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关于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精选篇1)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
某种特殊的感触。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
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
金顺姬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这种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
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为了做成泡菜,所以选用的都是心紧叶嫩的品种。
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
朝鲜族泡菜品目繁多,而且即便只是一个品种,也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味道:凉食的清爽,烹炒的鲜香,等等。
漫长的冬日里,有了脆辣、鲜甜的辣白菜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仿佛也会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香港的阿添和家人一起经营着自家的腊味店。
每天早上,他都是店里最忙碌的人,做这份工作,他已经有了10年的经验。
和兴腊味家有着60年的历史,以用料新鲜,考究,在顾客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如今,阿添和他的父亲、大伯一起,打理照料店里的一切。
而在内地的湖南,稻田里的禾花开了,也到了苗族人制作腌鱼和做腊肉的时节。
湘西木材丰富,熏烤腊肉的燃料以硬木为佳,如茶树和杨梅树。
熏烤时,要把腌制好的肉挂在取暖做饭的火塘之上,还不断将松果、茶壳、桔皮等放入火塘,这样熏烤出来的腊肉,就会带着茶果的香味。
对纯朴的苗家人来说,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
在今天的黄山地区,农家后院里依然晾晒着火腿和咸肉,洋溢着一派田园气息。
用腌咸肉制作的“刀板香”是一道待客的主菜,也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
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
(完整word版)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他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
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
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
潘银少和黄兰荣是生活在贵州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的山路。
刚刚采摘的枝条散发出新鲜的气息。
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
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潘银少和黄兰荣会说普通话,受过中学教育,但从未离开过从江县。
这是一种枫树的叶子,来自附近的山上。
自然的馈赠包含着丰富的可能性。
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
口感上,水稻常备区分为糯和非糯两类。
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
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
现在,潘银少和黄兰荣要把树叶放到沸水中煮上一番,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
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变成了黑色。
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植物将糯米染成黄色。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
这种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做最值得依赖的食物。
离下尧村不远的加车村也种植糯稻,这是一个苗族村寨。
王小整今年58岁,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在当地被称为糯娃,这意味着他们是吃糯稻长大的。
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稻谷产量,政府曾经推广过一种高产的籼稻,后来的年轻一代就是吃这种籼稻长大的。
但在王小整看来,只有吃糯稻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
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完整文案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老黄的全名叫黄国盛,认识他的人都叫他老黄,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 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糜子,又叫黍,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黍。
在中国的北方,酱的意味更加直接。再过三个月就是下新酱的时候了,但是准备的工作却要从现在开始。做酱是东北人家的大事情,邻居也赶过来帮忙。煮熟的黄豆在锅里直接被捣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温暖的火炕上,六只手合力把豆泥堆砌成型。酱的味道甚至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主妇合格与否的标准。最后用透气的黄纸包裹, kǔn bǎng成结实的酱坯。酱坯被挂上墙。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它们静静的发酵。等到来年春天,再开始更深入的转化。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
奶豆腐是几天前做的。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无法靠蔬菜和水果来补充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可以从这里获得。
