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乡土小说的审美特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 把自己对于乡土的依恋 和对于民族命运的探讨融进绵密如缕的叙述中, 她 那种对于生活细节和自然景物的直觉感悟以及充满 温暖而忧郁的情调, 都使她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质 朴而凄婉的独特品格。对于其小说创作, 一般人认为 她是乡土写实抒情 风 格 , 是“五 四 ”以 来 中 国 小 说 倾 向 于 抒 情 写 意 的 风 格 与 乡 土 小 说 的 自 然 演 变 在 30 年代的有机融合; 也有人认为她在描述蛮荒的黑土 地人民时总是相当冷静、超脱, 甚至有些残忍而不露 声色。这些评价自然都有可取之处, 萧红的乡土小说 创作虽然带有透心彻骨的个人生存体验, 但她避免 了许多女作家沉溺自我、宣泄自我的局限, 而是以自 己客观的体察和敏锐的直感去洞察人类存在的艰 难。尽管如此, 通过其客观的叙述和哀婉的展示, 我 们又总感觉到“她的作品在情感的流动中潜藏着对 我 们 这 个 民 族 、这 个 世 界 、对 人 性 和 人 类 的 生 存 有 种 通达的理解却又是无可奈何的慨叹, 潜藏着难以言 说的人生、历史的苍凉感。”!"而这一切, 又无不是通 过其超常的感受和诗意的书写体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 萧红凭借着自己坦诚、自然的个性和 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般的风格, 使她的乡土小说呈现 出本真本色的美、自然的美和发自内心的自由散漫 之美。
二、独特的品格
谈到乡土小说的美, 自然要谈到沈从文。擅长于 从乡土题材中作低吟浅唱的沈从文, 其作品中那淳 朴的民情、优美的人生和绮丽的自然风光, 充满了诗 意画境。而萧红, 也以她天然率真的语言, 描绘了东 北黑土地优美、复杂的风情, 小说充满睿智的悟性和 灵性, 具有无限魅力。虽然同是乡土文学作家, 同样 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 但萧红的作品与沈从文的 作品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沈从文注重描写的是湘西 田园世界中“优美 、健 康 、自 然 而 又不 悖 乎 人 性 的 人 生 形 式 ”!",萧 红 则 着 意 表 现 黑 土 地 上 病 态 、畸 形 、蒙 昧、违反人性的人生形式。当然, 沈从文笔下也写病 态、畸形的人生形式 , 不 过 , 相 比 之 下 , 他对 健 康 、优 美、自然的人性与人生形式有着更为执著强烈的热 情与表现; 而萧红有时也写美好、健康、自然的人生, 只是对畸形病态的人生形式更多的是透彻感悟与关 注。对乡村大地的深刻洞察, 使她一开始创作, 就以 赤子的情怀、悲悯的眼光关注到中国乡土社会最本 质最独特最发人深省的一些东西。这是因为, 沈从文 笔下浓墨重彩的湘西天籁之美, 是为了反抗现代人 在现代文明熏染下的虚伪颓废; 而萧红所刻意描绘 的东北乡村苦难, 主要是为了展示生存痛苦, 呼唤心 灵的觉醒。应该说, 他们都写了偏远地域的乡土人
不仅是对于人物的处理, 对人物所处的周围环 境的书写也始终体现着作者感情的流淌。萧红的许ຫໍສະໝຸດ Baidu多作品是 以 地 点 命 名 的 , 如 《生死 场》《呼 兰 河 传》 《桥》《后 花 园》《小 城 三 月》等 。她 笔 下 的 城 、桥 、麦 场 、 屠 场 、后 花 园 等 都 有 着 深 刻 独 特 的 象 征 意 味 。 如《生 死场》第四章的标题是“荒山”, 粗看以为是写山的荒 凉, 其实是写人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主要写了三件 事: 一是冬天妇女们聚集在王婆家的炕头上边做针 线活, 边互相开着粗俗无聊的玩笑; 二是村里最美丽 的女人月英病瘫在床上, 受尽家人虐待冷眼, 浑身烂 得长满了蛆, 惨死后被埋在荒山下; 三是以赵三为首 的农民们组织镰刀会反抗加地租的行为被地主软化 瓦解了, 不仅地主加了地租, 而且赵三还很感激地主 所谓的帮助。这几件事实际上都反映了人们精神的 空虚、冷漠和死寂, 与“荒山”没有什么两样。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农村 或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影响到中国的现代文学, 使得 它从一开始就以乡土文学占了压倒优势, 并随之出 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而萧红, 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能够较好地把握乡村题材, 并被鲁迅称为“最有 前途的女作家”, 她的乡土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自成 一家, 呈现出独特的书写风格和创作品质。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
萧红乡土小说的审美特质
□李君玲(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郑州 450044)
