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模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38126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2.png)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
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
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对象,如数据等。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
河南省安阳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
![河南省安阳市2024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8b662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c.png)
2024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古代边防军事的重要通信手段,烽火台有接收、传递军政信息的重要作用。
那么,当自然界中出现危险时,动植物该如何传递信息呢?动物一般通过摇尾、奔跑、排泄尿粪和鸣叫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植物虽然不能逃跑、鸣叫,但它们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御能力。
科学家多年的研究让人们对植物防御机制和信号传导有了更多了解。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东方美人茶”又名椪风茶,主要产于我国台湾地区。
关于椪风茶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一天,一位茶农发现本应嫩绿舒展的茶树嫩叶上出现了很多褐色的斑点,有些还卷了起来。
显然,这些茶树遭了虫害。
不甘心没有收成的茶农动起了心思:他将这些被虫咬过的“劣质”茶叶采摘下来,再以重发酵的方式将其制成茶并拿到茶行售卖。
没想到,茶行的人试喝之后,发现这种“劣质茶”的茶汤更黄澄清透,而且散发着特殊的蜜香和果香。
大赚一笔的茶农高兴地向邻居们炫耀,但大家都不相信,觉得他是在吹牛。
由于客家话管吹牛叫“椪风”,于是“椪风茶”的名声便不胫而走。
后来,英国商人将椪风茶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
女王看到冲泡在水晶杯里的茶叶上下翻飞,仿佛婀娜的美人在翩翩起舞,于是称它为“东方美人茶”。
“东方美人茶”之所以有着独特的香气和醇厚甘甜的口感,与一种小虫密不可分。
这种小虫名叫茶小绿叶蝉。
它们专吃茶树的嫩芽,被危害的茶叶嫩芽因为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叶片颜色会逐渐变得褐黄。
此时,茶树的自我防御系统会迅速做出响应,调集全身力量合成并释放出一系列抗虫物质,保护叶片。
正是这些抗虫物质和茶小绿叶蝉的唾液“阴差阳错”地混合在一起才成就了醇香可口的“东方美人茶”。
在植物分泌的众多抗虫物质中,功能最强大的非茉莉酸莫属。
茉莉酸是一种主要和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植物激素,因为最早是从大花茉莉的精油中提取而来的,故名茉莉酸。
1962年,科学家们发现,往健康的植物中添加茉莉酸后,植物叶片会加快衰老甚至脱落。
陕西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陕西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24414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9.png)
陕西师大附中2024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īn)庇.护(bì)青睐.(lài)苦心孤诣.(yì)B.酝酿.(niànɡ)模.样(mó)慰藉.(jiè)锲.而不舍(qì)C.睿.智(ruì)阔绰.(chuò)和煦.(xù)所向披靡.(mǐ)D.脊.梁(jǐ)黝.黑(yǒu)炽.热(zhì)读书得间.(jiān)2.下列名著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飞——大意失荆州(《三国演义》)B.宋江——大破连环马(《水浒传》)C.孙悟空——计盗紫金铃(《西游记》)D.许云峰——保护李敬原(《红岩》)3.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霍金是科学界耀眼的明星,他创立了现代宇宙学,激发了数百万人的眼球。
”此句搭配不当,“激发”和“眼球”搭配不当,可把“激发”改为“吸引”。
B.“在他们内心深处,与其盼望着说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属于递进复句。
C.“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中“五、六天”之间的顿号应删去。
D.“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4.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
B.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815af9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7.png)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
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
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亦或是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
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例如,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
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
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
现实却并非如此。
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
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
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
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
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3c5e8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1d.png)
2024年九年级质量监测试题语文一、基础知识运用(22分)1. 品古诗之美。
古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有的清新恬淡,描绘了宁静yōu xián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描绘了jīn gētiěmǎ的征战场面;有的豪放piāo yì,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想象世界……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读诗不仅能够增强精神境界,而且能带来审美愉悦。
我们从古诗中___________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___________,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________出蓬勃生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yōu xián()(2)jīn gētiěmǎ()(3)piāo yì()(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获取与时俱进迸发B. 汲取与时俱进焕发C. 获取与日俱增焕发D. 汲取与日俱增迸发【答案】(1)①. 悠闲②. 金戈铁马③. 飘逸(2)B【解析】【小问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悠闲:yōu xián,指悠然自在、闲适自得。
金戈铁马:jīn gētiěmǎ,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飘逸:piāo yì,洒脱,自然,与众不同;漂浮;飘散。
通常用飘逸来形容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小问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获取:获得,取得;得到,猎取;汲取:吸取的意思。
“汲取”比“获取”更能体现出主动、深入地获取的意思,与“精神养分”搭配更贴切。
故选“汲取”;的与时俱进: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与日俱增:一天天增长。
形容增长快。
“与时俱进”强调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符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语境。
故选“与时俱进”;迸发:由内向外地突然发出;焕发: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
“焕发”强调光彩四射地展现出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表述更自然准确;而“迸发”更强调突然、快速地发出,不太符合此处语境。
三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三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89fbd1bb4cf7ec4afed0d5.png)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l·D("重要特征"应为"本质特征")2·B("最高的智慧"应为"很高的智慧)3·C(关于"适用"的表述太绝对)4.C 【解析】审:谨慎、小心。
5.A.6.B 【解析】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宁。
7.(1)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关键词“慢”“谴”“绝”每译对一个得1分,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关键词“罪”“边臣”“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1分。
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从小聪明过人。
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
”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
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
”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
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
