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合集下载

闽南文化实习报告

闽南文化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闽南文化,又称闽南话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它以福建泉州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漳州、潮汕、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华人聚居地。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于2022年暑假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闽南文化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影响;2.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闽南文化的相关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3.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闽南文化起源与发展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闽南文化起源于古代中原汉民族与当地闽越遗民的结合。

在宋元时期,闽南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使闽南文化逐渐融合了伊斯兰化、印度化、欧洲化和南洋文化。

2. 闽南文化特点(1)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2)饮食:闽南美食丰富多样,如沙茶面、卤面、海蛎煎等;(3)服饰:闽南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4)建筑:闽南建筑以红砖、木雕、石雕为特色,如土楼、民居等;(5)风俗:闽南风俗多样,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3. 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泉州、漳州、潮汕等地的闽南文化遗址,了解了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我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闽南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闽南话教育,提高闽南话的使用率;(2)挖掘、整理、传承闽南美食、服饰、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举办各类闽南文化活动,增强闽南文化的凝聚力;(4)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闽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四、实习成果1. 完成了一份关于闽南文化的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2. 拍摄了大量的闽南文化照片,记录了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3. 收集了大量的闽南文化资料,为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五、实习体会通过这次闽南文化实习,我深刻认识到闽南文化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

闽都文化总结材料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闽都文化不仅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语言、建筑、饮食四个方面来介绍闽都文化。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闽都文化也不例外。

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福建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亚与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闽都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闽南文化,它包括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文化特色,如闽南民歌、木偶戏等。

闽都文化的语言方面也十分独特。

福建话是闽南话的一种方言,是福建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

福建话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音调和发音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

福建话中有很多琅琅上口的俚语和口头禅,如“吃饱了撑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富有民间特色。

闽都文化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的。

福建传统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福建土家族群众居住的独特建筑形式,被誉为“土家族的城堡”。

土楼有着独特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它的墙体坚固耐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

土楼内部布局合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

闽都文化的饮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

福建菜以闽菜为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闽菜注重原汁原味,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福建的海产品丰富,福建菜中的海鲜菜肴尤为出名。

例如,闽南的海蛎煎、沙茶面,福州的鱼丸、肉肠等都是福建菜的代表性菜肴。

总的来说,闽都文化是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它在历史、语言、建筑、饮食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

闽都文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闽都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福建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闽文化

八闽文化

在闽方言中,五个亚方言的差异也很大,互相听 不懂。有些地方,隔一道河,翻一座山,讲不同方言。 有些县的区域范围内有五六种方言。
闽东方言亚区 闽南方言亚区 方言区 闽方言区 客家方言区 赣方言区 吴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 混合方言区 人口(万) 3076 281 17 32 7 98 占全省比 例(%) 87.6 8.0 0.5 0.9 0.2 2.8
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 集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 西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 屡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 未中断。 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 在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 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蒲仙方言亚区
闽北方言亚区 闽中方言亚区
邵将方言亚区
福建省方言区人口简表
长期的封闭状态使人们缺乏沟通交流,甚 相隔一座山就互相听不懂对方说的话。但是这也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音、古韵的功能。 在福建还可以欣赏到失传的元朝南剧剧目。 古汉语在闽南方言中留下许多印记。闽方言人称 代词你是汝,他是伊,筷子是著,蛋是卵,锅是 鼎,都是隋唐遗音,也是语言的“活化石”。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 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之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 融和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 性,涌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 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 林纾、辜鸿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 前列,引领中国文化先潮。
八闽民歌
山文化、水文化与海文化的熏染,使山歌和 渔歌在福建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此外,劳动号 子、唱诗、小调、舞歌、斗俗歌曲、儿歌、生活 音调等民歌也异彩纷呈,其中如流传于闽南一带 的儿歌《天乌乌》,表现二老在煮泥鳅时为淡咸 而争吵,把锅都打破了,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2024

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二)引言概述:闽都文化是指福建省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文化特点、传统艺术、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全面呈现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色。

