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一等奖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3243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3.png)
《牛顿第二定律》一等奖说课稿1、《牛顿第二定律》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
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
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和课堂实录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和课堂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2aada8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a.png)
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g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N,0.10N,0.15N和0.20N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N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g,282g,332g和382g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小,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出 a-1/m图,得到结论a∝1/m。
6.总结
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乃至整个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一个重点,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应用它。而这节课所用的电脑辅助的实验归纳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还学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以电脑辅助演示实验为主的,知识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相结合的“同步调控”模式。
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功能原理,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9216e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b.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
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力的单位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2)知道表达式中F是质点所受的合力,并且能够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体会牛顿第二定律连接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ma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表述形式,同时前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描述出a-F和图像,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凭借扎实的运动学和力学基本知识,借助教师创设典型的动力学情景及设置问题链,将会逐步地接受并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另外教师可巧妙设置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判断,进入到对牛顿第二定律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以上教法与学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f53dc5a32d7375a51780cd.png)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b3e9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f.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本文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一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
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
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
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
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
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4417a81a0116c175f0e48ad.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白塔中学李健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是动力学的核心,也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2、本节的作用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它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而且是许多电学分析的基础,因此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这一定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分析本教材利用控制变量法定性的探究了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教科书中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的应用体现了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定律。
突破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教学新理念,重视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来实验探究。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突破方法:我们可以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利用初中学习密度和欧姆定律时的研究方法加以探究和处理数据。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初步了解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意识到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2、可能提出的疑问①力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②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是什么?3、可能遇到的困惑①牛顿第二定律探究的目的是什么?②如何进行探究?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让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力和质量有关,并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
②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方法:①让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关系的过程。
②让学生感悟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情感价值观: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1、教法:结合情境导入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问题探究法、小组竞赛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d55095caaedd3382c4d34e.png)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的剖析推理能力和实验察看能力.2.培育学生办理三力均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3.指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三、德育目标1.浸透“学致使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平时生活相关的物理问题.2.培育学生联系本质、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课要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均衡条件及应用.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教课难点]1.共点力均衡条件的应用.2.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正确剖析受力剖析并适合地运用正交分解法.[教课过程]引入新课直截了当,说明课题:这节课我们持续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达成实验:1、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乙说出体重计的示数。
由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求知欲。
教师活动: 1、指引学生剖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共同点是什么?(速度保持不变,就是状态不变)2、给出均衡状态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上边的实例和均衡状态的观点踊跃思虑并回答:由于物体处于均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加快度为零,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协力为零。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均衡状态的实例。
同时可列举例子: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抵达最高点的瞬时能否处于均衡状态?教师和学生一同对答案进行评析,加深对均衡状态的理解。
教师帮助学生剖析三角形理想化模型中:1、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色是两头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到处相等。
2、给出轻质直杆仅两头受力时的特色是这两个力必定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
3、节点 O也是一理想化模型,无论其状态怎样所受合外力必定为零。
上边的剖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
经过例题锻炼学生的受力剖析能力和运用均衡条件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解答进行投影并进行评判,总结出解决三力均衡问题经常用的方法;1、合成法:随意两个力的协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eb9431805087632311212e1.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动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热学、电学等其它部分知识所必须掌握的内容。
所以,牛顿第二定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为了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认识自然、和谐,本节之前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使学生对第一定律的认识得到强化;启下,即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定性地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借助电脑通过实验分析,再进行归纳后总结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关系的牛顿第二定律。
由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是我们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
由于本实验涉及到三个变量:a、m、F,因此我们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先确定物体的质量,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确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在以后学习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金属导体的电阻等内容中都用到了这一方法。
