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商品货币》教案

合集下载

货币教案设计模板

货币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思想政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1. 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2.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 区分货币的五种职能。

2. 理解货币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出问题:什么是商品?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2. 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解决商品交换中的问题,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二、新课讲授1. 货币的产生:介绍货币的产生背景,如物物交换的局限性等。

2. 货币的本质:解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五个职能。

a. 价值尺度:介绍价值尺度的含义,解释货币为何能充当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介绍流通手段的含义,解释货币为何能充当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介绍贮藏手段的含义,解释货币为何能充当贮藏手段。

d. 支付手段:介绍支付手段的含义,解释货币为何能充当支付手段。

e. 世界货币:介绍世界货币的含义,解释货币为何能充当世界货币。

3.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说明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2. 思考:在现代社会,货币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 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二、新课讲授1. 货币的发展:介绍货币的发展历程,如金银货币、纸币等。

2. 现代货币的特点:分析现代货币的特点,如电子货币、移动支付等。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教案》课件

《资本论》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资本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3.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2. 商品和货币3. 资本和剩余价值4. 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资本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教学难点: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资本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运用《资本论》的理论进行解释。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资本论》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商品和货币,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

3. 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引导学生掌握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4. 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6. 组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7.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深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其对《资本论》理论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相关学术评论和解读文章。

3. 现实经济案例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讲解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2. 第二课时:讲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引入剩余价值理论。

3. 第三课时:深入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积累的过程。

4. 第四课时:讲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讨论其内在矛盾。

5.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商品和货币教案范文

商品和货币教案范文

商品和货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掌握货币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3.能够正确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商品和货币的描述。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商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货币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理解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货币的作用。

2.分析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录音机和录音带。

2.多媒体设备。

3.黑板和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商品图片,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观察。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问: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Step 2 展示与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商品的定义和特点。

2.教师解释商品的分类及举例。

Step 3 操练与训练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商品的录音,并要求学生听力理解。

2.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如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等。

Step 4 讲解和检测1.教师以商品消费的形式介绍货币的定义和特点。

2.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货币的功能。

3.教师提问学生,要求他们描述货币的使用情况,并请他们进行演示。

Step 5 学生实践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商品,并描述该商品的特点、适用的场合和价值。

2.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以进行讨论和对比。

Step 6 结束1.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再次回顾教学内容。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商品和货币的定义、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相关概念和内容。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对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学习步骤,确保教学效果。

在后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更多关于商品和货币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

小学生的财商课程教案模板

小学生的财商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来源、存储和使用。

2. 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为未来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对象:小学生课程时长:2课时课程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货币起源、金融知识、理财技巧等内容。

2. 实物货币:人民币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

3. 模拟购物场景:小商品、购物清单、计算器等。

4. 小组讨论材料:每人一份讨论话题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课程主题:财商教育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金钱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 货币的起源:介绍货币的历史,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背景。

2. 货币的来源:讲解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过程。

3. 货币的存储:介绍储蓄、银行等金融知识。

4. 货币的使用:讲解消费、投资等理财技巧。

三、实践环节1.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话题卡,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使用金钱。

2. 模拟购物:提供小商品、购物清单,让学生进行实际购物练习,并学会计算总价和找零。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财商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二、讲授新课1. 财商培养方法:介绍如何通过零花钱、储蓄、投资等方式提高财商。

2. 理财技巧:讲解如何进行预算、消费、投资等。

三、实践环节1. 小组合作:每组设计一个理财计划,包括收入、支出、储蓄、投资等。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理财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理财能力对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 实践环节表现:评估学生在模拟购物、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表现。

3. 理财计划:评价学生设计的理财计划是否合理、可行。

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否具有吸引力。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货币》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货币》

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货币》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是指有实物支持的货币,黄金白银,还有金本位下的货币,譬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教案:《商品和货币》。

