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半坡遗址彩陶。分三阶段:
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
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
1.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
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
3.春秋后期:帛书;
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
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
(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1.用胶泥刻字,
2.烧字,
3.排版,
4.印刷,
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步骤是: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三)铜活字印刷: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活字未取代雕版。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后称木版水印。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涂版、套色;套版、套印。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117部,145种。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二)
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南监“十七史”最著名。北监《十三经注疏》。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
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三、坊刻
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医书开始增多。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
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
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高,如书耳的运用。分栏、分版的创新,绣像本出现。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同时却常为牟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
四、寺院刻书:佛、道教。
1.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公私雕印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一次。多为寺院集资刻印。
2.道教典籍刻印不如佛教多。著名的有宋万寿道藏,金玄都宝藏,明正统道藏。
3.寺院还刻有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1.始于初秋时代孔子编定《书》、删定《诗》等活动,可视为编辑工作的源头。学术上形成共识的是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如五代后唐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相当于总编)。
2.南宋廖莹中刻书,往往搜集数十种版本,动用百余人校勘,因此留下许多精品;
3.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