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在我们笔下鲜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物在我们笔下鲜活起来
——《生动的人物描写》案例
执教:
地点:
【教学标准】
1.从学生的作文片断切入,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文过程中体验方法。
2.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语段来赏析,总结方法。
3.当堂训练,当堂指导,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进而体会作文的快乐。
【课堂实录】
师: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
我们该如何用手中的笔把他们的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呢?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如何生动地描写人物,让人物在我们笔下鲜活起来。
师:上次作文训练是记一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很多同学选择了我们班最有个性的物理老师来写,下面我们来听听两位同学对同一位老师不同的肖像描绘,大家谈谈谁写得更好,好在哪里。
片断1:我们的物理老师很年轻,很时尚,长得也很帅气。
大多数时候他是不苟言笑的,但眼睛总是炯炯有神。
他总是带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一身黑色衣服,透着些神秘。
片断2:我们的物理老师二十多岁,身材不算魁梧但很匀称。
他偏爱黑色,最常见的装扮就是黑色体恤、黑色修身裤、黑色休闲鞋。
他的头发短而稀少,大有“聪明绝顶”之势,他的脸尤其多变,严肃时棱角分明让人不寒而栗,微笑时竟也会显得圆润,透着可爱,荡着暖意。
最深不可测的是他那双眼睛,那双隐藏在宽边黑框眼镜下的眼睛,虽隔着几百度的镜片,仍有势不可挡的穿透力。
生1:我认为片断二更好,因为他写得更为细致,更加生动,语言也很幽默。
生2:我也认为片断二更好,因为他语言形象可感,使物理老师的特点跃然纸上,而片断一用“年轻”“时尚”“神秘”这些标签来介绍老师,读者很难想象和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描写逼真形象,生动可感呢?
生3:我觉得要观察仔细。
生4:观察仔细我也能做到,但我就是写不出来。
所以我觉得除了观察仔细以外,还要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真实准确地描绘,这应该就是写作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吧。
师:是啊,我们要勤练笔,要有极强的用语言文字描绘生活的能力。
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5:他之所以能把物理老师描绘的如此形象,因为他是包含情感的。
师:有道理,融入感情的描写,往往能以情感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绘以及饱含感情的文笔,三者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板书:观察细致,描绘细腻,用心用情。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小试身手。
(教师拿出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油画作品,用文字描绘一下照片中的这位父亲。
生6:这是一位饱经沧桑,贫苦又苦涩的父亲形象。
他嘴唇开裂,满脸皱纹,手中拿着一个粗劣的碗。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画面中父亲的几个鲜明的特征,如嘴唇、皱纹及破碗来写,但不够细致也不够细腻,还需再观察再体会。
生7:父亲古铜色的脸上,满是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
在这张刻满了皱纹的脸上,微笑显得那么勉强与无助。
他那犁耙似的手中端着一个破旧的茶碗。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车辙”“犁耙”生动形象。
生8: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像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酸甜苦辣。
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不知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多少大豆高粱。
师:观察仔细,描绘也更细腻。
多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生动,人物的特点更鲜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描绘中加入了合理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还看到了画面背后的许多内容和作者炽热的内心,很能打动读者。
(板书:修辞增彩)师:这幅图画中还有一些我们不能遗漏的细节,看哪位同学能发现。
生9:父亲眉梢上挂有混着泥土的灰色汗珠,指甲里存有干农活时遗留的黑色泥土,碗中已经发黄的水以及他不知所措的微笑。
这些细节不能遗漏,因为这能体现父亲的勤劳、艰辛和淳朴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观察细致入微,独具慧眼,能发现被大家忽略的细节。
这让我想起艺术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
所以,同学们要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锻练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师:塑造一个人物,有很多方法,刚才我们主要运用了肖像描绘。
同学们回忆一下除了肖像描写,还有哪些方法?
生10: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师:回答得很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指导阅读也是在指导写作。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的经典作品中,精彩的描写比比皆是,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吗?
