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影响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要素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活动, 但是文化本身的异质 性导致不同文化间时常发生碰撞和冲突, 从而影响原语信 息的有效传递。 针对跨文化翻译的信息传递问题,许多语言 学家和翻译工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美国归化派翻译 界理论家 Eugene Nida 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 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1]也就是说,作为翻 译主体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目的, 应该在尊重翻译对象的 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 化 意 识 、文 化 品 格 和 文 化 、审 美 创 造 性 ”[2]。 美 国 翻 译 理 论 家 Lawrence Venuti 认 为 , 翻 译 对 原 语 文本和目的语文化要双重效忠,这就提醒人们,对于任何文 化群体而言,任何诠释都不可能具有终极权威性,诠释总是 本土的、依赖外部条件的,哪怕是在极具学术严谨性的社会 机构中也是如此[3]。 诠释的特性使翻译难以维持对原文本的 忠实,为了使目的语读者看不到不可接受的文化内容,译者 可以进行适当的补足。 当然,不同文化间可能发生价值冲突,或者目的语本土 文化可能一时难以包容原语所代表的本土文化, 所以译者 若缺乏目的语本土知识, 即在特定语境下有关特定文本情 境的知识, 那么作为文化产品的译本就有可能遭到目的语 读者的排斥。 这种本土知识的决定性作用要求翻译必须在 一定程度的本土层面上进行,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翻译就是 为目的语读者量身定制的本土化文本[4]。 在 Venuti 看来,翻 译拥有形成文化身份的力量, 它创造了一种域外文化的代 表,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本土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因关照了本 土 符 号 和 意 识 形 态 而 使 文 本 得 以 被 理 解 并 发 挥 文 化 功 能 [5]。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9]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源自文库g to cat the goose in
the sky.”[10] 天鹅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美丽、纯真与善良,因此人们
常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形容某人痴心妄想。 然而,如果把 “天 鹅 ”一 词 按 字 面 意 思 直 译 为 “swan”,那 么 这 个 在 中 国 读 者看来生动形象的表述就不一定能够对目的语读者起到同 样的感染效果了。Hawkes 想必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才有意用 “goose”一词替换“swan”。 由于英语习语 a wild goose chase 正是用来表示 “a search for sth that is impossible for you to find or that does not exist, that makes you waste a lot of time”[11],刚好与汉语中“痴心妄想”的意思相对应,所以用 “goose”一词替换“swan”更能传达“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 文 化内涵。
关键词:跨 文 化 翻 译 ;可 达 性 ;本 土 知 识 ;补 足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11- 0196- 02
全球化的到来促进了世界各国在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翻译作为推动各国人民沟通与交流的 重要桥梁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多数译者对翻 译的准确性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力求尽量忠实原语文本,但 是目的语读者仍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本, 即跨文化翻 译的可达性仍然不高。 由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有效的跨文 化翻译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进行相关讨论。
第 3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1 Nov. 2012
浅谈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沈悦
(福建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 由于目的语读者在解读译本时 受到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译者应具备必要的目的语本土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翻译过程,译本才能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 所接受。 通过运用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象阐释性补足等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使译本更好 地发挥文化功能,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 196-
由此可知, 译者必要的本土知识储备是提高跨文化翻 译可达性的决定因素。 了解本土实践使译者产生一种参与 感,同时帮助其确认翻译问题。 译者需要具备必要的本土知 识才能进入目的语系统, 保证译本在目的语文化中畅通无 阻。 再者,由于非本土知识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识别翻 译中何为可用本土语汇的普遍知识显得至关重要。 译者的 目的语本土视角能使其尽量避免将外部价值观直接强加于 目的语读者身上[6]。 译者需要理解目的语系统的社会文化传 统,方能在文化产品的再造中重现原文本,补足翻译中遗失 的文化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失衡,将原文本恰如其分 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二、提高跨文化翻译可达性的技巧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使目的语本土知识成为成功跨文化 交流的先决条件。 对于译者来说,词汇层面的翻译原本较为 容易,但是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这种翻译却使意义显 得难以捉摸[7]。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 要 关 注 目 的 语 读 者 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 在尽量忠实原文本内容的基 础上通过多种翻译技巧提高跨文化翻译的可达性。 笔者在 此略谈两种常用的技巧, 即词语替换性补足和原语文化意 象阐释性补足。 总的说来, 成功的跨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巧妙处理文化 差异可能导致的意象失衡,保证目的语读者正确解读译本。 如果目的语习语或谚语足以再现原语刻画的文化意象,译 者就可以通过简单的词语替换完成翻译。 但是,原语与译语 之间如果缺乏对等的文化意象, 译者就需要通过阐释性补 足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语所要呈现的文化意象, 使其成功 传达。 (一)词语替换性补足 所谓替换,指的是目的语系统中已经存在可以轻松“匹 配”原语文本项目的选项[8]。 为了使原语 文 本 的 文 化 内 涵 得 到更有效的传达, 译者可以使用目的语习语或谚语替换原 语 意 象 。 为 了 说 明 这 一 问 题 ,笔 者 将 引 用 David Hawkes 在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中对“天鹅”的翻译以及“情人眼 里出西施”一句中对“情人”和“西施”的翻译作为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