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共16页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共16页

7.“逐臣孤子”,“以贬滴不遇的朝臣为主题的作品”
• 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
8.“钹刀赶棒即脱膊杂剧”
其一,绿林杂剧
• 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 •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 • 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 • 李致远《都孔目风雨还牢末》 • 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峪》、
9.“风花雪月”
• 其一,士人与良家女子的恋爱故事。元乔吉的杂剧《金钱 记》第三折【耍孩儿】有云:“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 杖徒流。”“风花雪月”,指的就是士人韩飞卿与王府尹 的女儿柳眉恋爱之事。这类杂剧有:
• 乔孟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白仁甫《裴少俊墙头马上》、《董 秀英花月东墙记》,乔梦符《杜牧之诗酒扬州梦》,郑德辉《迷青琐 倩女离魂》、《诌梅香骗翰林风月》,曾瑞卿《王月英元夜留鞋记》, 石子章《秦脩然竹坞听琴》,贾仲名《萧淑兰情寄菩萨蛮》,关汉卿 《闺怨佳人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无名氏《赵匡义智娶符金定》。
元代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2009.11.26
1.“神仙道化”,是度人成仙,或劝人皈佛
其一,道教题材的“度人成仙”,这一类剧本存世较多:
• 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马致远《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 郸道省悟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 叶舟》,贾仲名《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谷 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杨景贤《马丹阳度脱刘行首》,王子一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史九敬先《老庄周一枕蝴蝶梦》,无名氏 《瘸李岳诗酒裁江亭》、《汉钟离度脱蓝采和》。
10.'再会合的事为主眼。”‘如:
• 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杨显之《临 江驿潇湘秋夜雨》,杨文奎《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无名氏《玉清庵 错送鸳鸯被》、《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李云英风送梧桐叶》、 《风雨像生货郎旦》。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元灭金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关汉卿来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在这里专事戏剧活动。

由于他写了一个名叫《伊尹扶汤》的剧本,经过认真排演后,拿到宫廷献演,得到了皇帝和官员们的称赞,关汉卿由此声名大振。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第一节元前期杂剧作家作品•一、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和马致远是王实甫之外,以文采见长的作家。

白朴作杂剧15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等3种。

他的杂剧,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

•(一)《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

取材于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其主题在诗的小序中明言为“止淫奔”,是为道德教化而作的。

《墙》的主题与白居易原诗相背,是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与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的四大爱情剧1、李千金•是一个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妇女形象。

•(1)大胆主动地追求爱情。

•(2)刚强不屈•(3)泼辣•李千金和崔莺莺性格有何不同:•李千金和崔莺莺都是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小姐,都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并为之进行了反抗斗争。

但两人性格有异:莺莺温柔、矜持,性格内向;李千金则豪爽率直、果敢刚强,泼辣奔放。

李千金在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中,大胆主动,没有崔莺莺那种犹豫顾虑和忸怩之态;敢于无媒自聘,弃家私奔,敢于与封建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用卓文君私奔之事来证明自主婚姻的合理性。

她对屈服于封建压力的丈夫也予以严正谴责。

李千金的形象带有市井女子的特征,而崔莺莺更多贵族小姐的气质。

但李千金的形象不如莺莺的形象丰满。

《西厢记》对莺莺性格的刻画更细腻、更深刻、更合理,也更有典型意义2、思想意义•积极意义:歌颂了李千金与裴少俊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

•局限:剧作还是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解决问题。

夫妻团圆,自由结合竟跟封建礼教一致,这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也体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二)《梧桐雨》•一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梧桐雨”的意象•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元代杂剧名词解释

元代杂剧名词解释

元代杂剧名词解释
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它以滑稽、荒诞、搞笑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下面是元代杂剧的一些名词解释:
花脸:花脸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它是一种以脸部表情和动作来表现的表演,它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

