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第二单元第2课春天的畅想教案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春天的畅想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春天的畅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以春天为主题,意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自然的美,用画笔来表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春天自然景物的生机和植物的变化,了解春天的色调。
能力目标:学习基本的色彩调配技巧和构图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捕捉春天的美丽景色,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难点:通过构图,色彩等手段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图片等。
学生准备水彩画工具材料,速写本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课探究:(1)观察欣赏课本中的范画和教师示范作品,了解春天景物的色调和画面的构图。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现春天的美好,如何运用色彩,构图等手段来表现春天的景色。
(3)教师示范:教师演示春天的画法步骤,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调配和构图技巧。
4.学生实践:(1)学生开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发现学生绘画中的问题,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表现春天的美好。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和鼓励。
5.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春天的摄影作品和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春天。
(2)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春天畅想:春天的色彩、春天的构图、春天的画法。
七、作业设计: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画一幅表现春天的水彩画。
要求突出春天的色调和美好。
构图合理,色彩明快。
画面大小可根据自己能力决定。
教师可适当进行作品指导。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春天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主要内容是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将通过欣赏作品、探索尝试、实践创作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经验与艺术情趣有机地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欣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如何从自然景物和人造环境等方面去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
(2)能力目标: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感受。
(3)情感目标: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之间的联系,关注民族传统艺术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具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艺术作品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准备教具和材料;制定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喜欢并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油画棒、水彩颜料、水粉颜料、毛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风景优美的图片(如黄山风景、九寨沟风光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自然之美。
然后问学生:“这些自然美景是否给你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引出本课的主题——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2.探究(20分钟)(1)欣赏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著名的艺术作品(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并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美感。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提高对美的认识。
(2)讨论如何运用材料与技法进行绘画创作表现美教师请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代表性强并能体现美的绘画作品,并从色彩、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然后教师总结并介绍各种绘画技法和材料,如刮蜡纸、水彩画、油画棒等。
初中美术_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凝练的视觉符号》是选自义务教育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设计与应用。
教材以标志为活动线索,动手为学校运动会或班级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标志。
本课通过分析与作业训练,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标志设计特点,学习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创作设计。
掌握用形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标志,了解、认识标志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赏---学---做中设计标志。
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标志和生活的关系。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及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设计方法。
难点:如何巧妙构思。
四、教学策略通过对标志的收集、欣赏,了解标志的含义及组成,以学为主以教师的演示为辅、以学生的合作形式为校运动会或班级设计有特色的标志。
五、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作品。
学生:收集一些标志、纸、笔、颜色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师:运用媒体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商品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体育标志。
提问:标志名称。
标志是一种视觉识别符号有传递信息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观察分析、主动探究。
1.观察:各种类型标志。
分组讨论、归纳:表现形式:具象、抽象、意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收集标志,进行分类分析。
激发兴趣体会标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欣赏分析: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历届奥运会会徽。
学生探讨运动会标志设计的构思及创意方法。
提问:标志由什么组成?标志的组成:文字组合图形组合文字和图形组合【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创作来自于生活,体验不同标志的审美感受。
3.展示体验:展示学校校徽让学生体验创作思路。
制作步骤:构思:符号的表现构图:概括的形象色彩:醒目的色彩学生分组讨论:用语言和简单绘画符号描述自己的构思创意。
学生互评教师鼓励。
【设计意图】拓宽审美视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标志设计思路和理念打开学生制作思路。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中国画、书法和剪纸三个模块。
其中,中国画模块主要学习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画的基本功、中国画的构图和表现技法等;书法模块主要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书法的基本笔画及构图要点、书法的基本功训练以及正楷、行书和草书等书法字体的书写;剪纸模块主要学习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剪纸的基本技法以及剪纸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画、书法和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功,如线条的运用、水墨的运用等;•掌握书法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字体的书写技巧;•掌握剪纸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中国画的基本功训练;•书法常用字体的书写;•剪纸基本技法的掌握。
