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诗词鉴赏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诗词鉴赏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诗词鉴赏《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由温庭筠所创作的,词的后半正面刻划这位女主人公,同样有着含蓄深婉之妙。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的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唐代: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译文女子睡在水晶帘里玲珑的玻璃枕上,相思怀念着心上人啊!屋室里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

江上青青拂动的柳枝似团团轻烟,大雁悲啼着从只留残月的夜空下飞过。

穿着浅淡藕合色的丝绸罗衣,纤手握剪刀,参参差差地剪出人胜佩戴在头上;红花簪在乌发上,疑否烧却翠云鬟;两缕青丝半遮半掩地搭落在红润脸庞两边。

钗头闪荡悠悠,玉钗凤鸣敲砌竹,翠鸟欲飞阵阵风。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赏析这首词所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女子。

水精,就是水晶。

颇黎,就是玻璃。

门窗上挂着水晶制成或者晶莹透明赛似水晶的帘子,床上放着玻璃制成或滑润细腻如玻璃般的枕头。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诗词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诗词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诗词赏析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唐代:温庭筠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译文洒满庭中的月光啊,像院里的梨花一样白,你可照见我那思念的人儿么,相隔万里多少关塞。

绣衣上一双金雁展翅欲飞,泪湿罗衫时更愁欢情难再。

看小园绿草凄凄,想起故乡弯弯的越溪。

杨柳轻舞着依依春情,春燕归来带着无边的春意。

燕归人却不归来,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聚。

注释1、菩萨蛮:词牌名,原唐教坊曲。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上下片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2、满宫:犹“满室”。

《尔雅·释官》:“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官,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

”这里用“宫”字的古义。

3、故人:友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里实指远人。

4、金雁:指绣衣上的图案,此指远方亲人来函。

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5、“家住”句:以西施自况。

越溪:水名,即若耶溪。

在今浙江省境内,相传西施曾在此溪中浣纱。

曲:弯曲幽深的地方。

6、依依:轻柔的样子。

君:指远离家乡之男子。

一说,指宫女。

燕:雪本作“雁”。

创作背景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这首《菩萨蛮》描述的是一位思念边塞守关将士的思妇。

温庭筠的词中描写歌舞伎女、嫔妃宫女的次数比较多,为守关将士的妻子掬一把同情泪的时候较少。

但在晚唐时期,同家*,边疆常犯*,众多将二七在边疆戍守打仗常年不归,他们和家人两地远隔,彼此思念却终年无法团聚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早在出塞时,这种景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温庭筠的脑海里,他也曾为这些将士写下《寒塞行》:“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如今在长安生活多年,他又亲眼看见这些戍守边关将士们的家人的生活状况,忍不住再为他们写下词作。

赏析词写闺中女子怀人念远情事。

温庭筠诗词赏析5篇

温庭筠诗词赏析5篇

温庭筠诗词赏析5篇温庭筠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温庭筠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明日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是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抒写了清明日那天的自然美景、节日气氛以及人们的喜悦心情。

利州南渡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

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过陈琳墓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惜春词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

温庭筠的诗词《商山早行》赏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诗写“商山早行”,虽未出现一个“早”字,却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等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时分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处处体现一个“早”字;并且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山中早行的共同感受。

首联即写“早行”,“晨起动征铎”句,把清晨起床的许多活动一语感慨出来,“客行悲故乡”句,把作者留恋故乡的心理准确地刻画出来,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安土重迁心理。

颔联两句写见闻及感受,简洁凝练,真实可感,历来脍炙人口。

这两句全用名词,以六个特有的意象,勾画出一幅清晨早行图: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是两种必要的意象;而山中比较典型的景物就属“茅店”了。

所以“鸡声茅店月”这句,把茅店里的旅人,闻鸡鸣而看天色,看到残月而收拾行装,直至起程赶路的过程,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人迹板桥霜”这句,依前所写,记叙了旅人行走在板桥上,看见先行客人留下足迹的情景。

