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现代散文翻译中应用基本翻译原则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本质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的英译文进行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与技巧,并分析其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坐了木船》这篇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了译文读者。
通过对张培基英译文的赏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为翻译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功能。
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的原则和策略都围绕翻译的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翻译行为应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群体、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内部逻辑和表达上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译文。
忠实性原则则要求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和意译。
直译策略更注重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风格,而意译策略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语境信息。
张培基关于现代散文的翻译特征-文档
张培基关于现代散文的翻译特征这篇论文研究讨论的就是张培基关于现代散文翻译的特征。
他的翻译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深厚的中文功底和透彻的理解以及扎实的英语技能无不让我们折服,也是我们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向标。
文本基本意义的翻译是翻译的基本要求,这其中包括了选词,细节翻译和句子结构的重组。
张先生在处理基本意义的翻译时,有自己独特的译法,且译出来的作品忠实了原文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 细节翻译和选词要准确地表达文章深层次含义以及传达出作者的正确观点的时候,细节翻译非常的重要,而张培基先生非常了解这一点,他的译文总能够准确挖掘出文章的深层次含义。
鲁迅先生的《螃蟹》中,形容螃蟹,他用了“身体还软”这个词,我们知道这里所指的是螃蟹的壳,翻译时,张先生将其译成了“with his new shell still being soft”而不是生硬地译为“with his body still being soft”。
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的“食品”二字,因为文中也提到了他们要开一个收获节,所以在翻译时,将“食品”译成“goodies”就比直译的“food”要更加形象些。
上面几例都充分的反映了张培基先生对于细节翻译的重视,也从这些例子,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多注意意思的准确性和清晰性的表达。
2. 文言文的翻译中国现代散文中常常会包含些文言文,张培基先生的译文中总能够非常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并且能够在目标语中维持其古文的特点。
例如,梁实秋先生的《时间即生命》一文中,“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源自于《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张先生将其译成“Confucius talked of his own aspirations to give 50 years to the study of Yi”。
梁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学问与趣味》中也有这样一句“只是无所为而为”,张先生对这句话做了深刻的理解,将其暗含的意义理解为“只是为研究学问而研究学问”,所以就有了译文“solely for its own sake”, abridged from the meaning of “solely for the sake of scholarly study”。
散文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散文翻译中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王新悦【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展现原文风格,传播文化内涵。
散文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载体,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浅谈文化缺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 散文翻译 翻译策略一、引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章的翻译本就不是单纯文字转换,特别是深受文化和背景影响的文学作品,其译文在风格及韵味上,都很难和原文相媲美,“我们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识是永远达不到终极的,只能是渐渐地靠近”。
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策略与方法,尽可能地全面地靠近原文。
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为例,试对散文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二、文化缺省理论分析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有着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过程中可省去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缺乏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因此而“出现意义真空,无法将语篇内的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需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
”王佐良认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大力气加以解释。
”他所谓的“不言而喻的东西”实质上就是文化缺省。
三、散文翻译中文化缺省翻译策略1.移植加释义法。
移植法就是尽量保留原文象形,为目的语注入新鲜血液,“这种移植法,说白了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直译法。
不过,由于英汉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有时仅仅采取直译法还不能完全达意,而必须进行一定的增补。
”无论是英美国家,还是中国,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和地域色彩的词语,为了弥补文化空缺,在移植基础上,添加适当的阐释,使译文在保留原文形象基础上,便于读者解读,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
