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
火焰速度不是燃料的特征量,可燃气体种类、组分、压力、 温度、流动或扰动状态等都会影响火焰速度的大小。
由于火焰传播的不稳定性,故火焰速度的测定易受各种条 件的影响。例如,气体流动中的耗散性、界面效应、管壁 摩擦、密度差、重力作用、障碍物绕流及射流效应等可能 引起湍流和漩涡,使火焰不稳定,其表面变得皱褶不平, 从而增大火焰面积、体积和燃烧速率,增强爆炸破坏效应。 在某些条件下燃烧可转变为爆轰,达到最大破坏效果。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C6H6
0.48
C3H6
0.52
甲苯
C6H5CH3
0.41
C4H8
0.51
汽油
C6H5CH3
0.40
C2H2
1.80
CaHbOcSdyccO2 aCO2b2H2O(g)dSO2
bc
ycc
a d 42
燃料的浓度称为燃料在氧气中的化学计量浓度,表示为
ycho
1 1 ycc
1.1燃烧的基本概念
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若把空气组成视为氧气占 20.95%,其他占79.05%,则当燃料 CaHbOcSd 与空气的混合 比例恰好满足热化学方程式
1.1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in 。在这种条件下,只有 部分C元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 为H2O,部分S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 子形式存在,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燃烧和爆炸理论重点

第三章 物质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火焰(即燃烧波)在预混气中传播,从气体动力学理论可以证明存在两种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Ⅰ)区是爆轰区。特点:①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②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③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Ⅲ)区是正常火焰传播区。 特点:①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②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③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火焰前沿的特点:(1)火焰前沿可以分成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 (2)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火焰传播机理:(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
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形式。
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外部热源、有热量积蓄的条件
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 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
爆燃是一种燃烧过程,反应阵面移动速度低于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反应阵面主要通过传导和扩散进入未反应气体中。爆燃是一种带有压力波的燃烧,爆燃发生时,反应阵面的传播速度低于声速。
爆轰的反应阵面移动速度比未反应气体中的声速高。对爆轰来说,主要通过压缩反应阵面前面的未反应气体使其受热,从而使反应阵面向前传播。

燃烧和爆炸特性、机理和速度

燃烧和爆炸特性、机理和速度

2.2 燃烧机理
• 2.2.1 燃气燃烧的连锁反应 • 在燃烧反应中,气体分子间互相作用,往往不是
两个分子直接反应生成 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子 自由基与分子间的作用。 • 活性分子自由基与另一个分子作用产生新的自由 基,新自由基又迅速参加反应,如此延续下去形 成一系列连锁反应。 • 连锁反应通常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两种类型。
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放出大量的热 发出光
• 以上三个要点同时成立的才为燃烧。如,氢在氯 中燃烧。金属和酸反应非燃烧,灯泡中的灯丝非 燃烧。
2.1.2 燃烧条件
• 燃烧三要素:
有可燃物的存在; 有助燃物的存在; 有能导致着火的能源。
•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以上三要素并不一定引起燃 烧,如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比例(浓度)、点火源 的强度(温度)等。
• 测定闪点的影响因素: P23 • 点火源大小与离液面的距离、加热速度、试样的
均匀程度、试样纯度、测试容器、大气压力等。
• (3)自燃和自燃点 • 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自燃
的最低温 度称为自燃点。
• 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两种类型。
• ①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其自 燃点而自行燃烧称之为受热自燃。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为:有 外部热源和有热量蓄积的条件。
• 燃烧理论用连锁反应解释物质燃烧的本质, 认为燃 烧是一种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提出燃烧四面体学说。
• 连锁反应不爱限制,自由基反应才能继续。这是 燃烧的第四要素,是某些灭火技术理论的基础。
2.1.3 燃烧过程和燃烧形式
• 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存在的相态、混合程度和燃 烧过程不尽相同,燃烧形式多种多样。
2.3 燃烧速度
• 2.3.1 可燃气体的燃烧速度

燃烧与爆炸学

燃烧与爆炸学

1、可燃固体阴燃转变为明火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利于阴燃的上述因素也都有利于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如外加空气流有利于这种转变;向上传播的阴燃比向下传播的阴燃更容易向有焰燃烧转变;棉花等松软、细微的阴燃很容易转变为有焰燃烧等。

