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规划-实例

合集下载

小城镇规划ppt

小城镇规划ppt

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通知”(2002 年8月)
(4)“重点镇要着重建设好基 础设施,特别是供水、排水和 道路,营造好人居环境。”
九部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通知”(2002 年8月)
(5)“要高度重视移民建镇的建设 。对受资源环境限制和确定退耕还 林、退耕还湖需要搬迁的村镇,要 认真选择安置地点,不断完善功能 ,切实改善移民的生活条件,确保 农民的利益。”
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与建设
引言
讲座的主题
关键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
个人简介
杨贵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本科、硕士、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 上海浦东新区城镇规划专家咨询组委员; 山东潍坊市人民政府规划顾问;
讲座提纲
一、当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工作的 背景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的突出问题 三、小城镇规划的工作体系 四、当前小城镇规划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及其规划对策 六、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举例
一、当前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工 作背景
1、“小城镇、大战略”
(1)经济全球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 (2)区域城镇化: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的变化; (3)城镇现代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2、规划对策
(2)投资融资政策 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资金
2、规划对策
(3)环境保护政策
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作统筹规划 ,制定相关政策。
2、规划对策
(4)教育与技术培训政策
2、规划对策
(5)外来人口管理政策
2、规划对策
(6)物质形态空间规划 各层面的规划衔接,实施好总体规 划。

特色小城镇发展背景下的城镇风貌保护规划探讨--------以云南大理洱源右所镇风貌保护为例

特色小城镇发展背景下的城镇风貌保护规划探讨--------以云南大理洱源右所镇风貌保护为例

特色小城镇发展背景下的城镇风貌保护规划探讨 --------以云南大理洱源右所镇风貌保护为例李莹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色小城镇的风貌特征面临严峻威胁:首先,新旧建筑混杂,地域建筑风貌逐步丧失。

新建工业建筑出现厂房大棚,住宅开始崇尚欧式异域风格,商业建筑风格不一,没有章法,整体风貌过于杂乱;同时地方对传统民族建筑的价值认知明显不足,保护与保留意识不强,传统老旧建筑残破不堪,年久失修,大多处于荒废。

其次,小镇的空间肌理开始向城市肌理转变,由以慢生活节奏为主的曲折街巷与分散化小型近人尺度的开敞空间,逐步向以强调高效,经济为主导的平直道路与集中化巨型公共空间转变,小镇的空间肌理韵味正逐步丢失。

再次,城镇建设空间缺少对农田与自然空间的协调统一,城镇风貌侵占性过强。

农田与自然景观是特色小城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过度重视城镇建设空间的发展,农田与自然区域处于相对被动,出现景观视线通廊不通透,农田风貌被遮挡,城镇风貌相对单一。

最后,传统文化的风貌特征正逐渐淡化。

快速城镇化催促着地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变,也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商贸集市,民俗活动不适应新时期的城镇发展,开始淡出日常生活。

风貌是一个小城镇耐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小镇独有个性,稀有价值的充分体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大理市右所镇为研究目标,剖析小镇风貌问题,讲解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风貌的方法。

关键词:风貌保护、城镇化、空间肌理、开敞空间、自然景观图:右所镇风貌景观1.2.云南大理右所镇风貌保护背景右所镇简介与发展背景右所镇位于大理市北洱源县内,距州府大理73公里,北距丽江120公里,香格里拉225公里,处于大理至丽江、大理至香格里拉旅游带中心位置。