正文:一、闽都文化的历史演进1. 史前时期的原始文化2. 漳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3. 古代闽越文化的交融和繁荣4. 闽南和闽北文化的分化及发展5. 近现代闽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二、闽都文化的文化特点1. 多元文化的交汇2. 海洋意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3. 家族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4. 文人雅士的文化繁荣5. 异域文化的融入与创新三、闽都文化的传统艺术1. 闽南木雕的技艺和艺术表现2. 闽南民间音乐的特点和发展3. 闽南瓷器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4. 闽南歌仔戏的起源和发展5. 闽南书法和绘画的独特风格四、闽都文化的宗教文化1. 福建佛教的历史渊源与特色2. 闽南道教的兴起和传承3. 福建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4. 基督教在闽都文化中的影响5. 共同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和谐融合五、闽都文化的民俗风情1. 传统节日与民间庆典的举办2. 闽南民居和建筑的特点与价值3. 闽南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4. 方言与文化认同的关系5. 闽南人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总结:闽都文化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特色。

多元文化的交汇、海洋意识和家族文化的融合、文人雅士的繁荣、传统艺术的精湛表现以及宗教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样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特色。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闽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

闽南文化特点的理解闽南地区位于我国福建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

闽南文化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传统艺术、美食文化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闽南地区成为了独特的文化家园,也让闽南文化具有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闽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海洋文化氛围浓厚。

这里的人们以海洋为生活,以海洋为依托,长期与海洋为伴。

海洋文化在闽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传承,例如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航海文化、以始隆古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惠安古渡为代表的渡海文化等。

这些文化都是闽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见证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变迁。

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的人们喜欢故事,也善于编故事。

他们用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传世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成为闽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

闽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里的人们有着极高的艺术追求,他们把音乐、舞蹈、绘画、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都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如南音、潮音乐、高甲戏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

这里的人们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烹饪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美食。

如闽南的炒螺丝、海鲜粥、海蛎煎、沙茶面等,都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成为闽南地区美食文化的代表。

闽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典型特色,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闽南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福建传统文化

福建传统文化

福建传统文化福建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福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这里,有大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福建,因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故称“闽”;因山海相依,故称“海”。

同时,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被誉为“海上明珠”。

福建文化内容丰富,思想观念多样。

福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以“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独特而厚重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下面就简要介绍下福建传统文化情况及传承状况。

一、闽文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福建文化有许多重要内涵和显著特色,如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及“闽风闽韵”等特点。

因此福建被誉为“海疆明珠”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福建以“山海相连、东西交融、海纳百川、崇文尚武、勇于开拓”为特色。

这就意味着,福建文化不仅具有悠久人文传统及鲜明、丰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体现在闽文化中,其内涵十分丰富而多元。

闽文化博大精深并有独特内涵:“闽”文化、三乡文化、传统节日文化、闽台传统、戏曲、曲艺、民俗文化、海外侨务文化、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可谓内涵丰富,独具特色。

福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

泉州有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使各国的泉州华人及后裔——宋王朝高级官员们所建之闽国都城——安溪城遗址。

#福建#又称泉州府城、泉州府、泉州都城、泉州窑遗址等。

泉州有“中国第一大清真寺”、“世界第一大妈祖诞生地”等美誉。

泉州为中国著名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被誉为“东方大港之城”。

晋江成为海内外泉州人公认的大姓氏集聚地。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及海丝文化。

闽台文化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福建文明”;“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为闽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重要节点和象征之一。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特点简介
闽南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走向兼容并蓄,其爱家爱乡与民族认同、崇尚传 统与吸收创新、安土重迁与海外移民、开拓拼搏与冒险犯难、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等文化性格的统一,无不体现 闽南文化守成与开放的兼容性品质。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 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 史渊源。闽南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统 一,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市、金门县、同安区 泉州话区: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市、龙海区、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华安县、长泰区、平和县、南靖县等十个 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 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 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一种文化形成的标志,一般来说有如下三方面:一、独特的语言,二、独特的风俗,三、共同的信仰。语言 学家告诉我们,闽南话是唐音。也就是说,在唐代,闽南话是普通话,不仅仅流行于闽南,它还不是方言。只有 到了宋代,宋音成为普通话,而唐音却在闽南留存,闽南话这才成为方言。民俗本是因地而异。闽南特殊的地理 环境,和五代百年中逐渐兴盛的海上贸易,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中原又不同原住民的独特风俗。流传至今还有“送 顺风”、“脱草鞋”的习俗。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产生。 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末至宋初。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

福建闽南文化传统福建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发源地,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

闽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闽南地区,民间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闽南地区的木偶戏、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广受欢迎。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剧情内容吸引着观众,传承着闽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扎染等,这些手工艺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和文化传统,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

