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工作的实力和水平,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本办法所称的重点科研基地,是指根据国家构建创新体系要求建立的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研发基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凡由国家或部门依托我校建设的上述科研机构均称为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科研基地)。
第3条科研基地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技术研发实体,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和工程技术人才团队。
第4条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防类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章职责第5条西南交通大学是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主要职责是:1、成立由校长负责的,科技处、学科处、人事处、计财处、设备处、国资处、研究生院、保卫处、保密办等部门参加的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科研基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科技处作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具体落实我校的各项职责。
2、为科研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后勤保障。
3、负责遴选、推荐科研基地的主任及学术委员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称技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科研基地副主任、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4、对科研基地进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科研基地的验收评估工作。
5、根据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建议,提出研究方向和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并上报主管部门。
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我校国防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国防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保质完成,根据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有关规定及《西南交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国防科研项目是指以国防建设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型号研制等,我校承接的国防科研项目主要来自于总装备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各军工企事业单位等。
所有的国防科研项目均按本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全过程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条我校承接的国防科研项目实行学校、二级单位、项目组三级管理体制。
三者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条军工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军工办”)是学校国防科研管理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国防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与管理、政策环境建设、发展方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配合计划财务处(以下简称“计财处”)做好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计财处负责国防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第六条各二级单位负责本单位国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有关保密规章制度,配备兼职保密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并组织实施,督促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任务书、合同要求完成研究工作。
配合军工办进行项目立项、合同签订、结题验收等管理工作。
第七条项目组根据项目申请指南,填写申请书、合同书、任务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项目按期完成;按要求报送项目阶段、年度进展报告及各类报表;按合同书或任务书要求进行项目结题验收等工作。
第三章项目申请与立项第八条国防科研项目申请前,项目负责人须认真研读有关申请通知、项目指南、管理办法等文件,按文件要求如实填写相关申请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查后统一上报军工办,由军工办审定、备案后上报有关主管部门。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和聚集人才,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四川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研究基地实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管理体制第三条重点研究基地主要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二级单位为依托的实体性重点研究机构。
第四条重点研究基地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
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学校任命;建设成为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后由学校根据相关规定程序聘任。
受聘者年龄不超过60岁,任期不少于3年,连续聘任不超过三届,任职期间连续出国或病(事)假不超过4个月。
第五条基地主任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制定并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发展和全面建设规划。
2.负责制定并实施重点研究基地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3.负责提名副主任聘任人选并报基地学术委员会批准。
4.负责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科研秘书及资料网络管理人员。
5.负责基地日常管理,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
6.负责向学校科技处、主管校领导及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工作。
第六条基地学术委员会是重点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指导机构。
1.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单数且不少于5人。
学术委员会委员应是省内、国内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5岁且身体健康;应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
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正副主任)中本校学者不应超过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报科技处备案,主任经全体学术委员会成员选举产生,由依托院系院长聘任。
建设成为省部重点研究基地后由学校聘任。
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所长)不能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2.学术委员每届任期四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
西南交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ﻩ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科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原创性、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的产生,推动我校科技工作的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科研项目,根据来源不同分为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
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级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并纳入国家财政拨款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如国家各部委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省市科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
我校作为合作(协作)单位承担上述各类科研项目,凡有相应证明(批复、项目合同书等)的,可认定为相应类别的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类企事业、民间组织委托我校的科研项目或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包括各类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工程设计与监理等)、技术转让、专利许可实施等。
国防科研项目另行规定。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条科研项目实行校、二级单位、项目组三级管理体制。
三者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第四条ﻩ科学技术处(以下简称“科技处”)是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各类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和管理;配合计划财务处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ﻩ计划财务处(以下简称“计财处”)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组长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项目组长按照项目任务书或合同书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
第六条ﻩ各二级单位负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照项目要求,组织研究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并组织实施,督促项目组长按照项目任务书、合同要求完成研究工作。
配合科技处进行项目立项、合同签订、结题验收等管理工作。
