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重点改修订稿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新手段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新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c47a5c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4.png)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新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犯罪手段也呈现出多元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为了防范和打击犯罪行为,刑法修订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重点介绍刑法修订的内容和针对新型犯罪手段的对策,以加强打击犯罪的效果。
一、刑法修订内容1. 加强网络犯罪打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犯罪,刑法修订对相关罪行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刑罚。
例如,在涉及个人信息盗窃和网络欺诈方面,刑法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并加大了对黑客攻击等网络入侵行为的打击力度。
2. 增加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金融犯罪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打击金融犯罪,刑法修订增加了对于金融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的刑罚,并加强了对于金融监管机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对于洗钱犯罪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遏制资金的非法流动。
3. 强化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滋生腐蚀着社会的基石,威胁着国家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刑法修订将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进行从容细致的界定,并增加了相应的刑罚。
同时,也对于恐怖活动的组织、融资等行为进行了规范。
二、针对新型犯罪手段的对策1. 制定专门法律规范面对犯罪手段的不断演变,刑法修订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以便更好地打击新型犯罪。
例如,可以针对虚拟货币的相关犯罪制定专门法律条款,明确规定虚拟货币的合法使用和打击虚拟货币的非法使用。
2. 加强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应对犯罪的挑战。
例如,通过加强对监控设备的部署和使用,提高视频监控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提高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效率。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投入,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活动。
3. 增强法律的刚性与可操作性为了推动刑法修订对新型犯罪手段的有效打击,还需要加强法律的刚性与可操作性。
具体来说,可以加大对于证据标准和程序规范的要求,以便侦查和起诉部门能够更准确地抓获犯罪嫌疑人,并确保其在审判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刑法修正案详解
![刑法修正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5b3987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5.png)
刑法修正案详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刑法修正案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护人民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目前最新的刑法修正案进行详解,旨在让读者对其中的具体修订内容和对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修正案概述刑法修正案是针对既有刑法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法律文件。
修正案旨在进一步强化法律制裁力度,及时将新型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范围,并优化司法实践。
目前,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修正内容解读1. 新增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最新的刑法修正案中,新增了一系列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如网络犯罪、环境犯罪等。
其中,对于网络犯罪的规定更加具体,进一步明确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诈骗等行为的界定和刑责。
2. 加强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刑法修正案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和明确,以便更好地衡量犯罪的程度和判决的公正性。
比如,在盗窃罪中,修正案明确了盗窃财物的金额标准,以便更准确地界定盗窃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
3. 增加刑罚的尺度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刑法修正案对一些犯罪行为的刑罚尺度进行了调整和增加。
例如,对于严重的贩毒罪和恶势力犯罪,修正案加大了相关犯罪的处罚力度,以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
4. 完善犯罪预防和治安维护刑法修正案还增加了一些内容,旨在加强犯罪预防和维护社会治安。
例如,修正案对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阻碍执行职务等行为进行了规定,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更有效的打击。
第三部分:刑法修正案的意义和影响刑法修正案的出台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首先,修正案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使犯罪行为在立法层面得到更加明确的认定和界定。
其次,修正案的加强刑罚力度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益,起到更好的预防和震慑作用。
此外,修正案的出台也将促进司法实践的规范化,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权威性。
总结:刑法修正案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述、修正内容解读和意义影响三个方面对于读者了解该修正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学重点整理pdf
![犯罪学重点整理pdf](https://img.taocdn.com/s3/m/8e82bc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2.png)