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
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
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
”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
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cea5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d.png)
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梁晓声写完长篇小说《人世间》之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给梁晓声寄了一部厚重的《哈尔滨市大事记》,书中记载了当年哈尔滨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做贡献和牺牲的故事。
梁晓声被这段历史传奇打动,遂动笔创作了《父父子子》,并发出感叹:“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书写哈尔滨的历史传奇高佳馨:《父父子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您为什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梁晓声:在我们这一代哈尔滨人心中有一种“英雄崇拜”或者是“英雄敬意”情结,哈尔滨市有“一曼大街”,“靖宇大街”,还有“靖宇电影院”“兆麟公园”“兆麟大街”。
走在哈尔滨市里,往往会有人告诉你当时赵一曼就在这里执行过任务,或在哪一个医院治疗过,这些实物就在我们面前。
最初,我们经过兆麟大街的时候,会看到李兆麟将军遇害的楼的外窗台下还有一块黑匾——李兆麟将军遇害处,也曾唱过李兆麟写词的抗日联军军歌(《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这些都让我们心底慢慢形成了对抗日英雄的敬意。
高佳馨:《父父子子》全书45 万字,将高家、孙家、赵家四代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囊括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您是怎么找到小说结构的?梁晓声:我写长篇时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通过写作证明自己是有技巧的,是一个技巧大师。
写作时总是老老实实地想,要表达的人物有多少,最主要的是哪几位,要把人物凸显出来,用最好的也是最传统的那种方式。
在《父父子子》中,前边一部分是以作家客观的视角,后面再换一种妻子的视角、儿子的视角,这样结构了整部小说。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b216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8.png)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
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
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
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
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
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
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
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
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ef7bd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0.png)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
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
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
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
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
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
这里气温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
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
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
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
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
2024年普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三模)语文(全国卷通用01)(全解全析)
![2024年普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三模)语文(全国卷通用01)(全解全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5d997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1.png)
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全解全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人学”,这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泰纳和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等文学大师通过实践总结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人,还包括作者、读者、传播者及其关系人,它们是文学发展繁荣的要素。
然而,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这些要素上均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是作者的问题。
网络文学的作者存在“主流价值观贫乏化”,而传统文学的作者有的守成意识过重。
网络文学作者的优势在于总体较年轻,精力旺盛,思想上没有俗套,生活在基层,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劣势是因为年轻,生活体验较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尤其网络发表的低门槛和资本参与运作后的物欲调动,使其名利思想极易膨胀,潜意识里存在去主流价值倾向。
传统文学作者的优势在于较多地掌握了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有较丰厚的生活阅历,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居高临下掌握着传统文学传播的话语权。
但其劣势也是明显的,主要是有的作家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他们讲资历、讲面子、讲待遇,养尊处优。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答案解析
![语文高考三模试卷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e1563c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0.png)
一、选择题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我”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最终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选项D“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与文章内容相符。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境,可知“漫不经心”表示不认真、不在意的样子。
选项C“表示不认真、不在意的样子”与词语的含义相符。
3.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根据文学常识,可知《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选项B“《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文学常识相符。
4.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根据句子中的比喻,可知“人生如梦”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选项A“比喻的修辞手法”与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符。
5.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意思,可知“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应该断句为“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选项C“此/其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正确的断句相符。
二、非选择题6. 答案:(1)开头:直抒胸臆,点明中心,抒发对老师无尽的感激之情。
(2)中间: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往事,表现老师的高尚品质。
(3)结尾: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文的审题和构思。
根据题目要求,作文应以“感恩”为主题,围绕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展开。
开头要直接点明中心,中间部分要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往事,表现老师的高尚品质,结尾要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7. 答案:(1)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2)人物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3)情节安排: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展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赏析的能力。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4c5c9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2.png)
一、选择题解析1.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选项A、B、D都是正确的,但与题目无关。
