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韦森)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二
制度变迁
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解释渐进性的制度变迁的影响、路径依赖的实质等
三
经济绩效
解释历史过程中不同经济的绩效差异
1 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2 合作:理论问题
3 制度理论中的行为假设
制度
制度
4 关于交换的交易费用理论
分析
方法 论基
5 非正式约束
的三
个层 面
础的 三个
6 正式约束基石Biblioteka 性问 题73 实施
8 制度与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
作者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 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设
• 经济世界可以被合理的认为是处于均衡状 态;
• 行为人总是面对相同或者相似的选择; • 行为人有稳定的偏好,能对选择结果进行
评估;
• 不同行为人的交易是重复进行的,这令行 为人可能对结果进行改进;
一、学习和从教经历 • 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 • 194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学位 ,1952年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 1946-1949年年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 1950- 1961年任华盛顿大学的助理教授 、副教授、教授,1961-1966年担任华盛顿大学
1993年,诺思因为其“用经济理论和数量方法来解释经济 和制度变迁从而在经济史方面的新研究”,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奖。
二、主要著作: 《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 1961 《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 1966 《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 1971 《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与托马斯合著) 1973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81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 《理解经济变迁过程》2005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技术路径的特征
1988年人口统计学家布雷恩.阿瑟提出路径依赖的自我加强 机制。这一机制的四个特征: 1,均衡的不可预测性,报酬递增能够导致多种可能的结果(马 歇尔的“多重均衡”),究竟哪种结果能被选中是不可预测的。 2,可能的无效率。一种技术内含着比另一种失败的技术更好, 只是由于在获取关联性时运气不佳。 3,非遍历性。即过去的历史事件对目前及未来有影响,系统具 有强烈的滞后效应; 一旦达成一种解决方案就很难退出,形成 锁闭(lock-in)。 4,路径依赖性。小的事件和偶然情形的结果可能使解决方案一 旦处于优势,它们就会导致一个特定的路径。 沉没成本、学习效应、网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等造成的 收益递增。录像机技术选择和核反应堆技术选择
诺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关键疑难问题是,如何解 释历史变迁路径差异甚大的原因”
是什么决定了历史上 社会、政治或经济演 进的不同模式? 部族和群落所处资源不同,气 候和环境不同,因此部族和群 落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采取 了不同的解决方式,包括不同 的语言、习惯、传统和禁忌。
我们如何解释那些经 济绩效极差的社会还 生存了相当长的时期? 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
技术路径依赖
1985年保罗.大卫提出路径依赖问题:在两个技术的竞赛 过程中,即使后来证明失败的技术方案比胜利的技术方案更优 越,也不会放弃已经形成的技术路径。 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随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这样一种 性质,如果它们在结构上未受扰乱,就不能摆脱过去事件的影 响,而且它们没有一个在整个状态空间上连续的、有限制的不 变概率分布。换句话说,它们被吸入若干可能的吸引子 (attractors)中的哪一个的邻域之中,……,从特征上说,取决 于某些在这个过程的历史的较早时刻占优势的偶发和瞬时状态 (aleatory and transient condition)的持续影响。”也就是说, 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 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 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即形成一种“不可逆 的自我强化趋向”。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着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着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文化精神_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中国_印度经济比较的理论反思
对近十几年来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增长与绩效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术界甚久以来一直觉得是个谜。
()%’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同作为亚洲的两个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与印度在综合国力以及人均*+,等指标上相若。
经过!"余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人均*+,上均大大超过了印度。
譬如,在!""-年%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印度对中国:落在龙后面的老虎”的专题报道。
这篇报道一开篇就指出:“!.年前,中印这两个又脏又穷亚洲大国的生活水准颇为相似,但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收入几乎是印度人的两倍”(/012! 34546789:!""-)。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字,中国!""(年的人均*+,为’)"美元,而当年印度只有#."美元。
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实际收入也比印度高出%""。
然而,近来国际上也有学者对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实力有许多正面的评价。
譬如,按照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者黄亚生(音译)和印度出生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5>0;55;教授于!""-年%月!#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投入中国的外资尽管超过印度的("倍,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的#""(印度只有!#"),但在过去("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实际上大约为%",印度则为?"。
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
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绩效相比,印度到底如何?最近,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邀,笔者赴新德里参加了一次有关世界贫困问题的国际讨论会。
赴会期间,笔者对印度首都新德里进行了一些实地走访,并与印度中国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就中国与印度的经济问题进行了一个下午的交流。
从高楼大厦林立的东方大都市上海来到人力车、牛车、三轮车、拖拉机、大小卡车、小汽车和公共汽车(几乎全没空调)车水马龙的新德里,觉得反差甚大,也感触颇深。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韦森)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摘要: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
