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3课
选修2第三单元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 一、背景:
1911、 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1、1911、10 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前夕,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筹建南京临时政府前夕,通过《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总统制。 ① (1)内容: 实行总统制。 内容: 实行总统制 规定临时政府的组织机构 职权划分原则 组织机构和 原则。 ②规定临时政府的组织机构和职权划分原则。 (2)作用: 作用: 法律依据。 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 建立, 3、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袁世凯取代 1912年 成立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袁世凯取代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 南京) 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 1912年 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 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开始施 1914年 日因《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的法律) 行,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 的公布而被取代,但为1916 1916年 29日大总统黎元洪所恢 的公布而被取代,但为1916年6月29日大总统黎元洪所恢 复。
目的:限制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 4、目的:限制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
内容: 二、内容:
国家性质: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 -(1)国家性质: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体现 -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原则 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自由平等原则。 --体现自由平等原则 (2)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自由平等原则。 -政治体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体现 -(3)政治体制: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体现 -三权分立原则。 三权分立原则。 原则 政权组织形式:实行责任内阁制。 (4)政权组织形式:实行责任内阁制。 一方面体现出 ( 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良苦用心 良苦用心。 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良苦用心。 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很大的人治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反映出很大的人治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人治色彩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史料印证] 材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主要战胜国, 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 材料一说明英法因为 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 …… 这种状 国家实力受到 第一次 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 世界大战 的 严 重 削 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 弱,所以不敢同法西 的斗争, 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 斯的侵略进行斗争, 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国际关系史》 故采取绥靖政策。
[对点巩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 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这句话揭示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 B.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负有重大责任 C. 《凡尔赛和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 D.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体现了由于英、法、美
材料三
我们对一个
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 小国无论抱有多大同 情, 但总不能仅仅为了 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 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 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 不进行战斗的话, 那也 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 要的问题。 ——张伯伦(英国首相)
思考:材料三中“强大邻邦”和“小 国”分别指的是谁?你怎样评价张伯 伦的言论? 提示: “ 强大邻邦 ” 指德国; “ 小 国”指捷克斯洛伐克。 评价:为了自 身的利益与安全, 不惜牺牲弱小国家 利益,体现了大国强权主义色彩; 满 足了德国法西斯的要求, 助长了其侵 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没有使 英国避免战争,英国最终自食其果, 遭到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B. 《慕尼黑协定》 D. 《反共产国际协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从“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来 看,丘吉尔担心德国与苏联在将来会走到一起。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 了丘吉尔的预言。 答案:C
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评价 (1)进步性 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 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 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 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 沉重。 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 (3)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损害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
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 统治危机。
【结构图示】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主题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 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 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①。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以下是节选的郑侠 《流民图》。
知识点二 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各项改革措施取得较大成效。
(1)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有利于防洪抗灾;耕地面积增加。 (2)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政府收入;以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免 除了赋税负担,得到了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5)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3课《营养要均衡》教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营养要均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营养要均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三课时,科学、合理地饮食,获取均衡营养,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弄清食物的分类展开教学。
引导学生理解一天的食物搭配,以均衡膳食“宝塔”为依据,根据自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逐步理解合理饮食、营养均衡的重要意义,初步学会搭配膳食营养和制定自己的膳食营养原则,建立合理膳食的意识。
全课分为两部分:1、营养均衡的标准;2、搭配膳食营养。
【学情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城市独生子女的生活比较优越,他们大多不关心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喜欢就吃,不爱吃就不吃。
普通存在对食物的加工过程不甚了解的现象;对必须吃具有“均衡营养的食物”不够重视;对怎样吃到“均衡营养的食物”也不够了解。
因而,经常出现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每种食物不可能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进而过渡到“为了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必须要营养均衡”,即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科学理念: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的身体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2.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归纳、总结等活动,理解营养均衡的标准;3.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在配制、评价营养晚餐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合作、评价晚餐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了解食物的变化过程,增强学生多种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理解食物“宝塔”结构图,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让学生知道只有摄取均衡的营养,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教学难点】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在讨论、交流、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第三单元第三课促进民族融合
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1)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 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例如…… (2)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例如
思考: 思考: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的加强
的影响有哪些? 的影响有哪些?
