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李 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它在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处在社会急剧变迁中的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民心理保健难题,深刻认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社会支持作为一个普通概念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也无理解上的困难。但是,社会支持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专业上的概念,自本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学科内部并未达到统一。近一二十年来,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中有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他们从各自的研究目的出发,有时应用同一术语代表不同的内容,有时又应用不同术语代表相同的研究对象。
文献中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其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以上两类有关社会支持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反映了研究者们对其本质的不同理解。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适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所作的宏观分析,还是从个体的角度,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对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心理病症关系所进行的微观研究,都显示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承认。但在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或作用机制方面尚有分歧,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假设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1.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一种假设模型——主效果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应激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是在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心理健康。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2.有关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第二种假设模型——缓冲器模型(the buffer ing model)。该假设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
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
知系统(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同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发挥作用的。具体地说,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一是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应付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二是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它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式,降低心理应激水平,从而减轻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
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既可能是一般性,也可能是特异性。一般性是指任何一种社会支持对任何一种压力事件都能起缓冲作用;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的社会支持仅对某一特定的压力事件起缓冲作用。
上述两种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两种假设模型均有相应的研究给以支持。
三、影响社会支持发挥心理保健功效的因素
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困境的时候,能否及时地得到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使之发挥心理保健功效,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1.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程度。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则社会支持越容易发挥出心理保健功效。
2.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与社会支持力量的强度成正比关系,亦即社会支持力量越强,则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越明显。但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人来说,过强的社会支持反而增强了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加重了个体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这说明,提供社会支持要讲究方法,因事而异,因人而异。
3.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许多权威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如何与被支持者的个性特点直接相关。个性因素可能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个性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所受社会支持的感知。有研究表明,个体对所受社会支持的感知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实际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具有较低社会支持感的人对他人的评估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排拒感。这样就降低了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效。
第二,个性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换感,社会交换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给予别人的支持比接受到的别人支持多的话,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与反抗情绪。相反,如果一个人感知到自己给予别人的支持少于自己所接受的别人支持,则内心会产生不安、欠疚与羞耻之感。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效果只有在这两种感觉达到平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一个人如果担心自己缺乏回报能力,他便可能不会求助于人,甚至会拒绝别人的支持。
第三,个性倾向性的影响。例如,内向性格者较之外向性格者在遭遇类似生活事件的侵袭时,不容易及时地得到社会支持并加以有效利用,因而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此外,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指向自身,特别是自己所作出的无效应对反应上,这就会加剧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使应对行为更加无效,增强了压力事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转型期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紊乱与功能弱化
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支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结构紊乱和功能下降。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迅速瓦解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探索构建之中,仍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之一—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正在迅速瓦解,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效行政系统相配套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或运转,这就使那些失业者、下岗待业者和伤残病老等社会弱者得不到必要的社会援助,从而出现因生活危机而诱发的心理危机。
2.现行主导的医学模式难以给人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救助。实践证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仅在精神性、心因性和功能性疾病方面无能为力,即使在躯体疾病方面,其诊治也并不是万灵的。这是因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变因除了生物学变因外,还有心理和社会变因。但遗憾的是,尽管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在逐渐兴起,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它不仅影响着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诊治,而且大大削弱了它的预防功能,难以给人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救助。
3.日益激烈的职业和学业竞争导致业缘人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