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做了简短的介绍。
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做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
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
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
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
这主要是因为,诺斯的几本主要著作——包括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前都有过数种中译本,以至于诺斯本人的一些理论洞见,业已成了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
另外,除诺斯本人的文著大都有了中译文本之外,自1995年以来,诺斯教授也曾多次来过中国,并曾在北大、复旦、清华等高等学校做过讲演,宣讲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国内一些经济学人(包括笔者自己,见汪丁丁,1992;姚洋,2002;韦森,1999a, 1999b,2001,Li, 2003)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诺斯的理论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于1993年获(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斯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斯本人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原著/道格拉斯•诺斯译者/刘瑞华导读刘瑞华(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1920-)是当代经济史学界最受瞩目的大师之一。
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是他的近期著作。
为了理解诺斯的理论脉络,有必要介绍一些他早期著作的内容。
诺斯在学术上的贡献与1950 年以来西方学界兴起的「新经济史」或「计量史学」(cliometrics)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美国的经济史学界崛起的新一代学者特别强调结合经济学与历史,并且致力于应用经济分析与统计方法研究历史问题。
诺斯就属于第一代的新经济史学家,在1950 年就开始推动应用经济理论分析历史的工作。
在1961年,诺斯就出版了《美国的经济成长,1790-1860年》(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United States,1790-1860)一书,探讨美国在内战以前的快速经济成长。
该书可说是新经济史革命开始之后的第一本专书,也是有关美国经济史的一本经典之作。
诺斯在该书中清楚的利用《国富论》的论点和美国的历史资料,说明十九世纪前美国经济成长的动力是来自出口贸易、资本流入与区域扩张,由于这些动力引发了专业分工的利益与组织的创新,而提高社会所得。
此外,这些力量也导致教育与知识的投资,以及技术进步而产生长远的影响。
接着在1966年,诺斯又写了《美国过去的成长与福利:一部新经济史》(Growth and Welfare in the American Past:A New Economic History )。
这本书中,他延续了前书的分析,进一步探讨美国经过快速成长的后果。
在他的分析之下,美国在十九世纪以后的土地政策、农民抗争和政府积极介入经济活动的发展,都有其历史背景。
诺斯也在这本书里开始提出对公共部门的政策和法规的历史分析。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在1960至1966年之间正是新经济史全面拓展的时候,诺斯担任了《经济史学刊》的主编之一。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一、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道格拉斯·诺斯于1920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42、1952年先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经济史杂志》副主编、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会长、国民经济研究局董事会董事、东方经济协会会长、西方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1984年,诺思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思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思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年)和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 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他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重新论证了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制度的作用;将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没有涉及的内容——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特别是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的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思与罗伯特·福格尔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思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思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二、内容简介《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思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亦已成为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说课材料
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硕5065班 3115065007王雪一、书籍简介历史是重要的。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
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
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其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二、作者简介三、读书笔记制度分析方法论的基石是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
(1)人类行为理论人类行为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在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不确定性源于人类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的不完全性。
个人计算能力的局限则是由组织及利用信息的心智能力决定的。
人的心智能力和辨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形成的制度框架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2)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包括:衡量交换物之价值的成本、保护权利的成本以及监管和实施契约之间的成本。
这些衡量与实施成本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来源。
生产成本是转型成本与交易费用的加总。
信息的非对称性,一方隐瞒信息而获益,进行逆向选择,而陷入两难境地。
制度为交换提供结构,它(与所用的技术一起)决定了交易费用和转型成本。
制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协调和生产问题,取决于参与者的动机(效用函数),环境的复杂程度以及参与者辨识与规范环境(衡量与实施)的能力。
制度包括了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和实施。
非正式约束包括行事准则、行为规范、惯例。
非正式约束是为了协调重复出现进行的人类的互动,社会规范左右了选择,而不是正式规则(绅士决斗)。