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8期总第634期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摘 要: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翻译家张培基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更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占主导地位;异化作为补充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汉语散文英译。
本文将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明喻和暗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
通过比较两对密切联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直译的适用范围比异化更广,而归化则比意译更为常用。
关键词: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修辞手法;归化和异化作者简介:盖栩晨,女,山东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迅速,翻译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事件的历史,不难发现,外文尤其是英汉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而汉译外活动则少之又少且缺乏被学者关注的注意力。
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解释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呢?答案肯定是通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无形的,它渗透到一种语言中,而语言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1921-2021)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
194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起诉科担任翻译。
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然后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辑,收录了179篇通俗精妙的现代汉语散文,均由张培基翻译。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张培基的一部经典著作。
文中阐述了英翻中的一些关键策略,并且在涉及到修辞手法的翻译上,提出了诸多有效的翻译方法。
首先,张培基提到了修辞手法对翻译影响。
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大量修辞手法被用来加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这些修辞手法在英文中未必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力求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以减少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
其次,张培基也强调在修辞手法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多事、多方,即既要充分表达原作意涵,又要尊重原作特色。
只有结合当时的情景等背景信息,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氛围的同时,才能增加英文译文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此外,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张培基强调翻译者多熟悉一段时期的原文精神,弄清一种文字所具有的特定风格,以及该风格下修辞手法的施用方法和律动。
只有熟悉这些,才可以在完全表达原文韵律和修辞效果的同时,进行更自然的翻译,更好地表现中国的美学特色。
最后,张培基提出,翻译时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要体现和表达原文的情调,积极把握一定的修辞效果,以使英文译文更加得体、雅致,凝练、质朴。
总而言之,英译中文现代散文要求翻译者无论在表达方面还是语言工具方面,都具有非凡的天赋和高超的技能,使得英文译文精妙绝伦,信达雅。
张培基提出的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不仅丰富了翻译的技巧,也为英译中文现代散文的翻译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Zhang Peij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is a classic work. The book discloses some key strategies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and also provides numerous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Firstly, Zhang Peiji pointed out the influence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ese Modern Prose Selections, numerous rhetorical techniques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words, which may not be perfectly expressed in English. Therefore, when translating, the translator should try to preserve the original rhetorical effect completely to reduce the difference in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Zhang Peiji also emphasized the need to be versatile and multi-talented when translat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that is, to fully expres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work and respect its characteristics. Only by combining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original context, can the diversity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 be increased while retaining the style and atmosphere of the original work.