其国土面积302.4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0%,坝区面积占30%。

全镇有耕地面积42500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的有林面积106614亩。

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及案例分析

小城镇环境规划方案及案例分析

按空间划分
城乡一体、城镇密集区、周边小城镇、独立小城镇等
按发展模式划分
地方驱动型、城市辐射型、外贸推动型、外资促进型、科技带动型、交通推动型、产业聚集型
13 ·
·
区域治理
城市治理与规划
环境功能区 居住区 文教区
医疗卫生区 行政办公区 发展备用地
面积(公顷) 65 5
11 6 0 95 42 51 5
面收集小城镇环境规划所需的资料,并对 这些资料进行调个层面, 1、背景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开展的
化内涵和生态宜居型现代化小城镇。 2功能区划分
去伪存真。才能编制出可操作性强的环境 工作包括对小城镇所在区域的自然资源、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某小城
其发展定位,在国家环境保护和产业政策 的指导下。力争全镇区各类功能区及其各
1三同步原则
其他区域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文化
项社会经济活动与居民生活的主要污染物
小城镇环境规划应坚持环境建设、城 镇建设与经济建设三同步原则,严格落实 环境、城镇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规划、同步 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小城镇环境功能区划分为居住区、文教区、 医疗卫生区、行政办公区、商贸区、绿化 区、仓储区,以及公用工程区等八个区域 (见表2)。
3功能区环境保护方案 (1)居住区、文教区和行政办公区
环境保护方案。重点要做好区内绿化和临 街道路绿化,设置公共设施。避免噪音 经营活动扰民,居住区半径50—80m垃 圾箱、垃圾收集点,生活区污水排污集 镇污水管网后统一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 处理。做好日常环境监测,要求大气环 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声环境达到1类i 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声环境达到4a类。(2) 医疗卫生区环境保护方案。规划区内拥有 乡镇卫生机构1座,要重点做好医疗污 水及医疗垃圾的处理。鉴于该区域内无医 疗废水处理设施,应做好统一收集,并 采用医院废水专用处理装置进行无害化 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l8466—2016)标准要求后再排入 镇区污水管网后。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 理和利用。改变当前焚烧医疗垃圾的做 好,建设医疗垃圾收集、贮存和运送喜糖, 确保医疗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3) 商贸区环境保护方案。镇区商贸区建设有 水;中式公厕和垃圾收集站各一座.在临街 一侧选择抗污性强、生长较快的乔木树 种、草种建设绿化隔离带,发挥植物净 化功能。区内道路按照标准3级做好商 贸区路面保洁。(4)仓储区环境保护方案。 该城镇区在规划期内将建设一座仓储区, 主要为镇区及工业园区服务.用地面积 为1.65公顷。定期做好大气、声环境监 测,废水经自身处理达到行业标准后通过 排水管网引入镇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绿化区环境保护方案。绿化区作为 该镇区景观的主要载体,应以自然、开放 的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为主.严禁 在区域内砍伐树木、损坏花草。严禁放牧, 保持绿化区自然特性。也体现人文景观。 (6)公用工程区环境保护方案。区内环 卫设施配套要齐全,做好路面保洁,以 及道路两旁绿化和景观建设。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2010 年析置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5000 余家。

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城镇化率达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置、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

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

(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 年,是我国首批27 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

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

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2024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键盘的敲击声伴随着思考的旋律,逐渐勾勒出这份方案的轮廓。

小城镇,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是时候好好梳理一下了。

一、发展定位我们需要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

不再是简单的农村集市,而是要打造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我们要依托当地资源,发挥地理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打通对外通道,提升道路等级,确保小城镇与大城市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人流畅通无阻。

同时,优化内部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2.供水供电:保障小城镇的供水供电需求,提高覆盖率,确保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稳定。

3.信息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提高网络速度,实现光纤到户,让小城镇居民享受到与大城市同等的信息服务。

三、产业发展1.特色产业:发掘当地特色资源,如农产品、手工艺品等,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

2.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3.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形成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就业和税收。

四、生态环境建设1.绿化美化:加强小城镇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2.污染防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确保小城镇空气质量、水质达标。

3.生态修复: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平衡。

五、社会事业发展1.教育投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医疗保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居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3.文化生活:丰富小城镇的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六、政策保障1.财政支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确保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

2.土地政策:优化土地政策,保障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供应。

3.人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小城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设计---第四章  小城镇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人口:846人;数量:562851个
精选课件
4.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3)乡镇(集镇)镇区
含义: 乡镇是县辖的一个基层政权组织(镇或乡)所 辖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活服务 中心,联系着附近若干个中心村和基层村。
特点: 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具有一定 规模的公共福利、商业服务设施;是乡镇企 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 散地,也是居民物质文精选化课件生活的服务中心。

