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指以寻找民族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该流派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倾美的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回顾历史,寻找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以期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民众,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寻根文学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揭示历史真相和反思中华民族的文化困境,试图摆脱外来文化的束缚,塑造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

同时,寻根文学也尝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

在创作主题上,寻根文学多关注农村、山区和边疆地区,探讨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家们常常以寻找自我、回归乡土为线索,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矛盾心理的描述,展示当代中国人在文化转型中的困惑与挣扎。

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现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寻根文学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对细节的刻画,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符号、艺术形式等细节,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性。

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诗词、小调、传统戏剧等的引用与借鉴,同时也注重对方言、方言诗、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传承与创新。

然而,寻根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做传统文化的宣传或模仿,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中寻找时代联系和现实价值的转换。

寻根文学的艺术追求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的反思,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文学形象,描绘出更加复杂、真实的社会图景。

总之,寻根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通过寻找传统文化根源,探讨民族文化困境,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并在艺术表现中注重对细节的刻画。

寻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对历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第十二讲+寻根文学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1、王一生的人物形象: 呆、痴、淡
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 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 道家文化的自觉认同,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人格魅力。
2、“吃”与“下棋” ——文化命题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 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于其中,终 于还不太像人。”小说通过吃与下 棋来表现人物的两种追求(生存本 能和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从而 达到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
“吃”——生存本能
• 寄寓着人生和社会的丰富内涵: • 写王一生对“饿”与“馋”的区别,
折射出社会历史的某些可悲侧面; • 写王一生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
示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无论在任何 逆境之中,均不必怨天尤人,只有执 着于生存,才能有所发展
下棋——进取意识
• 从“生存”到“思想”的生命升华和大彻 大悟似的超脱:
• 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 中”。
•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文化是一个 绝大的命题。”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的“根”》
• 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 开掘”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3、代表作家和类型
• A、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 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阿城《棋 王》)

第六章 寻根文学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作品主旨
•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3、韩少功
• 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 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早期 创作知青作品《月兰》、《风吹唢呐声》、《西 望茅草地》、《回声》等;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有《爸爸 爸》、《女女女》、《归去来》、《蓝盖子》等。 1986年与妹妹韩刚合作翻译出版米兰· 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 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2002年发表长篇 小说《暗示》,2006年出版散文集《山南水北》 等。
《黑骏马》(1982)
• 主要内容: 《黑骏马》以流传久远的蒙古民歌 《钢嘎· 哈拉》——《黑骏马》古朴的歌词,和低 回、悲怆、激越的旋律作为小说的结构框架,叙 述了一个名叫白音宝力格的青年和蒙古草原姑娘 索米娅的爱情故事。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两人在 老奶奶额吉的养育下,一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 少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但索米娅在白音宝 力格外出学习时,被草原流氓恶棍希拉强奸并怀 孕,白音宝力格备受刺激,弃走他乡,到大城市 进了畜牧学院。
三、主要作家作品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张贤亮
主要经历 十六岁时父亲因历史问题被 捕(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 与张学良等有过从), 十八岁时因父亲问题被学校开除,二十岁因发表 诗歌《大风歌》成为“右派”,后来“以书写反 动笔记的罪名被叛三年管制,在社教劳动中,又 以‘右派翻案’的罪名被叛三年劳教,劳教期间 回到农场,正遇上‘文化大革命’,我升级为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群专起来。1970年, 我被投进农场私设的监狱”,1979年平反,时年 四十三岁。1992年9月22日抵押全部资产在贺兰山 下镇北堡建立影视城。
代表作家作品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最早体现在朦胧派诗人杨 炼的组诗里,包括他在1982年前后写成的《半坡》、《诺 日郎》、《西藏》、《敦煌》和稍后模拟《易经》思维结 构写出的大型组诗《自在者说》等,这些作品或者在对历 史遗迹的吟赞中探询历史的深层内涵,或者借用民俗题材 歌颂远古文明的生命力,或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想象来构 筑人生和宇宙融为一体的理念世界。在小说领域里,则是 起于王蒙发表于1982年到1983年之间的《在伊犁》系列小 说,虽然作家不过是描写了个人的一段生活经历,但其对 新疆各族民风以及伊斯兰文化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 以及对历史所持的宽容态度,都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 河。1983年以后,随着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等作品的发表和引起轰动, 许多知青作家加入到“文化寻根”的写作之中,并成为这 一文学潮流的主体。主要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邓友 梅的《那五》,
产生的原因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直 接反映。 2)、世界文学“寻根”潮流的影响。

