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北方话可能是“假的”,闽南话才是古汉语活化石,真相在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行北方话可能是“假的”,闽南话才是古汉语活化石,真相
在此!
闽南方言是中国汉语的一个较大的方言,俗称'闽南话'或'闽南语'。

它的前身乃是中古时期,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主要语言。

即公元4四世纪时,河洛地区中州的通用语。

此后,由于战争原因,原中州人南迁福建闽南地区。

因而,把中州正统的语言、音乐、戏曲、科技、文化等,统统带入福建南部,而定植于此。

原中州语言,则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从正统的全民语言,退居为地方语,即而成为闽南地区的语言。

粗略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在5000到7000万之间,由于它代表了原全民语言的衍变,其历史传承悠久,词汇内涵丰富、音韵声腔优美,并且使用人口已超过联合国四大语言之一的法语,因而研究者不能仅以方言视之。

了解闽南文化,须从闽南语的发展认知开始。

一、闽南古代原住民由来
据《周礼》载:'职方氏所掌,东南有七闻。

降至春秋,勾践王越,,闽属焉。

'另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称:'(闽地)淮海惟扬州,晋江滨海,属扬州'。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
所以,在春秋时代,福建属于勾践之越国,故古人也称闽越。

据悉,古代闽越人有断发文身、凿齿穿耳之俗,旧社会闽南已婚妇女还有镶金牙之风俗。

此古俗之遗传,今已少见。

至于穿耳之俗,则流传至今,不衰反盛。

由于福建古代称为'闽',这一简称传行至今。

文化地理意义上,福建分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大段,此外又有闽东北、闽西北、闽东南、闽西南之'四分法'。

现代福建地图
由于讲闽南话的人,比较集中在福建南部,当地约定俗成,便把多数闽南人使用的语言称为'闽南语'。

同时,为与全国通用的普通语区别,又称之为'闽南话',把这个地区的文化称为'闽南文化'。

上引《周礼》,早在周朝之时,福建已被冠上'闽'的称号。

据汉代语言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文》解释:'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

许慎所说的'蛇种' ,若从闽字之'从虫门声'和抉胸舞者头上之'草索蛇',两个角度组合,可说明古闽越人之图腾崇拜物是蛇。

“闽”字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孟子·腾文公上》有云:'今者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这是孟子听到楚人许行说话时的怪声怪调,并且难懂而发的议论。

这其中,当然包含上古春秋时代中原对长江流城以南的荆、楚、闽、浙、琼、粤等开发较迟、文化相对落后的南方人的蔑视和蔑称——南蛮、蛮子语言'蛮'语。

中原这些大学问家,对南中国的语言文化,除了带有蔑视的批评为'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外,至今尚没有发现南中国文化语言有更明确更具学术价值的文字记载!孟子当年批评的是南方人所讲的方音难懂。

可是方音是极难改变的,譬如山东一些地方的方音和广东的方音有吱吱的尖音,江浙人有严重的磨擦音等,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乃地方文化特征之一,所以,应作特点诠释,不应作缺点对待。

故今日讨论的闽南语言,只能是经过近两千年来华越两族长期溶合以后的闽南语,而这种融合有其漫长的过程。

二、秦汉到两晋:中原移民带来中州语言
福建原为荒蛮之地,最早居住着古闽越人,他们的开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原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也为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人所知,其证据是周朝的《周礼·夏官》的《职方氏》所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据此,早在周朝时代,七闽之地已被中央王朝的官书正式记录在典籍中,此后语言学者孙冶让更进一步地说明:'闽,即今福建,在周为南蛮之别也'。

这也就是说,早在周朝之时,原来把长江以南地区概称为'南蛮' ,
而福建作为'七闽'之地,特别从'南蛮'的总称呼中挑了出来,可见周王朝特别对滨海之区的'七闽'有更深的印象。

但尽管如此,先秦古典书籍中,更无关于'闽'地的新资料发现。

南夷之地
直到'六王毕,四海一'的秦朝,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中国又平定江南各地,并征服百越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七闽之地率先建立了'闽中郡'以辖之。