城镇化水平 1、测度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描述; 镇区常住人口/镇域总人口×100%
精选课件
2、预测 1)联合国法
这是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人口 比重时常用的方法。它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 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 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 镇人口比重。
精选课件
(2)要考虑村庄的交通条件 靠近公路干线、河流、车站、码头的村庄
一般都有发展前途,对一些交通闭塞的村庄, 切不可任意扩大其规模,或维持现状,或淘汰。
考虑交通条件时,应考虑远景发展。
(3)村庄基础
优先发展人口多,经济基础好,设施完 善的村庄。
精选课件
(4)村镇的分布要均衡 (5)考虑建设条件的可能
停滞发展,甚至萎缩,使其失去了推动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精选课件
2)中心镇的选择
(1)中心地理论、引力流理论和交通区位 对中心镇的影响。
中心镇是县(市)域一定片区的中心,要能带动周 围几个乡镇的发展;中心镇应在其上一级引力流的 主方向上,同等条件下,要选交通区位好的镇作为 中心镇。
(2)经济有一定基础或是具有较明显的发 展潜力 财(政3收)入镇(区0.4人)口;人相均对纯较收多入;(0.2);社会总产值 (农(业0.14产))值;市(第政0三.0设产5)施业;产相生值对产(精较性选0课.建完1件)设善;投工资业(产0.值1)(0.05);

全国优秀村镇规划案例集_特色小镇

全国优秀村镇规划案例集_特色小镇
·“五点” 指古迹群节点、温泉广场、民族艺术馆及位于西南面、东面的田园自然景观节点形成五个 主要的景观节点。
·“多廊” 指沿镇区主要道路以及水系沿岸进行绿化构成的带状绿化廊道,串联各景观节点形成镇区 绿化网络
天际线控制图
城镇风貌控制
·容积率 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以体现热水镇浪漫温馨旅游小镇风貌,容积率一般为 1.0—1.5。中 小学容积率≤ 0.9。
生态保护全域启动。先后关闭中小煤矿、化工、畜禽养殖企业 19 家,整治库区沿岸农庄 45 家,所有库区村及周边农庄推广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拆除漳河流域筑坝拦汊、 拦网养殖 52 处。埋设界桩划定了漳河水库“三圈”保护红线,开展了饮用水源地周边环 境综合整治和环保世纪行活动,漳河水库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整体水 质保持国家 II 类水质,局部达到 I 类水质,国家级生态保护林 12.42 万亩,森林覆盖率 40.62%。
·生态缓冲区 生态敏感性高,作为城市开发活动的生态缓冲地带,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允许城市绿地、 景观园林、小型休闲设施以及市政设施建设。
·城市发展区 项目基地内生态敏感性相对较低的区域,可用于住区、酒店、商业、商务等生态友好型城 市功能开发,但区内建设应控制开发规模、开发密度并且需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执行。
64
置石驳岸——亲近自然 自然驳岸——草坡入水 人工驳岸——亲水平台
湖南省汝城县热水镇总体规划(2014-2030)
城镇概况
·热水镇地湖南省处汝城县东部,距县城 41 公里,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脚踏三省、 鸡鸣五岭”之称,已获得全国重点镇。镇域面积 138.74 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 1.16 万 人。2015 年,镇 GDP 为 2.39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1.4 万元。

从典型实证探析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_以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总体规划为例

从典型实证探析中心镇培育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_以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总体规划为例

93 1 杨汛桥镇的现状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绍兴西北区域的中心。

该镇交通发达,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3km,高速公路、城际高速铁路、杭甬运河均经过该镇。

历史上以农耕为主,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飞速发展,1990年代中期成为以乡村工业化为特色的、综合经济实力强的极具典型意义的小城镇。

杨汛桥镇走过的是一条浙江省乃至东部沿海地区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以工业为主导的小城镇发展路子。

