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集训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板块 3.1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三板块 3.1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进阶特训(含解析)一、[xx·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是否需要彻底改弦更张?史学研究与记载历史事实的书籍有天然的不解之緣,研究历史必然要研读史籍。

中国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讲求精读系统性的史籍与相关典籍。

越往后代,书籍、文献越加积累,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其部帙之多,研究者欲全部阅览已无可能,于是类书、书目、各种索引应运而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然而,各种类书良莠不齐,而且割裂原书籍的内容,再机械地分类编辑,呈碎片化状态,所取史料的形成背景、语境、前因后果基本消失,因而会导致误解。

因此,在以往的史学研究中,类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阅读重要的系统性史籍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功。

正因如此,古人剖析类书,常常提醒学者:“抄撮类书,非根柢之学。

”到了当代,电子学术资源兴起,这些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二是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料与信息,三是可以检索的学术资料数据库。

电子扫描和镜像版的图书、文献,与原书一致,仅载体不同,对学者而言均属读书,无多少区别。

互联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大多为普及性知识和学术信息,对治学方式的冲击也不大。

只有第三类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者获取史料的途径,冲击着传统的读书治史方式。

不过,数据库仍存在与类书相似的缺陷,这决定了它还不能取代读书治史的基本理路:第一,所得资料也呈现为碎片化的堆积,失去其形成的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存在误读的可能性;第二,检索所得史料,难分真伪,而且因割裂、碎片化更难考辨真伪;第三,受数据庳涵括内容的限制,可能缺少很重要的典籍资料,如《四库全书》的编纂暗地里排斥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在史学研究中,史学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必须在读书、思考、研讨和撰著的实践中培育,要有史料鉴别和考订的能力,要有理论思维,仅仅掌握史料的供应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有了学术资料数据库并不能轻松治史了。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案2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学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案2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学案

课案2 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关注设题陷阱浙江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前两道题均是单项选择题。

第1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对文中局部内容的理解;第2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整合,侧重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这两道选择题设误点较小,但只要把握住了命题人设置陷阱的规律,选择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

那么,命题人经常会设置哪些陷阱呢?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5-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原文信息]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

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比对分析][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上的差异,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

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答案:以偏概全。

由原文“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是有条件的。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课件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章阅读复习课件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是 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反差。
三、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
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当 几类;或把本不属
选项中出现类似“××类 于同一类的合并成
的××怎样怎样”时,注 一类。
意有无这种情况。
错因类别 解释(干扰项情况)
选项句特征
③指代 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 的“指代内容” 解释有误,或是 类别上的,或是 程度上的。
注意选项句中表指代意义 的关键词。如:这、这些; 此、与此相反等等。
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 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 文字仔细比对,是 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 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 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
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 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 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 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 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 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 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②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 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 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 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 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 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含答案)

2021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家国情怀“主题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

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

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

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

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古人制定家礼,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落实“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和“纪纲人道之始终”,即夯实人伦亲情。

古人认为要使人伦亲情和谐有序,就需从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言谈举止入手,通过时常练习行为规仪,方能做到临事自然应对。

对整个社会而言,千千万万家庭遵行家礼,有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专题1 第1节 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2021高考通用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专题1 第1节 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

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内容试卷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1全国甲卷√√√2021全国乙卷√√√2021全国丙卷√√√2021 全国Ⅰ卷√√√2021 全国Ⅱ卷√√√2021全国Ⅰ卷√√√2021全国Ⅱ卷√√√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并且采用选误的形式,题目为3道,9分,此专题的考察近年来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2.从考题考点上看,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察有何特点?选择的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构造,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察,其中概念理解、信息筛选、内容归纳、观点概括是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考察的重点。

第一节整体感知真题剖析——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Ⅰ.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根底知识一、论述类文章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

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认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说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展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假设干分论点。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

2021年全国高中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讲解及规律总结【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查材料为论述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为考查热点。

客观选择题为重要考查形式。

二、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兼有,课标卷一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一般设3个题目,以单选为主,部分自主命题卷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题型。