腔调:腔调是指演员在表演时使用的语言,它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

调色:调色是指演员在表演时使用的音乐,它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

把戏:把戏是指演员在表演时使用的动作,它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

歌舞:歌舞是指演员在表演时使用的歌曲和舞蹈,它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

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它以滑稽、荒诞、搞笑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花脸、腔调、调色、把戏和歌舞,可以表现出悲伤、欢乐、愤怒等多种情绪,为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代杂剧的体式主要包括三大类:散曲、杂剧和元曲。

散曲是元代杂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唱腔简单明快,曲调简洁优美,常常与说白相结合,内容涉及各种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杂剧是元代杂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结合了歌唱、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杂剧通常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是元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曲是元代杂剧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元杂剧、元曲、元话本等。

元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常常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元代杂剧的体式丰富多彩,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 1 -。

元代杂剧著名作品

元代杂剧著名作品

元代杂剧著名作品关汉卿:《窦娥冤》关汉卿之于杂剧,就好比李白、杜甫之于唐诗,苏轼、柳永之于宋词,是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

而这部《窦娥冤》又是对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原型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全剧一共四折(一折大约相当于现在话剧的一幕)。

这个故事是说有个叫窦娥的女子,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婚后丈夫早死,她和蔡婆相依为命。

流氓张驴儿想要霸占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想毒死蔡婆然后嫁祸窦娥,却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诬陷是窦娥所作,窦娥被判斩刑。

这部剧最经典的就是第三折,也就是“法场”。

在法场上,窦娥指天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后来一一应验。

关汉卿把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对理想的大胆想象交融在一起,使这部剧作充满强烈的斗争精神。

《窦娥冤》也成为元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对后世的很多地方戏和剧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关汉卿还有很多经典剧目,比如讲关羽的《单刀会》,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的《拜月亭》,讲男女私情的《救风尘》等等。

白朴:《梧桐雨》现在,一般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这四位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就是这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是这部杂剧的蓝本。

剧名即来自《长恨歌》中的一句诗:秋雨梧桐叶落时。

它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写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白朴原是金人,蒙古灭金之后,白朴便将自己心中的国破家亡的复杂情感写在剧中,因此缠绵悱恻,情景交融,这部剧并无矛盾冲突,仅为一人独唱内心的苦闷,但仍然有声有色,被列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

除了此剧之外,白朴还有一部《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井底引银瓶》,歌颂了男女之间自由真挚的爱情,是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

马致远:《汉宫秋》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曾选入中学课本。

而他还写过很多杂剧,最出名的就是这部《汉宫秋》,原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 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 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 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 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 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 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 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 朴
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 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 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 是私休? [张驴儿云]你要 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 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 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 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 便宜了你。 [正旦云]我又 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 官去来。

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代杂剧的结构和特点?
元杂剧的结构特点: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一折是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唱腔的一个音乐单元。

四折的安排,从剧情发展看,符合起、承、转、合的变化。

一折中还可以加入一段“楔子”,意为对剧情起交待和连接作用的小片断。

元杂剧常见的结构为四折一楔子。

亦可增加折和楔子的数量。

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剧本包括曲词、宾白和科。

曲词是唱词和曲调。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一般一韵到底。

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科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扩展资料: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却是在宋元时期。

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

从此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

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

【发展与演变】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元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文人也发生分化。

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

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元杂剧

元杂剧
Page 13
精彩片段:(第三折) 第一层: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 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Page 16
三桩宏愿
一、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
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 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 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 碧,望帝啼鹃。
艺术形式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合为一本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 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折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 别称“北杂剧”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 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 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 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 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 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 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 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 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元曲四大悲剧

元曲四大悲剧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元代的杂剧..

