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1.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1.宪法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2、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3、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4、法律的适用原则5、法律的制定和修订程序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机制11 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范围涵盖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
111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12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关系。
113 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14 商法主要涉及商业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115 经济法侧重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116 刑法用于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117 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12 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法律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规定了实现实体权利义务的程序,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121 民法中的合同法规范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122 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种类、取得和保护。
123 侵权责任法明确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124 刑法中的罪名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盗窃罪等,以及相应的刑罚。
13 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刑事责任则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131 法律责任的认定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
132 在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133 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就应承担。
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知识[正文]一、法律法规的概念及基本原则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定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的公民和组织,无论其身份、地位、背景相同与否,都应当受到同等待遇。
2、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任何未被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皆可为之,个人和组织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权利。
3、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任何未被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皆可为之,个人和组织享有法律法规赋予的一切权利。
二、法律的分类根据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法律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法律分类包括: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用于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构的组织和职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民法:民法是用来调整个人和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等法律条文。
3、刑法:刑法是国家用来规范和惩处犯罪行为的法律,包括各类犯罪行为的定义、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等。
4、商法:商法是用来调整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
5、行政法:行政法是用于规范和约束国家行政机关行为的法律,在行政机关与公民、企事业单位之间产生法律关系时发挥重要作用。
6、劳动法:劳动法是用来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包括劳动合同、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7、社会法:社会法是用来规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法律,包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规定。
三、法律法规的适用与解释为了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适用和共同理解,需要进行适用和解释。
适用和解释法律法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包括:1、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原则:对于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内容,应当按照其字面意义进行适用和解释。
2、法律法规的精神和目的原则:当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存在歧义或不适用于具体情况时,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精神和目的进行合理解释。
法律知识大全
法律知识大全引言:法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关乎到每一个人的权益和义务,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本文将全面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法律制度和个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法律基本原理1.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公布并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规范。
它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2. 法律的形成过程:法律的形成通常包括立法、公布和生效三个阶段。
立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并通过法律文件;公布是指将法律内容向公众宣布;生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日期开始执行。
3. 法律的层级和优先级:法律按照层级划分,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优先级。
第二部分:法律制度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相应刑罚的法律,旨在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刑罚种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家庭、财产权益、合同、侵权责任等方面。
民法保护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主要包括行政组织、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等方面内容。
行政法保证政府的合法行使权力,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个人权益保护1. 人权的概念:人权是指每个人由生而具有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人权是法律保障的基础,也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2. 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是指保护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和滥用的行为。
个人应该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3. 劳动权益保护:劳动权益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和社会保险等。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的定义和分类2、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3、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4、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5、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6、常见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1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1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112 法律通常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类。
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旨在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共利益;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商法等,侧重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人关系;社会法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12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121 法律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时间效力指法律生效和失效的时间;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
122 法律适用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
在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定的冲突解决规则确定适用的法律。
13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131 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等;刑事责任则包括主刑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132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取决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
行为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14 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141 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法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142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的行使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合理、合法、诚信的原则。
15 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151 法律程序是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应知应会法律法规知识
应知应会法律法规知识1. 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2. 国家法律的层级关系:国家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层级关系,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应与宪法相一致。
3.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主要包括逐行解释原则、适用优先原则、适用最优先原则、特定原则等,各原则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4. 法律责任的种类: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定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5. 法律程序的基本要素:法律程序的基本要素包括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证据性、追溯性等,保障了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6. 人民法院的职权:人民法院的职权主要包括审判职权、执行职权和司法管理职权。
