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社会救助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

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

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第十章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经验

第十章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经验

第十章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经验第一节各国社会救助概况一、社会救助水平与各国救助标准尽管自19世纪末德国创建了社会保险,很快为欧美各国普遍采用,大多数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不同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能够取代社会救助。

在20世纪3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的经济大萧条中,社会保险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及社会救助来得重要。

如英国政府面对300万失业大军,在1930年和1934年连续颁布了两个失业救助法,扩大对失业者得救助范围。

在法国,主要也还是依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范围广泛的社会救助网来渡过难关。

美国著名的罗斯福新政,主要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以工代赈,即组织大批失业工人修建公共工程,这是典型的社会救助手段。

社会救助以其保障的基础性和直面贫困与弱势群众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即使是最富裕的国家和最发达的社会也是如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变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与改革又逐渐成为各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社会救助水平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个普遍的社会救助(或称公共援助)制度,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因为各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生计断绝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境地。

这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意义尤甚,可以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措施之一。

纵观一部社会救助发展史,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即社会救助的水平也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社会救助水平一般用替代率来衡量。

它可以定义为救助金平均水平与相同家庭结构人群的平均收入之比。

表10-1 OECD国家社会救助金替代率(1992年数据)(单位:%)从表10-1可以看到,24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助金的平均替代率分别为39%和57%,对有子女的救助对象提供的救助金比无子女救助对象高出18个百分点。

社会救济助理论认为,个人的预期收入是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收入的,对于社会救助制度处于建立或改革之中的国家而言,其社会救助水平应设置为既能维持受救助者的基本生活又不致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合理层次上。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20年版)章节题库-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20年版)章节题库-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一、名词解释1.社会救助(南京理工2011年研)答: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社会救助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涉及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一个复杂和综合的制度体系。

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答: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物质方面的社会救助、精神方面的提升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领域。

3.贫困答: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

贫困问题不仅仅是无法维持基本生存的状态,而是能力的贫困、权利的贫困以及机会的贫困等。

贫困包括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4.外展社会工作答:外展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主动到流浪乞讨人员出现多和活动频繁的地方,与他们保持紧密接触,通过提供辅导、资料及转介服务,使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发挥其潜能并预防不良影响的工作。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救助的体系。

答:社会救助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基本生活救助基本生活救助是社会救助的核心内容,主要解决贫困个人和家庭的温饱等基本问题。

目前主要面向的群体有两类:①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其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②农村中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2)专项社会救助专项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生活救助起补充作用,只是针对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救助。

专项社会救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由政府或社会通过现金或实物救助的形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学业。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两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保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包括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优抚和扶助等五大类别。

1.低保:低保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石,旨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根据国家规定,低保救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劳动能力或无劳动条件的居民。

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享受经济补助,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对突发性困难造成经济困难的人员提供的一种短期救助制度。

主要针对因灾难、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经济困难情况。

4.优抚:为中国的军烈属(军人和烈属的配偶、子女等)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退伍军人、烈士家属、抗战老兵、革命伤残军人等。

5.扶助:扶助是指对特别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的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如孤儿、残疾人、白血病患者、艾滋病人等。

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机制,包括救助标准、救助渠道、监督管理等方面。

1.救助标准:救助标准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是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基础。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救助渠道:救助渠道是指救助对象获取救助的方式和途径。

现在,大多数救助渠道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机构、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等。

3.监督管理: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的公开透明。

除了以上的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国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00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

002.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

工作的主要方法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第三节社会救助社会知识点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021年考过)(一)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1.基本定义2.基本假设(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且依赖他人从而获得协助。

(2)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事件发生。

(3)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

(4)当人们遭遇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缓解负面的压力。

(5)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6)社会中的困难群体需要强化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会支持功能。

3.社会支持网络中个人与支持者的关系类型(1)工作伙伴:服务对象和支持者之间成为伙伴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

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如果能够建立服务对象与支持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共同协助解决问题,则有利于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2)生活协助:支持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和生存问题。

(3)关系连接:服务对象可以通过支持者接触更多的社会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接触更多的资源。

