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设计研究
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语言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个时代,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已经成为翻译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简称CAT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辅助专业翻译人员完成语言翻译工作的一种技术。
CAT技术具有高效、准确、节省成本等优点,在国际商务、科技研究、文化交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语言翻译技术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原文分段,并使用专业术语、相关信息进行编码,然后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其进行高效、准确的翻译。
CAT技术通常包括术语库、翻译记忆库和机器翻译三部分。
1. 术语库:术语库是指一个包含大量专业术语的语言库。
在翻译过程中,专业术语的翻译往往需要极高的准确度,因此术语库的建立是CAT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 翻译记忆库:翻译记忆库是指将之前翻译过的文本存储起来,以便在翻译相似的文本时可以复用之前已经翻译的部分。
这样可以节省翻译成本,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
3. 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是指使用计算机联网,自动翻译源语言文本,生成目标语言文本的过程。
机器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往往与翻译记忆库的体量和质量有关。
目前机器翻译的技术尚需不断改进,准确度和自然度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
二、CAT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1. 国际商务领域在国际商务领域中,翻译质量的准确度直接关系到商务合作的成功与否。
因此翻译质量的提高和翻译成本的节约都是非常重要的。
CAT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度,减少人工翻译的错误率,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公司和领域的需求,定制相应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从而保证翻译质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 科技研究领域在科技研究中,翻译是共享和传播技术成果的必要手段。
在技术领域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符号,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对于翻译质量的保证非常重要。
《2024年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范文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翻译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如何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和翻译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践应用。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信息技术辅助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一种技术。
它主要包括机器翻译、翻译记忆库、术语库、语料库等模块。
随着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准确性、效率、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提升翻译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快速查找和匹配翻译记忆库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效率。
2. 辅助语言学习:通过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术语的准确含义,从而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
3. 培养专业素养:通过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结合,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领域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培养其专业素养。
4. 实践操作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翻译技巧。
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以某高校翻译课程为例,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实践教学。
首先,教师通过软件展示机器翻译的结果,让学生了解机器翻译的优点和局限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软件中的术语库和语料库进行词汇学习和句式分析;最后,学生利用软件进行实际案例的翻译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质量。
五、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如软件功能的复杂性、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将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报告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报告作者:李甜甜来源:《科教创新》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定义、概况、发展史进行简单的介绍,为接下来的讨论提供理论背景知识;其次,将对国内关于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从中总结出心得体会,在今后的翻译教学中更好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教学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概况1.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简称CAT(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它能够帮助翻译者优质、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工作。
它不同于以往的机器翻译软件,不依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整个翻译过程,与人工翻译相比,质量相同或更好,翻译效率可提高一倍以上。
CAT使得繁重的手工翻译流程自动化,并大幅度提高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2.机器翻译及其发展道路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又称为自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源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自然目标语言的过程,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文的翻译。
它是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一个分支,与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机器翻译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1949年,W. Weaver 发表《翻译备忘录》,正式提出机器翻译的思想。
