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教学反思谈一谈关于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新的教学理念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二、【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3)会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初中就具有了比例关系的数学基础,同时上一节课学生已经通过探究实验得到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会很自然的实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这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反应教师借助创设简单典型的动力学情景,让学生逐步地体会到牛顿第二定律桥梁作用,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过程分析】
本节教学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得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及表达式F=ma,最后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中,我们知道:
(1)当物体质量不变时,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
(2)当物体作用力不变时,物体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第二个环节——导学探究
给学生导学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问题、回答问题,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以及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并理解力的单位的定义。
第三个环节——加深理解
让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答案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教师设置简单典型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达?
当物体所受作用力发生变化时,物体加速度如何变化?
表达式中作用力F,加速度a都是矢量时,那么表达式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
学生很容易从公式表面上理解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数量关系,但是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地位认识不足,尤其对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矢量关系及瞬时对应关系的理解,通过我设置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效突破本节的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力与运动的桥梁;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力、运动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个环节——巩固提升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我设置简单例题,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重视题目的分析过程,注意研究对象的选取、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同时注意力和加速度的正负号的意义。通过例题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思路,既加深了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上这几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对这节课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升华,从而把握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对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是依据教学目标、以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为出发点而设计的。
四、【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反馈:学生容易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内容、表达式及力的单位的定义,但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还不能够很好掌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动力学习题,缺乏清晰的解题思路。我应该再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