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中,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认知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能不经意地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对女性和男性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上。
许多英语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businessman”(商人)和“stewardess”(空乘女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特定职业仅限于某一性别,给人一种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印象。
有些短语和成语如“man up”(挺身而出)和“like a girl”(像个女孩),也传递了对男性强壮和女性软弱的偏见。
这种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性别对应的行为和能力有所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可以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中。
许多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对性别的偏见,例如“he”作为通用代词代表“他和她”,“mankind”代表“人类”等。
这种用法可能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男性是默认的、普遍的,而女性是次要的、特殊的。
这种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的继续存在。
在书面表达中,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常常通过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来体现。
“Mrs.”和“Miss”只用以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而“Mr.”则不受婚姻状态的影响。
这种称谓的使用暗示了女性与婚姻状态息息相关,而男性则不受这种束缚。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以男性作为默认的称呼,例如“gentleman”(绅士)和“sir”(先生),而女性没有同样的等价词汇。
这种称谓的不平等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使人们承认了性别差异,容忍了性别不平等,也间接地告诉女性她们是次要的,是特殊的,是不如男性的。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
论文题材gbfdhgfv bn blkjgfbc* 摘要: 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 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性别歧视; 文化作者简介: 胡红云, 女, 教授。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图分类号: H03 一、引言性别歧视( Sex ism ) 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 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cri ination based on gende r m , 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 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 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 年, 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 在言的发展和结构[ 1] 国际贸易系, 浙江杭州, 310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008- 6552 ( 2009 ) 06- 0065 - 04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 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an一词来源于! w ife o f m an? 的合成; 另一种说法认为m w o an来源于! w o b ( 子宫) and m an? 的合成。
无论是hu m m m an、m an 还是woman, 其词根都是m an 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 男人为主体, 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 加词缀构成阴性词, 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 actor ( 演员) - actress ( 女演员); hero (英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 dis espec ially d iscri ination aga inst m w o en (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 m 雄) - hero ine (女英雄); usher ( 引座员) - usherette ( 女引座员) 等, 就连女性( fe a le) 这个词都是由男性( m a le ) 派m 生而来。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浅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摘要:本文从英汉谚语的视角,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嫁娶,性情智慧,言语行为,红颜祸水五个方面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说明了语言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并讨论了性别歧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汉谚语;性别歧视;发展趋势一、英汉谚语中对女性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生个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个女孩,叫“弄瓦”之喜。
“璋”“瓦”之别,表示男贵女贱。
旧中国“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侄桔就充分说明了旧时代妇女对男子的人身依附关系。
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谚语:(1)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2)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在《圣经》的创世篇中已经被确定下来了,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人类的始祖”。
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是上帝的次要作品,女性所处的被动地位不言而喻。
英语中这样的谚语有:A man who kicks his dogs ill beat his wife.(打狗男人必打妻。
)可以发现,上述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严重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可以随意被殴打,更不谈所谓的人权。
2.婚姻嫁娶婚姻嫁娶是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观念产物的谚语,必然带有这种文化的烙印。
在中英文谚语中,都有表现出歧视女性的现象,此类谚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女大不中留”中国自古就主张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应尽早嫁出去,否则必招惹麻烦,此类的言语如“女大不中留,留了结怨仇”,英语国家里也有同样的文化内涵,如: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 (二)婚姻商品化,附属化(1)嫁出去的女,卖出去的地。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英语谚语:(1)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从英汉语言看性别歧视