走过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机器翻译经历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学术界一般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开创期(1947-1964)、受挫期(1964-1975)、恢复期(1975-1989)以及新时期(1990~现在)。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机器翻译的研究,但是机器翻译得到真正的发展还是在“十年浩劫”以后,随着 Internet 的普遍应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国际社会交流的日渐频繁,机器翻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机器翻译软件,例如“译星”、“雅信”、“通译”、“华建”等,机器翻译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纪元。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翻译已经成为世界上必不可少的职业之一。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CAT)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为翻译人员提供辅助功能,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从CAT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CAT技术的概念CAT技术是指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翻译活动中的一种翻译辅助工具。
它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在文本翻译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文本处理、术语管理、翻译记忆库等功能。
CAT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为翻译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章:CAT技术的发展历程CAT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那时候,计算机的出现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最早的CAT系统是1954年美国交通部研发的“Georgetown-IBM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也就是著名的“Georgetown Experiment”,该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结构规则法的机器翻译。
6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翻译需求的不断增加,新型CAT系统陆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有“Systran”和“TRADOS”等。
第四章:CAT技术的技术原理CAT技术主要包括文本处理、术语管理、翻译记忆库等模块。
其中,文本处理模块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原文本进行处理,实现文本分词、词性标注、语义分析等;术语管理模块则实现对专业术语的管理和使用;翻译记忆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翻译中出现的文本进行自动化存储和管理,以便在后续翻译过程中提供参考和支持。
第五章:CAT技术的应用领域CAT技术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
无论是翻译行业、企业翻译部门、学术研究机构,或者是普通用户需要进行翻译的场合,都可以利用CAT技术进行翻译。
特别是在跨国企业和跨国组织的业务活动中,CAT技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及应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及应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语言交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青睐。
本文将讨论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和特点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翻译效率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翻译相比,计算机辅助翻译具有以下特点:1. 辅助性:计算机并不取代翻译人员,而是帮助翻译人员更快地完成翻译任务。
2. 高效性:计算机可以执行重复性、繁琐的任务,提高翻译效率。
3. 规范性:计算机可以根据预设规则进行翻译,保证翻译质量的一致性。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从最早的简单术语词典到现在的机器翻译,CAT技术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词典阶段:最早的CAT技术就是术语词典,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快速查询词汇。
2.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应运而生。
这些系统可以对源文本进行分析并给出翻译建议,但翻译质量有限。
3. 机器翻译阶段: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语言分析技术的提高,机器翻译得到了很大发展。
但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语境的理解还不够。
4. 神经网络翻译阶段: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网络翻译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机器翻译技术。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场景CAT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1. 跨语言翻译: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需要跨语言翻译服务,CAT技术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并降低翻译成本。
2. 翻译排版:CAT技术可以自动将翻译内容与原文对照排版,大大减少了排版工作量。
3. 简化繁琐任务:CAT技术可以执行一些简单的翻译任务,如翻译产品说明书、手册等。
四、CAT技术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虽然CAT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复杂语言、文化的表达仍有困难,需要人工干预。
翻译专业硕士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基于ISO17100的翻译技术

-50
— —基于 ISO17100 的翻译技术分类标准 翻译专业硕士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
用 。这部标准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列出了翻 译服务中的翻译技术类型,并将这些翻译技术融入 翻译服务的各个流程,为翻译技术在翻译服务实 践 、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 础,指明了方向 。 翻译硕 士 专 业 学 位 (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 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实 施的全国专业学位之一,于 2007 年在我国高校开 始设立,至 2016 年 7 月,全国已经有 205 所高校 成为 MTI 教学单位 。MTI 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 、应 用型 、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随着机器翻译 、翻译记 忆 、术语管理等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和 工具已经渗入翻译服务的全流程,成为提高翻译服 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2008 年 MTI 教育指导委员会 发布 MTI 指导性培养方案,将 “计算机辅助翻译 (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 ) ” 课程纳入 MTI 课程体系 ( MTI 教指委,2008 ) 。 从高校 MTI 教学 角度来看,CAT 课 程 应 该 包 含 哪 些 内 容,应 如 何 认识和讲解这门课程,成为影响该课程教学效果的 重要问题 。 根据 MTI 培养应用型和专业性人才的 目标,笔者认为 MTI 的 CAT 课程内容设置应该积 极研究和参考 ISO17100 国际标准中列出的翻译技 术内容,它反映了当今全球翻译服务市场对翻译技 术的需求,也反映 MTI 学生应该在校学习的翻译 技能。 同 时 MTI 各 教 学 单 位 不 应 该 照 搬 照 抄 ISO17100 的翻译技术内容,应该根据各自课程体 系结构 、师资队伍知识结构 、学生学习能力 、地区 经济发展特色进行整体分析,确定 CAT 课程的具 体内容和教学方法 。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课程探索与设计