(4)心灵抚慰:支持者给予服务对象情感和心灵等方面的支持和安慰,缓解其压力和焦虑情绪。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途径1.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成员2.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资源3.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功能(1)物质援助(2)情感慰藉(3)心理疏导(4)关系支持(三)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策略1.政府层面:参与政策倡导2.社会层面:发挥组织影响3.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4.个人层面:强化网络效益(规模、基础、质量、强度)网络规模:即救助对象所拥有的可以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益处的关系人的数量。

网络基础:主要分析救助对象的家庭、亲戚、朋友、邻里、同事和其他的援助者所能够提供援助的情况。

网络质量:评估网络成员提供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实际提供援助时的意愿强度等。

网络强度:分析救助对象个人网络中成员之间的接触频率、耐久性以及强度等。

社会保障第十章

社会保障第十章

第十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单选题第一节贫困的概念和测量1.以下关于贫困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D)。

A缺少机会参与经济活动B在一些关系自己命运的重要决策上没有发言权C易受到经济以及其他冲击的影响D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2.以下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决定贫困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对维持人生理效能的最大需要为标准加以限定的,也称为生存贫困B相对贫困的出发点是人们之间的收入的比较和差距C社会保障制度无法消除绝对贫困制度D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是绝对贫困,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相对贫困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A社会救助主要解决广义的贫困B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等方面综合因素或从这一综合的角度去理解的贫困成为广义贫困C狭义贫困指的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D反贫困的措施主要以提高生存质量和促进发展为主要目标4.社会性贫困与非社会性贫困,是依据(C)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A贫困程度B贫困范围C贫困成因D贫困存在的状态5.以下不属于影响贫困的社会因素有(D)。

A经济结构B产业结构的转型C社会经济政策D平均消费倾向下降6.(A )参照正所得税体系设计了一个补助穷人的“负所得税方案”A弗里德曼B凯恩斯C罗斯福D布什7.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综合救助,是依据(C)进行划分的。

A救助内容B救助方式C救助类别D救助时间8.按照(A )划分,社会救助方式分为物质救助与精神扶助。

A救助内容B救助方式C救助类别D救助时间9.有关美国社会救助中的“工作福利”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D)。

A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家庭支持法案”,以倡导“工作福利”理念。

B社会保障的理念从最初的单纯性救济改变为工作性福利C转变的主要标志是在社会救助中增加对工作的要求D美国政府制定的“未成年孩子家庭补助法案”没有对受益人有一定的工作要求10.以下不属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改革采取的措施的是(D)。

A严格身份调查B严格收入状况调查C附加受助条件D提供工作的福利11.1961年美国社会保障署提出的贫困线是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参照系的,如果两口或三口以上的家庭的食品消费占总收入的(A)或三口之家占27%以上的就是贫困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正式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正式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正式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正式文》分析与解读目录一、引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概述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主要内容3.1 社会救助对象3.2 社会救助标准3.3 社会救助程序3.4 社会救助保障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实施与影响五、个人观点与总结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于XXXX年正式通过,并在XXXX年XX月XX日正式施行。

该法律旨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和实施对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正式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以便读者全面了解该法律的内容和意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立法,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体现了国家的社会责任和民生关怀。

该法律共有XXX条,涉及社会救助对象、标准、程序和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内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主要内容3.1 社会救助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失业人员等。

对于不同的救助对象,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救助标准和程序。

3.2 社会救助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各地应当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社会救助标准。

法律还规定了对于特殊困难群体的额外救助政策,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3 社会救助程序社会救助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查、认定和发放等环节,法律明确了各个环节的程序和要求。

法律还规定了对于虚假申请和骗取救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4 社会救助保障为了保障社会救助的落实,法律规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足额地享受救助权利。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的实施与影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落实了该法律的相关政策。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019年修订)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019年修订)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019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3.02•【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9号•【施行日期】2019.03.02•【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救助正文社会救助暂行办法(2014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9号公布根据2019年3月2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国务院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应急管理、卫生健康、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四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社会工作实务笔计10(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实务笔计10(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第一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从属于社会救助,服务于社会救助,致力于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提升社会救助的质量。

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掌握)本考点2012年以后未考过,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内容(一)社会救助的概念(1)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到宪法保障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

(3)它以家计调查为基础,由政府和社会为陷入贫困的城乡困难家庭提供直接的物质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二)社会救助的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2.特困人员供养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各地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开展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属于特困人员供养范畴。

特困人员供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是提供疾病治疗;四是办理丧葬事宜。

特困人员供养采取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在家庭分散供养两种形式,由特困供养人员自行选择。