会计准则变迁
读《会计准则变迁有感》——基于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与变迁邓悦14109181062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第一次跳出会计准则看准则,平时对于会计准则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时变动,从未从制度层面的视角去理解会计准则,下面就从会计准则的制度层面去分析其结构和变迁。
人类所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有利于社会活动的标准化准则,这是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威廉姆森(1979)以人类行为两个假设(“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为起点,提出:“制度是确立人们经济生活中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是一项社会契约。
契约的订立目的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经济制度可以分为两类:(1)行为准则;(2)产权规则。
行为准则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它给人类相互关系带来秩序和可预测性。
产权规则是社会中每一个得到社会承认和批准的预期集;这些预期是关于法律的或事实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决定了相对于他人的选择集的个人选择集。
一、会计准则的制度结构会计准则制订的前提是:多种会计惯例的并存。
制订的动因是:信息用户与信息送户的分离(薛云奎,1997)。
会计准则的前提说明了会计准则是行为准则,会计准则的动因说明了会计准则是产权规则。
(一)会计准则是行为准则会计信息是企业客观状况的主观反映,披露会计信息是一项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
因此,会计信息是有较大的主观性,易受披露行为人的动机所左右。
而信息使用者出于了解企业实际状况的考虑却专注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由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利益不一致,便产生了两者之间关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矛盾冲突。
由于会计信息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追逐利益的管理当局会刻意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以最大化其效用。
当不受约束的会计行为导致多种会计惯例的并存时,会计信息逐渐丧失了其反映客观实在的刚性(汤云为、钱逢胜,1997)。
会计选择的随意性往往会损害企业外部相关者的权益。
在外部压力集团的要求下,限制多种会计惯例的随意使用以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冲突成为会计准则制订的前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PPT课件
依法治国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 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 济衰退的根源
解放思想
我国改革的路径依赖,苏 联模式与计划经济 意识形态理论
1
2
-
3
13
谢谢观看
-
14
2
4
-
制度的作用
1 制度能够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降低 互动中的不确定性,制度还能降低 交易费用。
制度与组织关系
制度是比赛规则,组织是参赛者。 制度提供有限选择集合,组织的理 解和行动影响到制度的实施,进而 影响最终绩效。
11
PART FOUR
主要理论 应用
-
12
4-1
诺斯与中国改革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807613734, 9787807613732 出版年:2010-07-01 页数:209
-
4
1-2
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 的新制度经济学派
• 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因素、法律因 素对经济生活起决定作用的思想; 更多地分析单一制度本身的功能。
• 研究方法:认为把个人作为经济 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不科学的,没 有考虑到社会各个经济利益集团 间的矛盾冲突。
-
经济史史实材料验证制度理论
8
PART THREE
பைடு நூலகம்
主要观点及 结论
-
9
不确定性源于信息不完全
3-1
非性正式和约心束 智能力;正制式度约束通过
实施
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
相人交对类易价行费格为用理理的论论变行文化事,准渗不则透仅、 带制选包能行来度择括改为连政规集衡规续治则合量范性(和交、、司契换惯非法约物例正相)之对的价价来制效规格源值度等则变的化变关、迁键经、问济契题约取以决及于组织经多济大绩程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
《制度经济学上册》的读后感《制度经济学上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所著的一本重要经济学著作。
本书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深入探讨了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本书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将经济看作一个自发的、自我调节的系统,而忽视了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然而,本书指出,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经济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经济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规则。
制度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整体效率水平。
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
其次,本书对于制度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作者将制度定义为一系列被制定的、执行的和被强制力保护的规范。
这些规范可以是正式规定的,比如法律、法规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比如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
根据制度的性质和作用,本书将其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运行和管理方式;经济制度是指资源配置和交换的规则和机制;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组织和关系的规范和规则。
这一分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制度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接着,本书分析了制度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
作者认为,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过程,而非突发的事件。
制度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政治权力的变化、文化观念的变迁等。
制度的演变可以通过改革和革命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演化和适应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制度演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制度的形成和变革的驱动力,为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最后,本书还探讨了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作者认为,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糟糕的制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产权保护、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激励创新和投资,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学习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学习笔记南方周末冯禹丁这个月,薛老师讲的新制度经济学无疑是对我冲击感最大的一门课,循着老师的推荐读了几篇学科奠基人科斯的文章,《社会成本问题》、《企业的性质》、《经济学中的灯塔》和《联邦通讯委员会》,发现另外三篇的逻辑和主旨都还能理解,但科斯年轻时候写的《企业的性质》有点费解。
