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第四章教学教材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
4. 例题讲解:(1)讲解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
(2)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记忆发展的规律。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游戏。
(2)让学生针对幼儿记忆发展,提出一个家庭作业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2. 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3. 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例题讲解4. 记忆发展规律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针对幼儿记忆发展,设计一个家庭作业。
2. 答案:(1)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如果想长期的记住它,就要反复进行短时记忆(即复习), 才能把这个单词记住。 以上三种记忆也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 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就成了短时记 忆;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重复,加以复述,就会产 生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来, 从而能被人意识到。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2)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 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类化了的事物形象。例如, 每次感知树后,在头脑里产生的形象都不完全相同,表 象正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概括的形象,所以, 当我们回忆树的形象时,并不是某棵树的具体形象,而 是树的共同特点。同样,学生关于书的表象,并不一定 是指哪一本书,而是书的概括形象。表象的概括性不同 于思维的概括性,前者是对一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属于 感性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概括,是抽象的概 括,属于理性认识。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第二节
幼儿记忆和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一、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的经验是 指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时间引起 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这些经验都可以 以映像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像 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不 像感知觉那样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对 过去经验的反映。
第一节 记忆和想象概述
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小。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来说是 7个,可以是7个无意义的音节,7个毫无关联的字、词等, 单位可以不同。一个字母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词、一 句话、一件事,都可以是一个单位,每一个单位就是一 块。科学家做过实验,把10个项目分成两块来记,比分 成10块要好记。例如,现在手机号码有11位,超出了7位 的界限,但如果把它分为3—4—4这样三个部分来记忆, 就能够很容易地记住。
岁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学习教案
岁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发展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岁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
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针对各阶段特点的指导策略,以及促进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践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阶段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指导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理解,以及相应指导策略的运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婴幼儿发展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婴幼儿发展指导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2)讲解针对各阶段特点的指导策略。
(3)分享促进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践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阶段婴幼儿的粗大动作发展设计指导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2. 针对不同阶段的指导策略3. 促进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实践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为一位岁的婴幼儿设计一份粗大动作发展指导方案。
2. 答案要求:包括婴幼儿的基本情况、发展阶段、指导策略、实践方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学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婴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婴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
精品课件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事物的颜色作用于眼睛——视觉 事物的气味作用于鼻子——嗅觉……
精品课件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相应 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形状、颜色
眼
苹
大小、滋味
舌
果
气味、滋味
鼻
质量、温度
皮肤
人脑对苹果的知觉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 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 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左、 右、前、后的知觉 。
精品课件
(1)方位知觉的发生:
l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l空间定位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 l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依赖视觉定位
(2)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 l3岁 辨别上下 l4岁 辨别前后 l5岁 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
精品课件
“苹果”知 觉
❖感知觉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
位。3~6岁的幼儿是借助于形状、颜色、 大小、声音等来感知觉认识世界的。 3、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知活动有 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 的意义。
精品课件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
精品课件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 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 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精品课件
幼儿是在宽和窄的平面上来展现自 己的想法的,至于三度空间幼儿还 没有意识去学习了解的愿望。
精品课件
❖幼儿的空间知觉有明显发展,但不 精确。
❖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绘画、泥工、 拼版以及散步等活动提供认识空间特性 的机会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详细内容涉及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
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婴幼儿心理发展案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婴幼儿成长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3)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制定教育措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七、板书设计1.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1 生理发展1.2 心理发展2.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2.1 新生儿期2.2 婴儿期2.3 幼儿期3. 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1 遗传因素3.2 环境因素3.3 家庭教育4. 教育措施4.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教育策略4.3 创设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环境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案例一:小明,2岁,近期开始出现反抗行为,如不让妈妈给他换衣服,吃饭时故意把食物扔在地上等。
