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禅(节选)
诗与禅(一)
诗与禅(一)关键字:诗禅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也可以说它是中国自己的佛学。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到唐代禅宗的建立,花了60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对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漫长的消化过程。
禅宗的通达、印“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都是中国固有的民族性格的表现。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禅宗一出现,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其影响迅速扩大到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当然也非常显著。
唐宋时期,诗人与禅僧交往是一种很时髦的事,象唐代的王维、韦应物、刘禹锡、颜真卿、权德舆,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都与禅僧过从甚密,他们都是禅的爱好者,有的甚至是忠实信奉者,所写的诗有着浓厚的禅味。
杜甫是一个“一饭未曾忘君恩”的典型的儒家诗人,但连他也说过:“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韩愈是个排佛很激烈的人,但他后来也忍不住和禅僧交往起来,可见禅宗对当时诗人的吸引力。
再从禅僧方面来看,由于禅宗扫除了种种戒律和坐禅仪式,他们也就有充裕的时间去与公卿文士交往、去涉猎外典、去搞艺术。
禅宗中的诗僧很多,如唐代的灵一、清江、皎然、灵澈,五代的贯休、齐己,宋代的惠崇,参寥、洪觉范都是很著名的,他们在诗中除了证性谈禅之外,也吟咏世俗情,文人士大夫很欣赏他们的作品。
此外,在禅家内部的参禅悟法的功课中,诗歌也是很重要的工具,祖师开示机缘,门徒表达悟境,往往离不开诗。
诗与禅的联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人们从理论上来探讨二者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概观唐以后的人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似乎可以归结出这样几种意见,一是诗禅相异说,二是诗禅相似说,三是诗禅相同说。
对于这几种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它们哪个对、哪个错,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不同角度,所以意见难免有互相抵牾的地方。
但如果拨开这些浅层上的现象,我们即可发现各派理论在深层上的相互补充,它等待着我们今人在综合各代各派意见的基础上把它发明出来。
一、诗禅相异说如果从较为外在的角度来看禅的宗旨,它与诗的对立性是很明显的。
【子木原创】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摘录)
【子木原创】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摘录)读书三十二之季羡林《作诗与参禅》1、中国的禅宗,名义上来自印度,实则完全是中国的产物。
2、禅宗的衣钵相承:尊达摩为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泓忍,六祖惠能。
3、诗与禅紧密结合的例子: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鱼》:“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薄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龚相《学诗诗》《诗人玉屑》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石屏诗》卷七:“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4、诗与禅的不同之处:禅宗最初是主张“不立文字”的。
这是继承了佛家的传统。
后来禅宗却从“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
诗则不同。
钱钟书说:“了悟以后,禅可不著言说,诗必讬诸文字。
”5、诗与禅的共同之处:就在“悟”或“妙悟”上。
钱钟书《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一节中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非悟不进。
或者不好渔洋诗,遂并悟而非之,真因噎废食矣。
高忠宪《困学记》云“平日鄙学者张皇说悟,此时只看作平常,自知从此方好下功夫耳。
”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
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
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
”按刘曛《隐居通议》卷一论语二可参阅。
又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功夫不断,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断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
故悟亦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写道:“禅”与“诗”宋代禅宗广泛**,士大夫知识分子谈禅成风,以禅喻诗成为风靡一时的风尚。
其结果是将参禅与诗学在一种心理状态上联系了起来。
参禅须悟禅境,学诗需悟诗境,正是在“悟”这一点上,时人在禅与诗之间找到它的共同之点。
高中语文张中行《禅外说禅禅的影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对于诗,禅家的工具并不是都有用,诗家只是挑自己需要的。
这可以化简些,说只是“诗作”和“作诗”两个方面有某种性通之处。
诗所写是创造的意境,用来满足诸多渴想而难于在现实中获得的欲求。
意境各式各样,其中一类是淡远,或说有出世间意,与禅境相似,而没有禅那样决绝。
分别还是在于情的性质以及有无。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意境超凡,可是其中还蕴涵着对于闲适生活的淡淡的甚至不淡淡的爱。
云峰志璿禅师“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也是意境超凡,但心境是随缘兼看破,不是恋恋。
有淡淡的爱是“似禅境”,随缘而不恋恋是“真禅境”。
似非真,可是无妨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以求越靠近,超凡的味道越浓。
求味道浓,有若有意若无意的,如王维的有些诗作就是。
时代靠后,有意的成分增加,终于形成诗论,如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
再说“妙悟”,也是诗家和禅家有相通之处。
“池塘生春草”,好,何以好,如何好,不可说。
“师姑元是女人作”,所悟之境为何,也是不可说。
不可说,作,只好相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欣赏,只好付之偶然,期待忽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总之,都是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的事,与学习数学,加减乘除,循序渐进,所知明确,功到必成的情况迥然不同。
无明确的法,而仍要作,仍要欣赏,只好乞援于无法之法,就是所谓“妙”。
超凡,两家有类似的希求,妙悟,两家有同样的甘苦,于是,说是物以类聚也好,说是同病相怜也好,诗和禅就携起手来。
由结果看,自然是诗家讨了便宜,就是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通往淡泊清空的一条路。
--张中行《禅外说禅•禅的影响》(1)诗歌和禅都讲究意境的“超凡”,它们的区别是什么?(2)文中说诗禅两家对“妙悟”有同样的“甘苦”,其中“甘”“苦”各指什么?(3)诗家为什么要借禅说诗?13.(1)诗和禅讲究淡远、出世间意,但诗没有禅那样决绝;诗中饱含或淡或浓的情感,似禅境。
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第八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pdf
命题: 校对:方云国 时间:2014年1月3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与禅袁行霈和方法去读诗,是因为不满足于诗歌语言之内有限的含义,而欲寻求诗歌语言之外无尽的韵味。
也就是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不死于章句之下。
这确实是符合诗歌欣赏规律的。
以禅喻诗曾引起一些人的批评。
李重华说:“严沧浪以禅悟论诗,王阮亭因而选《唐贤三昧集》。
试思诗教自尼父论定,何缘堕入佛事?”(《贞一斋诗说》)这是以儒家诗教排斥以禅喻诗。
这些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以禅喻诗的确不是科学的说法,难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我们生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尚且不能完全揭示其中的奥秘,不能运用心理实验和理论推导以建立创作论和欣赏论的科学体系,何况古人呢?借用禅学唯心主义来喻诗,并不是科学的方法,也远没有解决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分析问题。
但在古代仍不失为聪明人想出来的聪明办法。
? (有删节) 1.下面关于“诗”与“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属于文学范畴,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禅”属于宗教范畴,它引导人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B.“诗”与“禅”虽然在归趣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需要内心体验”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它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焕然一新。
