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县民居考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黟县民居考察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
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
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
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
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它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
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朋友纷纷踏上徽州古建之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
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11月我们去了安徽黟县进行民居考察、走访徽州古名居,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我们考察了安徽最具代表的西递、宏村和南屏。
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
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
浓重的文化气氛紧
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
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
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
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伦理观念较为浓重,却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其实,徽州民居远不是单纯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庙等建筑在内的整体概念,没有了祠堂也就没有了民居。
徽州从外地迁来的富家大户极多,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聚族而居,形成了极强的宗法观念和极严密的宗族组织。
“社则有屋,宗则有祠”。
宗祠是他们
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
徽州宗祠,没有一句话,没有一处说教,无声无息地立在那里;但当你走近它,继而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这种感染,接受了这种思想,哪怕是一种暂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会永远地留在你的记忆里。
这是古人的文明。
现在再来看看徽州民居,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
由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
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宏村位于黟县城东北,距县城10公里,这个古老的村落在整体结构上构思巧妙,可以说是徽州村落建设的典范。
它运用"仿生学",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宏村依山傍水而建,最令人惊叹的重要环节,是抓住了“水口”,截流河水,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然后沿着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见底的山水可以从每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
宏村在整个结构上有点像“牛”,它有着“牛胃”“牛腹”“牛肚”也就是南湖;还有牛肠,那指的是涓涓
流向住户的水道。
这样的建筑意识,除了是对农业社会图腾“牛”的崇拜之外,还有着一种仿生的建筑方式:村落的布置巧妙地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
这里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从村外自然风光到村内水系、建筑、街道,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的保留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建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皖南古民居中宏大、精美的代表作。
仿佛就是徽派木雕工艺陈列馆,目光所触,尽是木雕镂空门窗,前厅横梁上的“宴官图”,中门上方护楼板上的立柱雕着“渔樵耕读”,南北财神,斗拱上是“三国演义”,边门上方的“商” 字图案,全都层次丰富,人物繁复而生动,百余年后依然金碧辉煌。
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
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部,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村头高大的乔木和十多座石牌坊,宛如桅杆和风帆,四面连绵起伏的山峦像大海的波涛,村口的上百亩肥
沃农田似湖田簇拥着村庄,像一只巨轮停泊在平静的港湾。
西递人以自己特有的聪明智慧,以这艘扬帆待航的巨轮,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应如何在学海、商海、宦海中一展才华,搏击中流。
西递村落选址布局遵循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被专家称为“东方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
当地宗谱中说:“村之船形,寓借水而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
在西递村,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
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还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扇独特的“商字门”,即门的造型看上去犹如一个“商”字。
当地传说,这就是徽商发迹的启航之地。
西递村头的胡文光石坊,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可作为是徽派石坊的代表作吧!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出“儒商”本色;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