然而,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仅通过十个字便呈现出来,足见作者大家手笔。

清盛传敏曰:“三、四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

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早行,故妙。

”宋代梅尧臣对的诗的定义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至于“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温庭筠这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补充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见,这两句便是符合梅尧臣标准的一个典型。

颈联写形成所见景色。

“枳花明驿墙”,着一个“明”字,说明天还未大亮,所以白色的枳花,就比较显眼,进一步强调了“早行”。

末联抒情,抒写行旅之艰辛以及对家乡的留恋。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诗词赏析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诗词赏析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诗词赏析梦江南·千万恨唐代: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译文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

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

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

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注释①恨:离恨。

②天涯:天边。

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③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赏析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

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

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

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

“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

”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水准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

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温八叉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

温八叉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

温八叉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温八叉一般指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我在此整理了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1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唐代〕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飘过一缕青云,乌黑的鬓发掠过她的脸庞。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照插花时前镜对着后镜,镜里镜外都是花的倩影。

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2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唐代〕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

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温八叉经典诗词赏析21过分水岭温庭筠〔唐代〕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2更漏子·柳丝长温庭筠〔唐代〕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柔长春雨霏霏,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声。

这声音惊起了塞外大雁,在那城头上宿眠的乌鸦也苏醒,就连那画屏的的金鹧鸪好像也被惊醒。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薄薄的香雾透入帘幕之中,美丽的楼阁池榭啊再无人一起观赏。

绣帘低垂独自背着垂泪的红色蜡烛,长梦不断远方亲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肠?3苏武庙温庭筠〔唐代〕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温庭筠的诗词鉴赏

温庭筠的诗词鉴赏

温庭筠的诗词鉴赏温庭筠的诗词鉴赏【1】: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琉璃梳子抚青丝,画心牵肠痴不痴。

--温庭筠【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4】: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5】:千古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梦江南》【6】: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温庭筠《梦江南》【7】: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南歌子》【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綉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9】: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温庭筠《菩萨蛮》【10】: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11】: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12】: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温庭筠《菩萨蛮》【13】: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温庭筠《南歌子》【14】: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15】: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

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温庭筠《更漏子》【16】: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

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

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

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望江南》温庭筠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温庭筠《莲花》诗词赏析

温庭筠《莲花》诗词赏析

温庭筠《莲花》诗词赏析
温庭筠《莲花》诗词赏析
莲花
唐代: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今莲蕊有⾹尘。

译⽂
碧绿荷塘摇曳的荷花激起的涟漪好像连接着银河(星津指银河),船桨在荷塘滑动发出扎扎的声响,船驶⼊⽔草之中。

就像洛神步履轻盈地⾛在平静的⽔⾯上,荡起细细的涟漪(应该
出⾃《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尘”),到今天莲花都有洛神的⾹
尘残留。

简析
⾸句写荷塘,远观其美丽,就像银河⼀般“摇滟”⼆字精炼的写
出荷花的姿态,⼆句写近观莲花,远近结合。

后两句把莲⽐成“洛神
波上袜”,写其轻盈之姿,更突出其美。

本诗咏莲,从所处环境,姿
态上赞美莲花。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温庭筠《菩萨蛮》赏析推荐温庭筠精通音律。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

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相传温庭筠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庭筠《菩萨蛮》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孤独苦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

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

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

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商山早行》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及注释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咼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一一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这里是浅浅的、淡淡的不露痕迹的一种哀愁,惟细细体味才可捕捉和感觉。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欢迎阅读参考!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篇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

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

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

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

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闺怨情怀与艺术魅力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闺怨情怀与艺术魅力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赏析:闺怨情怀与艺术魅力赏析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一首充满精致构思与精美语言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和孤独寂真的心境。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她那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轻拂。

懒懒地起身描画蛾眉,慢慢地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花容和人的娇颜交相辉映。

身穿崭新的丝绸短袄,衣上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2、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

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小山: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一说小山是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帖绣:苏绣中的一种工艺。

罗襦(rú):丝绸短袄。

襦,短上衣。

金鹧(zhè)鸪(gū):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三、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后期。