查阅资料知道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二十五六岁的科斯去美国某大学旁听了几个月奈特教授的课,对其观点不同意,于是苦思了几个月写出来的。
文章提出的问题貌似很简单: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本质是什么?在科斯看来,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是由行政权威“有形之手”来支配,市场交易被取消,这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不同,后者是以“无形之手”价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人类历史上先有市场,后有企业,那么企业为什么会来替代市场,这个问题自然要从企业的起源考察起。
科斯写到,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企业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浑沦吞枣地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它同市场的关系“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
科斯的追问是: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企业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分工日益复杂的结果……经济分工程度的增长需要一定的一体化力量,没有一体化力量,分工将导致混乱”。
这也是我自己读到“企业为何产生”这一问题时想到的答案——分工越来越细化,那么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种之间要协作,于是企业产生了。
但科斯的反驳是,“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经济科学的主要功绩或许是它已表明没有理由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
还有一种科斯认为“最有意思也可能是最广为接受的”观点,即奈特教授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给出的答案——不确定性。
奈特写到,“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相对于其实施处于支配地位,生产团体的内部组织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和机械性的细节。
决策和控制功能的集中化是亟需的,一个‘头领化’的过程不可避免”。
韦森比较制度分析第4讲-文化 (3)
第二讲:从不同的法律传统看东西方市场经济型构演化的历史路径差异“我的朋友,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有了公平比赛的条件,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已经准备好把我们的整个政制的未来都寄托在掷骰子上,我们,我是其中之一,必须准备分担风险。
”——柏拉图《法律篇》,见中译本《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第736页在近些年的文章和著作中,笔者一直主张,为了区别与另外两个英文词“regime”和“system”,应该把英文中的“institution”翻译为“制序”。
笔者之所以一再坚持这一点,主要是考虑到,英文的“institution”的基本涵义是“the established order by which anything is regulated”,翻译成中文,这就是指“(由规则)调节着的建立起来的秩序”,因而它既内含有现代汉语中的“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即规章、规则和约束)的含义,也有中文中“秩序”(order——即一种事态即“state of affairs”)的含义。
严格来说,制序(包括制度和惯例)是规则中的秩序和秩序中的规则.............。
基于对英文“institutions”(实际上是在标准欧洲通语即“Standard A verage European”①中所共有的)的这种理解,在当代经济学的制度分析的话语语境中,我们建构性地把“institution”(制序)理解为从个人的习惯(英文为“usage”,即个人行动的常规性)到群体的习俗(英文为“custom”指一种自发社会秩序)、从习俗到惯例(英文为“convention”,一种非正式约束)、从惯例到制度(英文为“constitution”,指正式规则约束)这样一个内在于社会过程中的动态逻辑发展着的整体(参韦森,2001,第三篇)。
根据对“institution”的这种宽泛理解,并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ohn Hicks,1969,参中译本第2章)在《经济史理论》中所提出的“习俗经济”这一概念,笔者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中还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化的三分法:“习俗经济(customary economies )”、“惯例经济(conventional economies)”和“宪制化经济(constitutionalized①这个词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Benamin L. Whorf, 1998, 中译本,页124)所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他用以指英语、法语、德语和欧洲一些其它语言。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绩效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绩效2019-09-07摘要:达龙•阿塞莫格鲁从理论视⾓出发考察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及其变迁如何影响经济绩效,从⽽形成其制度增长理论。
从实证视⾓出发,他通过运⽤经济史研究的⽅法证实了制度对长期经济绩效具有关键作⽤,为其制度增长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
阿塞莫格鲁的制度增长理论的贡献在于开启了经济学不同领域新的综合,并为经验事实提供了更可靠的解释。
中国经济已进⼊新的发展阶段,阿塞莫格鲁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改⾰具有重⼤启⽰意义。
关键词:达龙•阿塞莫格鲁;制度增长理论;制度变迁;经济绩效⼀、引⾔⾃罗伯特•索洛建⽴新古典增长框架以来,在解释“长期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这⼀经济增长理论的核⼼问题上,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致被视为两种最重要的源泉。
但是,随着研究的扩展,不少经济学家,尤其是制度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这种要素积累式增长并未对长期增长做出根本性解释。
⽐如,诺斯和托马斯在《西⽅世界的兴起》(1973)⼀书中认为,所有要素,包括⼈⼒资本、思想和知识,它们的积累都不是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增长本⾝。
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虽然在统计意义上可以⽤GDP指标来体现,但GDP本⾝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加总,真正在现实中增长或变化的,还是那些要素。
如果⽤要素的增长来解释增长本⾝,只是以特定的⽅式分解了GDP并⽤分解后部分的变化来解释整体的变化,并没有能够充分地解释增长的原因。
为此,我们需要更深⼊地探究要素增长、变化背后的原因或机制。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以及法律、习俗、⽂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是增长的基本机制;政治经济学则旨在把政治因素纳⼊经济增长框架。
循此路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塞莫格鲁区分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并重点模型化地解释了政治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政治制度⼜是如何与经济制度互动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证两⽅⾯建⽴制度增长理论框架。
