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送别诗解析

合集下载

《送别》作品本体分析

《送别》作品本体分析

送别作品本体分析引言《送别》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在几十个字的篇幅中,王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送别》这首诗进行本体分析,以了解其诗歌结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分析《送别》是一首五言绝句,共有四个句子,每句五个字。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句子韵律平稳,给人以节奏明快的感觉。

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使整首诗既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又能表达作者对离别的复杂情感。

情感表达分析《送别》的情感表达主要集中在诗人对离别的悲哀和对被送者的思念上。

在诗的前两句中,诗人描绘了别离时的凄凉场景,以“青天”和“白日”来衬托出离别的无奈和悲伤。

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被送者的深深思念之情,由于不能放手,只能遥望着远离自己的人,强忍着泪水。

通过这种细腻的描写,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

象征意义分析《送别》中的青天、白日、孤帆和远山等词语不仅仅是景物的描绘,更具有象征意义。

青天和白日象征着晴朗明亮的天气,也可以理解为离别时的无尽的思念。

孤帆在宽阔的大海上,孤单而脆弱,形象地表达了被送者离去的孤独和脆弱。

远山则代表离别后的渺茫和无尽。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意义,诗人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真实。

总结通过对《送别》的本体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结构、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

诗歌的结构简洁明了,既具备节奏感又符合诗歌的规律。

情感表达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凄凉的场景,将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中运用的象征意义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意境。

通过这样的本体分析,我们更能领略到王维这篇传世之作的魅力和价值。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与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翻译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

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

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

把我的新诗呈给您。

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扁舟:小舟。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乃古润州治所。

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

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

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个中:此中。

下语:评说,讲说。

使君: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

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

判断:犹鉴别辨析。

赏析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

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

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

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

《送别》古诗解析

《送别》古诗解析

《送别》古诗解析
送别是一首古诗,它描述了离别的情景,以及人们在离别时所表达
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精确的形象描绘出了离别的悲哀和无奈,让人不禁产生共鸣。

首先,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离别的情景。

诗中写道:“青
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这两句描绘了江南秋天的景色,以
及草木即将凋零的情景。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沉重和无奈。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离愁别绪”,形容了人们在离别时内心的情感。

其次,诗中使用了意象深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例如,“归鸿音在石榴裘”这一句,通过将鸿雁的声音与离别的场景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离别的感受。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挥手自兹去”
的表达,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了离别时的场景,增加了读者的代入感。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表达离别的伤感。

例如,“衔泪
人共憔悴”这一句,通过描写人们满脸的泪水,展示了他们在离别时的
悲伤和疲惫。

这种对人物情感的描写,让读者更加能够感受到离别时
的心情。

最后,整首诗以“凄凉别离时”作为结尾,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整首
诗所表达的主题。

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读者更加能够体
会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送别》以简洁的语言、意象深刻的修辞和对细节
的描写,准确地表达了离别的情景和人们的情感。

通过这首古诗,读
者能够感受到离别的痛苦,也能够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情感的回味。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2、青青:茂盛的样子.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作者:陈子良朝代:唐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南山:终南山。

《送别》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送别》赏析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讲解这首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理解《送别》含答案(2022·新高考全国Ⅱ·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走进送别诗-小学群文阅读-课件

走进送别诗-小学群文阅读-课件
对选定的送别诗进行深入 分析,包括语言、意境、 修辞等方面,培养小学生 的文学分析能力。
拓展阅读
鼓励小学生阅读更多的送 别诗,拓宽阅读视野,提 高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送别诗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文素养
情感表达
通过学习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小学生学会用 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文素养
03 时代背景的反映
送别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是 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送别诗的文学地位
诗歌艺术的代表
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 值,成为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在小学教育中,通过学习送别诗,可 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 达能力。
送别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成为文学传承的重要部分。
送别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增强人们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交流
通过送别诗等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友谊。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跨文化交流中,送别诗可以为文化传承与创新 提供灵感和资源。
THANKS
感谢观看
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描写美好 的事物或场景,来反衬离别的 痛苦和悲伤。
对比和反衬手法的运用,能够 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离别的 情感和意义,并增强诗歌的艺 术表现力。
04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柳树
柳树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被 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古人有折柳送 别的习俗,因为柳树的“柳”字与“ 留”字谐音,寓意挽留之意。
通过学习送别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小学生的人文 素养和道德情操。
06
送别诗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送别诗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珍惜当下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送别诗赏析送别诗赏析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注释: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⑤晴翠: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不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群文阅读之送别诗鉴赏

群文阅读之送别诗鉴赏

群文阅读之送别诗鉴赏教习目标:1、通过对送别诗的学习,体会送别诗的意境与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

3、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送别诗的学习,体会送别诗的意境与情感。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由打油诗导入: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宋代著名诗人柳永对离别诗情感的经典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别诗的天地,去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吧!二、赏析《送友人》1、读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送友人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想一想:1)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2)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说一说:以《送友人》为例,谈谈阅读送别诗的方法。

三、按“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的方法赏析下面三首诗1、练一练:小组合作探究,用5分钟时间,按“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的方法赏析下面三首诗,完成下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学生谈收获。