3.受灾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是指国家对遇到自然灾害致使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使之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并逐步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能力的一项救助制度。

受灾人员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政府还应当及时核实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此类救助具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点。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也属于受灾人员救助范畴。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
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地方,五保户的生活保障实行五保 统筹与低保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如东部地区。
五保户供养的主要形式: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集中供养主要依托农村乡镇福利院(或敬老院)对入院五 保户的生活给予照顾和帮助。
分散供养是通过集体包养、国家定期定量救济供养、划 定五保供养田(地)由亲友代耕、助耕等多种供养方式, 确保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
▪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
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里劳动;
三是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特别是选举权
▪ 20世纪初,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这一类代表旧的 伦理思想的旧概念,提出了“公共援助(Public Aid)”这一新概念,后来逐渐为官方所认可。
二、社会救助与反贫困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 1996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7年制定了《联合国
1997-2006年消除贫困十年规划》。 中国国务院于1994年3月1日召开了扶贫开发
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 划”工作。
2004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将 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少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 优待军人家属。
➢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 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
▪ 社会救助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社会保障制 度。
出于恻隐之心或宗 教信仰的慈善事业
随机、非制度性的
国家济贫制度以1601年
对象 条件
城市居民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 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的,持有非农 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医疗社会救助PPT课件

医疗社会救助PPT课件

(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机关事业单位职工 劳保医疗:企业职工 1951年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
险条例》
16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建立。
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合作社对于因公负伤或
资金筹集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 2.资金的管理 (1)成立独立的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委员会; (2)专户储存,专账专项管理; (3)实施群众监督。
8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三、基本功能
(一)促进社会公平
1.有利于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机会公平 健全的医疗社会救助服务体系要保证医疗服务
的可及性,覆盖到每个地区的每个人。 2.有利于医疗卫生的结果公平 体现在健康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
19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二)主要的内容
1.救助对象 (1)“三无”人员和其他特殊对象中的患病者; (2)享受低保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的无业人员病患者; (3)享受低保家庭中本人有医保,但因患病享受医疗
救助和其他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有困难;
20
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4)享受低保的年满60周岁的无业老人和 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的病患者;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完善的医疗救助制度,能消除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 (四)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
健康是公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获得医疗救助是 公民的基本权利。医疗救助是政府人道和人权的充 分体现。
(五)体现了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医疗机构的设置、服务水平、价格等因素,直接影 响医疗社会救助的规模、时间和效果。医疗救助制 度的建立,会推动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疗机 构的建立,推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

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与服务流程规范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 (2)1.1 社会救助服务定义 (3)第二章社会救助服务基本原则 (3)1.1.1 公平原则的内涵 (4)1.1.2 公平原则的体现 (4)1.1.3 救助及时原则的内涵 (4)1.1.4 救助及时原则的体现 (4)1.1.5 分类救助原则的内涵 (4)1.1.6 分类救助原则的体现 (4)第三章社会救助服务内容 (5)1.1.7 救助对象 (5)1.1.8 救助内容 (5)1.1.9 救助流程 (5)1.1.10 救助对象 (6)1.1.11 救助内容 (6)1.1.12 救助流程 (6)1.1.13 救助对象 (6)1.1.14 救助内容 (6)1.1.15 救助流程 (7)第四章社会救助服务流程 (7)1.1.16 申请条件 (7)1.1.17 申请材料 (7)1.1.18 受理程序 (7)1.1.19 审核内容 (7)1.1.20 评估方法 (8)1.1.21 审核与评估结果 (8)1.1.22 救助实施 (8)1.1.23 跟踪服务 (8)1.1.24 终止救助 (8)第五章社会救助服务标准 (9)1.1.25 救助对象准确性 (9)1.1.26 救助内容全面性 (9)1.1.27 救助程序规范性 (9)1.1.28 救助措施针对性 (9)1.1.29 救助资源整合性 (9)1.1.30 救助申请时效 (9)1.1.31 救助审核时效 (9)1.1.32 救助发放时效 (9)1.1.33 救助调整时效 (9)1.1.34 救助政策宣传满意度 (9)1.1.35 救助服务流程满意度 (9)1.1.36 救助服务质量满意度 (10)1.1.37 救助服务态度满意度 (10)1.1.38 救助服务监督满意度 (10)第六章社会救助服务人员管理 (10)1.1.39 基本素质要求 (10)1.1.40 专业素质要求 (10)1.1.41 人员培训 (10)1.1.42 人员考核 (11)第七章社会救助服务设施与设备 (11)1.1.43 设施配置原则 (11)1.1.44 设施配置内容 (11)1.1.45 设备维护 (12)1.1.46 设备管理 (12)第八章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管理 (12)1.1.47 监控原则 (12)1.1.48 监控内容 (12)1.1.49 监控方式 (13)1.1.50 完善服务流程 (13)1.1.51 提高服务质量 (13)1.1.52 提升服务效果 (13)1.1.53 强化内部管理 (14)第九章社会救助服务监督与评估 (14)1.1.54 监督原则 (14)1.1.55 监督主体 (14)1.1.56 监督内容 (14)1.1.57 监督方式 (15)1.1.58 评估原则 (15)1.1.59 评估内容 (15)1.1.60 评估方法 (15)1.1.61 评估流程 (15)第十章社会救助服务政策与法规 (16)1.1.62 政策制定的原则与依据 (16)1.1.63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程序 (16)1.1.64 政策制定与调整的监督 (16)1.1.65 法规执行的措施 (16)1.1.66 法规执行的监督 (16)1.1.67 法规执行的改进 (17)第一章社会救助服务概述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社会救助知识要点

