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的_愚_与刘禅的_智_

合集下载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感1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在是神!诸葛亮义。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2《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汉后主刘禅的一封奏折。

说是奏折也不太准确,它更像是诸葛亮对刘禅的期望。

当时的天下大势,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刘汉的势力可谓小之又小。

诸葛亮请兵平定北方,意在一统中原。

在临出发前写了这份奏折,当时诸葛亮采取采用了“劳师以袭远”这一兵家大忌的策略,能否平安归来,还是个谜。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孤儿”,早早就没了父亲,是一位位国家的贤臣,将他养大,并尽心辅佐。

如果没有这一位位的贤臣,恐怕汉室以后也无法振兴。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

出师表原文带翻译《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

下面小编整理了出师表原文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出师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向宠,*行(xíng)淑均,晓畅*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有”是通假字,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

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7篇葛孔明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一生只追随过刘备,可谓死而后已,致力于助刘备夺得天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1诸葛亮可谓是神机妙算,智谋通天。

但他毕竟也只是一个人,但大家似乎将他神化到了一个不可到达的高度。

我们真的应该真真切切的认识他。

诸葛亮凭借他的智谋和胆识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功不可没,为蜀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创造了无尽的传奇,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他还发明了许多机械,可谓是鬼斧神工。

如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等充分体现了他的才智是极高的。

他七擒孟获又充分体现了他的仁爱。

他善于用兵,任用贤能,重视人才又体现了他的心虑深远,不得不说他是我心中最崇拜的人之一。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他被神化了,但却始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我第一次对他产生质疑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既然他已经知道街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而且马谡又不能守,为什么又同意让马谡去呢?最后竟还流着泪杀了他。

既然诸葛亮真的如此爱惜这个人才,他就应该坚持不让马谡去。

对于街亭失守后亡羊补牢地杀死了马谡我也是不看好的,虽然不知他到底是什么动机,但这个事却动摇了我心中诸葛亮神一般的地位。

其次就是对蜀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火烧连营。

一把大火烧尽了一切也烧去了一条仁君的生命。

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也必定应该与刘备同行,这样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他只是留守了国内。

而他布下的八阵图则是这次失败的最让我疑惑的地方,据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我却认为比起亡羊补牢,让失败不发生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一笔划断了蜀国的未来。

最后,先帝去世后诸葛亮打着讨贼的旗号六出岐山,劳民伤财又无结果,最终命丧五丈原,为他闪着金光透着灰芒的一生划上了句号。

以他的才智和自己国家的优势完全可以采用劳兵之计拖垮魏国,自己养精蓄锐最后一举出击。

但他没有,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失败!我想世上没有所谓的神人,人就是人,我们要以客观的角度去审度人生,在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物进行不同模式的分析,找到自己在人生中的立场!论诸葛亮高三优秀作文800字2不问政局便知天下三分,不出门户遍晓天文地理。

诸葛亮鞠躬尽瘁,刘禅为什么还恨他?

诸葛亮鞠躬尽瘁,刘禅为什么还恨他?

诸葛亮鞠躬尽瘁,刘禅为什么还恨他?本文导读: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就被立为了托孤大臣来辅佐刘禅。

网上经常流传着一个论调,就是刘善其实很聪明,但是却一直被诸葛亮管的太严。

今天就来说一说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矛盾。

先来说一说刘禅聪不聪明。

刘禅确实不是人们口中说的那样的不堪,不过也并不是十分的聪慧过人。

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君王,即使后来被俘,他也得到了善终,可见他并不是个愚人。

但是刘禅在政治上虽没什么大错,但是也没有什么建树。

即使是诸葛亮死后的20多年中,他也没做出什么傲人的成绩。

因此他也没有什么太过人的才智。

但是他和诸葛亮的矛盾可是实打实的存在。

首先就是诸葛亮大权独揽。

诸葛亮是个老臣,而她为代表的荆州势力也是属国政治的核心。

虽然诸葛亮是臣,刘禅是君。

但是如果真的说起来,刘禅不一定会比诸葛亮的权力大、这是他们的第一个矛盾。

其实当时的诸葛亮也由不得他。

三国时期身处乱世,并不像和平时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让各部门权力制衡。

相反由于战事无常,往往需要将权力集中于一点,以便可以快点做出决断。

因此权力便被集中到了丞相手中。

他们的第二个矛盾就是诸葛亮功高盖主。

当时诸葛亮为了蜀汉可是兢兢业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刘禅还很年轻并没有太多的建树。

此时在蜀汉诸葛亮的威望功绩远远高于刘禅。

这也是他们君臣间的矛盾。

但是此时诸葛亮却还要一直北伐,而刘禅却只能在后方默默的支持。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北伐,甚至明知道会失败还要这么做呢。

