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商品货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案
授课人:惠毅龙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内容:
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运用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2)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5’):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从书名《经济政治与社会》入手,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学生于此门课程中可以以及需要学会哪些知识。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每一节一个课时)。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个国家的问题包括四大问题中还有一个文化的知识点,文化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果时间允许将会为学生讲述关于文化的知识点。
随后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逛超市、物价上涨……)
新课讲授:
一、商品(27’)
1、什么是商品(10’)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
【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
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0’)
【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
【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要学生明白,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比如,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废品),虽然花了劳动生产出来,但是它形成不了价值,因此该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仅仅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可兼得。就像我们购物一样,我们是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它是想获得利润,即想获得商品的价值,那么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
【教师补充讲解】在刚刚讲商品价值的时候,讲到了一般人类劳动,这里需要补充一个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即,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其中包括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于具体劳动而言,比如,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裁缝做衣服要用剪刀剪、尺子量、缝纫机缝;木匠制造家具,要用斧子、锯子等在木料上加工等等。可见,每一种劳动,无论就目的而言,还是就劳动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结果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对于抽象劳动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木匠拉锯、裁缝缝纫,还是农民种田、铁匠打铁,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劳动不分贵贱。讲的就是抽象劳动,无论人们是从事何种劳动,但终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教师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小节的知识,同时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那交换时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学生大概会回答:钱。随后引出货币的教学内容。(2’)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15’)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课堂活动】讲到货币的演变,请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活动:穿越到古代,分片段扮演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再到现代的人们是怎样交易的。
【教师小结】从上述的模拟扮演中,仔细讲解,引出货币演变的几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纸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