生1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对梁启超先生的动作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梁启超先生是为人所共知的大学者,“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这处动作描写使得博学多才的启超先生也透着可爱、率真,很传神。
生12:《守财奴》中葛朗台临死前想把神甫镀金的十字架抓在手里的骇人的姿势把他贪婪的本性刻画得非常生动。
在他弥留之际,教士拿着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葛朗台便“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动”,作者对他眼睛的描绘也很传神。
师:这两处不仅仅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的确让人记忆犹新。
生1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把他谦逊、自负、幽默的特点写得很形象。
生14:《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在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王熙凤这样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这句话既赞了黛玉,又赞了贾母,又安慰了探春姐妹,可谓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师:言为心声,描写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灵的主要手段。
同学们找的例子确实很典型。
师:还有同学要谈谈吗?
生15:莫泊桑的《项链》中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挂……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这些心理描写特别能体现她不满足现状。
一心想过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心理,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同学们想想这几处人物描写有没有共同特点?
生16:他们都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师:这个发现很有价值。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
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我们描写人物也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都必须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服务。
(板书:手法多样,目的明确)
师:最后,让我们活学活用,运用今天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断,题目是“这孩子真脏”。
(学生动笔写,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
学生作文片断展示交流:
片断1:这孩子衣服破烂不堪,头发蓬蓬松松,脸上全是烂泥巴,手指甲也黑漆漆的,浑身散发着一股臭味,想必是许多天没洗澡了。
他走在大街上,路人们有的摇头叹息,有的唯恐避之不及。
(教师点评:不仅用肖像描写正面描绘了他的脏,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片断2:他可真脏!早上还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衫,现在就像一只小斑点狗,头上、脸上、身上到处都是污泥,苍蝇见了都“嗡嗡”跑过来与他交朋友。
只见一只跑到他脸上和他“亲密接触”,他便用他那刚刚挖过泥的手,向脸上一抹,立刻变成一只小花猫。
这时他母亲叫他吃饭,他便用那沾满了泥水的手向衬衫上擦了擦,屁颠屁颠地跑去吃饭了。
(教师评价: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的综合运用很精彩。
)
片断3:“臭虫”(外号)的头发像鸟窝,黑乎乎的脸被正往下流的汗水冲出一条条小白沟,脖子上的泥垢厚厚的,远远看去像带了几个黑项圈,再看看那双球鞋,本来的白色被泥土和汗渍弄得面目全非,散开的鞋带还踩在脚下,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浑身上下还散发着一股恶臭。
(教师评价:“小白沟”细致而真实,“黑项圈”比喻生动。
)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要把人物描绘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就必须仔细观察,发现人物特点;细腻描绘,体现人物特点;手法多样,全方位的呈现人物特征;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语言鲜活的同时,形象也能生动。
简言之用眼、用心、用情,再加上一些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物在我们笔下都能鲜活起来。
师:感谢大家精彩的表现,下课!
【执教感言】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写人记事,但到高中,笔下的人物仍旧不鲜活不生动,原因之一是平铺直叙,克服这个毛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丁玲说:“有许多人物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但是要把这个人物画出来,让读者认得,理解,体会,引起自然的爱憎,是需要许多手法的。