为英语至今仍为男性所控制。
她在书中根据对一些语言实例所做的统计分析指出,英语中与女人相关的很多词都有浓厚的性别色彩。
她承认,与男人相关的不少词也有相同的意味,但统计的结果表明,有关男性乱搞性关系的词汇只有二十个,而有关女性乱搞性关系的词竟有二百二十个。
所以她总结说,作为一种系统,语言体现了性别的不平等,女人在这个系统中总是受害者。
一些激进派甚至认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是性别歧视的主要载体。
有些人甚至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历史(history)只是“他的故事”(his story),因此主张把该词改成“她的故事”(herstory)。
不管该说法是否可信,从具体的英语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性别歧视。
在人类的统称中,我们常用human或human being,有时可用第三人称单数的he来指代人类的个体,但she却没有这种特权。
无论是human,man还是woman,这三个词的词根都是man,即人类--或准确的说是男性--是以男人为中心来定义“人”的。
这一点与汉语中的“他”、“她”、“他们”颇为相似。
男人把自己作为主体的“人”来看待,而把另一个性别的同类作为“女人”来看待。
女人的存在是通过男人来显示的,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有些共同之处。
我们习惯于husband and wife, fatherand mother, son and daughter这样的话语,这种结构与汉语中的夫妻、父母、儿女相同。
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词组构成顺序恰恰反映出男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
女人是男人的服从者,她们只能躲在男人身后充当男人的附属。
女子在结婚前拥有自己的姓氏,结婚后却要跟随丈夫的姓,这实际是对女子独立存在的抹杀,从英汉语言看性别歧视周红燕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250014语言自产生以来,不仅是人们的主要交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受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综观语言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男权社会中语言带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特征。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中,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表达方式或语法规则,其隐含或明显地体现了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或偏见。
女性在这些表达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上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些职业名称或职位被默认为男性,比如“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员)等,这些单词中均包含了“man”(男人)一词,忽略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贡献和存在。
这种命名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是男性主导的,给女性在担任这些职业时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日常表达中,英语中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短语和成语。
“man up”(勇敢面对)这个短语强调了男性应该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暗示了男性的强壮和坚韧;而类似的短语中很少有女性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给男性设立了一种标准,他们被期待着具备坚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而女性则很少有类似的表达。
在语法规则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他)常常用作不特定性别的代词,这种假设中存在一种默认男性的偏见,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动词的形式上也受到限制,比如“he cooks”(他做饭)和“she cooks”(她做饭),动词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在烹饪的领域中女性才是规定的。
英语中一些描述女性的词汇也往往带有贬低和歧视含义。
“bitch”(母狗)一词在日常口语中常用来指责女性,离开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对女性的人格进行了不公平的贬低。
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商奇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日益渗透,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称谓语、语序以及谚语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分析其异同及原因。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汉语;女性[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194-01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
一.英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一)称谓语称谓语是对被称呼者的社会身份、地位、角色和关系的一种认定,从称谓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
首先,英语中较常见的是用丈夫的姓氏称呼已婚女性,即使女性在政治或科研等方面有和男性同等的能力并取得同等或更高的成就,如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及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其次,汉语的职称称谓语中也存在语言歧视现象。
近年的网络新闻中经常使用女大学生、女司机等进行报道,特别强调当事人性别,放大了女性的负面形象,容易让人对女性产生误解或偏见。
女作家、女科学家等词语的使用也暗示了女性往往在智力和能力上不如男性。
(二)语序虽然英语语法没有规定男先女后的语言顺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采用男先女后的语序。
如:husband and wife, male and female, boy and girl, brother and sister等。
在汉语中,当男性和女性并列出现时,男性总是排在女性的前面。
如夫妇、夫妻、父母、子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这种排列顺序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一般价值高的、重要的排在前边,如大小、多少、高低、贵贱等。
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表达中隐含着一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观念。
(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谚语中也不难发现性别歧视的影子。