门额下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警醒,耐人咀嚼。
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都颇为富丽雅致: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
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石雕门面,翘起的檐角上是鳌鱼,龙头鱼身,商人在封建社会虽有经济实力,但政治地位低,于是希望后代鲤鱼跳龙门,通过读书为官作宰所谓"学而优则仕",来光宗耀祖。
在村人心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传统思想中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可见一斑。
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南屏
南屏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属碧阳镇管辖,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由于叶、程、李三大姓之间的相互攀比,竞争进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时期。
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从村头到村尾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这种祠堂群在全省也是仅此一家。
被游客誉为“中国
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南屏,曾名叶村。
后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遂更名为南屏村。
据记载仅清代村中出任过知县以上官职人数就有14人,有记载的书画艺术家27人,至于外出经营成就事业的更是不胜枚举,南屏村进入鼎盛时期。
现全村有72条巷,36眼井,300多套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另建有相当规模的宗祠、支祠、家祠;其中,有保存较好的明代弘治年间建造依序排列在以横店到真公厅约200米的一条轴线上的“叶奎光堂”、“叙秩堂”等8座代表宗族势力的十分罕见的古祠堂群。
南屏村一度有“神台南山下、带月荷锄日”的理想田园风光和“鸡鸣桑树巅,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姚鼐、黄士陵、周瘦鹃等名人雅士先后在这里留下许多佚事佳话;村南的淋沥山曾是三国和太平天国时期的古战场。
南屏村大姓叶氏宗祠“序秩堂”就是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檐、端庄轩敞的古祠。
大门上端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的金字匾额,显示着先祖的勋业,也使子孙蒙受荣光。
祠堂门前照壁矗立,门楼高大,一对一人多高的大石鼓,雕刻十分精致。
4根大石柱托着额枋,上面雕刻着古鼎宝瓶类的祭器。
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
一进大门,就见有80根硕大的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的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
横枋上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褒奖之类的横匾。
下厅是吹奏鼓乐的地方,也可以搭台演戏。
中厅为礼堂,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厅,上厅为享堂,楼上放置本族的祖宗牌位。
中厅和上厅可容纳数百人举行仪式。
序秩堂大门以往只在重大节庆才开,平时走边门进出。
其大门的高度比其余7座祠堂都要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均不可逾越。
小桥流水人家——屏山
这里是黟县屏山村,屏山村位于西递和宏村之间,众所周知,皖南为山区,一般都是山村风格布局,可是进入屏山古村却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
在这个村落中
的数百间民居中,只有一幢房子朝着正南,
其它的则稍有偏向,有的干脆就是朝北!这种情况在徽州古民居中比比皆是。
古代把南称为至尊,皇宫庙宇都座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意。
从风水理论看,住宅选址要求“巽山乾向”,根据《周易》八卦推算,巽为东南,乾为西北,住房以座西北朝东南为好,风水理论甚至认为,南方“主火,火克金”没有财运,就谐音来说“出门南(难)不可取”。
对于风水的笃信与不同的理解,常常左右着徽州民居以及村落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
由于出外经商的人很多,徽州民居中有不少反映了商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有很多民居的大门像是一个“商”字,暗藏着浓厚的敛财心理;而徽州民居中的卧房,光线暗淡,不重视采光,幽暗迷离,除了防盗,还有所谓暗室生财的迷信。
屏山的秀丽在于村中一条溪,小溪曲曲弯弯,穿村而过,两岸具有江南特色的古建筑沿河而建,十余座各具特色的石桥横跨溪上。
村中主要的古建筑有菩萨厅、光裕堂、成宜堂等祠堂,其中的舒庆馀堂是我国目前
极为少见的明代建筑。
“御前侍卫祠堂”,现在虽然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一样,只剩下一个牌楼,但是依稀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气势。
村中的建筑多有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到处是白墙灰瓦的民居,不但是一派古风犹存的氛围,而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美。
南屏——翰林钦点
南屏村翰林钦点始建于民末清初,约有四百六十多年历史,距今历经十一代人。
房主叶洪宾当时是一位大盐商,我国南部各个地区分布着他的势力。
在南京有二百八十多家店铺,钱庄,当铺,绸缎庄等。
在长江里有两千多艘船只从江北运输盐道江南,湖北。
门槛是青石所做,地板由石灰,桐油,猕猴桃根,四样物质汇合而成。
柱子用的是粗壮的银杏树干,起到了防虫,防白蚁,防腐懒得作用,至今完好无损。
椅子是由石棉树做成,寓意做人挺直腰板,刚正不阿。
桌上摆着一镜以屏一钟。
钟座由花梨木制成,玉一样的质地,手感光滑。
卧室房顶会有双凤朝阳,富贵牡丹花的图案,具有吉祥的寓意。
窗前双狮把门翰林柱。
麒麟送子窗台雕花精细,窗门上绘金童玉女,寓意早生贵子的好兆头。
屋里雕花十分精美,由于没有人物雕刻所以没有收到文革的影响几乎完整保存下
来。
如今八套仅剩一套。