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results, Zhang Peiji stress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text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style of a text and the method and rhythm of using rhetorical techniques in this styl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original literary rhythm and rhetorical effects be fully expressed while the translator can perform a more natural translation and better demonstrate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Finally, Zhang Peiji suggested that when translating, the grasp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should reflect and express the mood of the original text, grasp certain rhetorical effects actively, so as to make English translation more decent, elegant, concise and unadorned.In conclusi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extraordinary talents and superb skills both in expression and language tool, so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n be exquisite and tasteful.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techniques proposed by Zhang Peiji not only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kills,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dern prose.。
翻译的基本要求
1) The Great Wall is a must for most foreign visitors to Peking. 原译:对于绝大多数去北京访问的外国人,万 里长城是必不可少的参观旅游项目。 改译:对于绝大多数去北京参观的外国人,万 里长城是必游之地。 原译中的“参观旅游项目”与“万里长城” 不能匹配,因为万里长城并非是旅游项目而是 旅游场所。
有个笑话说,一位中国绅士写了封信给他的英 国朋友,信中说: “小犬将于下月结婚。” 另一位朋友在把这封信译成英语时,把这句话 译成了 My little dog is getting married next month. 那位英国人看了这些信后百思不得其解,结果 想想还是礼多人不怪,寄了根镀金链条给那位 中国朋友。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 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他能吃能睡。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1) Dr. Mike Quinn has a research paper in hand. 原译:麦克· 奎恩博士有一篇研究论文在手里。 改译:麦克· 奎恩博士正在写一篇研究论文。 因为原文中in hand的意思为(某项工作) “正在进行”,而不等于in one’s hand(某人 手中)。
1) An even greater danger lurks in the seductive seafood dishes that add so much interest to holiday menus. Shellfish are prime carries of many of the most vicious diseases of the area. 这是两个简单 句,但它们间包含一定的逻辑关系。要找出来, 才能保证译文通顺: 更大的危险潜伏在为假日菜单添色不少的诱人 的海鲜菜肴中,因为贝壳类海产品大多携带这 一地区许多最危险的疾病。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20世纪出名的中国译者,曾出版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一本追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专著,其翻译技术受到了众多译界从业者的高度赞赏。
张培基在译者必须掌握的技巧中,人文性、技术性、实效性是他最重视的三个基本技巧。
人文性技巧力求忠实译写在译作中,张培基首先力求忠实译写,其翻译的文章清晰、地道,对外语的运用准确,他的译文并不只是单纯的实用性,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受,把翻译作为一种艺术般的表达,加强译文细节的处理,如有时为了更好地把原文的表达意图转化,会做出文字或语言的调整,这也是表达艺术性的一种体现。
技术性技巧精准把握语言张培基在翻译时,把语言把握得非常精准,特别是对读者弱点的把握,从而保证译文的一致性。
他会考虑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难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语法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语言结构,保持原文的思路。
他还格外重视句子的结构,处理词语及词组的转换,以便让英译中文有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并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更通顺,更精确。
实效性技巧捕捉原文精髓张培基出版的翻译专著,侧重地收录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优秀文章,他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从句法到措辞,把握原文的精髓,让译文更加完整,从而获得良好的实效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把握文章的重点,以此发掘文章中隐藏的内涵,将原文的文化特点和强烈的审美感融入到译文中,加强译文的魅力,从而让原文得以生动的重现。
总之,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在当代的译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培基在翻译过程中,把握语言技术,考虑句法结构,注重文字艺术效果,处理原文的文字严谨,让译文更加生动,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当代译学的经典,也让外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章。
浅谈翻译标准“通顺”原则的应用——以张培基汉英散文翻译中副词的翻译为例
mo e p rs s e ut f fr e o d ma e t . a h e d b u d h n s b o ,I S a rt g r a t.a a r s l o c ;t a g sh t ra - o n C i e e o k U e w i n o i 1用语规范 , 符合语法 , 无语病 rs t rw mal rls s c Ii l h 不论原文 , 还是 译文 , 都是最基本 的要 i ti w y ;u ”P14 )作为副词的释义有 bu h o d a s l ice a mak I Ot- 这 n hs a” “p ( 94 s ,I u e e p n i d a h ay un t 求。张培基的英译散文 中都是符合语法的正确 1 ,与 “ra p 2种 bek u ”短语意义相近的释义为 e rw ie s a rd e cl o rw e v - el e . o sq e t i y h b o s h v r a 语句。 汉英 两种语言的语法有很多不 同之处 , 这 “ t i e rpr ” 6 刚好 印证了上文 的 d r n s C n e u n l。 t e o k I a e e d i o pe so as 。1 n c t 1 这 r a ey ce n 里只提 时态和谓语动词两个方 面的差异。