C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因为它是关于作者生平和作品的正确描述。
3.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选项B、C、D都存在对句子结构的误解,而A项正确解释了句子的含义。
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选项A、C、D都存在对诗歌情感和意象的误解,而B项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
选项A、B、C都存在对文章主旨的误解,而D项正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主观题解析1. 【答案】(1)主题: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意象:碧空、流水、青山、白云等。
(3)情感: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意象和情感的鉴赏。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2. 【答案】(1)A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海浪比作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
(2)B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浪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海浪的激昂与豪迈。
(3)C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海浪的巨大声势,渲染了壮阔的海洋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赏析。
通过对句子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3. 【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后的凄凉孤独。
(2)运用叠词,如“凄凄惨惨戚戚”,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3)运用拟人手法,将“愁”人格化,使愁情更加生动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
通过对诗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答案。
4. 【答案】(1)通过描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2)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5年五月月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5年五月月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f8230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b.png)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5年五月月考三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获得了世人的赞誉。
B.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项是 ( )A.宽宥游弋顷家荡产黯然失色B.惊骇劫掠言简意赅人迹罕至C.漫延惺忪矫揉造作眼花瞭乱D.殒落缄默富丽堂皇好意难确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
《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
B.主席在6天时间里到访罗马、巴勒莫、摩纳哥、尼斯、巴黎5座城市,密集出席40余场活动,同欧洲领导人共叙友好交往佳话,共谱全面合作新篇,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C.意大利、法国是大国,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摩纳哥虽然不大,却是对华最友好的欧洲国家之一。
D.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4.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的作者是艾青,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02d5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d.png)
2023——2024学年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联考语文考试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历史学家勒高夫研究中世纪欧洲的时间后,提出了“商人时间”和“教会时间”两个概念,以说明中世纪社会是一个由教会和教士掌控时间、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屈从于教堂钟声的社会。
公共报时古已有之。
但在欧洲,从古代到中世纪,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报时不多。
城门的开和关,需要权威的报时信号。
中世纪的城市还实行宵禁,相关的时间信号也需要广而告之。
由于从早到晚有多次神圣的礼仪活动,教会和修道院都制定了明确的作息表,到一定的时候,教堂就会鸣钟报时。
报时当然是为修道院内部的统一行动服务,但报时的钟声会越出修道院而传遍所在的村社。
因此,教堂的钟声很自然地成了世俗生活的时间参考。
但是,随着工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需要有适合工商业活动的时间安排。
结果,在城市里,在一些公共建筑物上,比如在市政厅和塔楼上,世俗当局安装公共时钟,形成了与教堂的钟塔相对的城市景观。
代表工商业者需要的时钟时间是世俗社会的时间,“商人时间”开始取代教会时间。
勒高夫认为,这一变化体现了城市共同体运动在时间领域中发生的一场“伟大革命”。
在勒高夫之前,从未有人从时间的角度观察过那个时代欧洲社会的变化。
他的研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人们的观念中,“教会时间”和“商人时间”仿佛成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和近代欧洲社会的两个标签。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考三模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0bc94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0.png)
一、现代文阅读【答案】1. C2. B3. D4. C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强调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这一主题。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观点。
选项B正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中的描述,主人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不断寻找机会。
选项D正确。
4.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来证明观点。
选项C正确。
5. 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
文章认为,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选项B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答案】1. C2. D3. B4. A5. D【解析】1.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诗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可知诗人通过描写江水绕过芳甸,月光照耀花林,营造出一种美丽、宁静的意境。
选项C正确。
2.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知“卷不去”和“拂还来”都是用来形容月光无法离开诗人的情感。
选项D正确。
3.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理解。
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月亮的明亮和辽阔表达得淋漓尽致。
选项B正确。
4.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情感的理解。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项A正确。
5.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了解。
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选项D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答案】1. B2. C3. D4. A5. B【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段“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知作者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选项B正确。
2.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用词的理解。
根据文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知“神明”指的是人的精神、智慧。
2024届吉林省普通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4届吉林省普通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5f93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5.png)
2024届吉林省普通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
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現在开始变成了現实。
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オ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増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
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