犯罪学重点整理PDF(二)引言概述:正文内容:大点1:犯罪心理学小点1.1: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重要性小点1.2: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小点1.3: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小点1.4:心理评估在犯罪学中的应用小点1.5:犯罪预防与心理学的联系大点2:犯罪社会学小点2.1:社会学在犯罪学中的作用小点2.2:犯罪的社会影响因素小点2.3:犯罪的社会结构视角小点2.4:犯罪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小点2.5:社会因素与犯罪预防大点3:刑事法律与犯罪学小点3.1: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小点3.2:刑事法律与犯罪分子的关系小点3.3:刑事法律改革的必要性小点3.4:刑法犯罪与犯罪学的交叉研究小点3.5:刑事法律与犯罪预防大点4:犯罪统计学小点4.1:统计学在犯罪学中的重要作用小点4.2:犯罪统计学的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小点4.3:犯罪数据的解读与分析小点4.4:犯罪统计学的局限性和挑战小点4.5:犯罪统计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大点5: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实践的联系小点5.1:犯罪学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小点5.2:刑事司法实践对犯罪学的需求小点5.3:犯罪学对刑事司法实践的贡献小点5.4: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实践的合作模式小点5.5: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犯罪学挑战与发展总结:本文对犯罪学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为犯罪预防和打击提供了理论基础;犯罪社会学研究社会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强调社会不平等和犯罪的关系;刑事法律与犯罪学结合,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犯罪统计学通过收集和分析犯罪数据,为犯罪预防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实践的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发展。
通过对犯罪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实现犯罪的预防和治理的目标。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修订稿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173ab149649b6648d747f1.png)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和属性院系:09法学姓名:马闪摘要:犯罪概念及犯罪属性是研究犯罪学首要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犯罪学所研究的外延、对象,也使得犯罪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本文从刑法学上的概念与犯罪学上的概念比较讨论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的概念,以及根据犯罪学研究的对象来分析其属性。
关键词:犯罪社会危害属性正文:一、犯罪的概念何为犯罪?国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概念。
如英国的霍布斯、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等人认为,犯罪是侵害法律或者社会的规范的行为;英国的边沁认为,犯罪是侵害公共秩序的行为;德国的李斯特认为,犯罪是应受国家处罚的行为等等。
概言之,西方的学者们队犯罪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即违反法律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我们认为,一个概念、一种定义应当是揭示其本质的表述,而不是上述定义的单方面的表述。
因此,我国的学者并不认同上述犯罪的定义。
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第一,刑法学的概念;第二,犯罪学的概念。
(一)刑法学上犯罪的概念在我国刑法学上,犯罪是侵害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由统治阶级以国家的形式在法律上的规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其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侵害统治阶级的秩序,即具有社会危害性。
其二是具有违法性的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三,它是应受刑罚的行为。
(二)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犯罪学中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罪过触犯了刑事法律规范而应当受到处理的行为。
(三)二者的异同第一,两者相同点: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
两者都是把一定的反社会行为视为犯罪行为,都以刑法的规定作为依据。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它是一种社会法律现象,离开了法律特别是刑法的评价,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无所谓犯罪。
在这一点上,两者的概念有相同之处。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https://img.taocdn.com/s3/m/d35e8a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e.png)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引言概述: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预防与控制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现象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修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一、犯罪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 犯罪学的定义2.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4. 犯罪学的发展历程4.1 早期的犯罪学理论4.2 现代犯罪学的兴起4.3 当代犯罪学的发展动向二、犯罪与社会结构1. 犯罪与社会结构的关系1.1 社会结构对犯罪的影响1.2 犯罪对社会结构的影响2. 社会结构的类型与犯罪率的关系2.1 经济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2 教育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3 文化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三、犯罪学的犯罪类型分类1. 普通犯罪与特殊犯罪的区别 1.1 普通犯罪的概念与特点1.2 特殊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分类方法2.1 按犯罪对象分类2.2 按犯罪手段分类2.3 按犯罪目的分类四、犯罪学的犯罪心理学分析1.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题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公共心理学理论2.2 犯罪心理学理论2.3 反社会心理学理论五、犯罪学的预防与治理策略1. 预防与治理的关系1.1 预防的概念与特点1.2 治理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预防的主要策略2.1 社会预防策略2.2 法律预防策略2.3 教育预防策略总结:通过修订本文,我们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犯罪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犯罪现象以及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犯罪学的各个方面,以提高我们对犯罪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犯罪学》教学大纲(1)