”本节作文课,我就想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生动描写的魅力,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再通过当堂训练,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堂设计大致是两个板块。
板块一是从学生的作文切入,让学生评自己的文章,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当他们评价欣赏之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绘以及饱含感情的文笔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写作方法。
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当堂训练,描绘油画《父亲》,加深感悟和认识。
板块二是通过指导阅读来指导写作,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找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语段来赏析,总结出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找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共性,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
当学生掌握了方法,明白了要点,再下笔自然不会感到为难,甚至可以写出很精彩的语段。
课堂上我秉持了两点原则。
一是低起点,由易到难。
身边同学的作文,学生不会觉得高深莫测,评价起来自然敢于开口;找出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的语段赏析,对学生而言也是易事。
等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再加大难度,由评价、赏析的环节进入到总结、操练的环节,可谓水到渠成。
二是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所以在评价学生的答题时我以鼓励、赞扬为主,即使他们所说的不尽如人意,我也还是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建
议。
事实证明,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对人物描写有了很大的兴趣,愿意动脑构思、动嘴表达、动手成文,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尤其在两个作文片断训练中,学生的表现让我很是欣慰。
他们愿意展示、交流,不仅举手踊跃,而且写得也很出彩。
【同行观察】(王能光老师)
叙事概括,写人干瘪是学生作文的通病。
怎样让学生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是大多数语文老师曾经或积极探讨过的课题。
胡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个范例。
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积极参与首先就成功了一半。
只要其动了起来,就表明其开动了脑子;不管最终的结果怎样,只要知道了怎样走,就会有所成。
二、讲练结合,环环相扣;有例有证,操作性强。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
有了葫芦照着画,就能画成瓢。
第一步走实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我相信这节课的学生,只要积极参与了的,就应该基本掌握了写人物的方法,再假以时日,就会有所成乃至大成。
自己写春联
高一(12)班徐鑫
除夕到了,家家都贴起了春联,可我家的门墙却仍然空空的。
爸爸也真“邪门”,现成的对联不买,硬是从几里外的小店觅来红纸,又摆好笔墨,说什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知道,我将面临严峻考验。
“徐鑫,今年的春联由你来写!”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的字太丑,登不得大雅之堂!”我想都没想就推辞了,可爸爸坚持字不在美,有意则行。
我拗不过,找来《对联录》准备照葫芦画瓢。
爸爸摆摆手说:“自己编,借联寓意,情跃联上才行!”我偷眼望了望邻家门上大红的“福”字,随口便吟出一句“改革铺锦绣,勤劳积富裕”。
爸爸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说:“这种对联,赵钱孙李,家家都有,来个又新又有趣的吧!”接着爸爸若有所指地讲了“程门立雪”的故事,人们都用“程门立雪”来形容求学的真诚,他讲这个故事的目的自然不言而喻。
听爸爸这么一说,我心头豁然开朗,“虚心求知,搏击科学”,这不就是全家人的心愿与希望吗?我似乎感到一阵灵感袭来,“程门停立雪,合家望新高”,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可以。
”爸爸沉思一会儿,点点头,“不过,把‘停’改为‘静’怎么样?你想,冬夜,静悄悄的,雪静静地落,求学者静静地等待……”我高兴地拍手叫道:“好,好!程门‘静’立雪,活了!活了!好一幅冬夜雪飘图!”妈妈笑着走过来说:“还缺横批呢!”我想了一会儿:“那,就‘虚心求知’吧!”
除夕的夜幕落得早,我贴好对联,暮色中已亮起万家灯火,一股甜丝丝的滋味在心头涌动:瞧,周围邻里买的对联,字如行云流水、刚柔兼备;我写的对联,一个个文字探头探脑、青涩稚嫩,可它的内涵却是那样的丰富和深邃……它催我奋进,激励我去一笔一画描绘那色彩斑斓的人生画卷。
(发表于《通山一中报》2012年第1期)
简评:本文贵在情、趣兼具。
写对联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雅趣的事情。