譬如在英语中有诸如此类的谚语: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女人如同狗和胡桃树,你越是打,他们越是变得驯服);Women have long hair and short brains(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刘列斌,2014:101)。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1. 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层面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某些职业、社会角色往往被特定性别所“占据”,如“manager”、“leader”等词汇常被视为男性职业,而女性则往往被局限在“nurse”、“teacher”等词汇所代表的职业领域。
这些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语法结构中的性别歧视在语法结构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曾使用过性别特定的语法形式来区分男性和女性。
虽然现代英语中这种语法差异逐渐淡化,但在某些语言和方言中仍有所体现。
例如,汉语中的“他”和“她”虽然在功能上已无区别,但在一些地方文化中,“他”往往被用作第三人称的泛指代词,忽略了女性的存在。
三、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1.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在英国社会中,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使得男性在社会地位、职业选择等方面享有更多优势,从而在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而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2.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某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可能隐含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如“girl”一词有时被视为不够成熟或能力不足的代名词。
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现象,但表达方式可能更加委婉或隐晦,如通过某些成语或习惯用语来暗示性别歧视。
四、消除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语言意识:增强人们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认识和敏感度,认识到语言对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英汉语言中的女性歧视现象探析
二、 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
1 屿锗嘴 汉词汇中的体现 . 性另 ( 词序。性另 1 ) 舰不仅表现在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还表现在男
先交后的排列顺序上。例如, 在英语中, 有如下的习惯表达:u ̄- hs , d ad ( n 诚 夫妻)ir n 、l dM ( V.a 先生及女士)s ad幽枷 、m n ( 儿女) 、
了I . b
、e 。 】u l 】
l e, c u就称为 M s e y c l MrLc _ 出 】 r H n 吼| r d 或 s u 日 一 k 日
E
、
’ 。就连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也沿用这种语序, 如公
母 鸳鸯、 龙凤、 龙飞风舞。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是—种尊卑观念的
原因, 并提出消除性别歧视的策略。
的词, 不管做工作的人是男是女 , —律用“n r 装示。例如: l s a o es 。 — ma( n国会议员)s。 邵( , 】 p “ 发言人)d i ( ,均m砷 主席)出 l 起草 , n 啪(
人)sl 矾 ( ,唧 a 推销员)s c n 仓库管理员)ps, ( ,t l ( o ̄ ,ot.  ̄递员)p_ rn ,0 l㈣ n i c
- -
’
史、 文化 、 社会等方 面探 讨 了造成这种歧视 现象的原 因, 并提 出消除性别歧视的策略。
关 键 词 : 别歧 视 ; 汉 语 言 ; 因 ; 性 英 原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1. H3 5 9
文献标识码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章编号 :0 9 45 (0 0 0 - 00 -0 10 - 4 8 2 1 )3 4 0 2
, e ni h r t 百人, 人) t ma nte t e 静 h se ( —般 等。
浅谈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浅谈汉英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源于社会,又反映着社会。
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观念息息相关。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男人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妇女一直是受歧视的对象。
在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家庭生活中,女性大多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谚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简洁的代表,能深刻而言简意赅地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其中也包括对女性的歧视倾向。
本文试图对汉英两种语言谚语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类例证,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及异同,以提醒人们重视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并自觉摒弃这些谚语。
为方便分析,本文对这些谚语进行了归类。
1 关于女性外表等特征的谚语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对女性某些特点进行夸大的谚语,比如女性大多更喜欢与人交流,于是汉语中有“女人长舌”、“三个女人一台戏”之类的谚语。
在英语中也有诸如“Women have long tongues”和“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之类的谚语。
中国人说:“女为悦己者容”,似乎没有男人的欣赏女人就无心穿衣打扮了。
女性爱美的天性在英文中也有体现,其中不乏贬低的成分。
比如“Every woman would rather be beautiful than good”和“A man is successful,while a woman is sexy”等。
女性脆弱爱哭的特性也往往被放大。
汉语中有“女人是水做的”这样的表述,而英语中有“Woman is made to weep”; “Nothing dries so fast as a woman’s tears”及“Glasse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等。
甚至莎士比亚也曾说:“Frailty,thy name is woman”。
关于女性的智力,汉语中有熟知的“头发长,见识短”,而英文中有“Only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根源
会因 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 人的 话题、 词汇, 语体、 所以
语言变异是不可避免的。整个社会对两性所产生的不同期
望使得男性处于独立的、 统治的中心地位; 而女性则被置于
视的目 ( M 还成了 的。 S》 历史最悠久的女权杂志的刊名。 s M 一词已被用作对女性的称呼。还有chairperson,businessperson等词, 也都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 性别歧视现
2.4 谚语 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汉语中某些谚语反映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如汉语中
缀或通过派生和合成而来, 例如:actor男演员/actress女演员, her 男英雄/her ine女英雄等, o o 就连female(女性)也是从male (男性)派生而来的。同样, 汉语中某些带有男性意义或形式 的词可兼指男性和女性, 弟子”儿孙” 如“ “ 等。某些女性意义 的词必须依附于男性意义的词, 女弟” 妹妹” 女叔” 如“ 指“ , “ (夫之妹即 小蝴 。