3.2 教学难点•中国画构图和表现技法的理解和运用;•书法的笔画书写要求;•剪纸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
四、教学过程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用。
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画作品,引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第二步: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讲解中国画的基本功,包括线条的运用、水墨的运用等。
同时,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线条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线条的把握能力。
•第三步:练习与巩固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对线条进行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线条的画法和运用。
•第四步: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进行互评和自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线条技法画一幅简单的中国画作品,并注意线条的运用。
4.2 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线条的运用和水墨的运用。
•实践法:通过学生的实践练习来巩固和提高线条的技法。
•评价法: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线条的把握能力。
2023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
2023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2023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刚执教的是《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它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课题七。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以图片欣赏为主,体现出美术教材强调视觉感受的特点。
使学生对民间艺术生动绚丽的色彩搭配有一个强烈的感知印象。
通过本课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热爱民间艺术,进而传承、发扬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表现和他们实际生活相近或相联系等内容的愿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2)增强学生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及绘画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提问、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初步感知民间艺术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掌握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用自己的主观理解尝试进行欣赏和配色体验。
五、教学过程:(序幕)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秧歌手绢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换一块手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老师的演示接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本课。
2、图片欣赏:它们是民间艺术吗?为什么你一看就知道?3、学生说初步的色彩感受。
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色彩的特点)学生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让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预备的过程,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一)分析色彩,知识巩固。
1、布老虎身上有哪些色彩?(师用油画棒在纸上示意)2、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感受?(鲜艳)以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美术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掌握。
3、换其它的颜色会有同样的感受吗?红色系示意4、这些颜色是平均分布的吗?以什么颜色为主?(黄色)5、如果我把主色换一下(在白描老虎身上涂色,蓝色为主调,可请学生帮忙涂色,调动兴趣,增强互动)比较这两只老虎,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种配色都很鲜艳,但以暖色调为主色的更加热烈喜庆。
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1课 色彩的魅力 教学设计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色彩的魅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的内容,属于“知识与技能”学习领域。
大自然春的气息给人美好的感受,结合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感受与表现春天。
本课在纵向上既是对前面第二单元第一课“感受春光,了解春天’系列活动的延续,也为随后的“春天的畅想”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色彩理论基础,从而更好的为创作服务。
二、学习目标分析1.通过影视制作,走进春天,记录春天。
学习影视的文案,拍摄技巧和影视后期制作知识。
2.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色彩搭配的常识和技巧。
3.利用工具和材料,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做一些色彩构成的练习和设计尝试。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1、能够利用手机等工具拍摄和进行视频的剪辑。
2、学生对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3、学生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设计的知识。
4、学生具有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美术实践活动。
,5、能够结合一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作业的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色彩搭配的常识和技巧。
五、简易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播放学生以“春天在哪里”为主题摄制的记录短片。
设计意图:学生以微电影的形式,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拍摄及后期制作表现自己心中的春天。
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了解色彩的欲望。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资料展示 开阔视野 知识讲解 加深认识 示范演示 增强理解 合作探究 制作实践 展示交流互相评比 课堂小结 课后拓展(二)新课讲授1、什么是色彩,色彩的联想以“我喜欢的颜色”为主题,完成课前任务单。
结合具体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交流不同的色彩的不同心理属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能认识色彩,感受不同色彩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2、播放动画片《寻梦环游记》片段,学生感受色彩在片子中突出主题的的作用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优势,讲解有关色彩的知识和搭配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美术_《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色彩基础知识,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 给人的感受。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 表现。掌握色彩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教学设计思路
视频导入新课一一感受不同的色调(对比与发现)一一讲述对色彩的感受(研究 与讨论)一一色彩实验室(探究与实验)一一色彩的基本常识(观察与探究)一一 用色彩表现情感(体验与实践)一一学生组内互评,教师达标评价(展示与交流) ---- 拓展延伸
