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悟课文中语言美论文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摘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品味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美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需要很强的科学性,也需要很高的艺术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只抓住字、词、句、段的分析与理解。
而忽视语文教学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
语言的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明净如山间的清泉,清纯似含苞的花蕾,欣赏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
以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什么是语言美?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
”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上语文课既做班主任的一些经验、体会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1)语言美,美在含蓄。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
很多时候讲究含蓄,比如,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
学生学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开启智慧。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
我们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
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以致产生对立,后果更糟。
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在话语上含蓄些,我想会有效果的。
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分别给他们吃,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就是这酸酸果!”他们猛然、愕然、愧然,酸果僵在嘴边……此时,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搁,成绩又上升了。
2)语言美,美在破难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课的难点就是全文里20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囊括了文言文里“其”字的所有意义和用法,用编序号逐个解之。
为了巩固,我又选用了一则寓言,来趣练“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在“三步读”中培养语感[论文]
在“三步读”中培养语感“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步读”教学方法把书“读”出了层次。
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感。
语文教学课文阅读语感培养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学生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又十分有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中培养语感”——换而言之,在大量的“读”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
在“读”中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深入到达作者的“潜意识”层面,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三步读”把书“读”出了层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的“读”中,可以相应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语感。
第一步:基础读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课文要做到:一是“初读”,就是通读全文,发现自己的问题,对课文有大体了解,可以多读几遍,扫除阅读障碍,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感知语言材料,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行有意质疑,为深入学习语言打下基础。
当然,面对不同的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具体感知方法。
例如,教学《颐和园》一课,学生看到课题,心中条件反射般的疑问就出来了:颐和园在哪里?颐和园什么样子?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要借助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来解决;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后,心里对自己的疑问就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荷叶圆圆》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文中配有与内容一致的插图。
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读课题,联系自己对荷塘及荷叶的了解,就课题想象:紧接着请学生观察插图,而后说说自己的观察及观察图片的想象,师生从而渐入情境,为感知语言打下基础;接着教师用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范读,孩子们和教师都置身于美丽的荷塘。
然后,师生共同质疑发现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学生在“述说读课题想象——述说看图及想象——听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
品味语言美 酿造语文味论文
品味语言美酿造语文味[摘要]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什么才是有“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本文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形式语言学习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过量使用、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拓展、学科整合下语文本质的迷失……一堂课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语文味”。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理解、把握和处理好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关系。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有讲自然现象的,有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
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
”语文形式则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它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课文为例,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至于在课文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内容,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是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有的老师只注重就语文内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却忽视了对语文形式的要求。
殊不知,“语文味”正是在对语言进行感受、分析、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
语文教学只有以语言为切入点来细读文本,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语文能力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第一册《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来研究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是怎样形成的。
比较之一:关于“有趣”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学设计一: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请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和作为文眼的词语。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课堂教学中美感论文
课堂教学中的美感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中,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
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句法、语法等都是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来体现的。
而这些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家高手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不通过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哲理,昭示着人生的道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分析内容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采撷美,创造美。
以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奖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高尚品德的目的,这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是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语文美育境场具有情感美,形象美,趣味美(美感),渗透美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这里,我只就云课堂教学中的美感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美感是人们在审美时间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富有情感个性的喜爱。
我国美学上讲审美趣味实质上就是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一种冶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就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带有明显的感情体验特征,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的形象,而又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在欣赏中能够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对象的感性形象去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对象的美,进而深化到理性的高度。
让学生在一种愉悦情绪中掌握知识。
如《春》这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描写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五幅春景图,并以此说明作者观察得如何细致,然后背诵课文,学生就根本感受不到文章的优美。