从总体上讲,当炭化区的温度增加时,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区温度上升,热解速率加快,挥发分增多,这时热解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加大。

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也可自燃着火。

这就完成了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由于这一转变过程是个非稳态过程,要准确确定转变温度是很难的。

概括地讲,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

在材料堆垛内部,由于缺氧,只能发生阴燃。

但只要阴燃不中断传播,它终将发展到堆垛外部,由于不再缺氧,就很可能转变为有焰燃烧。

(2)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阴燃着的固体材料受到外界热量的作用时,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热解区内挥发分的释放速率加快。

当这一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阴燃就会发展为有焰燃烧。

这种转变也能在材料堆垛内部发生。

(3)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甚至轰燃)。

在密闭空间内,因供氧不足,其中的固体材料发生着阴燃,生成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充满整个空间,这时,如果突然打开空间的某些部位,因新鲜空气进入,在空间内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生有焰燃烧,也有可能导致轰燃。

这种阴燃向轰燃的突发性转变是非常危险的。

2、简述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与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在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等。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一、爆炸及其分类
1.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声、光、热, 机械功等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叫做爆炸。爆炸做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系统内瞬间形成的高压气体或蒸气骤然膨胀。实质上爆炸是一种极为迅 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2.爆炸的分类
根据引起爆炸的原因,爆炸可分为: 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
2、燃烧的条件
【案例3-1】 2007年3月3日,某电机厂电扇车间油漆 工段长兼操作组长王某,同本班女油漆工周某上大夜班。 凌晨1时40分,王某将点香烟未灭的火柴梗扔在喷漆台 上,即刻引起喷漆台上易燃物体燃烧,给国家财产造成 巨大损失。 可燃物 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能源 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发生化学 反应的物质(汽油、木材)。 助燃物: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空气、氧气、 高锰酸钾等)。 着火源:能引起可燃物发生燃烧的热能源(明火、 电火花、化学热)。
3.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燃烧速度。
不同组成、不同结构ຫໍສະໝຸດ 固体物质,燃烧速度有很大差别。 固体物质的燃烧速度也和燃烧时的风向和风力有关。
对于同种固体物质,燃烧速度还和固体物质含水量、比表面积 有关,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第二部分 爆 炸
职业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化工HSE与清洁生产》课程
燃烧与爆炸基础知识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第一部分 燃烧
爆炸 化工原料及产品的火灾危险性 防火防爆技术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 燃烧
一、燃烧及燃烧条件
1.燃烧
燃烧是物质间相互作用,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是燃烧的三个特征。 燃烧反应一般速度快、放热较多,提高了燃烧产物的温度,引起 产物分子内电子的能级跃迁,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一切燃烧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参加反应的物质必须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也就是助燃物和可 燃物。 要使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必须具有点火能源。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又叫着火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必须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背离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

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

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继续进行。

3.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

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互相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庞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迅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

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

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

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

依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简单爆炸。

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稍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

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碰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

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发生爆炸。

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爆炸和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许多人往往把爆炸和燃烧看作是同一种现象,但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而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并产生光和烟。

本文将分析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爆炸的特征。

爆炸产生的能量很大,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

这些能量往往来自于物质内部的化学能、核能或机械能等。

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物质,使其发生体积迅速膨胀,大量的气体和热能释放,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

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压力波有很强的杀伤力,可以摧毁物体,造成重大损失。

如炸药在爆炸时,释放出巨大的热和压力,瞬间将周围的物体炸成碎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燃烧的特征。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释放出热能的一种过程。

燃烧需要热源来激发反应,但反应一旦开始,会自我维持并释放出大量热能,从而促使更多的反应发生。

燃烧的反应产生的热能大多数以光和烟的形式释放出来。

燃烧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但压力和温度并不会像爆炸那样迅速升高。

例如,木材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火光和黑烟。

虽然燃烧也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燃烧的杀伤力远远不及爆炸。

尽管爆炸和燃烧有着本质区别,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

事实上,爆炸通常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并点燃时,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如果这些能量无法及时释放,可能会导致可燃物质瞬间迅速膨胀、燃烧区域内的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形成爆炸。