在评价环节,美术课程要求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 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 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评测练习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评价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 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 结合《色彩的魅力》这一课的教材特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会运用 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设计了这样 一个色彩练习,减弱学生作业对形的要求,强调色彩的作用。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中的第一课, 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以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 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 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按照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 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在探究活动中进 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 情。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四、活动设计与实施:(一)确立课题综合实践课上,我们确立“风筝”这一研究内容,同学们分组围绕“风筝”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知识或最感兴趣的方面,同学们经过讨论,确立了下面一些研究子课题。
子课题:1.风筝的发展历史2.古今中外的各种风筝3.风筝的种类、图案4.关于风筝的趣话、故事5.未来风筝的发展趋势6.自己制作的风筝接下来,各学习小组组合本组特点选定了研究的子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课题的愿望,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活动实施阶段收集并展示有关风筝的起源、历史、故事、诗歌、散文等资料,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
经过一个星期的收集资料的工作,星期四下午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在多功能教室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并由其他同学作补充,作评价。
此时课堂上的老师,角色又发生了变化,变以前的“包办代替”为“后勤服务”。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老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
我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做得更多的是“后勤服务”工作。
比如帮学生打打字,在电脑里保存并打印一些资料等等,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老师也乐意地“退居二线”,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了。
1.风筝的起源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
根据调查,现在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上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是斗笠说。
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
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
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了。
第二种传说是帆船说。
传说禹的时候船上已有了风帆。
帆是借助风力的,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第三种传说就是飞鸟说了。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等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鸟的形状居多。
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
初中美术_第四课 标志设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设计标志,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基础知识和构图方法以后进行的以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为主的授课内容。
同时为下一单元“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动手制作能力较强。
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以分散,好动,爱发表见解,表现欲强。
所以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了解标志及标志设计的基本常识,提高设计意识,树立设计理念,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款标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以设计标志的形式参与学校活动,加深对集体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加深民族自豪感和集体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了解标志及标志设计的基本常识,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完成简单的标志设计。
教学难点:标志设计过程中独特的创意和恰当的表现。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演示用具,教科书等;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搜集生活中的标志作品及学校的图片资料,设计标志用的工具材料,如:铅笔、尺规、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导入。
师:欣赏08申奥标志,从申奥标志中发现哪些寓意?生:舞动的人生:像人在打太极生:中国结生:五个颜色,代表五个大洲。
师:我们申奥成功了吗?生:成功了。
师:对。
我们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
课前预习,完成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填空师:首先我们了解标志的概念是什么?(板书:标志设计概念)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的中的标志有哪些?生:学校中停着的汽车标志、桌子上矿泉水的标志、学校的校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标志,小组间讨论一下这两个标志有什么特点?生:第一个是李宁运动服饰的标志,非常简单。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形式分析——体例•新版教材的体例(形式)上基本保留原有框架,同时做了以下改变:• 1.每册前增加一段°写给同学的话;• 2.以大单元的形式编排,都是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教材按学习领域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编排方式;• 3.每个单元下以课时活动取代学习领域活动;• 4.每单元目录下增加简短的导学语;• 5.附录部分除保留原有的°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 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外,增加°美术资源链接。
形式分析——版式•新版教材版式设计在保持原教材稳重、大方特点的基础上,更注重视觉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特点,更强调美术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 1.图文比重、位置更合理,更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图片主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3.空间布局更活泼,板块划分更灵活,比例更合理,总体呈现简洁大方的风格特征,设计感更强。
总体结构第一单元 什么是美术第1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第2课美术是个大家族第二单元 多彩的学校生活•第1课 小伙伴 •第2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第3课 我们的风采 第三单元 传递我们的心声•第1课 有创意的字 •第2课 精美的报刊 第四单元 美丽的校园•第1课 描绘我们的校园 •第2课 设计我们的校园第五单元 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附录一: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 附录二:美术资源链接 附录三: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 总体结构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1课色彩的魅力•第2课春天的畅想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第1课凝练的视觉符号•第2课亲切的使者•第3课喜悦与收获总体结构•新版教材以基本原理(什么是美术、美术是创造性劳动)为先导,以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经验及社会生活为主题,设置学习单元。