完成一般翻译项 目; 能够 熟悉掌握各 类电子词典 的使 用 , 各种 文字处理 和 础。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 出色 地完成 翻译任 务的有效 保障。翻 译质检 工具分为嵌入式 与独 立式两种 , 本模块主 要介绍独立式质检 工具 X b e n c h , 桌面排版工具。
三、 课 程模 块
辅 助 翻 译 课 程 的设 计 。
【 关键词】机 辅翻译
一
课程定位
课程模块
课程考核
包括格式处理 、 术语管理 、 翻译记忆、 项 目管理等。这三款软 件分 别代表 三
、
课 程 背 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 的不断深 入 , 我 国的综合 国力不 断增强 , 种类型的计 算机辅助翻译系统 , 即独立翻译表格界面 ( S D L T R A D O S) 、 文字 在政 治、 经济 、 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也 越来越频繁 , 这使我 国的翻 译市场 处理软件插件界面 ( Wo r d f a s t ) 和集教 学平台 与实训平台 为一体 的界面 ( 雅 不 断壮大 , 翻译需求急剧增加。在这 一背景 下, 传统 的人工翻 译 已不能满 信 C A T) 。 足如此庞大 的市场 需求 , 而计 算机辅 助翻译 ( C o m p u t e r—a i d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 , C A T) 具有高效 、 快捷 、 质优 的特点 , C A T技术 越来越 受到翻 译服务 机构 的 模块四 : 项 目管理 翻译公司每天会 同时处理 几个 乃至几十个 项 目, 熟悉项 目分析 、 项目
五、 结 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具有翻 译记忆 库。用户可 以根据 文本类型 的不 绩 占5 0 %, 综合测试本学期学生所 掌握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 同, 利 用已有 的原文和译文创建不 同的翻译 记忆库 , 存储在 翻译记忆 系统 中。创建翻译记忆库后 , 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 中进行挂 库操作 , 系统会 自动 为提高翻译效率 , 确保翻译 质量 。 培 养语言 知识与计 算机应 用能 力兼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翻译教学的需求也变得日益重要。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出现为翻译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本文旨在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概述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或工具来辅助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工作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包括术语管理、双语对照、自动翻译和术语查询等功能。
通过这些功能,翻译人员能够更高效、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 提供翻译示例和范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翻译示例和范文,供学生参考。
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了解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翻译技巧。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翻译策略。
2. 自动术语翻译和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中的自动术语翻译和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翻译重要的术语。
这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术语运用能力和对领域知识的理解。
此外,术语管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术语库,提高术语记忆和运用的能力。
3. 提供在线资源和工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通过提供在线资源和工具,使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词典、语料库等翻译资源。
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渠道,提高了他们的翻译素材和参考工具的使用能力。
4. 错误检查和修改建议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通过内置的错误检查和修改建议功能,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这可以使学生及时改正错误,避免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并提高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1. 提高翻译效率传统的人工翻译方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
通过自动翻译和术语查询等功能,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 提升翻译质量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通过提供翻译示例和范文、错误检查和修改建议等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改进翻译质量。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各国政治、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交融,翻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简称CAT)的出现则更是将翻译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它在翻译产业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简称CAT(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是翻译行业中的常用工具之一。
它利用计算机软件提供翻译字典、术语库、语料库、自动补全和翻译记忆等功能,用以辅助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既包含离线工具,也包含在线工具。
离线工具指的是翻译人员将要翻译的文件从电子文档中提取出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再交由译者进行翻译;在线工具则是译员通过互联网与服务器相连,直接在上面进行翻译操作。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作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翻译效率翻译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快速地翻译大量文本,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些工具不仅可以自动化处理一些翻译中常见的手动工作,比如格式化、断句等,还能够为翻译人员提供源文翻译、机器翻译和同行翻译等信息,提高了译员的工作效率。
2. 保证翻译质量虽然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翻译效率,但它同样也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
通过建立术语库、翻译记忆库等辅助翻译资源,译员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输入文本的含义,并提供更准确和一致的翻译。
此外,它还能够自动检测文档中的错误、格式问题和超出词汇表的部分,并提供相关的翻译建议。
3. 统一企业翻译对于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来说,统一企业翻译非常重要。
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使得不同的译员在翻译同一文档时,用词和翻译一致。
这样能够加强企业品牌形象,提高沟通效率。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翻译工作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但是,传统的翻译工作速度较慢,耗费人力物力,且容易出现翻译错误。