理解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对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正确地处理易燃易爆物品时,需要知道两者的区别,在进行燃烧处理时,应该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的爆炸发生。

总的来说,爆炸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而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并产生光和烟。

虽然两种现象有着本质区别,但在某些情况下,爆炸是由剧烈的燃烧过程引起的。

《燃烧与爆炸》课件

《燃烧与爆炸》课件
化学性质爆炸是指物质发 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 明亮火焰和巨大气体冲击 波。
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1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爆炸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保证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 爆炸的危害
爆炸会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冲击波、喷射物和火灾等危害。
3 防范措施
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如合理存放、正确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烟燃烧
烟燃烧是指可燃物在 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燃 烧,产生大量烟雾。
爆炸
爆炸是指可燃物与氧 气迅速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释放的过程。
爆炸的定义和分类
1 爆炸的定义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 迅速放出大量能量,产生 剧烈的声光效应。
2 理性质爆炸
理性质爆炸是指物质的体 积迅速扩大,没有产生明 亮火焰。
3 化学性质爆炸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如木材、 燃油和天然气等。
氧气
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 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
引燃源
引燃源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 使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并 点燃。
燃烧的类型
明火燃烧
明火燃烧是指可燃物 表面燃烧产生明亮的 火焰。
雾燃烧
雾燃烧是指可燃液体 或固体在空气中形成 细小液滴或悬浮颗粒 后燃烧。
结语
1 总结
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对我们很重要。
2 展望燃烧与爆炸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燃烧和爆炸技术将不断创新和改进,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燃烧与爆炸的应用
燃烧和发电
燃烧可用于发电,如燃煤、燃 油和天然气等。
燃烧和冶金
燃烧在冶金过程中用于矿石熔 炼和金属提取。
爆炸和科学研究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燃烧与爆炸基本原理(共134张PPT)
沉积状态的粉尘,使原来不具备粉尘爆炸条件的地区和场所具备了粉尘爆
炸的条件,从而引起二次爆炸。
化学反应失控—放热化学反应如硝化、磺化、氧化、氯化、聚合等失
控引起温度迅速升高、反应速度急剧加快、内压急剧上升。
1.2 爆炸的基本概念
按化学爆炸发生的场合,可分为3类
密闭空间内爆炸—介质燃烧爆炸发生在封闭空间内,如压力容器或管
燃烧的基本概念
➢氧气不足,燃料有剩余, y 。ym在in 这种条件下,只有部分C元
素被氧化为CO,无CO2生成,部分H元素被氧化为H2O,部分S 元素被氧化为SO2,剩余燃料气以气态分子形式存在,
C a H b O c S d y O 2 3 .7 7 y N 2a C O 2 b H 2 O 3 .7 7 y N 2d S O 2 (1 )C aH b O c S d 4 y
C5H12
基本燃烧速度/ m/s 0.40 0.47 0.46 0.45
0.46
气体 丙酮 丁酮 甲醇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3H6O CH3COC2H5
CH3OH H2
CO
基本燃烧速度/ m/s 0.54 0.42 0.56 3.12
0.46
C6H14
0.46
二氧化碳
CS2
0.58
C2H4
0.80

C6H6
燃烧的基本概念
1.1.6 理论火焰温度
火焰温度与燃烧条件有关,燃料特性、混合比、散热条件、约束 条件等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采用绝热燃烧温度来衡量燃烧特性。
如果燃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未传到外界,而全部用来加热燃烧 产物,使其温度升高,则这种燃烧称为绝热燃烧。
在不计及离解作用的条件下,绝热燃烧时所能达到的温度最高, 这一温度称为理论燃烧火焰温度。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首先,燃烧和爆炸都涉及化学反应。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通常是缓慢、可控的氧化反应,而爆炸则是快速、非常强烈的氧化反应。

在氧气参与下,燃料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释放能量。

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其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燃料分子中的化学键在与氧气反应时被断裂,形成更稳定的氧化产物分子。

这个过程涉及到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被用于产生热量和光线,另一部分被储存于氧化产物中的化学键中。