案例二:小红,3岁,胆小,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家长担心她在幼儿园不能适应。
2. 答案:案例一:影响因素:2岁左右的婴幼儿正处于第一逆反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
教育措施:尊重小明的独立性,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如让他自己选择衣服、参与家务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
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幼儿教育心理学(全套教案)教学教材第一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一、引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于教学教研和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特点有:感知能力的逐渐成熟、观念由具象向抽象转变、社会性意识开始形成、情绪由简单向复杂发展、主动行为增加等。
三、幼儿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幼儿期心理发展主要经历了感知期、动作期和符号期,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四、幼儿游戏与心理发展幼儿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第二章: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2.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3. 布鲁纳认知发展理论二、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呈现出个体差异和阶段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注意力等方面。
三、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实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环境。
第三章:幼儿的社会性认知与教育一、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同伴关系的建立、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等。
二、幼儿社会性认知与教育实践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对于教育实践的影响较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适应幼儿社会性认知发展的教学环境、开展社会性活动等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第四章:幼儿情感发展与教育一、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经历的多样性、情感经验的转变、情感表达的多样性等。
二、幼儿情感发展与教育实践幼儿情感发展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节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幼儿心理学注意的发展学习教案(1)
幼儿心理学注意的发展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注意的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注意力的概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以及提高幼儿注意力的策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注意力的概念,掌握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2. 了解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学会运用策略提高幼儿注意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注意力的概念,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注意力的策略。
难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如玩具、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践操作材料(如拼图、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特点,引出注意力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注意力的概念及分类。
(2)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3)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幼儿园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幼儿的注意力表现,分析并讨论提高幼儿注意力的策略。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策略提高幼儿注意力,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注意力的教学活动,并分享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注意力概念2. 幼儿注意发展特点3. 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4. 提高幼儿注意力的策略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相关书籍,深入研究幼儿心理学,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同时,关注幼儿园教学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教案:《幼儿心理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的第四章“幼儿的情绪和情感”。
本章主要介绍了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包括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并能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及其特点。
难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幼儿在游戏中情绪变化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b. 分析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特点,如外露、不稳定等。
c. 讲解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如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一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分析其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幼儿情绪和情感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2.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特点3.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根据观察,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如下:a. 在家庭生活中,幼儿表现出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
b. 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表现出兴奋、紧张、害羞等情绪。
c. 在面对挫折时,幼儿表现出焦虑、沮丧等情绪。
d. 在与同伴交往中,幼儿表现出喜悦、愤怒等情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幼儿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特点及影响因素。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展,恰当运用影响因素,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的情感与意志》第一节《幼儿情感的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情感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注幼儿情感需求,提高学生情感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情感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现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 讲解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如情感表达的直接性、情感体验的浅显性等。