D.“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两大方面,即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2.下面对文章“以禅参诗”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苏轼读李之仪诗一例来看,以禅参诗可理解为对有禅意的诗要以参禅的态度来读,进而找到字句以外的理趣。
B.引用徐瑞《论诗》,意在说明以禅参诗就是寻找诗歌那可悟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C.引用范温《潜溪诗眼》中文字,是为了说明欣赏诗歌和参禅一样,用比喻、隐语或令人警醒的动作去启发人。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大视野《诗与禅》教学设计
诗与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
2.掌握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学过唐朝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其中有这样两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请问,潭影为什么会空人心?因为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顿消。
“空”是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诗佛王维也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意思是暮色降临空潭之畔,安然地修禅制服了心中邪念。
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与禅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诗与禅》。
二、预习检测提问:之前大家已经读了袁行霈教授写的《诗与禅》的节选部分,请问文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明确:诗与禅的沟通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禅对诗的渗透主要体现为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
提问:为什么禅能渗透进诗中?明确:诗与禅是相通的,它们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注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三、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古代诗歌蕴含的禅意理趣。
2.掌握领会古代诗歌言外之意的方法。
四、妙句积累1.学生补出划线处的句子。
(1)人闲桂花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竹里馆》(3)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辛夷坞》2.学生思考:补出的这些句子有什么共性吗?3.教师讲解相关知识。
王维的三首诗都呈现出一种清净虚空的意境。
胡应麟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这就是空。
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人的情感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了我,没有了分别之心。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道家的“物我两忘”。
禅宗是完全本土化了的佛教,它也吸收了道家的一些观念。
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明心见性,因为语言文字只是表象,它好比是指着月亮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月亮所在,但不是月亮,佛法才是月亮。
我们如果只关注表象,就会被表象遮蔽。
所以禅宗将不着相也就是不要执著于表象作为最高境界。
五、课堂活动1.学生自读唐代诗人綦毋潜的《过融上人兰若》,尝试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最全
高考语文-古代禅理诗赏析禅理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
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
唐代佛教禅宗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禅宗主张悟“道”,而“悟”是其根本。
禅诗就是禅与诗的结合。
正如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与慧能的一段对话,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禅意的。
诗歌如下: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慧能禅宗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诗歌中得到表现。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方面。
如果细分起来,正如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1禅在诗歌中的表现1.以禅入诗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
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了禅意,所以,只有诗的躯壳,而无诗的内涵。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在笔墨之中,寓于禅意。
如,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田园诗描绘的是一幅安逸、明快的乡居生活图景,表现了仕途屡经升沉的诗人着意追求的自然朴素的隐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超脱的人生理想。
王维对隐逸的向往,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不如意、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禅意的“无生”观念的影响。
2.以禅喻诗以禅喻诗即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形式。
(1)以禅参诗以禅参诗就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和阅读诗歌作品。
这种以禅参诗的形式,最早的是苏轼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
【新课标Ⅱ-4】2015高三上学期月考(1)--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5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II-4】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1-3小题(9分,每小题3分)①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诗人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
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到宋代,以禅喻诗遂成为风气,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诗话牵涉到的以禅喻诗的评论,又引出各种赞同和反对的意见,是是非非,争论了将近一千年。
②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③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外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表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冷斋夜话》里的一段记载也很有趣。
2019-阅读答案: 《诗与禅》(含答案解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诗与禅》(含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高考语文 增值增分特训7
2014高考语文增值增分特训7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禅袁行霈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诗的作用在于帮助人认识世界和人生;禅的作用在于引导人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泯灭人生的意义。
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澹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现在就分开来加以阐述。