燃烧和爆炸需要一定的燃烧条件。

首先,它们需要有足够的燃料和氧气供应。

当燃料和氧气的比例接近最佳比例时,燃料的完全燃烧效果最好。

如果燃料过多,氧气可能不足以与所有燃料分子反应,产生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导致燃烧不完全。

其次,燃烧和爆炸需要适当的温度。

燃料需要达到其点火温度才能开始燃烧。

点火温度是指燃料在与氧气接触时产生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自身燃烧的最低温度。

当燃料达到点火温度时,它会产生可燃气体,这是一个自持续反应过程,即即使外部加热源被移除,燃料仍然可以自行维持燃烧。

最后,燃烧和爆炸需要有效的反应速率。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应足够高以维持能量的释放。

这需要一定的能量起点,即激活能。

在燃料达到点火温度并产生可燃气体后,激活能使得反应速率迅速增加,从而形成火焰或爆炸。

在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非常高,产生了剧烈的热能和气体的释放。

这些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形成爆炸冲击波。

爆炸波的速度通常很快,可以迅速在周围区域传播,造成巨大的破坏。

总结起来,燃烧和爆炸是物质在氧气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燃烧是缓慢、可控的氧化过程,而爆炸是快速、强烈的氧化过程。

这些过程需要适当的燃烧条件,包括适量的燃料和氧气、合适的温度和足够的反应速率。

燃烧和爆炸产生的能量释放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燃烧和爆炸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爆炸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迅速释放,并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光亮现象。

燃烧和爆炸都是由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但爆炸的反应速度更快,产生的能量更大。

燃烧和爆炸的理论基础是燃烧化学和爆炸动力学。

燃烧化学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

可燃物质一般是有机物,其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燃烧和燃尽。

引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后产生点火源,并开始发生反应。

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燃尽是指可燃物质完全被氧气消耗,停止燃烧。

燃烧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的热值、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和燃烧速率等参数。

爆炸动力学研究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和冲击波的产生。

爆炸反应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点火、反应、扩展和耗减。

点火是指爆炸剂与点火源接触后开始发生燃烧。

反应是指燃烧的爆炸产物放热,产生高温和高压。

扩展是指高温高压的爆炸产物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和冲击力。

耗减是指爆炸产物消耗完毕,爆炸结束。

爆炸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爆炸的速度、压力和能量等参数。

燃烧和爆炸的分析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和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火势和冲击波两个方面。

火势可以引发火灾,破坏建筑和设备,威胁人员的安全。

冲击波可以引发爆炸事故,造成工厂、工地、交通运输等重大事故。

因此,燃烧和爆炸的分析需要研究燃烧材料的性质、火灾和爆炸的起因和传播机制,以及防火防爆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在分析燃烧和爆炸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燃烧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不同的材料燃烧产生的热值和燃烧速率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氧气的供应。

燃烧和爆炸都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如果缺氧则无法燃烧和爆炸。

点火源的存在。

燃烧和爆炸需要点火源引发反应,因此需要防止点火源的存在,避免引发事故。

环境的温度和压力。

燃烧和爆炸也受到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第二章 燃烧与爆炸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气的火焰传播速度, m/s(管径25.4mm)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气 传播速度 中的含量/% 气体名称 最大火焰 可燃气体在空 传播速度 气中的含量/%
氢 一氧化碳 甲烷 乙烷 丙烷
4.83 1.25 0.67 0.85 0.82
38.5 45 9.8 6.5 4.6