审判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诉讼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权力,执行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权力,司法管理职权是指人民法院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权力。
7.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主要包括侦查职权、检察职权和法律监督职权。
侦查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犯罪案件进行侦查的权力,检察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进行检察和起诉的权力,法律监督职权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
8. 法律法规的遵守方法:遵守法律法规的方法主要包括明晰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行动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上是应知应会的法律法规知识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详细了解特定法律法规,请参阅相关官方出版物或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导言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
掌握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法律和法规的定义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为目的。
法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更具体、更细节的规定和指导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法律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3.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根据法律而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用于指导和管理行政行为。
4.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针对本地区的规章,具有一定的地域适用性。
5.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管理本部门、本地区特定事项的规定。
三、法律法规的应用1.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包括遵守交通信号、不超速行驶、不酒后驾车等,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3. 在劳动关系中,我们要了解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等,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不得从事虚假广告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5.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不得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四、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然而,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也会相应进行修订和调整。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法规的更新动态,及时了解和适应最新规定。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重要。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身权益,还能够增强社会安全稳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宪法法律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立法的最高准则,其他法律和公民行为都必须遵守宪法。
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法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权力行使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
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公民可以依法享受这些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刑法刑法是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罚的法律规范。
犯罪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有意实施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因疏忽、大意等过失的结果导致的违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刑罚种类,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在刑法中,还规定了刑罚执行的原则和程序,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和判决的公正。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夫妻财产的处理方式。
继承法规定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权益。
合同法则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民法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四、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活动和处理行政纠纷的法律规范。
行政机关是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机构,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执行等方面的规定。
公民在行政行为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的权益时,公民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法律法规是指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它对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的来源、法律的层级、法律的实施等方面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
一、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其他部门规章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最基本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关的职责等。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等方面。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用于管理地方事务。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对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部门规章是由各个国家机关、组织依法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法规。
二、法律的层级法律的层级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层级。
在法律的层级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法律次于宪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类似于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执法机关的执行。
执法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执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他们共同协作,依法处理刑事案件、民事纠纷等各类法律事件。
在实施法律过程中,执法机关应当遵循法治原则,保证司法的公正和透明。
四、公民的法律义务和权利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一定的法律义务和权利。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法律法规是一国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均离不开各种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不仅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律自觉,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定义、种类、层级等方面展开叙述,进一步加深对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了解。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简称为法规,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规则准则。
它是一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法律法规的制定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各方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法律法规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几个层次。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最基本的法律准则。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用以规范公民行为的最具普遍性和长期性的法规。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照法律授权制定的,用于具体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行为的法规。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法规。
5. 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章是地方政府为行使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
三、法律法规的层级法律法规的层级按照国家权力构成与行使的层级关系,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级。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其他法律均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2. 国家法律:国家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对全国范围内的公民和组织有普遍约束力。
3.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法规。
四、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帮助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转。
法律法规知识点个人吐血整理
法律法规知识点个人吐血整理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发布的对社会行为有约束力的规则和规范。
- 法律法规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
2.法律法规的分类- 宪法:国家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政治体制和公民基本权利。
-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规章制度。
- 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章制度。
-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对法律适用和司法实践解释的文件。
- 地方法规: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章制度。
3.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 提出: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由国务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
- 研究起草:相关部门通过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起草法律法规。
- 审议通过:法律法规需要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并经过投票通过。
- 发布实施:通过审议的法律法规由国务院或地方政府发布实施。