温庭筠最美的诗词

温庭筠最美的诗词

温庭筠最美的诗词温庭筠的生平和诗词特点温庭筠(约约755年—约约830年),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在陕西渭南县渭城(今陕西渭南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

他年轻时与当时的文坛名家有往来,广泛接触各种文学流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风格。

温庭筠的诗风和严谨、纤细、含蓄、温婉,他常以婉约的笔触描绘花草树木,以巧妙的表达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人生的哀愁。

他的诗词主题多涉及爱情、离别、怀念故乡等,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温庭筠经典诗词赏析1.《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来抒发对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温庭筠巧妙地运用意象与修辞手法,使人感受到壮丽的山川河流和登高的豪情。

该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温庭筠对不断进取的追求,给人带来无限的激励和思考。

2.《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乱绣闺房留。

酒未开春色先舞,杏花如雪亚青楼。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景象,以温婉的语言展示了温庭筠才情与情感。

他通过描写女子在春光明媚中的闺房中抒发心情来表达人生的美好与悲伤,并想象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浪漫色彩的春日画卷。

3.《南歌子词五首·减字木兰花》:木兰花榭招魂客,来入楚留香阁。

层楼座中夜深灯,春宵一刻值千金。

这首词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将军花木兰为题材,通过描绘她在榭台上吟唱的情景,表达了对英雄女儿的思念和赞美。

描写了春夜宴会中的繁华场景和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给人以柔情和温暖。

温庭筠的诗词艺术价值温庭筠的诗词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形式上看,他的诗写作技巧娴熟,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使用修辞手法,以独特而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从内容上看,他的诗词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以纤细的笔触描绘了人世间的苦乐离合,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妙和哀愁,并启发人们对生命、爱情、人生等问题的深思。

温庭筠古诗词赏析5篇

温庭筠古诗词赏析5篇

温庭筠古诗词赏析5篇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温庭筠古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杨柳枝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杨柳枝其一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杨柳枝其二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的诗词多丽词艳曲,生香活色,绣绘字句,镂金错彩,炫人眼目。

此两句却是深情远韵,允称清丽。

红豆一名相思子,而骰子多为骨制。

以骰子安红豆来喻入骨相思,纯用寻常事物作比喻,设想机巧,别开生面。

但读来不觉晦涩,反而觉得“眉目清秀”,饶有风趣。

这种双关修辞手法,用得巧妙,别有情致,但寓意深刻。

此外,前句“玲珑”两字,貌似形容骰子,却暗示了恋人的一颗“七巧玲珑心”,而后句“知不知”三字,爽脆委婉,回环复问,带有听觉上的特殊冲击,也极富感染力。

送人东游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送人东游》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

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

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玉蝴蝶·秋风凄切伤离词牌名:玉蝴蝶|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秋风凄切伤离,行客未归时。

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芙蓉凋嫩脸,杨柳堕新眉。

摇落使人悲,断肠谁得知?上片开头二句,一写往日离别,一写今日望归,双起单承。

而秋风则是共同的典型环境,由“伤离”而“未归”,其间经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出语看似平淡,而词情酸楚,韵调悲凄,后二句全由“未归时”展开,写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塞外”句一笔宕开,设想远人所在的地域状貌,“江南”句由远及近,由“塞外”而“雁”,由“雁”而连及远人的书信,线条明晰,思远情致描摹深透,一种细腻之情洋溢字里行间。

温庭筠诗词鉴赏5篇

温庭筠诗词鉴赏5篇

温庭筠诗词鉴赏5篇温庭筠诗词俱佳。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温庭筠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遐方怨·花半拆词牌名:遐方怨|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花半拆,雨初晴。

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

宿妆眉浅粉山横。

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这首词开头四句写女主人公在小雨初晴、花将绽朵的早晨,珠帘未卷,而被晓莺惊醒。