乙炔和氯气的反应:C2H2+Cl2 还原剂
2HCl+2C
2)自燃点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阅读教材26页
影响自燃点的因素 :压力、浓度、催化剂、化学结构等
反应当量浓度时,自燃点最低;
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容器的影响:形状、大小、材质等; 添加剂的影响:活性催化剂使自燃点降低,钝化催化剂使
自燃点升高; 固体物质的粉碎程度:分散度越细,其自燃点越低; 氧气(或其他 助燃气体)的浓度。
加热
加热
所以闭杯法闪点测定值一般 哪个闪点更低一些? 要比开杯法低几度。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闪点的测定
影响闪点测定的因素?
点火源的大小及与液面的距离 加热速率 适用的均匀程度 试样的纯度 测试容器 大气压力
阅读教材 23页内容
闪点的意义——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闪点是物质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也是 其挥发性指标。 闪点越低,越容易挥发,物质的火灾危险性越大,安全性差。
几种油品的闪点和自燃点
几种物质的闪点:乙醚-45℃,苯-11℃,丙酮-10℃,乙醇12℃,醋酸38 ℃
在缺少闪点数据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燃点来表征物质的火险。
3、自燃和自燃点——物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P88-90
自燃
可燃物质在在助燃气体中,在外界无明火直接作用的条件 下,由于受热或自行发热,引燃并持续燃烧的现象。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爆炸性物质的燃烧与爆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5.3.4炸药的燃烧转爆轰
• 研究炸药燃烧转爆轰的规律及特点,对于安全使用炸药及其制品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
• 在火炸药生产及处理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燃烧事故,若不及时扑救或扑 救方法不当,都有可能由燃烧转变成爆轰,使损失扩大。在销毁废炸药 时,有时使用销毁法,如果处理不当,炸药可能由燃烧转化成爆轰,从而造 成意外的事故。
100kPa下不能稳定燃烧,燃烧很容易转变为爆轰。在压力低于100kPa 时,起爆药的燃速与压力呈线性关系u=a+bp。 • 总之,一般起爆药的特征是,在低压下能进行稳定燃烧。例如,压制的雷 汞在p=0.4Pa的低压下,仍能稳定燃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高压下易由燃烧转变为爆轰。 • 对于上述特点,叠氮化铅是个例外,它在任何条件下均不能进行稳定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因此,销毁炸药时,要根据炸药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销毁方法,用燃烧法销 毁炸药及其制品时,要注意防止燃烧转变为爆轰,以确保销毁过程的安 全。
• 2.试验得到的凝聚炸药稳定燃烧的规律 • (1)压力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 1)起爆药燃烧时,燃速与压力的关系 • 根据对雷汞等一些起爆药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起爆药在压力高于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3 炸药的有关知识
• 3.堆积尺寸对分解速度的影响 •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炸药是否会发生热分解向燃烧和爆轰的转变,取决
于炸药分解反应所释放的热量与向环境散失的热量能否达到平衡。炸 药堆积量越大,单位体积炸药与环境的散热面积就越小,这样越容易出 现热积累。因此,炸药堆积尺寸越大,越容易发生燃烧或爆轰。 • 由上可见,炸药在热分解过程中,若环境温度过高,或环境散热条件不好, 或炸药量太大,都会使炸药的热分解反应加速,而转变为燃烧或爆轰。 因此,储存炸药及其制品时,必须保证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尺寸及良好 的通风条件,以保证炸药及其制品的储存安全和质量。关于这部分内 容,我们在第6章中还将详细讨论。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

1 可燃物的种类 (2)2。

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

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7)3。

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9)4。

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9)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3)14.3 防控技术 (24)5. 结论 (25)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一氧化碳22(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 1。

42×108J/kg,是碳的 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 扩散燃烧:如氢、乙炔等可燃性气体从管口等处流向空气时的燃烧,就 是由于可燃性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在浓度达到可燃 极限范围时,形成的火焰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 蒸发燃烧:如酒精、乙醚等易燃液体的燃烧,就是由于液体蒸发产生的 蒸气被点燃起火后,形成的火焰温度进一步加热液体表面,从而促进它 的蒸发,使燃烧继续下去的现象。
下一页 返回
1.3 燃烧和爆炸的种类
• 分解燃烧:很多固体或非挥发性液体,它们的燃烧是由热分解产生可燃 性气体来实现的。如木材和煤,大多是由于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再行 燃烧的。
• 表面燃烧:当可燃固体(如木材)燃烧到最后,分解不出可燃性气体时,就 会剩下炭和灰,此时没有可见火焰,燃烧转为表面燃烧。金属的燃烧也 是一种表面燃烧,无气化过程,燃烧温度较高。
资料,它主要包括水文站实测断面的年最大洪 峰流量和关系曲线;二是形态调查资料,有关内 容已在项日一中叙述;三是文献考证资料,即历 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包括如地方志、档案或碑 文中有关洪水灾害的记载,洪水位和淹没范围, 以及有关的规划设计(如铁路、水电站、城镇)中 所收集的水文资料。
下一页 返回
学习情境一 大中桥设计流量的推算
• 可燃物火灾:如建筑物、家具、木材、纸张、纤维、纺织物等固体可 燃物的火灾,最好采用喷射大量水的方法进行灭火。
• 电器火灾:电器配线、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使用的绝缘材料发 生的火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3 燃烧和爆炸的种类
• 如果在通电情况下,用水或泡沫灭火剂进行灭火,则有可能发生触电事 故,此时要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氯溴甲烷等灭火剂进行灭火。另外, 最好不使用四氯化碳灭火剂,因为四氯化碳气体本身有毒,在灭火时,如 果遇到高温金属,则会产生光气,就有导致救火者中毒的危险。