以禅参诗,较早的资料是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其中有这样两句:“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诗与禅(节选)》的文意;(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能够运用文中诗与禅的理解,进行创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升语文素养;(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增强文化底蕴;(2)引导学生领悟禅宗文化,提升思想境界;(3)培养学生静心思考、内心自省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与禅(节选)》的文意;2. 分析并欣赏文中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 运用文中诗与禅的理解,进行创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2. 欣赏并分析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3. 创作练习,将理解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诗与禅的特点;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提升理解能力;3. 创作练习: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与禅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诗与禅的特点;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诗与禅的结合之处,分享心得;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深入理解诗与禅的关系;5.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进行写作实践,尝试将诗与禅的理解运用到实际写作中;6.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评价欣赏;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与禅(节选)》文意的理解和诗与禅结合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和创作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禅(外二首)
94诗歌原创我掏出我的命和荒芜我打破尘世,流淌出晦涩的时间我让我唇红齿白,牙尖嘴利,凶相毕露我奉行忠贞,道义,良善,不悔佐证光明的天平上我原来掏出的是我自己,我的前世今生和无功折返的路——荒 野带给荒野之地,带给人们施舍与隐士。
带给路人,纯净的河流还要舍弃浮躁者为天空所厌弃从虫豸到人类的灵魂转 角跃动着 越过瘦削的肩胛进入他的内心 仿佛一群灰色的蚂蚁噬咬着广阔而无边的寂寞那静若止水的时光 一点点存在 又一点点消失那天地合一的自我 沿着手指的方向 一圈圈扩散柔弱的浪花 清新的蔑条 静止的图案编织是美好的 同时也是痛苦的他不知道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已经探头了三次他不知道 远方亲人的梦呓枕着这巨大的空旷 正凝露为霜95五月槐花:短诗24家一种危险被攻占。
心生快乐与荼蘼请带给我,带给魔鬼十二位信使——蜜“上帝死了,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同情”这跟从前一样,给来世献祭,给病人以深刻的幸福这多余之水汇聚到山顶上,闷闷不乐这平常之水荒废在深山里,呼吁郑重其事这发光的耶稣,野兽般眷顾我丰沛的雪——哭泣的力量让我安静。
站在曾经是海的山崖上,起伏的山峦和村落里的声音,如同海浪的呼吸在岁月中慢慢散开。
从窗户中传出的叹息和沉默之间的词语,在一个个白昼再次经过我 的唇齿间吐出。
月光般的童年,血一样的少年把我的身体流蚀成为多孔的,粗糙的石头。
我成为无数个另外的人。
沾满砂砾。
闪烁狡黠的智慧。
身旁的植物伸出咸腥的触角。
我双手接过来的记忆,是云 一样的霞光,是悲恸的露珠和谣曲。
风充盈,鼓动,如同泪水。
张 野。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诗与禅(节选)》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与禅(节选)》中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通过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情感;(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与禅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人生智慧,提升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诗与禅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2. 诗句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简介诗人背景及诗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赏析(1)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欣赏诗句的美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理解禅意(1)让学生了解禅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与禅(节选)》;2. 写一篇关于诗句意义和内涵的短文;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体会修辞手法和意象;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与禅的关系;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诗与禅(节选)》;2.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和诗句的背景资料;3. 网络资源关于禅的相关资料;4. 教学多媒体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泾溪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 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小结:
I. 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 思,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
II.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 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 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 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 会其中意境。 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 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什么是意境
意境包括两部分: 1) 实境 –“历历在目” 2) 虚境 –“意在言外”
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 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 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
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 受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 践。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 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读书无遗力,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为有源头活水来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 输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
佛理禅趣
诗与禅(节选)
袁行霈
“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诗境通于禅境”
是什么?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 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 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
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 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 。(例如:不立文字)
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 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
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 人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
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悟道诗
——唐.无尽藏
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
盛唐诗人王维 (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 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 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⑵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说你的看法。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 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 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