为了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研究。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概念与分类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术工具,对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辅助和解决。
它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目前,根据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对象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机器翻译是指计算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一种语言自动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它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机器翻译的优势是速度快、成本低,但由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稳定,还存在翻译准确率较低的问题。
2. 计算机辅助校对(Computer-Aided Proofreading,CAP)计算机辅助校对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翻译文本进行校对。
它可以自动检测并标记文本中的错误,如语言错误、用词不当、符号错误等。
计算机辅助校对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和校对效率。
3. 计算机辅助工具(Computer-Assisted Tools,CAT)计算机辅助工具指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的一系列工具,如术语库、翻译记忆库、自动校对工具、辅助翻译软件等。
CAT 工具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之一。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实践应用1. 建立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术语库是指对某一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以便在翻译中能够准确使用。
翻译记忆库是指对同一领域下的已翻译文本进行记录和分类,以便在下次翻译中能够快速找到相似文本并减少翻译时间。
这两种技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2. 使用辅助翻译软件辅助翻译软件包括翻译记忆软件、机器翻译软件、语言工具软件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研究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跨国交流的频繁,翻译行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升级,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CAT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协助翻译工作,其基础是计算机的语言处理技术。
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翻译人员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翻译工作。
这项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翻译工作效率和质量,对于翻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CAT技术在翻译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CAT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改善。
目前主要的CAT软件有SDL Trados、memoQ、Wordfast、Déjà vu等。
这些软件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将翻译人员的词汇和术语库、句型库以及语料库进行存储和管理,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可以轻松利用这些库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CAT软件自带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能够自动匹配相似的译文和术语,减少了翻译人员的重复劳动,提高了翻译效率。
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翻译记忆技术是一大特色。
所谓记忆,是指翻译人员之前翻译过的文档中的翻译对,这些翻译对自动存储在计算机中,形成一种记忆库。
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计算机会自动搜索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提供之前翻译过的翻译对,帮助翻译人员完成翻译。
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翻译时间,还帮助翻译人员保持一致的翻译风格。
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现代翻译行业中的优势在于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了成本。
传统的翻译方式需要很多人工操作,一篇文章要经过多轮人工审校,每次审校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但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翻译软件用户可以在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翻译质量,因为他们可以轻松处理其它语言难以准确翻译的东西,例如技术术语等。
计算机辅助翻译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它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传统的翻译方式容易出现漏译、增译、错译等问题,对于翻译的质量造成威胁。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言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国际贸易、外交、学术研究等领域,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诞生并逐渐成熟。
然而,传统的翻译模式面临着各种挑战,例如工作效率低下、翻译成本高昂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应运而生,为翻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人工翻译的过程。
其核心思想是将翻译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和优化这些子任务,从而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
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主要包括术语库、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三个方面。
术语库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基础。
术语库是由专业人员建立的一个词汇库,可以包括领域知识和翻译术语等。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可以通过术语库迅速地查找领域术语和惯用语,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
此外,术语库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更新和优化,使得其应用范围更广,适用性更强。
机器翻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核心部分。
机器翻译利用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机器自动翻译。
它可以基于强大的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地将源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翻译质量和翻译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尤其是在翻译重复性高和较为简单的文本中,机器翻译的效果往往比人工翻译更为精准。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中的第三个方面是计算机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现了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有机结合,在翻译中为译员提供了实时的辅助和翻译建议。