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屋顶呈弯曲的飞檐形式,建筑内外装饰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除了艺术和建筑,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多样,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

许多宗教建筑和庙宇也成为了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最后,闽南地区的美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著称。

著名的闽南菜系以其鲜美的味道和精致的烹饪工艺吸引着众多食客,成为了闽南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独特的民间艺术、建筑风格、宗教信仰和美食文化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闽南地区的文化内涵,更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寄托。

希望闽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闽、海西、闽文化

闽、海西、闽文化
闽、海西、闽文化
主讲: 苏文菁
“闽”-海西区:地理的独特性
中国三大水系流域(黄河、长江、
珠江)之外。 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并在境内 注入大海。 其中有两条河流比较特别:
“闽”:地理的独特性(2)
1,发源于境内、在广东省注入海洋的汀江, 其下游韩江流经粤东五市(惠州、汕尾、揭 阳、潮州、汕头)。 2,在闽浙交界的洞宫山西北庆元县发源的瓯 江、鳌江,支流西溪等并入闽东最大河流交 溪。发源与丽水、台州的灵江,以及发源于 衢州的河流并入了闽江上游的松溪。 这些是传统的闽文化区域。

谢谢!
再见!
明清之交,福建沿海是明郑与满清的战场, 它一方面破坏了福建沿海的原有贸易环境; 另一方面,郑氏集团又以战时、军事的形式, 强化了福建人的商业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 当年,南到马六甲、北到日本海,郑氏的旗 号是最好的通行证。 郑氏集团的海洋力量。代表中国与东来的欧 洲殖民者平等对话的力量。

闽文化与中华文化圈

闽文化:在国内外形势的合力下(1)
唐中叶,由于怛罗斯战役的失利(751)与安 史之乱(755)使得陆上丝绸之路无以为续,中 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开始向东南沿海转移。 同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大食(波斯)人主 导的中古全球化把航线推到中国东南沿海。 唐代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分别是:扬州、福 州、广州。联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 丝绸之路”形成。
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2)
1,闽商所携带的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基督 教文化的互动与联系。 2,闽方言在西方语言的影响。 3,闽习俗在海外的影响。 4,闽人在海外的活动构成了中国史、亚洲史以 及世界历史的重要部分。
闽文化的当代意义
1,对于海西建设的意义。 2,对海峡两岸的意义。 3,对中华文明的意义。 4,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闽南地区的历史与文化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带,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和“中国的南方文化圣地”。

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的来源,其中尤以语言、书法、建筑和商业文化著称。

一、语言文化闽南地区拥有独特的福州话和客家话两种方言,其中福州话因其柔和和词藻优美而备受赞誉,被誉为“华南第一方言”。

福州话与官话的区别在于它的发音轻柔,词藻优美。

福州话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它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语音体系和语音规律,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词汇和短语。

福州话中最知名的即是“白话文”,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风格,以句式简洁、词汇深刻、含义深远,韵律和押韵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白话文这种文学风格在文学、武侠小说、电视台等媒体中被频繁使用,被西方人称为“华南的温情”。

二、书法文化福州派书法,即是指福州、闽南一带刻苦书法的风格。

福州派书法又称为“南派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书法流派,它源于隋唐时期,成熟于南宋时期。

福州派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为人知,影响力在南方书法中居于重要地位。

福州派书法的特点在于硬朗紧凑,以动态笔法著称,经常带有强烈的前进动势。

其特征包括画面灵动、力度刚健、自然活泼和渐进性等方面。

福州派书法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福州四家”,包括王義之、漆良、王珂、肖吉泉等四位书法家。

三、建筑文化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独特,尤其是闽南土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尤以闽南大地上的土楼为瑰宝。

土楼又称“土垒菜花”,是闽南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以独特的建筑规划、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土楼常常呈圆形或方形,有月亮楼、圆楼、方楼等多种类型,它们不仅是居住和防御的功能类建筑,还是集中展示闽南地区文化、历史和传统艺术的重要场所。

土楼内部常见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石雕、木雕和泥塑等传统技艺,这些技艺均源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四、商业文化闽南地区的商业文化以传统手工艺以及福州酒、兴泉酒、饴糖和闽南沙茶酱等特色产品闻名于世。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传统文化区域,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而闻名。

闽南文化是该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它融合了多个民族、宗教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建筑、语言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家乡的闽南文化,并探讨其特色和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闽南文化的形成源于该地区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闽南地区经历了移民、贸易和战争等多个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族、闽南人、客家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一切最终融合成为了闽南文化。