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阿斯塔菲耶夫等) 对异族民风的描写、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如马尔克斯、 阿斯图里亚思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以及日本川 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对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是深有启发的。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 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同时,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 精神,既富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的创作倾 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 有效的鼓励。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化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 同感和凝聚力
语言风格独特
运用方言土语,具有地域特色
语言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
语言风格多样,既有古典韵味, 也有现代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 刻画人物形象和场景
文化反思与批判
寻根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挖掘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寻根文学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揭示其优劣之处,引导人们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创作上的局限
过分强调地域特色,忽视普遍性 过度依赖传统元素,缺乏创新 主题单一,缺乏多样性 语言风格不够现代化
势的寻
第 五
发根 章
展文
趋学
与其他文学流派的交融
寻根文学与魔幻现 实主义的结合
寻根文学与后现代 主义的对话
寻根文学与民间故 事的相互影响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 化的交流与融合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与碰撞
寻根文学将更加 关注现实问题, 积极参与社会议 题,发挥文学的 社会责任和文化 担当。
感 谢 观

看报 人 :
XX
寻根文学的美化倾向可 能导致对传统文化的片 面理解,甚至造成对现 代社会的隔阂和误解。
过度美化传统文化可能 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批判 性和反思精神,限制了 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在寻根文学中,应该保持 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和全面 的认识,避免盲目美化或 贬低,以促进文学和文化 的发展。
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
寻根文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对现代化进程持怀疑态度。 寻根文学作品中,现代化常常被描绘为破坏传统文化的力量。 寻根文学对现代化的忽视与排斥,可能导致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局限性。 寻根文学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融合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影响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语文八年级下册-打印版
文学常识: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她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理想和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城市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刘心武、冯骥才等,“乡野文化寻根”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的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兴起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

寻根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通过对个体经历和乡土生活的探索,回溯和重建祖国的根源和文化记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寻根文学的内涵。

一、回归乡土,追溯根源寻根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回归乡土,追溯个体和祖国的根源。

作家通过刻画主人公的乡土经历和成长环境,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描写,表达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热爱与理解。

这种追溯根源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体成长背景的反思,也是对祖国民族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二、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寻根文学在探讨个体与文化的关系时,常常涉及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寻根文学通过展示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彷徨,探讨个体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选择和平衡,引发人们对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历史记忆与群体命运寻根文学借助历史记忆,回顾群体的命运变迁。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个体的亲身经历的描写,寻根文学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历史的痕迹和群体的命运,揭示社会矛盾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这种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同时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审视。

四、乡土叙事与艺术创新寻根文学强调乡土的特殊性和个人经历的独特性,倡导以乡土为背景的叙事创作方式。

通过细腻的描写,作者能够让读者深度体验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寻根文学的乡土叙事方式注重细节的描绘,力求还原乡村的真实画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感。

五、对乡村现实的反思与呼唤寻根文学中的作家通过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他们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命运,关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问题。

这种对乡村现实的反思和呼唤,体现了作家们对乡村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社会各界和政府加强对农村的关注与支持。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

寻根文学创作类型简介寻根文学,顾名思义,是一种探寻文化根源的文学创作类型。

它强调对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追溯,旨在寻找个体与族群的身份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和特色。

寻根文学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文化根源的思考和追寻,要么展现个体对根源的认同,要么批判现实中的文化割裂。