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1.本试题卷共6页,22小题,全卷共150分(含3分卷面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试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运用(30分)1.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0分)(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论语》)(2)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3),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4)爱惜芳心莫轻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5)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6),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7)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8),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集《儒林外史》。
该文主人公范进在乡试考试中获得举人身份却喜极而疯,有力的批评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
B. 戏剧是和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创作体裁。
按内容性质,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和《哈姆雷特》分别是喜剧和悲剧的代表作品。
C.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其在晚年回忆人生不同时期人和事的10篇文章。
长妈妈、范爱农、藤野先生、寿镜吾、双喜均是在他人生不同阶段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D.古代官员任免或调动有其专有说法。
如《岳阳楼记》中“谪守巴陵”的“谪”意为降职或远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意为官员提拔。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一届政府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完善法制、振兴经济,实现中国人的强国梦。
B.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C.2015年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聚集了世界各地近千家汽车生产厂家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
D.今年空军将首次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全国共有16所高中定为承办校。
此消息在我市发布后,立刻吸引了众多莘莘学子....纷纷前来咨询和报名。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连云港有170多公里的海岸线,弯曲的海岸线形成著名的海州湾。
这里散布着7个岛屿,像7颗明珠,镶qiàn()在万顷碧波之中。
绵长的金色海滩,细沙平软,形成一个个天然海宾浴场;现代化的深水良港掘起在秀丽的海湾。
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悟理想的崇高。
一目数景,姿态万千,景趣jiǒnɡ()别,使人格外心醉情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分)(3)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2分)5.名著阅读题。
(8分)(1)桑迪亚哥曾经被人称呼为“冠军”,请你简述这一称号的来历。
(2分)(2)《简爱》第二章开头说“我一路反抗,在我,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这“第一次”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3)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哪几篇文章里提到了衍太太,我为什么不喜欢衍太太?(4分) 二、理解·感悟(60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6~7题(6分)。
莲叶郑谷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2分)7. 这首诗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莲叶之美的?(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选自《史记·李广传》)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胡皆引兵而去./日始出时去.人近 B.虏多且.近/年且.九十C.是时会.暮/会.天大雨 D.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将.骑数十纵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2)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1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广的形象特点。
(3分)(三)阅读选文,完成12~15题(9分)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杨凡①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性世界的媒介时,大脑就会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②脑科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了大脑扫描。
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
③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
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可见,仅通过5天的训练,互联网新手大脑皮层前部的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
④实验证明:从事某个特定活动的频率越高,神经通路负责执行这项活动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反复刺激同一区域,那个区域的神经回路将变得兴奋。
后来的实验也证明:如果你忽略其他区域,其他神经回路将会相应变得衰弱。
由此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和深度思考的频率。
⑤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种能力。
网上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使用大脑的方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⑥伦敦大学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
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
”⑦即使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
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
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⑧美国哈佛大学韦格纳教授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依赖对方做自己的“记忆库”。
科学家把这称为“交互记忆”。
交互记忆是“外部记忆库”,就如同人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会向专业人士请教一样,而现在,互联网也成为交互记忆的一种途径。
⑨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
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
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选自《发明与创新》)1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网络改变了我们大脑的哪些方面。
(3分)13.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去掉,说明理由。
(3分)14.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15~17题(10分)读书,是一种抵抗寂寞的能力梁晓声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
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
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
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
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
他们笑。
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
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大学的寂寞包藏在许多学子追逐时尚和娱乐的现象之下。
这是人在人群中的一种寂寞。
这是另类的寂寞,现代的寂寞。
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心灵中再连值得回忆一下的往事都没有,头脑中再连值得梳理一下的思想都没有,那么他或她的人性,很快就会从外表锈到中间。
我的父亲虽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但在“文革”中,也遭到了流放式的对待。
差不多有七八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被发配到四川的深山里为工人食堂种菜。
他一人开了一大片荒地,一年到头不停地种,不停地收。
那段时间,他靠阅读来排遣寂寞。
知识给予知识分子之最宝贵的能力是思想的能力。
因为靠了思想的能力,无论被置于何种孤单的境地,人都不会丧失最后一个交谈伙伴,而那正是他自己。
自己与自己交谈,哪怕仅仅做这一件在别人看来什么也没做的事,他足以抵抗很漫长很漫长的寂寞。
而最强大的寂寞,还不是想做什么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而是想回忆而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是想思想而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
这时人就自己赶走了最后一个陪伴他的人,他一生最忠诚的朋友——他自己。
谁都不要错误地认为孤独和寂寞这两件事永远不会找到自己头上。
现代社会的真相告诫我们,那两件事迟早会袭击我们。
人啊,为了使自己具有抵抗寂寞的能力,读书吧!一旦具备了这一种能力,某些正常情况下,孤独和寂寞还会由自己调节为享受着的时光呢!信不信,由你。
15.浏览全文,说说全文的论述思路。
(4分)16.文中的寂寞有哪几种层次?(3分)17.划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3分)(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18~21题(18分)画鸭高军阳都高雪岩先生,是国画名家。
他最擅长的是画鸭,年龄才55岁,声名鹊起已十几年了。
他有一怪癖,从不自己题款。
每幅画画好并钤印之后,必送往阳都城北的艺宝斋,让比自己年少十几岁的斋主李天祥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