在英汉语中贬摘女性的词语也很形象。英语中常用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的“ 十九裙钗女, 比不上一个踞脚儿”“ ,生个男孩满堂红, 添 个女孩年年穷” 等。 英语 中也有谚语反映对女性的歧视 。如“ Women ' s
mind is the most diabolic.""A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 you beat themthe better they be." e
2.2 称谓语上的表现 东西方文化都可以从称谓中发现性别歧视的现象。从
关。 这种性别差异在社会分工中表现明显。 人们在长期的共
姓氏上来看, 西方女性在结婚以后都会经历姓氏更换: 东、 英语中“ White" , "Miss Green" , Miss 其中的“ White" , "Gr en" e 是夫姓;汉语中的“ 周王氏”“ 、赵李氏”都是女性姓氏对男 ,
解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解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的反映这种社会习俗及价值观念,而作为语言中的精华一谚语更是浓缩了文化的内涵。
因而从谚语中探索性别歧视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极强的说服性。
本文从社会地位,言语行为,才智,婚嫁等方面阐述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具体体现,目的是通过对英汉谚语的分析揭示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提高人们关于性别歧视的意识,帮助人们减少,继而消除在日常生活以及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标签:谚语;对比;性别歧视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因此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性别歧视色彩。
“性别歧视”(sexism)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者受“种族歧视”(racism)一词的启发而创造的词汇,《朗曼英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它通常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英语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
而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喻为“民族之明镜”,“语言活化石”。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一本小型百科全书,性别歧视部分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在内。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分别讨论性别歧视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
一、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1.社会地位方面自古以来,女性就一直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社会底层。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的一则野餐通知上写道一Good Food! Delicious Women!将女性比作美味佳肴的说法,在英语里司空见惯,如“A fair woman wit hout virtue is like palled wine ”(美女无德,淡酒一杯)。
汉语中的“秀色可餐”也反映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她们如同盘中的食物一样,充当着“软弱被动”的性别角色。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异同1.引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反应的最根本的还是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基本认知。
英语和汉语虽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但在其对女性的歧视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很多已经发表的文章、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英汉语言性别歧视问题的分析。
无论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词汇学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歧视。
对一些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有些随着人们的认知习惯被接受,但有些也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发生改变。
本文将结合大家对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解析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有何异同。
2.英汉语言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且并不完全相同吉首大学一位先生在《语言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的文章中提到:“英汉语言文字构造中无所谓性别歧视,所谓语言的性别歧视只是社会赋值的结果。
”对于这位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有些太理想化。
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从捕鱼、狩猎转向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男子在体力上比女子强,加上妇女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儿女,于是男子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获得支配权,而妇女的地位与男子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子,这种历史演变必然要反映到语言文字中来。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女性的从属地位便从语言中反映出来。
也就有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及“女流之辈”这样的词句。
在西方社会中,女人的从属地位更加显而易见。
除了妇随夫姓外,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提到的几段话更凸显了女人底下的从属地位。
“And the rib, which the LORD God had taken from man, made he a woman, and brought her unto the man. And Adam said, This is now bone of my bones, and flesh of my flesh: she shall be called Woman, because she was taken out of Man.”在我阅读到的有关“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章中,我发现大多人的观点集中在两点,即社会文化历史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影响,以及性别歧视在词汇学中的体现。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
1英语构词中似乎给人这样的感觉 , ) 整个人类都是男人
的,具体表现在:1 ( )统治国家的是男人 ,如 h m nm n id u a, a k , n k go . u t n ( i d mc ny n o ma 虽然也有女人统治,但用的词仍是 k g i— n
( 丈夫 、 先生) s es受人 供养的情妇) 一mirs ( t 。我们再来看看 下
1性 别歧 视形 成 的社会 根源
在早期人类社会里 , 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 、 家庭这个社 会
面 几 组 对 应 词 :e se m - w m n wf a n , ae h — h , a - o a i o m l n e f ma 1 -
2 具体 的表 现 形式
21 构词 中 的性 别 歧 视 .