2006年杨汛桥GDP为44.08亿元,财政收入为4.84亿元,人均GDP为1.66万美元。

在全国千强镇中排第8名。

全镇经济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制造业为主体,尤以经编、家纺、玻璃和建筑为特色,纺织占总产值的64%,玻璃和建筑占30%。

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3.7%,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劳动力的3.4%和12.9%。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经过三次产权改革,现大部分为民营独资和股份制性质,基本上没有国营所有制形式企业。

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83∶92.67∶6.50,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失衡产业结构状况。

现状镇域人口6.86万,户籍人口3.42万,外来人口3.44万,外来人口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成为常住人口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杨汛桥人”,2006年城镇化水平已达58.6%。

2 面临的挑战与难题2.1 经济发展开始呈下降趋势杨汛桥镇近年来经济增长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降(表1)。

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失衡严重。

目前工业经济仍在低水平扩张,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和低水平的科技含量,导致土地单位产出率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与空间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环境压力加重,可持续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挑战,使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2.2 土地资源短缺成为“瓶颈”目前杨汛桥经济、社会与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可供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

2003-2007年,因建设用地需要,耕地年均递减率从5.2%增至12.2%。

(完整版)城镇体系规划实例

(完整版)城镇体系规划实例
21
2、重点内容
■ 资源的保护策略 明确提出城镇发展以确保18亿亩基本农田不被侵占为前提,严格执 行有关国家法规,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幅和具体用地指标。 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城市的目标和策略,提出沿海地区加强海水淡 化,防止长距离调水。 明确风景区、海岸线等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的具体要求。 《规划》还提出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划策略。
■城镇职能结构
国家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 区域中心城市 地区中心城市 县域中心城镇
2、重点内容
■ 对乡村地区的引导
《规划》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了镇、乡和村庄 规划建设的要求。 一是优化镇、乡和村庄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向镇集中,加强重点镇和中心村建 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 二是根据乡和村庄生态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结合城镇化 过程中农村居民点演化的特点,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和保护型分类引 导乡和村庄布局; 三是镇、乡建设要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发挥对农村地区的 综合服务功能,村庄建设要以加强乡村地区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 防止大拆大建。
•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原则,重视大气污 染防治,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抑制水环 境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应合理安排城镇布 局,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引导,禁止超采 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建立城 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沿海海防林等生态工 程建设,加强灾情预报管理。
10
(2)中部地区发展指引
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镇 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培 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镇群的人口 吸纳能力。加强以省会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 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 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20xx
城镇体系规划 案例介绍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CHAPTER 1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市况和发展概述
城市性质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 规划确定温州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不宜超过350万人。2020年温州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市域空间布局 1.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20年末温州市域总人口预计为980-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2.市域空间结构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规划布局3条城市轨道,即M1线、M2线和M3
城市骨架道路:规划"环+放射+联络线"9条快速路,服 务组团间快速机动化联系,衔接对外交通干线、高速公 路出入口和主要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对外快速集散。规 划预留环岛南路快速路。主干路衔接主要交通集散中心 ,服务片区用地布局和交通联系,形成片区间贯通性良 好的骨架性主干路网络。西片和中片规划"五纵五横"骨 架性主干路,东片及瓯江口片规划"五纵四横"骨架性主 干路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东片:包括龙湾区茅竹岭以东 的部分和围填海区域。依托国 际空港和区域大通道,利用宝 贵的新增土地资源,发展科技 创新、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 ,培育温州的国际化功能 瓯江口片:主要为洞头区。依托 海港,利用海岛资源,发展海洋 经济为主的临港产业和休闲旅游 业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温州中心城区 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地 区的经济、金融、交通、、科技、信息中心和我国大区域商品物质重要集散地区之一。 高起点考虑产业发展定位,以中心城市建设和基础产业为重点,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临海型工业,加速以商贸、金融、房 地产、展览、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2. 鳌江流域经济区 以鳌江、龙港为龙头,带动昆阳、灵溪、金乡、钱库、萧江等城镇组成温州南部鳌江流 域经济区。继续加强工贸基础,发展专业市场,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印刷、编 织、机械等第二产业和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 3. 山区半山区经济区