二、语言与文字闽南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闽南话的广泛使用。

闽南话作为一种方言,独特地体现了闽南地区的文化氛围。

该方言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文学、戏曲、歌曲等艺术形式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方式——闽南语注音字母,用于记录闽南话的音节。

这个独特的文字系统对于保护和传承闽南方言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筑艺术闽南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一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红色的瓦片而著名。

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巧的门楼、神龛、庙宇和传统民居。

闽南建筑注重细节和比例,每个雕刻和装饰都经过精雕细琢,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艺术形式闽南地区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南傩戏和木偶戏。

闽南傩戏是一种宗教仪式,以神秘的神话故事和华丽的服饰为特色。

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化身为神明,向观众传达美德和智慧。

木偶戏则是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木偶为媒介,通过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

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并成为了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节庆习俗闽南地区有许多独特的节庆习俗,其中包括元宵节、清明节、龙船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融合了宗教、传统和艺术,为人们带来了喜庆和娱乐。

比如,元宵节时,人们会举行花灯展览和猜灯谜的活动;清明节时,人们会扫墓、祭祖并参与拜祭仪式;龙船节则是人们划龙船、舞狮和放烟火的好时机。

闽文化

闽文化

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

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

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

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

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

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

论闽南文化——关于类型、形态、特征的几点辩识刘登翰一、作为讨论前提的几点认识闽南文化是衍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文化,经由移民的携带,南徙入闽后形成的闽文化在闽南地区发展的一种亚文化形态。

闽南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下位文化,可用下面的图示简略表明其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中华文化——汉民族文化——闽文化——闽南文化因此,在进一步探讨闽南文化的类型、形态和特征之前,有必要就闽南文化的形成提出几点认识,以作为讨论的前提和基础。

鉴于这些认识大都已为学界所多次论述,这里只略加说明而不作展开。

1.闽南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

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代福建是南方百越族之一支——闽越的活动地区。

秦汉之际,中原地区已进入以汉文化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封建社会,而福建尚是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和表征的部族社会。

自永嘉以后直至两宋,因北方战乱等原因而不断南徙入闽的中原汉族移民,在把闽越族及其文化融入其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口主体;同时,随同移民携带而来的中原汉族文化,也成为福建社会建构的文化基础。

随着中原移民由闽北逐渐进入闽南,也把中原文化带入闽南。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论闽南社会和文化,还是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社会和文化。

对闽南和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社会和文化这一性质的认定,是我们认识和分析闽南文化的历史出发点。

2.闽南文化的形成,是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中原移民入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般以公元4世纪初的永嘉之乱开始,至12世纪的宋室南迁达到饱和。

800年间经历了东西晋、南北朝、隋、唐和两宋,出现过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代初期的陈元光入闽,唐末五代的王审之治闽和靖康之难的宋室南渡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

不同朝代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不同时期发展的中原文化,如年轮一般地沉积在包括闽南在内的福建文化之中。

这也就是说,闽南文化不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原文化的植入,而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原文化的历时性积累,如地质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

闽文化对外实训报告

闽文化对外实训报告

闽文化对外实训报告闽文化是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汉人南下与闽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经宋元不断吸收阿拉伯等外来文化而臻于成熟,明清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海禁及战乱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湾和南洋,从而在中国和东南亚存在的一种文化。

从闽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从地域范围和语言特征上看,闽文化是以泉州、漳州、厦门为核心的闽南方言区域的特色文化,其涵盖面十分广阔,包括泉、漳、厦和潮汕、龙岩、漳平、三明、浙南、雷州半岛、福鼎的部分地域,以及台湾、港澳和闽南海外移民聚居的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一、闽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闽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海经》称“闽在海中”。

考古发现,福建在距今180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

闽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以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约70000--50000年)为代表的旧石器文化时期。

新石器文化时期则有东山大帽山遗址(距今约5000--4000年)、惠安蚁山遗址(距今约4000--3000年)等。

这些遗址多由贝壳等堆积起来,所以又称贝丘文化遗址。

这种“东越海蛤”的贝丘文化遗址基本覆盖了闽南地区,说明闽南先民过着以渔猎和捕捞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生活。

“闽在海中”的地理环境孕育着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基因,影响着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先秦时期的闽南先民,属于《周礼·夏官》所记之。