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缓和了民族矛盾 2.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2.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基础。 统一奠定基础。
生产方式农耕化
yechanggeng1218@
一、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至41页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至41页的相关内容,归 40 页的相关内容 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纳、概括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
1.农业方面 1.农业方面
许多荒地得到重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许多荒地得到重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工具的改进; 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发展; 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种植得到发展; 特别重视耕作技术的功效; 特别重视耕作技术的功效; 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兴修水利; ; 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畜牧业也得到发展
三、民族方面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 1.从经济角度讲 角度讲,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2.从习俗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角度讲, 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制度,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制度, 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 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 的过程; 化的过程; 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统一,形成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 角度讲,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 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汉化的过程, 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 族封建化的过程 的过程。 族封建化的过程。 收。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 民族融合的途径有: 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 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族为核心。 民族迁徙、自身改革、 族为核心。 民族迁徙、自身改革、和亲等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三单元第3课
“我”与林子的关系是这首诗里的核心关系 之一。林子引起我的兴趣,令我观望得“出
神”,使得我“停在这里”。“我”本受了
林子的诱惑,想停留在这里,不过想到诺言 在身,就又要上路了。到达目的地还有好多 里,只有到了之后才可以休息,现在则还不 能体息(而林子可能在诱惑他早点休息)。
如果我们将“休息”作“死亡”解,则可以
第3课
雪夜林边驻脚
诗海探珠 第 3 课 雪 夜 林 边 驻 脚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归园田居· 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赏析】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
个老农在和你娓娓道来种豆的情景,淳朴、自 然、亲切。次句写诗人早出晚归辛苦而又快乐 的劳动场景。第三句进一步写出行走在早出晚
归蒿草露水中依然自得自乐,为下文抒发感情
做铺垫。结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 景抒情,看似平淡中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 为充分。
尤其是“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 自好的愿望,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 败与黑暗。,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种 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带月荷锄 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正 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 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四、词语释义
① 絮叨的话。 絮 幽深、深远。 幽 语 :
(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幽 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重点知识汇总——蝙蝠和雷达
《蝙蝠和雷达》一、会写的字蝙蝠捕蛾蚊避锐铛蝇揭碍荧二、多音字蒙mēnɡ:蒙骗蒙头转向ménɡ:蒙蔽蒙头盖脑měnɡ:内蒙古蒙古包塞sāi:瓶塞塞车sài:塞外塞翁失马sè:阻塞敷衍塞责三、词语理解清朗:凉爽晴朗。
造句:清朗的夏夜,我们坐在院子里吹着风,数着星星。
灵巧:灵活而巧妙。
造句:她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造句:老鹰的眼睛特别敏锐,在高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小的目标。
横七竖八:(成语)有的横着,有的竖着,形容纵横杂乱。
造句:过道里横七竖八地放着各种东西。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造句:王教授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专家。
揭开:使暴露出来。
造句:事实的真相终于被揭开了。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的声波,能够产生许多特殊效应。
造句:超声波探伤仪能够快速精确地探查出工件内部的缺陷。
障碍物:起妨碍或阻碍作用的东西。
造句:来往车辆必须绕过路上的障碍物才能向前行驶。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造句: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
无线电波: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可分为长波、中波、中短波、短波、微波等。
造句:无线电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而实现的。
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的屏。
X 射线、紫外线、阴极射线照射在荧光屏上能发出可见光。
造句:电子显微镜的最终图像一定要投射到荧光屏上。
四、近义词漆黑——(黝黑)反复——(重复)灵巧——(灵活)障碍——(阻碍)模仿——(仿照)启示——(启发(启迪))横七竖八——(杂乱无章)2.有关科学的名言。
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梁启超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重点知识汇总——赵州桥
《赵州桥》一、会认的字拱济横爪赵省县匠设计史创举且智慧历二、多音字爪zhuǎ:(爪子)zhǎo:(张牙舞爪)读“zhuǎ”时,只有“爪尖儿”“爪子”“爪儿”三种意思,基本用于口语中。
三、词语理解桥墩:桥梁下面的墩子,起承重作用,用石头或混凝土等做成。
造句:这座桥的桥墩很坚固。
缠绕: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造句:牵牛花的藤缠绕在篱笆上。
四、多义词堆砌①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
造句:长城是由大量的石砖堆砌而成的。
②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造句:写文章时切忌堆砌辞藻。
雕刻①在金属、玉石、骨头或其他材料上刻出形象。
造句:桥梁上的雕刻很精美。
②雕刻成的艺术作品;造句:这套雕刻已经散失不全。
五、近义词建造——(修建)雄伟——(宏伟)节省——(节俭)坚固——(牢固)世界闻名——(举世闻名)六、反义词节省——(浪费)世界闻名——(默默无名)雄伟——(渺小)七、词语辨析雄伟宏伟相同点:都可以形容一件事物雄壮、巨大。
不同点:雄伟还可以形容人的身材高大魁梧。
宏伟可以形容一种达观的想法。
运用示例:1.他是一个身材()的人。
2.他有一个()的设想。
答案:雄伟宏伟八、佳句积累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排比)。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主要内容是关于物质研究的。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并学习如何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课的内容,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和实验的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根据物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如水、铅笔等;液体是流动的物质,如水、油等;气体是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
通过观察物质的形状、颜色、大小、重量等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