![《犯罪学》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84d3053783c4bb4cf7ecd187.png)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犯罪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犯罪学的学习,可以使学员掌握中国犯罪演变的历史,掌握我国各时期犯罪态势的变化和新型犯罪的发展变化,并且剖析其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然后诉诸刑事政策与立法的修订。
尤其是在我国,治理犯罪的途径与手段,也决不仅止于刑罚,而是延伸到德法兼治的所有领域;可以说,整个社会都是运用犯罪学研究成果的舞台,对社会治安实行富于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也正基于此。
二、课内学时分配犯罪学课程3学分。
一个学期的课程。
课内学时54学时。
第二部分教学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一、主要的教学资源(一)文字教材文字主教材为《犯罪学》,刘文成主编,群众出版社出版,它是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同时还配置文字辅助教材。
(二)录音录象教材为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满足自学需要,天津电大制作了《犯罪学》网络课程。
二、教学环节(一)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足够的时间在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书。
(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式,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辅导课学习,以不少于课程内容时数的三分之一为宜。
(三)考试要求考核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重点、难点及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分析我国各时期犯罪态势的变化和新型犯罪的发展变化,并且剖析其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然后诉诸刑事政策与立法的修订。
题量适当并且难易搭配。
按照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25%,中等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50%,比较容易的试题占总数的25%。
考试题型。
在一份试卷中,包括客观性试题,如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性试题,如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共六种题型。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试题应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重视提高理解与运用能力。
试题兼顾各种犯罪类型;兼顾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刑法四个修正案总结
![刑法四个修正案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589a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2.png)
刑法四个修正案总结第七次修正案:第七次修正于1979年通过,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的首次刑法修改。
修正案主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对旧刑法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该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个人的刑事责任范围进行了扩大,将年满16周岁的人列为刑事责任的对象;增加了孕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妇女的特殊保护措施;规定了对一些非法经济活动如行贿、受贿、贪污等进行了严厉打击的规定。
第八次修正案:第八次修正于1997年通过,是我国刑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修订。
该修正案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当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对保护公民的人权提出的新要求。
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刑法中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破坏自然资源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的罪行进行了规定;增加了对公共卫生安全、网络犯罪等领域的刑事法律保护;完善了对刑事责任能力、紧急避险情节等方面的规定。
第九次修正案:第十次修正案:第十次修正于2024年通过,是我国刑法的一次重要修订。
该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刑法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现代性,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了对恐怖主义犯罪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等新型犯罪的规定;加强了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对非法获取、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确立了对网络犯罪和新型犯罪的刑事处罚制度等。
以上是对刑法四个修正案的简要总结。
这些修正案的出台和实施,为改进我国刑事司法体系、保护公民的人权与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法律支持。
犯罪学教学大纲
![犯罪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3e9be47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7.png)
犯罪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文犯罪学》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行为及其后果。
通过对犯罪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和根源,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课程将介绍犯罪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犯罪现象的根源、犯罪人的特征及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犯罪行为的后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1、掌握犯罪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范畴。