“七闽”,系“百越”的南方土著民族,即闽族。

战国晚期,于越族大批入闽,与“七闽”土著融合逐渐形成闽越族。

秦废闽越王号,“降为君长”,设闽中郡,治东冶(今福州)。

闽南非遗文化演讲稿范文

闽南非遗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我们闽南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闽南人民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将从闽南文化的起源、内涵、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向大家详细介绍闽南非遗文化。

一、闽南文化的起源闽南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闽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秦汉时期,中原文化逐渐传入闽南地区,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学、艺术、民俗、宗教、建筑等多个方面。

二、闽南文化的内涵1. 语言:闽南话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南语支。

闽南话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是闽南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2. 文学:闽南文学源远流长,有“闽南三绝”之称,即南音、梨园戏、歌仔戏。

南音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梨园戏是闽南地区最早的戏曲形式;歌仔戏则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

3. 艺术:闽南艺术丰富多彩,包括剪纸、木雕、石雕、陶瓷、漆器等。

其中,泉州木雕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 民俗:闽南民俗风情浓郁,如祭祖、婚嫁、节日庆典等。

其中,闽南祭祀文化尤为独特,祭拜的对象既有祖先,也有神祇,体现了闽南人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崇拜。

5. 宗教:闽南地区宗教信仰多元,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其中,佛教在闽南地区影响深远,许多寺庙成为闽南文化的象征。

6. 建筑:闽南建筑风格独特,以红砖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泉州开元寺、安平桥等建筑,都是闽南建筑的杰出代表。

三、闽南文化的传承闽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一代代闽南人民的传承。

如今,闽南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教育传承:在学校开设闽南文化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和传承闽南文化。

2. 社会传承:举办各类闽南文化活动,如南音比赛、剪纸展览等,提高人们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度。

闽文化的源流

闽文化的源流

闽⽂化的源流闽⽂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化的遗风—古越族是我国南⽅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著居民是越族的⼀个分⽀,称为闽越⼈。

对于闽越的内涵,有认为是族名,有认为是国名,也有认为即是族名也是国名。

⽽对于闽越⼈的界定,⽬前也有许多看法,有代表的如:有认为闽和越不是同⼀民族,闽是福建的⼟著,越是由会稽南来的客族;有认为闽越是⼀个民族,⽽不是由闽和越两种⽂化合成;有认为闽越是古代越⼈的⼀⽀,主要分布在浙江南部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有认为闽越是南⽅少数民族(总称“百越”)在秦汉时期的称呼;有认为闽越是战国初年败于楚国(于越族)的⼀部分王室贵胄和⾂民,退⼊浙南及福建地区,与当地的⼟著⼈的结合。

但⽆论闽越是由什么成分构成,其古越族成分是⼤家公认的。

从时间上看,⼏乎可以认为闽越⼈是⽣活在春秋战国⾄汉武帝时代的福建⼟著先民。

⼀般认为,闽越⼈体质强壮,⾝体较矮,⾯短,须发少,⿐型⼴,眼睛圆⼤,有双重眼睑。

这与中原汉⼈还是不⼤⼀样的。

闽越⽂化,即闽越⼈创造的⽂化。

闽越⽂化的内容,只能从⼀些史籍的零星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获得。

虽然闽越⽂化在汉以后已逐渐融于来⾃北⽅的汉⽂化之中,但其特有的⽂化也对福建⽂化产⽣了深远的影响,⾄今还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闽越⽂化中的蛇崇拜,⾄今仍在某些区域存在着。

闽越⼈以蛇为图腾,《说⽂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

从⾍,门声”。

这⾥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族。

“闽”字的造字是从⾍,门声。

“⾍”字通“蛇”解,即家门供奉蛇的⽒族。

闽越⼈以蛇为图腾,是因为祖先⽣活在湿温的丘陵⼭区,溪⾕江河纵横交错,许多蛇类繁衍滋⽣,其中,对闽越⼈的⽣命和⽣产造成极⼤的威胁。

《太平⼴记》引《宣室志》云:“泉州之南,有⼭焉,竣起壁⽴,下有潭,⽔深不可测,周⼗余亩。

中有蛟螭常为⼈患,⼈有误近,或⽜马就⽽饮者,辄为吞⾷,泉⼈苦之有年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三)访祖探亲。

