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之一,主要出现于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汉族戏曲中最早带有民族特色的剧种之一。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包括:
1.关汉卿:《汉宫秋》、《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等。
2.白朴:《南柯记》。
3.郑光祖:《珠帘寨》、《玉堂春》。
4.马致远:《汉宫秋》、《汉宫春》、《汉钟离》等。
5.郑之培:《琵琶记》。
6.郑光庐:《相和歌》。
7.徐再思:《忠臣神武》。
这些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表现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民的生活。
其中,《窦娥冤》、《牡丹亭》、《南柯记》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4.元杂剧其他作家
在清末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 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遂相与一抱而别。 • • • • • •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取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置之死地而后生。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 • 全剧结构紧凑,主题突出,并以浓烈的抒情见长。
《汉宫秋》以“琵琶”和“雁”的意象为线索贯穿 全剧,更增加了此剧的悲凉气氛,汉元帝与昭君的初见, 即以琵琶为契机,以后的每次幸事都以琵琶为号,最后 惨别,也以琵琶作结;而雁的意象“雁口”、“雁叫”、 “雁声”等意象贯穿全剧,结尾以呀呀的雁叫声,使全 剧笼罩了灰暗荒漠的气氛,更显示出北方之地特有的苍 凉。这种表现方式既使全剧结构紧凑,也使全剧具有浓 厚的抒情气氛,为南、北观众所乐于接受。
悲剧总结:
• 悲剧,就其经典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悲惨情节的表演,除 了鲁迅指出的“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 剧还要求表现一种“自觉意志”。当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奉献 他们自己或孩子的生命时,不是出于无知,不是出于偶然事故, 而是自觉地牺牲,清醒地走上死亡或其他悲惨的道路。《赵氏孤 儿》中这种“自觉意志”的升华,产生了悲壮、崇高的悲剧美, 产生了陶冶净化人们感情的效果。
创新进步意义:
• 表现在昭君自杀后,番邦对汉的和好,再现出民族和睦的愿 望。《汉宫秋》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民族压迫,歌颂民族气节的主 题,在元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 局限性:
• 作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上汉朝和亲的意义,所以对汉元帝过 于同情和美化。剧作中把两人处理成为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同 时又显示出作者的灰颓:在昭君,才得恩宠,而骤成死别,见红 颜之薄命;在元帝,尊为天子,而难保身家,知富贵之无常。作 者流露出了极浓的感伤情调,代表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思想倾 向,也是值得注意的。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 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 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 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 《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 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 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 王伯成写过《天宝遗事》。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 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马致远作品的艺术风格
•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 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 抒情性和主观性。 •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
• 前人对马致远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 • 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 • 二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 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 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 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 门静。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 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滚绣球】这雨呵,又不是救旱苗,润枯草,洒开花萼,谁 望道秋雨如膏。向青翠条,碧玉梢,碎声儿必剥,增百十 倍,歇和芭蕉。子管里珠连玉散飘千颗,平白地瀽瓮番盆下 一宵,惹的人心焦。 【叨叨令】一会价紧呵,似玉盘中万颗珍珠落;一会价响 呵,似玳筵前几簇笙歌闹;一会价清呵,似翠岩头一派寒泉 瀑;一会价猛呵,似绣旗下数面征鼙操。兀的不恼杀人也么 哥!则被他诸般儿雨声相聒噪。 【倘秀才】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 枉着金井银床紧围绕,只好把泼枝叶做柴烧,锯倒。
元代文学第四章精讲
第三折,有这样一段对白: 尚书云:……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
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怒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