分类故土文学故土文学是寻根文学的一种常见类型,它通常着眼于创作者的家乡或故土。

作家通过描写故土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民俗风情等来表达对故土的情感与思考。

故土文学作品多以乡土为背景,以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个体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示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家族文学家族文学是寻根文学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家族为核心,以家族历史、家族成员的血脉关系和家族故事为创作基础。

家族文学通常关注家族的传承、命运和价值观。

通过描绘家族中不同代际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家族文学探讨个体在家族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历史文学历史文学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为创作的对象,强调对历史的解读和反思。

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文学作品常常通过叙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背景、塑造历史人物的形象,呈现一个更真实和立体的历史世界。

历史文学在探索根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认知历史,并通过文学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体与民族的关系和认同。

通过描绘民族特色、呈现民族风情、传递民族精神,民族文学展示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等。

民族文学作品常常表达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敬、对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期许。

影响与意义寻根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创作类型,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寻根文学让个体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追溯和探索文化根源,个体能够找到自己在历史和传统中的定位,增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自信。

其次,寻根文学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特色。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

探析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摘要:寻根意识作为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迎合民族文化潮流、增强国民文化认同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

寻根意识滋养诞生寻根文学,在一众文学流派中呈现新气象。

本文将探究中国近现代文学滋养中的寻根意识,明确寻根文学的内涵,探究寻根文学的价值及其在近现代文学中的定位,以期充分彰显我国独有的文化和精神。

关键字:寻根意识;中国;近现代文学一、寻根文学的概述(一)寻根文学的概念寻根意识,顾名思义重在“根”,意为民族传统文化。

寻根意识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文坛尚未呈现较大的生机和活力,部分作家则将关注点放至民族文化,诞生了毕大松、王安忆、莫言等一系列作家,当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红高粱》影视剧即是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纵观寻根意识的内涵及寻根文学的特征,可以发现,寻根文学是传统民族文化对国外文化的一项能动性反映,以彰显民族特征和民族风情为主。

多采用人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方式,用语部分质朴简单,部分结合诗词等,展现委婉的意蕴。

与此同时,寻根文学故事大多设定于乡村背景,展现了地域性的自然景色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也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结合我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品的内容,可以将近现代寻根文学划分为地方性、 乡恋性、反思性、互补性这四个方面。

第一,地域性是寻根文学的重要特征,通过地域性描绘传统社会的“根”,将散落在华夏大地四处的传统文化聚集起来,展现民间传统和地域风情。

第二,乡恋性糅合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注重传统美学及民族弘扬。

作品结合了作者所在地域的、作者熟知或希望探索的习俗、生活习惯、方言等。

第三,反思性是对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加以审视,将历史现实纳入现代视角加以评判,思考传统意识和文化是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第四,互补性没有明确范畴,该类寻根文学大多结合多样化的类型文学。

(二)寻根文学的价值寻根文学结合地域特色,彰显对现实问题或人性议题的反思,寄托作者希望表达的事物或主题。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

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从莫言《红高粱》看“寻根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悄然出现,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这批作家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少功,他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寻根文学”当中的乡野文化寻根是其典型的流派,如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如《红高粱》系列作品。

对我感触最深的当属《红高粱》,就以《红高粱》举例,在分析其人物形象和民族内涵同时,同时结合作者人物性格背景,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莫言曾经说过:“这时我是强烈地感受到,20年农村生活中,所有的黑暗和苦难,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虽然我身处闹市,但我的精神已回到故乡,我的灵魂寄托在故乡的回忆里,失去的时间突然又以充满声色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认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空谈,而是他对乡村灵魂的把握,对乡村自我精神的抒发。

在人物形象方面,《红高粱》在人物塑造上竭力表现民间状态的草莽英雄,抛弃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内容,这样就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充满人性张力。

例如,文中“我爷爷”余占鳌在开篇一出场便显示了土匪头子兼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杀人越货”又除暴安良,作者始终让人物停留在未曾雕琢过的原始的农民心理上。

而奶奶戴凤莲的形象更是突破了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造型,热情果敢,充满情欲野性,可求人性自由与本能的满足。

