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案_5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2)理解中华文化中“孝”的内涵,知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要继承和发展。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过程:1.多媒体呈现:一组春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春运”的图片,通过谈春运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

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出示问题: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①家庭的含义是什么?②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哪些功能?③家的重要性有哪些?家的特点是什么?4.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程: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信息搜索过程:1.教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3.找出以上3道问题的答案。

4、师生共同归纳: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过程:1.梳理教材(P73 —75)内容。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与分享”(P7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一:晒晒家规传承家风【教师活动】你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在这些“家规”“家训”中,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新时期的家风?接下来请各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收集到的“家规”“家训”。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日夜漫长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

在中华文化中,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深厚的意味,而“孝”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尽孝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表达。

板书课程结束,与
老师一起梳理
本课知识点呈现本课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拓展空间展示“家”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的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课下查找资料
完成
通过古代文字进
一步理解中华文
化中“家”的意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优质课导学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优质课导学案_0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本课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相关部分,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三框题《爱在家人间》,本课包括“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

第一目题“体味亲情”重在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中的亲情之爱,体会家庭重亲情之爱的细致入微,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使学生产生要孝亲敬长的情感。

第二目题“爱的碰撞”是通过探究亲情之爱的变化,体会爱的碰撞的表现形式,探索亲子冲突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部分“沟通传递爱”通过积极沟通交流,搭建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由于心智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对父母的关爱反而觉得厌烦,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发生冲突,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因此,加强对学生孝亲敬长的教育引导,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学生渴望得到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指导与帮助,本课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消除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烦恼,培养感恩的情怀,进而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主动与父母沟通,能从感情上热爱父母。

2.能力目标:能正确认识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对家庭怀有爱的原因和亲情的不同表现,了解与父母发生碰撞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产生碰撞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体味亲情。

确立依据: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往往忽视对家人的爱。

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将之中情感化为报答父母的实际行动。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内容概述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意味,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第二章: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增强家庭责任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家的含义,家的美好,亲情之爱。

难点:如何体会到家的美好,如何感受亲情之爱。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家庭》,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家的感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含义,体会家的美好。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家的感悟,交流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4. 情境模拟:设计家庭情境,让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感受亲情之爱。

5.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增强家庭责任感。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珍惜亲情。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加深对家庭亲情之爱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家的意味、家庭关系和亲情之爱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检查:审阅学生关于家庭的感悟文章,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七章:教学反思1. 内容反思:回顾教学内容,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虑是否有需要调整或补充的教学点。

2. 方法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考虑是否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获奖教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获奖教案_0
真情倾诉:大家的答案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和睦家庭,我们也明白了这些就是家庭的功能。那么,家给了我们这么多哺育和支持,家让我们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有一个安放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家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观看电影《海啸奇迹》一个片段,体会家庭意味。(电影讲述玛丽亚和亨利带着3个儿子到泰国庆祝圣诞节。圣诞夜的狂欢结束后,一家人遇上了本世纪最可怕的大海啸。一阵大浪将一家人冲散,玛丽亚悲痛欲绝之际竟发现一线生机,最终她一家人团聚的故事。)师:看完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找到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家的特点,继承“孝亲敬长”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中国家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沙画《温馨的家》
思考:看完沙画,此时此刻你有何感想?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那么,什么是家?中国的家文化又是什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图片展示:(多媒体显示)几本书的照片各抒己见你们家有什么好的传统?你们家人有什们好的品质? 生发言,老师恰当点评: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爱家庭的每个成员,那么,我们的家庭就会充满温暖,更加和谐,更加兴旺。
教师:下面我们看一看到底什么是家规、家训: 家规是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家族传承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标准。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执业的教诲。请大家观察大屏幕上家规、家训的内容,从这些家规中我们会发现了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孝”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孝敬父母和长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多媒体显示)“孝亲敬长”它不仅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得,还是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不赡养自己的父母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更加应该重视。,生活中做一个孝亲敬长的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如何与家人相处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对家庭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的互动较多,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家庭的功能和亲情之爱。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等,对这些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的概念、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理解家的意义。

2.培养学生感受家庭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合作,培养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矛盾,促进家庭和谐。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

2.如何感受家庭亲情,与家人有效沟通、合作。

3.正确面对家庭问题,处理家庭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亲情。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问题。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视频或图片。

2.收集典型的家庭案例,制作成PPT。

3.准备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文章。

4.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庭场景,引导学生回忆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家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和家的意义,让学生对家庭有更深刻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你的家庭有什么样的感情?b.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c.你如何与家人沟通、合作?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教材从生活中的家、家庭的关系、家庭的作用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家庭的认知,他们生活中感受过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

但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明确家庭的关系,理解家庭的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体味亲情之爱,理解家的意义。

难点:理解家庭的关系,明确家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基本内容1)生活中的家: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家庭故事,感受家庭的温暖。

2)家庭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家庭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3)家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提供物质支持、精神支持等。

3.巩固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家庭的作用,每组选取一个家庭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分享给其他组。