这⼀框架综合了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成果,是近年来宏观经济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0.1总体感受作为一个机制经济学的初学者,而且只是认认真真的看了逐字逐句这本书,因此不敢对此进行什么反驳评价,只能是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制度制度演进变迁与经济绩效记事。
诺思的这本书对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其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模型。
虽然在读此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但是认真的读完此书之后,还是想想受益匪浅。
从结构上看,,整个内容从文章内容制度概念的介绍,以及制度建设内容详细的详细探讨开始,到制度实存的证明以及各种特征的分析,最后以将制度纳入经济史的研究之中结束。
然而,在阅读每一章的内容时,总觉得结构与逻辑有些难懂。
几乎每一章都需要两到三遍的阅读才能有所领悟。
我觉得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在理解能力上严重不足还有许多不足。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中文的写作方式与中文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翻译存有的投资过程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果有机会能再读一下英文的原版就更好了。
从论证的观点,诺思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好制度的观点,也解决世界史了不少经济绩效与经济史方面的问题,当然也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
0.2主要观点诺思在这本书中提到的论据很多,无法难以将这些观点很有逻辑线索的串在一起,至少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罗列刮目相看在下面,具体的与前后的逻辑关系可以参考下面的读书笔记,最好的是参考注解。
制度相互竞争是一个弱势群体的博弈规则,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与实施。
新古典理论是在西方下有效运行机制的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因此如果无有效的制度,这一理论就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人类行为的分析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矗人类行为的分析将近包括两方面,一是动机,二是对环境的辨别。
制度通过制度性改变个人信念的表达成本来改变人类行为的动机。
非正式约束在短期与通过观念可以意识形态来影响制度在长期是路径依赖的根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政策绩效》这一经济著作的作者,道格拉斯·C·诺思,他的生平中最为显赫的便是他与202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后他的一席理论与发现得到极多博得的关注,并在经济学界得到传播,读书笔记大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政策绩效读书笔记》。
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
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读书笔记作者介绍: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 North),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萨州坎布里奇市,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制度变化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与戴维斯合著)、《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与托马斯合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诺斯的主要论文有:《经济史》、《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的变化的原由》、《西方世界成长的经济理论》、《第一次经济革命》、《结构与绩效:经济史的任务》。
诺斯是新经济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抗议者。
诺斯“始终如一地站在近些年来席卷经济史学界的新浪潮的最前沿,而这股浪潮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应用于悬而未决的经济史问题”(马克·布劳格语)。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诺斯所在的华盛顿大学已经变成了新经济史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政治学派的学术中心。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即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新的对象。
也就是说,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
在其早期对远洋运输和美国国际收支所做的研究中,他与福格尔所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并驾齐驱,将新古典生产理论与经济史中所发现的数据结合起来。
这种新的方法对经济史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诺斯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利用产权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中制度变革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诺斯的早期著作,诸如《美国从1790年至1860年的经济增长》、《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新经济史》等等,对此作了充分的反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诺斯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分析西方世界最近两个世纪中工业化的更为一般的理论。
其目的是探讨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内在联系,产权制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趋势,经济发展对制度的内在要求。
诺斯这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西方世界的兴起》、《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绩效》等等。
制度、制度绩效与经济变迁
制度经济学理论基础扩展、提升篇(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诺思“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
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思(2005,P。
170)“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institutions”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三个基石性问题,即(1)人类合作(2)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3)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的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思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tructs)来处理信息各辨别环境的,因而这些先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诺思还深刻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利用信息时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原因)。