例如,在输入源语言文本时,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自动补全单词、短语和句子,提供正确的语法格式和翻译建议。
在翻译过程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实时检测文本中的语法错误和语义不当,帮助译员纠正错误和提高翻译质量。
尽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例如,机器翻译的质量不够稳定,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需要依靠语言资源、数据和模型等方面的支持,缺乏集成度和互操作性。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简称CAT)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CAT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翻译理论相结合,旨在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跨文化交流需求。
本文将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以期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培养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翻译理论基础和双语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学生应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工作流程,能够利用技术手段辅助翻译工作。
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适应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翻译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理论课程方面,可以开设翻译研究方法、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术知识体系。
在实践课程方面,可以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应用、项目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也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项目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可以与翻译公司、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合理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课程设置、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环节,我们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人才,推动翻译行业的繁荣和发展。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是通过软硬件设备进行高效率翻译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解释为:在现存的翻译语料库中进行文字检索,将原文与库存译文语段进行对比,选出与原文最为近似的库存语料供用户加以识别选用。
广义的翻译工具指能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便利的所有软硬件设施,如文字处理软件、文本格式转换软件、电子词典、在线词典和包括计算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在内的硬件设备等;狭义的翻译工具是指为提高翻译效率、优化翻译流程而专门设计的软件。
(钱多秀,2011:4)[1]对于一个译者来说,对翻译工具的熟练掌握是利用CAT 工具在翻译领域进行翻译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翻译公司谋职的英语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就目前看来,翻译教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过程,这不仅体现在现有设施上,也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上。
2004年开始讲授“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时,内地高校几乎还没有同类课程,也没有可以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需要教师大量阅读有关文献,并学习掌握多种软件。
(钱多秀,2011:7)[2]这种状况反应在学生的学习中即是对于系统的翻译理论及实际操作训练的匮乏。
即便一些高校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翻译课程,其课程内容也大都涉及文学方面的翻译。
这些材料都是较固定并且缺乏实践意义的。
纵使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仍然无法适应翻译市场的相应需求,也无法译出让人满意的翻译作品。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必须要在科学技术以及文化上,大量借鉴西方的成果;此外,商业运动、多边贸易,以及政治文化交流的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的翻译市场不断壮大。
在这一市场上,非文学文本占到了翻译总量的95%(李长栓,2004)[3]因此,将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引入翻译课堂来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

翻译理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培养其翻译 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翻译实践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大 量的翻译实践让学生逐渐掌握CAT工具的应用,提升翻译速度和质量。
3、CAT工具课程
CAT工具课程主要教授学生使用各种CAT软件,如SDL Trados、Déjà Vu、 MemoQ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了解它们在翻译流程中的应用, 以及如何进行术语管理和项目协作等。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翻 译和自动化校对技术也日益重要,因此,相关课程也应纳入CAT课程体系。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和翻译教学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挑战。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CAT)的出现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使其在提高翻译质量、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然而, 如何更好地整合CAT技术与翻译教学,以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仍值得我们 探讨。
未来,随着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机 器翻译的准确性,为翻译教学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资源和实践平台。与此翻译教学 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如如何保证机器翻译的普适性和人文性,如何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因此,教育者和从业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 方法和手段,以适应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
1、语言技能课程
作为翻译的重要基础,语言技能课程应始终是CAT课程设置的核心。学生需 要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基本语法、词汇、句型等,以确保在翻译过程中 能够准确、流畅地表达。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语言 习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评估学生的 翻译成果,针对性地指导他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CAT技术还能为学生 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翻译实战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CAT技术的优势, 我们建议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使用CAT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对机器翻译结果 的评价能力,以及鼓励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