第七条ﻩ项目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
根据项目申请指南、招投标文件,填写申请书、投标书、合同书;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按要求报送项目阶段、年度进展报告及各类报表;按任务书或合同书要求进行项目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
多管齐下,主动服务,提高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24期 127多管齐下,主动服务,提高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廖忆崎 张亚非 李怀龙西南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56摘要:科研基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各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科研基地工作。
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指出了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采取的实际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服务,激励与约束并举,最后介绍了取得的工作成效,希望为科研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研基地;制度建设;激励;约束;主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4-0127-02Carry out synthetic policies,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service consciousness,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Liao Yi-Qi ,Zhang Ya-Fei ,Li Huailong(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SichuanChengdu ,611756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is one of important symbols of high-level research oriented universities. Currently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system is vigorously promoted in our country ,and relevant scientific authorities are paying increasing attentions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Tak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are introduced as follows :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vide services ,establish an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Further ,the achieved working efficacy is presented ,hopefully it can have a reference effect to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system construction ;incentive ;restraint ;initiative service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西南交通大学重点试验室开放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办法

西南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工程实践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全校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都应开放工程实践项目,以项目的形式接纳学生到实验室参加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开放工程实践项目是我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重点实验室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做好开放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项目与正常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开放项目主要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性强、难度较大,主要面向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中、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第二章组织结构与工作职责第五条重点实验室开放工程实践项目工作由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牵头,会同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第六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一)汇总各实验室的项目申请,向全校学生发布开放指南;(二)审核开放项目,公布立项审核结果;(三)筹措、分配与管理项目经费;(四)对项目进行日常检查、管理;(五)检查、评估学生参加重点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项目的成效;(六)进行开放项目的总结、表彰;(七)核定项目指导教师工作量;(八)核定参加开放项目学生的学分。
第七条教务处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登记完成项目学生的学分。
第八条学生工作处在此项工作中的职责: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动员工作。
第三章项目申报第九条各重点实验室负责组织开放项目的申报工作,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均可申报项目,每人最多可申报3个项目。
第十条申报人需填写《西南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工程实践项目立项申请书》(见附件一),经所在实验室主任签字同意后,送交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
第十一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对所有申报项目初审后在全校范围内发布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南。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加强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教技[2013]2号文件)和《XXXXXX实验室工作条例》(XXX大[2013]113号文件),结合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我校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组织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基本任务1、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2、承担国家、地方和学校的重点科研或教学任务;3、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增进国内外多学科间的科研协作和交流,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技能的创新性科技人才。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能代表学校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中心;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国、全市或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或示范性教学实验室。
第五条我校重点实验室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XX市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含科研型与教学型。
第六条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发挥效益。
第七条实验实习中心为校内各类重点实验室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研处和研究生处参与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学校对重点实验室可实行计划、人事、财务单列的管理模式;也可实行以所在校内行政(或主要服务)单位为其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负责实验室的行政、人事、后勤等管理,负责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下达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的管理模式。
国家、XX市的重点实验室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进行建设和管理。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加强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教技[2013]2号文件)和《XXXXXX实验室工作条例》(XXX大[2013]113号文件),结合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我校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组织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基本任务1、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2、承担国家、地方和学校的重点科研或教学任务;3、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增进国内外多学科间的科研协作和交流,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和造就高层次、高技能的创新性科技人才。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能代表学校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中心;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国、全市或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或示范性教学实验室。
第五条我校重点实验室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XX市重点实验室和校级重点实验室,校级重点实验室含科研型与教学型。
第六条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发挥效益。
第七条实验实习中心为校内各类重点实验室业务管理的职能部门,教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科研处和研究生处参与对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学校对重点实验室可实行计划、人事、财务单列的管理模式;也可实行以所在校内行政(或主要服务)单位为其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负责实验室的行政、人事、后勤等管理,。