其实这也由不得他。

兴复汉室一直是刘备的夙愿,诸葛亮北伐也只是帮老东家完成遗愿。

不过最主要的是他不得不北伐。

首先是当时的蜀汉存在内乱的隐患。

蜀汉本来就是刘备一帮老伙计,借助诸葛亮这些荆州势力,在东州势力的帮助下占据蜀地的政权。

也就是说蜀汉的权力中心都是一些外来户,而蜀地狮子却得不到重用。

当刘备死后,蜀汉内部也岌岌可危,诸葛亮必须发动北伐这种国家性的大规模作战来转移矛盾。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蜀地地方较小,地形又崎岖不平,发展空间有限。

论_三国演义_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_李润芳

论_三国演义_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_李润芳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彪炳千古;《三国演义》中的他更以“运筹帷幄帐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术谋略引人入胜。

博望烧屯,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赤壁大战,木牛流马等等,无不显示了他的高度智慧,成为三国中“智绝”人物。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的一句批评语:“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虽是对小说“失真”的批评,却也间接说明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着超人的智慧谋略。

但是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人,也不是完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曾有过失误,即俗语“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他的失误如下:1日常生活的失调第一,事事亲力亲为。

诸葛亮在出山后的二十七年中,事无巨细,必亲自操劳,以致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终于在六出祁山的过程中溘然长逝于五丈原。

第一百三回司马懿曾问蜀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繁简,当得知“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焉。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的情况后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从人道的角度看,司马懿大概也对孔明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当然,作为竞争的对手,他倒希望诸葛亮的身体早些垮下来。

故有蜀汉主簿杨顒进谏诸葛孔明,“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孔明则答曰:“……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及我尽心也!”此话充分展现了诸葛孔明作为一国之丞相对蜀国的竭忠尽智和对事业的兢兢业业,他的耿耿忠心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感叹不已。

但事实上,诸葛亮作为领导,需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的、关键的事务,把所有的事情都拿来自己处理,长期下去,必定力不从心!第二,不注意培养人才。

诸葛亮尽管足智多谋,却不注意培养人才,以致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

对此冯文楼先生在《诸葛亮形象的寻绎》一文中通过引用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就说明了关于蜀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蒋琬死,费袆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勤于耕战,察于名法,而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面对荆州诸将不断伤亡缺失的现实,诸葛亮并未开科选将,进一步培养将才,致使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历史趣谈刘禅其实聪明无比 傻瓜形象是诸葛亮一手打造?

历史趣谈刘禅其实聪明无比 傻瓜形象是诸葛亮一手打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禅其实聪明无比傻瓜形象是诸葛亮一手打造?
导语: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今天第一讲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刘禅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热议的焦点,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今天第一讲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刘禅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热议的焦点,在很多人的心里,他就是罗贯中口中的那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还有很多读者问,刘备难道就刘禅一个儿子吗?非要选他继位?刘备确实不止一个儿子。

历史记载,他有三子。

那么在他的三个儿子里,他为何要选最蠢笨的阿斗做接班人?刘备傻吗?老张并不这么认为,我们这样去想,假如是你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你会去交给一个愚笨的人去继任吗?我想大家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

那么,历史上有名的“刘阿斗”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今天,老张就带你们认识一个真实的刘禅。

想知道刘禅到底是怎么的人首先要看刘备对他的态度,俗话说知子莫过父,刘备在其给刘禅的遗诏中曾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

这句话大意就是:丞相诸葛亮夸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期望,我听了觉得很高兴,所以我没什么好担忧了,这个皇位我想我可以放心地传给你了。

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虽然不能全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备对于儿子刘禅还是十分认可的。

其次我们看上文所说的继承关系,刘备有3个儿子加上认的一个干儿子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刘封、刘禅、刘永与刘理。

这四人中,刘封只是义子,因此肯定不在刘备的考虑之列,而且刘备后来怕其与他的三个儿子争皇位,还借故把他给杀了。

生活常识分享。

刘禅的“智”与“愚”

刘禅的“智”与“愚”

政 府法制 2 0 1 3 年
官, 但仍牢 牢地掌握着大 权 , 内外政策精
明平 和 , 有 黄老之风 , 受到朝 臣的支持和 百姓 的欢迎 。倘若 姜维等 主战派能够充

刘禅 维护诸 葛亮 维护 了 辈子 , 从 而 保证 了政 权 内 部的长 期稳定 。能够 如此得
分理解 刘禅 的治 同深意 , 对外防御 , 据险 『 占 1 守; 对 内取 和 , 积蓄 同力 , 蜀 同的命运
可能不是这样 , 甚至会 改写历史。
体地处 理权 臣问题 的青年帝 王, 可谓 亘 古 未有 。难怪 南 朝史学 家裴松之 评价 : “ 后 主
之贤 , 于是乎不可及 。 ” 刘禅 胸 怀 和肚 量 之 大 , 令 人叹 服 。 然而 , 他 却 不是 不要原 则 , 相反 , 在涉 及重 大 问题 时 , 他 是坚定 不移 、 毫 不
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
蒋 琬死后 , 刘禅 更进 一步 强化 了君 权, “ 自摄 同事 ” , 总统一切 军政 大事 , 一 直到蜀 圈灭亡 , 将近 2 O 年之久 。在这段 时间 内 , 蜀汉 内部经济 发展 , 社会 安定 ,
百姓休 养生息 , 政局稳 定 , 运转 良好 , 没 有出现一个大奸 巨佞 。后期虽然宠信禅 , 最有 资 格评 价的人 便是
诸 葛亮 。现在我们能够 见到的史料有两 条, 一是《 三 国志》 记载 , 诸葛亮 曾对射援
还 基 本 上都 是 在刘 禅 继 位初 年 的那 一 段, 而等 到刘 禅年龄大些后 , 诸葛亮几乎
就没有 回过成都 , 一直待在汉中。 诸 葛亮的心思 , 刘禅显然是读懂 了 , 看他的一片孝心是 多么真诚又多么令 人
停 止 了北 伐 。