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

知道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个基本职能。

了解价格的含义。

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货币的本质。

【板书设计】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1)产生过程(2)含义(3)本质:一般等价物二、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A、含义B 、价格:C、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A、含义B、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C、现实的货币D、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2、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上课之前,要求大家阅读书上的“致同学们”:分析经济的含义。

分析教材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货币的本质商品和货币看起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的多,货币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揭示货币的本质还得从商品和商品交换说起。

展示幻灯上的问题: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母亲亲手为你的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出:1、商品(1)含义展示幻灯上的判断题巩固商品的含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同步课件第1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高一政治必修一同步课件第1课第1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A、B、D三项与材料不对应,排除。三、通货膨胀 PK 通货紧缩。保持 货币的适度流动性( )。解析: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劳动产品(chǎnpǐn)和用于交换
Image
第十六页,共16页。
4.误区四: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意 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与一 切商品相交换,但并非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 量越多越好。因为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 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其流通规律 用公式(gōngshì)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 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栏栏目目链链接接
第九页,共16页。
栏栏目目链链接接Leabharlann 精讲 阐释第十页,共16页。
应用 (yìng yòng)
示例
3.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保持适度流 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意味 着今后央行货币供应既不会大开闸门放水,也不会紧缩 以致(yǐzhì)闹“钱荒”。保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 )
第七页,共16页。
栏目链接
用(yìngyòng) 示例 解析(jiě xī):领取4 000元工资体现支付手段,标价800元 体现价值尺度,最终以500元成交,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体现流通手段,C项入选。A、B、D三项与材料不对应,排除。 答案:C
第八页,共16页。
精讲 阐释
三、通货膨胀(tōnghuò péngzhàng) PK 通货紧 缩
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故D项不合
题意,不能入选;A项中的表述过于绝对,故不能入选;“保
持货币的适度流动性”与银行利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
不能入选。
答案:B
栏目链接

商品和货币教学设计

商品和货币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第一章神奇的货币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概念与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比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商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基本职能2、教学难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货币流通规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

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1)、商品的概念及特征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上方虚线框里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学生活动:思考P两个问题,讨论后回答。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货币课程教案课程《货币》教案一、课题:货币二、教学目标1、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2、掌握货币的几种职能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趋势的认识4、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正确分析与综合,提高比较判断能力三、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提问:货币也是商品,它充当一般等价物和它出现以前的一般等价物有何区别?四、教学难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五、教学内容(一)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含义。

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

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产生(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

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

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

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

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教材分析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

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

第三目是纸币。

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

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

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四、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五、教学难点纸币。

六、教学方法采用情景引导法,设置物物交换的情景,让学生参与交易,感悟其中困难,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通过模拟超市购物过程逐步剖析货币的基本职能;利用探究活动,围绕纸币的优点、发行量进行分析。

七、学法指导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书,同学们认为“经济”是什么呢?学生活动:“钱!”教师引导:大家对“钱”了解多少呢?钱在经济学上称为货币,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货币教案范文

货币教案范文

货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定义、起源和职能,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货币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货币的定义与起源2. 货币的职能3. 货币的种类与特点4. 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5. 正确使用货币进行交易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货币的定义与起源2. 货币的职能3. 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货币的定义、起源、职能及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场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货币。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货币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货币的定义与起源,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基本概念。

3. 讲解货币的职能,让学生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4. 讲解我国货币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我国货币的变迁。

5. 分析货币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各种货币的特点。

6. 案例分析:列举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场景,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货币。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货币的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了解其他国家的货币,加深对货币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货币定义、职能和我国货币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货币种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正确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金融机构,深入了解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过程。

2. 邀请金融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货币政策和金融知识。

3. 开展货币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货币知识的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货币与金融》2. 课件:货币的定义、起源、职能和我国货币发展历程的PPT3. 案例素材:实际生活中的货币使用场景案例4. 网络资源:关于货币政策的新闻报道和专家解读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会正确使用货币。

