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合集下载

苏教版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4篇

苏教版选修《把栏杆拍遍》教案4篇

【教学目的】1、了解辛弃疾成为爱国词人的历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联想在再现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但也可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阅读指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

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题记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

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

《把栏杆拍遍》“百花杯”语文学科决赛参赛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把栏杆拍遍》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把栏杆拍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把栏杆拍遍》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诗中通过描绘栏杆拍打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栏杆、拍打声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把栏杆拍遍》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入栏杆拍打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栏杆拍打声与诗歌的关系。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把栏杆拍遍》,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解析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4 写作与分享分享自己的写作,互相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讨论积极性。

5.2 写作质量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

评价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5.3 知识掌握进行口头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诗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选用权威的语文教材,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配合教材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6.2 辅助材料收集相关的诗歌、文章和评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通用10篇)《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

以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后感(通用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悲壮的让人荡气回肠;他,执著的让人心痛不已。

他,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他,一位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题记万千感慨万千愁,一路风雨一路歌。

翻开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其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把栏杆拍遍》,取自辛弃疾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开始了解这位马背上的大词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那是怎样一种场面?杀声震天,鼓声激荡,刀枪剑戟,金戈铁马……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旌旗蔽日、尘沙飞扬的战争年代。

敌阵前的他如展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雄鹰,怀揣着无比坚定的理想,在刀光剑影中奋勇嘶杀的酣畅情景……然而,天不遂人愿,如今的他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声,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唯有痛拍栏杆,才能发泄心中的抑郁和愤懑。

“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这是作家梁衡对辛弃疾的评价,也是辛弃疾一生的鲜明写照。

梁衡以八首辛词,勾勒出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

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位以行伍出身,以武起事,以文而终的不同寻常的史上第一人。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辛弃疾只能借助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蘸着血和泪涂抹成一首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辛词。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心里明白,哪怕将栏杆拍遍,也改变不了国家现状。

只能望眼欲穿,大声疾呼。

那肚肠寸断的悲愤回荡在天地中,那豪迈不羁的诗魂飘荡人世间。

有人这样赞美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他的成名,“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重难点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讲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分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导入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读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读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拓展阅读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价学生自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互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评价和情感。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引用诗词和历史典故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观点的写作手法。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读书心得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讲述摄影师梁启超的成长与创作经历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以及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坚持与执着。

梁启超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对摄影一无所知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备受尊敬的摄影大师的过程。

他在创作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让我深受启发。

他在书中提到了一句话,“把栏杆拍遍,才能成为真正的摄影师。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摄影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通过梁启超的故事,我也学会了如何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如何用光影去表达内心的情感。

他的作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也让我对摄影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把栏杆拍遍》,我不仅学到了摄影技巧和创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镜头去记录生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摄影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坚持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未来的摄影创作中,我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用心去拍摄,用作品去感动更多的人。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当我第一次听到《把栏杆拍遍》这个标题,心中一片茫然。

但当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机相册,里面几乎存着我经过的每一个角落,感叹这标题的真实性。

后来,当我翻开书页,看到这本书的精彩故事时,它带给我的震撼甚至超越了我自己的预期。

这是一本记录现代城市发展的书。

它以一组组的栏杆照片为主线,讲述了这些栏杆背后的城市发展的故事。

从2011年开始,三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通过拍摄城市中的栏杆,发掘出每一个背后的城市记忆。

这种记录城市的方式,是一次视觉型城市文化的“淘金”之旅,让人深感惊艳。

但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

当代的都市,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程度,对于快节奏的生活基础设施的需求从而建起高楼林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

这一切都让人们忽略了生活中种种小细节,以至于这些小细节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我们也许忽视了这些小细节,因为我们认为它们缺乏实际意义,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知道,这些栏杆不仅仅是一些不起眼的建筑细节,它们背后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交通信号灯的母亲牌楼、商业广告牌的老字号咖啡馆、棚户区的废墟遗留下来的废车杆,每个栏杆都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变化,我们陷入到喧嚣的生活中去,无法感受和挖掘城市文化的沉淀和厚度。

书中的三位年轻摄影爱好者发现,他们能够发掘城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是因为他们平常会花费部分时间到最不起眼的角落去发掘。