“ , 媚” 是会意字。“ , 妇 服也 , 从女持帚 , 洒扫也 。” 也就是说 “ 为人妇” 便是意 味着 “ 服从 ” “ 、执箕帚 ”做一 些洒扫 、 衣 、 , 洗
做饭之类 的家务 活。以上( )3 事例说 明女人活动范 围只 2() 能局限于家庭那种狭小 的空间 ,其 主要任 务就是要遵从 于
任 何词缀或点 、 、 、 、 横 竖 撇 捺偏 旁来 延伸 出词 的褒 贬。在词 的构成方面一般是通过加 “ 字旁来表示 的。女字 旁较能 女” 反映出汉语 中的性别歧视 。 辞海 》 在《 中带女字 旁的字有 2 7 5 个 , 中带有 贬义 的字就有 6 个 。在《 语字典》 其 5 汉 中带有女 字旁的汉字有 10多个 , 2 绝大多数 都带 有贬义 。下 面略举几 例 :1 先看“ 字 , () 女” 古文字 中“ 字 就像 女子交臂于前 , 女” 屈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它反映了某个言语团体里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性别语言,尤其是对女性的歧视语,大都含有贬义。
充分了解这些,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差异,更有助于促进妇女解放运动。
标签:性别;歧视;女权;What is language?——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 feeling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a system of sound symbols. [1]——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2]福柯(法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歧视性的语言,反映了一种歧视性的现实。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语。
1). 惯用语方面Robin Tolmach Lakoff ,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在她的著名著作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中指出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存在的差别。
[3]例如:女性不能使用强势感叹词,像,“Oh, dear,” , “My Goodness” 或咒语“damn’or “shit’, 而男性却可以使用。
汉语中也是如此。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片中粗话不断,“柱子,你他妈的打歪了。
…”生活中,有些人打电话时可常听到:“你他妈的最近死哪儿去了?” 可女性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生活中很少用这种语言。
在称呼孩子方面,父亲常用祈使句:“儿子,过来”;母亲则会用:“宝贝” or “ 大宝”2)谚语方面:All women may be won.(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桃敲打多结果)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见识短)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4]3)日常用语方面:For example:说某个观点很好,男性常用:“a great idea” or “a big idea” ;女性在使用上常用:”a great divine”.句子使用中,Woman: “ I’ve got to leave now, haven’t I? ” and probably a man would say, Man: “ I must be off now.”4)偏旁部首:在汉语中,某些带“女”偏旁的字含有地位低下的贬义。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各个国家中存在,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以期为消除性别歧视提供语言文化层面的思考。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概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在就业、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歧视。
例如,在职业领域,女性往往面临晋升机会有限、薪资不公等问题。
在语言表述上,一些带有性别色彩的词汇和短语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存在。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女性则应专注于家庭和照顾孩子。
这种观念在许多家庭和社会习惯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和职场中,女性同样面临着机会不均等问题。
同时,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述也反映出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1. 词汇层面的对比在词汇层面,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带有性别色彩的词汇。
然而,两种语言在表达性别歧视时所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常用“woman’s place”等词汇来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而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观念来限制女性的社会角色。
2. 语境和表达方式的对比在语境和表达方式上,英汉语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往往更加直接和明显,如职场中的性别不公、女性在政治领域的缺席等。
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则更多地通过社会习惯、家庭观念等间接方式体现。
此外,两种语言在公共场合的言论和行为上也存在差异,如在社交媒体和公共演讲中,一种语言可能更倾向于支持或反驳某种性别歧视观点。
四、消除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策略和建议1. 提升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加强性别平等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性别歧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学校、媒体、社会组织等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倡导尊重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价值观。
《2024年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范文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社会背景中。