三、考点讲解(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

通常指: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⑤有具体语境义的词语;⑥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

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④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

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优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优选】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浮在油腻保温杯里的中年之尬油腻之本义,发乎庖厨。

之于人,大抵是说离“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越来越远;而保温杯,与青春的要义背道而驰。

青春在于挥霍和放纵,并且有资本来挥霍和放纵。

一旦变得小心翼翼,意味着曾经有过的硬气、嚣张、不羁都已丧失殆尽,向人生投了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油腻”与“保温杯”被解读为中年男人的危机似乎说得通。

年轻人失败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男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并非一件易事。

中年男人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天花板开始显现,心理上容易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焦虑情绪。

事实上,“油腻”与“保温杯”话题的背后,还存在两种隐性逻辑:一是中国快速发展,而很多共识还来不及沉淀为行为规范。

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要完成人格层面的养成、精神层面的规变,道阻且长。

社会跨越式发展,还留下不少没跨过来的社会人群,在新生代那里,就成了有意无意嘲笑的对象。

二是代际间的话语权斗争。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90后走向社会,使年轻人逐步掌握了话语权;另一方面,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为了获取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凸显,而“讨好年轻人,是社会的通病”。

这种通病里,尽管有情感与价值的现实考量,更多的则是社会对中年群体缺乏认同与鼓励的习惯。

对于中年之尬,或许不必过于焦虑。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格的养成,本身也是一个界定价值、涵养宽容、接受多元的过程。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该进化成“最好的自己”,不被外界的标签和期待所左右,诚恳对待自己的身体,认真践行内心所信奉的价值,也许这才是足够好的中年生活。

(1)结合第一段,理解“油腻”与“保温杯”的含义。

(2)造成“中年男人危机”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内容理解题练习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讲内容理解题练习含解析

第二讲内容理解题论述类文本第一题要求往往有“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的加工转换,加工转换形式有三种:信息整合概括、信息增删改、关系错位,也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者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也就是命题者改造原文,在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结论和依据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改变原文意思来设置“干扰项”。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审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比文题,想规律快速读文,把握文本内容后,迅速阅读各个选项,抓住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再回归原文,迅速确定选项的位置,再把选项与原文细心比对,在比对的过程中再思考各个选项的命题陷阱。

命题陷阱一偷换概念[类型解读]命题者在整合概括中,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专题53论述类文本考点之三突破第3题(含解析)新人教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讲解阅读预热试题专题53论述类文本考点之三突破第3题(含解析)新人教

专题53 论述类文本考点之三突破第3题考点讲解在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三题是要求考生根据文本材料的有关内容,选择合理推断或想象的一项,或者是选择推断、想象错误的一项。

它不仅要学生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探究,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这道题就是考察考生对文本材料的分析研究能力,也就是考纲所说的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推断有归纳概括性推断和理解性推断两种;想象有根据文章内容进展理解性想象和拓展性想象两种。

考试中针对“推断和想象〞命题的内容,主要考察以下阅读分析能力:1. 对文章显性信息进展推断,使隐性信息显性化的推理能力。

2. 对文章假设干个相关自信息进展综合,得出新信息的归纳能力。

3. 对无序信息进展重组加工,推衍出新信息、新发现的分析能力。

常见的试题错误选项设置特点1. 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表达角度或表达的方式。

2. 对局部信息片面理解,或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展夸张,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3. 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展错误的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开展趋势等等。

解题步骤解答此类试题虽有一定难度,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根本信息要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第二,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展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展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

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进展由此推彼、由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北京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清单(共24张PPT)

北京2021年高考语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清单(共24张PPT)
高考语文 北京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点清单
清单 论述类文本考查设题八大陷阱
方法技巧
考点1 文中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2 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3 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4 文中信息的筛选题。
考点5 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6 文中信息的分析、运用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7 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8 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考点9 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教案 新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教案 新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2021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阐述类文本阅读〔一〕.【教学目的】1、理解考纲关于阐述类文本的考察要求。