第二部分: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物质的分离实验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物质分离出来的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筛子、滤纸、蒸馏等方法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
例如,我们可以用筛子将沙子和石子分离开来;用滤纸将水和沙子分离开来。
物质的合成实验是指将不同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新的物质的实验。
例如,我们可以把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第三部分:实验操作和实验规范在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时,我们需要遵守一些实验规范。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器材和试剂,并根据实验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操作。
其次,我们需要佩戴实验防护服和个人防护用品,以保障我们的安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我们要清理实验区域,并妥善处理残留物和废弃物。
第四部分:实验应用和实际应用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不仅在课堂上有重要意义,也有很多实际应用。
例如,利用物质的分离原理,我们可以制取纯净的盐、糖等;利用物质的合成原理,我们可以合成化肥等化学物质。
这些实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了解物质,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总结:通过学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学习了物质的分离和合成实验,以及实验操作和规范。
这些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物质,还能开拓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
民,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3)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设立三长制,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
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 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文化和风俗习惯上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移风易俗。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
史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提示:(1)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 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手工业活跃: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 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③商业活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
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2)影响:经济的变化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 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
生产、生活的完善和进步也起了重大作用。
2.作用 (1)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 了北魏统治。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促进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3)缩小了民族差距和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
的了解和交流,发展、壮大了中华民族的队
伍,为结束长期动荡、分裂局面,重新实现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死后,继任者或是平庸无能,或是昏 聩暴虐,一代不如一代,在不到30年的时间
里,很快就将一个好端端的北魏给彻底葬送
了。
【综合探究】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一说理由。
栏目 导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 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在论述时要
第三单元 3为了地球的明天
(鲁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3 为了地球的明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当今世界各国为保护地球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获得的成果。
2、知道中国、世界人口增长情况,了解各国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以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
3、通过探究保护地球的方法,为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本次教学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保护地球付出的种种努力及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世界在行动活动一:世界各国环境报告会一、在课前教师需将课堂布置一下:按照不同国家的名称设置小组,并放置国家名称牌。
二、学生根据收集的保护环境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国家小组坐在相应的位置。
三、“各国代表”分别介绍本国的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措施。
1、“英国代表”介绍英国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jiaotongdongtai/technology_58376.shtml(英国公路管理局在新指定的环境战略计划中明确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跗面影响将是今后公路建设的中点目标。
)2、“法国代表”介绍法国包装促环保/qydt/gnqydt/2001-12/2001123184854.shtml(法国包装促环保,法国每设计一种产品,均要考虑环保因素。
)3、“加拿大代表”介绍加拿大非常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工作/Read/Read.aspx?id=11458829/s/blog_49f5f63c0100099s.html(在加拿大到处覆盖着绿树和草地,城市像郁郁葱葱的花园,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
)4、“瑞典代表”介绍瑞典的环保行动/info/2001/11/1121904.htm(瑞典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环境问题并将之纳入政府重要事务的国家之一)四、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对这些环保行动的认识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敬意。
五、教师总结: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效也是比较明显的,相信只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为拯救地球家园而努力,我们的地球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生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共28张PPT)
促进民族大融合
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 因果关系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6.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
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
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
促进民族大融合
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 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 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 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 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 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 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 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 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 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 了北魏的衰亡。
坐的方 式变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胡 床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 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 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逢!”