2、深入理解犯罪现象的根源和犯罪人的特征,掌握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探讨犯罪预防和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和认识。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犯罪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犯罪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3、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第二章犯罪现象的根源1、社会结构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2、经济因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3、文化因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4、家庭因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5、教育因素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第三章犯罪人的特征与行为形成1、犯罪人的生理特征。
2、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3、犯罪人的社会特征。
4、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犯罪行为的后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1、犯罪行为对被害人及其家庭的影响。
2、犯罪行为对社区的影响。
3、犯罪行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第五章犯罪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方法1、预防犯罪的政策与法律措施。
2、社会控制策略与方法。
3、矫治措施与罪犯改造。
4、社区警务与安全防范。
5、国际合作与跨国犯罪的应对策略。
6、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7、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探讨。
8、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9.学生论文写作指导与答辩要求。
10.其他相关事项说明(如课程考核方式、学分计算等)。
一、犯罪学概述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原因、预防和解决的学科。
2024版犯罪学教案
![2024版犯罪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0d12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c.png)
THANKS
感谢观看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情绪不稳定、易怒或暴躁、缺乏自我 控制、具有攻击性或敌意。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暴力型犯罪的心 理和行为特征,以及犯罪动机和背景。
暴力型犯罪行为特征
使用武力或暴力手段实施犯罪,如殴 打、杀害、抢劫等。
经济型犯罪手段及防范策略
经济型犯罪手段
01
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诈骗、偷税漏税等。
心理画像的修正与完善
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不断收集新的线索和证据,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画像进行修正和完善, 以更准确地指导案件侦破工作。
审讯策略与心理战术运用
审讯前的心理准备 审讯人员应充分了解案情和犯罪嫌疑人的背景信息,做好 审讯前的心理准备,确保在审讯过程中保持冷静和客观。
审讯策略的制定 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和案件情况,制定相应的审讯 策略,如采用情感共鸣、逐步引导、证据展示等方法,打 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
未来犯罪学研究方向预测
跨学科研究
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 加强,未来犯罪学研究将更加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 以更全面地揭示犯罪行为的本 质和规律。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 用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 不断发展,未来犯罪学研究将 更加注重运用这些先进技术进 行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提 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法律法规宣传普及
探讨如何加强法律法规的 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社区警务模式创新与实践
01
社区警务理念的创新
介绍社区警务模式的创新理念,如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主、警民合
作等。
02
社区警务实践案例
00235犯罪学-重点内容
![00235犯罪学-重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0150fae0029bd64783e2cd6.png)
00235犯罪学基础内容-名词解释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准确地讲,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原因。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原因”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生和变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限制、消除犯罪的原因,控制“犯罪场”,减少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或法人)。
7.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人类学理论,是以人类学为基础,从人体特征出发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
意大利医生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著作是《犯罪人论》。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学者菲利和加洛法罗是其主要支持者。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天生犯罪人论。
”他认为,犯罪者是人类隔世遗传的产物,是向野蛮人退化的返祖现象。
原始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残忍本能在他们身上的再现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
菲利提出,犯罪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三因素犯罪原因论,加洛法罗提出了自然犯罪论。
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两种。
8.犯罪预测:犯罪预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根据的推测和估计。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政法机关的专门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保护青少年,不断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增强防卫,减少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b369ce6af78a6529647d53f1.png)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 vs 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H·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解读最新的刑法修订案
![解读最新的刑法修订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94d948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a.png)