概念认知、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与综合探索各个方面既重点突出,又相互渗透,既有明确的逻辑重点,又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初中美术_《文化衫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2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教学设计课题:《文化衫的设计制作》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2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日常衣着大多都是学校的校服,或是家长帮忙选购的服装,所以,学生们外出旅游或参加某些活动时,从他们的穿着方面,就很难反映出性格特点和个性品位。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着装的设计有自己的想法,本课的设置立足与文化衫的设计创意思路,通过学生对制作材料的灵活运用,利用制作文化衫这一活动,体会文化衫除实用功能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2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效果分析在导入新课时充分吸引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文化衫图案与色彩分析时小组讨论,分析真实的视频走秀中的文化衫,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教师示范时进行思维的发散和联想,让学生思维开阔,打开了设计的大门。
最后穿上小组设计的文化衫进行模特走秀将学生的兴趣再次抓回,整堂课效果和氛围浓厚。
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12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12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与教材中的前第10课《策划一次出游活动》和第11课《旅行团的标志和旗帜》共同构成一个以出游活动为核心的“综合*探索”的学习单元,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单元中的“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部分首先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又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此以文化衫这样广泛普及的媒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满足学生提高精神或生活品质的需求。
鼓励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联系,最终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
初中七年级美术下 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建三江七星二中: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三、 教学方法
四、 学习方法 五、 教学设计意图
六、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本节课所讲的《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属于
“造型·表现”领域,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 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让学生通过观察 以及做实验来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并强 化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通过“击鼓传色”的师生互动游戏强化学生 对色彩的理解和认识。
练习感悟阶段: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描绘春天 的景象。(教师播放音乐)教师阶段性指导。
展示与评价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学生互评,找出作品优缺点。 2.师生对本节课做出总结与评价。
六、板书设计
《生机蓬勃的春天景象》
1、诗音画意,感受春天 三原色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认识三原 色、三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的色彩关 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训练提高学生
对色彩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色彩中寻找春天,激发学生对 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 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 对比色所产生的色彩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掌握用色彩去表现事物和情感 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采
取了:情境法、引导启发法、赏析法、演示法、
等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
本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
《色彩的魅力》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一、教材分析本课选择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
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感情使学生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
按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力,在造型和色彩表现方面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讲授,让学生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色调给人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重难点了解色彩基础知识,体验大自然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四、教学准备色彩丰富的图片、色相环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粉画工具(颜料、画笔、调色盘或盒、水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放映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和几张黑白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一下。
明白色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师: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师:在缤纷的色彩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哪些?师总结: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大千世界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本课我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板书)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的基本常识。
二、新课(一)色彩的基础知识1、三原色:红黄蓝(理论上绘画中用其他颜色无法混合出的颜色,但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能混合出其他颜色。
初中美术_盛情邀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盛情邀约——请柬设计教材分析《盛情邀约》请柬设计制作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中的第二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艺术节请柬,了解请柬的功能特点和设计制作的基本规律,并通过搜集请柬、探究请柬和大量的请柬图片欣赏为主线,把请柬的意义、内容、书写格式、制作方法等活动,一一渗透其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请柬设计的特点和分类及其构成要素,并能将掌握的请柬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2.过程与方法:根据“校园艺术节”的主题活动学习用各种形式设计制作请柬,体会请柬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尝试设计制作一张别出心裁的请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活动中的礼仪,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与亲朋好友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一枚创意的请柬。