“人的这种心智能力与辨别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存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诺思说“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理解一种制度的存在,以及他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为什么研究制度问题要从非正式约束开始呢?(1)即使在像当代西方国家这样法制化比较健全的发达经济体中,正式规则也只是人们社会选择之约束的很小一部分(尽管非常重要),而人们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的非正式约束则普遍存在。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游静06国经2006020236 道格拉斯·C.诺思依照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缘故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思的模型有三大基石:能够鼓舞个人的和集团的产权理论、能够界定产权的国家政府、能够阻碍人们对可观变化作出不同反应的意思形状理论。
本文要紧探讨一下三大基石。
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正如陈郁在《经济史中的制度与变迁》的《译者的话》中所说的“明显,诺思教授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产权理论并没有多大的进展,可诺思教授处理问题的独到之处则是将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结合起来”。
在诺思的著作与论文中,专门少谈到关于产权的问题,而关于国家理论则往往写得比较多。
诺思认为,国家决定了产权,因而国家是更为全然性的。
然而,假如离开了对产权的分析,我们也无法去明白得国家。
即产权结构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阻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前者认为,国家是选民达成契约的结果,他要为选民服务,同时由于契约限定着每个选民相对他人的活动,因而契约对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后一理论则认为,国家是某一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国家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掠夺性国家通过界定一套产权,以使权益集团收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国家往往居于这二者之间。
诺斯指出“契约论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的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的得利而着眼于把握国家操纵权的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对此,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论的观点使得上述两者得以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内。
即假如暴力潜能在选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假如这种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掠夺性国家。
紧接着诺思提出了他的国家模型,一个具有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统治者的国家具有三个差不多特性,其一是,国家为了猎取收入,常常以提供一组服务来坚持国家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摘要: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
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做了简短的介绍。
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做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
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
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
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
这主要是因为,诺斯的几本主要著作——包括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以前都有过数种中译本,以至于诺斯本人的一些理论洞见,业已成了许多高校的经济学教师、经济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经济学常识了。
另外,除诺斯本人的文著大都有了中译文本之外,自1995年以来,诺斯教授也曾多次来过中国,并曾在北大、复旦、清华等高等学校做过讲演,宣讲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国内一些经济学人(包括笔者自己,见汪丁丁,1992;姚洋,2002;韦森,1999a, 1999b,2001,Li, 2003)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对诺斯的理论做了一些介绍和评论。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ism)前些年在中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诺斯与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 Fogel)于1993年获(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诺斯的一些理论发现比较快地在国内经济学界得到传播,因而诺斯本人也已经成为在中国经济学界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经济学家之一。
诺斯于1920年11月5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父亲是一个城市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
少年时期,诺斯曾随父母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加拿大的渥太华、瑞士的洛桑以及纽约居住过,并在这些城市和地方读过小学和中学。
后来,诺斯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并在此期间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个笃信者”(a convinced Marxist)。
1942年,诺斯从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
据诺斯自己讲,他在加州大学读本科期间,选的是“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三学位”(a triple major)。
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诺斯加入了美国海军(U.S. Merchant Marine),曾作为导航指挥官(Instructor of Celo-Navigation)到过澳大利亚和一些太平洋岛国。
在此期间,诺斯开始喜欢上摄影,并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随之逐渐确立了未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志向。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诺斯回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有关美国人寿保险史方面的研究。
毕业后,诺斯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校任教,之后在1950年转到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执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并于1960年升任为教授。
1959年至1961年期间,诺斯曾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
1979年秋,诺斯转教于美国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
1981年至1982年,诺斯曾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被聘为美国制度研究Pitt讲座教授(the Pitt Professor of American Institutions)。
1983年,诺斯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任该大学经济系法律、自由和经济史Luce讲座教授。
1984年,诺斯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创建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并在其后的6年中一直担任该中心主任。
