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法运用

合集下载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1. 引言1.1 比较阅读的定义比较阅读是指通过比较两篇或多篇文章、文字或者观点,从中找出异同之处,进行分析和比较的阅读方法。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对比能力,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比较阅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培养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同一主题或内容的不同方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不同观点。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辨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字理解水平。

比较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比分析、整合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比较阅读的定义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阅读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比较阅读的意义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文章之间的异同,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观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比较不同文本时,学生需要准确地描述和分析文本中的内容和结构,这有助于他们提升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字数:248】2. 正文2.1 比较阅读方法1. 确定比较对象: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需要比较的对象。

这可以是两篇文章、两个观点、两种文学作品等。

在选择比较对象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 深入理解比较对象:在开始比较阅读之前,需要对比较对象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法”的巧妙应用
第 4卷 (0 0 ) 21年
第 1 5期 第 6 — 0页 9 7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 学 研 究 教
S c d r c o r iu mu Co c i Te c i g Re e r h e on a y S ho lCu rc l a hng・ a h n s a c
这 样 的一 幅 精彩 白描 图 画和 景 致 当 中 , 你感 受 到 作 者 怎 样 的情 感 世 界 呢 ? 学 生会 又 一 次结 合 全 文 , 至 结 合作 ” 甚 者 生 平 、 作 本 文 的背 景来 进 行 更深 入 的 思考 。 样 , 写 这 作 者 的 写作 意 图 、 文采 与 情境 的独 特 意蕴 等 难点 问题 就 会 很 顺 利地 突破 了 ! 二 、通 过相 同或 相 近 文体 的两 篇 文 章 的 比较 , 受 感 不 同 的经 典 文章 的不 同意蕴 1 经 常性 地选 择一 些 相 同体 裁 或相 近文 体 的文章 进 . 行 比较阅读 , 肯定 能 高效地 提 高学 生 的阅读 训 练能 力 ; 同 时. 还能 学 习到 风 格各 异 的语 言表 现 风格 。 例如 , 《 在 爱莲 说 》 《 和 陋室 铭》 基本 教 学 任务 完 成 之 后 . 引导 学 生 进行 “ 中求 异 ” “ 中求 同” 比较 品 可 同 和 异 的 读 , 两文 的表达方 式 、 从 表现 主题 、 文体特 征等 多角度进 行 比较 . 可 以把 两篇 短文 的理 解 和领悟 引 导 向更深 入 。 这 同中求 异 : ) ( 从表 达 方式 上 看 , 1 两文 都 是 集 描 写 、 抒 情 、 论 于 一体 , 《 议 但 爱莲 说 》以下 简 称 “ 者 ”对 “ ” ( 前 ) 莲 进 行 的是人 格 化 的描写 . 写 出 了“ ” 描 莲 的高 洁 、 质朴 、 正直 、 馨 香 、 纯 与 高贵 , “ ” 为一 种 高 贵 品质 的 象 征 , 清 使 莲 成 在 作 者表 明 自己 “ 莲 ” 爱 的议 论 中 , 透 字里 行 间的 是其 高 浸 尚的 情 操 。 《 室 铭》 以下 简称 “ 者 ”是通 过 具 体 描 而 陋 ( 后 ) 写 “ 室 ” 静 、 致 的 环 境 和室 主 人高 雅 的情 趣 , 陋 恬 雅 表达

“比较”让阅读教学芬芳四溢

“比较”让阅读教学芬芳四溢

中学生作文指导“比较”让阅读教学芬芳四溢因何仕霞摘要:在阅读教学中采取比较策略,是一种更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理解个学习感悟的重要实践,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得精细谋划,创设更为和谐的阅读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学习细节比较,能够敏锐地比较细节,对标点和词语进行推敲,从而培育句读解析本领;还应给予学生比较中心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比较写法,理解作者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让阅读教学课堂芬芳四溢。

关键词:比较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素养发展;芬芳四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得到了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后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将对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的教学进行分析。

一、比较细节,对标点和词语进行推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课本中选择的文章都是精品之作,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得到的,都是作者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才能够创作出一篇优美的文章。

因此,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都能够体现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反复仔细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反复推敲,通过对字和词语的比较,深入理解文章每一个词语包含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每一个字带来的阅读喜悦。

在语文阅读中进行细节的比较阅读,能够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赏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之比较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之比较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之比较阅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因此,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

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正因为如此,我们许多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下足了功夫,进行了不懈地大胆的探索。