课程知识要点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的含义2、人类早期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慈善恩赐思想含古希腊幸福观、古罗马正义观、欧洲中世纪公正观和基督教博爱观的基本思想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命题4、贝弗里奇的社会救助思想第二章社会救助概述1、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尤其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和保障水平的最低性和内容2、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即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应付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经济风险的责任、经济生产力水平和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条件贫困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安全3、社会救助制度的萌芽历史前身是英国济贫法及产生的标志美国1935社会保障法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特征5、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弊端改革的原因第三章生活救助1、生活救助制度的内涵实质是衣食救助,保障温饱生活水平,解决生存危机问题与特征2、我国生活救助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3、我国农村五保供养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含“三无”人员的界定第四章医疗救助1、医疗救助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2、医疗救助的主要方式3、我国医疗救助对象的资格条件、对象范围、常规方式、规范程序第五章住房救助1、住房救助的内涵、特征和实施方式2、我国廉租房和公租房制度的主要内容第六章教育救助1、教育救助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功能2、教育救助的实施方式第七章灾害救助1、灾害救助的内涵、特征尤其临时性非经常性,主要实施方式是实物非现金,这与其他救助制度的重大区别和功能2、灾害救助的类型及救灾过程第八章失业救助1、失业救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2、失业救助与失业保险的异同第九章司法救助1、司法救助的客观原因即意义2、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的内涵3、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的异同4、实施司法救助的条件法律和经济条件5、司法救助的特殊对象第十章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1、经济学的横向公平和伦理学的纵向公平的含义2、社会福利制度中公平的主要内容与形式3、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概述1、社会福利的涵义、特征、内容和功能2、社会福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3、我国传统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4、我国民政福利事业与福利企业性质、兴办的条件我国职业福利、社区服务、公共福利的主要内容第十二章老人福利1、老人福利制度的基本内容2、西方国家老人福利的共同特征3、我国传统社会老人福利的基本特征4、我国老人福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及对策思路第十三章妇女儿童福利1、妇女儿童福利的内涵、特征与功能2、妇女儿童福利的内容3、我国妇女儿童福利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