汉语 观 点 ,即词 语在 结成 词 语搭 配 关 系后 的语 义 不 a e r r l la . 中, 只有过去 、 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 而英语 中 完全是其成分意义之和 ,而是基于语义 的总和 在这个例子的汉语原文 中。 四句话构 成一 的 时态 竞 多 达 1 种 。 语 的 一个 句 子 中 可 以有 上 稍 微 起 变 化 。 当然 , 词 “ra ” 可 以 和 其 个 自然段。 6 汉 动 bek 也 从语篇连贯来说 , 第一句话是过渡句 多个动词而英语的一个句子里只能有一个谓语 它 的 副 词 搭 配 ,构 成 其 它 的 短 语 比 如 “ra 承上启下, be k 从前文的爱买书到下文的不爱惜 书, 动词 。 因此 , 汉英 翻译 中 正确 处 理 时态 和谓 语 i” “ ra w y 和 “r k ot等 等 。 然 而 , 在 n 、bek a a” be u” a 本 有 转 折 意义 。第二 句 话 紧接 着 写 自己 如何 不 爱 动词 问 题 也是 非 常重 要 的 ( 下 文对 例 一 的 分 句 中只 有 “ra p , 能 正 确 表 达 原 文 的 意 惜 书 。第 三 句 话进 一 步 写 自己不 爱惜 书 的具 体 如 bek u ”才 析 ) 。 思。 表现。另外 , 两个分句之 间也形成一种对 比, 即 2词语搭配正确 , 地道 自然 3句 式 结构 协 调 , 韵 和谐 音 看线装 书时如何 , 而看洋装书时又如何 ; 每个分 词语在组 合关 系上存在着 习惯性连用 和 句式结构一致主要指 句子间 的对应关系 , 句之 内又隐含着条件关 系,即如果是线装书就 共现现象 , 种现象被称为词语搭配 (00 这 cuc 体现在语言顺序的一致性 , 肯定、否定 的一致 怎么看 , 如果是洋装书就怎么看。 最后一句话写 l n ,即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词语在一定 长度 的 性 , i ) o 上下旬字数的一致性。语言表达中 , 十 不爱惜书的结果。 句式 因为读 书时不爱惜 , 以统体 所 语言单位 ( 短者为一词组 , 长者则达篇章) , 上 以 分丰富 , 既有长短句, 也有整散句等 , 句式统一 , 干净的很少 , 这里隐含 了一个因果关系 , 其中第 较高的频率共现的。 例如中文一般说 “ 开支 能 前 呼后 应 , 持语 脉 的 贯通 , 势 的 畅达 。 二 、 句 构成 原 因 , 四句是 结 果 。 保 语 m 三 第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作者:陈振云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一、引言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充分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译作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仅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典型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张培基“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及异曲同工的国外翻译理论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
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
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
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
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国内外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例如,德国翻译的“科学论”者赖斯在与弗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书中也同样强调译文与原文“意图”的一致性(即“忠实”)。
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帕罗·于塔多·阿尔比也提出:忠实的目标自然应该是翻译主体的意义。
他认为“在重新表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想忠实于意义,译者也必须服从重新表达这一层面所必须服从的某些限制,因为它只能使用那些可以清楚正确的为目的语读者表达同样意义的手段在”。
但是忠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此,功能派的奠基性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创立者弗米尔提出了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他强调从功能的动态性对等来解释翻译:翻译不是一种语言的词句到另一种语言的解码,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译者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在新的、改变了功能、文化、语言的条件下复制,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形式。
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翻译原则--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副 总编 。 张培 基先 生 在译 坛 孜孜 不 倦地 耕 耘 了 5 0 年 ,他 的译著和 专著 在学 术界有 着广 泛 的影响 ,被 国 内外 图书馆
《 英 译 中 国现代 散 文选 》 是其 优 秀著 作 中 的一篇 。 目前 有
2 . 2弥补文 化缺 失 当他 钱袋 里有 钱的 时候 ,像过 去发薪 的 日子一样 ,他
He h a s mo n e y i n hi s po c ke t , a nd , a s i n t he o l d d a ys wh e n
收藏 。长 期 以来海 内外一 直有 学者两 个版 本 ,一 版是 《 中国现代 散 文选 》 ( 1 9 9 9 ) ,另 一版 式 a p a yd a y , h e ma d e t h e mo n e y埘 .
候 ;桃花 谢 了,有 再开 的时候 。
2 .张培 基散 文英译 中的翻译原则
I f s wal l o ws g o a wa y,t he y wi l l c om e b a c k a ga i n.I f 现 代 散文 具有 形 散而 神 不散 的特 征 ,语 言 真实 生动 , l l o ws wi t h e r , t l l e y wi l l t u r n g r e e n a g a i n . I f p e a c h e s s h e d he t i r 优 美 自然 ,更够 表达 出作者 的真 实感 情,体 裁多 样 。英 译 wi
面 上说 ,译 文从 形式 、意义 方面 灵活再 现 了散文 的形 式美 更能够 增加 艺术效 果 ,有 助于 表达 出原作 的意 象美 。 和 意 象美 。 3 .结 语 2 . 1 再现原作 的意义 为 了再现 原作 的精神 面貌 ,张培 基先 生从 词到句 多层 面 条浩 浩荡 荡 的长江大 河 ,有时 流到 宽 阔的境界 ,平 完成 了英汉 之 间的转换 ,引领译 文读者 鉴 赏了散文 的风 景 原无 际 ,一 泻万 里 。 如画 ,体会 到 了同样 的真情 实感 。
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提出几条译者在翻译文化因素时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good guy always enjoys Heaven’s protection.”这里的“吉
一、文化与翻译
人天相”来源于“吉人自有天相”,译者将“天”译
文化与翻译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 作“Heaven”是直译,并没有为了接近目标语读者将hem, and of course,