老师们往往都以阅读教学作为主要内容。

但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有些担忧,一是部分教师们在上课时过于陈式化,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归纳了,学会分段,会归纳段意就行了。

课堂太注重板刻的训练,把原本趣味盎然的文本内容上得枯燥无味。

二是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领悟到位,过度地追求标新立异,使得阅读教学华而不实,丧失了本味。

我认为,小学教师应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创设阅读环境和条件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选择书籍、科学的阅读方法、做好积累。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所必须的和独有的,这是由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尚不成熟,因而大部分未能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同时对课外阅读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作具体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理解词语有哪些方法呢?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如想象法;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置换、比较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解读法;读中感悟法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每个词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关键是要仔细阅读全文,上上下下地看,前前后后地读,找出文中与词语意思有联系的内容,就能比较准确地意会出词语的意思。

2、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意,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把不理解的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

如仍能讲得通,符合语言环境的特定意思,那么这个替换的词语就可以作为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这是在理解词语中较常用的方法,它让理解词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联想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从而更感性地理解这个词语。

4、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表演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5、运用分合法理解词语。

一个词语,往往是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的,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结合起来就好理解了。

6、通过想象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理解词语,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这个词语时,提醒学生,当你读到这个词语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了由这些词语所联想到的情景。

1/ 1。

运用比较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运用比较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课题撷英运用比较阅读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骆乐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这是某著名教育家曾经的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深有体会。

若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需要掌握多种方法,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比较阅读法能够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这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对其按照词语、句子、段落对比阅读进行了一些总结,现分享如下。

一、词语对比1.利用替换比较法进行阅读对于语句中一些重点词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替换,以感受在同样语境环境下词语变化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在替换的过程中,还能体会作者在琢磨文字方面的独具匠心。

比如最著名的贾岛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时对于“推”“敲”两字反复琢磨的故事,可以从中感受一字之别,表达效果却有很大不同。

2.利用增减比较法进行阅读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增减某一词语来比较阅读。

例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记金华的双龙洞》)一句,让学生将“似乎”一词删去,然后反复阅读比较,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最终学生能得出如果没有“似乎”一词,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失去了真实意义,因为那将表示成石头真的朝“我”挤压过来,与实际情况不符。

3.词性转换比较体会语言的趣味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明白了褒义词和贬义词,对其有着泾渭分明的理解,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珍珠鸟》)我们知道,“神气十足”有贬义,但在这里作者用这个词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小鸟的活泼可爱。

二、句子对比1.利用去掉修辞对比感受句子的意境修辞能让我们更生动和亲切地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在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句子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去掉,从而对比感受修辞的作用,体会句子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

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

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

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

”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

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比较: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比较:打开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二、 对原文进行删减 。 进 行 比 的地 方 , 指导 学生深 入 品味 , 揣摩语 言的精 妙之处 , 领悟语 言 的意蕴 、 情感 和韵 味 , 可 以对原 文一些精妙 的文字 、 词语 、 句 子或语 段 进行删 减 , 让 学生在 比较 中阅读 , 往 往能使 学 生把
较探 究 。在语文教学 中恰 当运用 比较阅读 的方 法 , 引 导 学生 自主学 习 , 可 以激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提 高他
们 的阅读能力 。通 过 比较来强化 学生语感 , 引导学生 对语 文课本 的语 言进行 比较 、 推敲、 品味 , 训 练学 生 的 语 言感受 力 , 以实现培养学生敏锐 的语感 的 目的。


