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相关知识
三娘湾古船的介绍
三娘湾古船的介绍
三娘湾古船是中国仅存的几艘清代木帆船之一,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艘木制帆船。
它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娘湾古船的建造年代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从那时起,三娘湾古船就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船是一个长20米,宽8米,高9米的长方形木船。
它有船体、桅杆、风帆和船帆等部件组成。
船头为三角形,船尾为方形。
船舱中间有一排用来排水的水槽,船身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的窗口,用来采光和观察四周情况。
船内设有三个铺有席子的方形座位,座位上均设有坐垫。
整个船外部采用了木榫结构和铁钉连接,使船体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古船主要用于海上贸易,但也曾被用作过军事船只。
在古船建造过程中,工匠们进行了反复试验和精心制作,使它能承受高达2000吨的货物在海上航行。
三娘湾古船是一座流动着古老气息和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海上“城市”。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 1 —1 —。
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船饰
史海漫步 History Story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船饰习俗的形态在船体的造型、色彩、图案和附加装饰物等诸方面得到了充分地表现,这种表现是人类冲破大自然向海洋进军,并取得海上自由的一种象征。
会传神的大船眼中国木帆船的船首两侧,总能见到一对炯炯有光的大眼睛,这就是大船眼,这对白底黑珠水汪汪的大眼睛特别明亮,显得特有灵气。
大船眼不是绘上去的平面图像,而是立体雕制成的,当它安装到帆船上,船便画龙点睛般活了起来,航行海中的木帆船有如神龙般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大海之上,神韵十足。
为什么中国古船的船头画有眼睛呢?原来,渔民认渔船为“木龙”,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而鱼虾服海龙,木龙可保岁岁丰收,年年有鱼。
乘龙闯海、驶风破浪,可保四海平安,“木龙”的眼睛就是龙目,就是船眼,后来货船也术的表现力。
古帆船的装饰是船民情感的流露,这些主要反映在木雕饰物、船旗、彩绘图案和吉语等方面。
中国古船丰富多彩的装饰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中国木帆船装饰在清代得到完整的反映,海船装饰比内河船更为丰富。
船饰,是人们征服海洋和祈求平安丰收愿望的反映,是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古船民的信仰和何国卫船饰,是舟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船舶出现应运而生。
中国古船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航行中的中国帆船除了功能性的桅、帆、舵、锚及上屋建筑等外,最显眼的是帆樯高立,船旗招展,彩绘夺目,动态之美美不胜收,其内涵更是令人浮想联翩。
古代造船工匠将绘画、雕刻等工艺美术应用到船舶的装饰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创作规律,极大地增强了船舶艺船舶技术史 拾遗图1 舟山“绿眉毛”船图2 清代三桅运输船装饰船眼。
传说,大船眼能观天时识风云,一般渔船船眼的眼珠向下,为观察鱼群;货船船眼朝前,为观察航向,多么美好的愿望!更有甚者,以为官船船眼向上观天,以表地位高贵,这可能是后人的推测之言。
“绿眉毛”是浙江省的名船之一,在船头的船眼上方有条绿色船眉(图1),舟山清代三桅运输海船的船眼眼珠向上(图2),清代广东红头船在舷墙前端漆红色,一对船眼神目有光(图3),《唐船入津之图》中的清代海上运输船的船眼格外显目(图4)。
古船
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2009年出版的《芳心似火》是他一部谈论
“齐文化”的专著。 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长达39卷、 约450万字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堪称世 界文学史中最长的一部作品。 张炜的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 版本,其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 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 书目。
3、赵多多—无产者
他作为残忍与暴力化身,读者无不对他咬牙
切齿。然而,必须承认,他的大奸大恶并非 与生俱来。 这个“躺在荒草堆里的孤儿”本来胆子很小, 连杀猪都不敢看的,一次杀黄狗的经历使他 的内心渐渐发生了变化,当了民兵之后“慢 慢的胆子才大了起来”。 他一生都缺乏安全感,即便是睡觉,也离不 开床头上的一把刀。
这是一部民族的沧桑心灵史,小说生动地刻
画出隋家几个子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性格和命 运的变迁:大儿子抱朴经历了父亲和二娘的 死,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变得压抑 沉默。二儿子见素要把已承包给赵家的粉丝 厂夺回来。美丽而高贵的小女儿含章一直生 活在赵家四爷爷的阴影下……耻辱与仇恨、 欲望与冲动,一次又一次使他们置身于现实 的两验证境地。
5、赵炳
意象分析—苦难的象征
船—生命的领航
这部小说以“古船”为中心意象
,贯穿小说 始末。洼狸镇的兴败系于船,因船而兴,因 船而败。洼狸镇的支柱产业是粉丝业,其支 柱是水,而交通工具则是船。同时,船也沟 通了洼狸镇与外界的联系。因此,船承载着 洼狸镇的人摆脱苦难的希望。 隋不召将对船的的人爱,以及其对船的痴迷, 并将其视之为生命,更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张炜笔下的“古船”是民族苦难历史与斗争 历史的象征,它更见证了那个的所有不幸与 苦难。
2、隋见素—反抗者 “见素长大了,他像豹子一样审视着四周。” 隋见素和哥哥不一样,其实,他和整个老隋家的人 都不一样。抱朴曾经评价他为“豹子”,这一说法 倒是十分贴切。 他是一个相貌十分英俊的男子,所以在小说中他常 常左拥右抱,风流倜傥。可惜因了家庭的缘故,没 有人愿意嫁给他,这使他原本就有些偏激的性格更 加难以捉摸。见素病后,哥哥甚至这样说:“见素 多少年来,第一次这么安静的躺在床上。”