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云南,几乎是同样的情形。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乳扇被晾到院敞里风干,像是挂起了巨大的风铃。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一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栋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一一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解说词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本集导入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旁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推荐】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影评1200字左右-范文模板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影评1200字左右篇一:舌尖上的中国作业(附答案)《舌尖上的中国》观后作业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1.自然的馈赠一共谈了几种食材?哪几种?2.如何理解理解最高档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法这句话?3.如何看待人们在挖取松茸和竹笋后一定要掩埋好挖坑这一行为?4.如何看待大自然的馈赠与人们的索取之间的关系?第2集《主食的故事》1. 你的主食是什么?你印象中我国有哪些主食?2. 谷物加工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什么时候划分出南稻北麦的格局?3. 黄馍馍的制作步骤?4. 主食加工的过程如此复杂多样,让你对我们的祖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结合片中一个具体的主食制作过程来谈。
第3集转化的灵感1.传说豆腐是由发明的;2.无论是做豆腐还是酿酒都需要添加一种“灵魂”之物才能完成转化,这种灵魂之物分别是和;3.最初人们将豆子做成豆腐的原因是什么?4.从豆腐的身上你能想到哪些做人的道理?第4集《时间的味道》1.就是出生于此地,并著有长篇小说。
2. 徽商故里和徽文化发祥地是3. 三阳南货店是上海老辈人个个都晓得的商店,江浙地区的各式干货在这里都能买到。
在某种意义上,像“三阳”这样遍布上海的南货店,其实就是这个移民城市的一座座纪念馆。
4.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
”如何理解这句话?第一季:第五集《厨房的秘密》1、城市大多类似,从美食上区分城市的一个标准是什么?2、湖南人的口味,如同戏。
有什么特点?3、最能代表心手合一的刀法的一道菜是:4、葵花大斩肉又叫:。
使用的是什么刀法?5、“香”这种味道,是由什么产生的?6、刀工对年龄有着苛刻的要求,不过一位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
7、中国菜,从来都不以单纯的成熟作为标准。
除了食材,最重要的就是烹饪。
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 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 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西芹藕丁炒松茸
芝士奶油焗松茸馄饨
烤松茸
松茸鹧鸪汤
冬笋-----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 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 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 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 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 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 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 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油焖冬笋 冬笋肉丁
冬笋红烧肉 雪菜冬笋豆腐汤
诺邓井盐-----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 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 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变迁
舌尖上的中国
自然的馈赠
松茸-----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人们寻找着一种精灵 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 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 中。
舌尖上中国第一季全集《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中国第一季全集《舌尖上的中国》故事说的是食物,看的是人跟稀松平常的“娓娓道来”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显得更有深入浅出的曲径悠长。
节奏上,既注重讲述的故事性,起承转合,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探究的好奇心理,也常有让人猛然一惊的错愕感,此时的“一惊一乍”让原本平坦的叙事显得有了铿锵的节奏感。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的脚本写得好,故事讲得好。
究其这种好,跟片中将“人”永远作为叙事主体有关,任何美食的造物主都是人,在片中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尽管是小人物,但有板有眼地将之姓名、家乡相当于历史重要人物一般介绍出来,仅这一点就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再是附属在食物旁边的符号,而是真实存在的民间手工大师或者爱好烹饪的厨娘。
没人会对这种纪录片的用词咬文嚼字,诸如最鲜香、卓越等词也是夸张修辞,真正让你感受的不是学术上的准确,而是更生动地抵达镜头下的美食之美。
拍摄把凡庸的生活拍出至美《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纪录片,如果不是中文配音,常常会让错觉以为这是BBC之类的制作,这种美妙的错觉我猜主要是因为高清拍摄技术上的精准、大气和纯熟。
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讲述紫菜的采摘时,镜头对准了每日在大海中辛苦干活的老李,镜头拉远,再远,巨浪或缓或急地向采摘者老李袭来,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采摘挖掘经济作物了,分明是“老人与海”的经典故事再度上演。
此时无数个闪切镜头,成了我们在欧美电影中经常见到的场景,它们的运用不再是单纯地向你介绍一种食品的来源和制作,而是一种人与大自然、和谐与抗争的相处之道。