4.常见的法律法规- 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刑罚。
- 民法:规定了民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终止。
-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基本规则。
- 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5.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法规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序和稳定的环境。
以上是我对法律法规知识点的个人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第一章:法律法规的概念和特点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政府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以规定国家法律的实施和行为主体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法定性:法律法规是由国家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
2. 集中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政府组织制定的,对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和事务具有普遍约束力。
3. 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法律法规将承担法律责任。
4. 总体性:法律法规是综合规范社会公共利益的准则,涉及广泛的领域和层面。
第二章: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按照制定部门、效力级别和内容特点等可以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按照制定部门: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2. 按照效力级别:法律法规可以分为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级别,其中宪法是最高级别的法律法规。
3. 按照内容特点:法律法规可以分为一般性法律法规和特别性法律法规,一般性法律法规是对一定范围人民共同行为的普遍规范,特别性法律法规是对特定事项的规定。
第三章: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法律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的层级关系,一般是上位法对下位法具有约束力。
具体的层级关系如下: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下位法和行政法规不得与之相抵触。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或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4.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事务;部门规章是由各个部门制定的针对本部门内部管理的规章。
第四章: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1. 法律解释:法律的解释是对法律的文字表达进行解释和解读,目的是明确法律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内容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内容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施行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制度。
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调节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法人。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的组织和权力运作机构的职能。
•民法: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合同、财产、婚姻、继承等。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与刑罚等法律规范。
•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组织、权限和行政行为等,以及规定行政诉讼程序。
•经济法:涉及经济活动规范,包括各类经济主体的设立、经营、交易等法律。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劳动合同、工时、工资等劳动条件。
•环境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等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法律制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是法律的根基,它对国家政权的制度和国民权利义务进行了总体性的规定。
•法律:由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一般性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由行政机关制定,用于细化法律规定和规范行政行为。
•司法判例:是指法院作出的具有权威性的判决,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国际法: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法律规则,用于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
法律的适用原则•普遍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分国籍、民族、性别、职业等。
•平等原则:法律对所有人都应当一视同仁,不做任何特殊对待。
•合法性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依法进行,不能违背法律的规定。
•公正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公正、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效力原则:法律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对合法行为提供保护。
法律的权威性和可变性•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力,并由国家机关负责执行和维护。
•法律的可变性:法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基础规范,对于每个公民而言,了解和熟悉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等。
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
它们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点,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一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级别。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国家事务的总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具体规范,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政府为本地区制定的法规,部门规章是各个部门为自身管理工作制定的规范。
三、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有关机关会对其进行解释和适用。
法律法规的解释主要由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而适用则由具体实施机关进行。
解释和适用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法律法规的含义,防止出现理解歧义和不统一的情况。
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我们享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同时也有一些法定义务需要履行。
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等,而法定义务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合同等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合法权益。
五、法律法规的违法和处罚当人们违反法律法规时,将会面临相应的处罚和法律责任。
处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等等。
违法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结语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基础知识方面,有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综合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法律基础知识1.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国或地区以正式授权的形式确立的规范行为的准则,它是社会公共秩序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等多个领域。
2. 法律的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原则包括逐条适用原则、递归适用原则和综合适用原则。
逐条适用原则是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解释适用;递归适用原则是在逐条适用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法律的整体性;综合适用原则是根据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实际情况,对法律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解释和适用。
3. 法律责任与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法律责任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法人是指根据法律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组织。
4. 法律程序与司法机关法律程序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各项法律行为的过程,包括立法程序、行政法律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司法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负责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和纠正。
二、相关法律法规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的设置进行规定,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刑法刑法是规定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主要包括刑法的基本原则、刑事犯罪和刑法责任。
3. 民法民法是调整公民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财产权、婚姻家庭关系、合同法等内容。
4.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活动和行政行为的法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立与职权、行政行为的规则与程序等。
5.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事活动的法律,包括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等内容。
6.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概述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据,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遵守法纪,建设和谐的社会。
二、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也是其他法律的最高法律准则。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和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法律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规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三、法律的种类1. 国家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2. 地方法规:由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并在本地区范围内实施的法律,例如省、市、县的行政法规。
3.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并实施的法律,例如交通法规、教育法规等。
四、法律的层级1. 宪法:国家最高立法,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与宪法保持一致。