《说刘禅、辨诸葛》

《说刘禅、辨诸葛》

说刘禅、辨诸葛红孩儿鲁迅先生说三国中“刘备仁厚而近伪,诸葛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他认为《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是诸葛亮了!但是我却认为《三国演义》里最聪明的却是贾诩和刘禅。

贾诩并不是很出名,咱们就不说了,这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就不能不说说了!说说刘禅一、纲伦不容在蜀国中,诸葛亮不仅大权独揽,还被尊为“亚父”,这个可是刘阿斗同学最为不愿意、最为不爽的事情。

亚父,第二个老爹,那个时候可讲究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老爹说的话阿斗同学敢不听吗?但是谁是皇帝呢?是刘阿斗同学啊!那在亚父面前到底是君为臣纲、还是父为子纲?那到底是要听谁的?要是换了别人,换个智力不够的人也许会想:我老爹让你来帮我,还让我也叫你老爹,但是要搞清楚!你是给我们家打工的!你最多是个总经理,而我就是董事长!你还敢指着我的鼻子说我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你还想不想混?明儿就把你干掉!二、生存至上存在即合理。

“三纲”说不通、伦理讲不明的事情,但却实实在在地发生,这里必有蹊跷。

道理很简单,就是生存。

在三国那个时代,诸葛亮一旦被干掉了,蜀国立刻完蛋是很明显的事情!诸葛亮能活几年,刘阿同学这个逍遥快活的皇帝生活就能过几年!当年刘阿斗同学的老爹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说“彼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也没有篡位,那现在他就更不会了。

这些,聪明的刘阿斗同学很明白、很清楚的。

且不说能不能干掉诸葛亮,就算是能干掉了他,皇帝还想不想干了,曹魏和孙吴那可能是才豺狼虎豹啊!当俘虏好还是当皇帝好?这就不用说了吧!所以刘阿斗同学就在皇宫里安心当皇帝,把治国治军安民、图强维稳建设等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

三、小施伎俩但是刚才我们讲到:刘阿斗是个智能很高的人,他皇帝当得很明白,不能让权臣心理没有他这个皇帝,所以刘阿斗同学就在皇宫里弄了几个好玩的太监,时不时地敲打敲打诸葛亮,等于是不是地告诉诸葛亮:小弟我才是皇帝,你在外面把我记在心上,要不我就时不时地给你找麻烦!结果也还不错,诸葛亮鞠躬尽瘁,刘阿斗逍遥快活!一道好菜,岂能没有“油盐酱醋”;一个人物,岂能没有“善恶美丑”;一代王朝,岂能没有“忠奸贪廉”;一段历史,岂能没有“正野褒贬”……四、活得过你也许有人又要问了,既然刘禅那么聪明,为什么就不能和他老爹一样呢?那我们来看个例子,汉献帝被董卓赶出了都城,被曹操大权在握,怎么玩就是不放权,结果等汉献帝岁数再大点更坐不住了,弄了个衣带学诏,想把曹操干掉,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卿卿性命啊!刘阿斗同学就很聪朋了,反正再怎么雄大略也斗不过你,别的比不过咱们就比谁活得长!结果刘阿斗同学玩胜诸葛亮!这才叫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论诸葛亮的“愚”与刘禅的“智”

论诸葛亮的“愚”与刘禅的“智”

论诸葛亮的“愚”与刘禅的“智”作者:徐盛雷来源:《学理论·下》2010年第10期摘要:诸葛亮治蜀期间,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实行严刑峻法,不知呵护培养人才;为蜀汉鞠躬尽瘁却不受刘禅待见。

这些都非真正的“智者”之举。

而刘禅聪明机智,深有权谋;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蜀亡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因而刘禅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愚者”。

关键词:诸葛亮;刘禅;智与愚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170-02古往今来,无论正史、野史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都是以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刘禅则是懦弱无能的典型,世人称之为“扶不起的刘阿斗”。

事实果真如此吗?纵观历史,探求真相,我们会发现诸葛亮才堪称“愚”者,而刘禅却是地地道道的“智”者。

一、诸葛亮的“愚”(一)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兵败于亭,使得原本已经跨有荆益,形势一片大好的刘备集团的事业顿时跌入了低谷。