第十章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

第一,制度结构的独立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 的基本原则相背离。
第二,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 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
第三,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安排的非 公平性。
第四,资金严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第五,职业福利严重异化,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2、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 1984年11月,民政部在福建漳州召开了全国城市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在制度规定上,我国的社会福利工作包括政府民政部门主 管的那一部分社会福利工作和劳动部门主管的职工福利和 补贴制度。从这一层面上,社会福利是国家、社区组织和 企事业单位为满足各类社会弱者、遇到一定困难的社会成 员或本单位职工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或组织实 施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保障和收入保障。我国的社会福利 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含义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 畴。
▪ 四、安置保障及其他 ▪ 1、安置保障概述
安置保障,是以安置退出现役的军人就业或养老 等为内容的一项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保障军人 退出现役后的生活安全。它主要面向军队转业干 部、退伍义务兵和应由地方安置的离、退休军人, 以及退役的伤残、病军人。 从数量上看,我国军人的安置保障有两大块:军 转安置和退役安置
▪ 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 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 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第一节 社会福利
▪ 2、社会福利的特征 ▪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救助、社
会保险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2)保障内容的福利性。 (3)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 (4)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内容 ▪ 按福利项目的具体内容,可分为: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那么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内容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 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概述1、1 社会救助①社会救助定义在什么情况下(个人、自然、社会原因),发生严重困难时,政府和社会对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社会救助的特征A、权利义务的非对称性社会成员在陷入贫困时,有权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不要求获得救助者履行某种业务—宪法赋予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B、救助对象的限制性真正陷入困境—必须进行家计调查。

C、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保障获救成员的最低生活需求D、救助手段的多样性物质-现金;应急临时-固定长期;政府-民间…E、救助的时限性救助者脱离困境,救助终止1、2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一种旨帮助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社会成员,在其获得物质方面社会救助的同时,得到精神方面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直至摆脱生活困境,或减轻困境,过正常社会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

这种专业服务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

1、3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①服务对象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生活发生严重困难A、引发问题的原因多样性和复杂性:背后的原因多样性和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而迸发;B、问题发生后对救助对象的影响多样性和复杂性: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

②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完整统一表现在:A、叠加式的保障服务: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向对象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等物质援助;B、嵌入式的保障服务: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开展,使社会工作更具人性化、更有成效。

③救助服务规范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在政策的范围和许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规范服务。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

陕西省社会救助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第三章特困人员供养第四章受灾人员救助第五章医疗救助第六章教育救助第七章住房救助第八章就业救助第九章临时救助第十章社会力量参与第十一章监督管理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适用本办法。

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组织实施社会救助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困难排查、信息报送、宣传引导、公示监督等有关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救助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和社会救助受理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和计划生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工作。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身处困境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失去主动求助能力的危重病人等,应当主动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其脱离困境。

本条第一款、第二款所列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

第十章 社会救助

第十章  社会救助
15、灾害救助的内容有哪些?
答: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的总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并且“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完整的灾害救助体系就包括了防灾、抗灾与救灾三大内容。㈠防灾即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㈡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㈢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救灾活动的对象,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①对灾区灾民的救助。包括:一是,救助灾民生命,这是灾中救援的基本内容;二是,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四是,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②灾区社会的救助。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是对灾民救助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对灾区社会的救助就是借助一切手段,整合社会组织、恢复社会功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正常化。包括:社会功能恢复,社会组织的重构,社会机制的整合,公共设施的恢复,社会控制力量的加强,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灾害救助任务的全面完成,必须将对灾区灾民的救助与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正确地结合起来。
6、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答: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①生存权保障原则。②普遍性原则 。③“保底”原则 。④法制化原则。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十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第三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社会支持网络的应用策略: 政府层面:参与政策倡导(收集数据、整理案例) 社会层面:发挥组织影响(发挥社会组织影响力 ) 社区层面:提供专业服务(恪守专业价值、实践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方法技巧) 个人层面:强化网络效益(四个方面评估:网络规模、网络基础、网络质量、网络强度) 步骤: (1)和救助对象一起分析网络中能提供支持的成员,然后鼓励和协助对象与其加强联系。 (2)发动志愿者网络资源,将救助对象和愿意提供志愿服务的成员联系在一起,通常一对一的连接 方式更为有效。 (3)结成互助和自助网络,鼓励有相同需求的救助对象相互支持。 (4)发动邻里资源,联系社区居民中的骨干、领袖等,通过多元化途径,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第一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 (1)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适合的救助项目 (2)协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3)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与社会支持 (4)疏导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第二节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最低生活保障中的服务内容 1.对象识别: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的方式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并对照当 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选择“最需要或者最困难的人群”作为救助服务对象。 2.协助申请低保:社会工作者帮助救助对象了解申请程序和申请方法 3.提供心理支持: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4.调节家庭关系:全面了解和分析其家庭结构和关系,及时发现问题,调解家庭关系,帮助改善家庭 生态环境。 5.开展能力建设:增强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社会能力等。 6.促进社会融入:未低保对象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的公益和文娱活动,帮助 他们建立和其他社区居民的联系。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中的服务内容 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住房、食物、衣被及出行等。 2.提供日常生活照料 3.提供疾病治疗: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等 4.办理丧葬事宜 医疗救助中的服务内容 1.协助申请救助:给救助对象讲解医疗救助的政策、标准和方式,协助他们准备申报所需材料等。 2.改善救治环境 3.协调医疗资源 4.强化社会支持:动员志愿者或社区邻里共同帮助救助对象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必要的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兴起,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中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救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和职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个方面,这些主体共同承担着社会救助事业的管理职责。