教学难点:培养设计制作请柬的创意和新颖构思的理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请柬作品若干、往届学生请柬作业、以及制作请柬的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学具:自己寻找的图片、实物;制作材料,如彩笔、铅笔、画笔、彩色纸、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我们学校举办校园艺术节让你来邀请你的朋友来参加,那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邀请他们呢?生:打电话、发短信、QQ留言、当面去和他说、给他发请柬.......师:是的,这些方式都可以,那其中哪种方式更大方、正规一些呢?生:给他们发去请柬。
师:一枚制作精美的请柬既能使受邀请者感受到热情与诚意,又能准确传达活动的信息。
本课我们就来亲手设计制作请柬,把我们的盛情传递出去。
二、欣赏探究1、知识讲授,让学生分享收集的请柬知识师:谈谈你对请柬的认识,请柬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请柬的知识,并大声的朗读出来)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请柬和请柬知识。
2、根据请柬在生活中的用途可以分为一下几类:结婚请柬,生日请柬,节日请柬,商务请柬3、从表现形式上看,又分为一下两种形式?生:平面单面式、立体折叠式(教师展示平面单面式、立体折叠式的请柬供学生观看)4、同学们看到这个请柬是立体折叠式,里面会是怎么样的呢?生回答师:是的,重要的信息在里面也就是书写格式。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学生都称赞这幅画画的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如何高于生活的,只要将"生活中的原型"与作品加以对照,再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
初中美术_第3课 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领域:造型.表现课时:第1课时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质感的不同及表现不同质感的手法、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表达—尝试—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不同质地物体的美感,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认识质感及表现方法的不同,能运用不同方法表现质感。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法表现不同质感。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时间:2分钟)(课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14至16页,19页。
思考:什么是质感?质感的分类。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
板书:画家笔下的质感师:同学们先触摸一下自己的校服和面前的课桌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感受一样吗?学生:校服:轻巧、柔软课桌:光滑、坚硬(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导入:什么是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
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出质感的分类: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二、观察比较:(感受质感,认识质感肌理)(时间:3分钟)师:展示几幅图片:欣赏日常生活或旅行中看到的质感反差较大的几组物质,看看它们的质感怎样?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学生欣赏不同质感的图片,谈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总结(展示总结图片)三、初试锋芒:探究分析,质感的表现,用线条和笔触表现羽毛和石头的质感。
(时间:3分钟)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物体的质感及感受,那么我们如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呢?同学们抬头看屏幕,我们用线条和笔触来表现物体的质感。
(展示线条和笔触图片)师:不同的线条和笔触表现出来的质感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观察一下羽毛用什么线条来画呢?生:光滑的,轻的柔软的。
(石头:硬的、重的线条)动手小实践:展示羽毛和石头图片,让学生动手简单的画一画。
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或展示板上)画一画。
师在小组间来回指导学生。
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授课教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临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美术创作的创造性,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尝试以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感知体验毕加索的美术创作方法,阐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发现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发现毕加索“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尝试立体画派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理解艺术品的创造性,尝试、体验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教学策略临摹体验,阐述感受,共享发现教具、学具多媒体网络资源毕加索《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速写本、铅笔或碳素笔,音乐背景,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氛围营造:音乐背景中,播放毕加索代表作品。
以音乐与绘画营造美术课艺术氛围,同时,引导孩子们欣赏、讨论、分享:毕加索的作品与我们常见的绘画作品有何不同?他的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有何价值?二、典型作品导入:●欣赏毕加索以中国自行车的车座与车把创作的雕塑《公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件作品使用什么创作的?当孩子们发现是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车座车把创作的,会大吃一惊,同时会怀疑:这也是作品?这件作品也有价值?●设计说明修改●音乐、绘画,创造美术课的艺术氛围,将学生从现实带入艺术世界。
●这件作品最充分地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用它来导入,学生最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车座车把是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成为废旧用品变成垃圾,而毕加索把他们变成了艺术品,由生活到艺术,他们的价值发生怎样变化?艺术,还是原来的生活素材吗?引出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进一步追问:由垃圾变成艺术品,是什么“点石成金”?引出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三、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临摹体验。
●简介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注意提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找到其中重点信息:比如立体画派,二战,可以今后拓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
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
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
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精神。
教材试图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与分析、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析、欣赏评述,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三、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容,通过经典作品的详实分析,更加详细、深入的体会作品的创作过程,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四、教学难点:通过经典名作的欣赏、品评和思考,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欣赏评述相关的美术作品,初步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赏析作品的能力,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