中国宋代古船的特点
中国宋代古船的特点
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宋代古船具有以下特点:
宋代古船的结构稳固:宋代的古船采用了多层结构,船体坚固。
船体主要由船首、船尾、船体和船底构成,采用钉合技术和船舷护板等加固措施,使船体更加稳定。
多桅帆船的兴起:宋代古船多采用多桅帆船的形式,包括有两桅、三桅和多桅的帆船。
这种设计使船只能够携带更多的货物,提高了航行的效率。
宽阔的甲板和舱室:宋代古船的甲板宽阔,可以容纳大量的货物和船员。
舱室也设计得相对宽敞,以供船员休息和储存物资使用。
高效的船帆系统:宋代古船的船帆系统较为完善,可以根据风向和航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
船帆采用多层和多块帆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收放和调整,提供更好的航行效果。
高度发达的航海技术:宋代古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航行更加安全和准确。
航海工具和设备的使用,如航海罗盘、航海图和测距器等,提高了导航和航行的准确性。
商业贸易的发展:宋代是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时期,古船在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古船可以载运大量货物,促进了国内和海外的贸易往来,对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军事防御能力的提升:宋代的古船在军事防御方面进行了改进,加装了弩炮和火炮等武器,增强了船只的防御能力,以抵御海盗和外敌的袭击。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古船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世的航海技术和船舶设计奠定了基础。
船的历史
船的历史木筏:最早、最简单的木筏是由多根树干捆扎而成的木排。
竹筏:中国有悠久的航海及造船的历史。
考古证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竹筏、木筏和独木舟。
最早、最简单的竹筏是由多很竹竿捆扎而成的竹排,沿江河顺流而下,也可以用桨、橹、篙来推进。
独木舟:中石器时期以火和石器作为工具的产物。
传说禹治水时,普在用2.5米粗的大树制成的独木舟上指挥治水。
商代(公元前17世纪)的木船到达过海岛。
姜尚(公元前11世纪)攻打殷约时使用过木船作战。
魏国的曹;中在公元3世纪就掌握了船只的载重量与排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船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舫:中国隋代(58l一618年)舫是由两艘船并列连成一体的“双体舟”。
它加宽了船身,既使船更加平稳,又能多载客运货。
它也可以用作战船多载士兵。
晋代(265—420年)建造的大舫长度可达150多米,甲板上可骑马。
乘载官兵2000多人。
歪屁股:中国歪尾船,艉部极度弯曲,有一支大橹和一支小橹一上一下地装在船尾,靠人摇动使船前进。
特别适于乌江急流中航行乌篷船:木船,长、短桨。
手脚并用一起划桨,既可载人又可运货,在乡镇的小河中穿行。
福船:明代(1368—1644年)福建造的官船(出使琉球的封舟)。
福船是中国优秀的远洋船型。
它的特点是:船底尖削,可破浪,航行性能十分优异;但不宜在浅水中行驶。
船尾有大、小两只舵,随航道深浅变换使用。
早在宋代(960—— 1279年)福建已建造载重量为数百吨的官船和客船了。
福船木帆船:用桅杆撑起帆后,借助于风力可以减轻划桨的人力,顺风时船的行驶速度加快。
因为在急流中航行的湖南沅江船温州渔船:船内有不漏水的鱼舱,用采储藏渔货。
这艘船外观很别致5桅5帆沙船中国清代鸦片战争时期缉私船:检查走私鸦片,捉拿走私罪犯的官船。
装枪6支。
中国明末清初赴日贸易的南京船:南京船是沙船。
沙船平底、方首、方尾,具有行沙涉险、走浅海的能力。
为提高船的稳定性,两舷水线处从首至尾加有多根水蜡木,同时加大船的长宽比。
中国古代的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有哪些变化
中国古代的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有哪些变化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
以下是其主要的变化:1.船舶类型:中国古代船舶主要包括方舟、舫、船、神舟等。
方舟是最早的船舶类型,舫是古代的一种大型船舶,船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船舶,神舟则是古代皇帝所乘坐的船舶。
2.船舶材料:中国古代船舶最初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后来逐渐发展到使用竹子、芦苇、丝绸等天然材料。
同时,还使用铁钉、铜钉等金属材料固定船舶结构。
3.船舶动力:中国古代船舶最初采用人力和风力作为主要动力来源。
人力主要通过划桨和撑篙实现,风力则通过帆船实现。
后来,逐渐发展出使用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机械动力船舶。
4.水运交通方式:中国古代水运交通方式主要包括航运、漕运和内河交通。
航运是指通过海洋进行的货物和人员运输,漕运是指通过内河水系进行的粮食等物资运输,内河交通则是指通过河流和湖泊进行的交通方式。
5.交通设施:中国古代在水运交通方面建设了许多重要的设施,如港口、码头、运河、桥梁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运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6.导航技术:中国古代船舶导航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人工观察到使用罗盘的过程。
罗盘的使用使得船舶在航行中能够准确判断方向,极大地提高了航行安全。
7.管理机构:中国古代设立了专门管理水运交通的机构,如海事局、河道厅等,负责船舶检验、航道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
8.文化意义:中国古代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的发展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如神舟象征着皇权、航运促进了文化交流等。
总之,中国古代船舶和水运交通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中国古代船舶材料的主要类型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关于中国古代船舶材料的部分,找出主要的船舶材料类型。