2、阐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探究。

3、训练阐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

重点难点:阐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

【考点解读】2021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阐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挑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构造,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典题导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考虑,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那么心静,静那么心清,清那么心明,明那么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案《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转述方式解题攻略及实战练》附答案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案《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转述方式解题攻略及实战练》附答案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案《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转述方式解题攻略及实战练》信息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从文本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与其相对的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除了获取相应信息之外还会涉及对应的鉴赏性评析,在鉴赏过程中要会涉及相应的文学鉴赏术语的使用。

张开在表述信息阅读能力中提到: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信息性文本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般主要包含,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型和一般人物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此类文本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学生阅读过程中往往出现不能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转述或概括句子的意思。

具体到试题中,选项的表述也不可能照录原文语句,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或隐或显)的转述。

正因为如此,明了转述方式对于我们答题来说尤为重要,只有明确了题目的转述方式,同学们才能在答题过程中更好地判断一个选项的正误。

从大的方面来说,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一、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从而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一种转述方式。

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和句子压缩有些相似。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1)(152张PPT).ppt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第一组 高考真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 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 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 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 了新视角。
2.学情分析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暴露出以下问题:(1)缺乏快速整合能力;(2)对文中 重要信息缺乏敏感性;(3)重技巧,轻理解;(4)分析与理解内容不准确;(5)推断 多凭主观印象,难以准确找到依据。
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
任务一 信息筛选题——细心定位信息源,精准破解设误点
信息筛选就是对选项所涉及的原文内容进行正误判断,选项是对文本的归 纳、概括、转述,经过了命题人的精心组织、改造和设计,其正误皆有确凿 依据,学生出现失误是因为未能准确发现和理解这些依据。因此,在复习中 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提升在阅读中获取信息、辨识信息的能力,增 强发现信息、定位信息的敏感性;(2)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准确把握句 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3)提升迅速读懂、分析选 项的能力。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典题再练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
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 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 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 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 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 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 余”。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2021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思维导图:二.其他论证方法还有:①引申论证:是反证法的一种,又叫归谬法,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点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②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③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3.论证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4.论证的逻辑性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要求比较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体系,文章中的所有观点结论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②观点和材料之间契合度要高;③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要具有严密性,如下定义要精准,做判断要有分寸。

三、整体阅读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 类同。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_66-70

2020-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知识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_66-70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种被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

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硬木家具。

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硬木家具最为贵重。

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式家具品种丰富,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

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

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

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

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

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绚丽、纹饰华美。

其中,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雕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这些家具的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宏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

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

西方一些著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速发展。

高考一轮复习: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知识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复习: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知识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选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上走红。

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

制作精良的视频,加之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

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

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

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

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

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

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材料二: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往往有人认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它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

“跨文化”传播要重视其中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由于语境有别、生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

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集训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环境下,如何避免全民电子阅读情况下传统沉浸式阅读的衰微,解决碎片化浅读及趋同性阅读的问题成为关键。

如今中国的阅读研究还相对滞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如果我们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吸取“他山之石”,以攻本土文化之“玉”,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成熟的阅读文化生态。

为此,重访英美“新批评”和法国后结构主义,通过对前者“细读法”和后者“互文性”理论的考察,有可能发现改善数字化时代阅读文化生态的新启示和新策略。

“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早已在古今中外的阅读史上留存痕迹。

起源于英国、繁荣于美国的文学批评流派“新批评”,就特别强调“细读”的重要性。

新批评派指出,语言是靠着相互关系而产生意义的,一个词的多义性的阐释有助于另一个词的多义性的界定,最终可以确定这些词语的正确意义。

文本之意义就在文本的词语背后,所以必须回到“文本自身”,揣摩作品本身的词语及其关系,更要仔细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以及篇章结构,以此确认文本的正确意义,避免主观臆断。

其实,新批评“细读法”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精彩论述不谋而合。

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一种形象的概括。

每书皆读之数次,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体会,以此达到终生不忘的境界。

朱熹也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他认为:“故为学不可以不读书,而读书之法,又当熟读沉思,反复涵泳,铢积寸累,久自见功。