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 家去。 正旦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李千金说她只钟情于一人,说姻缘天赐,无非是 反驳裴尚书的污蔑,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 的纯洁。在第四折,她拒绝裴家父子,拒绝一贯 梦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损害者作出的抗争。她 对少俊并非没有感情,但为了维护尊严,她甚至 准备割舍。在戏里,作者让人们看到,渴望爱情 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仅仅是爱情。由于李千 金注重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于把 封建道德 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 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典型意象的突出。
中心意象为“孤雁”的叫声,汉元帝夜间梦 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感不已。 孤雁之哀鸣,不仅成为烘托汉元帝感伤的典型 环境,而且也是汉元帝感伤之情的寄托物。 4、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 抟高卧》。
原因:全真教的盛行;马致远崇尚隐逸; 马致远的文人情怀。(立功——归虽为大家闺秀,但却富有民间市井女 子特征。主动追求爱情;看重人格尊严;性格豪爽、 率真、泼辣 。
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 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 那样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当她爱上了裴少 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不过,这仅仅是李千 金追求的一个方面。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 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梧桐雨》讲解
a、情节:主要根据白居易《长恨歌》与陈鸿 《长恨歌传》等作品,描写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 故事。前三折写唐明皇自以为天下太平,终日宠幸 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迫于“六军不发无奈 何”的形式,终致马嵬兵变,杨玉环被缢死。第四 折,根据“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 意,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从西蜀回到京 城,退居西宫,梦见杨贵妃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 宴,梨园子弟正准备演出,刚与杨贵妃说上一两句 话时,却被窗外一阵阵梧桐叶上的雨声所惊醒,产 生无限惆怅之情 。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元杂剧不同于京剧,最初是在北方火起来的(从语言方面也能看出),元代后期,移到了长江以南。
当时流传在南方的还有南戏,也叫“永嘉杂剧”。
如果你要追昆曲的源头会追溯到南戏。
一、元杂剧的特点是什么?元杂剧不同于我们都熟知的国粹京剧,是一人主唱的。
比如你这本戏正末当主角,那就是正未这个角色从头唱到尾,如果是正旦为主角,就是正旦一人独唱全部。
其他角色只白不唱(如《望江亭》里杨衙内等三人合唱了一支《马鞍儿》)。
其次就是剧本,元杂剧的结构大多是四折一楔子(小过场),偶有加两个楔子的,都不会太长。
《西厢记》五本二十折是个例外。
最后是唱词,杂剧的唱词是按曲牌填的长短剧,唱腔由一支接一支的曲牌连接起来,你听昆曲也是曲牌联套。
而京剧是板腔体,不用按曲牌填词,都是比较整齐的七字句或者十字句。
不必受曲牌所限,只要你想,唱一个通宵也没人拦你。
二、元杂剧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
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1.关汉卿“元杂剧的鼻祖” 、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之美誉。
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下层妇女的生存斗争,突出表现她们的勇敢和机智,倡导女性婚姻自主。
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金线池》、《调风月》、《拜月亭》等。
其中以《救风尘》为最有代表性。
《救风尘》写妓女宋引章与穷秀才安秀实相恋,后贪图财物嫁给富商周舍,结果被朝打暮骂,受尽苦楚。
赵盼儿假意要嫁给周舍,设计救出了宋引章,最后宋引章嫁给安秀实。
作品都是同情社会底层女性,表现女性的伟大和智慧。
还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窦娥,窦娥是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
她性格善良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坚决斗争。
元杂剧其他代表作家教学课件
• 《梧桐雨》剧照
• 《梧桐雨》剧照和绘画
• 作品集
•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之间),字千里,号东 篱。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元曲四大家”之 一,散曲与杂剧都很有名。贾仲明称他为“曲状 元”。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 晚年隐居田园。其杂剧存目十五种,全本有《汉宫 秋》《荐福碑》《青衫泪》等七种,其中《陈抟高 卧》等四种是神仙道化剧,《黄梁梦》写汉钟离度 脱吕洞宾,《岳阳楼》写吕洞宾度脱柳树精,《任 风子》写马丹阳度脱任风子。 • 代表作《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 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是一末本戏,汉元帝是剧中 主角。作者对元帝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写他沉湎酒 色,荒淫误国,又写他的可悲遭遇,渗入了作者对 国家命运的关注。
元杂剧其他代表作家
• 一、元前期杂剧作家和作品 • 白朴(1226—约1312)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 字仁甫,祖籍隩yù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 (今河北正定)。 “元曲四大家”之一。出身于 金朝仕官之家,其父白华官至枢密院判官,与大诗 人元好问交厚。金哀宗天兴3年(1234年),蒙古 灭金,母死于战乱,他被元好问带到山东抚养。金 亡后绝意仕进,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悉心从事杂 剧和散曲的创作。《录鬼簿》录其杂剧名15种,今 存全本《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两种和《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篇。另有词集《天 籁集》2卷,存词200多首,另有散曲二十首。
