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内传播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人内传播定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特点:1.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2.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4.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三个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
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米德的内省式思考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的一种。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密切联系。
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
这是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
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练习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 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 础上产生的,意味着个人对思考的对象做出断 定或结论,这是人们决定态度和行为决策的基 础。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信息的理解(通过语句解析 知识等来理解信息主旨)
信息主旨的创成
信息表现媒介
情境 ,空 图表的 语句的
间再认 再认
再认
物体的 图形的 单词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要素的 文字的 音节的
再认
再认
再认
音场的 再认
音源的 再认
因素的 再认
语言讯息 的生成
非语言讯 息的生成
单词的 生成
信息表现 单位生成
发语的 笔记,描绘 表情的 动作指令 动作 指令 动作指令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第一节 人内传播 ?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 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概念▲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1)人内传播的环节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2)人内传播的系统性①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②人的身体既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又与自然和社会外部环境保持着普遍联系。
3.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1)人内传播的要素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①感觉;②知觉;③表象;④概念;⑤判断;⑥推理(2)人内传播的特点①人内传播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②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③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1)▲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该理论包含以下要点:①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②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
三部分组成。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主要观点: ①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
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 ②互动是个人、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 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 ③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 ④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 景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 ⑤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 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只有持续的参与观 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分析。
初级群体 库利在1900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组织》中,
提出了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的概念, 又被称为‚首属群体‛,是指成员间面对 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 然的关系世界。
2.特点P83
(1)传播的直接性 (2)获得反馈的机会多 (3)传播规模较小 (4)传播的范围容易控制
(3)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过程,与周围的社会环境、
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 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 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二 人际传播P81
信息源
传播者(he) 信息 受传者(him) 归纳、推理、判断 受传者(him) 反馈 传播者(he) 调节
刺激
1.含义 P81
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 播活动 。 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助一 定的物质媒介进行的传播
镜中我理论(The Looking Glass Self)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
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 认识 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 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 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 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 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 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 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 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第五章 人内传播
三、影响内向传播的若干因素
• • • • • • • • • • • 个人立场(Personal Orientation) 价值观 (value) 态度 :认知,情感、手段 信念和偏见 beliefs, opinions, prejudice 人格特点(Personality Traits) 控制轨迹:locus of control 操纵性:manipulation 教条性 :dogmatism
• 关系理论 • 人际传播是一种直接相互依赖的传播形式,人们 在传播中相互影响,并影响整个人际关系。在人 际传播中人们重新定义动态的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的三种维度(dimensions):米勒夫妇 的研究 • 控制 (control) • 信任 (trust) • 亲密度 (intimacy)
• 勒平格关于劝服性传播的五种设计
• • • • • 刺激-反应设计(Stimuli-Reaction) 引发动机设计 认知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 个性化设计(表述价值和自我防卫)
第二节 人际传播
• 人际传播研究
• 五六十年代:传播和社会影响过程 • 态度转变研究,平衡论,一致论,不和谐论, 反应论和社会判断理论 • 六十年代以后:研究多样化 • 目标导向的说服策略;人际吸引;关系发展;非 言语交流;婚姻家庭传播;演讲风格与语言态度; 语篇处理;谈判;人际冲突;小群体传播;社会 支持网络中的传播;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互动等等。
• 人际传播定义
•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定义是特指在两个人之间进行 的传播活动 (dyadic interaction) 。包括 • 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 • 正式或非正式的; • 特定情境下的或长期的。 • 这一定义强调传播双方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人 的行为对另一个人下一步的行动发生了影响,或 者说一个人的后续行动是以另一个人的行动为基 础的,那么就发生了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意义:
(1)镜中我理论理论关注人们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 的交换行为,并将此看作是社会形成的日常结构。他认 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 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 人之中。
(2)开创了将自我意识置于意识中而非置于行为的 先河。
(3)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依据个人的观察而提 出的,带有想象性的特征。
第一节、人内传播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
(判断阶段)
第一节、人内传播
镜中我有三个维度: (1) 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2) 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 (3) 我们由此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 换言之,我是按照我认为你怎样想我的方式来感觉自身的。
第一节、人内传播
(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含义: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 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④当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格出现,并 对社会形成改变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显著 地凸显出来。
第一节、人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 辩证 我 互动
主我 客我
意愿和行为主体 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
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七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要点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要点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
第二节、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
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
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理论观点: (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
第一节、人内传播
主要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第一节、人内传播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 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感觉阶段)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 (解释、定义阶段) 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 (判断阶段)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2、人际传播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它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人际传播
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二、简答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和意愿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自我互动不是与他人或社会互动在人的头脑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中,人会考虑他人的社会期待,并判断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不会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二是经过重新整合以后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自我。
人内传播及组织传播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单独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 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 的影响。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概念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播活动。
婴语
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 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 “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外表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 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 学,甚至包括 、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对 什么是人际传播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 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 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二、作为生理机制的人内传播
要素与环节: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
响
构造: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和肌肉神经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
2) 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对个人或多人的 传播(使用复杂传播技术):媒介为 、 录音、录影、电报、闭路电视、网络等。
四、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关信息从而进 展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镜中我〞理论;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对我们理解社会 传播与个人自我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从这 一理论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传播不仅在 个人与社会他人之间进展,而且在个人与自 己本身之间进展,这就是人的自我传播,自 我传播与人的其他类型传播一样,具有很强 的社会性。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瑞士心理学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皮亚杰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 事物,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认知基模” (cognitive schema)的东西在起作用。