第二单元一、《春天的畅想》课标要求1.欣赏品味感受春天,通过欣赏评析,对比表现春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2.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感受,运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大胆想象,构思春天,表现春天,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二、《春天的畅想》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在这单元中,包含了《色彩的魅力》《春天的畅想》两课学习容,教材侧重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本单元主要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
因此,以这种教材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其中《色彩的魅力》结合欣赏和练习认识造型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了解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联想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
为下一课《春天的畅想》能够运用自己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春天的畅想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春天的畅想》通过欣赏引发学生对春天色彩的主观感受,并且结合自身感受和色彩知识完成对春天主题的色彩创作。
三、教学重点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掌握色彩的规律行并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
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三单元一、《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课标要求为培养学生了解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初步形成视觉文化意识,依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要求设置了本主题的教学单元。
鉴于运动会展示的是学生熟知而喜爱的体育运动,其丰富的形象策划活动使得运动会更加富有活力。
本主题的教学单元分别以“凝练的视觉形象”、“亲切的使者”、“喜悦与收获”为题设置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围绕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为主题,紧密结合与运动会有关的美术设计活动,分别以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和奖杯设计来展开学习活动。
标志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
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视觉识别的特殊符号,而且承载着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
吉祥物是人类原始社会的文化产物,它承载着大自然的生存中形成的趋吉辟邪的观念,是指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物品。
运动会吉祥物是专门为运动会而设立的吉祥物,各届大型运动会中都形成了造型各异的吉祥物形象。
每个吉祥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和性格,体现着友谊和公平的竞赛精神。
奖牌、奖杯作为体育竞赛中的视觉形象标志,与运动会的会标、会旗等一样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
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的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含义。
代表着运动会最高荣誉的奖杯奖牌,其创意及制作要求已经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各主题中的欣赏评述,旨在通过与运动会有关的标志、吉祥物、奖杯、奖牌的作品欣赏,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掌握设计的主要门类及主要特点,了解艺术家的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设计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
二、《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教材分析人民教育新版七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该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容基本属于设计教育畴,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
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的教育,而是以育人为主线,在进行教学容设置时,教材通过三课时的教学,以校园文化中的运动会为主题完成其教学容,并以标志、吉祥物以及奖杯奖牌的设计为教学点加以突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又能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训练。
第一课,标志是一种象征性的视觉信息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视觉形象表达一定的涵义,具有认识、象征和审美的功能。
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它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
通过奥运会的标志分析,深入体验学习标志设计的思路和创意,结合校园运动会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理解标志的意义、特点、构成要素及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学习标志设计的创意和方法。
第二课,吉祥物设计是活动形象识别系统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本单元体育活动系列设计之一,是在第一课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奥运会吉祥物的分析,深入体验学习吉祥物设计的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对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加深理解。
结合校运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第三课,通过运动主题中的优秀奖牌、奖杯作品赏析,让学生了解奖牌、奖杯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工艺,培养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技术意识,学习理解设计的思路和创意。
结合校园运动会的平台,进行设计创作实践。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及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积极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
《凝练的视觉符号──标志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着现代意识,与时俱进。
《亲切的使者》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求。
《喜悦与收获》在设计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本单元的教学围绕校园运动会的主题概念,对单元进行三课的阶段设计前提下,旨在使学生掌握相关设计原理的同时,培养其创造性的设计思维,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用设计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相关的形象设计,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
四、教学难点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熟悉其设计的美学形式法则;培养一定的整体形象宣传和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初步的设计方法。
第四单元一、《校园艺术节》课程标准本主题教学单元分别以“广而告之”“盛情邀约”“独特的装扮”为题设置了3个教学专题,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尝试完成与校园艺术节各类活动有关的作品设计,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第一课《广而告之》和第二课《独特的装扮》是“设计·运用”学习领域。
第一课,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海报设计,了解招贴的功能特点、设计制作规律,感受招贴创意无限的独特魅力。
本课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运用不同材料,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创造能力。
同时通过校园宣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