇报验证:买8个碗48元,那么一个碗6元,3个碗18元。
是对的!【设计意图】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呈现将计算结果逆推代到原情境中,用逆推的方法看结果是否与原条件相符的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