中国西部普通理工类高校翻译硕士专业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及翻译软件的选择

作者: 马悦
作者机构: 陕西科技大学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129-13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7Z期
主题词: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硕士专业;翻译记忆;术语管理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习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中国与国际各界的交流日益密切,翻译活动逐渐频繁,而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开设MTI的高校也逐渐增加。
现代化CAT工具因其能够辅助译员高效、准确、协作的完成翻译任务,保证翻译时效性、准确性和经济性,不断地被各大跨国公司、翻译公司、个人译员使用,而CAT课程也成为了各MTI培养方案中必开的一门课程。
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CAT软件,西部理工类开设有MTI的高校则必须在软件实用性、易学易用性、费用,结合自身的经验、师资、生源进行考量,选择适合自身的软件。
本文首先区分了机器翻译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提出了机辅翻译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进而比较了在西部地区较流行的几款CAT软件,建议各高校依据资金、师资、教学经验等方面综合评估、分阶段选择合适的CAT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院校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理工科院校MTI培养论文摘要:本文以燕山大学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养模式,以适应理工类院校翻译专业硕士培养和发展的需要。
一、引言计算机辅助翻译(CA T)是指利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
与将文中的词语用软件作简单过程处理的机器翻译不同,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够利用数据库功能和翻译记忆程序,为翻译人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这样便能够有效节约翻译时间及成本,同时确保翻译品质和风格的一致性。
CA T技术的核心是翻译记忆技术,也就是当译者在前台进行翻译工作时,CA T的后台同时自动进行语言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
CA T在国内作为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最初是按照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要求,设立在翻译方向课程体系下的一门选修课程。
无论是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授课方式上,该课程均以课堂理论讲授和掌握翻译软件原理为主,真正与实践结合的翻译活动不多,考核方式也均以给定的翻译语篇为主,学生毕业后仍然无法真正领会和展现应有的翻译技能和方法,甚至造成了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些误解和偏见。
自从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翻译专业硕士在多所高校蓬勃发展。
作为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一种全新模式,CAT也成为MTI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俞敬松、王华树(2010)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课程设计定位和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思路。
王立非、王进铨(2008)着重介绍了panaconc软件在翻译语料库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张霄军(2010)以英国四所大学所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工具和资源课程为例,讨论了我国MTI教学中相关课程的问题。
在我国现有批准开设MTI培养工作的高校中,大多数理工类院校专业英语开设时间相对较晚,与校内强势学科相比普遍较为薄弱,但理工类院校专业的大背景恰好为MTI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如何能充分挖掘理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使得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真正能够发挥其优势,这是本研究所探讨的问题。
二、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与CAT课程设计燕山大学于2011年正式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在此之前,学校已开设学术型翻译方向硕士课程多年,并在科技翻译与文学语料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由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如何既能发挥学校已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科研积累,同时又能借鉴学校在工科领域的强势研究特色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之初,我们已充分意识到依托校内强势学科在工程技术领域研究的雄厚基础的重要性,努力挖掘二者之间合作的接面,而CAT是相比其他MTI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门课程。
因为,一方面它具有能够借助英语专业语言翻译优势和翻译辅助软件快速处理大批量翻译文本的强大功能,为理工类项目提供专业而准确的翻译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课堂项目模拟训练逐步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熟悉项目整个流程及岗位职责,为将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设计适用于理工类院校MTI教学大纲中CA T课程大纲的总体思路和培养目标。
课程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所涉及的处理翻译相关任务的高级技能,全面了解并深入掌握至少一种国际通行的机器翻译工具的用法,通晓机器翻译和CA T的工作机制。
通过前期选修语料库语言学课程,让学生熟悉其基本原理,逐渐掌握借助语料库语言学技术与工具进行翻译工作的技能,并依托专业语言服务商和校企合作项目所提供的真实产业实践语料,突出科技类文本翻译实践的比重,了解计算机术语管理的原理,学会并自主创建具有理工类特色的双语术语库和翻译语料库。
由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对于教师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熟练的双语交际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包括最新网络和数据库等技术在内的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及其他工具(俞敬松、王华树2011),而纯粹的英语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理工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课程实际要求,因此,我们参照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建设中的经验(俞敬松、王华树2011),在课程授课过程中阶段性地聘请我校及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突出实践环节。
这种以实例讲解为核心的授课方式充分整合了理工类院校传统优势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资源,符合MTI培养目标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要。