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一、前言科研设施基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大有作用。
科研设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也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并完善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科研设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二、科研设施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2.1 建设规划科研设施基地建设规划应遵循科学规划、实用创新、绿色建设、安全可靠的原则。
与环保、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建设规划的关键因素是: - 科学研究方向 - 设备要求与发展趋势 - 重要设备和设施管理 - 保障科研常态化运行2.2 建设管理2.2.1 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落实级别保密制度和管理制度。
建设过程中需按照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要求和设计进行建设。
2.2.2 设备购置和操作设备采购和操作应根据科研需求,尊重学术自由主张并遵守保密管理要求,确保设备质量和操作安全,避免浪费科研资源。
2.2.3 设施日常管理设施日常管理应具备运行可靠、设施清洁、安全管理、定期维护等要素。
根据设施、设备类别和管理级别要求,实施管理体制和多层次保密制度。
三、科研设施基地对外服务与交流科研设施基地经过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完备的管理和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下面介绍科研设施基地的受众和交流的方式。
3.1 服务对象科研设施基地的服务对象包括建设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共管理单位等科技实体。
3.2 服务方式科研设施基地通过推广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方法和管理体系等传到社会实践环节,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如科技论坛、创新展览等。
四、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议建立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设施基地的管理、保密、交流和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管理规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管理规程(试行)2010年6月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实验室管理办法 (2)第三章室务委员会工作章程 (4)第四章学术委员会工作章程 (6)第五章实验室办公室工作条例 (8)第六章实验管理中心工作条例 (10)第七章研究组工作条例 (12)第八章人力资源分配有关规定 (13)第九章固定人员管理办法 (14)第十章客座人员工作条例 (15)第十一章兼职教授制度 (16)第十二章开放基金管理条例 (17)第十三章参加学术会议的有关规定 (22)第十四章学术活动条例 (23)第十五章对论著发表的有关规定 (24)第十六章财务管理条例 (25)第十七章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办法 (26)第十八章印章管理制度 (30)第十九章实验室治安管理办法 (31)第二十章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32)第二十一章对外宣传的有关规定 (33)第二十二章开放日活动条例 (34)第二十三章附则 (35)第一章总则1.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从事高速铁路轨道、路基、选线、安全与防灾及其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对外交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窗口。
所属学科为工学学科。
2. 实验室根据国内外本领域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确立并调整研究方向。
鼓励和提倡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3. 实验室由教育部主管,依托西南交通大学。
接受国家教育部、铁道部等有关上级组织的领导、督促和检查。
4. 实验室接受国家教育部、铁道部、科技部、西南交通大学等的拨款以及社会各界的赞助。
同时,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各类科研经费。
5.实验室是西南交通大学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实验室除了进行科学研究以外,还承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任务。
6. 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室进行课题研究或合作研究。
7. 实验室的目标是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西南交通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办法0925

西南交通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我校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依照“大成果、大人才、大事业”的目标对重大项目进行组织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大科研项目是指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为主要目标,与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由我校组织承担的综合性大型项目。
第三条重大科研项目包括:我校主持的863计划重点、重大科研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铁道部重大科研项目,50万美元以上国际合作项目和300万元以上的企事业委托研究项目以及其他认定的科研项目。
第二章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机构第四条重大科研项目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化管理理念,实行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空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固定、资源充分利用”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第五条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委员会是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下设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项目咨询专家组、项目保障组,办公室挂靠科技处。
第六条管委会由主管校长任主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主要院系的第一负责人组成,由校长办公会议批准聘任。
其主要职责:(一)负责重大科研项目的发展规划和可行性论证,重点包括项目的战略意义、预期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计划进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队伍组织、风险分析、总体预算和资源集成方案等(二)负责提出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咨询组专家、项目保障组成员、项目技术实施组成员的人选建议,报校长办公会议备案(三)定期听取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为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必备条件,及时解决项目实施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四)制定重大科研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第七条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一)执行管委会的各项决议,负责重大科研项目策划与组织(二)负责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管理,完成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及有关档案的收集和归档等工作(三)协助首席科学家、计财处编制科研经费预决算,监督科研经费的支出(四)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做好首席科学家与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五)负责与科技部、教育部、铁道部等各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第八条项目咨询专家组接受管委会的领导,对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问题提供咨询,其主要职责(一)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提出建议(二)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方案(三)定期听取首席科学家关于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四)为重大科研项目结题、成果总结、奖励申报提供咨询第九条项目保障组接受管委会的领导,负责解决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财物等相关问题,其主要职责(一)负责贯彻管委会的各项决议,落实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相关政策(二)为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解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相关问题(三)为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解决研究场地、设备等问题(四)为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提出政策建议第十条重大科研项目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可兼任项目经理,也可聘任项目经理。