关键词: 萧红 乡土小说 创作品格 审美 摘 要: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行列中, 能够将乡土文学写得好的, 可以说寥寥无几, 萧红, 却是非常可贵的一位。她以 自己独特的感悟触摸到了乡村苦难最深层的精神脉搏, 那种真诚、诗意的书写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稀缺。她在描 绘东北黑土地瑰丽、复杂的风情时 , 那种似淡却浓的悲哀流淌出的向往与痛楚之情传递给人的审美质感 , 又是与沈从文笔 下 那 种 明 朗 、统 一 的 湘 西 美 感 有 着 明 显 的 不 同 。
萧红的小说创作, 很大程度上不是理性思索的 产物, 而是她敏锐、细腻的直觉与充分感性化的丰富 的生命体验的结晶。在《生死场》中, 她对人物的整体 处理是比较模糊的, 但却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那就 是她对人物拟物化的外貌描写。
麻面婆是这样一副面孔:“过了一会, 她又出来 取柴, 茅草在手中, 一半拖在地面, 另一半在围裙下, 她是拥着走。头发飘了满脸, 那样, 麻面婆是一只母 熊了! 母熊带着草类进洞。”再如坐在自家院子里的 王婆:“在星光下, 她 的 脸 纹 得绿 了 些 , 眼 睛 发 青 , 她 的眼睛是大的圆形。有时她讲到兴奋的话句, 她发着 嘎而没有曲折的直声。邻居的孩子们会说她是一头 ‘猫头鹰’, 她常常为着孩子们说她‘猫头鹰’而愤激: 她想自己怎么会成个那样的怪物呢? 像啐着一件什 么东西似的, 她开始吐痰。”美丽的月英患病后则更
运就是这么短。年轻的姑娘们, 她们三两成双, 坐着 马车, 去选择衣料去了, 因为就要换春装了。……不 久春装换起来了, 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春 天是美好而令人渴盼的, 但春天是短的, 青春也是短 暂的, 春天年年依旧, 可翠姨再也不会来了。一个年 青美丽生命的消失并没有给世上留下任何印迹, 人 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只有一个小女孩子幻想着盼 望着载着翠姨的马车能再来。没有强烈的震撼人心 的呼告, 却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神韵与魅力, 能令 人 久 久 地 聆 听 与 回 望 。这 种 轻 轻 的 诉 说 、若 有 若 无 的 悲哀, 在萧红 的 乡 土 小 说 中随 处 可 见 :《牛 车 上》时 断时续的交谈 情 景 中 所 特 有的 随 意 、散 漫 ,《桥》中 对黄良子痛苦心理 描 绘 的 如 泣 如诉 ,《呼 兰 河 传》中 所呈现的“多彩 的 风 土 画 ”和“凄 婉 的歌 谣 ”, 都 似 淡 却浓地传达出作者对宝贵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与渴望, 以及那种弥漫于文本中的深入骨髓的寂寞 与悲凉。
一、诗意的书写
“ 诗 意 ”是“ 抒 情 ”的 通 俗 说 法 。 抒 情 是 潜 伏 于 人 类 生 活 中 最 不 安 定 的 精 灵 。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风 貌 ,“ 抒 情”古已有之, 而到了 20 世纪动荡不安的年代, 它更 像一段明媚而忧郁的旋律, 缠绕于历史的废墟之上。 “五四”时代可以说 就 是 一 个 抒 情 的 时 代, 沉 寂 了 数 千年的人类的心声终于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得以宣 泄。“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涌动, 不仅为男性提供了抒 发胸怀、剖析社会人生的广阔舞台, 而且也使女性结 束了长期缄默喑哑的失语状态。一批女作家纷纷以 女性独有的姿态发表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深切感慨。 30 年 代 步 入 文 坛 的 萧 红 , 作 为 一 位 敏 感 多 情 的 女
MZXS 9 /2008 47
22 - 167 CN14 - 1034 /I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生, 无论是多少还保留着世外桃源色彩的湘西净土, 还是透着北方白山黑水苍茫与凝重的关外大地, 这 里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说 都 是 礼 教 的“ 化 外 之 地 ”。 但 沈 从 文写“化外”的文化, 表 现 的 是“中 原 文 化 ”规 范 以 外 的文化, 那里民风淳朴、环境优美、人口稀少, 汉文化 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这一切使沈从文的作品 更多地体现出淡泊 、和 谐 、神 秘的 色 彩 , 他 也 发 现 了 那一种文化的浪漫性质与审美价值, 突出表现了自 然美与人性美的统一; 而萧红面对的是一年当中有 四五个月都飘着雪花, 天似苍穹、冻云沉重的黑龙江 流域, 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 生存处境更为险 恶, 加上汉民族文化负面影响下因循守旧的生活态 度, 这一切使得萧红笔下的东北乡土社会, 更多地体 现出蒙昧、病态、冷酷与畸形的色彩。