张培基提供的译文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笔 refrained from showing any reluctance to re-consider the
者取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例句分析, matter. By the way of allaying their anxiety, I said jokingly“, A
在这里可以归入物质文化。
的人。为避免翻译累赘,张培基直接用意译的手法处
(二)制度文化
理,译文显得简洁明了。
例如,……作八股文,作试帖诗,莫非也是趣
(三)释义
味么?(梁实秋《学问与趣味》)
原文: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李
例子中的“八股文”“试帖诗”属于中国古代 大钊《“今”》)
考试制度的产物,在这里归入制度文化。
译文:While I sat beside you inside a theater watching 译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中牵涉了各种文化因素,要
the fighting scenes of a Peking opera, you explained its story 做到准确翻译,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可谓当今英译中文学习、研究界的丰碑,这部书汇集了大量来自中国现代名家的经典文章,他们是鲁迅、苏轼、郭沫若、林语堂等等,并且采用英文进行了译注,让国际读者能够轻松体会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美妙。
从技巧角度来看,张培基在译注上的独特手法,为当代英汉翻译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般而言,英译中文翻译的核心技巧是要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同时达到尽可能地良好的译文表达效果。
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提出了“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的原则,介绍了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灵活技巧等技巧应用于英汉翻译的方式。
其中,“字词汉本贴近、翻译本贴近”原则是检验好坏翻译的重要标准,它要求翻译人员在保持原文语义的前提下,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用汉语表述有关的概念,并且要保证翻译文本和原文之间的准确性,即按照原文表达的内容去清晰精确地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要出现误差。
张培基编写《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时,建议翻译者使用多中手段来提升翻译质量,主要涉及注释技巧、引文技巧、调和技巧、精炼技巧和灵活技巧等:首先,注释技巧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有效掌握语言特点,以便在掌握翻译时可以更好的把握原文的精髓和表达方式,翻译出更精确的文本。
其次,引文技巧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准确地表达原文的语义,并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此外,调和技巧是保证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即在不失原文语义的情况下,使译文的表达更加接近汉语习惯表达。
随着翻译技巧的深入研究,精炼技巧从英汉翻译中被运用,它指在不改变原文语义的前提下,删减和修改原文,以使译文的表达更加简洁清楚。
最后,灵活技巧对于英汉翻译同样重要,它允许翻译人员在译文形态上与原文形式有一定差异,以便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在英汉翻译技巧上的独特发掘和诠释。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推出了完整系统的技巧,使英汉翻译效果更佳,也为当今国际文学翻译提供了更高的翻译质量及实践技巧。
翻译目的论角度下《落花生》的两种译本评析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 深刻的社会寓意深受读者喜爱。本次演示将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落花 生》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在目标文本中的体现及其对读者 产生的的论(Skopos Theory)是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他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目 标文本的功能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 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应遵循目标文本的功能和目的;连贯原则强调译 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语用规范,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则要求 译文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
1、语言风格
1、语言风格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字幕翻译应考虑目标文本的语言风格。《你好,李 焕英》是一部喜剧电影,语言幽默风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标受 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采用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在享 受剧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2、文化转换
2、文化转换
《落花生》英译本对比研究
1、许地山原译本
1、许地山原译本
许地山是《落花生》的原作者,他的译本自然是最为贴近原文的。在翻译过 程中,他采用了直译的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用词和句式,使得译文在表 达方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例如,原文中的“落花生”被翻译为“peanut”,而 没有采用意译的策略将其译为“groundnut”,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形 象和象征意义。
3、忠实原则
3、忠实原则
在忠实原则方面,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例如, 在原文中,“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 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张培基将这段话译为“Mother sd we could have a Harvest Festival that evening…It was rather cloudy, but to our great surprise, Father came too, which was indeed rare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首先,本文从《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以下简称《选集》)进行分析,对编者张培基的翻译技巧作一论述。
