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国胜:任务驱动型叙事体材料作文写作

指导

一、“传统型”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对照

(一)“阐释型”(标题作文、话题作文)作文

这类作文是考生根据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确定写作的中心,调动已有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素材库),论证主题,形成“材料——阐释——话题”的闭合体系,具有“封闭性”的弊端;普通“材料型”作文虽突破了束缚和限制,但立意角度过多过泛便于套作和宿构。

(二)解决办法——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

效果——避免了“阐释型作文”的“封闭性”与“普通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性”,增强了“防套性”,同时增加了对考生思考、辨析与选择能力的思辨考查。于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说理新特点

1.说理方向:防止套作、宿构,紧扣任务驱动对象,不停留在简单粗糙的表态,分析事件背后人性善恶的根源,挖掘潜藏于事的因果得失,寻找改良社会的良药。

2.说理原则:倾诉自己,聆听他人;深入分析,表达善意;不在压倒,重在厘清。

3.培养精神:国家推行任务驱动型作文内在的深刻追求,绝不仅仅是只停留在“防止套作、宿构”上,而是引导学生回归真实的交际生活,在价值导向方面引导学生尊重他论、文明交流,引导学生由封闭性说理或强说强辨走向公众说理与公共文明,从而提升国民素养。

(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识别方法

材料面上——明确增加了任务指令——“双给”:

1.“给写作材料”

——提供一个争议性大,具有对立性、真实性、现场感和层级发展的叙事体事件。(2)“给驱动任务”

——①材料后面的写作要求,一般带“谁”、“怎么”等疑问词,它往往指向“材料的内

容及含意”,是作文的范围,不能离开此要求,离开则属离题。②明确给定写作内容及写作角度。

二、“任务驱动”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对文体、格式的规定。如2015年全国卷要求写成书信体的任务指令

2.内容驱动。以小见大,事件内容选择上往往要体现出“一点四面”,“一点”即“立德树人”,“四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与创新。问题的对立性,内容的指向性,情感的导向性,论说的思辨性,策略的操作性。如2015年乙卷的“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甲卷中的“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思考、权衡与选择”就是一个任务指令。材料往往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权衡”作出自己的“选择”,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3.对象驱动。事件的“个案分析”原则决定论述说理要有指向性,一是避免“空泛议

论”,即架空分析,从材料理出一个话题或观点后,脱离材料纯议话题;二是避免面面俱到,即“广泛议论”。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清理透,原因:缺少对象意识,解决办法:“专论一点”。

4.思维驱动。“思辨性”与“探究性”:在真实情境下引发真实交流,往往以小见大,即从琐碎中烛照社会问题,由简单粗糙的认知到认知的深化。由问题的强争议性、复杂性决定应对单个事件的立场或态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符合高考作文对于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察要求,高考作文不仅考察写作水平,同时考察考生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更增强了对“思考、权衡、选择”等“思辨”能力的考查,呼应“探究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有了更高的期待。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三、现实课例例析如何明确任务——任务驱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地铁上,一男子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乘客们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上述例子任务驱动内涵解读:

1.体式驱动——写成议论文。

2.内容驱动——写作内容的规定: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明确“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中的“内容”:

“吐痰男”公共空间吐痰,在屡劝不听的情况下,“黑衣男”出手教训;“含意”:公共空间公民的文明素养或如何对待有过者。3.对象驱动——

(1)“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不能离开事件,必须是“就事论事”,或“融理于事”——不能“空泛”议论,即不能架空所给材料过度泛化说理。(2)“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驱动决定了论述说理目标的指向性,要有说理的对象意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广泛”议论。

4.思维驱动——争议的焦点(核心事件)讨论:为何以暴制暴网络上支持者却超过70%——如何理性对待过失者?

表层问题:“黑衣男”该不该“打人”?

深层问题:如何对待“过失者”?

你认不认可黑衣男的行为?(抓住材料中“认可”一词,引入学生讨论该不该“打”)简单粗糙的结论:应该打;或依法看,打人总是不对,故“黑衣男”违法。

什么是“打人”?——引出对核心概念“打人”的概念辨析——为“打人”正名。

如果你是“黑衣男”,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注意,这正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法,或者说是现代语文与古典语文的区别,现代语文不再只是封闭说理,还要求在“倾诉自己”的同时,“呼应他说”,即聆听别人的意见——如果你是“黑衣男”,你不觉得有点冤吗?再者,据网调显示,支持“黑衣男”即觉得他打得对的占约70%,这说明,很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对错问题,它具有复杂性,因为具体个案不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坚持“法治”没有错,但“法治”的前提是考察“实情”——个案微观分析原则。

“打人”深层研究:

问题转换:如何对待“过失者”?——如何对待“怨者”的“文化共性”研究。

(1)古之回报“德怨者”的四种基本态度(对应关系):

①以德报德(常识,理所当然)

②以怨报德(小人,必须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