后三句写她醒后及临镜梳妆的形象。

词多意少,味同嚼蜡。

莲浦谣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这首诗是温庭筠写的新乐府,但《乐府诗集》里除他这首外,没有第二首与他主题相同的,想必是他的创造。

具体作年或与作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的《吴苑行》相近。

考其意,与《采莲曲》相似。

乐府诗始于汉武帝。

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

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

《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

开头的“鸣桡”二字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

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

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

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诗词鉴赏学习辅助网 温庭筠诗词鉴赏《碧磵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鉴賞】诗中所写的,全是清晨梦醒以后瞬间的情思和感受。

首句写旅宿者清晨刚醒时恍忽迷离的情景。

乍醒时,思绪还停留在刚刚消逝的梦境中,仿佛还在继续着昨夜的残梦。

在恍忽迷离中,看到孤灯荧荧,明灭不定,更增添了这种恍在梦中的感觉。

"残梦",正点题内"晓"字,并且透出一种迷惘的意绪。

不用"孤灯"而用"香灯"这种绮丽的字面,固然和诗人的喜作绮语有关,但在这里,似有暗示梦境的内容性质的意味,且与全诗柔婉的格调取得统一。

"香灯"与"残梦"之间,着一"伴"字,不仅透露出旅宿者的孤孑无伴,而且将夜梦时间无形中延长了,使读者从"伴残梦"的瞬间自然联想到整个梦魂萦绕、孤灯相伴的长夜。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鉴賞】这首诗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梦江南?千万恨》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鉴賞】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

"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在在堪恨,在在堪伤。

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梦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鉴賞】此首记倚楼望归舟,极尽惆怅之情。

起两句,记午睡起倚楼。

"过尽"两句,寓情于景。

千帆过尽,不见归舟,可见凝望之入、凝恨之深。

眼前但有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情何能己。

末句,揭出肠断之意,余味隽永。

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泻,别具丰神。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鉴賞】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孤独苦闷的心情。

开头两句是写她退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残妆。

三四两句写刚起床时"弄妆",用一"懒"字、一"迟"字由外表进入人物内心的描写。

下阕开头两句写妆成之后的明艳,极写其人之美。

最后两句写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金鹧鸪",到此,全词戛然而止。

整首词通过写这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并没有明显地从正面写这女子的心情。

但是,读者从结句"双双金鹧鸪"的"双双"二字上可以领会作者的寓意。

这两字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双双对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

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双双"二字,它是上阕的"懒"和"迟"的根源。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河传》湖上,闲望。

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

谢娘翠蛾愁不消,终朝,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

若耶溪,溪水西。

柳堤,不闻郎马嘶。

【鉴賞】词人经过精雕细刻用画家的笔法使一个在湖上闲望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虽然其中也有动态、音响等的描写,(例如莺的啼叫,马的嘶鸣)但根本目的还是为创造静的意境服务的。

此首二、三、四、五、七字句,错杂用之,故声情曲折宛转,或敛或放,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湖上"点明地方。

"闲望"两字,一篇之主。

烟雨模糊,是望中景色;眉锁梦迷,是望中愁情。

换头,为水上望归,而归棹不见。

蕾末,写堤上望归,而郎马不嘶。

《赠郑征君》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

每到朱门还怅望,故山多在画屏中。

【鉴賞】此诗应是诗人与李德裕等在匡山游玩栖息于郑征君家时所作。

全诗曲折跌宕,婉而多讽。

苏东坡《雪浪斋日记》中说:"温庭筠小诗尤工。

"他的五言绝句亦多有淡远、雅正之作。

本诗工于曲折,通过今昔对比,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出仕者的进退失据、得失并存的矛盾心态,语言朴质而有余味。

清人贺裳在其《载酒园诗话》说飞卿(即温庭筠)诗"能瑰丽而不能淡远",实乃以偏盖全之见,如此诗,并无华词丽句,然寄慨良深,耐人品味。

《南歌子?懒拂鸳鸯枕》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

近来心更切,为思君。

【鉴賞】全词五句都是围绕一个"思"字而展开,"懒拂鸳鸯枕,休缝翡翠裙。

罗帐罢炉熏。

"三句是写女子思念之苦,"近来心更切"写思念之切,"为思君"点出思念之人。

主人公一系列的动作情态是女性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用女子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在读者看来,这语言是女子的语言,这情感亦是女子的而非作者的,于是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了作者的代言人。