这样的行为使得他们发现了一些人看不出来的文化细节,从而更加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所以,当我们不断地抓住并记录城市的各个瞬间时,或许能够发掘出一些之前被我们忽视的文化细节。

这样的发现能让我们对所处的城市充满兴趣,甚至爱上城市的每一根栏杆,也使我们充满了对城市未来的热切期待。

再次,我恍然大悟,这个世界上没有多余的事物和信息。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只有品味每一个普通、微小的细节,才能真正了解它们背后的意义。

这样的人在城市经历中,会像书中的三个年轻人一样,看到更加灿烂的城市风景。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

把栏杆拍遍阅读理解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把栏杆拍遍》这篇文章。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被那股子气势给吸引住啦!感觉作者像是拿着一把神奇的画笔,把历史中的人物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你看那辛弃疾,一身的豪情壮志,却总是不得志。

他想为国家出力,可命运就爱跟他开玩笑。

那种无奈,那种悲愤,真让人心里酸酸的。

文中描写他拍栏杆的那一段,哇,我仿佛能听到那一声声的拍打声,好像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不甘和痛苦。

这一拍,拍出了多少的忧愤,多少的壮志未酬啊!而且哦,作者的文字特别有感染力,让我读着读着就沉浸在里面了。

就好像我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站在辛弃疾的身边,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我觉得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辛弃疾的故事,更是在让我们思考人生。

有时候,我们也会有那种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的无奈,对吧?但咱们可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一直苦闷下去,还是得想办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怎么样,小伙伴们,你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感触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第二篇嘿,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聊聊《把栏杆拍遍》。

刚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好奇得不行,到底为啥要把栏杆拍遍呢?读了才知道,这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

文章里的辛弃疾,那叫一个厉害!能文能武的,可就是运气不太好。

他一心想着保家卫国,可朝廷不给他机会,这得多憋屈啊!每次想到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给他点赞。

再想到他被闲置,心里的抱负没法实现,又觉得好心疼。

作者对他的描写太生动啦,我都能想象出辛弃疾皱着眉头,满脸忧愁地拍着栏杆的情景。

那栏杆估计都被他拍疼了,哈哈。

不过呢,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发泄,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虽然他没能在官场上大展宏图,但他的诗词却流传了下来,让我们记住了这位英雄。

读这篇文章,我也明白了,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别灰心,就像辛弃疾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从这篇文章里学到了很多呢?。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对比
第二处对比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
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 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 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 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把栏杆
拍遍
梁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
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水龙 吟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 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揾英雄泪?
“遍”的内涵
这个“遍”字,可以表现辛弃疾边拍 栏杆边徘徊的动作,报国无门的诗人, 就如一只笼中猛虎,渴望纵横驰骋, 却只能徘徊于牢笼,拍打栏杆。历史 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 爱与恨的缠绵,一切复杂情感尽在这 一无言的动作之中,这里有壮志难酬 的悲愤,又历经磨难的感叹,所以作 者说是要万恶诶辛弃疾选像,所以, 最贴切的的题目是“把栏杆拍遍”。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 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 望眼欲穿的形象。”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
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看不惯丑恶世相
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四十年,几
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
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是一部由鲁迅所著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对人性的探讨而闻名。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我深受触动,对人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在社会底层挣扎生存,面对着各种困境和压力。

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的内心也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这种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让人深感震撼。

在小说中,作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写,作者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探讨,让人
深感震撼,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把栏杆拍遍》后,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通过对小人物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
性的扭曲,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

通过对
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探讨,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残酷和
人性的丑陋,让人深感震撼。

这部小说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我对社会问题
和人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阅读这部小说,
让人们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读后感1. 哎呀,读了《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我就感觉自己像跟着那些大作家们走了一遭奇妙的文学之旅呢!就好比我和小伙伴们去探险那片神秘的小树林,一会儿惊喜,一会儿好奇。

我记得有次我拉着同桌说:“你看这书里写的,就跟咱们上次在小树林发现那只小松鼠一样,一下子就把咱的心给抓住啦!”书里那些文字呀,活灵活现的,让我好像真的能瞧见那些事儿在眼前演呢。

反正读这单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好多新奇世界的大门,可有意思啦!2. 嘿呀!读了这《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后,我心里就琢磨着,这写文章咋能写得这么带劲呢?就像奶奶做饭,咋就能把那些平常的菜做出让人馋得流口水的味道呀。