2) 分析幼儿情感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幼儿在园所内的情感教育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情感教育的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情感教育方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情感发展的教育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一个幼儿情感发展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2. 答案要求:1) 对案例中幼儿情感发展特点进行描述。
2) 分析影响该幼儿情感发展的因素。
3) 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幼儿心理学书籍,深入了解幼儿情感发展。
2)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关注幼儿情感需求,提高情感教育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幼儿心理学的核心知识,本节课选取了幼儿情感发展与意志这一重要主题。
在安排上,不仅要涵盖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还需涉及情感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2024年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精选
2024年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合适的策略帮助幼儿调节情绪,提高幼儿情感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育中予以关注和实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表现。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教育中培养幼儿积极情感,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7. 互动环节: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情绪问题进行情景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2. 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3. 培养幼儿积极情感的途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幼儿园实际案例,谈谈如何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答案示例:案例:幼儿园里,小明因为抢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情绪激动,哭闹不止。
(1)倾听:耐心倾听小明的诉说,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2)共情:表达对小明的理解,让他知道老师明白他的感受。
(4)鼓励:鼓励小明尝试新方法,并给予积极反馈。
2. 课后拓展:让学生收集关于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
幼儿心理学教案王振宇篇一: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概念: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语音的发展特点: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
(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二、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可以根据所处的情景以及听着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的认知发展》第三节《幼儿的感知与注意》,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感知发展、注意力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理解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
3. 提高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运用感知发展与注意力培养方法,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拼图、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与注意表现。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
(2)讲解注意力的定义、类型及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3)分析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分析一道关于幼儿注意力培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2)让学生针对幼儿注意力培养,设计一个教育游戏。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心理学教案2. 主要内容:(1)幼儿感知发展特点(2)幼儿注意力的培养(3)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设计一个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教育活动。
2. 答案:(1)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具体、直观、动作性、情绪性。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幼儿提高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教育活动设计:如“找不同”游戏、注意力训练课程等。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与学习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理解幼儿在认知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2. 培养学生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3. 让学生掌握指导幼儿学习策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理解,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2. 教学重点: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理论讲解: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
时间:15分钟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
时间:10分钟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时间:15分钟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2. 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3. 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七、作业设计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分析合理,方案具有可行性。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四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科学认识。
通过对故事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课程——幼儿的道德行为与发展。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典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具体的两个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只有少数成人达到阶段五,达到阶段六的更是少见。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经过这几个阶段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
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对偶故事: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子内有15只杯子。结果约翰打开门,撞倒了椅子,打碎了15只杯子。
第4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
第5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如法律不符合要求,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协商改变。
第6阶段:普遍的原则
这一阶段个体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觉PPT课件
研究表明,3—4岁幼儿坚持观察图片,一次的持续时间乎均只 有6分8秒,5岁增加到7分6秒,6岁可达12分3秒。总的来说, 幼儿持续的观察时间都比较短。
52
(3)观察的细致性不够;
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有两种偏向:注意轮廓,忽视细节;或者注 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个轮廓。如幼儿画人像,往往画了一个大 体上完整的人,却忽视了画人的脖子把头和躯干直接连在一起。 这是因为脖子夹在头和躯干之间,是个不大为孩子注意的细节。
40
41
(三)知觉的理解性
人总是根据以往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 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 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理解越深 刻、越全面。
42
43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 变了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 然保持相对不变。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