小城镇及村庄规划图例

小城镇及村庄规划图例
3.《城市规划参考图例》,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年2月。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929-87,测绘出版社,1988年1月。
5.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791-86,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年8月。
小城镇及村庄规划图例
R 居住建筑用地
C公共建筑用地
M生产建筑及设施用地
W 仓储用地
ﻭT对外交通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ﻭU公用工程设施用地
G绿化用地
E水域和其它用地
ﻭH村镇用地范围及发展方向
ﻭB建筑物及质量评定
F墙篱及其他
S0道路工程
ﻭT0对外交通
U11供水工程
U12排水工程
U13电力工程
ﻭU14电讯工程
6.1:2.5Βιβλιοθήκη 、1:5万、1:10万《地形图图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91-86。
7.《供暖通风设计手册》,陆耀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12月。
8.《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1-8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局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1年9月。
注:彩色图例中右下角标注的数码为“AutoCAD”软件中的颜色编号。
ﻭU15其它管线工程
L边界线
ﻭA城乡居民点层次、人口及用地规模
Z产业分区及资源场地
ﻭ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1.《村镇规划讲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农村建筑研究所,1982年8月。
2.GB J103-87《总图制图标准》,GB J106-87《给水排水制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12月。

特色小镇旅游小镇规划案例分析

特色小镇旅游小镇规划案例分析

-旅游小城镇是指以开辟当地具有价值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或者在此根抵上开展旅游效劳的小城镇。

旅游小城镇具有普通小城镇所不具备的特征:1 、经济特征——旅游是支撑产业从国民经济开展的角度来说,旅游小城镇以旅游业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对于小镇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住、购、食、娱〞等元素的建立,来促进小镇经济的开展。

2.规模特征——精致是一种美精致是一种美〞主要是表达在旅游小城镇的规模特征上。

旅游小城镇由于其面积有限,并不追求规模宏伟或者建造华美,而是专注于在合宜的尺度构建旅游吸引物。

3.功能特征——休闲是生活方式当前旅游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体验游,旅游小镇的兴起正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的这种转变。

由于我国高速的经济开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寻觅与城市景观迥异的旅游地的兴趣越来越高。

-给城市里的人在小城镇找个心灵归宿〞所代表的休闲度假功能成为旅游小镇最主要的功能。

4. 文化特征——文化是形象符号旅游小城镇所拥有的特殊文化,能转化为旅游小城镇独特的形象特征。

徽州地区的众多古村落就是文化生成小镇形象符号的典型代表。

徽州当地徽文化所特有的谨慎、保守,表达在建造上就转化为高墙小窗〞、马头墙〞等特征,而这些建造特征最终成为代表徽州地区众多古村落的形象符号,让游客产生一种见到小窗、马头墙就是到了徽州〞的感受,小窗〞、马头墙〞也就成为徽州古村落的形象符号。

5.商业特征——消费是经济业态旅游小城镇开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开展,而经济开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

不管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过程,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味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

案例模式-1 、束河模式—企业参预的旅游小城镇开辟模式案例简介:位于的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重要组成局部,于 2005 年入选中国魅力名镇〞。

束河古镇在开辟过程中依靠一个资源、一个企业、一个特色旅游城镇〞的模式,使得得天独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小城镇。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2014年01月06日09:33 来源:人民网十大经典案例目录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2。

甘肃省金昌市:创新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3.深圳市龙岗区:打造深圳国际低碳城探路新型城镇化4.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建设“九皋文化社区城" 探索特色城镇化道路5.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6。

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区:高起点谋划高品位建设-—全力打造金山旅游名镇7.湖北省宜都市: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8.陕西省宝鸡市东岭村:村企合一以企带村——东岭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9。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变“工业立城”为“产城人融合”发展10。

贵州省德江县: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案例1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铁岭市人民政府凡河新城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

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

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

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小城镇规划-“点状发展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以淮安为例