控制变量法也是我们研究自然、社会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两种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图象法,了解图象法处理数据的优点:直观、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图象的变换,从a-m图(曲线)变到a-1/m图(直线),在验证玻-马定律中也用了这种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如何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
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记住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测量、论证、归纳总结出结论并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
本节课的重点是成功地进行了演示实验和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59bce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9.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次讲解,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一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二、核心内容1.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
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物体所受的力越大,其加速度也会越大;相同力作用下,质量越大的物体加速度越小。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施加不同大小的力来观察物体的加速度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当施加的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大;而当物体的质量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减小。
3.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车辆行驶时的加速和制动过程。
当我们踩下油门时,引擎施加的力会使车辆加速;而当我们踩下刹车时,制动系统施加的力会使车辆减速。
同样地,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用来解释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斜面上的滑动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个实例分析。
假设有一个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施加在它上面的力为10牛顿。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 = ma,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为5米/秒²。
这意味着物体每秒钟的速度将增加5米。
四、注意事项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单位的选择:在计算时,我们需要保持力的单位为牛顿(N),质量的单位为千克(kg),加速度的单位为米/秒²(m/s²)。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力进行合成,得到物体所受的合力。
然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3. 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密切相关。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05adbaff00bed5b8f31d7b.png)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结论,归纳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数学表达式。
2.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 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法方法1. 复习回顾,创设情景,归纳总结。
2. 通过实例的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自行车启动、汽车启动、火车启动等录像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它们的速度变化量的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比较,它们分别由哪些因素决定?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观看,讨论其可能性。
教师提问:1. 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 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申提问: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
板书:m a F a /1,∝∝二、进行新课(一)牛顿第二定律教师总结: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板书)教师引导提问: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回答:/a F m ∝。
教师提问: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学生可能回答: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
kF a m=。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 kma =。
板书:F 指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力。
(二)力的单位1.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 的物体,获得1 m /s 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 ,即板书:1 N=1 kg ·m /s 2 。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9篇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3c292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6.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9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知识结合可推导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将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结合,可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此外,牛顿运动定律在电磁学、热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实际上几乎贯穿了经典物理学的全部内容。
在历年的高考中,单纯考查牛顿运动定律的题目并不多见,主要是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牛顿运动定律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是作为一个知识基础体现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经典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本部分内容的考题突出了与实际物理情景的结合,出题形式多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形式上来看,20xx年上海物理卷第22题、海南卷第15题、江苏卷第13题、安徽卷第22题、山东卷第24题、08年上海单科卷第21题、海南卷第15题,07年海南卷第16题均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
总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本节复习课是力的知识,运动学知识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学生学好整个物理学奠定基础。
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如下三维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已知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学习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变式学生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学会画受力分析图和过程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情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65123b0b1c59eef8c7b4a4.png)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地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地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地核心内容.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地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地核心规律,是本章地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地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地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地各种机械运动地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地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地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地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地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地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地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地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地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地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地单位“牛顿”地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地基本思路.鉴于如此重要地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地实际,本节安排课时,今天我说课地内容是第课时地对牛顿第二定律地理解部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描述牛顿第二定律地内容.()知道力地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地.()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地桥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过程与方法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地加速度与力、质量地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能从生活中地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地教育.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地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地应用三、教法选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多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地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地观察、分析能力,指导性发现法:在以教师为主导地前提下,立足于学生地学,充分地发挥出学生地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获取知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讲授教学法:针对课本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讨论情况,进行必要地补充说明.