以张培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译者,在文学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大量的散文英译中,征服了英文的技巧,并有效运用它们。
《选集》选取了二十一位杨绛、余光中、舒婷、唐雪莱等现代散文作家的九十篇散文,由张培基负责翻译,他把中国现代文学散文作品从中文转化为英文,实现了多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奇妙转化。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尤其是《选集》)中,应用翻译技巧表现其翻译素养为角度,来探究其翻译技巧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首先,张培基应用拟人技巧,明晰传达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他把直观的概念抽象出来,用词汇来描绘,可以把握书中的语言表述,展示出细致的意象,传达出文学作品所承载的“微妙的精神”。
此外,他也加入了语法技巧,以恰当的句型、添加词语,创造出旋律感和节奏感,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他还实现了句子间的跳跃,从连贯理性表达到无意识流淌,从调和到对比,使得读者即可尽情体验眼前的形象,又可深入思考背后文化的哲理。
此外,他也通过文献资料等技术,处理语言表述中的细节;针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又运用了文化翻译技巧,结合中西文化,运用外语的语感,发挥其所具有的灵活性。
不仅如此,他还加强了原文的对比性,把有形形象的东西解释成无形象的抽象形式,以进一步释放原文丰沛的文化内涵;他在翻译过程中,还结合了押定韵律、矛盾冲突、意象集中等思维技巧,从而保留了原文的艺术特点,反映出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张培基对现代散文的翻译,不仅是把原文的言语阐释和语言传达,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是传播体现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
如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观察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先驱,张培基所展现出来的技巧实质就是将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以此来宣传中国文化,深刻和鲜明地表达中国文化的理念。
以“信、达、雅”三原则分析探究《背影》英译本——以张培基《背
“信”在张培基《背影》英译本中的体现可
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 以从题目说起。对于这篇散文题目,张培基将其翻
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因而 译为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而其他英译本曾有
也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翻译,其中最有 将其译成 Father’s Back. 从词汇的选择方面来看,
代表性的英译本来自张培基和杨宪益等人。张培基 张的翻译略胜一筹,因为 sight 一次更体现出“背影”
的译本,忠实原文、文辞畅达,又不乏文采在其中。 二字中的“影”,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加贴切和具体。
以往也有多位学者对《背影》的英译本从多种角度
另外,“信”同样体现在张在对原文中生僻
进行研究,如:赵茵的《朱自清的 < 背影 > 及其 词语的理解方面。如原文中“父亲因为事忙,本已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现代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特点。
其中的文笔手法、思想氛围、情感表达十分独特,令读者沉醉其中,聆听到自然的意境及其语言技法的魅力。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许多光辉照耀的中国作家英译作品也不断涌现。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气质,这是由“张培基译注的”的收藏本,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学精品。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由张培基编著,包括了近五十篇中国现代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
张培基是外语学者,擅长语言文学理论,并有着多年的英译经验。
他充分把握介绍文学作品特点的技巧,掌握英汉文化差异,把中国现代散文作品特色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把这部收藏本写得淋漓尽致、极具价值。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所选之作品,大都是反映当下社会及其生活的文学精品,表达的是当代文学的观点与思想感情,把文学文本的生命特性及其艺术魅力充分发挥。
张培基的翻译把散文的神韵充分的体现出来,诸多文艺表现的手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文章的重点与节奏也精确的诠释出来。
由此可见,他的翻译文字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次,更细致考虑到文体特点,以及把文艺特色以不可替代的调动来体现散文的独特气质。
要使翻译看起来优雅深入,张培基所采取的技术也非常多样。
他采用了“概译原汁法”,即以尊重汉语原意为主,秉持谨慎、多余、少余的技巧,避免过多的意思转移,同时也强调原文的表达文体和文化背景。
张培基翻译为维护原文的特色特性,也使用了“借译”、“双重翻译”、“意译”等方法,还专门编写了译注,以加深对中国文学特质特征的理解。
总之,《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为张培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热爱之作,也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精品的重要一环。
张培基的英译技巧赏析不仅仅是英汉文学特质差异的把握,更是对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精确和准确的表达,也为读者开启了文学的新天地。
翻译论文——张培基散文
翻译理论与实践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姓名:陈茜院别: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班级:0805班学号:14080701355编号:20散文的翻译技巧——浅析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陈茜(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0805班学号14080701355 编号20)摘要: 散文有其独到的特点,而英译散文更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难点。
于此,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各种独到的翻译技巧无疑为后来者指明了道路,故本文试通过拜读张先生的著作来分析得出个中技巧以供参详。