在具体实施环节,本文提出适应理工类院校的CAT课程的培养模式,即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建设;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建立;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建设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院校CAT课程的培养模式(1)以技术资源为保障的实训平台。
目前,国内大型语言供应商和软件开发企业在针对CA T技术开发方面,尤其是适应MTI教学需要的具体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例如云计算辅助翻译技术的应用,突破性地实现了翻译、审校的并行工作模式,并且可以在同行的WORD文档中实现自由翻译,不必单独运行任何程序。
同时自动断句,支持网络辞典聚合功能。
具备翻译协同功能,使译员之间,译员与审校之间实现实时交流与协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国内主流的CAT系统提供了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创建自己的教案,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提问、答疑的方式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过程。
学生对自己翻译的句子没有把握的,可以提出求助,老师将实时看到并可给出指导和改正。
求助、指导和改正将自动以不同颜色字体显示,而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做出面向全体学员的回复。
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任务素材进行扩展,制作新的任务素材并导入实训平台。
任务素材导入时,教师可以参考岗位等级设置素材的难度等级,从而系统帮助老师根据岗位等级筛选对应的素材。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分析单个学生翻译的以往成绩,这样既可以了解全班教学情况,也可以掌握单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内容进行查询与分析,了解学生的翻译情况,针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
在语料库和术语管理系统设置方面,国内成熟的翻译软件开发商所设计的语料管理系统提供专业的建库工具套件,具备术语语料文件上传、术语语料文件导入和导出、术语语料编辑、术语语料审核、语料检索、术语检索、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
通过引进适用的CAT设备资源并进行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实训平台为整体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保障。
(2)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翻译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
目前市场上对翻译人员的各行业专业要求及翻译速度、翻译实战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利用国内大型语言服务提供商与高校共同建立的翻译实验室,将外语教学和相关企业项目实践活动结合可为老师提供更多鲜活的教学素材,而翻译产业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平台以及多年积累的翻译项目的管理经验也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从业必须掌握的辅助翻译工具和软件。
根据我校在机械制造、材料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实力,我们鼓励CA T从业教师和学生联合申请有关科技类别语料、术语项目建设等科研课题,联合专业翻译公司与高校合作共建课题组,为课题的实施提供各种语料工具。
通过联合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不但会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文献和论文提供翻译服务平台环境,逐渐创建以工程技术领域项目为特色的专业语料库和术语库,提高我校各学科学术论文外文翻译水平,各学科外文文献利用水平,而且必将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究中外文文献利用,使其成为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应用的语言翻译服务平台。
(3)以项目为依托的翻译实践平台。
翻译实践平台应充分发挥理工类院校现有的教学和实验资源,以CAT软件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应模拟项目翻译平台为支撑,结合项目对翻译任务进行详细的流程设计和任务分解,以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和翻译团队成员为参考,针对翻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特点围绕团队的核心成员,设计整个流程,重点突出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环节上。
翻译活动中的非核心流程和成员则可先由项目翻译平台系统通过情景模拟和虚拟角色完成。
这样既保证了实训的针对性,又保留了翻译场景的完整性。
我们将现有产业项目纳入到翻译教学环节中来,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设定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练,并参考翻译团队的实际分工,让师生通过扮演特定角色,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了解该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协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等职业技能。
通过创建不同的项目组合模式和流程,我们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如何在纯商业模式下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使学校外语教学、翻译课程教学、软件辅助翻译工具教学相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体系。
我们通过加强学生在软件辅助翻译学习中对翻译流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的技能,为社会培养既胜任外语翻译工作又懂得信息化应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经过一个阶段的模拟项目实践,该翻译实践平台可依托我校工程技术领域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真正有机会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与进来。
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为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翻译技术支持。
(4)以就业为导向的对口翻译实训与实习。
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学生缺乏足够的指导,教材和课后练习内容有限,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以及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就业上面临很大压力。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因此MTI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巧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仲伟合2007)。
CA T课程的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翻译实训与实习应基于理工类院校在工程技术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以及校企合作项目中所逐渐积累的专业素材,凭借翻译服务商所提供的专业实训教学平台,以人机模拟实训为切入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对实训平台所打造的各领域的双语稿件进行自主练习,并且采用网络版CAT工具便捷地进行翻译、定义术语、求助、查看指导信息等。
在针对翻译能力的单项训练过程中,实训平台系统会根据学生当前的翻译情况给出实时的指导供学生参考。
在训练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译文,原文—译文,原文—译文—标准译文3种对照方式,对自己翻译的成果进行逐步查询,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