解读最新的刑法修订案刑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并规范各类刑事犯罪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刑法也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最近,我国最新的刑法修订案正式实施,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修订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
一、修订案主要内容新修订的刑法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 刑法罪名和量刑标准的调整:修订案对一些原有的刑法罪名进行了调整,同时对量刑标准进行了适度的修订。
修订案的目的是更好地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契合,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从而更加公正地对待犯罪分子。
2. 对网络犯罪的量刑规定: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犯罪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修订案明确了网络犯罪的罪名及相应的量刑规定,并增设了一些新的刑事犯罪类型,以覆盖更广泛的网络违法行为。
3.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范:修订案对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细化和完善,重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更加注重教育和改造的原则。
修订案明确规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处理程序和法律责任的限制,以确保对未成年人公正而有效的处理。
4. 对犯罪证据采集和审理程序的规范:修订案进一步完善了犯罪证据采集和审理程序的法律规定,加强了对刑讯逼供等非法证据的禁止和追究。
修订案还强调了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保障了刑事案件的审判质量和司法公正。
二、修订案的影响与意义1. 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修订案的实施将更加精确地定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社会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对犯罪行为进行定性和定罪。
通过适度提高相应的刑事处罚力度,能够有效地威慑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2. 强化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信息:修订案对网络犯罪的量刑规定进一步明确,加大了对网络黑客、电信诈骗、网络侵权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修订案对侵犯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也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的新举措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的新举措](https://img.taocdn.com/s3/m/192e58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b.png)
刑法修订打击犯罪的新举措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犯罪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刑法不断进行修订,推出一系列新的打击犯罪的举措。
本文将就刑法修订中的新举措进行详细探讨,以期对社会的犯罪打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犯罪制度关注预防新修订的刑法着重关注犯罪的预防。
在传统的刑法观念中,主要是通过制定惩罚措施来对已经犯下罪行的人进行处罚。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只能起到事后警示的作用,对于未犯罪的人无法发挥预防的作用。
因此,新的刑法修订注重从犯罪的源头入手,通过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法律意识等方式来预防犯罪的发生。
二、打击犯罪手段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活动也愈发隐蔽和复杂。
为了跟上犯罪手段的发展趋势,新修订的刑法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打击手段。
其中包括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识别犯罪模式和犯罪组织,提前预防和打击犯罪;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加强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利用先进的侦查技术查清犯罪网络。
三、加强国际合作由于犯罪活动越来越越趋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犯罪合作也变得非常重要。
新修订的刑法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跨国犯罪的打击。
例如,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惩治犯罪的规则;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联手打击跨国犯罪团伙。
四、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加大除了更加注重预防和打击手段的创新外,新修订的刑法也加大了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
在以往的刑法中,对于某些犯罪行为的惩罚并不十分严厉,容易导致一些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为了进一步打击犯罪,新修订的刑法规定了更严厉的刑罚,对于严重的犯罪行为给予更加严重的惩罚,以此提高对犯罪的威慑力。
五、社会支持与帮助除了依靠法律手段来打击犯罪外,新修订的刑法还强调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在实施刑罚之后,对于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社会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罪的风险。
同时,也倡导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援助,以减少犯罪分子的数量。
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
![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https://img.taocdn.com/s3/m/95aaf726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e.png)
我是机器人小智,下面是我为您写的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文章:近年来,犯罪行为在社会中愈发猖獗,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刑法进行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首先,我们应当加大对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
例如,针对恶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应当适当提高刑罚幅度。
同时,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受害人的权益保护,确保其能够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济。