关键词:散文、张培基、英译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Prose——Brief study of 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Abstract:Prose 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so that more difficult points are existed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proses into English.For this condition,the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Professor Zhang Peiji provided guidance for laters without doubt.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analyse its skill by reading the famous work for readers.Key Words: prose、Zhangpeiji、translation引言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一类文献是基于语言学自身研究的需要,即功利性目的而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其结论给翻译研究带来极大的局限,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理论作为学科的地位;那么,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则是基于又一功利性:为实现译文“等值”或“等效”的实用性目标的观照下,同样得出具有理论偏向的模式。
这类翻译研究由于其语言研究功利的前设性,直接导致其研究的理论偏向——研究的工具性目的,因而影响了其分析结论的普适性,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海德格尔认为,前设和前有、前见一样,是任何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的前结构。前设即运用一个观念来弄清作为结构。当我们面对研究对象时,总是对它预先做出假设,然后才能把它解释成“作为”某物(刘放桐等,1990:759—760)。前设就是研究翻译前我们预先已有的假设。任何解释都包含了某种假设,问题在于这种前设的客观性。上述语言学家从普通语言学出发,以结构主义范式观照翻译问题,其理论视角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这种研究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将翻译研究视为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结论的补证,将翻译理论视为语言学研究的途径或手段。这种以工具性为目的的翻译研究必然导致研究结论的理论偏向,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理论作为学科的建构。或许法国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穆南(G. Mounin)从另一侧面揭示出语言学翻译研究第一类文献的特性:他主张研究翻译问题的语言学家至少在最初阶段不要将翻译作为弄清某些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手段,而应该运用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译者解决翻译问题提出可能性(许钧、袁筱一,2001)。
从广义上看,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体系(或系统),即一种结构。语言的特点并非由语音和意义本身所构成,而是由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即成为一个体系,也就是语言的结构。这种语言体系被视为一个符号体系。索绪尔认为,一切符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语言的研究可分为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是对特定时期语言横断面的研究。索绪尔十分重视语言的共时性研究。他还指出,由词结合成一个结构有两种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总之,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是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的、将语言与言语加以区别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由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语言中的差别体系(索绪尔,高名凯译,1982:100—176)。
翻译思想史表明,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独具“范式”的语言学派。由于语言学派的努力,翻译研究在学科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而也使得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经验陈述”的模式而更具有科学的特性。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所作介绍或论述,虽说不是汗牛充栋,却也是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在此就不赘述了。
奈达强调,对原语语言进行分析时,不能局限于研究语言单位间的句法关系和这些语言单位的外延意义,文体风格在传达信息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移阶段,奈达就语言的意义非对应现象——喻体差异、喻体缺省、语义缺省等现象提出了翻译对策。翻译时应注意内涵结构和外延结构,为此奈达提出了转移外延内容的三种方法:全新组合、分解组合和综合组合。奈达认为,重组过程涉及到两个主要范畴:形式范畴和功能范畴。前者要求根据文体风格和文学体裁进行重组,后者则要求译者关注读者的接受效果。由此可见,奈达所谓的翻译时对原、译语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单位、文体风格进行分析,在传达风格、功能的基础上为处理语义非对应现象设定语义层面上的对策,其核心在于语言对比分析和寻找语义对应(谭载喜,2002)。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学家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首先将翻译研究纳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框架,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描述翻译现象。他们研究翻译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翻译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翻译研究作为个例以补证语言学理论、突出翻译研究的工具性功能是第一类翻译研究的共同特征。
包括语言学翻译研究在内,世界范围内多数学派对翻译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实现等值或等效。这表明,翻译研究始终停留在对翻译方法(翻译模式)的探索和选定上。语言学翻译研究以其对翻译过程的描述而获得了科学性或客观性,因为“过程”与“现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指出,这种对“过程”的考察,其实质是对方法以及模式的操作程序的设定,和所有规范选择一样,它的研究结论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