在语言这一社会交流工具中,英汉两种语言亦不例外。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以深入了解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影响及其根源。
二、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和语境等方面。
首先,在词汇方面,许多职业、角色和称呼被默认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如“he-led company”(由男性领导的公司)等。
其次,在语法上,英语中的主语和宾语等语法角色往往被视为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属性。
最后,在语境上,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在词汇方面,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仍然带有明显的性别色彩,如“女强人”、“妇女解放”等。
其次,在语言表达中,对于男女角色和行为的描述有时也存在着偏见和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分工的看法也体现了性别歧视。
三、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影响和根源1. 影响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性别歧视都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受害者可能失去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导致心理压力和自卑感。
在社会层面,性别歧视阻碍了社会公平、和谐与进步。
2. 根源性别歧视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因素。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历史、宗教、政治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传统观念对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是导致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策略为了消除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男女平等权利。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培养公民的平等意识。
此外,媒体应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的理念,抵制性别歧视的言论和行为。
最后,个人应提高自身素质,摒弃性别歧视的观念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解读*胡红云摘要: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常常反映在语言中。
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性别歧视;文化作者简介:胡红云,女,教授。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系,浙江 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8-6552(2009)06-0065-04一、引言性别歧视(Sex is m)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英语和汉语中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和侮辱女性使她们显得微不足道。
美国传统词典中对性别歧视的定义是!dis cri m i nati on based on gende r,espec iall y d i scri m i nati on aga i nst w o m en(性别歧视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的歧视,尤其是指对女性的歧视)∀。
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交际媒介,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和民族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常常以男人的语言作为标准。
早在1923年,丹麦语言学家O tto Jesperson在 语言的发展和结构一书中曾指出:英语是他所熟悉的语言中最男性化的语言。
[1]西方女权主义者也认为,英语是一种性别歧视很严重的!m an-made l anguage∀。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汉语是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所使用的语言。
他们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法和句法中很少有共同之处,但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现象却如出一辙。
本文从构词、语义、称谓和谚语四个方面解读了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帮助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此类特殊现象,这有利于男女之间平等话语的构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表现形式(一)构词中的性别歧视自古以来,语言学家和词学家大多为男性,他们常常通过语言中的构词表现对女性的歧视。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有些人认为单词h isto ry(历史)就是his story(他的故事)的组合。
对woman一词的形成也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一词来源于!w if e o f m an∀的合成;另一种说法认为w o m an来源于!w o m b(子宫)and m an∀的合成。
无论是hu m an、m an还是woman,其词根都是m an,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以男人为主体,这跟基督教上帝造人之说相吻合。
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女性的词是在男性词素的基础上派生而来。
阳性词是构词主体,加词缀构成阴性词,这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和女性语言的依赖性。
如: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hero(英雄)-hero ine(女英雄);usher(引座员)-usherette(女引座员)等,就连女性(fe m a l e)这个词都是由男性(m a l e)派生而来。
英语是一种强阳性(super m ascu line)语言。
由m an作为词根所组成的大量词语在各种职位和头衔中占了重要地位,这些词具有明显的男性标志,却可用于男女两性,如cha ir m an, bus i ness m an,ne w s man,congress m an等。
以cha ir m an为例,传统观念认为,椅子上坐的那位主席理所当然是男人,所以就用cha ir和m an构成复合词cha ir m an。