相反,如果在讲析时展示书中所描绘的五幅春景图,让那些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美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启发他们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图画的美,再现美,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文,展现课文的结构,语言美,立意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始终处在一种愉悦中,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什么是借物抒情,领会散文的神与形,进而引入“一年之际在于春”这样的名句,让学生认识到春的活力,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并悟到要珍惜自己的春天,播下春的种子(理想),努力去耕耘属于自己的一片大好春光!又如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格调明朗,节奏明快,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论文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摘要】语文课在美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前提是让学生能感受美,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受美: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
二、进行美读,利用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来感悟美。
三、驰骋想象,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受美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意味隽永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气势恢宏的论说文,感人至深的小说,这些课文不仅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教材,还具有美育功能。
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语文教学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将美学美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化学生心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知审美对象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时,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
如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学生领略了词中的那种“惆怅之美”,激发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发现美的热情。
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插入一首轻柔歌曲,营造出一个与文章相符的环境气氛。
学生在曲子的伴奏下,听着课文朗读,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作者的情感和乐曲表达的空灵美相互吻合,学生渐渐地进入了角色,沉浸在语言、乐曲、歌唱的情境中,使课堂教学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和学生情的共鸣和交融。
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不仅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使他们如临其境,切身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
怎样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论文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有一则语文幽默:一学生用“还是……虽然……”造句,他完成作业并交了,还是受到老师的处罚,因为他是这样造句的:语文老师还是挺丑的,虽然她已经化了妆。
从这一则幽默里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单一地从表面去评价一个人,认为相貌难看的就是丑,相貌好看的就是美。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美育”的渗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更应重视“美育”的渗透。
首先,美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语文教育,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德、智、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也体现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从实质上说,美育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审美特性充分发挥出来。
何况“无论哪种教育活动,如果它不包括审美教育,就不能达到巨大的效果。
”其次,美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缺少尊重和宽容他人,缺乏爱心与合作的精神。
而“美育”能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力的发展及思想、意志和性格的培养,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发向上。
其三,美育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高中语文教材里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和其表现。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美育可以反映并渗透到教学的诸多方面,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最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进行美学意识渗透,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如何在语文课堂进行美育的渗透?本文就此做一点粗略的探讨。
一、善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感悟美在语文教材中,以下几种类型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美,即: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
(一)自然之美——在想象中感受美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美丽的语言作文范文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在探索着沟通的深奥技巧,语言便是最为精妙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
美丽的语言,无论是用在哪个领域,都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让人们沟通更加顺畅,理解更加深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美丽的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
美丽的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渐渐地培养出一种敏锐的感知能力。
许多学者都曾经发现,无论是听到别人讲话还是自己在讲话,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力。
当我们专注地听别人或自己说话时,我们更容易抓住细节并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是因为我们会逐渐培养出心理感应的能力,进而理解言外之意,领会更加深层次的信息。
美丽的语言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启迪人们敏锐的感知能力,让人们拥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力。
美丽的语言使人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加容易接受和被接受。
当我们使用美丽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能够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意思,使人更容易被感动和理解。
这种共鸣的感觉可以减轻压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更加和谐且积极的社会环境。
美丽的语言也很容易让人接受和被接受,一言以蔽之,这种语言可以轻松地打破人际之间的隔膜。
美丽的语言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和身心平衡。
有多项研究表明,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个人价值感,还可以减轻压力,促进放松,使人获得更好的身心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言辞可以为心灵注入动力和能量,为身体提供保护和与环境的沟通,并促进人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世界。
美丽的语言也能够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创造出更好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进而加强社会的和谐和人际间的紧密联系。
通过美丽的语言接触,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也可以更紧密地凝聚地互相支持和拓展人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纽带,通过美丽的语言沟通,人们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更加紧密,甚至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也将变得相互联系和理解。
美丽的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将这一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文化和艺术元素,并在不断的联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感悟语文教学中语言美论文
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大量的中外古今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无论从思想内容,或是艺术特点都富有个性特征,堪称名篇佳作。
就语言而言,更是充满了美的因素。
语言的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明净如山间的清泉,清纯似含苞的花蕾,欣赏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语言美和谐美新奇美形象美幽默美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
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
”“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挖掘课本中情感的和谐美和内容的新奇美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
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
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
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