这种近似夸张和奢侈的拍摄,在《舌尖上的中国》随处可见,它们成了最让电视观众炫目的一种方式,习惯了荧屏上四平八稳镜头的语言的观众,看到此处自然会产生惊奇和震惊,食物之美、制作过程之妙和稳重大气的镜头语言形成了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片中,拍摄手段运用繁杂曼妙之处数不胜数,同样是拍摄几个醋瓶子,《舌尖上的中国》的摄像师却拍出了花样,他对焦在一个山西醋瓶上,然后移动焦点,再次对焦在旁边的浙江醋瓶上,本来算不上稀奇高难的摄影手法,用到此处却使画面格外生动,如此凡庸的生活原来也可以是至美的。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5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500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speeche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500字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500字精选6篇舌尖上的中国深刻地感受到在人类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在享受这份馈赠的同时,应该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文案旁白(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
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
这种菌子只有在高海报的山地中才能存活(卓玛:“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卓玛:以前的产量是很多,但是价格很低。
今年的产量是很少,但是价格很高)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炭考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香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
凌晨3点,这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卓玛:如果不早出来的话,别人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别人把全部(松茸)都拔走了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捡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妈妈找寻着2天前亲手掩藏的菌坑,沙壤图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卓玛: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光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有一点担心,有一天她头晕倒在山上,毕竟她已经岁数大了)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儿怪,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七集我们的田野(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他们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潘银少和黄兰荣是生活在贵州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阳有300多公里的山路刚刚采摘的枝条散发出新鲜的气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贵州省从江县,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的山区,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着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潘银少和黄兰荣会说普通话,受过中学教育,但从未离开过从江县这是一种枫树的叶子,来自附近的山上自然的馈赠包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壮族聚居的下尧村,正在迎接一个专为稻谷丰收设置的节日---新米节口感上,水稻常备区分为糯和非糯两类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现在,潘银少和黄兰荣要把树叶放到沸水中煮上一番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变成了黑色现在,他们用另一种植物将糯米染成黄色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艰苦的民族对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护了食物天然的品质这种米饭油脂丰富,结实耐饿,被当地人看做最值得依赖的食物离下尧村不远的加车村也种植糯稻,这是一个苗族村寨王小整今年58岁,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在当地被称为糯娃,这意味着他们是吃糯稻长大的上世纪60年代,为提高稻谷产量,政府曾经推广过一种高产的籼稻,后来的年轻一代就是吃这种籼稻长大的但在王小整看来,只有吃糯稻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山上的梯田不适合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区相比,在陡峭贫瘠的大山里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顺应着山势,王小整的祖先们完全靠双手创造了这一切上古,糯稻曾是长江流域吴越民族的主食,秦汉时期,北方族群向南方扩张,同时也将糯米引种在这片区域但糯稻并不是唯一的收获,水田里还藏着其它的秘密1000年前,王小整的祖先们就发现,水稻田里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楚虫害。
舌尖上的中国松茸的故事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舌尖上的中国——松茸的故事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
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云南香格里拉,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
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地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
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
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一般走一公里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这只松茸的伞盖已经打开,品质不好。
“以前的产量是很多,但是价格很低;今年产量很少,但是价格很高。
”)松茸属于野生菌中的贵族,在大城市的餐厅里,一份碳烤松茸价格能达到1600元。
松茸的香味浓烈袭人,稍经炙烤,就会被热力逼出一种矿物质的酽香。
这令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吉迪村是香格里拉松茸产地的中心。
凌晨3点,这里已变成一个空村,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已经出门去寻找那种神奇的菌子。
(“如果不早出来的话,别人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别人把全部的松茸都拔走了。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2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即使对于熟悉森林的村民,检拾松茸也是一项凭运气的劳动。