如果是女主席时,就不得不加标识,称为!m ada m cha ir m an∀。
另外还有一些表示地位较高的职业名词,人们常常把它们作为男性词来看,如judge,sur geon,do ctor,pro fesso r等。
若要表示干这些职业是女性,必须加上w o m an,fem ale,lady等修饰语,如wom an-j udge,fe m a le-surgeon,l ady-docto r等。
而一些表示地位卑微的职业名词,如果是男性,也在这些词前加上m a le或m an,如m a le housekeep er,m an nurse等,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男保姆∀、!男护士∀之称,但干这些行业的男性非常少。
这些带有标记的职业名词,*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比较研究∀(Y20071230)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男性的重视以及对女性的歧视。
在汉语里,!男∀字很少作部首,而!女∀字则大量用作部首,这跟英语中以男性词为中心,加阴性词缀构成女性词相似。
而且以!女∀字为部首的汉字,多带有否定和消极的意思,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奸、妓、妾、姘、婪、婊、娼、婢、孬、妒、嫉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一旦和女、母、妇等词结合使用,歧视之意跃然纸上,如:女流之辈、母老虎、妇人之见等。
相反的,一些中性词和!雄∀字结合使用就构成了赞美的褒义词,如:雄风、雄辩、雄才大略。
[2]一般来说,两个并列词常常把语义显著、文化上占优势的一方放在首位。
英汉语言中普遍按照尊卑关系、男先女后的词序来排列的。
英语中有!husband and w ife,m ale and fe m a l e,fa t her and mo the r,son and daughter,brother and sister,boy and g ir l∀,等等。
汉语中有!夫妻、男女、父母、儿女、弟妹、夫贵妻荣、夫唱妇随、男尊女卑、男耕女织、男婚女嫁∀,等等。
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如果把这些词序颠倒过来表达就似乎有违常理,不符合语言习惯。
(二)语义中的性别歧视在英汉语言中很多女性词的语义都遭到贬降。
如w o m an的外延意义是!女人,妇女,成年女子∀,但同时w o m an带有!脆弱、水性杨花、附属、自卑、反复无常、爱虚弱、轻佻、浅薄、爱说闲话∀等贬低女性的内涵意义。
与w o m an相对应的m an的外延意义则是!男人、成年男人∀,但同时又带有!独立、自主、主动、争强、自信、勇敢、事业有成、养家、逻辑思维强、客观公正∀等褒义的内涵意义。
[3]英语中有些词用于不同的性别,其语义有很大的区别。
当用来指男性时含有褒义;而指女性时则含贬义,存在着明显的褒男贬女现象,如:1.H e is a pro fess i ona l (他是一位专业人才)2.She i s a professi onal (她是一位妓女)3.H e is easy (他很容易相处)4.She i s easy (她水性杨花)5.H e is a tra m p (他是一个流浪汉)6.She i s a tra m p (她是一个妓女)英语中有时候同一个单词与不同的性别词搭配,语义就完全不同。
与男性词搭配时常常是中性词或含褒义,而与女性词搭配时,往往带有贬义。
如a l oose m an指言行不严谨的男人, a loose wom an意为生活放荡的女人;a ca ll boy为戏院里招呼演员上场的人,a ca ll g i r l是应召女郎、妓女。
有人做过一次统计,英语中与pro stitute(妓女)意思接近的词或词组大约有500多个,如stree t g irl、street wa l ker、w anton、sl u t等,这些词大多从表示女性的一般词汇中降格而来,而与who remonger (嫖客)意思相近的词仅有65个。
[4]英语中还有许多表示男女两性的对应词语。
语义学的研究表明:与男性有关的词,其词性常常是中性词或发展成了褒义词;而与女性有关的词则呈现由褒义到贬义转化的趋势。
如: gove rno r(州长)###governess(家庭女教师)m aster(男主人、硕士)###m istress(女主人、情妇)bache l o r(未婚男子)###spinster(未婚女子、老处女)以bache l o r和sp i nste r这一对应词为例,它们都是指到了适婚年龄仍未结婚的男女青年,但内涵却不一样了。
前者指因择偶标准较高或为了不受家庭拖累而不愿娶妻室,喜欢做快乐又自由的单身汉,暗示这是他的一种生活选择,如有!dia m ond bache l o r(钻石王老五)∀褒义之称。
而后者却暗含年华已逝、身心不太健康、对男人没有魅力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之意,延伸出了相貌丑陋、孤独、古怪或不性感等贬义。
现在人们常用ca reer w o m an作为委婉语代替具有性别歧视的sp i nster一词。
从语义的角度看性别歧视,可以发现在汉语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例如!小姐∀一词在过去是指大户人家的女儿。
后来经过演变,可指任何年轻女性。
但现在人们又给这个词赋予了新含义。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用轻蔑的口气说:!她是做小姐的∀,特指从事肉体交易的三陪女。
这种称呼已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禁忌语,现在年轻女性都不喜欢被称为小姐。
而相对应的!少爷∀或!公子∀意思没变。
再如口语中的!爷们儿∀和!娘们儿∀。
!爷们儿∀体现了一种大男子主义的气概,而!娘们儿∀则多指没见识而唠唠叨叨的女性形象。
男子用!爷们儿∀时带有一种自豪、洋洋得意的口气,常称自己为!大老爷们∀,如!这是大老爷们的事,不用你这个娘们儿管∀。
而男子用!娘们∀或!老娘们∀时常常带有轻蔑的口气,如!你怎么做事像个娘们似的?!∀。
[5](三)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称谓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名字和身份的称呼。
男女双方本是平等的,但英汉语言中在称谓上都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M r、M rs、M iss这三个称呼语就明显含有性别歧视。
许多国家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未婚用父姓,婚后随夫姓,表明自己是某姓男子的妻子。
以王姓男子为例,无论他是否结婚,英语中都称为!M r W ang∀,汉语中称为!王先生∀。
而称呼女人时必须明确区分婚姻状况,女子未婚用M i ss随父姓,如果她嫁给王姓男子,她就成为!M rs W ang∀,汉语中称为!王太太∀,失去了她自己的姓。
这说明在婚姻生活中,女性居于次要地位,其身份要附属于男性。
即使是伟大的女性科学家、政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治家也不能例外,如M ada m e Curie(居里夫人)、M rs Thatcher (撒切尔夫人)和Ind ira G andh i(甘地夫人)等。
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做法表明,当女性以其丈夫之姓用作自己之姓时,她实际上等于放弃了象征自己独立身份的文化符号,以换取基于其丈夫身份的文化符号。
[6]旧中国妇女没有大名,以!父姓+氏∀称呼,如!陈氏∀。
结婚以后,正式场合用!夫姓+父姓+氏∀来表示,如!杨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