没多久,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

(《三国志•先主传》)从此,诸葛亮肩负起了蜀汉政权的领导使命。

当时的蜀汉政权形势真可谓岌岌可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军事上新遭重创,兵员锐减;势力范围损失了将近一半;国内人民负担更加沉重;统治集团内部“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错综复杂;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夷陵战败后的当年十二月就发生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不多久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正如诸葛亮所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

《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成就霸业的战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已经永远没有了可能。

与魏、吴两家相比,蜀汉所处的益州地偏民穷,交通闭塞。

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剑阁之守,夔门之险,再加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闭塞的地理环境既挡住了别人,也关闭了自己。

刘禅真是弱智吗_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

刘禅真是弱智吗_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

刘禅真是弱智吗_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乐不思蜀是关于刘婵的一个典故,扶不起的阿斗也是关于刘婵的,那刘禅真是弱智吗?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禅真是弱智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刘禅真是弱智吗世人都认为刘禅是个无能的人是个弱智,乐不思蜀是多么的懦弱。

其实很多人认为刘禅非常聪明能干的皇帝。

三国志中有写到说,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把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告诉刘备,刘备应该感到高兴,并给予奖励。

诸葛亮是何等骄傲的人,所以绝对不会阿谀奉承,由此可见刘禅绝对是一个聪明人。

在被成王败寇的思想熏陶后,人们似乎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活的轰轰烈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刘禅的不战而降,苟且偷生一直让刘禅是个反面人物。

打仗死的还是士兵,受到伤害的还是百姓。

如果抵抗太强的话,可能还会被屠城。

魏国不是没有屠城的经验,因为曹父的死,徐州被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决定投降。

就因为这样,刘禅有了卖国的骂名。

有人想说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刘禅为什么不能被赞扬,难道这样的他不是英雄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失败者,所以就不配拥有荣誉?刘禅之所以被大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在蜀国被灭后,刘禅在司马昭的宴会上所回答的那句乐不思蜀。

这也是刘禅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或许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

殊不知,如果刘禅当时不这么说司马昭会留他一命吗?司马昭如果想杀刘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作为阶下囚的刘禅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所以想要保全自己性命,必须让司马昭认为他是儒弱无能的,认为他已经放弃反抗的。

所以乐不思蜀的这个形象正是刘禅最好的伪装,这样的形象才会让司马昭放心,才能保证刘禅自己的性命。

这在当时身处绝境的刘禅最好的选择,称得上是上上之策。

这样行事的刘禅难道称不得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智者?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刘禅其实并不昏庸,也不傻。

在面对司马昭提问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如果说思念故国,恐怕会惹来杀头的祸害。

人又不是草木,怎么可能没有感情,刘禅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他再薄情,对蜀地总归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马昭面前着实演了一场戏。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

三国演义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解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备受人们赞叹的谋略家和智慧之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战局的准确判断常常为蜀国带来了突破性的战略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他的军事谋略、政治智慧和人际关系,探讨其引人注目的才华与品质。

一、军事谋略:智勇双全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他的军事谋略被广泛认为是三统中最高明的。

首先,他善于分析和洞察敌军动向。

在赤壁之战中,当孙悟空的火烧连营计即将失败时,他看出曹操存在骄慢轻敌的情绪,因此设下“木牛流马”之计成功破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其次,他善于利用地理环境进行战略布局。

在街亭之战中,他洞悉到魏军骑兵在起伏不平的地形中行动不便,因此他决定在适合阻击的地方设下伏兵,让魏军陷入包围圈。

这一计谋寓智于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蜀军战胜了强大的魏军。

再次,他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计谋。

在火烧博望坡之战中,他故意放出虚报兵力的消息,诱使曹军上山追击,而后火烧山坡,令曹操溃不成军。

这一计谋明智地利用了对方的自负和进攻心态,以自己的有限兵力获得了战略上的重要胜利。

二、政治智慧:谋定而后动除了军事方面的才能,诸葛亮在政治上也展现了出色的智慧。

他一直坚持着“谋定而后动”的原则,即在确保政策和计划得到确切考虑和制定后再行实施。

在伊籍劝说他东巡时,他冷静地评估了治国之道的资源要求和各项计划的前景,最终决定推迟征讨魏国的行动,这使得蜀国得以在战前充分准备,为后来的长期战争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也注重整合人才资源和机构建设。

他成立了军师团,并亲自搜罗和选拔具有勇毅且足智多谋的人才加入,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决策团队。

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高效的决策和协作,也为蜀国的政治和军事事务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人际关系:智慧化解纷争诸葛亮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智慧和能力。

面对蜀国官员之间的争斗,他总是能够以高超的智慧和圆滑的手段化解纷争。

例如,当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以其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蜀国官员的信任和尊重,帮助刘备的儿子刘禅顺利继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之一便是诸葛亮,被誉为“卧龙”。

诸葛亮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以其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才能为人称道。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借着他的智慧和谋略,在许多战役和政治斗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

首先,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在与曹操的斗争中看到他的智慧和谋略。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率领强大的军队进攻南方联军。

面对曹操的强大实力,这对于刘备和刘备的谋士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诸葛亮通过仔细研究地形和气候条件,预见到曹操的弱点,并设计了火攻计,最终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