2. 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相关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3. 地方性法规: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4.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律,对具体行业或领域进行规范。
五、法律的适用1. 时效性:法律的适用时间从法律规定的生效日期开始,到法律规定的失效日期结束。
2. 地域性:法律根据不同的地域划分,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 个人性:法律根据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适用。
六、法律的权威性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事,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七、法律违法与维权1. 法律违法:指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当法律被违反时,受害人可以通过举报或起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维权途径:当个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上访、起诉、请求调解等方式维权。
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获得律师的帮助和支持。
八、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政府、媒体以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大法律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规范。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 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 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 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 效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 效。 (二)时间效力 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该 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 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 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 中国的法律。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比较复杂。根据我国现 行法律规定,有的可以适用外国法律,有的仍须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对外国人的法律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 规定外,也适用中国法律。关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
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法律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法律的定义及特征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文件。
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普遍性:法律适用于全体公民,无论其社会地位、财产状况、种族、性别等。
2. 强制性: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并给予相关机关执行力量,违反法律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强制执行:法律通过法律制裁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二、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合同以及习惯法等。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
2. 法律: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文件,包括刑法、民法、商法等。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由行政机关制定,是对法律进行具体细化和明确的规定。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用于管理本地区的社会事务。
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具有很高的法律约束力。
6. 合同: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一种约定,是公民和法人之间进行自愿交易的一种法律形式。
7. 习惯法:习惯法是一种长期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三、常见的法律法规1. 刑法:刑法是规定国家对犯罪行为的制裁力量及其适用条件的法律法规。
2. 民法:民法是规定公民之间平等地享有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法律法规。
3. 劳动法:劳动法是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合同法:合同法是规定合同订立、履行和效力等问题的法律法规,保障合同当事人的权益。
5. 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保护环境资源、维护人民健康的法律法规。
6. 婚姻法:婚姻法是规定婚姻关系的成立、维持和解除等问题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培训第一章概述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基石,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个人和企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培训将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层级结构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第二章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按照法律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区别进行分类。
2.1 法律和行政法规法律是国家最重要的法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国家意志制定并由国家机构以立法程序进行公布和施行。
法律具有普遍适用、全面规范的特点。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为了规范和指导行政事务所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法规的具体内容和执行由各级政府负责。
2.2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在适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会对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补充和细化。
第三章法律法规的层级结构法律法规按照其地位和权威程度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等层级。
3.1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法律法规,是国家政权组织和运行的根本规范。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需要通过特定的程序进行,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和批准。
3.2 法律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正式公布的普遍适用、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修订需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和表决。
3.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依照法律职权制定并正式公布的普遍适用的规范。
行政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需要通过相应的程序,如听证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步骤。
3.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行使的职权制定并正式公布的规范。
部门规章适用于部门内部的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3.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正式公布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PPT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共23张PPT 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下面是23张PPT的基础知识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法规。
第一张PPT: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 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张PPT:法律法规的种类和层级- 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军事法规等。
- 法律法规依据其管理的范围和层级,可以分为国家级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律法规。
第三张PPT:宪法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权力运行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 宪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主权、社会主义制度、各民族平等和统一、宪法至上等。
- 宪法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张PPT:法律的特点和分类- 法律具有强制性、普遍性、稳定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 法律可以分为刑法、民法、经济法等不同的分类,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第五张PPT:行政法规的概念和内容- 行政法规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
- 行政法规的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规定。
第六张PPT:地方性法规的特点和作用-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律规定。
- 地方性法规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地方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
第七张PPT:刑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保护社会秩序和公民的人身权益。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犯罪主体的平等原则、犯罪法定原则、处罚与救济原则等。
- 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适用等方面的规定。
第八张PPT: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民法是规定民事关系和民事权利义务的法律,保护公民的私人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法律基础知识2、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是什么?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对法律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判例法是在法官长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法官的判决具有法律意义;以归纳为主要推理方法.大陆法系:以制定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陆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大陆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在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和私法(民法和商法)的分类基础建立的;法官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适用法律;以演绎法为主要推理方法。
中国法律属于大陆体系。
2、中国法的正式渊源是什么?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
3、什么是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什么?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有机联系的整体。
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法的效力的含义是什么?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