答案:中国古代船舶材料的主要类型包括木材、竹子、芦苇、丝绸等。
2.习题:中国古代船舶最初采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解题方法:参考课本关于中国古代船舶动力的内容,找出最初采用的动力来源。
水晶宫 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于是丝绸之路也进而演变成“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远洋的古船——明代福船
◎文图 中国科学技术馆 霍菲菲爱上科技馆—明代福船郑和下西洋航海图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海上远航活动。
郑和率领船队乘坐福船,从南京出发,在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当时的航海经常会遇到倭寇,曾与其进行了数百次海战,胜多败少。
取胜多的原因除了军队合作有序,灵活的战术等因素外,福船的保驾护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福船是我国帆船航海时期的三大船型之一。
广义的福船是由福建籍船匠建造的,或者使用福建造船工艺制造的船。
其体型庞大、船底尖、船面开阔,船舱使用了“高科技”水密隔舱技术,适合远途航行。
福船排水量非常大,在航行中能提高船速。
可以用于作战的福船,细分为哨船、鸟船、冬船和快船。
遇到作战情况的时候,在战役中几次将倭寇的船撞翻。
福船船面福船有哪些主要特征呢?第一个特征是福船的主体构造使用了两段龙骨,包括主龙骨、尾龙骨和首柱。
龙骨是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主要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
第二个特征是福船船板应用了特殊的接缝技术。
福船建造时装了多层外壳板,每一层的边缝都混合采用了平接与搭接的方式,提高了整体的密封性。
第三个特征是船壁建造应用了“高科技”水密隔舱技术。
“高科技”水密隔舱技术是什么?水密隔舱制造技艺,是福建省晋江市、宁德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水密隔舱技术,就是用隔仓板把船舱分为彼此不相通的若干个舱区。
如果在远洋中遇到大风浪,有几个舱区遭受破坏进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区。
这样,船机的抗沉性大大提高。
同时,多个舱区可以存放多种货物,便于分类管理。
水密隔舱技术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是中国古代船舶的一项重大发明,是福船最突出的特色。
关于古船的书籍
关于古船的书籍(原创版)目录1.古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2.古船的类型与结构3.古船的航海技术与应用4.古船的保护与修复5.古船书籍的推荐与阅读价值正文古船作为我国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对于古船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还能深入挖掘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古船的书籍,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作品。
首先,古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古船是古代海上贸易、交通和战争的重要工具,它见证了古代国家海洋力量的兴衰。
了解古船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此外,古船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也是古代科技的瑰宝,为现代船舶制造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古船的类型与结构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古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
从汉代的楼船到唐代的海鹘船,再到宋代的福船,古船的演变见证了古代航海技术的进步。
了解古船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船舶的特点和优势。
古船的航海技术与应用在古代海洋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航海导航技术到船舶操纵技巧,古船在航海领域的应用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通过研究古船的航海技术,我们可以对古代海洋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现代航海事业提供借鉴。
古船的保护与修复是传承古代海洋文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光的推移,古船逐渐破损、沉没,如何保护和修复古船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使得一些古船得以重见天日,传承古代海洋文化。
最后,关于古船的书籍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古船相关书籍,如《中国古船图谱》、《古船史话》等。
这些书籍以丰富的史料、精美的插图为读者展现了古船的魅力,是了解古船文化的不二选择。
总之,古船作为古代海洋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通过阅读关于古船的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感受古代航海技术的魅力。
古代西方世界名船
古代西方世界名船作者:费希尔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最古老的造船历史,在公元前3000年前已出现横帆船,公元前1400年埃及是世界造船中心,由复原后的埃及法老齐阿普斯法老墓葬船(亦称太阳船)以采用船板平接技术代表当时埃及的造船水平。
埃及齐阿普斯法老墓葬船古希腊的三层桨战船承袭腓尼基的双桨加莱船,以体轻快捷著称,在海战中常有有效的发挥。
古罗马的考贝塔货船已能远行,并为世界双帆船之先声,其主帆缩帆时,可呈三角帆状,到了拜占庭时代开始使用大三角帆船。
维京长船是诺曼人的主要航海船只船板连接采用搭接技术,不过其船型可能来源于北欧早先出土的双叉首尾柱古艇。
公元前480年的希腊三层浆战船维京船公元8世纪-11世纪,北欧斯堪的那维亚的日尔曼民族分支维京(viking)人兴起,viking一词是挪威语,后译为海盗。
作为海上游人,自贡院世纪他们才逐渐在南部斯堪的那维亚地区定居下来,形成多个王国。