这一计谋的背后是诸葛亮的谨慎和洞察力,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

其次,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在对付孟获的过程中看到他的智慧和谋略。

孟获是南蛮人的首领,野心勃勃,对刘备的统治并不服从。

然而,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计谋和耐心的谈判,成功地使孟获归附于刘备的统治,并为刘备争取了南方的支持。

这需要诸葛亮的智谋和谋略,以及他对人性和民族特点的了解。

最后,我们可以从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看到他的智慧与谋略。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儿子刘禅的辅佐,继续处理国家事务。

他不仅设立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与曹魏的斗争中,他制定了战争计划,有效地组织了军队,并最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出色智慧和卓越才能。

总之,诸葛亮的智慧与谋略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无论是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对付孟获的过程中,还是在政治斗争中,他都表现出出色的智慧和谋略。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价值和他对历史的影响。

作为一位令人敬佩的谋士,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在世人眼中,刘禅是平庸昏聩的君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

在世人眼中,刘禅是平庸昏聩的君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

在世人眼中,刘禅是平庸昏聩的君主,更有甚者称之为亡《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大意是说诸葛亮对人称赞刘禅,听到称赞的人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快乐,在其遗诏中有这么一句话:“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意思是说,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欣慰,欣慰。

诸葛亮不是喜爱阿谀奉承之人,刘备那么以识人著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犯不着弄虚作假编这么一出,因此,在最亲近、最了解他的人眼中,刘禅绝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无能。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我们提到刘禅的皇帝生涯,往往会说他只是是命好碰上诸葛亮,但诸葛亮只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就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因此,千百年来,世人都误解了刘禅,不了解刘禅的过人智商。

过人之处一:有容人之量。

让我们站在刘禅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老爸尽管要死了,然而你还有一个不是老爸胜似老爸的丞相能够依靠,因此乎,刘禅“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情况,刘禅就一个原那么:按丞相说的办。

关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从刘禅的角度动身,联系到怕大权旁落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我们大抵能够明白,作为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点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王朝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

可是,诸葛亮仍大权紧握,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治国经验,自己治好总揽全局。

但这让人不禁要问,你从不给刘禅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如此下去岂非永久没经验?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还派心腹监管刘禅。

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

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

诸葛亮扶不起的阿斗:是真傻还是大智若愚本文导读: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血战长坂坡赵云为他七进七出,险失大将刘备差点摔了他,诸葛亮辅佐不成他把刘备家当给丢光了,他是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

对于这位阿斗,人们给的评价通常是扶不起来,平庸昏聩,碌碌无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司马昭请吃饭,那句乐不思蜀更是贻笑大方,但是这四个字说的可是很值,杀伤力十足报了国仇家恨。

《三国演义》: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次司马昭开宴会请刘禅和蜀国旧臣,吃的正乐呵,司马昭不怀好意的安排了个蜀国舞蹈,一帮老臣哭的稀里哗啦,可刘禅不为所动,品头论足,津津有味。

司马昭瞧着挺有意思,果真没心没肺?待我试试他。

网络配图“刘老弟,想家不?”刘禅看的正过瘾,啥?愣过神来“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一听,乐了:无情至此,难怪诸葛亮这位大牛都扶不起来。

旁边蜀国旧臣看不下去了,教了刘禅一手还被这位主子给卖了,“此正郤正所教”,一副表情帝,司马昭高兴坏了,憨态可憎,却也诚实。

刘禅也跟着乐,乐着乐着,大招出来了,司马昭笑岔气,气绝而亡,刘禅一副诡异表情无辜样,终于报仇了?《三国演义》是演义小说,司马昭开宴会请吃饭是真,却没中这记大招,寿终正寝,无十四岁病死。

刘禅无报国仇家恨之事,那么历史上他果真那么不堪么?在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平庸之辈诸葛亮对刘禅有过一段评价,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曾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意思是诸葛亮夸他这个儿子聪明智商高,诸葛亮人品端正并非阿谀奉承之辈,这话还是可信的。

甚至给朋友写信,孔明也认为刘禅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在诸葛亮看来,刘禅并不是平庸之辈。

网络配图刘禅十七岁即位,刘备临终交代什么事儿都按丞相说的办。

诸葛亮大权独揽,带兵征战还对刘禅不放心,不忘派心腹董元做临时监护人。

对于北伐,刘禅也是诚心提建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刚回来又去北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注意啊。

是你让我懂得了忠诚和智慧诸葛亮作文

是你让我懂得了忠诚和智慧诸葛亮作文

是你让我懂得了忠诚和智慧诸葛亮作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就是诸葛亮。

一提到他,我的心中就涌起无尽的敬佩与感慨。

诸葛亮,那个羽扇纶巾、智谋无双的形象,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还记得最初在书中与他相遇,只是被他那些出神入化的计谋所吸引。

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拍案叫绝,对他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了解的深入,我才渐渐明白,他的伟大远不止于智慧。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他的忠诚。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意打动了诸葛亮,从此他便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兴复汉室的大业。