品质高的松茸都隐藏在土层之下。
妈妈找寻着两天前亲手掩藏过的菌坑,沙攘土层中,果然又长出了新的松茸。
可惜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太小。
(“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光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有一点担心,有一天她头晕,晕倒在山上。
”)酥油煎松茸,在松茸产地更常见。
用黑陶土锅溶化酥油,放上切好的松茸生片,油温使松茸表面的水分迅速消失,香气毕现。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以前藏族人都不爱吃松茸,嫌它的味怪。
原来的松茸也就几毛钱一斤。
可是这几年,松茸身价飞升。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旁白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旁白文案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
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
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
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
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
《舌尖上地中国》完整文案
《舌尖上的中国》完整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舌尖上的中国分集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央电视台重点项目,共七集。
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
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
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
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
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炳辉天人和谐感恩馈赠
——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自然的馈赠’《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
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本集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将镜头瞄准初始状态的生物,在大自然最原始的感召之下,天地山水湖海赋予了人类最终极的美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传统中国的美食文化。
广袤的国土为我们的美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材料,勤劳的中国人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自然的馈赠给了人们味蕾的享受,让人们生存,同时,人们也温柔的对待大自然,‚猎杀不绝‛,片中所展示出来的人与自然的一来一往,透露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从另一层面《自然的馈赠》又升华到感恩这一主题;片中一直强调馈赠,几乎讲到每一种食材都会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许是在提示我们要学会感恩。
该片采用横向的结构方式,真实的记录了各种食材的获取过程。
选取了位于中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内的食材进行逐个介绍;从天寒地冻的东北查干湖,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岛,可谓是走遍中国的江南塞北,当看到那些属于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倍感亲切,难掩激动,进而激发内心的思乡情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那中华饮食文化更加复员辽阔。
真实性,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片中在介绍每一个美食的同时都重点介绍了一个人,真实性就更能体现出来了。
寻找松茸的卓玛母女,老包的笋林,制作诺顿火腿的黄树江父子等,有了真实的人物、地点、事件,使得整个片子的事实更加有可信度。
细节描写对于纪录片是极为重要的,细节描写不仅能打动观众,夹带深意的细节描写更是会将纪录片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然的馈赠》中对于细节的描写可说是精到了极致,云南人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制作诺邓盐,用到了一种传统的竹筒器具,纪录片对于这个不起眼的器具却用了特写将其突出,而纪录片着意呈现的父亲老黄和儿子树江一起制作诺邓火腿,树江尽管跟着父亲学了很多年,制作的诺邓火腿却仍然赶不上父亲的细节,更是有无限深意。
在画面构图上考究、细腻。
色彩艳丽仿佛可以闻到食材的味道。
景别与构图让镜头在保持记录功能的同时兼具了更多的美学意义。
精美的构图和流畅的动作贯穿全篇将食物拍摄得千娇百媚,潜移默化的推动叙事。
镜头干净、纯粹,虚实有度,将表达变得格外生动。
取景拍摄亦拍得出国画的意境。
特写镜头,勾起无限遐想。
的运用。
影片中总是以特写来表达食物的诱人。
在酥油炸松茸这道美食中,整个做法一直是用特写来拍摄做的过程,例如松茸从最原始的状态到用刀切片再到和酥油融为一体的酥脆感,都是由特写这个以突出为主的镜头来完成,更能表达食物的美感。
同样的拍摄手法还有黄豆酸笋小黄鱼、火腿炒饭、鱼头泡饼等等。
同时,在开始解说一种美食之前,它总是用一个大远景拍出当地的的景色,就像是香格里拉的迪庆村和湖北的嘉鱼县等。
然后用跟拍的镜头来展现如何获取食材的辛苦,表达食物的可贵性,抖动的镜头更能凸显纪录片的真实感。
在每一个食材被获取的时候,都是用跟拍的手法带领着观众见识它被获取的全过程。
镜头跟着纪录片中的人物,让观众和他一起去采摘,去腌制,让观众身临其境。
解说词简练而有力量,凸显画面的内涵,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思考。
在跟随者去冰湖捕鱼的场景中,漆黑的画面只有马灯有一丝光亮。
‚要知道现在脚下已经不是陆地,而是冰面,赶车的冰面有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丢掉性命也是有可能的‛。
这段短小精悍的解说词充分的表现了前往捕鱼路上的危险性,寥寥数语就凸显了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性。
因为自然,人类繁衍生息,也因为自然,我们得到美味。
朴实的劳作者对待自然的馈赠,而我们从这些勤劳智慧的劳作者身上,也许就是我们亲人的身上,更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片子的最后,出现劳作者平实、朴素、自然、幸福的笑,他们敬畏自然,这群大自然厚爱的人们,也将得到属于他们的最厚重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