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刘德昌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朴归真简单实效
——再听刘德昌老师讲座有感
天河区骏景小学吴红英
学生上完课不愿离开的音乐观摩课你听过吗?2003年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在广州市少年宫所上的现场观摩课只用黑板、粉笔和钢琴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结束后,同学们不肯离去,刘德昌老师又上了一节课,同学们才高兴地走了。听过刘德昌老师上音乐课,没有一个人不为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做为专家,他每星期还有十六节音乐课,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对小学音乐教育是那样的热爱、那样的忠诚。
2010年4月16日上海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再次来到广州,在美丽的六中为来自全广州市的音乐老师作报告。2003年刘德昌老师就提出不要在兴趣的前提下忽略了对隐性的音乐基础的培养。现在重提不能忽略表现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可见是比较重要的问题。2003年他强调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多媒体画面有时会干扰了聆听。现在有些老师滥用多媒体,占用了直接跟孩子交流的语言和情感。他强调要向姊妹艺术学习借用,做到“听其声,知其行,观其形,闻其声”,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活的多媒体。刘老师说:以前的孩子会唱歌但不会欣赏,现在的孩子会欣赏但不会唱歌,如何教会孩子唱歌,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音乐老师重要的是对音乐材料的深刻自我把握,你花了多少时间在理解教材上呢?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语言里涵盖了音乐的高低、音色,语感体现了情感,用富于表现力和近似于唱歌的声音把歌词朗读好了歌也就能唱好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简单、朴实而有效,不要注重表面的热闹。他当场留下了上《大鹿》的侯老师和学生们,现场点评示范,从老师的钢琴伴奏开始,前奏就要符合歌曲情感和音色的要求,说到连音与非连音唱法,刘老师示范“线中有节奏,节奏中藏着线”的感觉,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肢体语言的理解,最后学生也学会了。刘老师,他可以为了
学生理解的需要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躺在地上,一会儿跪在桌子上,一会儿手舞足蹈。他在实例讲解中双手托住下巴,眨着眼睛用非常童真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对音乐美的追求深入、细致,再一次让我们领略到了这位幽默风趣、富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的专家的风采。在他漫不经心、甚至有点搞怪的点评和实例讲解中,在听课老师会心的笑声中,教给了大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大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讨的作用,让人茅塞顿开。让音乐走进学生心灵,让自己更贴近学生,这不就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刘德昌老师的讲座后,吴斌先生作报告“应该用怎样的观念看待课改?”他说现在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容。特别强调音乐是不需要借用视觉来学习的,尽量不用多媒体。对于学生学习的内容你如果能听上一百遍,你一定能上好课。
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哲学角度看,这是绝对化的表现,即提倡新的就是要彻底否定旧的。表现在对待学习方式转变上,明显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于是乎,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是否适应这些方式。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有创新,又有继承。不该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而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待新课程。
一直听李梅老师说很崇拜刘德昌老师,她听刘老师讲过课,我没见过,于是就从网上搜集刘德昌老师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一篇,很感动,音乐的本真,真的很好,在经历几年的花里胡哨之后,我们的音乐课就应该回归本真,但是又不能
回到原来的一个录音机一遍一遍反复的老路子上去,音乐课程改革的出路到底在何方,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相信同行们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所感悟!——题记
一、要重视学科本质的东西
刘老师说:离开本质的东西犹如雾里看花。
我认为学科教学理应体现学科的特点,体现学科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度的理解和体验,只有从学科最本质的东西里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吸收学科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必然成为学生在体验感悟后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将受益终身。刘老师建议教学中少一点音响,能不用多媒体的时候就不用,刘老师不用话筒讲课,充分展示出作为音乐教师最原生态的语言、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这就是最本质的东西。刘老师说:我唱歌不如歌唱家,弹琴不钢琴家,表演不如艺术家。那么刘老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我认为这是刘老师个人对艺术感受的真情表露,这种真情的感染力绝不亚于一位大师的表演。刘老师就是一位大师—音乐教育大师。他注重的是把音乐本质的东西拿出来让孩子有一个直接的体验,而不是借助媒体播放歌曲,借助视频观看表演,一切能做的他都自己来。其目的就是多让孩子接触学科中最本质的东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重视语言的表达能力
刘老师说:要重视教学用语,课堂提问指向性要明确。
刘老师问刚上完一堂音乐课的老师:“伦敦是什么乐器?”这位老师一时答不出来。刘老师说这就是你刚才课堂上问学生的问题(我在场老师确有提这个问题),大家都笑起来了。因为歌词是有巴黎吉他、伦敦小提琴、柏林法国号(圆号)。刘老师又讲了一个故事。说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甲踩了乘客乙,乘客甲连忙道欠说对不起,乘客乙也生着说没关系。乘客甲又不合时宜地冒出一句话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气得乘客乙要挥拳揍乘客甲。你踩了我的脚还要说这
是我应该做的。这都属于指向性不明确而造成的。类似的例子在课堂上经常碰到,而很少引起老师们的注意。我在多个场合下也讲过指向性不明确的课堂设问,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回答问题。
三、要重视老师的示范作用
刘老师说: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不能丢掉接受式教育。所谓有效或接受式教育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现场刘老师给听课老师搞了好多互动活动,刘老师用肢体语言根据听课者的声音来表演,或刘老师来表演听课者来配音,这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太深了。他把全体老师的注意力,表现力都集中在他身上既看他的表演,自己也在表演。比如:他把老师分成三组,第一组按固定音高发出“呜”的声音,第二组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第三组发出“戚擦,戚擦”的声音,先看刘老师的手势、动作、表情分组练习,然后三组再合起来形成三个不同声部的组合,大家顺着刘老师的手势变化和脚步的进退,声音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列呼啸的列车在我们面前疾驰而去。这种效果远比看视频的效果不知好了多少倍。艺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这种体验和感受是正是艺术教育的本真,就是学科教育的本质的东西,是其他媒体是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类似的互动场景,刘老师在讲座中指导大家共同参与不下十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切追求的课堂效果吗?
早闻学院要请一个知名教育家来讲座,心里充满着期待
从郭院长的口中得知,来讲座的是刘德昌老师,便在百度里搜了下,从别人的文章中初浅的了解了他,真正见到刘老师,真正听他的讲课,收益颇多,他上课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是那么的丰富,我称他为先生,刘德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