维京人借助于航海和探险活动,到处劫掠,但也发现不了新的陆地。
北欧人特别是挪威人改进了他们的造船技术,使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维京船一般修长,世称维京长船,长度为10-30米,其平均排水量为50吨,并使用搭接法造船。
维京船操船时使用右弦的操纵桨,常以左弦靠码头,高高的曲线型两端及较深的船中吃水使其具有良好的船舶操纵性。
她以桨作为主动力,但也悬挂有一面大横帆,色彩鲜明,在弦侧常用五颜六色的盾牌防御敌船弓箭的射入。
是一类颇具特色的古船型。
罗马商船“考贝塔”型(Corbita)公元1世纪-2世纪,罗马进入全盛期,海上贸易繁盛,罗马商船“考贝塔”型就此问世,其所需的大宗进口的商品均由它从世界各国运来。
它一般长30米,髋米,长宽比为3:1,这一比例一直为后来的造船家因袭了一千年。
船体坚固,从侧面看去,是圆形而不是方形或平底,其结构是一种西方传统形式,一直流传至今。
它采用船板平接构造法,其船尾甚高,可以消散尾随浪,尾柱上常刻着天鹅的颈和头,面向船尾,船重约120吨,船底用铝保护以防船虫蛀蚀,在船中设一根桅杆,上下直横帆衡悬起方形主帆,主帆上悬一三角帆为其创新。
PPT模板古船历史主题
精炼内容
将内容进行精炼和整理,突出 重点和核心信息,避免冗余和
无关信息。
合理使用图表和数据
在演示中适当使用图表和数据 ,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相关信息 ,增强说服力。
பைடு நூலகம்
运用故事化手法
将古船的历史、文化或事件以 故事的形式呈现,增加演示的 趣味性和吸引力。
练习演示
多次练习演示,熟悉内容和流 程,提高演示的流畅性和自信
如何运用视觉元素和多媒体素材增强演示效果
设计布局
采用简洁明了的布局,合理安排文字、图片、图表等元素,使其 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和易于理解。
运用色彩
选择与古船主题相符合的颜色,如深蓝、棕色等,以增强演示的视 觉效果。
添加动画和过渡效果
适当运用动画和过渡效果,使演示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观众的注意 力。
如何结合内容和演示技巧提升演示质量
设计理念
以古船为载体,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审美,打造兼具文化底蕴和视觉冲击力的 PPT模板。
古船主题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
色彩搭配
采用深蓝色为主色调,象征海洋的广阔与深邃,辅以金色和白色,提升整体的质 感和高贵感。
字体选择
选用具有古典韵味的书法字体,如宋体或楷体,以展现古船的历史厚重感,标题 部分可选用更为粗犷、大气的字体。
ppt模板古船历史主题
contents
目录
• 古船历史背景 • ppt模板古船主题设计 • ppt模板古船历史内容展示 • ppt模板古船主题的应用场景 • ppt模板古船主题的创作技巧
01
古船历史背景
古代船只的起源
木筏和独木舟
最早的船只是由木头简单拼接而 成的木筏,后来人们开始将木头 挖空制作成独木舟,这是船只的 雏形。
【高三作文】古船
【高三作文】古船古船古船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木筏、竹筏等船只进行水上交通和贸易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制作更加精良的古船。
古船的制作材料主要有木材、麻绳和漆料等,结构复杂而坚固,可以在各种海洋和河流中航行。
古船的船体较大,船身高耸,船尾雕有吉象或狮子,以示对抗恶势力,给人一种坚定和庄重的感觉。
古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离不开古船的贡献。
古船通过连接各个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古船上载有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产,也运载着其他国家的贵重商品。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物品随着古船的航行,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享受到中国的文化和商品。
古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贸易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在无航海仪器、没有先进科技的年代,古船航行在海洋上需要船员们全神贯注地观察天象、水流和海面情况,以确保航行的安全。
航海过程中,船员们会用星宿和地理标志进行导航,运用简单的仪器和技巧,驾驶古船穿越汹涌的大海。
他们要经受海风、浪涛和艰苦的生活,没有舒适的住宿和饮食条件。
在面对重重困难时,船员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为了追求航海梦想和更美好的生活。
正是由于古船的存在和发展,才让中国人民有机会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了解,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即使在现代社会,古船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每一次古船的修复和保护,都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一次见证和传承。
古船是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享受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商品。
古船也代表着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敢的象征,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每一艘古船,让它们继续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作出贡献。
中国古代三大船型
中国古代三大船型在元时期,中国船舶的船型已经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广船最为著名,被认为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
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是水密隔舱结构,尖首尖底利于破浪;底尖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船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
福船主要产于福建、浙江、广东。
沙船方首方尾,平底,俗称“方艄”。