国家政府在社会救助管理中担任着主导地位,通过立法、政策、资金等手段为社会救助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包括资金安排、人员配备、服务保障等工作。

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协助作用。

个人作为社会救助的受益者,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城市低保条例》、《农村五保条例》、《城乡居保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具体规定,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政府还多次发布文件和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四、当前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救助对象的界定上存在不够明确的情况,导致一些困难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上存在差异化的情况,导致救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存在问题。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10章 城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PPT课件

第10章 城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PPT课件
为了切实做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11月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 [2001]87号)。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纷纷加大了对低保资金的投入,民 政部门也加大了推动低保制度的落实。从2001年到2002年,这是城市低保制 度推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年里,城市低保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保 障对象迅速增加、资金投入力度空前加大两个方面(见表10-1),初步
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救助对象有限。 (2)救助标准低。 (3)救助经费严重不足。
在50—60年代形成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城市社会救济制度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 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也使得城市社会救助工作焕发 出新的生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社会救助工作经历两个阶段。
• (2)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 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费用以及 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 低生活保障金标准。
• (3)保障资金的来源。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资金,由地 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专项管 理,专款专用。还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制度提供捐款、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这些规定虽然表明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于 财政和社会捐赠两个渠道,但是地方政府依然是资金的主要责任者。
另一方面,在低保制度正式确立后的最初两年里,低保工作的成效还不 是很明显,至少不像制度设计者和公众所预期的那样好。截至2001年6月底, 全国还只有458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比1999年9月只增加了不到 200万人。而与此同时,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城市居民有着最低生活保障需求, 城市低保制度的覆盖面非常有限,所谓“应保未保”的问题非常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道德工程,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慈善事业具有扶危济困的社会功能,同时兼具民办社会救助的色彩。它是人类社会互助行为在现代社会的基本载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经费来源看,慈善事业能够获得官方、企业或社团、家庭或个人的经济支持,从而具有混合分配的功能。它在实践中表现出以下几项基本特色:①善爱之心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础。慈善属于道德范畴,慈善事业的非强制性和慈善行为的自愿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道德支配作用。②贫富差别是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贫富差别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贫富差别的存在过去和现代社会也都是必然的。对慈善事业而言,共同贫穷的社会或时代只会有个别的慈善事业,而不可能有慈善事业,因为社会成员都需要援助,而社会成员又几乎均不具备援助他人的能力;共同富裕的社会也不需要慈善事业,因为人民都具备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困难;惟有存在着贫富判别的条件下,一方是有人具备援助他人的能力且需要有合适的援助途径,另一方是存在需要他人援助的弱者或不幸者,慈善事业恰恰成了富人和穷人的共同需要。③社会捐献是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慈善事业不排斥官方的财政资助,但慈善事业自下而上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捐献,没有社会捐献便不会有社会化的慈善事业。④民营机构是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由于政府干预可能改变慈善事业的性质并背离捐献者的意愿,慈善事业在具体运作中又必然排斥政府权力的干预。因此,慈善事业只能由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承担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这是慈善组织之所以成为一项有益的公益事业而非单个的施舍行为的组织基础,也是其作为社会性保障事业而不被纳入法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事业或官办社会救助的重要原因所在。⑤捐献者的意愿是慈善事业的实施基础。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捐献,这种特殊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慈善组织需要坚持以捐献者的意愿为实施基础,即慈善事业具有捐献者意愿至上的特点。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当慈善事业仅仅是少数富人的事情时,绝不可能形成发展慈善事业应有的氛围,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一种有利的、自觉的促进慈善行为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且会使慈善事业具有更加广泛、更加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使单个的慈善行为集约成为一项宏伟的事业。
并出具有关证明,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6、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答:在现代社会,就一般情况而言,凡生活水平等于或低于法定贫
困线的个人和家庭,都是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或社会救助的对象。在各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对社会救助对象也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只对自我保障有困难而确需救助者给予救助。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在救济对象上各有不同的划分和偏重。在中国,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人员:一是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俗称“三无”人员。二是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中的受害者。三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在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第一类、第二类对象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对减少,而第三类救济对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依然存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类对象群体将构成社会救助的重点。社会救助需要确定重点救助保障对象,实施标准有别的分类保障。对上述人员在基本生活和生存发生困难时给予现金救助和实物救助,按一般规定,享受社会救助者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由申请者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对申请者的调查一般称之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这是进行社会救助的必要前提。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为社会救助标准提供参与资料;二是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前者,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定期或不定期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所调查的资料。后者除了调查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外,还着重调查申请人家庭收入、收入来源及贫困程度等,以确定申请人是否符合社会救助的标准。在目前的中国,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可以对社会救助从多个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分类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救助的稳定性分类,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12、贫困测量方法有哪些?