元代的杂剧..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 搽旦、丑旦。
末行:正末、外末、副末、小末、冲末、外末。 净:净、外净、副净。 杂:孛老、酸、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 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三、元杂剧的分期
1、鼎盛期 元代初期——元成宗大德年 以大都为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
四、元杂剧的流派
现实主义为主流,不乏浪漫之以作品;悲 剧、喜剧、正剧、讽刺剧。
题材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爱情婚姻戏、现实公案 戏、历史戏,无不得其情穷其态。
风格流派 王国维首场本色派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宋末元初人郑思肖记载当时十种等级的 职业分类:“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 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
跻身仕途被断绝,民分十等,儒居末流,知识分子沉入 社会底层,位居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修养颇高的文化人疏 远经史,冷淡诗文,于无可奈何之中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 寻求生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专业创作者 。剧作家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 称为“书会先生”。落魄文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 着深切了解和感受,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共同创造着中 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二、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演唱体制:北曲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全剧由四大套曲组成。一人主唱,其他脚色 只有说白。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单 刀会》、《赵氏孤儿》 《西厢记》等。
3、 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净行 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 男女均可。
2-2、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娱 乐的要求,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的出现 ,为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演出场所)和 群众基础(大批观众)。

元代戏剧概论

元代戏剧概论

三、元杂剧的形成
• 北曲曲调体系的形成
北方民歌 少数民族音乐
纳入宫调
中原传统曲调
• 宫调
• 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吴梅《顾曲麈谈》
六宫: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中吕宫、正宫、道宫 十一调::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角调,高平调,揭 指调、宫调、商调、角调,越调、双调
四、元杂剧的发展
答答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疏林人物,却
便似一幅惨惨昏昏潇湘水墨图。
八、元代南戏
• 南戏属于南曲系统,其音乐、体制、语言等都与
北杂剧不同。 • 南戏成熟于元末 • 代表作:四大南戏和高明《琵琶记》
• 〔梅花酒〕呀!对著这迥野凄凉,草色已添黄,兔起早迎 霜,犬褪得毛苍;人搠其缨枪,马负著行装,车运著糇粮, 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 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 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 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蛰;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 思量。 • 〔收江南〕呀!不思想,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 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
元代杂剧概论
一、元代戏曲分布图
金院本
宋杂剧
南戏(永嘉杂剧)
• 中统、至元(1260-1294)年间:
• 元杂剧兴起并达到繁盛
方戏剧圈: 杂剧
南方戏剧圈: 南戏、杂剧
• 北方杂剧圈之大都作家群
• 领袖:关汉卿 • 其他:纪君祥《赵氏孤儿》 • 杨显之:《潇湘雨》
• 北方杂剧圈之河北作家群
• 李文蔚《燕青博鱼》 • 尚仲贤《柳毅传书》 • 郑廷玉《看钱奴》
七、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 曲之胜场,在于本色。试看元人杂剧,有一种涂金错采令 人不可句读否? • 吴梅《顾曲麈谈》

第二章 元代杂剧

第二章 元代杂剧

第二章元代杂剧•元代,在思想拘禁松弛以后,中国戏剧迅速崛起并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前期是杂剧的全盛期。

•出现所谓“元曲四大家”的关、郑、白、马,和王实甫。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是创作年代最早的作家之一,作品数量和类型最多,总体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为杰出。

•钟嗣成《录鬼簿》列关汉卿为杂剧家之首,贾仲明对关氏的吊词尊之为“杂剧班头”,朱权《太和正音谱》说他“初为杂剧之始”。

第一节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是具有完备的文学剧本、严格的表演形式、完整而丰富的内容的成熟的戏剧。

•元杂剧是代言体(相对于叙事体而言)的剧目。

代言体是成熟的戏剧的重要标志,因为必须在这种表演形式中,才能吸引观众进入虽是虚构却具有真实感的戏剧场景。

元杂剧在体制方面的特点:•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xiē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

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五、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

杂剧约在金元之际形成,到元代前期充分成熟和兴盛。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单刀会》;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是他的优秀代表作,其散曲全收在《金元散曲》中。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