“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多角度感受美发表时间:2020-08-21T03:36:56.551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9月总第356期作者:张玉瑜[导读] 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社坛小学362300摘要: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的启迪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从中完善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语文这门课程,便承载着太多这种让人舒适的美丽。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通过情境激趣、读课文、品词句等方法去发现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妈妈睡了妈妈的爱语文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主干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美育相统一、相结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更易实施,也对促进学生从小养成爱美的情趣、健康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格有很大帮助。
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
最近,刚执教完《妈妈睡了》,这篇课文讲述了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妈妈,孩子觉得她很美丽、很温柔,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与劳累。
通过孩子观察熟睡中的妈妈的举动,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妈妈满满的爱;而通过孩子观察时的想象,也体会到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
下面我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揭示美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它是老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的工具。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同时朗诵关于妈妈的小诗:“如果我是一只小鸟,你就是那挺拔的松柏,在我疲惫时,默然作我的巢。
如果我是一枝花朵,你就是那甘甜的山泉,在我憔悴时,静静将我淋浇。
如果我是一个孩子,你就是那不变的家,在我迷茫时,给我无限母爱!”当你呱呱落地时,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当你咿呀学语时,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当你上学时,为你操碎了心的也是你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睡了》,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朋友眼中睡着了的妈妈又是什么样子的,好吗?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文的朗读,小朋友们小声跟读。
初中语文教师语言美构建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语言美的构建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课程,对语文的教学就是对语言的教学,语言的丰富的性能很好地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或激发听话人的兴趣,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应该从各方面来构建语言美。
构建课堂语言美的重点是教师,那教师如何做到教学语言的美呢?可以从教学的抑扬顿挫、生动形象、简洁精练和亲切自然方面来加以构建语文课堂的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美构建教师的语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工作的主要渠道。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关系着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着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讲授的内容,关系着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特别是语文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达到语文课堂的语言美。
加之现代汉语高度发达的词汇为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提供了物的基础,教师的讲课力求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语言的变化和丰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把课堂教学搞得生机勃勃。
一、教师课堂语言要抑扬顿挫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只是用自己习惯了的那种单一的表达方式去讲解提问,肯定容易导致学生厌倦,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其实,教材中不同的文体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即使是同一类文体也由于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同而异彩纷呈。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心理,不断变换自己的表达方式,把每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尽力体现出来。
仅就一节课而言,教师亦可不断变换自己的语调和语气,抑扬顿挫,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时而活泼、时而严肃……便可激起学生的兴趣。
讲解是如此,提问也是如此,不要总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地发问,适当变换一下角度,效果会大不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
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选用与生活相贴合的美文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严肃性,丰富了课堂内容和讲课形式,让学生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先进性和科学性,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通过语言美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文章,促使学生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正文:语文,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生学好语文,并且培养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等等是非常必要的。
如今,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知识和信息资源都得到了传播和分享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搜集和筛选所需要的优美文章,挑选出能够迎合学生品味,让学生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
一、利用大数据掌握话语热点,感受语文教学的魅力新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大数据时代,也为语言文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下,语言文字也出现了变化,一种新的“网络语言”横空出世,甚至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社交和活动的主要语言,更开始广泛体现在人们平时的生活中,无形之中体现和增强人们生活与新网络时代之间的联系性,更体现了语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深刻感受初中语文的语言美。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扩展自己的目光,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适当引入“网络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之上的师生距离,提升课堂气氛和教学的趣味性[2]。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师要以学生的自身的思想为主,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备课,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教师在开展《乡愁》这一文章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营造作者的思乡气氛,展现优美的语句语段。
文章当中描写到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意象都能够很好地代表家乡。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具的方式,将邮票、船票、坟墓以及海峡的照片或者相关的事物,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从教科书当中过渡到实际事物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看见真实的事物来体会余光中当时写这一篇诗集时的思想情怀,感受语言文字展现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课文的语言美提要:任何美的东西都是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统一,没有美的形式的依托,美的内容便成为空中楼阁。
语文课文的内容美依赖课文的形式美而得以表现。
课文的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结构美、文面美等。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关键词:洗练美;音乐美;色彩美;朴素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1、洗练美。
语文课文的作者都具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十分重视炼字、炼句,使文章语言具有用词准确、生动,以一当十,言简意赅的洗练美。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竞”字使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谁主沉浮?”一个”主”字又把英豪扭转乾坤的浩大气魄,推动历史的使命感,必获全胜的巨大信心,尽囊其中。
就是在写景状物、记人叙事、因事说理的文章中,也同样能感受到语言的洗练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劈头就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只有十二个字就构成了四个主谓结构的单句。
主语、谓语的中心成分不加任何附加语,显得简洁明快,整齐一律。
《荆轲刺泰王》的第一段:”秦将王剪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到燕南界”。
作者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黑云压城,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六个动词乍看都很平常,但仔细研读就会感到它们是何等言简意赅,何等凝练厚重。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文章语言的洗练美。
2、音乐美。
作家写诗作文炼字、炼句除考虑意义外,还考虑声音,也就是说是从意义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锤炼的,意义的锤炼,要求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等;声音的锤炼,则要求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调,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自然巧妙等。
语文写作教学中美育渗透微探论文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微探【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对这些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教学;写作;美育一、理解词句中感悟语言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感人的人文美。