四、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展示在真空中拍摄地频闪照片,由照片中可看出,在真空中自由下落地羽毛和苹果具有相同地加速度.提问:由上节课探究实验所得地结论,解释为什么质量不同地物体加速度却相同?其目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回忆上节课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本节课内容、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展示上节课实验结果图像和图像,思考展示地问题.()、牛顿第二定律地内容是什么?()、表达式如何表示,各符号表示什么?()、表达式中地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页,并思考讨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地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地质量成反比,加速度地方向与作用力地方向相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上节课地实验过程中我们把小车看成什么?通过增减砝码改变小车地什么力?()表达式 表示物体所受地合外力,表示物体地质量,表示物体地加速度.为比例系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取力地单位为:牛顿,质量地单位为:,加速度地单位为: .讨论:为何取值为?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最后总结:由1kg.1m,规定1kg,则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设置这个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敢想敢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研究中严谨地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理解新知()讨论和合地关系,分析讨论下列问题?、只有物体受到力地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地加速度逐渐减小.、物体地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地原因,力与物体地加速度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对应性.五、板书设计牛顿第二定律⎪⎪⎪⎪⎩⎪⎪⎪⎪⎨⎧⎪⎪⎩⎪⎪⎨⎧⎪⎩⎪⎨⎧==⎭⎬⎫∝∝同时性对应性矢量性的关系与表达式:内容牛顿第二定律一定,一定,a F ma F 。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9a8be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4.png)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四篇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篇1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下面我分部分内容来讲述我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分析教材、分析学生。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运动、力学和牛顿定律之后编排的,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应用,是__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生产中两类动力学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以加速度为中心的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力学的解题范围。
但高一的学生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往往存在重结论、轻过程,习惯于套公式得结果。
加上刚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对受力分析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只能逐步展开、加深,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正确的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解题规范、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景图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使80%的学生能基本解决中等难度的力与运动的题目。
作好受力分析图,弄清物体的运动情景,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根据此特点,我采用了师生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复习提问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接着是通过练习巩固加深,提升能力。
最后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一起来看看我是怎么突破重难点的。
宝来汽车是大家熟悉的,首先以它作为背景,设计了两个例题。
提出我的问题:例1、例2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目的让学生自己归纳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种类型的动力学问题。
接下来是案例分析二,也就是例1,这是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的类型题。
为了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图。
牛顿第二定律_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_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2801ed150e2524de5187eaf.png)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材分析(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而牛顿第二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加强实验探究和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的重要地位。
牛顿第二定律的首要价值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的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科书突出了力的单位“1牛顿”的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本思路。
鉴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本节安排1.5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课时的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部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是这样定义的。
(3)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为什么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1)以上节课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
(3)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考纲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1348bc6294dd88d1d26b1d.png)
4.3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渗透教学评价与反思→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一课时核心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基础性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学习动量观点和能量观点的基础。
将深刻的影响着学生对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犹如高楼大厦之地基.2、教学目标为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计划引出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简单的有关计算②过程与方法:以上一节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合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初步认识牛顿第二定律依据:由牛顿第二定律的地位决定的。
突破方法: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举例来突破。
②难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比列式引出数学表达式以及K的取值依据: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物理问题是学生弱点。
突破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来突破。
二、说学生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力与运动的定性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关系呢?三、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以探究式为主,引导、讲解法为辅说明:现代教育对学生不仅仅是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来学,我采用这种模式的教学方法摒弃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结论我计划通过本堂课让学生掌握根据教学要求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学习方法四、说教学程序设计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本堂课能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并且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20210712102318)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教案(20210712102318)](https://img.taocdn.com/s3/m/46d46b1c19e8b8f67d1cb94f.png)
牛顿第二定律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②能依据对1N 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怎样从F=kma 变为 F=ma 的。
③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针对证点使用的,所以关系式中的 F 应是质点所受的协力。
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理解为何说牛顿第二定律是连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④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剖析和办理简单的问题,掌握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获得物体的加快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领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②培育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剖析推理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浸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②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③经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觉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特征.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问题问题教课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刹时性、因果性的理解.2.理解 k=1 时, F=ma.能否能够合为一个???三、复习导入问: 1、在上一节的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采纳了什么实验方法?用了哪一种方法办理了实验数据?2、请画在教案上。