商品和货币教案

商品和货币教案

商品和货币教案【商品和货币教案】一、引言商品和货币是经济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商品和货币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二、商品1. 概念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求或欲望的物品或服务。

它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食品、衣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如教育、医疗等。

2. 特征(1)有用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或欲望。

(2)稀缺性:商品的供给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需求。

(3)交换价值:商品可以通过交换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4)可量化: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衡量。

3. 分类(1)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消费品是供个人或家庭消费的商品,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商品。

(2)持久消费品和非持久消费品:持久消费品是使用寿命较长的商品,非持久消费品则使用寿命较短。

三、货币1. 概念货币是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工具在经济活动中广泛流通的特定物品或符号。

2. 特征(1)普遍接受性:货币被广泛接受并用于交换和支付。

(2)稀缺性:货币的供给是有限的。

(3)可分割性:货币可以被分割成不同面额的单位。

(4)可替代性:同一面额的货币可以互相替代。

(5)稳定性:货币的价值应该相对稳定。

3. 功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尺度,用于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商品的买卖和交换。

(3)价值储存工具:货币可以储存价值,并在需要时进行支付和使用。

四、商品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1. 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商品和货币是经济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商品通过货币的交换实现市场流通,货币则通过购买商品来实现其价值。

2. 商品和货币的作用(1)商品的作用: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促进经济发展。

(2)货币的作用:促进经济交换和流通,方便商品的买卖和支付。

3. 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经济》之1 货币的本质

《经济》之1 货币的本质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导学案之 第一单元第一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之一——货币的本质(一)知识目标1、知道商品的产生及其含义。

2、知道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4、理解货币的本质。

5、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

2、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现象,归纳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

2、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

3、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关于商品、货币的本质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三、知识链接“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任何和社会都必修解决的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经济生活》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解决中。

第一单元围绕着消费实际上回答了“生产什么——生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个问题。

第一单元是全书的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经济理论是同学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可以为同学们参与经济生活、正确认识经济现象提供有效的理论武器。

第一单元第一课阐述商品货币理论。

本课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各种商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思考商品的基本属性。

本课时由购买商品离不开货币,引导同学们思考货币究竟时怎样产生的,然后解开货币身上的神秘面纱,引导去发现货币的本质。

四、学法指导(一)知识篇:重难点问题分析1、货币的本质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便应运而生。

(1)等价物的含义。

在商品的价值关系中,一种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而能够同一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它就处于等价形式上,也称等价物。

《钱》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钱》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钱”发展演变的历史,梳理“钱”的经济学脉络。

能力目标:学习融观点于说明中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有效避免“钱灾”的做法。

【教学重点】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梳理“钱”的经济学脉络。

【教学难点】归纳信息,把观点融于说明之中。

【教法】品读法,探究法,归纳法。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生是海,金钱是船夫。

如无船夫,度世维艰。

——威克林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马克·吐温这一张张小小的钞票,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从王则柯教授的文章——《钱》里寻找答案吧!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王则柯,当代经济学家,1942年出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

近年来,他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擅长用流畅的语言,将经济学的高深和精妙通俗化,并传达给大众,几十年来为读者奉献了众多畅销作品,发表《商品经济和知识分子》等论文,出版《混沌与均衡纵横谈》等著作。

2.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99年,此时的中国经过21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从“钱”的角度探讨中国和世界经济学脉络,提醒我们在各种说法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各种问题,以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3.文体随笔,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王则柯的随笔,历来文字平易晓畅,质朴中流露出他的智慧和人文关怀。

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济学功底为底色,小事随手写来,别有一番意味。

4.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字音:耶稣商贾迄今脉络兑换逞能毋庸置疑字形:迄今/收讫贬值/针砭字义:商贾云集应运而生谈虎色变豆腐渣工程经济学脉络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2),从经济学脉络的角度提出论题——钱。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