小城镇规划-“点状发展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以淮安为例

“点状发展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以淮安为例梁印龙,孙经纬,陈国伟摘要:点状发展地区是江苏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针对生态开敞型地区提出的特殊概念,要求这类地区走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地区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关键性节点,承担着城镇化蓄水池的重要功能,但由于后发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普遍呈现出“散小弱”的共性特征,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导致资源分散、发展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人口严重外流、空心村等一系列城镇化问题。

因此,本文以苏北淮安市为例,在深入分析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乡镇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提出了“区划调整,集聚发展”、“划分片区,优化发展”、“立足资源,特色发展”的三大策略,尝试破解后发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共性难题,为探索后发地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点状发展地区,小城镇,发展路径,发展策略,淮安1.点状发展地区释义1.1点状发展地区概念2015年,国务院批复《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该规划提出了“轴带集聚、腹地开敞”的省域空间格局。

针对开敞型腹地进而提出了“点状发展地区”的概念,是指这些地区城镇密度较低、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好,以及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空间格局上应依托现有城镇点状发展,避免蔓延成带连片。

该类地区一般为农产品主产区、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承担保障农产品安全、为区域汇碳以及为居民提供休闲旅游场所的功能。

政府应重点支持该类地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或发展休闲旅游业。

图1 江苏省区域空间格局省域点状发展地区包括苏北腹地和宜溧金高地区两片,本文研究对象淮安即位于苏北腹地点状发展地区。

苏北腹地由淮安市区、涟水、金湖、盱眙、洪泽、泗洪、泗阳、兴化、高邮和宝应组成,总面积20038平方公里,总人口929.69万人,人口密度463.96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47.9%。

该地区特大城市1个(淮安)、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2个。

第六章 小城镇详细规划

第六章 小城镇详细规划
绘制总平面图、书香设计图、交通分析图、绿化景观分析图、 管线综合图、建筑小品施工图、广场中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 面图。
• (5)说明 编写文字说明书和工程概算。
6.2.3.5 广场空间环境分析
• (1)广场规模与比例 广场规模取决于广场的性质及在小城镇中的地位。广
场的比例尺度要根据广场的功能要求、广场的规模与人的 活动要求而定。广场还应考虑设置相应的配套设施场地, 如:停车场、绿化、公用设施等。广场的大小应与自身性 质、功能相适应,并与周边建筑物高度相协调。 • (2)建筑物布置
• (3)广场交通组织 广场及建筑物是通过道路进行有机联系的,有的广场还
需要考虑广场内的交通组织问题,以及城镇广场内各组成部 分之间的交通组织问题。交通组织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车辆通 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
• (4)广场设施布局
广场上除了有建筑之外,还有灯光、音响、给排水等设 施,是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广场上的建筑物相配合。
公共服务设计规划
• 要特别注意公共服务设施布置 • 教育服务设施:考虑小城镇整体布置 • 交通服务设施:基本由住户自己使用和管
理 • 综合管理设施:主要在出入口及中心地段
集中布置
6.2 小城镇公共中心区规划
6.2.1 小城镇公共中心区的构成与类别
• 6.2.1.1 公共中心的构成 • 6.2.1.2 中心区的作用及分类
平面组合形式。
• (3)进行技术设计 拟定广场的引导、发展、高潮、结尾的序列空间;拟定
广场与周围其他空间,如道路、小巷、庭园、水体、山体等 的链接方式;拟定绿色、构筑物、建筑小品、停车场、水体 等的数量、分布和布置形式;拟定广场地面铺装
• (4)施工图设计 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绘制相应的图纸数量和详细程度,

(完整版)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完整版)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一. 概述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全市辖6县4区。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

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

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2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

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2.城镇职能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想家园。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析-以议堂镇控规为例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析-以议堂镇控规为例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xiángxì)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kòngzhì)探讨(tàntǎo)——以邳州市议堂镇控制性详细(xiángxì)规划为例摘要(zhāiyào):《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地位,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

开发强度控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控规编制的技术重点和难点。

本文以议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分析小城镇控规编制的特殊要求和一些解决的技术方法,深入探讨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满足其开发强度的要求,建立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的方法。

关键字: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强度;议堂镇;一、引言“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鲜明特色。