在追求的过程中反抗传统封建礼教,张扬具有反抗色彩的生命意识。

在细节描写上,高粱地里火焰般的野合,一手掌管烧酒坊的魄力以及奔向天国之际的那段生命的宣誓,桩桩件件都是浓烈感人,激情奔放。

第六章 寻根文学剖析

第六章 寻根文学剖析

三、主要作家作品
主要作品有: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 河》、李杭育的表现吴越文化的“葛川江小说” 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 《孩子王》)、《遍地风流》、韩少功的《爸爸 爸》、《女女女》等、郑万隆的《异乡异闻》、 郑义的《远村》、《老井》、王安忆的《小鲍 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 系列”、藏族作家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 魂》、《西藏:隐秘岁月》、东北鄂温克族作家 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 火》等。
Hale Waihona Puke 品主旨• 1、对健康、自然的生命、生活的赞颂。 • 作品赞美了小锡匠十一子和织席姑娘巧云
之间的发乎本性合乎自然的爱情。同时也 表现了下层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 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 2、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和对民间道德观 念的讴歌和向往。
• 作者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出发,来衡量 和质疑统治阶级强加于人们的传统道德意 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 理性,热情讴歌了真正来自民间生活的道 德立场,包括巧云接受强暴的态度、小锡 匠对待爱情的忠贞不渝、底层人们仗义反 抗压迫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作品主题
• 这部作品表面上写的是明海和小英子之间 的纯真之爱,但真正内容却是作者以诗一 般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桃花源”式的世 俗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恬静优美,风俗 淳厚;生活在里面的人,率性本真,自然 纯朴,充溢着田园诗趣和生命欢乐。作者 由衷地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向往与热爱, 从而表明了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 的生活理想。
第六章 寻根文学
一、寻根文学概念
• 寻根文学是1985年正式出现的一个文学思 潮。一些年轻的知青作家希望通过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审视,来为当时陷于 困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开辟新路。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的早期形态主要以寻根主题为主,而后演变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政治动荡的时期,文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许多青年作家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试图寻找一个新的文学方向。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中国文化的复兴需要回到这些根基上来。

于是,他们开始创作一些关于民俗、传统文化和历史题材的小说和散文,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根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红楼梦》、《茶馆》、《围城》等。

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随着寻根文学的不断发展,它的主题也逐渐扩大和深化。

除了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之外,寻根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真谛。

这个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品涉及面更加广泛,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等。

寻根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它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同时,寻根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也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寻根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寻根文学通过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寻根文学是指通过文学作品来寻找和探讨人类的历史根源、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等问题的一种文学流派。

这一概念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界对于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认同的关注,特别是非洲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等少数族裔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溯。

寻根文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承历史和文化的媒介,通过描写和探讨特定族裔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经验,来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重新定义自己的根源和身份。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 历史追溯: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来揭示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根源。

这些作品往往探讨历史中被忽视或被隐匿的故事和人物,试图还原历史真相,重建历史记忆。

2. 文化传统:寻根文学重视特定族裔或群体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口头传播的文化传统。

这类作品通常会描述特定族裔或群体的语言、习俗、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以探讨文化传统对于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3. 身份认同:寻根文学试图通过描写特定族裔或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帮助人们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身份。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反思种族、性别、阶级和民族等因素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并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发现来表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接受与改造:寻根文学在探讨历史和文化根源的同时,也会反思现实社会的不公和偏见,并试图以文学创作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这类作品常常表达对于种族歧视、社会不平等、文化消解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关注,并提出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景和呼吁。