❖ 形状恒常性; ❖ 亮度恒常性; ❖ 方向恒常性等。
44
大小恒常性
45
形状恒常性
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 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
❖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错觉、 方向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46
大小错觉
47
形状错觉
48
运动错觉
49
异次元庭院
50
(五)幼儿 观察力的发 展与培养
5
(一)视觉 眼睛是人最重要的感觉通道,80%左右 的信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入大脑。 1、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 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即通常所称的视力。
6
2、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
l 定义: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l幼儿初期(3~4岁) 幼儿能辨认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但辨认近视色较困难,也难以说出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 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视色, 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l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 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 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 的名称。
学前心理学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 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根据知觉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和 自我知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知觉现象即错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第一节幼儿感知觉概述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趋势一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外部刺激自主选择二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图形配对测验三从笼统的未分化的向精细的方向发展四从整体与部分的分离向两者统一的方向发展第二节幼儿感觉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 1、婴儿早期的无条件反射 2、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概述
(二)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 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之前,儿童主要依赖于 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三)感知觉在幼儿(2岁以后)的认识活动 中仍占主导地位。 幼儿思维受感知觉制约
back
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 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 反射之一,当新生 儿开始吸吮时,其 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 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 就握住不放,甚至 可以悬挂起来。大 约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第二节 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3、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 色力。 颜色视觉的发展 3个月时已能分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 种颜色的偏爱。(颜色偏爱法) 4个月儿童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暖色更能引发 儿童兴奋。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感知外部世界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能够分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
04
感知外部世界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语言环境
幼儿通过感知外部世界中的语言环境,逐渐学会发音、词汇和语法 结构,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模仿能力
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通过模仿成人的语言和口音,逐渐习得 正确的发音和表达方式。
社交互动
幼儿在与其他人的社交互动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使用恰当的语 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
阅读绘本和故事书
与幼儿交流时使用清晰、简单的语言,并 鼓励他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幼儿一起阅读绘本和故事书,培养他们 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互动的语言环境
鼓励创造性和想象力
与幼儿进行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 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鼓励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 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幼儿能够逐渐感知到时间的周期性,如日夜、季节等,并能够根据 这些周期性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活动。
运动知觉
1 2 3
主动运动知觉
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自己的动作和运动,逐渐建 立起对自己动作和运动的感知,能够感知到自己 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
被动运动知觉
幼儿能够感知到自己被动的运动状态,如被抱起、 被推拉等,并能够根据这种被动运动来调整自己 的姿势和动作。
不同味道。
鼓励探索和发现
提供安全的环境
确保幼儿在探索过程中不会受到伤害,让他 们自由地探索和发现。
鼓励尝试和实验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让他们通 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
《幼⼉⼼理学》第四章幼⼉的社会化第四章幼⼉的社会化什么是幼⼉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童在⼀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际关系,妥善⾃治,从⽽客观的适应社会⽣活的⼼理发展过程。
第⼀节幼⼉语⾔的发展3-4岁时幼⼉词汇量快速⼤战的时期。
词从语法上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幼⼉⼀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实词中上最先掌握名词。
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幼⼉运⽤词汇的能⼒了,收到认知发展⽔平的制约。
凡是幼⼉能理解也⽤对了的词,我们城市为积极消极词汇与积极词汇词汇。
反之,幼⼉,虽然能理解却不能争取使⽤的词,我们称之为消极词汇。
四、幼⼉语⾔能⼒的发展语⾔能⼒是指幼⼉如何运⽤语⾔进⾏⼈际交往的能⼒,这是反映⼉童语⾔⽔平的重要标志。
(4种)(⼀)适合的表达⽅式(⼆)连贯的复述能⼒(三)⾏动的调节能⼒⾃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
⾃我中⼼语⾔有三种表现形式1. 重复。
⼉童重复或⼩声说出他听到的话,他重复这些句⼦仅仅是因为他⾼兴这样做。
2. 独⽩。
⼉童⼤声的对⾃⼰讲话,似乎在思考着问题。
3. 集体独⽩。
当其他⼉童在场时,⼉童⼤声的⾃说⾃话,但其他⼉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其表现形式有四种1. 适应性告知。
⼉童⼒求把某些事情告诉他的听众⽽不是讲给⾃⼰听,也就是传递⾃⼰的意思。
如“这边不能过去的”2. 批评和嘲笑。
⼉童有时在强烈的情感因素下,会肯定⾃⼰⽽贬低别⼈。
如“我的这本书⽐你的好看”3. 命令、请求和威胁。
这类语⾔在⼉童中有明显的相互作⽤。
如“过去点,这边要放玩具的”4. 问题与回答。
⼉童会提出很多问题,同时⼤多要别⼈答复,⼉童的回答往往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如“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不要,我还没玩好呢”⼤约到6 、7岁,⼉童的⾃我中⼼语⾔逐渐向社会化语⾔过度(四)语⾔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从1~2岁⼉童语⾔的习惯策略上看,有指物质策略和表现策略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9个月 • 语音修正期
根据周围环境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2 ~ 3、4个月 • 发音游戏期
区分并模仿成人语音
0 ~ 1个月 5 ~ 8个月
• 新生儿期
进一步发展语音辨别能力、对语音的偏好 及唤名反应
• 胎儿中、后期
初步的语音辨别和记忆能力
(二)婴儿对语言的表达
婴幼儿 语音发展
1.