”“反复”是指来来回回地阅读,精细把握书中词语;“涵泳”就是深入地体会词语的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有歧义或象征性的修辞性词语,只有通过细品咀嚼,方能领会其深意。

在今天中国的阅读文化中,读者对权威、师长、家长、前辈的尊重,远甚于对阅读的自我创新和建构的关注,加之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导向,阅读很容易成为一种对现成答案的接纳、对权威解释的认可、对同一性诠释的屈从。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生产性理论对此很有启发意义。

其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曾写道:“文本因而就是一种生产性,这意味着:首先,文本与语言的关系是可重新分布的;其次,存在着多个文本的变换组合,即互文性:在一个特定文本的空间内,来自其他文本的几种不同的言语相互交叉,彼此抵消。

”这提醒我们,文本是被阅读的对象,是一个语言活动的产物,具有生产性,只有当读者进入阅读,与作品语言产生互动时,意义才会显现。

换言之,创造性阅读就是创造出某种文本互文性关联结构。

陆游指出:“学必本于书:一卷之书,初视之若甚约也;后先相参,彼是相稽,本末精粗,相与发明,其所关涉已不胜其众矣……一卷之书,殆不可遽通;此学者所以贵乎博者也。

”中国古代所谓“博览群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需要特别强调,互文性所暗含的阅读策略,不是一般性的博览群书,而是如何在“博览”中建立起“群书”的内在相关性。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创造性阅读的策略,通过对特定文本的理解进入更多文本的视域拓展和多元理解。

一个合格的读者应当是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要建构起一种文本关联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视角有所领悟、质疑、创新,从别人的文字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全新的思想和观念。

这也是中国当代阅读产业逐渐从消费性阅读向生产性阅读转变的关键所在,前者局限于“有所知”,只是掌握了相关信息,而后者则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悟、有所创,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进而使阅读成为自我创新和自我发现。

(摘编自谈稼宇、王兆《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构文化生态:以全民阅读为例》,《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七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着丰富的关于阅读的理论资源,但只有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我们才能形成新的成熟的文化生态。

B."细读",要求回到"文本本身",揣摩作品的词语及其关系、推敲文本的局部因素及篇章结构,这其中可以有一定的主观臆断。

C.读者对权威、长辈等的尊重,以及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导向,造成了如今阅读文化中普遍存在趋同性阅读的问题。

D.从消费性阅读转向生产性阅读,其实就是从只对知识了解掌握到批判否定然后有所悟有所创形成自己独到理解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古代文人言论,目的是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细读法"的理念。

B.文章针对全民电子阅读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借鉴西方经验来解决的办法。

C.文章肯定"博览群书",又强调不是一般性的广泛阅读,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D.文章引用克里斯蒂娃的话有助于论证文本生产性理论对改变趋同性阅读有启发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寻常和便利,细读和创造性阅读可以帮我们培养良好的深读习性,养成专注的阅读文化生态。

B."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均是古人对细读的精彩论述。

C.创造性阅读需要对特定文本理解之后进入对更多文本的理解,也就是创造出某种文本互文性的关联结构。

D.基于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无边落木萧萧下"等的创造性阅读,林庚写出了《说"木叶"》一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的艺术创作理论通常不以创意为中心,更加强调创作的技巧、素材等问题。

而在创意写作视野中,创意是第一性,写作是第二性的。

创意写作学认为,创意最初从写作者的意识转化为笔端的文字,这个过程是“一度创意”,一度创意是原生态的(文字态、文案态创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产业化的(例如很多没有市场的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直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产业化的,另外一部分则无法以其原初的面目进入市场(如舞台剧本等)。

“一度创意”常常并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如转化为符合产业要求的创意形态(舞台剧、电影、网络等)。

这种转化,并不是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

创意写作主张将写作从文学领域拓展出去,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将写作文本分为欣赏类阅读文本、生产类创意文本、工具类功能文本,这样,创意写作学对“创意”的研究,拓展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理论,将其引申向产业态创意——“二度创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