寻根文学在美国和拉美等地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于后来的后殖民文学、移民文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和身份问题引入公众视野,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的独特价值,推动社会的多元包容和公正发展。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局限
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 化工具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 模式。
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 “民族”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 爱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 辩态度。
寻,在1984年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 “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这部作品和阿城随后一气写下 的《孩子王》、《树王》皆取材于他本人亲历的知青生活,但无论在主题意 旨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通常的知青小说有很大不同。阿城无意去描绘一种悲 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也避免了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 格模式,他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棋王》的主要魅力来自于主人公王一生。这是一个在历史旋涡中具有独 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 生机的文化精神,这使他虽以一己的单薄存在,却显现出了无可比拟的顽强 精神和文化魅力。小说中写王一生天性柔弱,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浩劫 中,像他这种小人物好比狂风中的沙粒,要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获得意义和 价值,唯一的力量只能来自于内心,寻求自身精神的平衡和充实。小说从知 青离城的送别写起,首先就以“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之句来映衬王一生独 坐一旁的内心宁静,而后通过写他对于“吃”的高度重视,暗示了对生命价 值的尊重,在他那种处世不惊、怡然自得的性格刻画中,已经悄悄拉开了这 个人物与时代规范下的知青形象的距离,成为知青文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 典型。
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
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 邓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 等。
二是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 安忆《小鲍庄》(捞渣的死为他的家乡与家人换得利 益:家乡受表彰,鲍仁文成名,其兄弟进厂)。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神鞭》(对传统文 化辩证看待)。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 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 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 期。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 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风俗意识。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 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 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 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 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 的时代。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敞开后, 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大融汇,思 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讨论的热潮。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一 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 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 祺《受戒》(明海、小英 子)、邓友梅《那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 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 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 作。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寻根文学及代表作家
❖ 造成鸡头寨现实生存状态的最根本的原 因还是鸡头寨人和他们的文化。
❖ 鸡头寨人自称是刑天的后代。为了生存, 他 们的祖先从东方的海边迁徙而来。他们的 历史悠久。他们以宗亲为纽带, 以祠堂为社 会组织形式。沿着他们祖先的耕作习惯, “一年一道犁, 不开水圳也不铲倒不堪力 ” 地靠农业为生。他们的生命是顺其自然的。 他们没有宗教信仰, 最敬仰他们的祖宗神灵, 迷信自然界中的鬼神。小说以峻冷的笔调 通过对鸡头寨人的风俗、习惯、乡规、土 语、迷信、传说、历史、信仰、祭祀、服 饰、食品以及其他生存状态的描述, 描绘出 鸡头寨人的文化概貌。
❖ 文学寻根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刻地揭示我们 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状态, “从而使人们看 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优根和劣根, 看到我 们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精神品性和背上的因 袭的精神重担” 。这大概就是韩少功等寻 根作家努力探寻的民族文化的一种劣根。
❖ 深山老林使鸡头寨与世隔绝。在这里一个 玻璃瓶子, 一盏破马灯, 一条能长能短的松 紧带, 一张旧报纸或一张小照片, 一双皮鞋 都是那么新鲜的玩意儿。这些“玩意儿” 还能使仁宝这个后生“更有新派人物的气 象”, 使他的身份和身价与众不同。但大自 然给人生存条件是造成鸡头寨人贫困、愚 昧、落后的外在原因。
❖ 素的思考。”——樊篱
❖ 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 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
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 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 描述鸡头寨奇异的 风俗、来历, 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 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 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
❖ 生存环境:
❖ 祠堂是这群人的文化核心。祠堂不仅凝聚着他们祖先的神 灵, 而且还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信念, 象征着类似今天法律的 他们族规的威严。这里深藏着他们族人文化的根。所以, 祭祀、占卜吉凶、打冤盟誓、重大的部落集会等都在祠堂 举行。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1、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
“寻根”,作为对中国历史文明的重新挖掘和审 视,作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扬弃,实际上 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回归意识。这种文化上的回归 意识,早在“寻根”的大旗被正式张扬出来之前, 已显露端倪。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陆文夫、 张承志等分别创作了《大淖纪事》、《那五》、 《蒲柳人家》、《美食家》、《黑骏马》等中短 篇小说,不仅显示了作家对生活中别一种美的发 现与追求,而且也体现了对传统美德、文化精神 的呼唤与张扬,表现出一种寻根的倾向 。
王一生 :不随流,不合污, 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 然于世。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对祖辈豪爽自 由生命力的张扬。