燃烧与爆炸知识

燃烧与爆炸知识

燃烧与爆炸知识燃烧与爆炸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它们与能量的转化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化学的角度,介绍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特征、防范措施等内容。

一、燃烧的概念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能和光能的过程,其本质是化学反应。

许多物质都可以燃烧,如燃料、木材、纸张、油漆等。

燃烧的产物一般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些其他的化合物。

二、燃烧的特征1. 需要氧气参与:燃烧必须有氧气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

2. 释放热能:燃烧产生的热量是由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因此燃烧可用于供热、发电等方面。

3. 形成新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原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等。

4. 释放光能:燃烧还可以产生光能,形成火焰等光现象。

三、防范燃烧事故1. 保持房间通风:燃烧需要氧气,因此空气流通可以避免燃烧过程中氧气的过剩。

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电器设备可能存在短路、过热等故障,应定期检查,以避免发生电器引起的火灾。

3. 禁止明火:明火很容易引起火灾,因此应该禁止在易燃的场所使用明火,如油漆厂、化工厂等。

4. 储存易燃物品要注意:易燃物品应储存在通风良好、防火防爆的场所,避免与氧化剂、酸、碱等物质接触。

四、爆炸的概念爆炸是指能产生的高度压缩气体和高能热辐射的突然释放,通常伴随着声音、火焰、冲击波等表现形式。

爆炸是一种极端的燃烧现象,其能量密度远高于普通燃烧。

五、爆炸的特征1. 包含高能量:爆炸释放的能量很高,能够瞬间摧毁周围的物体,产生极强的冲击波。

2. 周围气流的急剧变化:爆炸的过程中,周围的气体非常快地扩散,产生大量的热能、声能等,形成爆炸波。

3. 爆炸波的形成:爆炸波会扩散到周围的物体,对其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爆炸波的作用范围与爆炸物质的性质和量有关。

六、防范爆炸事故1. 严格控制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存放、使用和运输。

避免产生爆炸的条件。

2. 在易燃易爆化学品储存场所要进行安全防护,包括防爆、隔热、通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爆炸燃烧与爆炸广义的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种。

受热自燃(加热自燃):可燃物被外部热源间接加热其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就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比如可燃物靠近高温物体时,有可能被加热到,定温度被“ 烤”着火;在熬炼(熬油、熬沥青等)或热处理过程中,受热介质因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都属于受热自燃现象。

本身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热源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于其内部的物理作用(如吸附、辐射等)、化学作用(如氧化、分解、聚合等)或生物作用(如发酵、细菌腐败等)而发热,热量积聚导致升温,当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时,未与明火直接接触而发生燃烧,这种现象叫做本身自燃。

比如煤堆、干草堆、赛璐珞、堆积的油纸油布、黄磷等的自燃都属于本身自燃现象。

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都是可燃物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 自动”发生的燃烧。

它们的区别在于导致可燃物升温的热源不同,引起受热自燃的是外部热源,而引起本身自燃的热源来自可燃物内部。

请注意一些书中讲的自燃是狭义的,只限于本身自燃。

就实际情况来讲,本身自燃引起的火灾较多些。

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常见的分解性爆炸气体有哪些?气体发生分解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气体必须是分解性气体,即气体本身能发生分解,而且分解放热比较多。

一般说来,分解热在80千焦/摩尔(kj / mol )以上的气体可能发生分解爆炸。

这是由气体的化学组成所决定的,是发生分解爆炸的内因。

其次,需要一定的压力。

每一种分解爆炸性气体都有一临界压力,低于这个压力,一般不会发生分解爆炸;高于临界压力,压力越高,分解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再次,要有点火源(初始能量)。