货币课程教案[5篇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经济学原理》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货币的定义、功能、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货币供应与需求、通货膨胀等基本经济原理,培养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提高对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关系、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2.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与功能、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货币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货币的定义、功能、货币供应与需求、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等基本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变化、通货膨胀等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货币供应与需求、通货膨胀等经济原理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货币的定义与功能2. 货币供应与需求3. 货币政策4. 通货膨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货币的定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分析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其效果。

(3)请举例说明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经济生活中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世界货币。

(2)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保持货币供应与需求的平衡,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3)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居民生活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1-1商品和货币教案

1-1商品和货币教案

2014年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商品和货币》教案2014.06.09备课日期 2014年 6 月 6 日授课班级:中二财务会计班授课教师:课题第1课商品交换与消费商品和货币总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本课第 1 课时2、认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授课班级:中二财会班课型:新授3、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教具:多媒体难点货币的本质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方法指导与拓展评价一、导入新课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说起二、学习新课(一)商品和货币1.什么是商品?同学们天天都与商品打交道,那么究竟什么是商品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是用来自己消费的,而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第二,商品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什么是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如饼干可以充饥;衣服用来御寒;书籍供我们阅读。

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不是看它的作用大小,而是看它消费了多少人类劳动。

老师:因为生产一辆汽车要比生产一辆自行车要消费更多的劳动力。

为什么土鸡比良种鸡卖得贵?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

总之,大家要记住,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消耗的劳动越少,则其价值越小。

3.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用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

商品交换最初是物物交换,如一头牛交换两头猪。

这些都是物物交换。

然而随着商品越来越多,大量的商品需要卖出去,后来人们发现羊需要每天哺养,而且还可能死亡,一旦死亡就是主人的损失,所以人们又约定把贝壳做为一般等价物,即货币。

贝壳不需要天天哺养,而且不会死亡。

于是人们纷纷把商品换成情景导入新课讨论,认识商品的特点分析,理解,认识商品的二重属性由实例,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贝壳。

随着金属材料的出现,人们后来让金属材料充当货币,如中国早期的刀币、铲币、黄金、白银等等均充当货币。

【VIP专享】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学案1.1-1.2

【VIP专享】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学案1.1-1.2

高一一部政治导学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两课时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明确目标: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是用于的产品。

2.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它是货币的表现。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五种职能。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和。

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也有。

3.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它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上的货币。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三、纸币1.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具有、、的优点。

2.纸币是由(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巩固提高:能力训练【例1】在下列物品中,能够肯定是商品的是( )①大米②商店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③自来水④买回来食用的面粉⑤送给人的钢笔⑥待售的鲜花A.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⑥【创新训练】1.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区发生的地震和海啸震动了全世界。

海啸发生后,国际社会积极援助,向受灾国提供了大量的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

这里的“食品、药品及生活用品”A.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C.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例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A.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不可以B.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则不是C.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D.货币可以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一般等价物则不可以【创新训练】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A.它们没有本质区别,两者是一回事 B.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C.货币的本质是金银,而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商品 D.两者都是从长期的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的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来看,货币是()A.与商品同时产生的 B.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C.商品生产长期发展的产物 D.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4.货币的本质是()A.一般等价物 B.商品 C.金银 D.人类劳动【例3】商店里的商品均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

小学实物货币知识教案模板

小学实物货币知识教案模板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种类。

2. 培养学生对实物货币的认识,学会辨别真假货币。

3. 增强学生的金融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教学重点:1. 货币的起源及发展。

2. 实物货币的种类及特点。

3. 真假货币的辨别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货币起源和发展历史的理解。

2. 学生对实物货币种类及特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PPT课件或实物货币图片。

2. 真假货币样本。

3. 教学活动道具(如纸币、硬币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PPT或实物货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货币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货币吗?货币有哪些种类?二、新课讲授1. 货币的起源及发展(1)介绍货币的起源,如贝壳、石头等。