其次,为了打击经济犯罪行为,我们应当完善刑法制度,并加大对此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涉及财产犯罪的个人和组织,应当加大追缴赃款赃物的力度,并适用更加严厉的刑罚,以起到威慑效果。
同时,应当加大对金融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于金融诈骗、内幕交易等犯罪行为,应当加大刑罚力度,以确保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
此外,在网络犯罪方面,我们应当加强立法规定,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对于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盗窃他人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应当加大刑事处罚力度,同时加强相关技术手段的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
针对职务犯罪行为,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监察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行为,应当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打击违反职责的行为,确保公共机关的廉洁高效运行。
最后,我们应当注重预防犯罪的工作,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犯罪预防机制,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总之,刑法修订应当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刑罚幅度,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加大对经济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并注重预防犯罪的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刑法修订加强对重大犯罪的打击
![刑法修订加强对重大犯罪的打击](https://img.taocdn.com/s3/m/3a7d5a1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b2.png)
刑法修订加强对重大犯罪的打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大犯罪事件的频发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常秩序,刑法的修订迫在眉睫。
本文将就刑法修订加强对重大犯罪的打击进行探讨。
一、加强对恶性刑事犯罪的打击为了更加有力地打击恶性刑事犯罪,刑法修订应当加大对于谋杀、抢劫、强奸等严重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
例如,对于恶性谋杀行为,可以采取死刑或无期徒刑的刑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对于强奸犯罪行为,应当增加其刑期,并加大对重大伤害案件的处罚幅度。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完善对经济犯罪的打击措施在刑法修订中,还应该对经济犯罪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规定,对于贪污、受贿、贿赂等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针对贪污犯罪行为,应从严追究,对于违法所得以及非法转移财产等行为,应进行追缴和没收。
同时,在刑法中增加对于行贿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使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三、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为了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刑法修订中需要增加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和惩治措施。
比如,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并进行相应的刑事追究。
此外,还应对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而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四、强化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为了遏制恐怖主义犯罪的蔓延,刑法修订中还应该强化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力度。
加大对参与恐怖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惩处力度,加强对恐怖分子资金来源的追查,对恐怖分子进行全方位的打击,才能有效地消除恐怖主义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
总结:刑法修订加强对重大犯罪的打击,是保障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对恶性刑事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和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形成对罪犯的震慑力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刑法修订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以刑法的威慑和制裁力为有罪的犯罪分子提供合理和妥善的处罚。
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
![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ccc03f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b.png)
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且愈发复杂。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不断修订和完善刑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刑法修订过程中,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无疑是重中之重。
本文将深入探讨刑法修订后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并分别从加强刑罚力度、完善证据规则、加大社会惩罚力度以及推进犯罪预防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加强刑罚力度刑罚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刑罚力度,可以起到警示作用,有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刑法修订中,针对某些严重犯罪行为,可以适当提高刑罚幅度,使其更能符合社会公众的正义感和道德标准。
同时,对于一些多次犯罪、累犯的个体,应适用更加严厉的刑罚,以有效防止其再次犯罪。
二、完善证据规则证据是刑事审判中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案件的裁决。
在刑法修订中,应加强对证据规则的完善,确保案件审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加强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保证证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同时,应鼓励使用科技手段获取证据,以提高证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三、加大社会惩罚力度犯罪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为了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力度,刑法修订中应加大社会惩罚力度。
通过加大罚金数额、没收财产等方式,使犯罪分子付出更大的代价。
此外,应推行社会监管和惩罚措施,如社区矫正、禁足令等,使犯罪分子在社会中失去重新犯罪的机会。