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并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同时,其建设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迅速增长,伴随着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不少问题,因此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

解决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小城镇的规划问题。

自2008 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升,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是小城镇建设管理最主要的法定依据。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高度,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林
二、上位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南京总规对乌江镇规划指导要求:
1、乌江属一般乡镇,规划强调走 个性化发展道路。 2、七坝段,石碛河口上下游约 5.4公里岸线可作为公用港区。 3、长江岸线自袁家凹至下游4公 里为桥林水源保护区。
乌江
二、上位规划:浦口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三、现状条件: 乌江镇现状基本情况
5、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约4.06亿元,人均18524元。一 产主要以农庄经济为主,现有各类农庄约35家;二产以造 船业为主;三产以运输、商贸为主。 6、行政区划与人口 乌江镇2005年辖9个行政村31个农村居民点。区域内 总人口21928人,城镇人口7708人,城镇化水平为28.55%。
——1995年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背景
•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 土地有偿使用、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外商投资热,加快推动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南京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城市迅速发展与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的矛 盾更加突出。政府出台了“以地补路”等政策,提出“一年初见成 效、三年面貌大变”和“三年再迈三大步”的奋斗目标。
要注意与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的协调,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利益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规划; 要将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纳入近期规划。
二、上位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 会、长江下游重要的 中心城市。 发展目标:充满经济活力、富有 文化特色、人居环境 优良的新南京。
是否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 是否达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要求;国务院其他审查要求。
3、总体规划修编要求趋向严格
• 2006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有9个城市,包括:天津、西 宁、株洲、宁波、牡丹江、大同、衡阳、淮北、鹤岗。 • 2006年9月国务院驳回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后, 直接影响各市总体规划审批工作。 • 国务院对天津总体规划批复强调: 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 城市发展要坚持集中紧凑模式,强化集约和节约用地; 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三、现状条件: 桥林镇现状基本情况
2、自然条件 桥林全镇地形地貌多样,浦乌公路以北多为岗地,浦乌公路以 南则圩区居多。石碛河上与三岔水库相连、下与长江沟通。 3、历史沿革 桥林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相 传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 乌江,其爱妻虞姬自 刎于桥头而得名,后 改名石碛镇,民国建 正式定名为桥林镇。
规划思想
为满足市场经济和快速城市化发展需求,南京适时修订了总体规 划,提出了建构“以主城为核心,以主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 色生态空间相间隔,以便捷的交通相联系的南京都市圈”构想。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了区域观,尝试运用有机分散的理论,组织城 市空间结构和城镇功能。
---1995年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
——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背景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初期; •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 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 南京当时城市主要矛盾是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城 市建设方针是“以旧城改造为主” 。
规划思想
积极回应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市-郊-城-乡-镇”的圈 层式布局模式。尝试区域规划思想,在全市范围进行城市空间和生 产力布局,市区提出了控制发展的概念,城镇之间有开敞空间隔离。
---1983年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
规划实施:因规划卫星城镇功能单一、对市区依赖性较强、 不能有
效的疏解主城的功能 、再加上当时的城市发展规模较小,城市经济发 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实施效果。