• 马致远
• 马致远故居(传晚年隐居北京门头沟王平镇韭园西落坡村)
• 马致远故居
• 马致远故居陈列馆
• 王昭君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光辉形象,她深明大 义,美丽、正直,富有高尚节操,宁愿投江自杀, 决不受辱于胡人,结成千古青冢之恨。反映了当时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要求民族和睦的思想感情,富 有现实意义。 • 艺术上《汉宫秋》不以激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取 胜,而以感人的抒情、优美的曲文见长,是一部典 型的诗剧。 • 明臧晋叔把《汉宫秋》列为《元曲选》的首篇,明 孟称舜说:“读《汉宫秋》剧,真若孤雁横空,林 风肃肃,远近相和。前此惟白香山浔阳江上《琵琶 行》可相伯仲也。”
元代文学 绪论
• “题目正名”:戏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子来概括全戏的 内容。一般用它的最后一句作为戏的全名,取全名中的几个字 作戏的简称。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如关 汉卿名剧《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 地窦娥冤”,则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戏的全名,以“窦娥 冤”为简名。 (2)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每剧一般只用一人 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由正末(男主角)主唱的剧本称 “末本”,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剧本称“旦本”。打破一 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细分有: • 旦:女角,有正旦(女主角)、副旦、贴旦(丫鬟)、小旦、 老旦、搽(chá)旦(风流妇)等。 • 末:男角,有正末(男主角)、副末、小末、冲末(与正末 是上下、兄弟关系)等。 • 净: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如京剧之花脸,多为男性, 亦有女性。 • 杂:配角,有孤(扮官员)、孛(bèi)老(老翁)、卜(bǔ) 儿(老妇)等。 • (4)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 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细分有旁白、带白、 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 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做悲科”、“混战科”、 “做弹科”、“内做风科”。
4.元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的专制相对薄弱。 尊奉孔子,推崇程朱;佛、道、伊斯兰、基督诸教自由 发展,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相对松动。 5.元代统治者本身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客观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思 考:
• 元杂剧作家均热衷于历史剧 、公 案 戏以及水浒戏,这是为什么?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 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 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 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 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 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 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 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 朴
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 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 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 是私休? [张驴儿云]你要 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 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 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 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 便宜了你。 [正旦云]我又 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 官去来。
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
元杂剧主要代表作家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第三、四章 元代前后期剧坛
5. 主题思想 :
本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 通过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借古讽 今,表达作者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 感,从而向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 人生变幻的题旨。
5. 艺术特色
(1)社会悲剧 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 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 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 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 例。 (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白朴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作家,剧作语 言典雅绮丽。特别是此剧的第三、四 折,用典雅绮丽的语言抒发唐明皇国 破家亡的内心痛苦,十分动人。