余占鳌和戴凤莲 : 高密东北乡人高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般鲜明的性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意义: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 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 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 探索者。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 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 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 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超验的和‚虚构‛ 的时代。
三、寻根的主要内容
1、对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 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 化重新发掘出来,这就使作家们对自己所熟悉的 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貌表现出浓厚的兴 趣,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韩少功在《爸爸爸》、《女女女》等小说中,展 示了一个神秘怪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寻根小说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它对 于“根”的理解是 静止的、非历史的, 最终一些作家一味 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难以寻找 到真正有生命力的 文化之根。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
(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 点,风俗意识。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 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 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 代相融合。
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 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以莫 言《红高粱》、张炜《古船》 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 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 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 土壤里,根不茂则叶难盛‛。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充满山情野趣,充分展示 了秦汉古老文化风采。
邓友梅《那五》《烟壶》 冯骥才 《神鞭》 《三寸金莲》写的是中国 历史文化中所独有的裹小 脚现象。 张承志的草原系列小说中, 母亲-人民成为其作品的 主题,从中可以感悟到他 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新的追 溯、观照和评判。
2、深挖传统文化的病根,批判国民劣根 性
寻根作家对民族文化 传统的开掘,是以现 代意识对传统文化加 以新的选择和重构的。 把笔伸向民族文化心 理的深层,从人们的 现实心态中,发掘出 历史的沉淀物,探索 并解剖批判中国文化 的劣根性。
李锐的《厚土》系列小说,从队长、无能 的男人和作为牺牲品的女人的人际关系等 组成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了传统的习惯势 力,封闭的生活环境,滞重单调的生活节 奏,贫穷困顿的生活条件,造成了农民们 的愚昧、麻木、疲惫的精神状态。封建文 化的沉积就像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一样, 窒息着生命的活力,扼杀着个性精神。
(2)从文学自身演变发展来说,这又是 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浪潮。
一是寻找民族文学之根, 二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 寻找属于作家自我的艺术 表现形式。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融夸 张、变形、怪诞等艺术手 段于一体,成为民族精神 与外来现代文明巧妙结合 的典范。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2、外来文学思潮的涌入
(1)、从社会历史原因来看,国门敝开后,西 方文化艺术思潮大量涌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 大碰撞、大融汇,思想艺术界再次掀起了文化大 讨论的热潮。 “寻根”一词最早借用了美国表现黑人归乡寻祖 意识的长篇小说《根》的名字,但为主张文化寻 根的中国作家提供现成的经验和有效的鼓励的则 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 张扬 ,如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 马尔克斯的《百 年孤独》 。
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 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受戒》 (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
五》。
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
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
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 爸》《女女女》,阿城《棋 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 《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 遗风》,冯骥才《神鞭》。
4、传统审美意识的复苏
寻根作家大都是基于艺术视野的开拓,审 美意识的更新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提倡文 化寻根的。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 族艺术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 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给新 时期文学灌注进我们民族所特有美学气韵 和情致。
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表现出平淡冲和、旷 达淡泊的艺术人格,郑万隆对那些山野汉子们粗 犷强悍、质朴自然的感性力量的张扬,莫言对祖 辈们蔑视人间礼法、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命 意识的认同,韩少功对原始古老的初民心态的冷 峻审视及作品的神秘瑰丽,贾平凹的朴拙凝重, 郑义的深沉悲壮,张承志的雄浑奔放,无不得益 于民间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 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对民族落后文化形
态的理性批判。
丙崽:民族文化‚劣
根性‛的象征物。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 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中国文 化精神,内涵更接近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小说的创作从思 想延续的角度看,它 既是“反思”在新的 历史阶段的再次呈现 和发展,更是超脱相 对具体和粘着的时代 背景,在更为广大的 空间和更为长久的时 间之流中探寻我们民 族生存命运的文化奥 秘。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 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 文学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 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 浪漫倾向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 的探索,打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 格局,并在语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 式、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 了文学的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