四、推进犯罪预防和教育犯罪行为的发生常常与社会观念、价值观的滑坡有关。
刑法修订中,应加大犯罪预防和教育的力度。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加强社会公共教育,提高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警惕性。
通过犯罪预防和教育,可以降低犯罪的发生率,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
总之,刑法修订加强对犯罪行为打击的法律手段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刑罚力度、完善证据规则、加大社会惩罚力度以及推进犯罪预防和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刑法修订内容
![刑法修订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fcd51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1.png)
刑法修订内容摘要:一、刑法修订背景二、修订的主要内容1.调整刑事责任年龄2.强化疫情防控刑事措施3.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4.完善金融犯罪相关规定5.加强企业合规建设三、修订的意义1.更好地保护公民权益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四、实施与执行1.各级司法机关的职责2.公众对修订内容的认识与普及3.国际合作与交流正文:我国刑法自实施以来,已历经多次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次刑法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刑事责任年龄为更好地体现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本次修订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调整。
一方面,降低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另一方面,增设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
二、强化疫情防控刑事措施为应对新冠病毒疫情,本次修订增加了妨害疫情防控的犯罪行为,明确了疫情防控期间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对于故意传播病毒、散布谣言等行为,将依法严惩。
三、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修订提高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定刑,加大了对侵犯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完善金融犯罪相关规定针对近年来金融犯罪案件频发的情况,本次修订完善了金融犯罪相关规定,明确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行为的刑事责任,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五、加强企业合规建设为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本次修订对企业合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防止企业及其员工因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
本次刑法修订对于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司法机关应认真贯彻执行修订内容,做好相关案件的审理工作。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修订内容的认识与普及,共同推动法治建设。
刑法修订内容
![刑法修订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62a56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7.png)
刑法修订内容
(原创版)
目录
1.刑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2.刑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3.刑法修订的影响和实施
正文
一、刑法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在不断完善。
刑法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刑法修订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刑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1.调整刑罚结构,优化刑罚体系
刑法修订对刑罚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刑罚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对死刑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制,体现了我国逐步废除死刑的趋势;增加了社区矫正等新型刑罚,有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社会融入。
2.强化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刑法修订增加了一些新的罪名,如侵犯个人信息罪、网络诈骗罪等,以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同时,对于侵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行为,也加大了惩处力度。
3.严惩腐败犯罪,加强反腐败斗争
刑法修订对贪污受贿等腐败犯罪行为进行了严惩,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腐败犯罪罪名,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
这有利于加强我国的反腐败斗争,维护国家的廉洁政治。
4.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规范新兴领域
刑法修订对一些新兴领域进行了规范,如网络安全、生态环境、生物技术等。
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刑法修订的影响和实施
刑法修订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罚体系,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秩序。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学重点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犯罪学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一.填空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3)超我——“社会性的人”。
至善原则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亚文化群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8.社会冲突论代表人有理查德·昆尼、奥斯卡·特克、威廉·钱希利斯、托尼·普拉塔等。
9.比较早地显示犯罪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有代表性的犯罪学学者是荷兰的邦格。
10.工具论——代表人物是【美】昆尼11.犯罪学中的犯罪定义——以刑法法定为基础的,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危害的行为和现象。
(1)12.犯罪人的一般属性——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13.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①犯罪人个性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特点。