1. 取 材 于 唐 代 陈 玄 祐 的 传 奇 《 离 魂 记》。 2. 剧情梗概:楔子:访女。 第一折:伤别 第二折:离魂。 第三折:体病。 第四折:魂还。 3. 此剧为旦本,由张倩女主唱。 4. 主题思想: 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 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 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 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 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 的思想。
(二)元后期杂剧其他作家和作品
1、乔吉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唐明皇御断金钱记》 、《玉 箫女两世姻缘》 2、宫天挺 《范张鸡黍》 、《七里滩》 3、秦简夫 《东堂老破家子弟》, 此剧寓意,全在劝戒,即以扬州奴 为例,警戒世人切勿贪恋奢糜。东堂老不负朋友之托, 教育、挽救“不肖后生”,其品格是高尚的,形象是 感人的。 作品中败家子、无赖、帮闲等形象也刻画得很生动, 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孝义士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
11、请讲述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 的故事梗概,并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 点评。 12、请讲述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的 故事梗概,并谈谈你对赵倩女这一形象 的看法。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元代主要杂剧和南戏的作家作品
元代主要杂剧和南戏的作家作品
杂剧: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南戏: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元代杂剧
由于出身汉人读书人 家庭,她内心的儒家 思想占据了她的心灵, 支配她的思想。她不 愿意改嫁张驴儿,也 看不惯她的婆婆和张 驴儿的父亲关系亲密,
“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 中年 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 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卜 儿云]我的性 命都是他爷儿两个 救的,事到如今,也顾不得别人 笑话了。 [正旦唱]「青哥儿」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在金元之际,马致远选择了汉室受到凌辱 的历史题材,不能说他不曾寄寓着对现实 生活的感受。 环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 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 他通过戏剧冲突,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 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加上《汉宫秋》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 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 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这又表达 出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 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 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 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 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就这点而言, 《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容简介:
窦娥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礼仪下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 女的典型。她到这个世界上总共才生活了 20多个年头, 却经历了残酷的现实强加于妇女头上的几乎一切苦难。 她 3 岁丧母,7 岁便离开父亲,典与人做童养媳,以偿 永远也无法还清的高利贷,17 岁刚完婚丈夫就死了。她 对婆婆尽孝,为亡夫守节 3年后,更大的苦难接踵而至。 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早已对窦娥垂涎三尺,他们想尽各 种诡计要窦娥嫁与张驴儿,但窦娥坚决不从。被张驴儿 诬告上公堂。断案的太守只认金银不认人,结果窦娥反 而被屈打成招,处以极刑。窦娥终于认识到官府并不是 公正的仲裁者,而是暗无天日的地狱。因此,窦娥在离 开人世的最后时刻,叱天骂地,许下的三桩誓言,即热 血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得以验证。这就从根 本上肯定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力量,有力地控诉了是非混 淆、人妖颠倒的万恶的封建社会。另一方面,这三桩誓 言的实现鼓舞了被压迫的胜利信心,坚强了他们的斗志。
元杂剧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主要作家作品
元曲四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关汉卿:”汉卿“是字,号已斋,汉族,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后徙居真定,晚岁寓居金陵,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人。
元杂剧四大家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生平事迹不详。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
元代杂剧(四)ppt
《赵氏孤儿》“楔子”: 赵氏孤儿》 楔子”
• (屠岸贾)将神獒锁在净房中,三五日不 与饮食。于后花园中紥下一个草人,紫袍 玉带,象简乌靴,与赵盾一般打扮,草人 腹中悬一付羊心肺,某牵出神獒来,将赵 盾紫袍剖开,着神獒饱餐一顿,依旧锁入 净房中。又饿了三五日,复行牵出那神獒, 扑着便咬,剖开紫袍,将羊心肺又饱餐一 顿。如此试验百日,度其可用,某因入见 灵公,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 之意。