法的效力可以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文件的效力。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时间有约束力。
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的效力。
5、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哪些?(1)法对人的效力(即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2)法对事的效力(即法律适用哪些事)(3)法的空间效力(指法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
(4)法的时间效力(指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6、什么是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也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7、什么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规范是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
反映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8、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即法律责任的履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民法知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1、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1)安全保障权.(2)知悉真情权.(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5)获取赔偿权。
(6)结社权.(7)获得相关知识权.(8)受尊重权.(9)监督批评权。
2、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怎样解决争议?(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协调。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提请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土地法和房地产法1、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土地所有权是国家或者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支配性权利.2、我国的土地所有权有什么特征?(1)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两类土地所有权主体及其代表均为法定的特殊主体,即国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变更与丧失依法律规定,不得约定。
(3)土地所有权禁止交易。
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及特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是用地者依其不同取得方式而享有的,具有不同法定权利内容的,与所有权相分离的,对国有土地所享有的民事财产权利。
特点:(1)主体的广泛性;包括境内外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
(2)取得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租赁或划拨等方式。
(3)内容的差异性;在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因取得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权利内容具有实质性差异.4、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及特征集体土地使用权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用地者依法律限定按照一定土地用途而以一定合法方式使用集体土地的权利。
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集体经济组织设立的企业和公益性组织。
(2)用途、取得与权利内容的相关性;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土地用途作为分类基础,不同用途的土地,其使用权采用不同方式取得,进而具有不同的权利内容.(3)权利交易的受限制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特殊情况除外。
5、城乡规划分类⎪⎪⎪⎪⎪⎩⎪⎪⎪⎪⎪⎨⎧⎪⎪⎩⎪⎪⎨⎧⎪⎩⎪⎨⎧⎪⎭⎪⎬⎫村庄规划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总体规划镇规划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2007年10月颁布的城乡规划法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年。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什么是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一般是对土地和地上建筑物进行的投资开发建设活动。
它是指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
2、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需要什么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
(2)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3)有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注册资本.(4)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什么是商品房预售?商品房预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即预售人)将期房预先出售给购房人(即预购人),由预购人根据预售合同支付房款;在期房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购房人占有使用,并由预售人负责将房屋所有权及其占用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移至预购人名下的房地产买卖形式。
商品房预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已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2)持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3)按提供预售的商品房计算,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工程建设总投资的25%以上,并已经确定施工进度和竣工交付日期;(4)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办理预售登记,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4、什么是商品房按揭?商品房按揭的流程是什么?在中国内地,商品房按揭一般是指不能或不愿一次性支付房款的按揭购房借贷人将其与开发商已签订之商品房预售或销售合同项下的所有权益作为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担保。
商品房按揭的流程如下:(1)开发商选定贷款银行,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2)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预售(销售)合同,支付首付款;(3)银行对购房借贷者进行资信调查;(4)开发商与银行签订担保合同,为购房人提供保证担保。
(5)银行占管商品房预售合同(销售)合同,并办理按揭备案. (6)银行一次性向开发商支付购房借款人的贷款。
(7)购房借款人依约按月向银行交纳贷款本息。
(8)开发商将购房借贷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交银行收押并办理抵押登记。
5、什么是物业服务管理?物业服务管理有哪些模式?物业服务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物业服务管理模式有福利型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管理模式。
民法概述1、民法的概念民法属私法范畴,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①平等原则;②自愿原则;③公平原则;④诚实信用原则;⑤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3、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别动产和不动产是以物能否移动和移动后是否会损害物的价值为标准划分的.概括地说,属于不动产的,主要就是土地和房屋,此外的皆为动产。
4、动产和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方式动产物权的变动,通常以交付为公示,但是,机动车的交易是以登记为公示的;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则以登记为公示,不经登记的不生变动效力。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城市房地产交易法规定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转让,均须办理登记后才生效.5、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6、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类型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
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对象是:18周岁以上的公民或者未满18周岁,但已满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只能独立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
其对象是: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③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对象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7、法人的概念①法人是与自然人对称的,由法律创造的“人";②是能以自己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团体;③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8、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含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的行为称为表意行为。
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可撤销、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9、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法定条件有哪些?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即民事法律行为须有合法性。
10、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有哪些?①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
②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
③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为.④伪装行为(即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
⑤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11、①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是因行为有法定的重大瑕疵而须以诉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②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类型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乘人之危;欺诈、胁迫.12、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力持续到法定期间,其公力救济权归于消灭的时效.诉讼时效的效力是胜诉权消灭。
13、诉讼时效期间的相关规定。
①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②“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申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以及“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四种情形,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14、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是指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①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的财产权利,包括了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