促进民族大融合
2.意义:
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封建统治; 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 奠定基础。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 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 夸大和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 偏概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影子的秘密》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影子的秘密》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的()、()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的()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有关。
二、判断题。
1.一个正方体,无论从哪个方向照射,得到的影子都是正方形。
()2.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
()3.没有光源就不会产生影子。
()4.太阳的位置越高,地球上物体产生的影子越长。
()三、选择题。
1.如图所示,在用手电筒照射木块的三种方式中,②①木块的影子最长的是( )。
A. ①B. ②C. ③③2.在灯光靠近墙的地方,用手做出各种手势,在墙上会开成手影。
当电灯保持静止,手向灯靠近时,在墙上的手影会( )。
A.变小B.变大C.不变3.用手电筒分别从上面和侧面照射同一个文具盒,产生的影子( )。
A.形状完全相同B.形状可能不同C.方向相同4.物体的影子总在( )的一面。
A.向光B. 背光C. 无法判定四、简答题黑色的云和白色的云哪个更厚?为什么?五、实验探究婷婷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下面是她每隔0.5小时测量的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数据统计表。
时间(小0 0.5 1 1.5 2 2.5 3 3.5 4时)影长(厘90 60 35 22 11 6 11 22 35米)1.人上表中发现,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经过()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
我认为,同一物体,决定影子长短的是(),决定影子方向的是()。
2.婷婷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也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四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给这四张照片排序是()。
①②③④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④①②六、实验操作在家里,瑞泽利用电灯和白墙给爷爷、姐姐表演手影(如图)1.瑞泽的手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是充当()的作用。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 3 课 用装饰色彩来表达
八年级美术上册色彩单元作业设计(1)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学段:八年级
参加编写人员:
任选一组敦煌藻井色彩对空白花瓶模板进行填色设计练习
八年级美术上册色彩单元作业设计(2)
教材版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学段:八年级
参加编写人员:陈娟寿县双枣学校
孙涛寿县眠虎教学点
张德胜寿县双枣学校
曹纪原寿县小甸初级中学
色彩单元测试题:
请分析下面两幅作品中画家运用色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先用色彩构成概括一下,在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作品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喜悦和收获》教学设计
喜悦与收获——奖杯、奖牌的设计制作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本单元主要是以“凝练的视觉符号”“亲切的使者”“喜悦与收获”为题设置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围绕富有活力的运动会为主题,紧密结合与运动会有关的美术设计活动,分别以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和奖杯、奖牌设计来展开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了解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初步形成视觉文化意识。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有关奖杯、奖牌的基本知识,感受奖杯、奖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绘制奖牌的草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枯燥的知识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设计了把奖杯拆开组词的引入方式,引起学生思考,慢慢过渡到把奖牌和奖杯知识对比着讲授。
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把枯燥的知识通过有意思的故事传递出来,而且紧紧联系现实生活,使他们更容易记住。
当然,七年级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实践能力的,所以我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了解奖杯、奖牌的各方面知识后先设计、绘制奖牌草图,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制作奖牌,分成两课时,可以更好的更好的深入学习有关奖杯、奖牌的知识。
设计理念:在美术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来提高本课教学的效果。
另外,努力探索适合七年级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本课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奖杯、奖牌的定义、起源、材质、构成部分等基本知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第3课 不简单的杠杆
期末综合练习
3.用省力杠杆做理发剪好吗?费力杠杆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选择何种杠杆,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剪头发本身力度 不大,没必要省力,因此理发剪使用费力杠杆。费力杠杆虽 然费力,但是省距离,理发师的手指稍微一动,就可以在很 小的范围内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期末综合练习
3.杠杆是否省力与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和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有关。 4.杠杆的 支点位置 和 支点高度 不同,杠杆的作用效(1)增大力的作用效果: 撬棍、启瓶器、钳子、羊角锤 等。 (2)扩展力的作用范围: 打捞网、筷子、船桨、钓鱼竿 等。 (3)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锄头、撬棍 等。
期末综合练习
二、重点实验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期末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单纯依靠自己肌肉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制造一些___工__具___
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2.杠杆中的三个点是
支点
_阻__力__点__(_顺__序__可__颠__倒__)__。
、 用力点 、
期末综合练习
3.杠杆好比是人类功能强大的机械手臂,有的像撬棍那样 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 ,有的像打捞网那样___扩__展__了___ 力的作用范围 ,有的像锄头那样_改__变__了__力__的__作__用__方__向__。
期末综合练习
二、判断题。 1.棍子就是杠杆。( × ) 2.开瓶器的支点在瓶盖的边缘。( × ) 3.生活中的一些工具,如剪刀、羊角锤等都是变形的杠杆。 (√ ) 4.医生用镊子夹药棉,是因为使用镊子可以省力。( × ) 5.改变杠杆的支点位置和高度,能改变杠杆的作用效果。 ( √)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4 第三单元 第3课 一代雄狮拿破仑(共25张PPT)
1、出身 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岛,贵族家庭、家道中落
2、少年自强
(1)求学 (:2)思想:
布里埃纳军校,巴黎军事学院求学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3、独特的个性: 沉默,勇敢,勤奋,坚韧,雄心勃勃
4、机遇垂青 (1)崭露头角:土伦之役 (2)声名大震:平息保王党叛乱,挽救共和国
二、称霸欧洲:
1、1796年,远征意大利,击败反法同盟军; 2、1798年,远征埃及; 3、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①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②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
“三皇会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奥斯特里茨战役
恩格斯曾经评价道: “奥斯特里茨被公正的认为 是拿破仑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它最为有力地证明了拿 破仑无与伦比的军事天才。……奥斯特里茨一战是战 略上的奇迹,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它就不会被忘记。”
——吴定初《战争之神 拿破仑》
三、拿破仑改造法国
(一)“雾月政变”——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1799年)