如《秋天的雨》,文章语句优美清新,字字叮当有声,描绘出世间醉人的美景,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草原》描绘了草原特有的风光物象:绿色的小丘、柔美的线条、奔驰的骏马,以及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载歌载舞,展现了草原的美景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中领略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描写自然现象的《火烧云》、《观潮》、《山雨》等,描写山川草木的《五彩池》、《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但这些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学生所陌生的、不常亲历的,如果没有丰富形象的视听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们便无法领略到这些美,或者说不能充分领略到这些美,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所以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体会、感受大自然的美。
让语文赏析课五彩纷呈论文
让语文赏析课五彩纷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赏析课文,特别是赏析精彩、优美的语言就成了语文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甚至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的最佳表现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手段。
我们作为教师,对这种找“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的模式也是屡试不爽,乐此不疲。
我们鉴赏一篇文学作品,赏析精彩的字词句段,在进入这一环节之前进行情绪的调动,氛围的熏陶非常重要。
一篇课文再精彩,但学生全然没有感觉,学生的情绪没有调动起来,没有发言的强烈愿望,任你想破脑袋也毫无作用,而一旦有了氛围,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老师、作者、作品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心中有所触动,“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学生自然就有了表达的愿望,鉴赏作品、欣赏佳句才可能精彩绝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音乐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例如学习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这首诗虽是现代诗,但由于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叙写的内容之间的差距较大,相隔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他们对这首诗的阅读兴致、学习的兴致似乎并不高,当配上钢琴曲《星空》,老师再给予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之后,学生的朗诵热情一下被点燃,学习的情绪迅速高涨,并且恰到好处的音乐也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想象力,音乐带动大家跟随着诗人去想象天上那个富饶幸福的美丽街市。
思维被激活了,下面对诗歌,特别是其中重要句子的赏析理解便如行云流水一般了,也因为美妙的音乐,使本打算一课时完成的一首诗用了整整两节课时间,因为大家都想为自己争取配乐朗诵的机会,那种高涨的情绪让你无法也不能狠心用一节课时间结束掉。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探索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讲究些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我们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
主持人:小博士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同学们便可以发现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一、字斟句酌,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如《第一场雪》中景物描写是重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阅读时,我们可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细细揣摩,就不难体会到:作者运用了这些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条、松柏不同的形态美,十分准确、形象。
描写雪后的景色部分,作者更是调动了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精心锤炼出多个准确的动词,把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令人产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精彩,脍炙人口。
学习时想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
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感悟课文中语言的美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优美的语句,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把握,正确加以指导,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就能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适时启迪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感悟;课文;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6-01
语言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一个关键,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对知识理解记忆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能促进阅读的深化,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合理运用语言艺术,掌握最佳时机,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语言的美感主要体现在:语句的华丽和内容的丰富;表示的形式和手法。
语言的美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统一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文中语言的美。
一、从表达的形式上来分析
1、句式排列整齐匀称
排比对偶使语言整齐而匀称,显得不呆板枯燥。
如《桂林山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整齐、匀称而有韵律的三句话,描绘出如诗如画的漓江水的特点。
同时运用排比和比喻突出绿得可爱。
2、节奏感强
语言的节奏感不仅给人以视觉的形象,而且给人以听觉的欢悦。
朗读时要突出语气轻重、快慢。
如《繁星》:“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很富情感,让人心情舒畅。
3、前后呼应,脉络贯通
美的语言在结构上表现得很完美、丰满。
文章像人体,有骨架、血肉和脉络、韧带。
如《观潮》一文,以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为线索,这就是骨架,各部分的具体描述是血肉,其顺序就是脉络,过渡和转折就是韧带。
由描写涨潮时的壮观景象而展开想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犹如”一词就像连接潮水与想象的韧带,使得脉络畅通。
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饱含激情,令学生精神振奋,听而不厌。
二、语言美表现的思想内容
1、形象性
文章的形象美和意境美都借助于语言的形象。
如写景的课文《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形象性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色调柔和鲜明、意境开阔、诗情画意的画卷。
又如写人的课文《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颈带项圈,手提一柄钢叉……”。
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2、联想丰富
美的语言具有感染力,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有的直抒胸臆,如《再见了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以“山高海深”来比喻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有的语言表达的意思比较曲折,要读者认真去体味才能感受作者的写作用意,如《温暖》:“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曲折地表达了清洁工人对周总理的无比敬爱和感激。
3、简洁性
美的语言言简意赅,言约意丰,给人以咀嚼寻味的感觉。
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喜、忧、笑、泪、花、果、香、色八个字蕴含异常丰富,形象鲜明地概括了养花的辛劳和喜悦。
有些简洁的语言还有象征意义,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类语言,诙谐风趣,意思含蓄,语意双关,能增进先生无意记忆。
4、哲理性
语言的美,有时表现在形象的描绘中,富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如《挑山工》:“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的山道上,一个……。
这幅画一直……,多年来不曾换掉它。
”是因为“画”中寄寓了作者登山后的感受,做什么事情,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是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这类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思想教育。
三、语言具有审美的情趣
如何进行语言的审美教育:
1、朗读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进入角色,体会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节奏美。
朗读富于情感的表现,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助于进入境界,发展语言。
2、欣赏
凡是写景的课文,除了从整体上引导欣赏它的情境之外,还应从词句入手欣赏。
如前面所提的《草原》一文,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然后写羊群、小丘。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而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优美的词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联想、想象
文章构思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常用的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也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如《鸟的天堂》:“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样的句子只要抓住“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展开想象,把它拟人化,就能赏析它的语言美了。
又如《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这“落”字用得非常准确,这句话用了一非常贴切的比喻,准确地反映了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母爱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优美的语句,只要我们在教
学中认真把握,正确加以指导,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就能在吸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适时启迪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