它的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适宜于浅水航道,采用大梁拱,使甲板能迅速排浪,船舱也采用水密隔舱结构。
船舷采用大,大中型沙船每侧有四到六要,脞船首直压到船尾,以增加结构的强度,可远航。
沙船主要产于江苏。
广船产于广东,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
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维持。
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在宋元海舶中,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福船。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福建泉州发现的两艘古船,南朝鲜新安发现的古船,都属于福船船型。
关于宋元福船的形状、设备、性以等情况,可从北宋末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客舟”条得到大致的了解。
书中记述,客船长十多丈,深三丈,二丈五尺,船上有稿师水手六十人,可以载二千石粟。
船用整根木头加工成的巨枋叠接而成,坚固结实,有很好的抗沉性能。
船形“上平如衡,下侧如刃”,易破浪前进,适航性强。
船首有正碇和副碹,都用绞车控制,是停泊设备。
船尾有正舵和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深浅可以分别使用,用于控制航向。
船上有十支橹供划行用,另有帆桅,以使风力得到利用。
船的上层建筑分成三部分,前面安炉灶和水柜,作厨房。
厨房下面是警卫人员的宿棚。
中间部分有四个房室。
后面部分称屋,高一丈多,四壁有窗户,装饰很考究,上面有栏杆,彩绘华丽夺目,并且悬挂了帘幕,富丽堂皇,是使者官属的居住处。
徐兢所说的这种客船,是临时从民间顾募而得,经改装而成的官员用船。
这些民船平时不会装饰得如此华丽,但基本构造和设备却不可能有什么变化,因此徐兢描写的反映了当时常用海舶的一般情况。
古代船只的考古研究
古代船只的考古研究船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船只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海洋航行和河流交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船只的发展和运用,考古研究在这一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船只的考古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古代船只的类型、结构、用途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船只的类型古代船只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船的用途、建造材料和形状等进行分类。
在中国,有著名的茅山古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船和汉代的江船等。
而在欧洲,有维京古船、灰烬古船和帆船等。
每一种古代船只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通过考古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
二、古代船只的结构古代船只的结构包括船体、船尾、船首和船帆等。
船体是船只的主体部分,也是支撑全船结构的基础。
船尾是船的末端,船首是船的前部,它们分别用于稳定船体和引导船只的行进方向。
船帆则是船只的动力来源,在古代航海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考古研究发现的古代船只遗迹,可以对古代船只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三、古代船只的用途古代船只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于贸易、战争、渔业和探险等活动。
一艘强大的船只可以带来繁荣和权力,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国家间展开了一系列关于船只的竞争和战争。
考古研究揭示了古代国家之间船只使用的情况,并推动了对古代贸易和战争史的研究。
四、古代船只的文化意义古代船只不仅仅在交通和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都是古代船只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例证。
古代船只不仅承载着货物和人的往来,还传递了各种文化、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通过对古代船只的考古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结语古代船只的考古研究对于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地分析古代船只的类型、结构、用途和文化意义,可以深入探讨古代航海技术和海洋文明。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古代船只的基本知识,并引发更多对于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思考。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六大悬念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六大悬念作者: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4期国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3月2日联合宣布,我国规模最大的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有望于今年内完成打捞。
专家指出,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水底被厚厚的泥沙包裹,前期探摸所获得的线索非常有限。
经过6年多水下考古探摸,初步确认其年代为清同治年间,至少有六大悬念待解。
悬念一: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2019年,克服重重困难,水下考古小组在“长江口二号”古船周边找到了其断裂的桅杆,长度逾9米,质地极其坚硬。
潜水员努力从桅杆上切下一小片样本,经过分析,发现是产自东南亚的优质婆罗双木。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认为,这意味着“长江口二号”古船既有可能是在东南亚建造,也有可能是全球采购材料在国内打造。