• 前期革命性,后期侵略性。
• 材料四:“长于指挥军队,善于治理被征服的地区”,“几年之后,这位伟
大、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
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的
。
• 后期战争激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从而导致帝国走向灭亡,波旁王朝开始复 辟。
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①革命性:抗击反法联盟(前期)
马伦哥 法国胜
第三次 第四次
1805 1806
英俄普奥丹 奥斯特里茨 法国胜 瑞土
英俄普瑞
耶拿 法国胜
第五次
1809
英奥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课《测量气温》共两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三课《测量气温》说课稿一、说教材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本课聚焦部分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第二个问题明确了测量获得气温数据后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明确了要学会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第二个活动是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对测量的温度进行分析,从而统计发现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认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指在一天中哪一时刻的气温。
第三个活动是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教师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里,为学习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做好气温数据的积累。
研讨部分的三个问题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数据的记录对发现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则是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明白柱状图等统计图表的绘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天气变化规律。
二、说学情气温是描述天气情况的要素。
气温的测定是在认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将其统计成图表,就可以分析发现某个区域一天或一段时间内的气温变化规律。
每天的气温都在发生变化。
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不同,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法。
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生产日益活跃,纺织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铸造铜钱,使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深度点拨]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内容(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历史认识]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农业化;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鲜卑族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广泛传播。
②汉人从服饰或风度上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2.意义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
[历史认识]孝文帝改革与当时的民族融合潮流是相互作用的,改革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而各民族的融合又巩固了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进程。
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
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
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
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
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
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
(2)三长制的推行,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新的租调制一方面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评价:孝文帝改革只是对之前社会改革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认同,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就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正在进行的改革措施而已(或不认同,尽管孝文帝之前也进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但孝文帝的改革比较彻底,且成效显著)。
主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采用封建社会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阅读下图:(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汉人使用叉子吃肉。
(2)没有。
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
图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答案 A解析封建化关键要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均田制,实质上是推行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新的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封建化的问题。
3.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答案 B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5.阅读下面材料:材料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请回答:(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应该是什么变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2)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于鲜卑族的发展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前期主要是制度的更新,后期主要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基础巩固1.据统计,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人口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从北魏人口的迅速增加上可以确信()A.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B.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迅速增多C.南方人口已开始向北方流动D.隐瞒人口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答案 A解析人口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的人口就无法养活。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A.均田制影响B.民族融合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答案 D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答案 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4.下图是一幅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即可得知它反映了北魏丝织业的发达。
5.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商品交易活跃②手工业、铸造业发达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答案 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
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分清改革的目的和影响,B是改革产生的影响,C是条件。
能力提升7.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实质反映了()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答案 D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的反映。
8.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答案 C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9.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答案 C解析决定改革成功的原因很多,其根本点在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