自己写对联,起初是父亲对女儿的考验,到后来变成两人间的交流切磋,父亲的智慧和女儿的聪颖都跃然纸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更是让读者羡慕不已。
(指导教师:胡明月)
护芽
高一(5)班程文谦
清明节的时候,终于盼来了难得的一天假期,尽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还是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家和爸爸妈妈一阵寒暄后,我开始环顾这个离开了太久的家。
在屋子的角落里我看见了一个竹筐,妈妈说那是爷爷浸的谷种。
“浸种”是一种让谷子发芽发得更快更好的方法:用稻草在竹筐里铺上一层,然后在稻草上面均匀地撒上谷种,再用稻草覆盖好,每日清晨用温水浇灌,专业点说也就是用“阴阳水”浇,这样就能达到催芽的效果。
经过了两天的浸泡,此时我看到的已是颗颗饱满,急需探出头来呼吸这早春的气息的种子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刚刚起床,见爷爷又要去浇阴阳水,我便欣然前往观看。
只见爷爷将热水缓缓倒入木桶中,再加入冷水,边倒边用手搅和。
这搅和是有讲究的,不仅仅是让水冷热均匀,更重要的是试水温,不能太冷也不能过热。
接下来,爷爷用杯子一杯一杯地浇灌,他轻抿着嘴唇,满脸认真、谨慎的神情,那慈祥的模样就像一个年轻的父亲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般。
我看得出神,心想这谷种在爷爷如此精心地照料下一定会长得很好。
浇好水后爷爷开始整理筐内的稻草,边整理边说道:“人呀,有时就像这稻草,到死了还要护着自己的孩子,不忘为子女的成才出最后一把力。
”这话说得我心头一颤,想到这样一副对子:“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不论是爷爷对爸爸,还是爸爸对我,何尝不是拼尽最后一息,以求孩子快快长大成人呢?爷爷看了我一眼,继续说道:“你爸爸为了你,去学校附近租房照顾你,为的就是你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不然,凭他的手艺,在家怎么可能就过不下去呢?你呀,就要像这谷子一样,既然有了父亲的温暖,就应努力撑破这坚硬的外壳,早日长成。
”看着爷爷殷切期盼的眼神,我使劲地点了点头。
春天是庄稼播种的季节,而我也在播种人生,我相信爷爷倾注了心血的种子一定能茁壮成长,到了秋天会果实压枝。
我还坚信,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我也会如他所愿早日成为他的骄傲,他的依靠。
(发表于《通山一中报》2009年第3期)
简评:本文题材源于生活,虽平凡却真实而深刻。
爷爷浸种格外认真谨慎,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大有深意、引人深思的话语才是重点。
在爷爷的启发下作者发出“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的感叹,这种感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文章写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子之情和最可贵的感恩之心。
(指导教师:胡明月)
栀子花的眼泪
高二(13)班徐璐璐
栀子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她的眼泪吗?
我不曾想过栀子花也有眼泪,在我眼里,她象征纯洁,象征善良,她一直是那么的柔弱,经不起半点风吹雨打。
可是我错了,她不仅纯洁善良,而且她用自己那洁白的花朵,柔弱的身躯在默默地诠释着执着和坚强。
那一天回到家中,满室芬芳,不知何因,一番寻找后发现了窗前花瓶里的一束栀子花。
她那油绿发亮的叶子在微风中向我招手,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芳香。
我不禁感叹,她虽没有广玉兰高大挺拔的身躯,没有玫瑰艳丽诱人的色彩,没有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但她有万树丛中的那一抹油绿和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感到愉悦的同时我不免生出几丝伤感,花无百日红啊,更何况那瓶中的栀子花呢?我
似乎可以想象到不久后她的样子:几枝枯枝,零落的所剩无几的花瓣。
果不其然,两天后她洁白的花瓣泛出了点点淡黄,油绿的叶子也不再那么舒展了。
本以为她会在静默中很快死去,可是她却坚强的活着。
芳香依旧弥漫在整个房间,只是其间多了些酸楚的味道。
事隔几天的一个清晨,我惊奇的发现那栀子花竟然在水中长出了根须,没有土壤的滋养,仅仅依靠窗台边泻下的丝丝阳光和瓶中那并不能流动的死水竟然长出了根须。
我不禁感叹,这是一种怎样的坚韧啊!我再仔细端详了那已经缩成一团的黄色的花朵,花瓣尽管已是伤痕累累但没有一片凋零,依旧坚守着岗位,簇拥着花蕊。
叶子虽已枯黄翻卷,却仍然挂在枝头。
我用手轻轻的抚摸花朵,刚一触碰就有几滴露珠从花心滴落,滴在叶上,又顺着叶子流下。
这一过程虽是静静的,但我却听到了声声哀怨和叹息。
微风吹过,栀子花摇摆着瘦弱的身躯,她好像读懂了我心中的忧伤,冲我微笑,展现自己的不屈。
我想,那露珠定是栀子花的坚强的泪水。
栀子花不仅用沁人的芬芳净化了人们混沌的心灵,还用柔弱的身躯谱写了一首坚强的乐章。
(发表于《通山一中报》2010年第1期)
简评:本文讲述了生长在花瓶里的栀子花长出根须的故事。
花虽无言,但它的经历让我们有所感悟,它的执着和不屈能唤醒我们心中的乐观和坚强。
本文文笔细腻,辞采华美,借物寓意,立意深刻,能给人有益的启示。
(指导教师:胡明月)
教师寄语:
1、当生活淡褪了色彩,内心渐失了激情,我们的文字也就变得苍白无力。
2、深入生活,寻找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写作激情,写出锦绣文章。
3、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4、精彩的语文课堂无须教师的慷慨激昂、学生的妙语连珠,只须教师与学生、读者与作者
心与心真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