我跑去问爷爷:“爷爷,这书里咋能把事儿说得这么清楚又好玩儿呢?”爷爷笑着说:“那是人家用心写的呗,就跟我用心种咱那菜园子一样。

”可不是嘛,书里的故事就像爷爷种的菜,一个个水灵灵的,让人看得过瘾,我可得好好学学这本事呀,不然多可惜了那些好玩的事儿在心里憋着说不出呢。

3. 哇哦!《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读完,我感觉自己脑袋里像放烟花似的,噼里啪啦全是想法。

这感觉就跟我和弟弟一起拼乐高似的,一块一块拼着,最后拼出个超酷的大城堡,可带劲啦!我跟姐姐说:“姐,你看这书里的描写,就跟咱给那城堡装饰上各种小彩旗一样,一下子就变得漂亮又吸引人啦!”姐姐也点头说:“是呀,写得好的文字就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呢。

”我这会儿就想着,以后我也要让自己写的东西能像这书里一样,让别人看了也哇哦一声呢,那多牛呀!4. 哟呵!读了这单元,我就像走进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山洞,到处都是让人惊喜的宝贝呀。

就好比那次我和小伙伴们去河边捉鱼,本来以为没啥收获,结果一捞一个准儿,那兴奋劲儿哟,没法说!我和小伙伴们喊着:“嘿,这书里的好词好句就跟咱捉的鱼似的,一条一条的,抓到手心里可踏实啦!”大家都笑着应和。

这书可真是个好东西呀,让我能把这些宝贝都装进自己脑袋里,以后说不准也能写出这么棒的文章来呢,哼,我可得加油咯!5. 哎呀妈呀!《把栏杆拍遍》第一单元可太有意思啦!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在参加一场超级热闹的派对,里面的人都在讲着精彩的故事呢。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例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例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例(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例1《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例《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说起古代文人,脑海中便出现那些迁客骚人站在譬如黄鹤楼之类的名楼上,或凭栏远眺,或双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遥远,或是饮酒对诗,或谈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报国无门痛拍栏杆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走进作者】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二、【背景资料】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文章,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较多地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词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积累整合】1.字音识记肘腋(zhǒuyè)押解(jiè)纸笺(jiān)炽热(chì)挑灯(tiǎo)的卢(dí)媲美(pì)遥岑(cén)整饬(chì)金瓯(ōu)鹧鸪(zhègū)忧心忡忡(chōng)奁(lián)2.字形辨识寇敌寇髻发髻凛凛冽蔻豆蔻鬓鬓角懔懔厉冠冠军髯美髯檩檩子3.词语释义行伍: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凛然:恐惧、畏惧。

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

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

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振聋发聩:聩: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四、【文本探究】1、结构脉络:人生际遇词作八首作者感评把栏杆拍遍(注:把中间圈住,六个箭头分散指开)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心路历程2、解析重点:(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酒宣纸,为历史流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提示】因为南归之后,他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辛弃疾的心病只有一个: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2)本文是一篇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散文,作者以酣畅的笔墨为词人辛弃疾传形写神,将其豪迈绝伦的个性抒写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平事件与时间顺序一一写来。

仔细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点。

作品从哪几个方面来突出人物最光彩的特点。

【提示】本文中,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将词人一一道来。

而是抓住词人最为动人心魄的闪光点进行勾勒。

并始终将词人的诗词创作的特色,形成过程与其生平交融起来叙写。

作品分别从爱国、忧民、郁郁不得志以及在历史激荡、个体遭遇间所形成的词风等诸方面来突出词人的个性风采。

(3)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熏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提示】他本来是以身许过,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象屈原那样仰问苍天,象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腐烂远眺,望眼欲穷的形象。

3、突破难点:(1)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提示】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日:“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本文以“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为题,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并传达了他如今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而无处可使的悲愤之心。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用“把栏杆拍遍”作为题目可以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

4、写作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作者就是这样。

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家、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

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

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辛弃疾"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的抱负和这种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忧愁的心情。

五、【类文阅读】倾听那涛声蔡永祥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

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

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

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

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

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

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

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

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

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

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

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

”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

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

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摘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有删改)[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