从此以后,'闽'这个荒蛮之地,始由中央政权派员进行直接管辖。

当年,既设置郡治,自必派出一批中原官吏,南来闽地进行治理,而这也是中原汉人公开入闽之始。

事实上,福建虽比中原开发较迟,但气候温暖,特别是闽南一带,四季总如春,终年不见雪。

这种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逐渐吸引了大批中原北方人,南来福建开拓定居。

秦代之时,即有大道者流寓入闽来泉,隐居于郡北清源山,后人将其隐居处称为'大道岩'。

而当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队伍,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天下群雄响应。

此时,始皇所遣50万岭南成卒,闻风而作鸟兽散,部份转入闽来泉,定居于今江南镇一带。

此后中原流寓、避祸、采药、探险及羽流之士也陆续入闽来泉,从而逐渐增加南来的汉人数量。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在沛县举事抗秦后,闽越族首领无诸,亦率部从刘邦灭秦破楚,迨刘邦称帝为汉高祖后,封无诸为闽越王以统管闽越之地。

降至汉武帝时,无诸的子孙发生内乱,互相攻击,纷争不已,汉武帝乃派许滢率汉军五万,入闽平乱。

八闽男子,被杀殆尽,或迁至江准之地。

于是汉军长期驻扎闽地,如许滢将军即驻于闽南之同安,分兵成守各地,至今厦门同安尚有'许营'地名,即当年许滢将军驻扎之地。

驻扎闽南各地之汉军,除将官而外,普通士卒均未能带得家眷。

而在闽长期成守闻地、只好就地取材,娶闽南女为妻,但闽女性格坚强'男降女不降'而进行坚决抵制,但在汉军强压之下,只得进行消极抵抗,明代文史学家泉州人何乔远所著《闽书》卷三十八《风俗篇》云:'妇女出嫁,为父服丧三年,若不忍降也。

'
那是因为汉兵入闽,杀死她的父亲或兄长,然被通嫁给'人侵者'汉军只是心中不愿又无可奈何,所以妆奁中准备了一套丧事穿的白衫白裙,以便'为父服丧',婚后即选回娘家并长住娘家,七匝腰裤链,当年被捆绑之遗迹,衣背后一个特别的大补绽,当年被从渔船上强拉而云,衣服被船钉钩破之遗迹也,凡此等等皆汉武帝时五万入闽汉军强娶女,而长期流传成为特别之古风俗,至今尚保留在惠东崇武和大、小岞等地。

流传至今的闽南惠安女服饰
五万入闽國汉军及将官们眷属,连同此前秦代闽中郡官更,以及以各条道各种方式来到闽南地区的汉人此时已为数不少,并形成了个汉人社会,以其所带来的语言文化给当地人以明显而强烈的影响。

东汉末年发生黄巾之乱,引起了军阀大混战,当此兵荒马乱之时,定必有更多的中原人,为避战祸而流入福建,来到比较繁荣安定的闽南一带。

三国师立之势既成,吴国为现固并扩大后方,吴主孙权曾派兵五次入闽,并于景帝永安三年(260)于闽中置建安郡(王建设),又置东安县于丰州进行治理,着意对吴国的大后方八国大地进行大规模开发。

至此,闽南泉州已形成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汉人社会。

其明显且十分突出的标志是于西晋司马炎太康三年(282),在泉州市区兴建规制宏散的道教宫观'玄妙观',六年以后,即太康九年(288)又于泉州西郊丰州九日山下,兴建巍峻壮丽之佛教禅林延福寺(古称建造寺)。

古今中外没有批判性或讽刺性的建筑物,而只有正面表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伟大成就的建筑物。

而泉州之玄妙观和延福寺,正是东汉末西晋初永嘉乱前,泉州已有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相当发达,庞大而成熟的汉人社会。