闽籍台湾人返回闽地探亲时,带来了台湾的风俗民情。

以饮食文化为例,每当夏季来临时,闽南街头常有人挑卖一种叫石花的食品,形同冰冻的藕粉膏,它是由薜荔藤汁制成,凉爽可口,已成为闽南人解渴消暑的佳品。

薜荔性清凉,原产于台湾嘉义山中,由祖籍同安的居民发现制作,后由台湾的福建移民回乡探亲访友时传到福建。

(四)经济贸易。

台湾与福建早就有经贸往来,台湾历史上最早的郊行为北郊、南郊、港郊,其中南郊主要负责将货物配运闽南。

台湾商人不仅将货运闽南,还带来了台湾商人的做生意方式和生活习俗。

邻域文化的渗透。

福建北连浙江,南接广东,西临江西,这几个邻域的文化长期对福建渗透,特别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们影响闽文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历史沿革。

从历史上看,福建有不少辖地曾是今天邻省的辖地,因此与这些邻域关系始终很密切。

(二)交通往来。

唐中期之后,闽人与外界接触逐渐频繁,因应试、为宦、从商、访学等原因北上外出者增多,浙、赣为外出的必经之路,闽人因此与邻域文人来往较多,频繁便利的往来,促进了周边文化的渗透。

(三)人口迁移。

邻省长期陆续向闽地迁移人口,至明清达到高潮,他们不仅为开发山区做出了贡献。

而且带来邻省文化,使闽人学习了不少新的耕种技术(四)经济贸易。

福建与周边毗邻地区的贸易一直极为频繁,这些贸易活动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

(五)互派官吏。

闽人热衷科举,不少人被派往浙、赣任职,亦有不少浙、赣官吏在福建供职,此举促进了文化的互相渗透。

二、闽文化的特点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最鲜明特点,应为多元性和延伸性。

(一)闽文化特点之一——多元性。

多元性,也称碎状性。

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

中原文化据有正统性、传承性、稳固性、辐射性,源于本地的正宗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征服、融解能力。

闽文化缺乏一种征服力极强的正宗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代表不了谁,由此形成一种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

闽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区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差异鲜明。

有人将闽文化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个文化区,认为闽北文化为典型的山林文化、闽南文化为典型的海洋文化、莆仙文化为典型的科举文化、闽东文化为典型的综合型文化、闽西客家文化为典型的移民文化。

有将闽文化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个文化区,认为其差异极大,如闽东的求稳怕乱,闽西的宗亲内聚,闽南的过番出洋,闽北的安贫乐道。

有将闽文化分闽东的江营文化、闽南的海播文化、闽北的山耕文化、闽西的移垦文化。

有将闽文化分为六大文化区,即:福州文化区、莆仙文化区、闽南文化区、闽西文化区、闽北文化区、闽东文化区,每一区的精神文化都有其鲜明特点。

如福州人的便宜行事,莆仙个人的精明省俭,闽南人的热情豪爽,闽西人的纯朴好客,闽北人的安分吃苦,闽东人的勤勉笃厚。

但各个文化区再细分,也有不少区别。

如闽南指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市,这三个市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如厦门人由于偏隅的地理位置和舒适的气候条件,因而悠然处在,易于满足,对外吸纳力强,却缺乏创意和创劲,稳健有余,虽说没在全国形成厦门旋风,但也从未出过乱而载跟头的事例,这种因过度中庸而缺乏磅薄气势,被人称为“小岛意识”。

而漳州是鱼米之乡,花果之乡。

但是,好的自然条件,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小农意识,而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效益观念不强。

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

泉州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代万国商贾汇集之地。

特别是晋江、石狮人商品意识浓厚,他们不信天命,不满足现状,讲究效率,勇于进取,百折不挠,敢于冒险。

2、各地方言、民俗的复杂。

福建方言极为复杂,在全国八大汉语方言中,福建方言就占三种,如果加上省界交叉地区,仅福建境内流行的就有汉语七大方言,真可以说是全国汉语方言的缩影。

而其复杂性还在于同一方言区,如闽南方言区中的厦门话、龙岩话、大田话、尤溪话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令人惊异的是有的县同时说着几种不同区方言,如大田县通行着闽南话、大田话、永安话、客家话;尤溪县通行着闽南话、尤溪话、闽东话。

而连城县、清流县、大田县等竟然没有本县通用方言。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地方过了一座山、一条河就不能通话,这种现象在全国是罕见的。