那是怎样的一种忠诚啊!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无论局势多么不利,他始终坚守着对刘备的承诺,不离不弃。

记得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深知自己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他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说如果刘禅实在不堪辅佐,可以取而代之。

但诸葛亮却涕泪纵横,誓言定会忠心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份忠诚,并非愚忠,而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知遇之恩的报答。

在后来的日子里,诸葛亮对内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事必躬亲。

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蜀汉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他还严明律法,赏罚分明,使得蜀汉政治清明,社会秩序井然。

对外,他多次北伐中原,试图完成刘备的遗愿。

尽管每次出征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从未退缩。

在一次北伐中,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导致蜀军陷入了极为不利的境地。

但诸葛亮没有慌乱,他迅速调整部署,有条不紊地安排撤退,尽量减少了损失。

在撤退的过程中,他亲自断后,以确保大军的安全。

那时候的他,身上肩负着巨大的压力,但他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和从容。

他的智慧在这一刻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蜀军在困境中得以全身而退。

在五丈原,诸葛亮积劳成疾,最终病逝。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心系蜀汉的未来,安排好了后事。

他的忠诚和智慧,仿佛化作了一道光芒,照亮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回想诸葛亮的一生,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与愚者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与愚者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智者与愚者的对比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智勇谋略。

在这些人物中,智者与愚者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互相对比,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智者和愚者的对比,探讨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智者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极具吸引力的,他们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他们的出场时机恰到好处,能够以独到的见解和决策解决疑难问题,为故事的发展增添悬念和戏剧性。

一个典型的智者角色是诸葛亮,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刘备的谋士。

在小说中,诸葛亮赤壁之战时提出“水淹七军”的计策,巧妙地利用了风向和水势,使曹军的船只被火攻所摧毁。

这一计策的成功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还对曹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诸葛亮的“借箭计”、“空城计”等谋略也展示了他风趣聪明的一面。

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使他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智者角色之一。

与智者相比,愚者的形象则显得平庸和可笑。

他们通常由于自身的愚蠢和轻率而导致失败,或者成为其他角色的笑柄。

他们的出场时机往往是为了给故事增加喜剧效果,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一个典型的愚者角色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曹植尽管才华横溢,但他的草书却显得杂乱无章。

在小说中,当他向刘备求荐时,刘备便提出让其作一篇诗文以考验其才华。

然而,曹植却提出了“七步成诗”的要求,最终使刘备不得不靠近他,使他成为自己的儿子。

曹植的轻率和自负使他在故事中成为了可笑的角色,进一步突出了其他角色的智慧和谋略。

通过对智者和愚者角色的对比,三国演义向读者展示了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

智者的聪明与谋略使他们在故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对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愚者的愚蠢和轻率则为故事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智者和愚者的对比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谋略的重要性,学习智者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的冷静和沉着,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

智不足兴,愚不至亡

智不足兴,愚不至亡

智不足兴,愚不至亡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

这二人有着多重且密切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师生,甚至是干爹和干儿子的关系,但是有关这两个人的历史评价实在是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二人便是诸葛亮与刘禅。

诸葛亮现已是备受推崇的人物,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阔语蓝图到舌战群儒的风采;从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到三气周公瑾的绝伦计谋;从计破蛮兵到七擒孟获;从大破魏兵到造木牛流马;直至战死,诸葛亮依旧算好了将来,锦囊计一一应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让人难以嫉妒,魏将司马懿曾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刘禅以“扶不起的阿斗”妇孺皆知,更有“乐不思蜀”流传后世,刘禅便成了昏庸无能的代表。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

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一个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权者的智慧与谋略。

诸葛亮的智谋为古今所推崇,在他所辅佐刘禅的十一年里与蜀国却无甚建树,而被后人讥讽如呆子的刘禅却能在诸葛亮死后独掌蜀国二十九年,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不得不说这是一怪现象。

不论诸葛亮是如何的“智绝”,刘禅是否是“扶不起的阿斗”,我们从蜀汉自公元221年建立到公元263年灭亡的42年成败来探究,诸葛亮的“智慧”与刘禅的“昏庸”。

1 诸葛亮战略战术、用人育人之失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李雄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祠内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第一篇:诸葛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真实性提要: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可信的史书《三国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幼年时,其父母就去世了。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襄阳的隆中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即使是一些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有个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印象。

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

但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小说毕竟是小说。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

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集思广益》成语典故

《集思广益》成语典故

《集思广益》成语典故典故一:刘备病逝白帝城后,后主刘禅继位,由丞相诸葛亮主持朝政。

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因为刘禅庸碌无志,所以把国内的大小军政事务,全权交给诸葛亮处理,但刘禅还是很担心诸葛亮会有异心,于是问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诸葛亮为了消除刘禅的疑虑,便向刘禅讲述了古代贤明君王如何用忠臣和听取他们意见的故事,并希望刘禅能够信任他。

诸葛亮说:“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意思是说,我认为皇宫中的事情,不论大小,都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成效。