大学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大学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大学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管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事业发展,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根据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国科发基〔2017〕322 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基〔2018〕64 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 号)等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科研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以及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重点科研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对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实行宏观管理。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指导和组织平台的建设、运行、考核和评估等工作。
(一)整合资源,为平台提供必要的建设条件,指导并协助院(部)、平台解决建设发展中所遇困难与重大问题;(二)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遴选、推荐、聘任平台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并报上级主管部门;(三)在科研用房、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四)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平台验收、考核、评估等工作。
第五条所在院(部)是平台的具体依托单位,主要职责:(一)协助学校职能部门做好平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二)为平台提供建设、运行必要条件;(三)组织平台建设升级,培育和申报更高层次科研平台;(四)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安全风险评估、政治把关工作;(五)协助解决平台日常运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等。
第六条平台主要职责:(一)制定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健全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保障平台正常运行;(三)组织实施各类科研工作的开展,承担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任务,积极组织申报高级别科技成果奖励;(四)凝聚科研队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建设具有创新意识和集体精神、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五)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六)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七)接受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评估和考核等;(八)平台负责人是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直接责任人,并负责平台的安全风险控制、意识形态政治审查等工作。
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我校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升科技综合竞争实力,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重点科研基地包括: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由国家和部门依托在我校建设的科研机构。
重点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科研基地)是国家、部门和我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的重要平台。
科研基地的主要任务: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环境,吸引和汇聚优秀科技人才,培育和造就学科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研基地按照学科关系挂靠我校相关学院,科研基地的工作必须与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在凝炼学科方向、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水平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职责国家相关部委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科研基地实行宏观管理,指导和组织科研基地的建设、运行和评估。
XX大学是科研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具体负责实施科研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主要职责是:成立校长或主管校长负责的,科技处、人事处、计财处、研究生院、实验设备处、资产处等部门参加的重点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其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负责遴选、推荐科研基地的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科研基地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审定科研基地建设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建设经费。
组织对科研基地的年度考核、验收与评估工作。
支持科研基地的学术团队建设,鼓励校内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在科研基地与院系之间合理流动。
科研基地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编制建设规划、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及治理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方案及治理方法(试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份。
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是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继续和深切,也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515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核心课程建设方案(一)实施原那么一、坚持以《西南交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计划》的大体思想与建设目标为指导,围绕提高人材培育质量这条生命线,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工作,确保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育进程中的基石地位。
二、坚持以培育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大体理念,以培育知足国家和社会进展需要并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高素养、高水平人材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推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表现现代教学思想,增强学科交叉,增强大体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3、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良教学方式与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手腕,有效增进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在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质量的同时,增强研究生教学核心团队建设工作。
4、认真计划、精心组织。
有打算、有目标、分时期、分层次地开展核心课程建设工作,增强核心课程建设质量治理,确保核心课程的高水平和鲜明特色。
从建设的短时间计划来讲,要分批实施核心课程建设工作,严格进程治理和验下班作,以确保每一门核心课程建设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从建设的久远目标来讲,要慢慢从单门课程建设扩大到系列课程建设,以达到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
五、增强课程建设与学科进展相结合。
依照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良、丰硕课程教学内容,增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功效的了解,使核心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动态进展、不断深化的进程,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牵引,增进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进展。
(二)建设目标一、整体目标核心课程应是具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式、高水平的教材等特点的学科基础课。
大学学院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

学院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研机构是指经上级部门批准建立、或与外单位联合建立、或学校内部设立的研究院(所、室、中心)等。
其中学校内部设立的科研机构分重点科研机构(校级)和一般科研机构(院级)。
第三条科研机构建设要突出创新、强化服务、培养能力、发展特色,以凝练方向、汇集队伍、深化合作、促进应用为目的,努力构建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平台。
第四条科研机构管理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目标考核、动态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单位结合专业特色、人才优势和学科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科研机构。
第五条科研机构必须遵纪守法,在法律、法规、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活动,绝不允许以机构的名义从事与本机构业务无关的活动。
第二章设立第六条建立科研机构须向科研处提交申请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科研机构名称、建立科研机构的目的意义、研究服务领域或方向、机构负责人及队伍、现有基础与条件、发展规划与目标、经费来源与措施等。
第七条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或方向跨两个或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方向的可设为研究院,其它科研机构均为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
第八条建立一般科研机构,由所在二级学院(以下称依托单位)研究审批,须将申请报告、单位审批意见、机构负责人名单及有关材料报科研处备案。