规划范围:南京市域 三个层次:市域 都市发展区 主城
二、上位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形成“以长江为主轴、沿 南北向公路为次轴的南京城镇 空间发展结构”。 • 有助于实现南京的“支点” 作用:即促进经济辐射由从东 向西的扩散。
桥林
乌江
• 有助于促进南部地区的发展 尽快改变南京区县经济不发达 的二元经济结构局面,同时增 强南京与南北腹地联系
南 京 市 域 城 镇 布 局 规 划 图 都 市 圈 总 体 规 划 图
规划实施:12个外围城镇没有突
出重点,老城压力依然在加大。
主 城 总 体 规 划 图
——2001年调整、建设部备案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背景
•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进入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 的关键阶段。 • 南京面临的问题包括旧城不断集聚、新区发展重点不明确、生 态环境和城市特色受到发展挤压等。
桥林、乌江小城镇规划设计
——规划背景、规划条件
2007年8月31日
一、政策背景
1、政策环境对城市规划影响回放 2、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政策环境
二、上位规划
1、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2、浦口区总体规划/近期规划
三、现状条件
1、桥林镇现状基本情况
2、乌江镇现状基本情况
一、政策背景:政策环境对城市规划影响回放
南京总规对桥林的规划指导要求:
1、桥林作为新城发展备用空间, 远景规划人口按25万左右预留。 2、规划京沪高速铁路及沪汉蓉铁 路从镇域东北部边缘经过。 3、要求沿公路二环两侧分别形成 500—1000米的绿色开敞空间。 4、长江岸线自袁家凹至下游4公 里为桥林水源保护区;石绩河 口上下游约5.4公里岸线可供 利用作为公用港区。 5、重点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 2010年250升/人· 日; 远景300升/人· 日。
水资源 用水指标; 中水利用; ……
能源 用电指标; 用气指标; ……
3、总体规划编制要求趋向严格
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1999-04-05 审查依据: 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法规;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相关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发展条件。 审查重点: 性质、发展目标 ; 人口规模: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的计算口径包括在规划建成区内居住登记的常住人口 用地规模:是否坚持了节约用地原则;是否符合国家《用地分类标准》;
三、现状条件: 乌江镇现状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位于地处长江南京段上 游,浦口区东南,西北与安徽 接壤,镇域北接桥林,镇区隔 驷马河与安徽乌江镇相望。 2、交通设施 乌江镇域内省道有浦乌 公路(S124),现状已建成一 级公路标准,双向4车道。
三、现状条件: 乌江镇现状基本情况
3、自然条件 乌江镇常年主导风向 为东北风。全镇地势平坦, 北部为岗地、南部为圩区, 西侧有驷马山河流经;有 13.5公里长江岸线资源。 4、历史文化 乌江镇与对岸安徽乌 江同为项羽霸王自刎典故发 生地。镇域内有区级文物保 护单位3处。
三、现状条件: 桥林镇现状基本情况
1、交通区位 桥林镇位于浦口区东南部,东与 南京市区隔江相望。镇区距南京 市区2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 场40公里。 水陆交通发达便利,区域内有 5.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312国道、 104国道和南京绕城高速公路穿 境而过,是沟通长江南北的重要 通道和交通枢纽。南京长江三桥 及其连接线从镇域东侧经过。
二、上位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主城: 新市区(3个): 东山、仙林、浦口;
桥林
新城(7个):大厂、新尧、板桥、 龙 潭、雄洲、永阳、淳溪 桥林、玉带为新城备用空间
乌江
重点镇(13个):栖霞、八卦洲、汤山
禄口、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汤泉、
竹镇、八百等
二、上位规划: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规划思想
在83年、95年两次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在都市 发展区架构“多中心、开敞式”大南京构想,提出了“老城做减 法、新区做加法”、近期重点建设“一城三区”的近期策略。 南京城市建设方针也从此明确走上了以新区开发为主的道路。
---2001年建设部备案的总体规划
规划实施:框架已拉开,空间扩张呈蔓
延态势,老城仍在集聚,特色体现不够。
一、政策背景: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政策环境
1、区域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
• 区域视野,都市圈—长三角—亚太地区—全球 • 区域城市中心与全球城市网络节点
—— 国家区域分工与协调发展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 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 —— 长三角、长江流域、江苏省地区竞争趋势
三、现状条件: 桥林镇现状基本情况
4、人口现状 桥林镇现辖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05年镇域总人口43938 人,其中非农人口9932人,农业人口35776人,9944户。实际从业人口 18707人,农业从业人口9456人,占从业总人口的50.5%。 5、经济发展现状 2005年,桥林镇完成地区地区生产总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 32.15%;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1.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农民人均 纯收入6020元,比上年增长18%。 6、交通设施 镇域范围内现状有省道2条,分别是宁乌路和绕城公路(即板桥 汽渡连接线)。宁乌公路为一级公路。绕城公路东起板桥汽渡西至宁 合高速公路,与宁乌路相交设有互通立交,为二级公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