郑光祖《倩女离魂》 郑光祖《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唱词《小桃红》: 倩女离魂》唱词《小桃红》
• 我蓦听得马嘶人语闹喧哗,掩映在垂杨下, 唬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原来是响当当鸣 榔板捕鱼虾。我这里顺西风悄悄听沉罢, 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 那呀呀呀寒雁起平沙。
《倩女离魂》唱词《普天乐》: 倩女离魂》唱词《普天乐》
康进之《李逵负荆》 康进之《李逵负荆》
康进之《李逵负荆》 康进之《李逵负荆》
• 《李逵负荆》是一出用“误会法”构成的 喜剧,但并不是一味在“误会”上凑热闹, 而是同人物的性格塑造联系在一起,矛盾 的发展合乎情理。剧中的李逵是一个令人 喜爱的形象,他是非分明,爱憎强烈,忠 于梁山的正义事业,为人坦诚豪爽而又天 真鲁莽。作者用了较细致的笔法从不同侧 面来描写这个莽撞汉子,使这个形象显得 丰满生动。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四)
纪君祥《赵氏孤儿》 纪君祥《赵氏孤儿》
《史记》卷四三: 史记》
• (晋)景公之三年(公元前597年),(赵) 朔为晋将……娶晋成公姊为夫人。晋景公 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 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 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程婴曰:“朔之 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 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 中……儿竟无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氏孤儿》题材来源及改编
《赵氏孤儿》杂剧是一部历史剧。故事见于 《左传》,但较简略。到《史记· 赵世家》和 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杂剧基本上依据史实,但情节上有较 多改动:
把故事发生的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 把孤儿在宫中藏过,改为由草泽医人程婴藏在药箱中 带出; 把隐居山中的孤儿,改为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 长大后杀屠报仇; 把在孤儿长大后为他请封的韩厥,改成为放孤儿出宫 而自杀; 把本为赵盾门客的公孙杵臼、程婴,一个改为原与赵 盾同殿为臣的老宰辅;一个改为与赵家有交情的草泽 医生。
第四章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刘红娟
讲授
讲授要点
一、白朴与《墙头马上》 二、马致远与《汉宫秋》
三、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四、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一、白朴与《墙头马上》
王实甫与白仁甫虽一样藻彩焕发,但 其间风趣自异,……王的曲辞于艳丽中饱含俊 秀清纯,白仁甫的曲辞于艳丽之中寓豪放磊落 之气。 ——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
艺术特色
结构紧凑和简练。一开始的楔子,交代了赵、屠两家 的仇怨和屠岸贾的不义,第一折戏正式开始时,屠岸 贾就己守在宫门,要杀孤儿,情节已经进入了高潮, 并通过韩厥义释程婴,谴责了屠岸贾的奸佞。第二、 三折写公孙杵臼与程婴定计,公孙壮烈牺牲,同时也 是在揭露屠岸贾。这三折都不是正面写屠岸贾的凶狠, 却处处揭露了屠岸贾的阴险与凶恶,为第四五折的大 报仇创造了气氛。
再回到主题
通过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歌颂王昭君的爱国 精神,鞭挞毛延寿叛国分裂的罪行,表现要求民族融 合和好的愿望。
民族和好: 刻画了叛国分裂的毛延寿形象; 刻画了要求和好的藩王形象; 犒赏来使的和好结局; 爱国精神: 刻画了一个为“得息刀兵”而舍弃君王之爱、舍弃生命的王昭君形象; 为了强化爱国精神,把汉元帝的爱写得深入无比。
《墙头马上》取材
•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白居易作品中有文士 自惭,表现出对被抛女子的同情: “为君一 日思,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 身轻许人”,但主题也还是很鲜明 :“止淫 奔也”,主要是道德教化之作,与元稹《莺莺 传》(《会真记》)一样,表现的是中唐文士 共同的时代心理。
《墙头马上》的价值超越《井底引银瓶》之处:
《汉宫秋》的主题
《汉宫秋》的主题,颇多争议。 一是爱情悲剧论,北大55级学生集体编写的文学史和 科学院编写的文学史,都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二是爱国主义论,游国恩主编的文学史、顾学颉著的 《元明杂剧》、王季思等人编的《元杂剧选注》和钟 林斌著的《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皆持第二种看法 的。 三是民族压迫论。《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 期发表了《昭君自有千秋在》一文,该文认为它是大 民族感情和封建道德观念的体现,对它持否定态度。
复仇主题
《赵氏孤儿》写春秋时期晋国朝廷内外忠与奸 的斗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围绕赵氏孤儿而展开 的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杂剧一方面揭露了奸 臣屠岸贾凶狠残忍的罪恶行径;另一方面写了 了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慷 慨赴义的侠义精神,形成了激烈的戏剧冲突。
《赵氏孤儿》贯穿首尾的矛盾线索是赵、屠二 家“文武不和”,虽然曲文中还透露出对君主 的不满,但总的来说,已不是如《左传》所载 的君臣矛盾。它并非正面展开忠臣、奸臣对国 家利益的维护和危害,而主要突出了正义与非 正义的矛盾斗争和复仇思想。 屠岸贾一方为了私仇,为了个人私怨耍尽阴谋 与构陷的手段;程婴和公孙杵臼等一方为维护 正义,宁愿舍弃生命和自己的后代。
李千金叛逆形象:
一、初见裴少俊表现出的大胆直率:“既待要暗偷期, 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舍残生还却鸳鸯 债。”
二、当事在公公前败露后的坦荡从容,主动上前争取 主动,表现为:据理力争、斥责孤陋、强烈执着。
三、裴家父子登门谢罪时,李千金的挖苦戏谑。
李千金较之崔莺莺,性格更为大胆主动,刚强 不屈以及泼辣奔放。但剧情以裴、李两家原先 已定有婚约,把裴、李的自由结合处理成与家 长婚约一致的结合姻缘,从而降低了剧作的社 会意义。