由于作者作为抒情主体往往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潜层抒情主体。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抒情主体是表面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我们可称之为表层抒情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我"无从显现,"我"的形象成为了幕后的指挥,"我"的情感也成为了隐性的情感,作品便呈现出一种无"我"之境的状态。

同时,我们看见的是女性抒情主体的存在,"她"的自我形象显现与舞台表演,作品成了有"她"存在的状态,即有"她"之境。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鉴賞】此词以妆开首,追忆在牡丹花开之时,与情侣旋见旋别的情景."宿妆隐笑纱窗隔",谓隔着纱窗,似见隐约笑容.意象朦胧,恰似隔雾观花,既增美人妖娆之态,更衬其不胜惆怅之情.接以透露惆怅之因:相聚短暂,别离何速!能不怅惘?转而以象征性的反衬之笔,深化意境,融情会景,点出丽人独处孤寂的心事。

晨起梳妆,由镜中"蝶双舞"的钗饰一触即发,遂由朝至暮,直至月明花满,绵绵不绝.可叹伤感默默无诉,竟无人知晓!结句景在意存,含蓄浑厚,胜过千言万语.《更漏子?柳丝长》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

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

梦长君不知。

【鉴賞】"画屏金鹧鸪"乃闺中之物,又色彩斑斓,正象温词绵丽藻饰、幽深婉腻的风格。

"弦上黄莺语",则是声调跳脱清新,与韦词清秀缠绵、活泼自然的风格正相符合。

"和泪试严妆","试严妆"自是闺中情思,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学习辅助网 然而"和泪",则又平添款曲,别寄深意,正是冯延巳词在花间月下蕴涵忧患危苦之情的体现。

《更漏子?玉炉香》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鉴賞】正如唐圭璋先生所评述的那样:"此首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上阕是温词惯常写法:华堂锦室与美丽的思妇的组合。

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下阕一改上阕的繁言缛句,直下淋漓快笔,情语景语有机融为一体。

清代谭献对此词的下阕评道:"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

"此词,集中之冠(玉炉香气氤氲,妆台蜡泪凄迷(一炬红烛照画堂,光影摇晃,秋思迷离(蛾眉翠黛销色,鬓散髻乱云披(漫漫长夜人难眠,凉气透被,寒风沁肌(窗外梧桐萧瑟,三更冷雨淅沥(不顾闺人别绪愁苦,离情孤寂(一叶边着一叶飘零,零度一声接着一声凄厉(熬到天明,空阶无人,雨水滴滴。

此词写离情,浓淡相间,上片浓丽,下片疏淡。

通篇自画至夜,自夜至晓。

其境弥幽,其情弥苦。

上片,起三句写境,女三句写入。

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相对,何等凄寂。

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

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之况。

下片,承夜长夹,单写梧桐夜雨,一气直下,语浅情深。

宋人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从此脱胎,然无上文之浓丽相配,故不如此词之深厚(《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鉴賞】词作中无论是作为装饰用的"凤凰",经雨的"牡丹",消瘦的"双脸"还是相望的"画楼",栏外的"垂柳",回归的"双燕"都具有女性所特有的柔弱和纤美,整体呈现出一种女性的阴柔之美。

《菩萨蛮?牡丹花谢莺声歇》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压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此词写残春之夜,女子因"相忆梦难成"而极其感伤的情景。

作者一起笔便塑造了一个落寞黯淡的氛围。

一个"背"字恰倒好处地表现了相思之人孤独黯伤的心理,而一个"掩"字形象表现出香闺被寂寞覆盖吞没,可见寂寞之极。

女主人公在这样的幽闭寂寞的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哀怨,再也无法遮掩,最后竟成了"泪阑干"。

《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