(1)犯罪学中所说的“被害人”,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作为犯罪人之对立面因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的人。
14.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单向利用模式”)——犯罪人单方面地利用被黑人某些无意识的致害因素实施其犯罪行为的作用模式。
15.冲突模式——双方均实施了加害行为又均有被害状态,并发展到一方最终被害为止的作用模式。
16.被害人推动模式(“单项诱发”模式)——被害人一方首先实施了具有激化、推动作用的某些行为,从而诱发加害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作用模式。
17.斯德哥尔摩模式(“变敌对为融洽模式”)——指被害人基于生命、安全、前途、声誉等方面的严重威胁而出现了创始性的心理倒退,从而使其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由敌对转为融洽的一种“不打不成交”的特殊作用模式。
18.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将被害人分为:(1)完全无责任的被害人(2)负有一定责任的被害人(3)负有完全责任的被害人19.犯罪类型,在刑法学中又叫犯罪罪种,是指按照一定懂得原则和标准,将各种各样的犯罪现象依逻辑的方法划分成的若干犯罪行为的集合体。
20.青少年年龄的界定:14~28岁。
21.犯罪原因的特征(填)社会性、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级性22.23.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活动)和个性心理两个子系统构成。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次级子系统。
2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核心的部分。
25.性格的结构包括:(1)对现实的态度特征(2)理智特征(3)情绪特征(4)意志特征26.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个体先天素质、教育和环境影响以及个人努力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智力低下与犯罪(2)智力障碍与犯罪:①愚鲁:②痴愚:③白痴:27.四种“社会控制因素”。
依恋:。
奉献:。
参与:信念:。
28.四种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人对是否犯罪的选择。
29.六.简单1......和菲利同期并其名的:(1)法国塔尔德的模仿规律;(2)法国迪尔凯姆的社会异常理论;(3)德国李斯特的二元论。
(代表着作:《德国刑罚教科书》、《刑罚的目的观念》)犯罪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2.....社会控制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特拉维斯·赫希,该理论属于社会(化)过程理论。
①标签论:别人是一面镜子,我对自己的认识从别人那得到,人的行为具有历史一贯性。
②约翰·墨根提出了权利—控制理论;马克·科尔文和约翰·波利提出了“整合结构理论”。
③权利—控制理论:犯罪是阶级地位和家庭功能相互影响的结果。
④整合结构理论:犯罪是家庭社会化过程的结果,而家庭关系实际上为市场关系所控制。
3....问:何为“犯罪黑数”造成“犯罪黑数”的原因有哪些答:所谓犯罪黑数,又称犯罪暗数、刑事隐案,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
造成“犯罪黑数”的原因有:警方立案不实、被害人不报案等。
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及指向性。
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可将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中基本类型:活泼型、不可遏制型、安静型(粘液质)、弱型(抑郁质)。
(1)粘液质——安静型此种类型的人的特点是情感发生缓慢并且不易暴露,很少有强烈的外部表现。
但一旦产生某种情绪,就既强烈而又稳固、深刻,态度持重,遇事谨慎,唉思考,但思维和动作较迟缓。
(2)抑郁质——弱型这些人多愁善感、微弱的刺激往往就能引起强烈的内心体验。
常表现为行动迟缓、腼腆、怯懦,有些孤僻。
(3)多血质——活泼型这种类型的人情感发生迅速而易变,动作迅速,常常表现为机制、敏捷、活泼好动,富有朝气,情感外露,善于表达和交际,但缺乏持久的耐力和毅力。
(4)胆汁质——不可遏制型其特征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而持久,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动作发生也很强烈、迅速,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种人易于激动而不易平静,常表现为脾气暴躁,“肝火旺”,只要是感兴趣的活动,一般都能积极参加,并且充满信心,但有时表现得过于自信、傲慢、不恭,好表现自己,争强好胜。
5....犯罪案环境因素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与犯罪现象有关联的外部自然因素的综合,有三大类:(1)天然性因素:如山川地貌、寒暑气候、昼夜时日、生物节律等,这些主要是针对具体犯罪的最为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言。
(2)特定的地理区域因素:这种因素实际上已于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风俗习惯、交通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性和人文性内容有了深刻关联。
但它更多地是以地域这一整体面貌出现的,是一种先于犯罪人存在的“自然”状态。
(3)在具体犯罪中存在的“就犯罪而言先天既定的物理性的人工自然”:如公共建筑场所、交通工具、“城市死角”等都可能是犯罪人可借助于犯罪的自然屏障,或构成了犯罪的具体客观背景。
6....农村的犯罪率低于城市,分析同质论,异质论农村的同质性表现在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宗族关系,生产方式与生产对象,乡土文化,经济水平,社会地位,思想观念等等方面。
城市的异质也是基本从这些方面考虑(言之有理即可)7.....短刑犯(原判刑期三年以下)由于其在监服刑期短,因此往往在其适应监禁生活,思想和行为开始转变时就面临刑满释放,从根本上看相当部分的短刑犯未得到彻底改造。
并且对这部分罪犯,司法机关也容易因为他们出不了大问题,因而放松管理和教育,导致出狱后重新违法犯罪的恶性循环。
8....被害人特征:(1)被害性——遭受某些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某些损害的所有各类被害人的共同特征,是被害人首要的基本特征。
被害倾向性——指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境地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被害受容性——被害人的心理和气质上对于自身被害角色的认同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隐患而不加控制的特征。
被害敏感性(易感性)——被害人对于可能的被害或已然的被害事实的感知和自觉。
③被害诱发性——某些被害人在言论、行为、状态等方面醋在这易招致被害的致害因素从而诱发其被害发生的特征。
(2)互动性——在一定的被害情境中,被害的发生过程总是伴随着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外显的交互作用过程,被害不外是这种交互作用的产物或最终结局,从而互动成为被害发生的内在机制。
(3)可责性——又称“归责可能性”,是指被害人因自身的某些原因,如轻佻、疏忽甚至引诱、挑衅、推动等态度和行为而促使了被害的发生,从而对被害负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并应受到一定的谴责。
(4)自塑性——又称“角色”塑造性。
是指被害人对于自身之“被害人角色”、对于加害于自身之“犯罪人角色”,均具有一定促成、塑造作用的特性。
(5)定向性——又称“罪”、“害”定向性。
是指被害人由其生理和心理、外在和内在的种种易遭被害的致害因素所决定,从而对加害人所犯之“罪”、对被害人自身所受之“害”,在类型、性质、程度等方面均具有若干定向作用的特性。
9.......犯罪社会学理论——21世纪的犯罪学是犯罪社会学(1)社会异常论由美国罗伯特·默顿提出。
(2)文化冲突论代表人物是曾任国际犯罪学会主席的美国着名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