各种分解爆炸性气体的最小发火能不问。

同一种气体的最小发火能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

最小发火能越低,气体发生分解爆炸的危险性越大。

以上后两个条件,是分解爆炸的外因。

常见的分解性爆炸气体有:乙炔、乙烯、丙烯、臭氧、环氧乙烷、四氟乙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如何知道某种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知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爆炸极限的数值。

这些数值可以通过下述三个途径求得:(1)查资料。

常见的单纯物质的爆炸极限可以从有关手册或工具书、专业书上查出。

由于测试方法及设备不尽相同,在数据上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引用数据是一定要注明“ 来源” 的。

遗憾的是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无法查到。

(2)测试。

现有国家推荐标准GB /T12474 一90《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方法》。

此方法和设备较为复杂,一般单位不具备条件,必要时可委托有此设备的单位(如天津消防所、大连石化安全技术研究所等)进行测试。

(3)估算。

估算方法有十几种,其中比较有实用价值的是几种可燃气混合气体爆炸极限估算公式:理· 查特里公式。

如将估算结果用于重要场合,最好经实测验证一下。

产生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粉尘本身可燃,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如前述的媒尘、铝粉、面粉等;其次,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其爆炸下限),粉尘呈悬浮状才能保证其表面与空气(氧气)充足接触,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再次,要有足够引起粉尘爆炸的起始能量。

只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会导致粉尘爆炸与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有什么特点?与可燃气混合气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具有以下特点:(1)从起爆条件方面看:1)只有达到一定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漂浮粉尘云才可能发生爆炸。

而要达到这个条件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粉尘并且有外力(如风或机械力)将粉尘扬起才成。

而可燃气体通过自然扩散就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粉尘燃烧是一种固体燃烧,其燃烧过程比气体复杂,点燃粉尘所需的初始能量也比点燃气体的大得多(相差近百倍)。

(2)从爆炸的后果及危害方面看:1)一般说来,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燃烧的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造成的破坏及烧毁的程度比较严重。

2)粉尘爆炸引起的冲击波,会使周围的堆积粉尘飞扬起来,从而可连续引起二次、三次爆炸,使得危害扩大。

(3)粉尘容易引起不完全燃烧,因此在产物气体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有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

(4)粉尘爆炸时因为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容易使周围人体受到灼伤。

如何判断生产场所是否有粉尘燃爆的危险?一般的判断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该生产场所存在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下同)的爆炸极限浓度(主要是爆炸下限),并实测生产场所空气中可燃粉尘的浓度。

这是判断该场所是否可能发生粉尘爆炸的主要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场所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燃粉尘,或粉尘在与可燃气体同时存在时,混合物的爆炸下限值比组成混合物各单独成分的爆炸下限值均要低。

换句话说,即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更大些。

(2)了解粉尘的粒度、比重、自燃温度、导电性等物理性质。

这些物理性质直接与燃爆危险性有关。

一般说来,粒度越细,密度越小,自燃性低且具导电性的粉尘,燃爆危险性越大。

(3)了解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可燃粉生在产生与释放的情况:如粉尘在释放的具体部位、释放量、释放速度、方向、时间间隔、频率(单位时间次数)及其在空间可能分布的范围。

总之是要掌握粉尘释放的规律。

这不仅可以判断生产场所的危险状况,而且为进一步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4)了解生产场所的通风情况:如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通风效果、排出粉尘的处理情况(直排大气还是用除尘器收集)等。

(5)了解生产场所的其它情况:1)现场有无点火源(包括潜在的点火源);2)有无易积存粉尘的部位;3)有无报警或指示信号装置等;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作出该场所有无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判断。

粉尘爆炸的过程是怎样的?粉尘爆炸是因其粒子表面氧化而发生的,其爆炸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粉尘粒子表面接受外界能量,导致表面温度上升;(2)粒子表面的分子产生热分解作用或干馏作用生成气体包围在粒子周围;(3)分解(或干馏)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为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即发生氧化反应;(4)由于反应产生的热,加速了粉尘粒子的分解,产生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氧化反应,使火焰不断向外传播。