典故二:在南宋时期,宋孝宗赵昚即位后,任用王淮和赵雄为宰相。

当时,南宋面临着金兵的威胁,而这两位宰相却只知道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

赵昚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在这次朝会上,赵昚问大臣们:“如今中原尚未收复,国家的安危就取决于你们了。

你们有什么好的计策吗?”大臣们纷纷发言,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中,有一位名叫魏杞的官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他说:“陛下,臣以为,如今国家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需要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陛下可以召集一些有才能的官员和士人,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陛下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决策,这样才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赵昚听了魏杞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

于是,他决定召集一次朝会,让大臣们共同商议如何应对当前的危机。

在这次朝会上,赵昚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典故三:在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曾经发生过一起叛乱事件。

当时,安南(今越南)地区的叛乱势力发动了叛乱,朱棣决定派遣大军前往安南平定叛乱。

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朱棣任命了一位名叫张辅的将领担任主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国方针的影响在政权内部已经根深蒂固,靠个人力量根 本无法改变。全国走向统一、士族地主取代贵族地主掌握 国家领导权这一历史的必然趋势无法改变。因而蜀汉的灭 亡也就在所难免了。当公元 263 年,魏国的军队势如破竹, 杀到成都大门口的时候,刘禅君臣无一人反对投降,只是 担心人家不愿意受降。后谯周拍着胸脯保证不会有事,刘 禅很快就俯首系颈,投降了曹魏。这是因为刘禅自己对自 己的政权都没了信心,与其劳心劳力,苟延残喘,做无谓的 抗争,还不如早早投降,过平淡快乐的日子。这客观上也让 益州的百姓免除了生灵涂炭之苦,早些过上了安居乐业的 生活。这说明刘禅能够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人常说 “识时务者为俊杰”,因而刘禅是“智者”。
二、刘禅的“智” (一)聪明机智,深有权谋。刘禅聪明机智有史为证。刘 备在临终前曾遗诏给刘禅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 于所望”[1]。(《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诸 葛亮并非阿谀奉承之辈,刘备也并非护短之人,所以刘禅 并非愚钝。事实证明也是如此。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就不再 任命丞相,并很快恢复了汉武帝以后的制度,以免大权旁 落。延熙二年(公元 239 年)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录尚书事。 延熙六年(公元 243 年)任命费 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 大司马蒋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大将军费 主管军事,兼 管行政。两大权臣权力交叉,互相制衡,各有侧重。这种高 明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方式岂是愚钝的人想得出的?延 熙九年(公元 246 年)蒋琬死后,刘禅干脆自摄国事,不动 声色地夺回大权,这岂是愚钝的人干得了的?延熙元年(公 元 238 年),司马懿率军到辽东征讨公孙渊。刘禅给蒋琬下 诏说“曹 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 大兴众役,还相攻伐,曩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 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 掎角,以乘其衅”[8]。其分析显得思维敏锐,沉着冷静,说明 刘禅相当有政治头脑。他之所以一直默默无闻,是因为被 诸葛亮架空,无法亲政,又长期被困在宫中,形同软禁,当 然也没法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但他本质上是 聪明的。 (二)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蜀汉政权国弱民穷,人才匮 乏,内部矛盾重重,已是积重难返。刘备、诸葛亮所坚持的
参考文献: [1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易中天.品三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 3] [ 唐] 房玄龄,等. 晋书[ M] .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On Zhuge- Liang’s Stupidity and Liu- Shan’s Wisdom
正的“智者”,而不是“愚者”。
关键词:诸葛亮;刘禅;智与愚
中图分类号:I1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 2589 (201 0) 30- 01 70- 02
170
古往今来,无论正史、野史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都 是以智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刘禅则是懦弱无能的典型, 世人称之为“扶不起的刘阿斗”。事实果真如此吗?纵观历 史,探求真相,我们会发现诸葛亮才堪称“愚”者,而刘禅却 是地地道道的“智”者。
Theory Research
学 ★★ 理 ★★ 论
论诸葛亮的“愚”与刘禅的“智”
徐盛雷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 01 3)
摘 要:诸葛亮治蜀期间,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实行严刑峻法,不知呵护培养人才;为蜀汉鞠躬尽瘁却不受刘禅待见。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些都非真正的“智者”之举。而刘禅聪明机智,深有权谋;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蜀亡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因而刘禅是真