因此, 她在这块 同样荒僻的地方, 写的是中国最世俗的文化, 发现的 是这一文化之下无际无涯的黑暗。综观萧红的乡土 小说创作, 无论是对乡村愚夫愚妇们同动物一样忙 着生忙着死的麻木与愚昧, 还是对女性人生苦难的 深重与惨痛; 无论是对阶级压迫、民族侵略的时代困 境, 还是对东北大 地 原始 、病 态 的 风 俗 民 情 , 都 体现 出一个现代女性的细腻感悟和深刻洞察。萧红在文 中曾多次用贴近生存真相的眼光大胆率真地来为我 们所描述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病态, 都表达了她对那种毫无意义归属的悲惨人生的深刻 绝望。可以说, 在现代以来的中国作家中, 能够将乡 土生存真相表现到如此彻底的地步, 萧红是极其少 有的一个。萧红对故乡刻骨铭心的追忆, 对美好大自 然天真、自由的畅想, 实际上表明了她对美好理想人 生的严重饥渴和无限向往, 她笔下的自然美也就更 反衬了故乡人民的悲苦人生, 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 力量。
萧红笔下的自然场景一方面作为贫困农民生存 困境的深刻观照, 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她对美好自然 的热爱和对充满灵性与旺盛的生命力的渴求。不论 是美妙神奇的后花园, 还是变幻多姿的火烧云; 不论 是充满诱惑与魔力的春天, 还是生长得密密深深的 蒿草丛, 都体现着她作品特有的童真美与稚拙美。作 者在描写这些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时, 又总是作为人 生悲苦的参照物来写的, 其情感的潜流总是在文字 深处流淌。这种纯情而深沉的情感, 既含蓄朴素又浓 郁强烈, 既不动声色冷静平和, 又有一种春雨润物的 无声的穿透性与感染力。萧红的后期佳作 《小城三 月》 结尾可以说就十分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淡淡的忧 伤:“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 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 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一个城里去, 去另外 一个城也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 春天的命
46 MZXS 9 /2008
M534A ISSN 1006- 0189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是吓人和令人怜惜:“她的眼睛, 白眼珠完全变绿, 整 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 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 紧 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 孤独而无望。”再去 看看村里的女人:“四月里, 鸟雀们也孵雏了! 常常看 见黄嘴的小雀飞下来, 在檐下跳着啄食。小猪的队伍 逐渐肥起来, 只有女人在乡村夏季更贫瘦, 和耕种的 马 一 般 。”男 人 又 如 何 :“ 二 里 半 迎 面 来 了 。他 长 形 的 脸孔配起摆动的身子来, 有点像一个驯顺的猿猴。” 在其他作家笔下很少看到这么别致的人物描写, 这 种发自内心的淋漓 尽 致 的“审 丑 ”描 写 , 没 有 任 何 夸 张和贬低之嫌。因为一方面, 萧红童年孤独, 与自家 的猫狗为伴, 故写起来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 她也确 实通过自己不露声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那群处于生活 最原始、最窘迫层面上的愚夫愚妇们的通达理解和 极大悲悯, 从而具有极大的情感穿透力量和思想审 美价值。
萧红,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河 畔 的 呼 兰 县。这块质朴淳厚又充满苦难的土地, 给了她一双灵 秀敏感的眼睛和一颗聪慧多情、热爱生命的心灵, 也 给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灵感。1935 年 12 月 其 乡 村 题 材 小 说《生 死 场》的 出 版 给 上 海 文 坛 带 来 了 一股新奇之风, 并使她一举成名。无论是其早期作品 《王阿嫂 的 死》, 还 是 其 成 名 作《生 死 场》、代 表 作《呼 兰河传》, 都是内涵丰富深厚的文本。综观萧红的小 说创作, 她始终把文学表现的视角对准那多灾多难 的家园故土, 她在乡土文学创作中对苦难大地的深 刻发现和极力表现, 使她的乡土小说不论是当时还 是现在看来, 都是她文学创作中极具光彩的部分, 也 是 20 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上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