4.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回报家庭的爱,如何与家人和谐相处,引导他们学会感恩、珍惜家庭。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珍惜家庭。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教学设计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教学设计_0
5.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我信一起听的这首歌《我想有个家》从歌中能否听出歌手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歌曲中有哪些形容家的歌词?
学生回答。
师:那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带着疑问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我想有个家》。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知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得课程设计流程自然。以直接点明主题。
4.家庭的功能:、、、、
5.家是我们心灵的。家里有,家中有。
6.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是、、的避风港。
7.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8.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
设计意图:通过八个问题介绍课文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任务。让学生一目了然整片文章结构,并为学生感知整课大意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家庭是学生最熟知的第一个社会环境,正是因为太熟悉,反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不去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教学设计
性别
教材
人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七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第1课时家的意味
课题
家的意味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学习的共同过程,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一方面我采用分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活思维,增强情感体验。)和合作探究(针对学生不容易概括,归纳的问题,采用分组交流,教师总结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指导采用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情境体验法和总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去。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一、教材背景《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主要通过讲述小明和小华在家中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亲情的概念和特点;2.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掌握使用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家庭差异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珍视亲情的情感;2.培养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人家庭的情感;3.培养学生积极履行家庭责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内容理解亲情的含义;2.引导学生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与付出;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奉献。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含义,让学生了解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学习课文(15分钟)步骤一: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或段落。

步骤二: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做个人思考记录:•你觉得家庭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你如何理解亲情的含义?•你觉得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是需要承担的?步骤三:小组讨论让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并互相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倾听他人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深入探究(30分钟)步骤一: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小明、小华、爸爸、妈妈),并用他们的角度来讲述课文中发生的故事。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家庭关系。

步骤二:小组讨论让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就课文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为什么小明和小华这么关心他们的父母?•你觉得小明和小华的父母在家庭中有哪些责任和奉献?•你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4. 总结归纳(10分钟)步骤一:个人思考让学生再次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答案:•亲情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和成长的?•在家庭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责任和奉献?步骤二:小组分享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小组成员分享,归纳总结亲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5

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5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家的含义,清楚家庭关系的确立,了解家与我们的关系;②知道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传承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的作用;孝亲敬长2.教学难点:孝亲敬长。

三、教学方法1.情景探究法2.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感受亲情PPT播放:吴子安-我想有个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放松一下,欣赏一小段音乐,然后想想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听音乐后回答问题。

教师: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它。

这真情就是家人之间的情感:有温暖的牵挂、真切的关怀和守候,当然也有甜蜜的碰撞和不愉快的冲突。

每个人都渴望家,对于我们来说,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我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家的意味。

(二)自主学习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自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本P71-75的内容,初步了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2.知道“家”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意义;3.知道孝亲敬长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4.懂得孝敬父母与长辈。

(三)新知讲解1.家的含义过渡: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家?请你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心目中的家是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心中的家是什么。

教师归纳: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七中是我家,七年级(8)班是我家。

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狭义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教学设计模板年级:七年级科目:道德与法治内容: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

2.教学难点:理解孝在当下。

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引导法、评价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评价法五、教学策略围绕相关案例,从社会生活走向经济生活再走向家庭生活,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对“家”的理解。

六、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七、教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提出问题:由这首歌你们能想到什么?导入本课内容。

二、由美国某城市醉汉躺在街头和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的故事提出问题:家是什么?三、探究新知1引用日常的家庭现象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授课人: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主战场。

三、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不知道把孝敬父母落实到实处。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是应该的,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家长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心灵的港湾。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的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的含义;尽孝在当下教学难点: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六、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实际调查法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让我们一起随着余光中老先生的思绪去聆听家的味道。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品尝家的味道师:听完这首诗,我想大家都被深深的触动,现在,请把你想象成他,用心来思考,他在愁什么?生:……师:你能从余老先生的诗中找出由几种关系结合成的家?生:……师:得出家的含义: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家,家是身心的住所,是心灵的港湾,祖国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我们也要热爱我们的国家。

活动二:丢失的家的味道师:分组采访:全班分为采访组、被采访组,采访组每位同学采访一位同学,并填写采访记录单,并分析出反映的现状;被采访组每位同学在被采访完之后则在记录单上写下被采访的感受。

生:采访及分析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如果不孝敬父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要尽孝在当下,对父母不仅要做到物质上的孝顺,还要做到精神上的孝敬。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的教学设计。

教材从家的概念、家的构成、家的功能三个方面来阐述家的意义。

家的概念包括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的构成包括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的功能包括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的情感功能。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家庭的理解较片面,多数学生认为家只是生活的场所,对家庭的功能和意义认识不足。

此外,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紧张,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掌握家庭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增进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定义、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

2.难点: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学生如何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家庭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PPT。

3.案例: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家庭案例。

4.视频: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家的意味》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公开课教学设计_0

七上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课标依据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部分:“体会父母为扶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权利与义务”部分:“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我与国家和社会”中“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的第二课《亲情之爱》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

《亲情之爱》主题聚焦“亲情”,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作为本课的第一框题,《家的意味》有着承接与统领的重要意义。

本课围绕“家”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们理解家庭的内涵以及体味中国人“家”的味道,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课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

也为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法治方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七年级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过多的享受了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欠缺对于爱的回馈。

觉得父母很烦、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家庭可以独立生活,在时刻处于家庭和父母的保护之下的学生们体会不到家庭对于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家庭对于自己成长的意义、由衷的感谢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与关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感受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心灵的港湾;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味亲情之爱,并学会与家人沟通、交往,尽孝在当下。

教材内容通过生动的故事、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理解家人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更多的关注自我,但家庭是他们成长的基础,对他们的影响依然深远。

学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体味。

同时,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理性,他们开始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味亲情之爱,学会与家人沟通、交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尽孝在当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体味亲情之爱,学会与家人沟通、交往。

2.难点:深刻理解家庭的重要性,体味亲情之爱,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增强对家庭的理解。

3.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家庭情境,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交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家庭的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对家庭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分享对家庭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家庭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一框家的意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内涵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家的内涵的理解。

难点:尽孝在当下。

三、教学准备
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师: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