对原文进行 改写 。 进 行 比 较 阅 读
小学常用 的比较就是对句子进 行简单 的改 写 , 如 双重 否定句 、 反 问句 改写成肯定句 等。通过这样 的改 写, 来达 到体会 句子含 义 、 感 受作 者表 达 的情 感 的效 果 。《 司马迁 发愤写 <史记 > 》 一文 , 讲 述 的是汉 代史 官 司马迁在遭受残酷 的刑罚之后 ,不 忘父亲 嘱托 , 忍 辱 负重 , 耗费 1 3 年 时间写成辉煌 巨著《 史记》 的事 。 文 中有这样一句话 : “ 人 总是要死 的 ,有 的重于泰 山 , 有 的轻 于鸿 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 了 , 不是 比鸿毛还轻吗 ? 我一定要 活下去 ,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 书 ! ” 这里有句 反 问句 ,为 了让学 生 能够体 会 司马迁 当时 的 内心世 界, 在教 学 中 , 我让学 生把反 问句改 成 陈述句 : “ 我如 果 就这样 死 了 , 就是 比鸿毛 还轻 。” 句 子意 思表 达一 号, 必须 与具体 形象 的事物 相联 系 , 才 能加 深学 生 的 记忆 , 提 高学生 的兴趣 , 因此 我们 要让 学生 把学 习音 节 和认识事物 紧密联系 , 在大量 的读词读句 中巩 固音 节, 提高直呼音节 的能力 。 如学 到 a 让学生认识 “ 阿姨 的阿 ” ,学 到 y时 就 让 学 生 学 习音 节 “ d a Y i” 、 y矗Y i ”等 ,学生在学 习音 节 的同时又认识 了事 物, 在认识事物 中巩固了音节 。 2 . 对 比类 推 , 熟 能 生巧 。 要让 学 生能熟 练地 直 呼音 节 , 这种对 比类 推的练 习是非 常有效 的。它 主要 是通 过换 声母 和韵 母来 达到 训练 的 目的 。如学 习 了 “ b a ” 这个 音节 后 , 我们 可 以通 过用 声母 “ P 、 m、 f ’ 换 下 “ b ” , 或者用 “ o 、 u 、 i ” 换 下“ a ” 来读 , 对 比类推直 呼 , 达到 巩 固直 呼的 目的。 但要注意 的是不 能让学 生习惯于按 音 节表 的顺 序直 呼 , 这样 易造 成 “ 溜书 歌子 ” , 形 成会 直 呼的假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法运用
发表时间:2012-06-26T10:00:34.70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梅仁玲[导读] 语文课堂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河北省武邑县赵桥镇怀甫中心小学(053400)梅仁玲
语文课堂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比较教学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素材大多是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而选入的作品,它们没有绝对的是非判断,只是提供一种价值取向或暗示一种人文培养目标。

这需要语文老师创造性的解读文本,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比较”教学能挖掘文本更多内涵,体现文本价值的立体作用,又不游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把意义从形而上的专制,从各种“中心主义”的独断中解放出来。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转发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初步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比较法,可以通过曲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较教学表现在语文课程中,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应的文本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实用一点,它可以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阅读量的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比较教学有其表现的舞台,它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实用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1 比较的内容
比较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是一个专题,一个板块,也可以是几个语段,只要是有可比的因素存在,都可以试用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比较教学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知识、原理,甚至可以是毫不相干,但表象存在可比性的两类事物、现象进行比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难于理解、接受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和掌握。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变教师“填鸭式”说教为学生的自主的轻松理解,从而使“教”与“学”得到统一。

本课题主要研究这几方面内容: 1.1 如何找准比较点。

选择和确定好比较点是比较教学的关键。

常见的比较点有:主旨立意、构思谋篇、意境格调、语言风格、社会意义以及美学价值,此外还有文本内容、题材体裁、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1.2 如何求同求异。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个是求同,一个是求异。

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

比较思维法,本身就是要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以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3 如何抓住事物本质。

怎么引导学生确定事物间的异同,而且要能深入解释这种异同,只有这样,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文本深入理解的目的。

2 比较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领悟到作者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的奥妙。

因此,阅读教学时,应当让学生从比较中理解,从比较中鉴赏,从比较中学到他人的谴词造句之艺术技巧。

我们归纳出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2.1 调换词句比较。

运用同义词调换课文中的用词,两相比较,以显示课文用词之妙,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比较法。

2.2 同物异词比较。

这种比较就是对课文中同一描写对象先后的不同用词进行比较。

同物异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教学,反复体会,才能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从火里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为什么上文用“年轻”下文用“伟大”来修饰邱少云?在学生的反复比较中得出这个年轻的战士要做到烈火焚身时纹丝不动需要多大的毅力,他舍身的精神是多么伟大。

从同物异词的比较中,要让学生领悟到:精选词语可以使人物灵动传神,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3 同词异物比较。

将用于不同对象的相同的词语进行比较。

同一词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才”的比较,“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才”表示时间长,突出了英雄超人的意志。

“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 分钟”,“才”表示时间短,突出了英雄精神的鼓舞力量。

同词异物比较,有助于学生懂得“义随境迁”的道理。

2.4 增删词句比较。

这种方法就是在同一语境中,增添一词句或删减一词句,然后两相比较,以显示某一词句的表达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附助性或修饰性词语的品味。

2.5 去存修辞手法比较。

如《劳动的开端》里,“肩上的煤筐……打秋千”,淤去修辞说法: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于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虽然以这些比较方法大多是从阅读的层面上来阐述比较教学的,但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