答:贫困测量方法有:①市场菜篮子法。②恩格尔系数法。③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④国际贫困标准法。
13、社会救助的分类。
答:①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社会救助可以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农村扶贫开发等。②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③依据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可将社会救助分为经常性救助和临时性救助。
15、灾害救助的内容有哪些?
答: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的总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并且“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完整的灾害救助体系就包括了防灾、抗灾与救灾三大内容。㈠防灾即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㈡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即灾情一旦出现,不惜一切代价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措施,抵抗灾害,防止其泛滥,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㈢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等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救灾活动的对象,其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①对灾区灾民的救助。包括:一是,救助灾民生命,这是灾中救援的基本内容;二是,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四是,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②灾区社会的救助。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是对灾民救助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前提。对灾区社会的救助就是借助一切手段,整合社会组织、恢复社会功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正常化。包括:社会功能恢复,社会组织的重构,社会机制的整合,公共设施的恢复,社会控制力量的加强,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等。灾害救助任务的全面完成,必须将对灾区灾民的救助与对灾区社会的救助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与申领程序是什么?
答:①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在各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一般来说,都比较强调政府的责任,主要由政府出资,少数国家的低保资金则主要来源于社会。中国在开始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各省筹集经费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由各级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负担,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各方出力,财政保底,也就是在原有单位保障即“谁家谁抱走”的前提下,有些单位无力保障或仅有一部分保障,仍不足以解决问题,再由当地主管部门解决,主管部门还无能为力者最后由地方财政兜底。②申请者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必须经过申请和接受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两道程序。中国对申请、调查、审核审批等程序的规定是: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1、简述社会救助的概念及特征。
答: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其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保障其生存权。其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社会救助的特征:①最低保障性。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称为最低保障制度。②按需分配。社会救助是有别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渠道。③权利义务单向性。④救助对象全民性。虽然社会救助因多数社会成员能够正常生活而不需要救助,而在事实上并非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从而具有全民性特征。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遵循那些原则?
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原则:①生存权保障原则。②普遍性原则 。③“保底”原则 。④法制化原则。
4、灾害救助有何特点?主要有那些救助形式?
答:灾害救助的特点是:①灾害救助的紧急性;②灾害救助内容的广泛性;③灾害救助手段的多样性;④灾害救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灾害救助主要有三种形式: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指人们对易发生灾害地区在灾害发生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抗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采取各种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尽最大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救灾是灾害已经形成,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政府迅速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动员人们群众支援灾区,恢复灾后人民生活和生产。
2、试述社会救助的对象及标准。
答:社会救助的对象:①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公民。②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陷入困难的公民,主要是自然灾害的受害者。③生活水平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公民。必须由申请人提出申请,并由主管部门对申请者财产和收入进行调查,对合乎条件的确定救助标准,付给救助费。社会救助的标准:①确定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标准。②确定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的经济情况。
5、如何理解慈善事业的特色?
答: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互助事业,是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一
两者都通过法律制度加以确定和规范。社会救助已构成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保障措施。
8、社会救助的功能。
答:①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缓解贫困问题。②社会救助可以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③社会救助可以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9、社会救助体系的定义,中国的社会救助体系。
答: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一般制度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对特殊对象的救助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而特殊救助制度则具有及时性于相对不确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