第九条建立重点科研机构,须由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校长办公会研究审批,并按有关要求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申请建立重点科研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在一定的学科研究领域或方向,己形成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有比较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工作计划;(一)机构负责人(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风正派,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的业务组织能力;(三)有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科研团队,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活跃、创新服务能力较强;(四)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已经承担一定数量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丰富口水平较高;(五)有开展科研活动必要的场所和工作条件,或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固定的研究开发与服务基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工作的实力和水平,根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本办法所称的重点科研基地,是指根据国家构建创新体系要求建立的创新研发基地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研发基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凡由国家或部门依托我校建设的上述科研机构均称为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科研基地)。
第3条科研基地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学技术研发实体,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国家宏观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团队和工程技术人才团队。
第4条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防类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章职责
第5条西南交通大学是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主要职责是:
1、成立由校长负责的,科技处、学科处、人事处、计财处、设备处、国资处、研究生院、保卫处、保密办等部门参加的科研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科研基地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科技处作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具体落实我校的各项职责。
2、为科研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后勤保障。
3、负责遴选、推荐科研基地的主任及学术委员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称技术委员会)主任,聘任科研基地副主任、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
4、对科研基地进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科研基地的验收评估工作。
5、根据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建议,提出研究方向和目标等重大调整意见并上报主管部门。
第6条科研基地的主要职责:
1、制定健全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2、组织召开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会议。
3、组织承担国家各级各类科研任务,尤其是国家重大科研任务(“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
主动承担与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科技项目。
4、积累科研成果,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创新研发类基地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每年应有一定数量的、高级别的专利性成果和工程化技术成果,并配合企业应用于生产实际,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凝练研究方向,凝聚科研队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创
新团队。
6、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扩大科研基地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7、接受国家、部门和学校的考核、检查和评估。
第三章建设
第7条学校和科研基地共同筹措资金,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8条上级主管部门给科研基地下拨的运行费和开放费,主要用于购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软件等。
大型仪器、设备、装置以及基本建设应采用招投标方式进行。
科研基地用房及水、电、气等配套条件,要尽量利用现有设施调剂解决。
必须新建或扩建的,应纳入主管部门下达给我校的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提前或同步进行安排。
第9条学校根据国家部委相关文件的规定,每年向每个基地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配套运行经费,由科技处统一管理,结合各科研基地实际需求统筹安排使用。
第10条科研基地配套运行经费实行预算制管理。
各科研基地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向学校递交当年的《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配套运行经费决算表》和次年的《西南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基地配套运行经费预算表》。
对未按时报送以上两表、未认真开展建设工作或配套运行经费使用不当的科研基地,学校将缓拨下一年度的配套运行经费并要求负责人予以纠正。
第四章运行与管理
第11条科研基地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12条科研基地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设立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其中专职副主任1名,负责日常管理,同时设立专职秘书1名,协助完成日常管理工作。
第13条学校提名推荐科研基地主任人选,由上级主管部门聘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主任由科研基地管理委员会聘任)。
科研基地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任期原则上为5年,每年在基地的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 (一届累计不在岗时间最多为18个月)。
第14条科研基地主任采取“2+3”模式管理,即受聘的科研基地主任工作2年后,学校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科研基地主任的工作和科研基地的运行状况进行中期考核,考核通过后,继续聘任3年,否则予以解聘。
第15条学术委员会是创新研发类基地的学术指导机构,技术委员会是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的技术咨询机构,两者的主要任务是审议科研基地的研究方向、发展战略、科研任务和建设目标,审议科研基地的重大活动和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
学术委员会议(技术委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第16条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任由学校推荐、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委员会)聘任。
其任职条件是:(1)学术造诣高,在一线工作的国内外知名专家;(2)年龄不超过70岁。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15人,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的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学术委员会委员由基地提名、学校聘任,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学术委员的年龄不超过70岁,任期5年。
每次换届应更换三分之一以上成员。
第17条科研基地实行聘任制和试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
科研基地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应与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签订相应的人员聘任合同,明确相互的责、权、利。
聘用期满,对各类人员进行聘期工作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续聘或解聘。
科研人员由固定科研人员和流动科研人员组成,固定科研人员队伍应达到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规模,
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主,由基地主任根据需要进行公开聘任。
流动科研人员由学科、学术带头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承担课题的实际情况试行自主聘任,受聘人员经基地主任核准聘任后进入基地工作,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
第18条科研基地对科研仪器设备实行严格的管理,实现仪器设备的相对集中和统一管理;确保设备的运行安全,并定期维修保养。
第19条科研基地负责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档案保存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第20条科研基地对知识产权实行严格保护。
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在基地完成的研究成果应署科研基地名称,知识产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21条科研基地负责自身的信息化工作,建立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和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并保证运行良好;承担军工科研任务的按学校相关保密制度执行。
第五章考核与评估
第22条对基地的考评工作主要包括年度考核、中期检查和周期评估。
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由我校科技处负责组织与实施,周期评估由基地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与实施,考评办法参见相关评估规则。
第23条凡年度考核和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基地,学校将酌情缓拨、停拨或追回运行费、开放费及配套运行经费。
第六章附则
第24条本办法由科技处负责解释。
第25条本办法经批准公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