白朴:白朴编订成集的词作,名曰《天籁集》。

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

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

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

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

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马致远:其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郑光祖:据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元曲介绍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中国元杂剧发展历程

中国元杂剧发展历程

中国元杂剧的发展历程NING YUAN&沐中国元杂剧,又称元曲、元剧,是中国元代(1271年-1368年)的一种重要戏剧形式,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元杂剧的主要发展历程:起源阶段(13世纪):元杂剧起源于元朝初期,最早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支持。

最早的元杂剧以舞蹈、歌唱、音乐为主要特点,受到当时蒙古、汉族、西域等多种文化的影响。

元世祖时期,元杂剧开始形成初步的雏形。

发展阶段(14世纪初-中期):元代中期,元杂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在这一阶段,元杂剧的形式逐渐固定,分为“正曲”和“杂剧”两大类,其中“正曲”为叙事性强、歌唱较多的剧种,而“杂剧”则为以舞蹈、杂技、武打为主要特点的剧种。

元杂剧开始注重情节、角色刻画,表现了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关注。

成熟阶段(14世纪中期-末期):在元代中晚期,元杂剧达到了高峰,成为元代戏曲的代表形式之一。

著名的元杂剧作品如《汉宫秋》、《西华山》、《窦娥冤》等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元杂剧的编排、演出等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处理,剧本逐渐形成规范,演员表演技巧不断提高。

衰落阶段(14世纪末-15世纪初):随着元朝政治、经济的逐渐衰落,元杂剧也开始走向衰落。

虽然在元朝末年仍有一些重要的剧作问世,但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元杂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后继阶段(明清时期):元杂剧的影响在明代、清代仍然存在,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时,元杂剧的一些元素被吸收到了其他戏曲剧种中,影响了南戏、京剧等的形成。

元杂剧的部分剧本也在明清时期得到重新整理和传承。

总的来说,中国元杂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衰落等不同阶段,在元代达到了高峰,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元杂剧在元代后期逐渐衰落,但其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仍然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演变和发展。

元代四大戏剧你看过哪些

元代四大戏剧你看过哪些

元代四大戏剧你看过哪些关汉卿《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君瑞)与相同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部作品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

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

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极具诗情画意。

汤显祖《牡丹亭》《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洪升《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

前半部分写李、杨定情,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玉环命殒黄沙的经过。

后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传闻,写安史乱后玄宗思念贵妃,派人上天入地,到处寻觅她的灵魂;杨玉环也深深想念玄宗,并为自己生前的罪愆忏悔。

他们的精诚感动了上天。

在织女星等的帮助下,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

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元代主要杂剧和南戏的作家作品

元代主要杂剧和南戏的作家作品

元代主要杂剧和南戏的作家作品
杂剧: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南戏: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元代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代杂剧基本结构形式

元代杂剧基本结构形式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基本结构形式包括五个要素:开场、序幕、正场、回场和尾声。

这些要素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唱词和表演,展现出剧情的发展和转折。

一、开场开场是元代杂剧的开端部分,通过音乐和舞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开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或者是角色亮相等。

开场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出热烈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投入到戏剧的世界中。

二、序幕序幕是元代杂剧中的第一个场景,通常用来介绍剧情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通过对话和唱词的形式,剧中人物会逐渐展示出他们的性格和动机。

序幕的设置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场景,比如宫殿、山林或者街市等,以便于展示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环境。

三、正场正场是元代杂剧的主要部分,占据了整个剧目的大部分时间和篇幅。

正场通常包括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在正场中,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将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会有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加入,使剧目更加生动有趣。

四、回场回场是元代杂剧中的过渡部分,通常用来连接不同的场景和情节。

在回场中,剧中人物之间会进行一些对话和插曲,以便于过渡到下一个场景。

回场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歌唱、舞蹈或者是一些小品等,以增加观众的娱乐性和艺术享受。