2)学生小结本节课赏析送别诗的方法。

3)教师寄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积多练必能行!四、拓展延伸:读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的《送友人》,按“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2.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自作小诗一首:送舍弟朝雨润无声,泣别泪沾襟。

小学群文阅读课例---“送别”诗词里的意象

小学群文阅读课例---“送别”诗词里的意象

小学群文阅读课例---“送别”诗词里的意象执教年级:六年级群文议题: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群文篇目:《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目标:1 利用注释、译文、题解与师生交流增进对诗词的理解;2 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送别”诗词里的意象。

教学过程:一、送别与诗人1 聆听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2简介《送别歌》这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2 感受王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写的“送别”。

3送别的场景触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群文阅读,一起来感悟吧!二、送别里的意象1 这三首诗里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板书:送别场景)2 齐读《送元二使安西》。

这里面写送别的句子是哪句?请问,王维用什么方式表达送别时的心情?(劝君更尽一杯酒,板书:饮酒)送别的社会意象---饮酒:古人送别一般都饮酒告别,既表祝福又表思念,最早江淹《别赋》中就已经提到:“左右兮魄动,亲宾兮泪滋。

可班荆兮赠银,惟罇酒兮叙悲。

”而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是临行前的劝酒,不仅打破无言的沉默,更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朋友的处境、心情的深沉的体贴和殷切的祝愿。

老师:后面两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送别呢?请大家自学后两首诗。

3 自读提示:(1)自读诗词,用横线画出后两首诗词中写送别的句子。

(2)边勾边感悟送别的心情。

4 汇报整理。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写的是眼前送别的景象,但它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表达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送别的自然意象—江水:流动不息的江水一方面要带友人离去,一方面又象征着剪不断的离愁,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送别诗》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诗》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诗》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送别诗》鉴赏1《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赏析唐诗《送别》

赏析唐诗《送别》

赏析唐诗《送别》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以下是对《送别》的赏析:
首句“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了离别的主题。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送别的距离有多远,最终都要面临离别的时刻,强调了离别的不可避免。

接下来的三句,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山回路转的景象,表达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和惆怅。

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暗示着友人已经离开,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暗示着离别的痕迹。

最后一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诗人用白云作为背景,暗示着友人离别后将去往一个遥远的地方,而那里也有他的新家。

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祝福,也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总之,《送别》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成为了唐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送别诗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首《送别诗》,它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知道其作者是谁,据说是作于隋朝大业末年,如果不深入了解,单单看诗风意境,格律押韵怕是很多人会将它误认为是唐朝诗作,连清朝沈德潜都说这首诗竟似盛唐人手笔。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说到离别,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都写得比较伤感。

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这首诗字里行间也是充满伤感,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别后的忧思满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开头两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就让人惊艳:“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青青的柳条低垂曳地,蒙蒙的杨花漫天飘舞,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音调、意境都自然优美,表达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和浓浓的愁绪。

后两句则是寻问归期的话语,也是整首诗中最经典、最打动人心的一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当岸边柳条折尽,树上杨飞尽的时候,你能回来吗?借柳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移换,这里可以是说明年,也可以是说后年,反正是一个杨花飞尽的时候。

这里非常巧妙,以问题作结,但不告诉我们答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送人者未行先问归期,也许答案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失落,或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欣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诗语句优美、通俗易懂,却情深意切、真挚动人,读完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很真切的感觉到送别之时二人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其意境韵味,不失一篇佳作,确实有盛唐之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
轻叩诗歌的大门 ——送别诗
群文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物
地点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⑧君:指元二。 ⑨更尽:再饮完。
⑩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附近,是古代 交通的咽喉之地。
阅读迁移:我会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
别董大①
唐 高适②
千里黄云③白日曛④,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⑤前路无知己⑥,天下谁人⑦不识君⑧。
注释: ①董大: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是一位很有名的音乐家。 ②高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③千里黄云:一望无际的黄云。 ④曛(xūn):天色昏黄。 ⑤莫愁:不要愁,不要担心。 ⑥知己:知心的朋友。 ⑦谁人:哪个人。 ⑧君:您,这里指董
送元二①使②安西③
唐 王维
渭城④朝雨浥⑤轻尘,客舍⑥青青柳色⑦新。
劝君⑧更尽⑨一杯酒,西出阳关⑩无故人。
注释:
①元二:作者的好朋友元常。 ②使:出使。
③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附近。
④渭城:秦时咸阳城,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打湿;
⑥客舍:旅店。
⑦柳色新:柳树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三、理解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④,唯⑤见长江天际⑥流。
①之:到。 ②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烟花: 形容花开得茂盛,像流动的烟雾。 ④尽:消失 ⑤唯:只。 ⑥天际:天边。
四、感悟诗情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
五、品读诗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别是一片孤帆;
一送种别送是别…几…多情
离情别意 离愁别绪
群文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推荐阅读:
1、《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送 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 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 送别》、《山中送别》等送别诗。 2、《唐诗三百首》
群文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西

(唐)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阅读迁移:我会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
送别诗
1、理解诗题
2、初读诗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结合注释、想象等理解诗意 4、感悟诗歌情感 5、品读诗歌
阅读迁移:我会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