泉州玄妙观
泉州九日山延福寺
当此之时,中原的语言文化,如秦汉时代甚至更早的语言也传入闽南,至今尚可在闽南方言的活语言中找到具体例证。

西晋末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之变时间长达百十多年(304-439)中原板荡,晋室东迁洛阳,是为东晋。

据《晋书·王导传》载:洛阳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七八。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百年动乱之际,士族与百姓避难南来江东者几达百万之数。

其中相当一部份流人间中南地区,据明人何乔远《闽书》记载:'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和兒始入国者入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庶后又有刘等五姓士族人,合计为十三族之多,士族而外,更为南渡晋人定居晋水之,故名'晋江''。

泉州母亲河——晋江
此名长期使用,以至今日有难以计算的逃难百姓流落闽南泉州一带,定居于晋江两岸,正是因北望家山以寄乡思,故此山取名'九日山'。

而'九日山',亦因南来晋人,于重阳时节,登此北望故园,而成为当地文化名山。

泉州九日山
其中,大批南来晋人,带来中州4世纪正统官话——河洛语,遂成为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从而莫定了今日闽南语的坚实基础。

而由晋人带来缠绵悱侧的音乐,亦有人认为是'亡国之音哀而思',其实,它正是当年上层阶级的典雅之音,也即为后来闻南弦管南音之滥觞。

南音
三、唐宋之际:北方移民入闽迎来高潮
此后,又有几次较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南来,一次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已已(669)因蛮獠啸乱,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带领中原五十八姓数千人马入闽,先据泉州,分兵平乱。

事平以后,陈元光奏请朝廷于泉州与潮州之间设立漳州府,朝廷准奏,并委任陈政、陈元光父子
治理漳州,后来陈元光被漳州人奉为'开漳圣王',建庙奉祀。

开漳圣王——陈元光
另一次是唐僖宗中和元年至光启三年间(881-887),先有刘昌祖与伯父刘存奉朝命,以抚闽将军带中州五十二姓数千人马,尾追王仙芝黄巢入而止于福州凤岗里;此时因黄巢之乱,天下纷纷,更无秩序,此时光州、寿州人王绪与刘行全乘天下大乱之时,组合五千多人南下,
辗转而至南安地界,但刘行全突然狙击王绪,而将领导权让给王潮兄弟,因泉州人不堪知府廖意若之苛政,乃由张延鲁等绅士以牛酒请王潮入主泉政,一年之后王潮取廖彦若而代之。

不久王氏三兄弟便有全闽之地,王审知并号'闽王'。

开闽尊王——王审知
五代时期,中原纷争不已,除河南光州固始县以外,中原各地也有移民南来,定居于安定而繁荣的闽南泉州,泉州刺史王延彬特设招贤馆,接待中原南来的名士如徐夤、韩偓等等。

故唐及五代中原南来士庶移民,也是一个巨大数字。

此时,汉晋以来的中原移民已在南泉州建立了占据主要地位的汉人社会,而前此中原移民带来秦汉代中州四世纪时代的河洛语言,也全面奠定了闽南语言基础,并同莫定以闽南语泉州口音的泉腔弦管南音和泉腔南戏语言音前基础,并同时奠定以闽南话泉州口音的泉腔管南音和泉腔南戏语言音韵基础,一言以蔽之,即是把中州四世纪的语
言、音乐和戏曲全面移植于闽南泉州。

故闽南语泉州腔完全符合《切韵》和《广韵)这些编纂于唐代的音韵体系。

泉州府志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教授曾写过一本叫《汉语音韵学导论》的书。

这本书的后面附有唐诗拟音举例。

罗先生用他研究出来的唐音音系声韵母具体音值,给附录里的这二十几首唐诗注音,将他的注音读出来,竟和泉州方言相当接近。

换句话说,用泉州方言读唐诗,犹如唐人读唐诗一样的律和谐,平仄相合,多么悦耳动听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泉州方言里,还保留着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泉州方言如同古汉语的一块活化石,在中国的东南沿海,
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