那么问题来了,这艘清代商船究竟是从哪里来,又要驶向何方?悬念二:倾覆的原因,是超载还是遇险水下考古队员发现,“长江口二号”古船在水下的姿态是向左倾斜的,船尾略微下沉。
难能可贵的是,“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船身仍然保持完整。
那么什么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恶劣天气,还是超载的货物?悬念三:到底姓甚名谁2015年,它拥有了一个考古编号:“长江口二号”,多年来,打捞和考古人员虽然进行了大量探摸,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发现它的名字。
对于沉船考古而言,找到船名,至关重要。
考古专家们非常期待“长江口二号”出水后,能从船身上找到与其“姓名”直接相关的信息,解开其身世之谜。
悬念四:装了多少文物,价值几何2016年,水下打捞员对被厚厚泥沙包裹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实行了小规模的抽沙作业,结果一无所获。
正当水下考古陷入困境之时,潜水员突然摸到一件精美瓷器。
以此为突破口,水下考古队一鼓作气,完成了全面探摸,最终发现船上有31个货舱,几乎都是满载状态。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已从“长江口二号”古船内外提取出水439件瓷器。
此外,还有紫砂器等物品。
关于古船的书籍
关于古船的书籍
一、古船的概述
古船,作为人类航海历史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世界各国的海洋文化。
自古以来,船舶就是人类交通、贸易、捕捞、战争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古船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
二、古船的种类与特点
古船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按照船舶的动力分类,有风帆船、划桨船、蒸汽船等;按照用途分类,有战船、商船、渔船等。
不同类型的古船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特色。
三、古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古船见证了人类航海史的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船舶在各国文明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古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辉煌轨迹。
四、关于古船的著名书籍介绍
对于古船的研究,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
如《海槎录》、《指南正法》等,都对古船的建造、驾驶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记载。
此外,还有一些书籍专门介绍古船的历史与文化,如《中国古代船舶史》、《世界船舶史》等。
五、古船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船舶在设计、材料、动力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古船的精神依然传承下来,成为了世界各国航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古船复原、古船模型制作等活动,让古船文化
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六、结语
古船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人类航海文明的辉煌。
通过研究古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和文化特色。
神奇的古船建造技术
技术神奇的古船建造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曾经领先世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么,建造一艘古船需要哪些特殊的技术,中国在造船技艺上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创造呢?巧妙的榫卯结构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的一个瑰宝——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是一种巧妙的木结构,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家具、建筑等。
榫卯结构凸凹结合,可以完美地把两个木构件连接到一起,无需任何金属零件。
这种结构不仅坚固,还能有效地控制木件之间的扭动,使船只更加稳固耐用。
文/周 甜 图/亦 工船上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奥秘在于工匠们精密的测量、切割、打磨和安装。
每个榫头和榫眼都必须完美地匹配,结构才能牢固。
虽然这种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用榫卯结构制作的船只可以经受住大海的风浪,可以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如初。
如今,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已经失传,但是榫卯结构被保留了下来,并在现代船舶制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细致的保护伞——捻缝技术捻缝技术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护着古代中国的船只,让它们能够在大海上自如航行。
但这项技术也不简单,它需要工匠具备极大的耐心并细致操作。
工匠们需要对全船所有螺栓孔穴、板缝等加以捻缝。
在开始之前,他们要把所有缝隙中的灰尘等杂物吹干净,再加固全船所有的连接螺栓,然后准备好捻缝材料。
捻缝材料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叫作桐油灰,它能将船板之间的缝隙填满,防止船体漏水,主要成分有桐油、石灰、麻纤维或用高温烧制成的贝壳粉等。
桐油是从油桐树上提炼所得,这是中国特有的。
工匠们会在桐油里掺入石灰和麻纤维等。
将石灰与桐油调和,能使桐油聚合而干结,具有很好的填充与隔水效果;而将麻丝或麻织品(如旧渔网)经人工复捣,掺在桐油石灰捻料中,能够增加桐油的附着性,起到防止船板开裂、提高船板的机械强度等作用,所以桐油灰迄今仍是木船捻缝时必需的充填材料。
捻缝开始,工匠们首先会在螺栓孔穴内挤进大量麻灰,添实后抹上桐油灰,然后再用软毛刷将桐油灰表面涂抹上桐油,以保证桐油灰捻缝复原场景麻纤维和灰泥混合的材料。