当外界能量足够时,火焰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引起爆炸哪些粉尘容易发生爆炸?目前发现具有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主要有:(1)金属行业(镁、钛、铝粉等)(2)煤炭行业(活性炭、煤尘等)3)合成材料行业(塑料、染料粉尘等)4)轻纺行业(棉尘、麻尘、纸尘、木尘等)5)化纤行业(聚酯粉尘、聚丙烯粉尘等)6)军工、烟花行业(火药、炸药尘等)7)粮食行业(面粉、淀粉等)8)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棉花尘、烟草尘、糖尘等)9)饲料行业(血粉、鱼粉等)怎样从爆炸极限的数值来判断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度?一般说来,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它的燃爆危险性越大。

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6%,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0%〜28.0% 可以看出,氢气的燃爆危险性比氨气要大。

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分析比较,又提出了爆炸危险度这个指标,它综合考虑了爆炸下限和爆炸范围两个方面:爆炸危险度=(爆炸上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爆炸下限浓度可燃气体爆炸危险度越大,则其燃爆危险性越大。

三种气体爆炸危险性比较为:氢气〉甲烷〉氨气什么是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浓度下,遇到火源都能爆炸,而必须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可燃气浓度范围,称为可燃气的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

不同可燃气(蒸气)的爆炸极限是不同的,如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 %〜75.6 % (体积浓度),意思是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

甲烷的爆炸极限是5.0%〜15%意味着甲烷在空气中体积浓度在5.O%〜15%之间时,遇火源会爆炸,否则就不会爆炸。

可燃粉尘爆炸极限的概念与可燃气爆炸极限是一致的。

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可燃气(粉尘)的重量百分数表示(克/米* 或是毫克/升)。

爆炸极限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防火防爆工作中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 )它可以用来评定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燃爆危险性的大小,作为可燃气体分级和确定其火灾危险性类别的依据。

我国目前把爆炸下限小于是10%的可燃气体划为一级可燃气体,其火灾危险性列为甲类。

(2)它可以作为设计的依据,例如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厂房通风系统等,都需要知道该场所存在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爆炸极限数值。

(3)它可以作为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依据。

在生产、使用和贮存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为避免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应严格将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以下。

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时,应根据可燃气(蒸气、粉尘)的燃爆危险性和其它理化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通风、置换、惰性气体稀释、检测报警等。

为什么汽油、煤气等有时会发生燃烧而有时则会爆炸?汽油、煤气等可燃物的燃烧与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区别在于速度不同。

对于同一种可燃物来说,速度取决于燃烧条件。

因此,汽油、煤气等由于燃烧条件不同,有时是平稳燃烧,有时则可能发生爆炸。

煤气的情况在题25 已经说明。

现在讲一下汽油的情况。

如果我点燃盛装在敞口容器中的汽油,实际上是汽油表面的蒸气在燃烧,可以看作是一种扩散燃烧,像管道煤气燃烧一样,蒸发多少就烧掉多少,一般不会发生爆炸。

如果容器中的汽油未被点燃而任其蒸发并扩散到空间,与空气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则可能爆炸。

还有一个情况,如密封的汽油桶受热爆炸,则是因汽油受热蒸发形成的压力造成汽油桶破裂,蒸气弥漫到空间形成预混气遇明火发生爆炸。

什么是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在可燃气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燃烧过程中,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比剂分子从释放源通过扩散达到相互接触,在点火源所提供能量的激发下,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或爆炸)。

细分起来.燃烧过程可以分为分子扩散混合与氧化反应两个阶段,而分子扩散速度远比氧化反应速度慢得多。

因此可燃气(蒸气)分子与氧化剂分子扩散混合情况就成了燃烧速度快慢的制约因素。

据此,将燃烧分为扩散燃烧和动力燃烧(混合燃烧)两类。

扩散燃烧:如果可燃气(蒸气)与氧化剂(空气中氧气)的混合是在燃烧过程中进行的,即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叫做扩散燃烧。

动力燃烧:如果可燃气与空气(或其它氧化剂)在未点燃前已经均匀混合好,并且完全是气相,一旦遇火源发生燃烧(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