3、第一个图象能够得出 a 与 F 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幅图能够得出 a 与 m 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学生注意能否有前提条件)小车的加快度可能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我们经过上节课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其实,该结论仍旧带有猜想和推测的性质,一个规律的发现也不行能是几次简单的丈量就能得出的,还需科学家们经过大批的其余实验和察看到的事实才最后获得这一结论。
四、讲解新课(一)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问: 4、怎样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a∝F, a∝ 1/m,a∝ F/m我们能够把上式再变形为F∝ ma5、怎样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引入比率例常数k,F=kma此中, k 是比率系数,当时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作为力的单位,所以,在F=kma 这个关系式中,比率系数k 的选用就有必定的随意性,只需它是常数,就能正确表示 F 与 m、 a 之间的比率关系。
202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202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e58bc343323968001c9200.png)
2021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中心内容,更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本节在第二节实验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它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此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在整个教材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重点、难点在确定本节的重点、难点时我认为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更应注重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该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故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通过简单应用正确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及数学表达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因果关系;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出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定律的探索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从认识到实验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加以运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物理学科的信心。
四、教法与学法”教无成法,但教要得法”,高一学生创造力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推理能力较弱,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归纳规律能力不强。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d37feb227916888486d7f9.png)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我按下列程序展开。
首先是本章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属于新课标3-5模块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知识在旧版教材中是紧接机械能之后,而在新课程教材中则是大幅后移。
但我认为动量知识在新教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拓展。
3-5模块之前,学生接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属于经典物理,而3-5模块中其余知识则属于微观粒子内容,“碰撞”是粒子性的一个典型特征;比如,原子核结构就是利用粒子碰撞的方法研究得到的,动量知识则是研究微观粒子的碰撞所必须的。
因此,“动量”知识被放在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之前学习。
可见,新教材中“动量”知识除了巩固了传统意义上在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之外,还强化了在从经典过渡到量子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动量定理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它比牛顿运动定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牛顿运动定律不适用的领域,例如微观粒子方面,动量定理仍然适用。
此外,在研究碰撞和反冲问题时,利用动量定理要比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不必详细研究整个运动过程,只需要比较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即可,给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在生活生产中,动量定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探究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课程目标的三个领域,即(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我对本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动量的角度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以力和运动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从牛顿运动定律出发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物理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还是学习热学、电磁学的重要基础。
因此,这一章内容在力学和整个物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二)教学内容、教材体系与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在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安排了一节“运动状态的改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深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也是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的铺垫,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加速度由力和质量两个因素决定,并且对它们的关系有了定性的认识。
本节教材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加速度跟力、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再把这两个关系综合起来,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然后把牛顿第二定律从物体受一个力的特殊情况,推广到受多个力的一般情况,从物体受恒力的情况推广到物体受变力的情况,并且进一步强调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根据以上分析和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知识教学目标为: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及表达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和瞬时性。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应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让学生通过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
在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演示实验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将教材的定性实验,改为利用气垫导轨所做的定量实验,并且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这样可以把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及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使学生更信服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掌握好牛顿第二定律。
本实验虽为演示实验(限于实验条件),但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分析,以及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定性关系,使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力和它的质量两个因素有关。
进一步提出问题:加速度跟力和质量存在什么定量关系?由此引入课题。
这样引入新课简捷明快,直接切题。
2.新课教学
(1)设计实验
①设计实验装置。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
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等于所悬挂重物(小桶及砝码)的重力(悬挂的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
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关的物理量求出
加速度。
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容易测量,再由公式求出加速度。
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和相应的时间t。
③设计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
在本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
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拉力,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建立a—F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像得出:m一定时,a∝F。
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
利用多媒体投影建立a—m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
进一步启发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a—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a—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想a∝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才刚刚接触,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a—F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画出a—1/m图象,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通过讨论比例系数k的取值,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进一步结合实验说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关系,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3.巩固提高
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牛顿第二定律,通过思考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4.课堂小结
知识总结:回顾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强调其矢量性和瞬时性。
说明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它确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它能解释物体为什么做这种运动或那种运动,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性。
科学方法总结:总结控制变量法,根据实验目的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