(三)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刘禅投降后去了洛阳,受到 了优厚的待遇,被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 婢百人,他物称是”[1]。日子过得很自在。有一天,司马昭设 宴招待刘禅,席间特意为他演出了蜀地的歌舞,陪同的人 面对此情此景都感到很凄凉,只有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 就问刘禅想念不想念蜀国。刘禅不假思索的说“此间乐,不 思蜀”。这连司马昭都听不下去了,不禁感叹说“人之无情, 乃可至于是乎!”刘禅的旧臣 正就对刘禅说,下次再问, 主公就流着泪说先人坟墓在那里,没有一天不想念。后来 司马昭果然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照 正教的那样说了, 但没流泪,而是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听后大为惊奇,说 我怎么听着像是 正的话啊!刘禅马上睁开了眼睛,说你 说的完全正确。结果在场的人都大笑[3]。很多人以为这是刘 禅弱智的表现,但我以为这正是刘禅的聪明之处。因为刘 禅心里清楚,作为亡国之君,他永远都不可能回到蜀地去 了,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 想念蜀国都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思蜀之心,(司马)昭之所 不欲闻也”[3]。因此,他必须让司马昭相信他绝不思蜀。就是 别人教,他也学不会。而且他要让别人认为他不仅不思蜀, 而且缺心眼。这样便能韬光养晦,达到明哲保身的效果。这 样的人不是一个“智”者吗?
(三)鞠躬尽瘁,却不受待见。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 四月,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终前“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
收稿日期:201 0- 08- 1 8 作者简介:徐盛雷(1 974-),男,陕西岐山人,讲师,历史学硕士,从事秦汉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
W e n Xu e Ya n J iu
☆文学研究☆
李严为副。”“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 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此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直至病逝于 五丈原军中。但他所尽忠的后主刘禅对他是什么态度呢? 有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死后,各地人民纷纷要为故丞相 立庙,刘禅不准。有人就提出,各地立庙固然不必,在成都 立庙一处总可以吧,但刘禅仍然不答应。结果老百姓在大 街小巷因时节私祭,无法禁绝。后来在步兵校尉习隆、中书 郎向充等人的反复劝导下,刘禅才勉强答应于定军山诸葛 亮墓前立庙,并规定祭奠诸葛亮只能到这座庙里去,不能 私祭。诸葛亮庙远离成都,又有几人能去?由此可见,刘禅 对诸葛亮并不待见。呕心沥血地去效忠一个并不领情的 人,这难道是“智者”之举吗?
(二)严刑峻法,不呵护人才。国家的兴盛靠的是人才。 刘备在世时思贤若渴,帐下猛将如云,谋士也层出不穷。等 到诸葛亮掌握蜀汉政权后,却未见“江山代有才人出”。随 着一些老将与重要谋士的相继过世,出现将帅乏人“蜀中 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这不能不说这是诸葛亮在人 才的后续培养方面缺乏举措,也缺乏远见卓识所造成的。 诸葛亮治蜀刑法严峻,内讧不断。以致李严、廖立、来敏被 废,彭 被杀,马谡被斩,以后魏延和杨仪又斗得你死我 活。使得蜀汉仅有的一些才智之士未能同心协力,为国尽 智尽力。据说得诸葛亮真传的大将军姜维以后屡次兴兵, 败多胜少。等到邓艾伐蜀,声名显赫的诸葛瞻父子一战即 全军覆没。这些更暴露了蜀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误与缺 憾。相反,曹魏方面却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就连东吴也 要比蜀汉情况好得多。一味地穷兵黩武,却不知培养人才, 珍惜人才,这方面诸葛亮难辞其咎,这能看做是“智者”之 举吗?
Key words: Zhuge- li ang;Li u- Shan;st upi di t y and wi sdom (责任编辑 / 王丽君)
171
一、诸葛亮的“愚” (一)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兵 败于 亭,使得原本已经跨有荆益,形势一片大好的刘备 集团的事业顿时跌入了低谷。没多久,刘备驾崩于永安宫, 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 才,君可自取”[1]。(《三国志·先主传》)从此,诸葛亮肩负起了 蜀汉政权的领导使命。当时的蜀汉政权形势真可谓岌岌可 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军事上新遭重创,兵员锐减;势力 范围损失了将近一半;国内人民负担更加沉重;统治集团 内部“益州集团”、“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错综复 杂;一些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人蠢蠢欲动,夷陵战败后的当 年十二月就发生了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不多久南中诸郡 并皆叛乱。正如诸葛亮所言“,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 危急存亡之秋也”[1]。《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成就霸业的战略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众以向宛、洛,将军身帅 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已经永远没有了可能。 与魏、吴两家相比,蜀汉所处的益州地偏民穷,交通闭 塞。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剑阁之守,夔门之险,再加之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闭塞的地理环境既挡住了别人,也关闭 了自己。这种环境下,偏安一隅,过小康日子还行,要想建 功立业,以图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因而,正如田余庆先 生《〈隆中对〉再认识》中所说,“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 窜求存的角色,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 台。”因而,“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 政治口号[2]。 再加之诸葛亮本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志大而不
XU Sheng- lei
(Baoj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Abstr act: When Zhuge- Li ang was governi ng Shu ki ngdom,t he ki ngdom was weak and t he people were poor.But he was mi li t ari st i c and aggressi ve,governi ng t he ki ndom wi t h severe laws,wi t hout cult i vat i ng t anlent s.He devot ed hi mself t o t he ki ngdom but was not appri ci at ed by t he ki ng Li u- Shan.These show he was not a real wi se man.Whi le Li u- Shan was bri ght and Machi avelli an, and could go wi t h t he t i de.When Shu ki ndom was dest ruct ed,he concealed hi s real f eeli ng and prot ect ed hi mself well.Theref ore he was a real wi se m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