其民俗也是“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

”以民间信仰为例,有的同一县内,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特定的神灵为保护神,抬神出游一般不能越出本地界。

如旧时泉州就奉有100多尊神灵,以致福建民间创造的神灵数量惊人,充斥天上、人间和地府。

由于民俗不同,各地认识不同,民间谚语也有许多完全相左,仅以男女婚嫁年龄的谚语为例,如上杭谚语:“女大五,赛老母;女大三,抱金砖。

”福州谚语:“男大三,门前立旗杆;女大三,井水会吊干。

”3、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

福建的戏曲不象其它省市那样,有一种或几种为全省人民普遍接受的戏曲,如北京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云南的滇剧、西藏的藏剧、甘肃的陇剧等,在福建省上演的剧种有29个,但没有一个剧种能在全省流行,更没有一个剧种能代表福建。

除流行于各城市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这五大剧种外,还有二十多个大小剧种流行于各山区沿海,仅今日可查的地方剧目就多达一万五千多个,故有地方剧省之称。

正是由于福建的地方剧难以互相交融,所以在莆仙戏、梨园戏和南曲中,始终保留着一些宋元南戏的剧目,一些古本和古曲在全国其它剧种中早已绝响,而唯独在福建可以听到它的遗音。

再如舞蹈,主要用形体动作表达感情,它虽不用唱,不存在方言障碍,但如闽南最著名的拍胸舞,很难在闽北找到知音。

因为这与区域差异等有关。

闽南人性格粗犷豪爽,拍胸舞极符合闽南人表达、渲泄感情方式;而闽北是理学的故乡,讲究克已谦恭,不可想象闽北人会赤课上身沿街拍打。

而闽北的采茶舞细腻,规范性强,其独特的采茶步轻盈细碎,当然也不可能在闽南流行。

福建民歌难以在全省流传,其原因也是很明显的。

正是因为福建各类艺术难以交融,所以使福建各类艺术更加绚丽多姿。

造成闽文化的多元性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理环境因素。

福建依山傍海,高山急流把福建分隔成几片自然区域,各区域内又由于山脉河流走向,再被划分为若干个闭塞的小区,因此难以交流、沟通。

(2)构成闽文化的成份极为复杂。

从前面“闽文化历程”中可知道,闽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关系密切,而其中各种情况也异常复杂,并不都是集中在某个局部,因此闽文化不会长期在某区域发展,其发展中心容易转移。

如秦汉闽越文化、唐代漳州文化、五代闽国文化、宋代建州文化、元代泉州文化、明代月港文化、晚清侯官文化等都曾各领风骚。

因此谁也垄断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

(3)中原文化延伸至福建后不同程度受到闽地文化影响,无法形成坚强内核。

虽然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的进入福建,时间之长久、内容之丰富,是全国其它省所罕见的。

但由于中原文化分期分批进入,且闽地又较封闭,中原文化进入后又被隔绝,因此显示出寄居性质,难以一统闽地文化。

(二)闽文化特点之二——延伸性。

延伸性与辐射性不同,辐射性是向四周全方位成电波式射出,而延伸性则是有方向、有目标、有重点、有目的的发展。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向内陆延伸困难,因此转向海外延伸,以求发展,成为闽地(特别沿海地区)的传统,故有“门字里面是条虫,跳出门外便成龙”之说。

闽人的延伸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向海外延伸。

祖籍福建的华侨、外籍华人有80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5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约90%居住在东南亚,不少人都获得成功,最新一期的美国《福布斯》杂志刊出全球前十大华人富豪,其中有4名祖籍福建,并都在东南亚从商,即:祖籍石狮的菲律宾亚洲世界集团郑周敏(资产总值130亿美元,排名第一),祖籍福清的印尼三林集团林绍良(80多亿美元,排名第四),祖籍晋江的的菲律宾巨商陈永栽(70亿美元,排名第8名),祖籍福州的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掌门人郭鹤年(70亿美元,排名第9名)。

(二)向台湾延伸。

闽南移民中有句俗语:“第一好过番,第二好过台湾。

”经过长期移民,台湾有80%人祖籍福建,福建移民成为台湾居民的主体。

(三)向省外延伸。

闽人向省外延伸,不少人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中出类拔萃者,如当代福州学部委员之多居全国之首,因而被称为“学部委员之乡”。

此外,在文学艺术上的对外影响也是明显的,如严羽对诗歌的见解一直影响到王渔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