3.《汉宫秋》的曲词文思精妙,文采斐然,尤擅长于 把外界景物的描写同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融为一体, 因景生情,以情化景,兼以音乐导引,观众便如入幻 境,陶醉其间,获得奇妙的艺术享受。 【梅花酒】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 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 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 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 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汉宫秋》的艺术特点
1.浓郁的悲剧情调。《汉宫秋》的戏剧矛盾是 建立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匈奴的侵略威胁与 汉庭的无力抵御这样的矛盾基础之上的,这决 定了作品的悲剧色调。 2.结构紧凑。《汉宫秋》的作者以十分精湛的 笔法,缜密地一步步演出从汉元帝筛选女直到 昭君殉身的一连串情节。戏剧矛盾层层深入, 逐渐推向高潮。
《汉宫秋》的改编:
《汉宫秋》与历史记载有许多不同: 1、历史上昭君的出身是良家子弟,家境富裕;《汉》中 士贫穷的农家女儿。 2、历史上,毛延寿是普通的画工;《汉》中毛是中大夫, 奉命征收美女。 3、《后汉书》记载王昭君一直未受到汉元帝宠爱,“积 悲怨”而出塞;《汉》中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宠妃,国难当 头主动请缨。
马致远所作杂剧15 种,现存7种,即 《汉宫秋》、《陈抟 高卧》、《任风子》、 《荐福碑》、《青衫 泪》、《岳阳楼》, 以及《黄梁梦》(与 人合作)。其《误入 桃源》杂剧尚存残曲 一支。散曲作品被辑 为《东篱乐府》传世。
《汉宫秋》的题材来源、主题及改编
来源: 《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 元帝本 纪》、《匈奴传》和《后汉书· 南匈奴传》。 东汉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咏叹昭君的文学 作品出现。
《墙头马上》的市民趣味:
《墙头马上》单刀直入直写人情,对白朴而言是 表现他率真磊落之性;从剧作审美价值来说,表 现的是一种新的审美群体审美意识的觉醒,即市 民审美,由此辐射出市民文艺、市民趣味。这种 审美意识既涵盖了传统的质朴,又包含着“情” 的简明,充满着质朴浪漫传奇的新趣味,从某种 意义上说,明代“三言二拍”从此而缘起。
其次,在剧情的描写中,作者把悲剧的根源推 到奸臣毛延寿及满朝文武身上,有意或无意地 对汉元帝做了“美化”处理,把他写成一个忠 于爱情的风流才子式的人物,并在剧中以大量 的篇幅表现了汉元帝失去了王昭君时的悲愁根 源。
在《汉宫秋》中,马致远设置了帝王“不自在” 的戏剧情境,流露出对平民生活的羡慕。随着 剧情的推进,作者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 彩,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 出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他更多 的同情,在他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 剧。
明•孟称舜《柳枝集》评:酸楚哀怨,令人 肠断。昔时《西厢记》,近日《牡丹亭》,皆为 传情绝调,兼之者其此剧乎。《牡丹亭》格调原 祖此,读者当自见也。
本事:唐•陈玄祐《离魂记》 郑光祖《倩女离魂》——以浪漫手法捕捉情理冲突 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1、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 2、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 (既渴求爱情婚姻,又必须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 性的真实处境) 郑光祖让两个形象融合,实则是表现他作为那个时代儒者的复 杂思想,即一方面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又把处 理理想与现实关系作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这就使此剧有了时代 的心声。
4、史书记载王昭君出塞后封为阏氏,生一男二女;《汉》 中则是王昭君投河自尽。
(如何评价《汉宫秋》?史剧与历史的关系)
剧情、人物形象的改变:
《汉宫伙》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首先, 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象征,写历史 兴亡的感情,马致远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 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 朝的腐败无能。
《汉宫秋》的思想内容
《汉宫秋》写汉元帝命毛延寿广选天下美女入 宫,并画图像,以备召幸。王昭君自恃貌美, 不愿贿赂毛延寿,毛延寿便故意将王昭君画丑, 使她得不到召幸。一日,元帝循琵琶声寻见王 昭君,二人情爱甚笃。毛延寿畏罪逃跑,把王 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匈奴单于,并挑唆单于前来 索要王昭君。
单于果然带兵前来,由于朝中无人可以领兵退 敌,汉元帝只好忍痛应允。王昭君出发时,汉 元帝在霸陵桥为她饯行,恋恋不舍。王昭君行 至番汉交界处投河而死。深秋,汉元帝在宫中 供赏王昭君图像,梦中与她相会,醒来听见孤 雁哀鸣,倍添惆怅,乃杀死毛延寿,祭奠昭君。
二、马致远《汉宫秋》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64?——132 1),号东篱,大都人。其经历 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 的前期。青年时追求功各,对 “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 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 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 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 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创作:
人物形象鲜明。 如程婴的沉着、坚毅、视死如归
悲剧性。 寓理想于残酷现实;自设罗网自遭灾;中国民 族的特色。搜孤者步步逼紧,救孤者处处设防。
开场三百人命-赵氏、赵朔死去-救出孤儿、宫门被守-杀全国婴儿-献 出亲儿,戏眼:藏孤出宫、带路搜孤 民族特色:由于权奸屠岸贾得到昏君支持,气焰嚣张;正义一方暂时 居于被动地位,历尽艰险,受尽迫害,这就决定了这场冲突的悲剧性。 而赵氏孤儿的得以保全,终于除奸报仇,则使悲剧在壮烈之中蕴蓄着 胜利的希望,表达了中国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 因此,全剧回荡着一种磅礴的正义精神,形成悲愤而昂扬,惨烈而豪 壮的基调,激励人们树立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