瑞士心理学 皮亚杰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 人内传播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 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三、人内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主我”(I),它通过个人 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 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动,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 人内传播是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能动 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反映。 (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 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第一节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二、人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人内传播伴随着积极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这是区别 于其他动物传播的根本特点。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任何一种其他类型 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人内传播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 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三、人内传播的社会学分析 “主我”(I),它通过个人 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 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动,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 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 人内传播是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能动 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反映。 (me),人的自我是在“主我” 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第一节
第5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5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教材(PPT 38张)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
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就是"镜 中我"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
① 我所想象的我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② 我所想象的别人对我这种形象的评价;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
"镜中我"是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的经典概念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 “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 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 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 “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 越客观,越准确。
二、作为生理机制的人内传播
要素与环节: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结构: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和肌肉神经
三、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
1.感觉 2.知觉——感觉的集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 脑中的再现;
面对面口传的三种形态
1) 单个的面对面交谈 2) 小团体的传播 3) 大众集会与群众集会
总之,面对面传播具有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和直接的效果。但面对面传播亦有不能复制、 保存的缺点,更有无法由自己选择的困扰。 如我们很难打断别人冗长的话。 面对面传播对购物、看电影、服饰和左邻右 舍和朋友的消息上影响力较为显著,但对于 重大的公共事务还是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较大。 因此,要利用面对面传播的优点,结合大众 传播的特长,取长补短,才能最大达成传播 效果。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接触新信息, 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作为分析、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详尽分析可能性” 详尽分析可能性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 人际传播的功能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特点 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
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
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 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 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 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
A 与 B 和 X 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 如果 A 与 B 和 X 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 望能够全面了解 X,并且有关 X 的信息对于 A 和 B 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 A 和 B 与 X 的关系像 AB-X 模型一样形成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
第二节、人际传播
图中 A 与 B 之间的吸引力越小,A 与 B 之间的距 离就越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须维持 A-X 和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 联系所必需的。但是如果 A 和 B 对 X 产生了不同的认 识,A 会不顾 B-X,或者 B 会不顾 A-X,那么 A-X 和 BX 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 模型就会失去了对称和 平衡,则 A-B 之间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 A 和 B 关于 X 的不一致观点。
第一节、人内传播
(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含义:
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
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 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 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 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Ⅰ),它通过个 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 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用通俗的话讲:
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 合,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例:西瓜—形状(圆),颜色(红),味道(甜);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例如:刚刚看过的西瓜,留在我们脑袋中的记忆,以后提 及,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西瓜的形象和映像;
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是有意义的 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例如:人内传播的概念,符号:例 如文字 ;
渡边等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 式,充分反映了人内传播的系 统性. P63页图5-1
二、自我传播的意识能动性
• 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 播区别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 特点。
(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 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传播的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
内在传播 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 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 ,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传播学教程》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我思故我在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 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 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 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 传播类型的划分 1、二分法 内向型行为:个人内部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外向型行为:可以被他人觉察出来的活动 2、四分法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西方 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 4、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方法:(如下)
• 温德尔举的例子说明:人内传播是由感受刺激、 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等环节构成,这 些环节和要素也是人体固有的功能,因此人体本 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人的身体具有一般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 人内传播: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 人体有: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 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 成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而 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体现了人内传播 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 三大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 “ 主我与客我 ” 理论
2、布鲁默的 “ 自我互动 ” 理论
3、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人内传播的产生:
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 人内传播的例子:
•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 逊对人们对话过程的描述 -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 1.一个事件发生,刺激了A先生感觉器官,产生神经搏 动
• 2.神经搏动到达A大脑产生“感觉”等 • 3. A按自己惯用表达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 • 4.A“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通过声波和光波,A
➢“主我”就真实的那个自己
➢“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 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主我与客我”辩证互动的过程
自 辩证 主我 我 互动 客我
意愿和行为主体(形式) 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内容)
“主我”是形式,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 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是以“我”指称的那个把所 有内部感情的要素归属发展不充分的述谓结构。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 定性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决定态度和 行为决策的基础;例如:根据西瓜切 红的程度来判断这西瓜是否成熟,根 据是否有喉结来判断性别。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 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人内传播的特点
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与外部过程保 持着衔接关系 。 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 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信
我A
息
我B
神经
通道
反馈 人的内在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信 息交流活动发生在两个“我”之间。人的内在传播集传者 与受者于一身。
表现为: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 自我剖析、自我陶醉、内心矛盾等等。
人的内在传播是外界刺激所引起的人的内部的心理调 节。目的是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
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 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2)要素自我传播不外乎源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 理活动。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视感觉觉:-颜色人,通形过状眼、听耳觉等:感声音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 属触性觉如:软形硬状、、凉颜热色等嗅作觉出:的气反味映,• 是视人觉:内颜传色播的 出味发觉点:甜;、咸、苦、酸
先生对B先生讲话 • 5.B先生受到刺激产生了神经搏动 • 6.神经搏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并作出
反应 • 7.这个反应又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传播过程就按这
• A、B先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接受外部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 过大脑处理这些信息,处理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前的预备 状态。这些内在的信息活动就是人内传播。
例如:“我真伤心”里的,直接感受着伤心“我”, 就是主我。
“客我”是内容,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 现。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我评价自己道:“我是一个卑劣的人”这里 的“我”实际上指代后面的“卑劣的人”,是客体 化了的对象,是客我。而有着卑劣感的、感到自己 是卑劣的“我”,则是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