(2)讲解货币的发展历程,如金属货币、纸币等。

(3)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发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2. 实物货币的种类及特点(1)展示实物货币样本,如纸币、硬币等。

(2)讲解实物货币的种类,如人民币、美元、欧元等。

(3)介绍实物货币的特点,如防伪技术、面额等。

三、互动环节1. 分组讨论:实物货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 比赛环节:辨别真假货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吗?2. 提问:实物货币有哪些种类和特点?二、新课讲授1. 真假货币的辨别方法(1)介绍真假货币的鉴别方法,如一看、二摸、三听、四测。

(2)展示真假货币样本,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区别。

(3)讲解真假货币鉴别的重要性。

2. 金融安全意识教育(1)介绍金融诈骗的种类和特点。

(2)教育学生如何防范金融诈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货币知识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收集家中实物货币,了解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实物货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货币综合实践教案

货币综合实践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种类,掌握货币的基本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认识到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货币的起源、发展及种类。

2. 货币的基本功能。

教学难点:1. 货币种类及功能的理解和运用。

2. 货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货币、模拟购物场景等。

2.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货币的资料、准备模拟购物物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各种货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哪些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功能。

二、新课讲解1.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1)教师讲解货币的起源,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

(2)展示实物货币,让学生直观感受货币的发展历程。

2. 货币的种类(1)讲解货币的种类,如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2)展示各种货币实物,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货币。

3. 货币的基本功能(1)讲解货币的基本功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货币功能的实际应用。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模拟购物场景。

2. 每组讨论并设计购物清单,列出所需购买的物品及价格。

3. 教师发放模拟货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购物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货币的起源、发展、种类及功能。

2. 学生分享模拟购物过程中的体验,讨论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货币有哪些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货币的起源、发展、种类及功能,了解到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实践应用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真实购物场景,让学生分析货币在其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授课人:惠毅龙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内容:
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运用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

(2)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5’):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从书名《经济政治与社会》入手,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学生于此门课程中可以以及需要学会哪些知识。

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每一节一个课时)。

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

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

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个国家的问题包括四大问题中还有一个文化的知识点,文化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果时间允许将会为学生讲述关于文化的知识点。

随后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逛超市、物价上涨……)
新课讲授:
一、商品(27’)
1、什么是商品(1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

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

【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
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

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

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

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0’)
【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

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

【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这里要学生明白,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

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

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

(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

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

【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废品),虽然花了劳动生产出来,但是它形成不了价值,因此该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

反过来,仅仅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可兼得。

就像我们购物一样,我们是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

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它是想获得利润,即想获得商品的价值,那么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
【教师补充讲解】在刚刚讲商品价值的时候,讲到了一般人类劳动,这里需要补充一个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即,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其中包括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对于具体劳动而言,比如,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裁缝做衣服要用剪刀剪、尺子量、缝纫机缝;木匠制造家具,要用斧子、锯子等在木料上加工等等。

可见,每一种劳动,无论就目的而言,还是就劳动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结果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

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对于抽象劳动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木匠拉锯、裁缝缝纫,还是农民种田、铁匠打铁,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这种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劳动不分贵贱。

讲的就是抽象劳动,无论人们是从事何种劳动,但终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教师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小节的知识,同时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

向学生抛出问题: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那交换时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学生大概会回答:钱。

随后引出货币的教学内容。

(2’)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15’)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

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课堂活动】讲到货币的演变,请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活动:穿越到古代,分片段扮演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进行交易的。

再到现代的人们是怎样交易的。

【教师小结】从上述的模拟扮演中,仔细讲解,引出货币演变的几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纸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

由于金银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并要求学生吃透和理解教材,做好下堂课的预习——货币的基本职能(重点)、货币的流通规律(难点)
◆教学板书:
1.1.1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1.多种多样的商品
(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

(3)二者关系
二、货币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
2.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