然而,在对语言学派的研究文献作详尽的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学派的翻译研究还存在着理论偏向。虽然交际理论、社会符号学等的引入使得这一理论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比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运用语义学理论分析了思维、言语与翻译的关系,阐述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特点,在其成名作《翻译研究途径》中所提出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理论上与实践上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Newmark,1981,1998)。但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偏向始终存在着。
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第二类文献,其理论基础是普通语言学理论或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基础的选定是根据这样一个常识:翻译是特定形式的言语行为,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能够提供关于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式和方法,因此翻译理论无法回避语言学。对翻译性质、过程和方法的分析和描述必然要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
其次,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第二类文献认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对原语本文接受的结果——深层结构的表述最初是由核心结构(核心句)来实现的。而所谓核心结构则指对特定深层结构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形式。这类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核心结构在其完形的初始,已经导致意义的缺省。事实上,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对深层结构的把握是通过“统觉”来实现的。然后,翻译家直接在译语中找寻与这种“非语言”或“超语言”的结构相对应的译语表层结构。再后,根据原文的深层结构对译语表层结构进行语义修正,以完成译语本文的建构。所谓的语体风格在此应列为语义构成。而“非语言”或“超语言”的结构通常表现为意义指向(在应用性文本中)和心理意象(在艺术性文本中)。总之,翻译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译语语言对意义指向和心理意象进行表述和修正。因此,对于奈达所谓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说,尽管他在分析阶段和转移阶段表现出结构特性——层级性或步骤性,然而,这并未使翻译过程得到客观的、经验性的描述,同时也使得这种翻译模式即使作为教学型模式也失去了可操作性。同样,卡特福德的理论也缺乏得以实现翻译等值的可操作性。他的翻译模式的核心在于界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由“层面”到“等级”的任何交叉点上建立。这表明:他的论述与其说是对翻译模式的设定,不如说是在比较语言学范式中探求原、译语双语对应的可能性,只是卡特福德在此将双语对应表述为等值而已。换句话说,卡特福德虽然在主观上力求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对翻译问题进行详尽的探讨,但是,实际上在探讨翻译的过程中,他不自觉地偏离了翻译研究,而展开了原、译语双语的静态分析与比较。所以,卡特福德的翻译模式又可以界定为以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第二类文献为表征的第一类文献。
卡特福德关于翻译理论的论述同样遵循与奈达相同的研究模式。他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是用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把一种语言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本。因此,任何翻译理论都必然利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理论。”他还认为,翻译的中心问题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物,而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则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本质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条件。卡特福德的理论核心在于它提出实现等值关系的途径:等值关系可以由“层面”(语法形式和词汇形式、语音实体和字形实体、语境)到“等级”(句子、子句、词组、单词、词素)在任何一个交叉点上建立。如果在较低的某一等级上不能确立等值关系,可以在较高等级上求得。与奈达相同,卡特福德翻译研究的中心仍然立足于语言分析,即界定等值成分的本质和条件(Catford,1965)。
在语言学派翻译研究的第一类文献中,韩礼德(M. A. Halliday)的观点较为著名。他指出句子是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寻找等值物、检验等值物以及调整译语结构。然而,韩礼德对翻译的论述,其出发点是外语教学。他认为利用母语进行语言对比可以使学生注意到两种语言的异同,因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比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语际等值和语法结构的全面对比。因此,他得出结论:翻译理论是普通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语言学派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关于翻译的论述;另一类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专门从事翻译问题研究的学者的论述。前者立足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自身的研究,仅将翻译问题作为语言结构分析的个例或个别途径,其有关翻译的论述与其说是翻译研究,不如说是借助翻译来探索语言研究的方法论;而后者在前者范式的指导下,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等范畴进行描述,以期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翻译模式——语言学模式。
同样,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 R. Firth)在《语言分析和翻译》一文中详尽地阐述了结合翻译进行语言分析的观点。弗斯肯定了翻译理论本身在语言学中的地位。他认为,把翻译作为语言分析的一种形式,用来阐明语义,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弗斯指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马林诺夫斯基首次系统地把翻译用于阐明某些民族话语的意义,并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语言分析”。弗斯提出了“全面翻译(total translation)”的概念,既要全面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达意义,在语法、词汇、词的搭配和语境等四个层次上进行语言分析。弗斯将翻译的意义归纳为:其存在这一事实的本身就是对语言理论和语言哲学的挑战;语言分析与翻译结合可以为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