五、尾声尾声是元代杂剧的结束部分,用来总结和回顾整个剧目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尾声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场景,剧中人物通过对话和唱词来表达他们的感慨和心情。

尾声的形式可以是歌舞表演、合唱或者是一个独白等,以彰显剧目的主题和艺术效果。

在元代杂剧的基本结构中,这五个要素相互配合、衔接紧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

通过对话、唱词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运用,元代杂剧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表达出剧目的主题和思想。

元代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不仅为后世戏曲艺术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这些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或是“驰名江湘间”。

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与演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

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

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历史演变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成书于元文宗至顺元年的钟嗣成《录鬼簿》中记载的元代后期剧作家也大多活动于南方,这都说明杂剧最后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剧种。

杂剧开始南移当是在南宋王朝灭亡、元王朝统一全国以后。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八年,即宋亡以后的11年左右,当时在江南溧阳作官的元淮就有诗咏及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等剧本,这时距元贞元年只有四、五年,而到元贞、大德年间,杂剧已是“举世行”,关汉卿、白朴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了。

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其中杰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受冤屈的窦娥形象控诉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更是表达了十分强烈的反抗精神。

元杂剧是一种包含有“唱”、“念”、“做”的戏剧样式,它的剧本描写人物故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

一些优秀剧本的唱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剧的色彩。

念白部分由于受唐、宋以来的戏剧传统的影响,常有插科打诨,颇富幽默趣味。

元杂剧也经历了自盛而衰的过程,大体同这个过程相当,杂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

这是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妍、各竞异彩的繁荣时期。

除了关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远这几位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

其中活动年代较早的作家是关汉卿、白朴、石君宝、李文蔚、杨显之等。

后期约自武宗至大年间至元末。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作家虽还不断出现,作品也产生不少,并且其中郑光祖、宫天挺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特色,但总的成就远不及前期。

大致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就明显地呈现衰微状况。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创作中心由大都移向临安(今杭州)。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唱逐渐失传,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即演杂剧),乃北曲大四套者”;“后乃变为南唱……大会则用南戏。

”据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在万历以前杂剧演唱已经罕见,他于嘉靖末年聘请当时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艺人顿仁教授女伶唱元杂剧;还记顿仁说:“此等词(指杂剧)并无人问及。

”到了清代乾隆末年,叶堂《纳书楹曲谱》所收的可唱的元人杂剧(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计有15种。

这15种杂剧大抵每种只能唱一、二折,能够演出的更少。

在能演出的折数中,以关汉卿的《单刀会》第三折(“训子”)和第四折(“单刀”)最为流行。

但戏曲史家认为《纳书楹曲谱》所记乐谱(工尺谱)已非元杂剧原来唱法,而是所谓“元曲昆唱”。

在元杂剧演唱方法失传或基本失传的同时,剧本也大量地散佚了,但流传下来的仍有不少。

有关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自元末就开始。

钟嗣成《录鬼簿》著录作家152人,作品450余种。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补充著录元明之际的作家71人,作品156种。

到了明初,杂剧剧本还保留很多,李开先《闲居集?张小山小令后序》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

从现存元杂剧中不少来自明代“御戏监本”和“内府本”这一迹象来看,李开先说法或许有所根据,而“一千七百本”中当有大量杂剧剧本。

洪武时候的一位“亲王”,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著《太和正音谱》,就著录了元代以及元明之际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种。

李开先还说他藏有杂剧千余种。

自那时以来,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约计只有李开先所藏的四分之一。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少和鉴别作品的困难,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艺术形式】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

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起后的作用。

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

此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者四句话,标明剧情提要,确定剧本名称。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

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

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

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

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

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

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男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

四、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

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

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五、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汉宫秋》“雁叫科”。

【元杂剧分类】1、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分类法他把元杂剧分为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也称君臣杂剧);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又名脱膊杂剧);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也称花旦杂剧);十二曰神头鬼面(即神佛杂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