一艘古沉船的前世今生
一艘古沉船的前世今生作者:暂无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 2018年第6期层层推理再现古船前世今生1973年8月,一支考古队伍来到泉州湾后渚港考察海外交通史,意外发现了港道边缘的一艘沉船。
通过进一步勘察,确定这是一艘沉没已久的古代海船。
经发掘,除了海船本身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可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无价之宝!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古船的“身世”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艘什么年代的古船?从古沉船船体结构上看,除龙骨外,舷侧板用三重木板,船壳板用二重木板,这符合古籍对宋船特征的记载。
此外,古船共有13个船舱,均采用了普及于宋朝的水密隔舱技术。
可见,这艘古船的形制与宋船相符。
但是,宋船的形制有些也为后世沿用。
因此,要判断古沉船的年代,还须结合船舱中的出土物来考察。
古沉船船舱中出土了不少陶瓷器,其造型和装饰均具有宋朝陶瓷器的特点。
此外,古船上还发掘出铜钱,按其年号看,少数为唐钱,多数为北宋钱与南宋钱。
龙骨两端“保寿孔”中放置的铜钱,都是北宋时期的,说明船的建造与下水年代较早。
而船上其他部位发现的铜钱,年号最晚的是南宋度宗年间铸造的“咸淳元宝”(1265年至1274年)。
船上没有发现宋朝以后的铜钱,这对判定这艘海船的年代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答案:宋朝这艘古船的用途是什么?首先,这艘船底尖,有多根桅杆和三重木板,水密隔舱数量多,载重量大,结构坚固,稳定性好,抗风性强,具有这些特征的船舶都适宜进行远洋航行。
再结合船上出土了相当丰富的物品,如陶瓷器、铜钱、竹木藤器以及大量药材和香料木,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艘用来进行海上运输的货船。
答案:海上运货这艘船为什么会沉?沉船地点是在码头的内海湾,这里既不会遭遇飓风,也不会触碰到暗礁,显然“天灾”并不是它沉没的原因。
而且这艘船沉没在仅7米深的海底,如此庞大的海船沉没在此竟然没被人发现,可以推断船必是先被损毁而后沉没。
这样一分析,海船沉没只能是因为“人祸”了,可看起来也不像是“海寇”干的,因为船上装载的香料、胡椒等在当时都是贵重物品,居然没有被抢走。
长江口二号 古船
长江口二号古船
经过水下考古调查勘探,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1862年—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米至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残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
古船上部的船艏、缆桩、主桅杆、左右舷等结构完整,从目前的勘测情况看,推测为清代上海广为使用的沙船的可能性最大。
通过选取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清理,舱内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经出水完整或可修复的文物种类多、数量大。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材、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
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标识:/php/sframe.php?url=/0813/html/0813a05/0813a05.html1.定风旗:是用来测定风向的2.主桅杆是船上最大的、用来挂帆的木杆,它的底部有用樟木制成的主桅座,位于第8舱中,用来固定和移动桅杆,泉州古船的主桅杆是可移动式的,有风时,扬帆;无风时,则可以将桅杆眠倒和拆卸。
3.首桅杆:首桅杆比主桅杆下,是用来挂帆的木杆,首桅杆及用樟木制成的首桅座用于第一舱中。
4.主帆是船上最大的,用挂在主桅杆的船舶推进工具,能充分利用风力,推动船舶前进。
5.首帆:首帆是仅次于主帆的,挂在首桅杆上的船舶推进工具,辅助主帆,已达到最佳的果。
6.绞车:是安装在船上的起重机械,一般用来起锚或抛锚。
7.船身:泉州古代的船壳是多层结构的,靠近龙骨的第1.2列板用樟木,其余为杉木,壳板都用整木载制,板宽280-350毫米,长9.21-13.5米,船壳的内层板厚82-85毫米,中层50毫米,外层厚45-50毫米。
壳板的外缝采用平接和搭接的混合方式,板的端部则采用斜角同口和直角同口的方式,所以边缝和端部均采用子母口合,并赛以麻丝、桐油灰捻料,同时加上铁钉。
8.船尾舵:是安装在船尾后的导航装置,用来控制船只的航向,泉州古船出土时,只存舵承座,舵承座由三块大樟木构成,承座背面由两块重樟板加固,舵承座板长3.44米,残高1.37米,宽0.44米。
9.龙骨是用来支撑船只,增强船只抗御风浪的能力,泉州古船的龙骨用松木制成,长12.4米,断面宽420毫米,厚270毫米,在尾部接上的尾龙骨长度为5.25米,首端接的以樟木首柱,出土时长4.5米。
10.木爪石淀:是船舶停泊工具,木爪能深深的扎入泥层,使船只更固定。
11.针房是用来专门放置航海罗盘的地方,由专人负责掌管罗盘,称为火长,除火长外,船上一般人员均禁止进入针房。
12.舱壁泉州古船有12道水密舱壁,并分割成13个货舱,舱壁板厚100-120毫米,板材为杉木,边缝接并塞进麻丝、桐油灰等捻料,最下一列用樟木,以耐腐蚀。
13.船舱泉州古船有13个船舱,出土时,船舱里有各式各样的货物,包括香料药物、铜铁器、铜铁线、竹、木、棕、麻编织物等,这些货物与一片杉木牌子绑在一起,上面写着货物主人名,地名、商号、地号或者其他记号,可见当年船上的货物管理十分良好,除了上述货物外,随古船出土的还有中国象棋,古船船员的藤帽、椰子壳、贝壳等14.太平水柜,是古代船舶上用来收集积水的地方,泉州古船的太平水柜位于第7舱,即船的中间部位,因为这是龙骨最低的地方,最合适做太平水柜子。
无论船的新旧,总有海水渗漏,因此渗到船里或者浪花打到甲板上后聚集的海水都可以通过水眼汇集到太平水柜中,如果需要排水,只需用桶排除太平水柜中的水即可。
15.过水眼,是古代船舶上的排水设施,位于舱壁近龙骨处,都留有12 12厘米的过水眼,船在海上航行,甲板上难免积水,这些水流到船的底部,由于过水眼的存在,积水就能在底部流动,保持船体的平衡,另外,当某个船舱破损进水时,可以将该舱的过水眼堵住,防止该舱海水流到别的舱里,保证船体的安全。
据彭德清编《中国船谱》所载,郑成功「海上船队,最强盛时船多达2,000余艘」,指挥舰,乃依福船型设计而成,称「中军船」(图七),厦门为督造军舰重地之一。
所造战船有中军船与先锋船等,皆为驶帆者,有二层楼,前者为千担大战船,每艘能载三四百人,后者为小战船,与现在渔船相似。
战船用布作帆,有用竹帘作帆。
明郑武装船上所用的火炮,重达30磅(约15公斤),轻则6磅(约3公斤)重。