单音节阶段
(0-4个月)
(二)依恋的类型
1. 父母和孩子一起进入陌生的房间 2. 孩子探索房间。
3. 陌生人进来,与父母交谈,并靠近孩子 4.父母悄悄地离开
5.父母回来并安抚孩子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
安全型
依恋类型
矛盾型
• 问题与回答
第二节 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婴儿与他人
• (一)有价值的社会性微笑
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 (二)亲密的一对一关系 •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二、依恋的发展
• 依恋是指儿童对养育 者(通常是母亲)最 持久、最稳定的情感 关系,其主要对象是 母亲或其他亲近的养 育者,经常表现为微 笑、啼哭、咿咿呀呀、 依偎、追随等。
• 学前期 ( 尤其是2-4 岁) 是人的一生中语音可塑性 最大的时期 ,语音教育非 常重要。
• 教师的语音质量对幼儿的 影响极为重要。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谁能分得清,请来试一试。
八百标兵奔北坡, 炮兵并排北边跑, 炮兵怕把标兵碰, 标兵怕碰炮兵炮。
第一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1 前语言时期的发展(萌芽阶段) 2 语言——社会化的开端(发生阶段) 3 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发展阶段) 4 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成熟阶段)
一、言语的发展萌芽:前语言时期
言语知觉
言语表达
前言语时期(0-12个月)
(一)婴儿对语言的知觉
9~12个月
•说话萌芽期
能辨别音素、转换音素、认识音素
四、语用能力的发展
(一)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已能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
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二)连贯的复述能力——从5岁开始,幼儿已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条理清楚,没有重要遗漏,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再大些的儿童不但能独 立地复述故事,故事情节完整,而且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5岁是幼儿 语言能力朝着连贯、简练进展的转折点,也是语言质量提高的关键期)
2.
3.
多音节阶段 学话萌芽阶段
(4-10个月) (11-13个月)
二、语言——社会化的开端
(一)最初的双眼对视 幼儿与别人进行双眼对视,表明他们开始了社会化的历 程。
(二)说话前的象征性符号 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它是约定俗成的。 如:文字、人民币、语言等。 幼儿能够运用符合与别人交流表明他迈入和社会化的第 一步。
(三)行动的调节能力(大约到六七岁,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
(四)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不同)
自我中心语言
——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 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 调节功能。
• 重复
• 独白
• 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
——用于社会交往 的。
• 适应性告知
• 批评和嘲笑
• 命令、请求和威胁
民族 学校 学校特征 管理层 社区
大环境
外环境
学校 同伴
中环境 小环境
家庭 邻里
家庭-学校
家庭邻里
亲戚 文化 朋友 亚文
化
父母工作单位传统习俗儿专用童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图示(U.Bronfenbrenner ,16989)
概述
儿童社会化的含义 ——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 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 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儿童社会化的内容 1.语言的发展 2.亲子关系 3.同伴关系 4.道德发展
一位爷爷他姓顾,上街打醋又买布。买了布,打了醋, 回头看见鹰抓兔。放下布,搁下醋,上前去追鹰和兔, 飞了鹰,跑了兔。打翻醋,醋湿布。
(二)词汇的发展
1、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3—4岁和4—5岁是幼儿词汇量快速发展的时期)
2、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 ,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4—5岁是词汇丰 富的活跃期)
三、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
儿童掌握语言是一个连续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等方面。
1
语音的发展
2
词汇的发展
3
语法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4岁左右是语音发展的关键 期)。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掌握本民族语音的全部语音。此后发 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3、幼儿对韵母的发音较易掌握,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孩子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对 声母发音感到困难。 5、儿童语音的发展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较大。 6、逐渐出现对语音的意识。
《幼儿心理学》
第四体是怎样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
• 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具有人类生理结构的生物人, 出生几个月后,孩子就会对人有反应,看到有人来了就 高兴 ,身边没有人就开始哭叫,开始找人 。在妈妈的 精心照料下,他们逐渐熟悉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见 到妈妈就高兴,陌生人要抱一抱时就哭了,产生“认生” 现象。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教给孩 子各种行为规则,孩子一天天地变得“懂事”,并逐渐 能够“管住”自己。上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后,在老 师的教育下,孩子们逐渐接受社会的各种道德行为规范, 并将这些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加以自觉地遵守,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一个生 物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亦即儿童社会化 的过程。
3、幼儿多使用基本水平的词;而且常常表现出词义扩张和词 义缩小的倾向。
4、积极词汇增加的同时,消极词汇也在增加。
(三)语法的发展
1、1岁到1岁半时,儿童开始用单词表达复杂的意思,称为 单词句。(语言和动作结合) 2、1岁半到2岁时,出现了双词句。 3、2岁以后,开始使用无修饰的简单句。 4、2岁半左右开始,出现简单的复合句,以后逐渐出现带有 连接词的复合句,使意思的表达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