自1996起,诺斯荣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艺术和科学Spencer T. Olin讲座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诺斯曾兼任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1987-1988),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Bartllett Burnap高级研究员(1997-现在)。
诺斯的主要著作有:《1790年至186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1961);《美国过去的增长与福利:一种新经济史》(North, 1974),《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North & Davies, 1971),《西方世界的兴起》(North & Thomas, 1973),《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orth, 198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North, 1990a)以及《理解经济变迁过程》(North, 2005)等。
除上述著作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斯教授还在国际上一些学术刊物上大量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从而逐渐形成了他的新经济史理论和大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
1993年,诺斯与福格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用经济理论和数量方法来解释经济和制度变迁从而在经济史方面的新的研究。
”(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斯教授本人最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该书于1990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既是诺斯本人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也业已成了当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部经典文献。
美国前政治学会会长和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多年的温加斯特(Barry W. Weingast)教授曾对这部著作予以甚高的评价,说它曾“引起了主导90年代的理解制度的一场革命”(参载于North, 2005封底的温加斯特对诺斯的《理解经济变迁过程》的评介语)。
诺斯教授的这部英文著作,在1994年差不多同时出版了两个中译本:一是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的译本,译者为诺斯自己的学生目前在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执教的刘瑞华教授[1];一是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刘守英博士的一个中译本。
“刘瑞华译本”目前只有在中国大陆的少数大型图书馆中偶有藏书;而“刘守英译本”最初也只是印行了3000册,且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中已经很难查得到了。
由于诺斯教授这部制度经济学经典著作的“二刘译本”目前在中国大陆均已很难查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的同仁邀请我和我的同事杭行教授来重新翻译的这部学术名著。
很显然,这个“杭译本”[2] 已经是诺斯教授的这部学术专著的第三个中译本了。
为了让读者对诺斯教授的这部制度经济学的经典名著有一个大致的理解,请允许笔者在这一节中对这部著作的逻辑架构及其重要的理论发现做一些概要性的介绍和评述。
正如这部学术专著的题目“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所表示的,这部书的内容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探讨了制度研究的方法基础并随之解释了制度的基本概念;第二篇阐述了制度变迁一般理论;第三篇则着重分析制度对经济绩效(economic performance ——一译“经济实绩”、“经济表现”或“经济成就”)的影响。
在第一篇第1章一开始,诺斯(North, 1990a, p.1)就开宗明义地道出他对制度(institutions)概念的基本理解:“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一点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诺斯还接着指出,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在之前和之后的文著中,以及在这部文著中的其它地方,诺斯(North,1993, p. 62)也曾一再指出,按照他自己的理解,“institutions”[3] 基本上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准则)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enforcement characteristics)[4] ”。
有了对人类社会的制度现象的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在这部著作中,诺斯首先讨论了制度分析方法论基础中的三个基石性问题,即人类合作、制度分析中的行为假定,以及人类交换中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问题。
在对新古典经济学中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假设——即在一个无制度存在的(institution-free)假设环境中做理性选择——进行了一些讨论后,诺斯(North, 1990a,p.20)主张,“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人类行为的两个具体方面:(1)动机;和(2)对环境的辩识(deciphering)”。
照诺斯看来,人类行为要远比蕴涵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内部的个人效用的“理性最大化”来得复杂。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仅有财富最大化行为,还有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而这些不同动机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
诺斯还认为,人们是通过某些先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mental constructs)来处理信息和辩识环境的,因而这些现存的心智构念对制度的形成、维系和变迁,都有着重要影响。
诺斯(North, 1990a,p. 25)深刻地指出,由于在人类的社会互动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有关他人行为的信息均是不完全的,因而每个人在社会选择中处理、组织以及在利用信息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心智能力上的局限,而“这种人的心智能力与辩识环境时的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便演化出了旨在简化处理过程的规则和程序。
由此而形成的制度框架则通过结构化(structuring)人们的互动,限制了行为人的选择集合”。
结果,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制度,并产生了人类社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5] 和锁入(lock-in)效应等等。
在谈到交易费用范式在制度研究中的意义时,诺斯认为,由于人们在市场交换和社会交往中的信息不完全,因而人类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institutional matrix”[6]之中,或者换句话说——人类不是生活在一个“制度缺失”的世界之中,那么,按照科斯(Ronald Coase)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理论,制度问题就极其重要了。
根据这一点,在第3章一开头,诺斯(North, 1990a, p. 27)就明确指出:“我的制度理论是建立在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与一个交易费用的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
当我们将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就能理解诸种制度何以会存在,以及它们在社会运行中发挥了何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