明郑主力军所用而威力最大火炮,主要为西洋火炮,为传教士所引入,以青铜铸造,造形奇特,以两条铜龙蟠曲其上,炮身全长136cm,重165斤,无铭文纹饰。
前半部分长67cm,圆筒状;后半部长56cm,呈六棱状;手柄长13cm,管状空腔,根部作鼓状凸起;口径4.8cm,炮口厚唇与后座皆呈八棱莲花状,大小相等;炮口厚唇顶端有准星隆起;后膛处有火门,门两侧各有长方形小铜块,火门前有一突起菱形,正中有一高1.2cm之小铜珠,乃后照门;炮腰箍粗铜两道,上有只鋬,呈龙形;铜龙鋬长20cm,腰高8cm,龙体有鳞,龙尾呈鱼尾形;铜龙伸曲刚劲有力,作腾飞势;铜龙鋬下有耳,装有转动插销,销长16cm,转动角80°。
因有手柄与插销,可安装于炮架上,能前后移动,左右旋转,便于操纵调节;益以有双龙鋬,运动起卸便捷,水陆皆宜。
此种大炮于1976年11月于厦门市部院前村出土,今藏厦门郑成功纪念馆西方古帆船的主尺度与结构---古帆船模型制作系列文章之二王绍杰舰船爱好者都知道,舰船主尺度是表示舰船船体外形大小的基本量度,通常包括船长、船宽、船深等等,古帆船由于其构造形式与现代舰船有较大差异,其主尺度的一些解释也不同于现代舰船,现以勃兰登堡公国于1674年建造的小型护航舰“柏林”号为例加以说明。
1.全长(总长):从船首最前端至船尾最后端(不包括突出船体的船灯),船体的水平长度,也不包括艏斜桅的长度。
2.艏垂线:从船首柱最前端点垂直于吃水线的线即称为艏垂线。
3.艉垂线:从舵柱后缘端垂直于吃水线的线即为艉垂线。
4.两柱间长:由艏垂线至艉端垂线的水平长度为两柱间长。
5.水线面长:艏柱前缘与水面的交点至舵柱(艉柱)后缘与水面的交点,此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本船的水线面长。
6.中纵剖线:模型爱好者俗称的中线即为中纵剖线,只能在俯视图上或横剖图绘制出这条线的具体位置。
7.最大横剖面:船体最大宽度处的横剖面,古帆船最大横剖面一般位于船体中前段。
8.最大宽度:船体的最大宽度是指包括两舷的护舷材在内的宽度。
9.甲板横梁基线:在船甲板上,为了能排除溅上的海水,横向具有一定的拱度,甲板两舷端的低点之间的直线即为甲板横梁基线。
10.型深:自船体壳板外缘最低点到甲板横梁基线的垂直距离,即为帆船的型深,但不包括突出船体的龙骨部分。
11.吃水:帆船正浮时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即为帆船的吃水,船体外表面浸水与水面所形成的线即为吃水线。
12.下风舷吃水线:当风从右舷吹来,帆船产生向左舷的横倾,左舷即为下风舷,此时左舷吃水变深。
13.上风舷吃水:当风从右舷吹来,右舷即为上风舷,此时由于船体产生向左舷的横倾,右舷吃水变浅,其变浅部分体积等于下风舷增大吃水部分的体积。
14.横倾吃水:当帆船受风力作用产生横倾时,吃水状态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吃水线与原来正浮吃水线形成一夹角,夹角的大小随风力大小而变化。
15.艏吃水:艏柱与龙骨相联之底端点处至吃水线的垂直距离即为艏吃水。
16.平均吃水:帆船的艏吃水和艉吃水的平均值,通常即为帆船的中部吃水。
17.艉吃水:艉柱水下最下端至吃水的垂直距离即为艉吃水。
至于船舶左右舷的区分是以船员正对船首方向,其左侧即称为船的左舷,反之即为右舷。
甲板上船体各段名称请参阅(图1)。
由于爱好者想了解古帆船模型的制作方法,必须要接触到古帆船的船体结构。
帆船的构造在其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海区、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造船者与航海者在造船与航海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使帆船的结构更趋合理、更适用。
帆船在进入钢铁时代之前,其船体、桅、桁等均以木材作为主要制造材料,现以典型的木结构帆船为例对船体构造作简要的介绍(图3)。
1.船首像:帆船时代,在船首弯顶破浪材最前处,通常有木雕的船首像,木雕内容大多与船名有关,以人像或狮虎等居多。
2.艏柱:船体最前端的重要构件,连接两侧外板和龙骨,艏柱要承受风浪或其他外来的冲击力。
3.破浪材填充木:由于帆船船首园钝,人们在船体艏柱之前装置了破浪材,在破浪材与艏柱之间以实木填充空档,即称之为破浪材填充木。
4.破浪材:在艏柱之前呈前倾安装,用以分开波浪。
5.船踵材:连接破浪材、艏柱与龙骨的木材。
6.艏柱脚:位于艏柱下部弯曲部分,连接船踵材与龙骨,内壁紧贴艏材。
7.付艏材:辅助加强艏柱用,其前缘紧贴艏柱,后缘紧贴龙骨艏肘材,下端与龙骨及艏呆木连接。
8.龙骨艏肘材:用以连接内龙骨与付艏材,支撑付艏材。
9.艏顶蹼板:用以固定艏部的肋骨与斜肋骨。
10.内龙骨:矩形板材,压在所有肋材上并使之固定,前端顶在付艏材,用龙骨艏肘材压住,后端与内艉柱相接。
11.艏呆木(死木):帆船船体线型在船首变化很大,肋材向船首逐渐升高,龙骨与内龙骨及付艏材之间产生的间隙用木材填充,此木材即称之为呆木或死木。
12.龙骨:帆船船底中线处,位于肋板下方贯通船首尾的主要纵向构件,前端与艏柱、艏踵材等相接,所有肋板均固定其上,龙骨艉端与艉柱等相接。
大型帆船的龙骨通常是由几段木材接成,为确保有足够的强度,连接必须采用斜楔形连接。
13.防擦龙骨(保护龙骨):位于龙骨下方的一层木板,当帆船搁浅或与海底障碍物碰擦时,用以保护龙骨。
14.肋骨:在帆船舷侧和船底部分,用以支撑外板和保持船形的横向或斜向木质骨材。
由于不可能将整根木材弯曲成所需肋骨线型的形状,人们只能采取根据木纹分段弯曲然后连接成一完整的肋骨,但接头处的强度显然是很低的,于是造船师们想出了将两根肋内的分段接头互相错位,再将两根肋骨并在一起,称为复合肋材,避免肋骨接头处的强度不足,并大大提高了整个肋骨的强度(图4)。
15.艉呆木:当船体艉部线型变窄,与船首一样,在艉木处填充间隙的木材即为艉呆木。
16.内艉柱:在艉柱内侧,用以加强艉柱,并与内龙骨、艉呆木紧密连接。
17.艉柱:船体最后端的构件,下端与龙骨相接,艉柱后缘装有舵承钮,用以支承船舵,在艉柱上方有向后延伸的艉楼。
18.艉柱顶横材:古帆船大多在艉柱之上尚有后延的艉楼建筑,艉柱顶横材即为支承艉楼的重要构件。
19.艉横材:用以固定艉板。
以上即为船体的主要构件,但不包括甲板,为了使制作者了解每一层甲板的名称,现以有5层甲板的英国海军的风帆战列舰“胜利”号为胜予以简介。
帆船吨位越大,其甲板层次越多,尤其是军舰,为了尽可能多的搭载滑膛火炮以增强火力,其甲板层次就多,但一些轻型护航舰的甲板层次就少,最少的只有一层甲板。
1.底板:位于船体吃水线以下,用以装载压舱物,储放粮食、淡水等。
2.最下甲板:亦位于吃水以下,用以存放弹药,也是作战时伤员的救治场所。
3.下甲板(下炮甲板):位于水线上,用来装置舰上最大的火炮,即发射炮弹重量为32磅的火炮。
4.中甲板(中炮甲板):在下甲板之上,装置有发射炮弹,重量为24磅的火炮。
5.主甲板(上炮甲板):在中甲板之上,装置有发射炮弹,重量为12磅的火炮。
6.后甲板:前端经步桥与艏楼甲板相接,后段设置艉楼,后甲板上也装置有发射炮弹,重量为12磅的火炮。
实际上在船模制作时除了制作显示结构模型外,一般制作时没有必要对每一层甲板去精心制作。
船壳板复于船体框架的外侧,形成一个水密的船体,船壳板按其位置又可分为船底板与舷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